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課件(共56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課件(共56張PPT)

資源簡介

(共56張PPT)
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
文化culture
廣義:
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
狹義:
語言、文學、藝術、制度、組織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德)馬克思
選必2
意識形態+政治制度
選必3
選必1
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
一、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
二、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
三、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
四、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五、戰爭與文化交流
六、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信息革命與人類文化共享
地域文化發展概況
交流與傳播的途徑
各專題之間的聯系分析
傳承、保護、共享
多樣性
交互性
傳承性
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發展歷程
內涵
特點與價值
異國他邦的文化
吸收
向外輻射、傳播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中華傳統文化:
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中華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積淀中逐漸形成的、為全民族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上的難以易除的心理和行為習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代表中華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體現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觀念。
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秦漢
先秦
魏晉隋唐
宋元
明清
近代
奠基
形成
繁盛
繁榮
轉折
衰落到復興
諸子百家
華夏認同
秦-推崇法家
漢-尊崇儒術
魏晉玄學
佛學盛行
儒學復興
理學盛行
科技發達
藝術繁榮
陸王心學
經世致用
文化總結
中體西用
科學民主
馬克思主義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2.奠基:先秦時期
(1)華夏認同:春秋戰國時期,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
中原
南蠻
北狄
西戎
東夷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原各國因經濟文化較為先進,自稱華夏
中原
南蠻
北狄
西戎
東夷
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社會經濟較快發展。
民族融合,中華民族初步形成
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2.奠基:先秦時期
(2)百家爭鳴
①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形成了寬松的社會環境。(根本原因)
鐵器和牛耕的推廣
生產力發展
社會大變革
經濟
政治
階級
思想文化空前發展
百家爭鳴
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迅速發展;
周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分封制瓦解;
士階層崛起,并受到諸侯重用;
禮崩樂壞,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興起。
文化
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具體原因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③概況:A.春秋時期,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闡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形成。
B.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
②含義:“百家”泛指數量多;“爭鳴”指爭論、爭辯;春秋戰國時期,眾多學派就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問題進行爭論。
2.奠基:先秦時期
(2)百家爭鳴
學習聚焦:
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各家學派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綱要上·12頁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樊遠問仁,子曰:“愛人”。 ──《論語 顏淵》
儒家:“仁愛”
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 ——墨子
墨家:“兼愛”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儒家:“有為”
“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為而民富, 我無欲而民自樸?!?br/>道家:”無為“
以法為本,法不阿貴。
——《韓非子》
法家:”法治“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br/>儒家:”德治“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基礎梳理
A:儒家
代表 時期 主張
孔子 (創始人) 春秋
孟子 戰國
荀子 戰國
核心觀念:①仁,關愛他人
政治主張:②為政以德(民本);
③恢復周禮
教育貢獻:④有教無類、整理六經
人性善、仁政(民本)
人性惡、隆禮重法
2.奠基:先秦時期
(2)百家爭鳴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基礎梳理
相關史料
子曰:“仁者愛人?!?br/>“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⒊汲肌⒏父浮⒆幼印? ━━ 摘自《論語》
孔子畫像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
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 —《荀子》
A:儒家
2.奠基:先秦時期
(2)百家爭鳴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B:道家
代表 時期 主張
老子 (創始人) 春秋
莊子 戰國
世界觀:①天地萬物的本原是“道”
哲學觀:②天人合一,順其自然(樸素唯物論)
③事物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立
統一的矛盾(樸素辯證法)
