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課件(共41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課件(共41張PPT)

資源簡介

(共41張PPT)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一單元
——劉瑜《重新帶回國家——關于福山的冷思考》
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
高鐵的飛速發展充分體現了我們國家能力的強大
在我國歷史上,大一統不僅始終是有為的政治家們的夢想,是國家治理的目標方向,也深深固化為我們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大一統是我國歷史上國家治理的突出特征。那么,中國古代大一統國家是如何形成的?形成過程中有哪些影響因素?其治理模式有何特征,留下哪些經驗教訓?
約前1600
前776
前221
前202
前476
舊石器時代
夏朝
商朝
春秋
戰國
秦朝
約前1046
西周
約前2070
新石器時代
漢朝
單元主題
距今約1萬年前
第 1 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小黃同學在閱讀教材時發現以下這兩幅圖的標題分別是“人類遺址”與“文化遺址”分布圖,與大標題”中華文明”的起源不一樣。就產生了以下疑問:既然是起源,這兩幅圖的標題直接改為“文明遺址”分布圖是否恰當?請你幫助解答這個問題。
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
思考: “文明”與“文化”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
考古學上的“文化”指的是在一定地域、一定時間段內有著共同文化特征的一群人所留下來的遺址或遺跡。“文明”建立在“文化”基礎之上,新石器時代的人在日常生活和交流之時,也會產生一些比較高雅的,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物品和風俗習慣。如果這類東西達到一定的規模,我們就可以把它稱為“文明”。
——摘編自《申遺成功的良渚古城遺址,因何而特別?》,《新京報》2019年7月7日
思考:這類東西具體包括哪些?達到何種規模才能稱之為文明?
給文明下定義至少有兩條入手途徑。第一條是先決定文明這個概念之下包括什么具體的成分,然后再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中找尋這些成分在哪一個段落中出現。如果找到,便知道文明在中國是在什么時候、哪一個階段出現的。
問題1:你知道有哪些關于文明的定義?
青銅器、城市和文字
問題2:按照這個標準,中國什么時候進入文明階段
商朝
問題3:按照這個標準,那你知道中美洲或南美洲等其他地區什么時候進入文明階段嗎?
中美的古代文明沒有青銅器,南美的古代文明沒有文字。是不是這樣說來中美與南美古代文化史上都沒有“文明”這一個階段呢?取這樣的觀點便是說,在人類社會文明演進史上,有的地區(尤其是先經過研究的地區)比較重要,它的成分便應當做文明定義的標準?
摘編自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三聯書店,2013年1月第1版,第140頁
給文明下定義至少有兩條入手途徑。
第一條是先決定文明這個概念之下包括什么具體的成分,然后再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中找尋這些成分在哪一個段落中出現。如果找到,便知道文明在中國是在什么時候、哪一個階段出現的。
另一條途徑是從個別區域具體史料與具體史實出發,檢討它的發展過程經過什么樣的程序,把它分為若干階段或時期,其中發展程度較高的一個階段或時期也許便相當于我們觀念中所謂的“文明”。 但這是要在比較、綜合許多地區的發展分期以后才能決定。如果它們之間有許多基本上的類似性,也許我們可以達到一個真正有普遍性、有世界性的“文明”的新的定義。
摘編自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三聯書店,2013年1月第1版,第141頁
思考: 兩種途徑有什么區別?
探 究 一
請你來當小小考古學家,探究中華文明起源特點
(何時、何地、何過程)
第一課時
較早新石器文化 (距今約9000-7000年) 仰韶文化 龍山文化 二里頭文化(距今約4200-3500年) 殷商文化
1.生產工具 石、木、骨、蚌制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2.手工業分工 —— 陶輪使用 工場遺跡 細分工工場遺跡
3.金屬技術 —— 痕跡 坩堝、小件青銅冶鑄 青銅塊鑄 青銅冶鑄
技術高峰
4.墓葬中顯示的財富分配 —— 差距加大 人殉,明顯階級社會
5.建筑規模 居室 居室 宮殿
6.防御性城墻 —— —— 夯土城墻 ?(表示未確定) 夯土城墻
7.戰爭暴力 —— —— 頻仍 頻仍
8.禮器 —— —— 青銅禮器 青銅禮器
9.文字 —— 陶文? 陶文?骨文? 陶文 甲骨文、金文
考古文
化序列
物質文化要素
注:目前中國史前史到古代史這一段連續性的考古史料只有在黃河中游河南、山西、陜西一帶比較完整,因此選擇這一地區的文化社會演進史發展過程的分析做一個例子。 ——表格據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三聯書店,2013年1月第1版,第143頁及課本
請你來當小小考古學家探究中華文明起源特點
任務一:請根據課本和材料,把以下表格補充完整。
表:中原地區考古文化序列演變
材料一:龍山時期的陶寺文化:城址、墓葬情況和天文觀測臺
——李峰《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臺大出版中心,2020年1月初版,第41頁
你可以從圖中提取哪些信息?
陶寺宮殿區復原圖
在陶寺挖掘出一千多座墓葬 , 最大的墓葬尺寸為3x2公尺,甚至更大,其內有木質棺材,隨葬品超過一百件,包括精美描畫的木質容器、玉器和豬骨。
中型墓葬中有墓棺、陶器和玉器,總數在二十至三十件之間。
小型墓葬是一個只有0.5公尺寬的窄坑,沒有任何木質棺材和隨葬品,但是他們卻占據了陶寺墓葬的90%。
陶寺遺址的天文觀象臺,世界上最古老的太陽觀測臺之一,是陶寺社群知識中心的標志 。
二里頭遺址宮殿區,縱橫交錯的中心區道路網、方正規矩的宮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頭遺址是一處經縝密規劃的、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
宮墻基址
綠松石龍形器可能是象征政治權力的手杖
材料二 : 二里頭文化遺址概況
二里頭出土的陶文
二里頭出土的青銅爵
由于洛陽平原沒有天然銅礦,近來有人認為二里頭的菁英們用來鑄造青銅容器和武器的銅礦,可能來自山西省南部的中條山,這個地區也可能是二里頭人們所需的鹽的來源地。要維持一個幾百公里以外穩定的資源供應和運輸,需要高水平的組織力量,這只有國家級別的社會才能做得到。——李峰《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臺大出版中心,2020年1月初版,第62頁
較早新石器文化 (距今約9000-7000年) 仰韶文化 龍山文化 二里頭文化(距今約4200-3500年) 殷商文化
1.生產工具 石、木、骨、蚌制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2.手工業分工 —— 陶輪使用 工場遺跡 細分工工場遺跡
3.金屬技術 —— 痕跡 坩堝、小件青銅冶鑄 青銅塊鑄 青銅冶鑄
技術高峰
4.墓葬中顯示的財富分配 —— 差距加大 人殉,明顯階級社會
5.建筑規模 居室 居室 宮殿
6.防御性城墻 —— —— 夯土城墻 ?(表示未確定) 夯土城墻
7.戰爭暴力 —— —— 頻仍 頻仍
8.禮器 —— —— 青銅禮器 青銅禮器
9.文字 —— 陶文? 陶文?骨文? 陶文 甲骨文、金文
考古文
化序列
物質文化要素
任務一:請根據課本和材料,把以下表格補充完整。
注:目前中國史前史到古代史這一段連續性的考古史料只有在黃河中游河南、山西、陜西一帶比較完整,因此選擇這一地區的文化社會演進史發展過程的分析做一個例子。 ——表格據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三聯書店,2013年1月第1版,第143頁及課本
墓葬分大、中、小 ,階級分化明顯(代表:陶寺遺址)
彩陶制作
差別不大,尚未產生貧富分化(代表:姜寨遺址)

