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白城一中2024-2025學年度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積極支持海上探險活動。他們渴望得到黃金,也渴望得到東方的香料。與同時代的基督徒一樣,他們相信耶穌基督將在不久后重返人間。因此,他們要找到盡可能多的靈魂,將他們帶入基督教會。材料可以說明新航路開辟( )A. 取決于王室的態度 B. 具有復雜的動因C. 受到基督教會支持 D. 源于貿易的需求2.1909年6月,湖南各地有關省咨議局的選舉投票正式舉行,參加投票的選民共計100 487名,在初選基礎上,又于8月舉行了復選投票,選出正式議員82人。1909年10月,省咨議局第一屆會議在長沙開幕,討論了全省有關鐵路、文化、教育、政治、實業以致外交等問題的議案,直到12月2日才閉幕。這些舉動( )A. 表明立憲派已經控制了湖南政權 B. 推動了湖南地區的政治民主化進程C. 說明湖南士紳高度重視基層治理 D. 體現出改革官制開始得到國人認可3.2世紀的演說家阿利斯提德對某一商品匯聚地的描繪是:所有的貨物,所有現存的和曾經存在的東西,貿易、航海、農業、金屬加工,任何曾經創造出來或者生長出來的東西,都在這里匯合。這里看不到的東西,肯定不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根據上述材料,該地所屬的國家( )A. 首次實現了兩河流域的統一 B. 曾經一度征服了埃及C. 通過武力擴張滅亡波斯帝國 D. 在4世紀末走向分裂4.“太平天國運動是鴉片戰爭炮聲的回聲。”此語揭示了太平天國運動的( )A. 背景 B. 經過 C. 性質 D. 影響5.詞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為文學的主流形式。詞成為宋代文學主流形式的社會基礎是( )A. 士人群體的形成 B. 市民階層的壯大C. 資產階級的產生 D. 農民文化需求的增加6.當其他國家的大學仍然瞧不起科學的時候,19世紀下半葉的德國大學已經允許科學獨立地發展,并且還首創了不少有效的組織方法和形式,如實驗室、研究生指導制度、研究生院、研究所、專業科技刊物的出版等。德國出現的這一現象( )A. 提升了普通民眾的文化素養 B. 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C. 導致了生產組織形式的變革 D. 主導了世界工業的發展7.明清時期,我國書院藏書以經史子集為主。鴉片戰爭后,書院藏書領域不斷擴展,涉及政治、經濟、鐵路、軍事等;19世紀末20世紀初,書院中的英語、日語、法語等書目也隨處可見。推動晚清書院藏書發生變化的核心因素是( )A. 維新變法的推動 B.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C. 民族工業的發展 D. 救亡圖存之路的不斷探索8.下圖為始建于唐朝天寶年間的石家莊毗盧殿壁畫,共繪天堂、地獄、人間、羅漢、菩薩、城隍土地、帝王忠臣、賢婦烈女等五百多身。其反映的主要時代背景是( )A. 儒佛道三教合流 B. 民族交融的高峰C. 商業的高度發達 D. 藩鎮割據的時勢9.美國發起的越南戰爭遭到了本國很多人的反對,反越戰運動風起云涌。其原因是( )A. 美國民眾受到世界反戰和平運動的影響B. 美國的孤立主義思想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C. 美國民眾深知越戰必定是一場失敗的戰爭D. 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已經徹底瓦解10.張謇曾說:“救國為目前之急。……譬之樹然,教育猶花,海陸軍猶果也,而其根本則在實業。”這則材料的主要觀點是( )A. 教育興國 B. 實業救國 C. 軍事強國 D. 農業立國11.(2023·山東淄博高一上期末·5)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開始實行“金牌信符制”,即通過發放金牌信符,確定邊疆地區與中原王朝的納馬予茶關系,三年為一周期,可以茶50萬斤換馬1萬多匹。據此可知,這一制度( )A. 推動了民族間經濟交流 B. 傳播了中原農耕技術C. 解決了明朝的邊患問題 D. 正式確立了朝貢體制12.一些西方學者和政治家認為,一些殖民地的獨立是宗主國自愿結束殖民統治的結果。如英國前首相艾德禮就說英國自愿放棄對殖民地的統治,把自由給予被殖民地人民。這一觀點( )A. 描述客觀事實 B. 揭示事物本質C. 包含多元評價 D. 掩蓋事實真相13.1874年后, 日本國內產生了一股“蔑華”的輿論風潮,“四百余州已為囊中之物,恭親王、李鴻章之類如同小兒不足為懼”;然而面對清政府日益崛起的海軍力量,新聞報刊又大肆散播“中國威脅論”。據此可知,此時日本的對華觀( )A. 積極鼓吹政府擴軍備戰 B. 與西方列強的態度一致C. 源自于洋務運動的刺激 D. 主導了甲午戰爭的進程14.“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 “初學商戰于外人,繼則與外人商戰。”提出這些主張最有可能的是( )A. 洋務派 B. 早期維新派 C. 康梁維新派 D. 民主革命派15.《馬可·波羅行紀》中曾記述:元朝時“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離開舊都而遷居新都”。這里的“契丹省”指的應當是( )A. 遼陽行省 B. 嶺北行省 C. 甘肅行省 D. 