政治觀:④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崇尚逍遙自由
不妄為,順其自然
基礎梳理
2.奠基:先秦時期
(2)百家爭鳴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相關史料
老子畫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弴嗤?,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
2.奠基:先秦時期
(2)百家爭鳴
基礎梳理
B:道家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C:陰陽家、墨家、法家
學派 代表 主張
陰陽家
墨家
法家
鄒衍
墨子
韓非子
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相生相勝”理論。
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的政治主張,代表下層平民利益。
以法治國,控制臣民,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
提倡變法革新,代表新興地主階層利益。
基礎梳理
2.奠基:先秦時期
(2)百家爭鳴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繁榮的鼎盛時代。諸子學說的不少命題成為后代學說的萌芽形態,后代的學者大都從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論形式,進行改造和發展的工作。”
——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
①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②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
百家爭鳴影響
2.奠基:先秦時期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個時代特征:
兩大歷史趨勢:
三種治國思想:
四個思想派別:
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春秋戰國時期
大變革、大動蕩、大發展
①歷史由分裂走向統一;
②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度過渡
①人治:實行仁政,是一種民本思想
②法治: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③無為而治:順應時勢和民心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百家爭鳴”局面
3.形成——秦漢時期
(1)秦漢是中華文化的形成時期
①秦朝建立起統一多民族的國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學說。
②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
“春秋大一統”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君權神授”“天人感應” 加強、限制君權的需要
“德刑并施”“三綱五?!?穩定統治秩序的需要
◎董仲舒
意義:確立儒學的正統地位,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封建統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儒家思想從此成為2000多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3.發展——魏晉時期
(2)魏晉隋唐是中華文化的發展時期
①背景:隨著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中華傳統文化呈現出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象。
②表現:A.魏晉:朝廷更迭造成政局動蕩,士人們寄情山水,擺脫環境對精神的羈絆,玄學盛行;B.唐朝佛學繁榮,傳統儒學受到挑戰,同時也促進了儒學的創新與發展。
C.隋唐時期,中華傳統文化輝煌燦爛。
魏晉玄學指的是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哲學思潮。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產生于魏晉。玄學是魏晉時期取代兩漢經學思潮的思想主流。
思想上,宣揚“無” 是產生萬物的根本;
政治上,主張“無為”;
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
特點:儒、道結合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4.繁榮:宋元時期
(1)背景:宋代,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
(2)影響:理學形成,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但它所宣揚的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3)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
◎朱熹
宇宙觀
人生觀
方法論
“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是宇宙的本原
“存天理,滅人欲”,以達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提倡“格物致知”,通過探究事物以把握“理”
變化
哲學化
思辨化
世俗化
社會化
理學特點:吸收佛道思想;哲學化、思辨化;世俗化、體系化。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4.繁榮:宋元時期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宋代,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理學形成
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
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
體現在社會上就是儒家道德倫理
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理在哪
如何求理
身外
心中
這就將個體生命、社會、宇宙內在聯系起來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格物致知
致良知
材料一 理學家將“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進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約束帶有自我色彩、個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學將傳統儒學的先義后利發展成為片面的重義輕利觀念。
——《中國文化概論》
結合材料和所學談談你對理學的認識
材料三 哲學家張載曾莊嚴宣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顧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際發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感慨呼號;文天祥、東林黨在異族強權及腐朽政治勢力面前,正氣浩然,風骨錚錚,無不浸潤了“理學”的精神價值和道德理想。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①理學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強化了中華民族注重氣節和情操、注重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②但它宣揚的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史料實證