距今約7000-5000年
距今約5000-3000年
公元前1600-1046年
宮殿(大、復雜)
宮殿
頻仍
表:中原地區考古文化序列演變
請你來當小小考古學家探究中華文明起源特點
較早新石器文化 (距今約9000-7000年) 仰韶文化 龍山文化 二里頭文化(距今約4200-3500年)可能是夏文化遺址 殷商文化
1.生產工具 石、木、骨、蚌制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2.手工業分工 —— 陶輪使用 工場遺跡 細分工工場遺跡
3.金屬技術 —— 痕跡 坩堝、小件青銅冶鑄 青銅塊鑄 青銅冶鑄
技術高峰
4.墓葬中顯示的財富分配 —— 差距加大 人殉,明顯階級社會
5.建筑規模 居室 居室 宮殿
6.防御性城墻 —— —— 夯土城墻 ?(表示未確定) 夯土城墻
7.戰爭暴力 —— —— 頻仍 頻仍
8.禮器 —— —— 青銅禮器 青銅禮器
9.文字 —— 陶文? 陶文?骨文? 陶文 甲骨文、金文
考古文
化序列
物質文化要素
任務二:請為中原地區的考古文化演進劃分階段,并說明劃分依據。
墓葬分大、中、小 ,階級分化明顯
彩陶制作
差別不大,尚未產生貧富分化