◎文天祥
◎貞節牌坊
材料二
5.轉折:明清時期
(1)明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
宇宙觀
人生觀
方法論
“心”是宇宙的本原
“知行合一”
提倡“致良知”
先生(指王陽明)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br/>獨立思考的自由精神
具有一定的叛逆色彩
束書不觀,學問空疏
◎王陽明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項目 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
不同點 世界本原 “理”在萬物 “理”在“心”中
方法論 “格物致知” “發明本心”、“致良知”
道德觀 人應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范 主張應以“內心”的自修、自省達到良知
地位 南宋后的官方哲學 理學新發展,明中期后廣泛傳播(但非官方)
哲學范疇 客觀唯心主義思想 主觀唯心主義思想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經世”的內涵是“經國濟世”,強調要有遠大理想抱負,志存高遠,胸懷天下,側重理論精神方面;
“致用”的內涵是“學用結合”,強調要理論聯系實際,腳踏實地,注重實效,側重實踐調查方面。
含義:指以史為鑒,以天下為己任,將學術研究與現實相結合。
5.轉折:明清時期
(2)明清之際,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
根源:商品經濟的發展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5.轉折:明清時期
(3)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字獄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鉗制,也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政治上
經濟上
文化上
從儒家民本思想出發,批判君主專制
商品經濟發展,新的生產關系出現
心學空疏,倡導經世致用的實學
李贄
顧炎武
王夫之
黃宗羲
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字獄束縛思想
乾嘉漢學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進入總結階段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中華文化的傳承與轉折——明清時期
黃宗羲
顧炎武
王夫之
工商皆本
天下為主,君為客。
經世致用 明道救世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私欲之中,
天理所寓。
批判君為臣綱
批判空談
批判唯心主義
進步
束縛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黃宗羲 顧炎武 王夫之
作品 《明夷待訪錄》 《天下郡國利病書》 《日知錄》 《讀通鑒論》
主張 ①抨擊君主專制 ② “天下為主 君為客” ③工商皆本 ①倡導經世致用 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①批判“存天理,滅人欲”②均天下、反專制、愛國理想。
批判 君為臣綱 空談 唯心主義
1、主要思想:
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提倡工商皆本、倡導社會責任。
2、影響:
①反對君主專制帶有反封建、求民主特點。(有一定思想啟蒙作用)
②一定程度上反映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
③抨擊了程朱理學,使儒學獲得新的發展。
④局限:沒跳出儒學范疇;對君主專制也僅局限于批判層面,沒能提出新的社會制度。
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主要思想及影響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6.近代到現代:文化衰落與復興
(1)鴉片戰爭后,救亡圖存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主流。
(2)新文化運動后抨擊封建思想,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
代表人物 林則徐 李鴻章 康有為 孫中山 陳獨秀 毛澤東
史實
思想
層面 —
自主性
開眼看
世界
師夷長技以制夷
洋務運動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戊戌維新
君主立憲制,開國會
辛亥革命
三民主義,民主共和
新文化運動
民主與科學
新民主主義革命
毛澤東思想
器物
制度
文化
走他人的道路
走自己
的道路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形成
成熟
發展
井岡山→瑞金:“工農武裝割據”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
延安:1938《論持久戰》,1940《新民主主義論》
1945中共七大 《論聯合政府》
毛澤東思想確立為指導思想
西柏坡:七屆二中全會:黨的工作重心轉移;
北京:
《論人民民主專政》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
《論十大關系》 中共八大
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發展
井岡山
延安
西柏坡
(3)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及漸趨中國化,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
時空觀念
6.近代到現代:文化衰落與復興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4)走向復興:現當代
①發展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
階段 理論
形成 鄧小平理論
發展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科學發展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6.近代到現代:文化衰落與復興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階段 時間 概況
起源 遠古時期 多元一體;以華夏族為核心
奠基 先秦 形成華夏認同觀念;孔子創立儒學;百家爭鳴源頭、奠基
發展 創新 秦漢 統一多民族;漢武帝時,儒家確立了正統地位,文化主流
魏晉至隋唐 儒、佛、道三教融通;儒學受到挑戰;文化燦爛
宋 理學形成,豐富了理論思維,宣揚禮教束縛精神世界
宋元 科技文化高度繁榮
傳承 轉折 明中后期 (陸王心學)人的主體意識覺醒
明清之際 提倡個性自由,批判理學,抨擊專制,經世致用
清康雍乾 文字獄禁錮中華文化發展,思想受到鉗制
沖擊 鴉片戰爭后 向西方學習救亡圖存成為主流
新文化運動 抨擊封建思想,追求科學與民主
復興 五四運動后 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主流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是什么?
(1)政治:中央集權體制,國家統一,科舉制度發展完善
(2)經濟: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質基礎
(3)思想文化:統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導地位的確立
(4)教育:書院等古代教育機構的貢獻保持了文化傳承的連續性
(5)民族關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對外關系:兼收并蓄的對外文化交流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
(7)杰出人物:先進人士對中華文化的改造與弘揚
(8)地理:相對封閉和較廣闊的地理環境,為中華文明獨立連續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中華優秀文化的內涵

重視以人為本,強調民本思想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
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
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主張和而不同
1
2
3
6
5
4
中華文化的內涵
材料: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習近平在福建考察時的講話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1.以人為本(倫理觀)
(1)人本內涵:關注人與社會,關注現實生活,主張積極入世。
(2)民本內涵:是人本思想在政治倫理上的體現;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表現為以民為本,愛惜民力,體恤百姓。
(3)意義:
①人本思想:后世儒學思想家依據“以人為本”建立起一套規范社會關系的倫理體系。
②民本思想: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政治實踐,成為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對推動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人本思想(相對神本,實用主義)
周公:“敬天保民”
孔子:“仁者愛人”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士可殺不可辱”
民本思想(相對君本、官本)
《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孟子:“仁政”“民貴君輕”
荀子:“君舟民水”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觀)
以樸素的唯物觀解釋自然,摒棄了天命的絕對權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春秋老子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戰國荀子
內涵:天人合一思想,將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認為人類利用自然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
意義:以樸素的唯物觀解釋自然,摒棄了天命的絕對權威;有利于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3.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家國觀)
①春秋戰國: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
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薄靶奚睚R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說的精髓。
②兩宋時期:
張載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明清時期: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1)中華文化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家庭、家族以及國家共同體的認同、維護和熱愛,并自覺承擔共同體的責任。
(2)價值: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凝結成的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的巨大凝聚力,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張載
范仲淹
文天祥
顧炎武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4.崇德尚賢,天下為公(價值觀)
(1)表現:
①西周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
②孔子提出“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治國,要求人人都應該“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③墨子主張“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
④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⑤《禮記》:“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2)意義:
①春秋戰國時期在各國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變革。
②對歷史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共和國勛章
◎院士墻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5.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人生觀)
(1)表現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出自《周易》。
②孟子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屈原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價值(影響):不斷挑戰自我,追求更大的進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國家人民的利益為己任,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境界。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6.和而不同 (處世觀)
時期 表現 影響
西周時期 太史伯提出不同事物之間配合達到平衡,即“和”,才能產生新事物 “和”的思想作為認識與處理事情的方法,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春秋戰國 孔子和孟子認為“和”是人性中應有的美德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小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華文化的內涵
1
倫理觀:重視以人為本,強調民本思想
2
自然觀: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3
家國觀: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
4
價值觀: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
5
人生觀: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6
處世觀:主張和而不同
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
——摘自習近平在2014年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5、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
【深化理解】中國優秀文化的內涵
用中國傳統方式來說,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在天與神之間,以人為中心?!獜堘纺辍吨腥A文化概論》
1、重視以人為本(即人本思想)
2、民本思想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協調人與人的關系
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4、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
協調人與國家的關系
6、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7、主張和而不同
協調人與自身的關系
“敬天保民”“仁”“仁政”“民貴君輕”
“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為政以德”,“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天下為公”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上下求索”
倫理觀
政治觀
自然觀
家國觀
價值觀
人生觀
處世觀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問題探究】
閱讀教材P4“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插圖,結合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思考:民本與民主有何區別?
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
(1)民本思想的核心內涵是“人民是政權(社稷、君)的統治基礎”,而民主思想的核心含義是“人民當家作主(即由多數人進行統治)”。
(2)民本思想是把人民看成是社會的基礎,統治者和君主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民主強調的是多數人的平等統治。
(3)民本思想認定主權在君,民主思想認定主權在民。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以史鑒今】
抗疫偉大斗爭中,體現了哪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價值
材料1:“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責任,疫情就是命令?!薄安挥媹蟪?,無論生死?!薄芭c時間賽跑,同病毒競速。
材料2: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著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切斷傳播鏈,武漢封城,
14億中國人“宅”家。
材料3:病毒沒有國界,疫情不分種族,中國政府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態度,毫無保留地同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分享防控、治療經驗,積極開展抗疫國際合作。
家國情懷,責任擔當
以民為本,顧全大局
和諧大同,命運共同
你能列舉更多傳統文化的內涵嗎?