距今約7000-5000年
距今約5000-3000年
公元前1600-1046年
宮殿(大、復雜)
宮殿
頻仍
社會形態
平等的中心聚落
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邦國,有專家認為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很可能是夏文化遺存
早期國家
國家形成的標志:一是階級的存在;二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設立。階級或階層的出現是國家這一管理機構得以建立的社會基礎,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設立則是國家的社會職能,是國家機器的本質特征。
——王震中《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16頁。
請你來當小小考古學家探究中華文明起源特點
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英國劍橋大學的科林·倫福儒( Colin Renfrew)教授應邀在北京做學術演講。在交流互動中,他也被問及對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問題的看法。他的回答很有意思: 在做中南美考古的學者眼里,龍山時代的那些共同體應當就是國家了,因為他們發掘出的“國家”就那么大甚至還沒那么大;但你如果問從事埃及或美索不達米亞考古的學者,他會覺得只有像殷墟那樣的社會才是國家,至少應是二里頭那樣的規格吧。
——許宏《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三聯書店, 2016年05月 ,第107-108頁。
歷史解釋具有主觀性,受經驗、學術背景和立場影響
較早新石器文化 (距今約9000-7000年) 仰韶文化 龍山文化 二里頭文化(距今約4200-3500年)可能是夏文化遺址 殷商文化
1.生產工具 石、木、骨、蚌制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2.手工業分工 —— 陶輪使用 工場遺跡 細分工工場遺跡
3.金屬技術 —— 痕跡 坩堝、小件青銅冶鑄 青銅塊鑄 青銅冶鑄
技術高峰
4.墓葬中顯示的財富分配 —— 差距加大 人殉,明顯階級社會
5.建筑規模 居室 居室 宮殿
6.防御性城墻 —— —— 夯土城墻 ?(表示未確定) 夯土城墻
7.戰爭暴力 —— —— 頻仍 頻仍
8.禮器 —— —— 青銅禮器 青銅禮器
9.文字 —— 陶文? 陶文?骨文? 陶文 甲骨文、金文
考古文
化序列
物質文化要素
任務三:根據以上所學,你認為中華文明產生于哪個階段?
墓葬分大、中、小 ,階級分化明顯
彩陶制作
差別不大,尚未產生貧富分化

距今約7000-5000年
距今約5000-3000年
公元前1600-1046年
宮殿(大、復雜)
宮殿
頻仍
社會形態
平等的中心聚落
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有專家認為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很可能是夏文化遺存
早期國家
現在國際上的判斷標準是,一個文化能不能被稱為文明,關鍵在于是否已經進入國家社會的形態,是否具有一套禮儀系統和統治管理的制度。在這點上國際社會已經達成了共識。
——《申遺成功的良渚古城遺址,因何而特別?》,《新京報》2019年7月7日
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象的起源》
請你來當小小考古學家探究中華文明起源特點
任務四:除了考古發現,你還可以提供什么類型史料來證明龍山文化時期已經出現國家的初始形態?
黃帝與炎帝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文獻的記載——傳說中的文明起源
司馬遷著《史記》時,文獻關于黃帝的記述內容不一甚至荒誕,有人據以否定黃帝的真實性。司馬遷游歷各地,常常遇到人們傳頌黃帝的事跡。有鑒于此,他從文獻中“擇其言尤雅者”,編成黃帝的事跡列于本紀之首。這一撰述過程表明( )
A.《史記》關于黃帝的記錄準確可信
B.傳說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歷史真實
C.歷史文獻記錄應當與口頭傳說相印證
D.最完整的歷史文本記錄的歷史最真實
B
較早新石器文化 (距今約9000-7000年) 仰韶文化 龍山文化 二里頭文化(距今約4200-3500年)可能是夏文化遺址 殷商文化
1.生產工具 石、木、骨、蚌制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2.手工業分工 —— 陶輪使用 工場遺跡 細分工工場遺跡
3.金屬技術 —— 痕跡 坩堝、小件青銅冶鑄 青銅塊鑄 青銅冶鑄
技術高峰
4.墓葬中顯示的財富分配 —— 差距加大 人殉,明顯階級社會
5.建筑規模 居室 居室 宮殿
6.防御性城墻 —— —— 夯土城墻 ?(表示未確定) 夯土城墻
7.戰爭暴力 —— —— 頻仍 頻仍
8.禮器 —— —— 青銅禮器 青銅禮器
9.文字 —— 陶文? 陶文?骨文? 陶文 甲骨文、金文
考古文
化序列
物質文化要素
墓葬分大、中、小 ,階級分化明顯
彩陶制作
差別不大,尚未產生貧富分化