義、禮、廉、儉、智、信、忠、賢、誠、敬、孝、恥、寬、正、公、勤、能……
與時俱進、腳踏實地 、窮則思變、居安思危、實事求是、求同存異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1.特點
特點
起源和發展具有本土性
本土性
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連續性
各民族共同創造,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
多樣性
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
包容性
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
特質的體現。
凝聚性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紅山文化
龍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良渚文化
河姆渡文化
(1)本土性:起源與發展
(2)多樣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 、領域廣闊
(1)7000-5000年前:
①【黃河中游】仰韶文化:
②【黃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③【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2)5000年前:
①【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
②【遼河上游】 紅山文化:
③【長江下游】 良渚文化:
彩繪陶器、粟
水稻、養蠶繅絲
“蛋殼陶”(黑陶)
玉器、祭壇、神廟
1.特點
時空觀念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
(3)包容性
材料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怎樣的特點?
兩漢之際,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人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時期,佛教完成中國化。到宋明時期,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外來佛教融合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兼收并蓄的敦煌文化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4)凝聚性:共同文化特質 同心協力
◎炎黃子孫,民族認同
◎尊祖敬宗
材料 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葉國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文化認同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綿延不絕、傳承至今的文化,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具有連續性。
(5)連續性
材料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怎樣的特點?
中國幾千年來,也和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一樣,不斷遭受異族文明摧毀。五胡亂華時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帶的中華文明遭受了嚴重的摧殘;元朝和清朝是中國兩次最大的被異族統治的時期,但是一個被推翻,一個被中華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國最危險的時刻,但是中國依然屹立不倒,沒有消亡。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價值
當代價值: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增強民族凝聚能力
強化民族認同
歷史價值:
(1)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2)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2.價值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中華文化發展歷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本土性
多樣性
包容性
凝聚性
連續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以人為本,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
崇德尚賢,天下為公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和而不同
早期華夏:文化肇興
春秋戰國:文化奠基
秦漢時期:文化形成
魏晉隋唐宋元:文化發展、繁榮
明清時期:文化傳承、轉折
近代到現代:文化衰落與復興
1.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學說廣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是先秦時期影響較大的學派,其思想及影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這些學派(  )
A.都要求結束分裂割據,建立統一國家
B.都強調尊卑等級關系,建立有序的社會秩序
C.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D.都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流
解析: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故答案為C項。題干問的是各家學派的共性,而要求結束分裂割據,建立統一國家是法家的主張,故排除A項;儒家強調尊卑等級,主張建立有序的社會,后來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故排除B、D兩項。
C
2.中華文化主張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認為不同事物之間彼此配合才能達到平衡??鬃雍兔献觿t提出了“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這反映了(  )
A.傳統文化突出共性,否定個性
B.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C.求同存異是中華文化的根本
D.傳統的道德準則形成于西周
解析:材料“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孔子和孟子則提出了‘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思想”等信息體現的是在不同時期人們對“和”字的解釋也有所不同,強調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故B項符合題意。材料中并未體現對個性的否定,故A項排除。材料無法反映求同存異是中華文化的根本,故C項排除。材料無法反映傳統的道德準則在西周時期形成,故D項排除。
B
3.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認為:“中國文化以周孔種其因,至秦漢收其果,幾於有一成不變之觀。”這里所指的“一成不變之觀”是(  )
A.宗法血緣關系 B.君權神授思想
C.儒家傳統道德 D.法家治國精髓
解析:根據材料“中國文化以周孔種其因,至秦漢收其果”并結合所學可知,儒家傳統思想開始于孔子,至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C項正確;材料并非強調宗法血緣關系,A項錯誤;君權神授思想是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來的,B項錯誤;法家治國思想與材料中心思想不符,D項錯誤。
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靖县| 湘潭市| 大足县| 昆山市| 邹平县| 澄迈县| 陕西省| 香河县| 乌恰县| 成都市| 莱阳市| 拉萨市| 武义县| 郴州市| 酒泉市| 河池市| 大兴区| 太仓市| 陆丰市| 康平县| 苏尼特右旗| 乐都县| 收藏| 沙湾县| 万宁市| 芦溪县| 墨江| 青神县| 临安市| 比如县| 菏泽市| 岗巴县| 和林格尔县| 雅安市| 马边| 隆林| 酒泉市| 沙坪坝区| 萨嘎县| 宁津县| 侯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