距今約7000-5000年
距今約5000-3000年
公元前1600-1046年
宮殿(大、復雜)
宮殿
頻仍
社會形態
平等的中心聚落
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有專家認為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很可能是夏文化遺存
早期國家
現在國際上的判斷標準是,一個文化能不能被稱為文明,關鍵在于是否已經進入國家社會的形態,是否具有一套禮儀系統和統治管理的制度。在這點上國際社會已經達成了共識。
——《申遺成功的良渚古城遺址,因何而特別?》,《新京報》2019年7月7日
請你來當小小考古學家探究中華文明起源特點
任務五:除了中原地區,你還可以提供哪些地區的論據來證明龍山文化時期中華大地已經出現國家的初始形態?
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的祭壇和積石冢
這些考古發現已遠遠不是原始氏族制度所能涵蓋解釋的內容,已有突破氏族制度的新概念出現,說明中國早在5000年前,已經產生了植根于公社,又凌駕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級的社會組織形式,這一發現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93頁。
女神廟全景和女神頭像
玉雕龍,被成為中華第一龍
2010年,考古工作者確定了良渚都城的殿、內城和外城的三重結構,這符合了古代“以中為尊,以高為尊”的規劃和布局理念。
你可以提取哪方面的信息?文明的標志必須有青銅器嗎?
2019年7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將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并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
何時:上下五千,源遠流長
何地:邦國林立,多元一體
過程:生產力發展——出現剩余產品——私有制產生——階級/階層分化——國家出現
從遺址的分布來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長城地帶,南至長江以南的水鄉,東至黃海之濱,西至秦晉黃土高原。大約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中華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滿天星斗(一萬多處文化遺存),八方雄起。其中,地處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是部落遷徙、分合、沖突的最為集中、最為突出的地區,是中華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區。
——王家范等《大學中國史》
任務六:根據以上所學, 概括中華文明產生的特點?
請你來當小小考古學家探究中華文明起源特點
課后《學習拓展》
閱讀這段話,查閱相關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資料,考察其分布特點,就中華文明起源的多源性與統一性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
蘇秉琦先生這段話只強調了多源性,統一性又表現在什么地方?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
何時:上下五千,源遠流長
何地:邦國林立,多元一體
過程:生產力發展——出現剩余產品——私有制產生——階級/階層分化——國家出現
中華民族這個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還有它的特色:在相當早的時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由若干民族集團匯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像滾雪球一般地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入了這個核心。它在擁有黃河和長江中下游的東亞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稱為漢族。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任務六:根據以上所學, 概括中華文明產生的特點?
請你來當小小考古學家探究中華文明起源特點
此后,國家和 民族如何發展演變?
龍山時期 夏(二里頭?)商周 秦漢
時間 距今約5000年 公元前2070-前770年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國家形態 學術爭議 酋邦、邦國、 古國…… (復合制)王國、方國、…… 帝國
教材和課標表述
內涵特征
中國早期國家形態演變
邦國;
國家的初始形態
早期國家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
大一統國家(成熟國家)
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種禮器,階層分化也比較明顯


探 究 二
早期國家有何特點?
西周對秦漢大一統國家的形成產生了什么影響?
第二課時
在癸巳第一天進行占卜,問接下來這一旬(十天)有沒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將要發生?王通過甲骨上的裂紋判斷,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到了第五天,丁酉這天真的發生了不好的事情,有一個小的部落(可能依附于商)來報告,說土方征于我東邊,并侵占了我們兩個邑,同時,工方也侵占了我們西邊的一些田地。
《甲骨文合集》 第三冊,881頁 6057 正
材料一:甲骨卜辭
問題1:根據以上卜辭并結合所學,概括商朝統治的特點
彌漫著神權色彩
商朝的政治制度——內外服制度
大邑商
“內服”
四方(四土)
“外服”
商朝統治的特點:
各方國與商的關系因時因地而別。總的來說,商王對外服即附屬國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屬國有很大自主權。有的附屬國還經常與商處于戰爭狀態商王只是方國聯盟的共主。
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
材料二:“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左傳》“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孟子》卷十二
材料三:周王給予地方諸侯的恩惠和優待明顯高于在中央朝廷服務的王室官員,除了一些關系到王室利益的諸侯繼位等事務外,沒有證據顯示中央朝廷曾試圖干預地方封國的內部事務。——李峰《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
問題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
天子
諸侯
卿大夫

平民
奴隸
分封等級結構示意圖
西周分封示意圖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西周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實行分封制,周王與諸侯臣屬關系更明確,等級森嚴,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血緣色彩濃厚,統治效果得到加強。但各諸侯國保有較大自主權,尚未形成集權。
大宗
嫡長子
余嫡子及庶子
小宗
小宗
小宗
大宗
(宗主)

大夫
大宗

大宗
天子

小宗
嫡長子(嫡長孫……)
嫡長子(嫡長孫…… )
嫡長子……
嫡長子(嫡長孫…… )
諸侯
宗法和分封的結合,形成政權與族權的結合,既是家族等級也是政治隸屬關系,所謂家國同構,鞏固了西周的統治秩序。
西周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材料三:商朝建立后,王位開始在同代兄弟之間傳承。當最小的王室兄弟過世之后,王位歸還到長兄的長子手中,并且在他的兒子之間傳遞。此后,兄終弟及和嫡長子繼承兩種方式并用,至商代晚期,嫡長子繼承制才穩定下來。與此不同,西周建立之初,就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并一直沿用。
問題3:根據材料并結合時代背景,嘗試解釋周朝和商朝王位繼承方式不同的原因
這種有趣的繼位(兄終弟及)模式的原因并沒有在歷史記載中流傳下來,但由于它是和商朝的建立連結在一起的,因此一個合理的解釋是,這個規定是為了確保王位永遠在成人之間傳承,這對商代國家政治的鞏固來說非常重要。
——李峰《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臺大出版中心,2020年1月初版,第131頁
從制度自身優劣角度推論:嫡長子繼承制血緣關系更純正,王位正統性更強
從與之相關制度角度推論:商朝內外服制度之下,統治不穩固,常與方國處于戰爭狀態,而西周因實行分封制加強了統治,所以放心讓年幼兒子即位
從君主壽命差異角度推論:有待查證?
據學者考訂,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這反映出(  )
A.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 B.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
C.君主壽命的時代差異 D.血緣紐帶關系的弱化
B
禮樂制——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禮樂制度將宗法等級制具體化、生活化。
材料四:周王將自己家族子弟、親戚和功臣分派到外服地區做諸侯,由這些人所率領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區的土著氏族,組成新的族體,改變了過去外服全部由土著首領擔任領導的格局。這打破了原有氏族血緣的壁壘,造就了按地區劃分居民的前提條件。周初分封的齊、魯、衛、燕、晉、吳等都是重新組合的地方氏族組織。分封制下,各封國貴族按“周禮”行事,學說統一的“雅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據任世江《我國早期國家的起源、形成與發展》和高考題
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西周對秦漢大一統國家形成的影響?
西周通過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構建了天子至上的政治認同和尊尚禮樂的文化認同,促進了族群融合,中國大一統的思想觀念由西周封建所開創。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時期的青銅器,其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時建都于天下中心即“宅茲中國”,與《尚書》等文獻記載相互印證。何尊銘文是“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
中國為什么在兩千年前就進入“大一統”,而這“大一統”體制又能延續兩千年?……我覺得最值得研究的是商周“四方”概念的產生。很明顯,“四方”是一種“以我為主”的方位概念,即自居為“中”,進而整合為所謂“五方”。假若以今天中國版圖的地理方位而論,我們對這個“中”未免覺得可笑,不明明居“北”?但以我為核心的“統一”意識卻就是從這里產生的。
——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三聯書店,2012年5月,第75頁。
“宅茲中國”體現了一種什么意識或觀念?
從夏后氏比較籠統的霸權,經過商人同心圓布局的統治機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網絡,這三個階段的發展促使“中原”成為中央政權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圓的方式擴散其勢力于各處。整個中國是一個“天下”,“天下”沒有邊,也沒有界線,有向遠處擴散而逐漸淡化的影響力。而且,這種影響力不一定是統治的權力,而是通過文化交融而構成的一個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種地方文化。將各種地方文化吸納人中原文化,“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漸變,共存而不排他。這樣一個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響力,終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國”。
——許倬云《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47頁
(2011 全國新課標卷文綜 24)董仲舒認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以此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代歷史與漢代政治聯系起來。西周時代對于秦漢統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于(  )
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
D.實現了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
非早期國家特點
C
早期國家 大一統國家
政治統治
經濟發展
思想文化
總結:早期國家的特點
1. 以血緣為紐帶,形成了國家政治結構(家國同構,貴族政治)
2. 具有集權、專制色彩,但未形成高度的權力集中
1、農具以石木為主
2、井田制、土地國有、集體勞作
3、青銅鑄造發達
1、禮樂制度
2、天下一家的心理文化認同
課后問題探究?

小黃同學在閱讀教材時發現以下這兩幅圖的標題分別是“人類遺址”與“文化遺址”分布圖,與大標題”中華文明”的起源不一樣。就產生了以下疑問:既然是起源,這兩幅圖的標題直接改為“文明遺址”分布圖是否恰當?請你幫助解答這個問題。
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
不恰當,真正意義上的“文明”還沒有誕生。但可以說明我國是古人類的起源
如果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5000年)的文化遺存,可用“文明遺存”。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
思考 :標題改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遺址”是否恰當?
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演變
出處:人教社七年級(上)部編教材
階段 特征 基礎知識
從新石器時代晚期 這是大一統國家多元一體發展格局的奠基階段: 從多元的文明起源到以中原地區為中心(一體)進入早期國家,此后中原地區文明不斷向周邊輻射擴散,成為此后大一統國家的核心凝聚地,發揮著核心引領的作用。文明起源既有多源性也有統一性。 1.新石器時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
2.文明和國家產生的標志;
3.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商周 時期 這一時期主要的大一統國家觀念的形成期: 一方面,從商朝的內外服制到西周的宗法分封制,中原對周邊地區的統治力不斷增強,為大一統國家的疆域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西周是大一統國家觀念的形成階段:西周通過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構建了天子至上的政治認同、尊尚禮樂的文化認同,族群融合加強。這使一個來源多樣并由不同族群組成的王朝形成了“天下一家”的觀念。 同時宗法制與分封制的結合促使“家國同構”的特色國家觀念形成,影響深遠。 1.內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
2.“天下一家”、“家國同構”
3.早期國家的特征
春秋戰國
秦朝時期
漢朝時期
大一統國家形成過程
單元線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进贤县| 平远县| 荣昌县| 新绛县| 龙井市| 白银市| 郎溪县| 永新县| 怀宁县| 呼伦贝尔市| 榆社县| 自治县| 马鞍山市| 布拖县| 新沂市| 石台县| 获嘉县| 电白县| 子长县| 峨眉山市| 寿宁县| 曲阜市| 将乐县| 山东省| 微山县| 长岭县| 临海市| 东乡| 宝鸡市| 洛阳市| 博湖县| 措美县| 满洲里市| 台安县| 浙江省| 上犹县| 莲花县| 永康市| 依安县| 天柱县|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