云南行省16.加爾文將基督徒對世俗財富的追求與對自身選民資格的確證統一起來,把宗教意義上的救贖轉變為世俗意義上的經濟和職業活動,使這些活動具有了宗教的神圣意義和光輝。加爾文這一思想A. 有利于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 B. 推動了商品輸出的擴大C. 鼓舞了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 D. 改變了人們對上帝的信仰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材料一 庚子之變,國家以亂民肇釁,外國連衡而入京師,朝廷自知內憂外患,相迫日急,非僅涂飾耳目,所能支此危局。故于西狩途中,首以雪恥自強為詢……辛丑回鑾以后,即陸續舉辦各項措施進行自救。——摘編自[清] 岑春煊《樂齋漫筆》材料二 自戊戌政變以后,清廷政治一度趨向反動,頑固派把持著中央政權,清政府的頑固守舊行為引起了各種政治勢力的不滿和反對。康梁維新派在政變后流往海外,成立保皇會,繼續擁戴光緒皇帝,不少人在失望中走上武裝反清的革命道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勢力在潛滋暗長,革命運動逐漸成為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張海鵬、李細珠《中國近代通史卷5:新政立憲與辛亥革命》(1)材料一中提及的“亂民肇釁” “外國連衡而入京師”分別指什么歷史事件 此后清政府采取的“自救”政策是什么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革命運動逐漸成為一股勢不可擋潮流”的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縣制,以郡統縣。郡行政長官稱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務。設郡尉負責軍事。郡下設縣,縣行政長官稱縣令。每年歲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師上計,向中央呈交記錄本郡情況的計簿。朝廷據此行賞罰。縣則在郡上計前,向郡守呈交縣計薄。中央派監御史監察郡政,糾舉彈劾有罪過的官吏。——摘編自《簡明中國歷史讀本》材料二 經過對匈奴、越族的戰爭后,秦的疆域,“東至海……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在這個廣大地區內居住著各族人民,由于統一在一個國家政權之下,相互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進一步增強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間的戰爭所帶來的災難。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由此開始的政治、經濟制度在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摘編自朱紹侯、齊濤、王育濟主編《中國古代史》材料三 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漢書·劉輔傳》(1)根據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政府加強對地方控制的措施?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統一的意義。(2)說明材料三中漢代中央官制的變化及作用。19.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近代史的相關史實,任選其中一個國家,自擬論題,并圍繞論題進行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論述清晰,史論結合,邏輯嚴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治城市是羅馬帝國與中世紀西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相對獨立的政治共同體,而且都是政治體制不完善的產物。羅馬帝國的自治城市大多數是通過軍事征服而形成的,這些城市的自由民一開始就是強者、征服者。因此,當羅馬帝國征服地中海世界以后,帝國行政制度的基礎依然是自治城市。中世紀西歐的自治城市則不然,他們絕大多數是經濟發展和武裝斗爭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是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的基礎,但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的原因卻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因手工業發展、商業發展或軍事原因而產生。如果說西方城市的政治制度與傳統誕生于羅馬帝國的自治城市,那么它的經濟屬性與商業屬性則產生于中世紀的西歐自治城市。掌握貨幣使城市具有了經濟實力,他們用金錢贖買的方式向封建主購得自治權,因此可以說,貨幣是市民階級巨大的政治平衡器。——摘編自楊婉嘉、王振霞《羅馬帝國與中世紀西歐的自治城市比較研究》材料二 11世紀起,西歐開始了舊城復蘇和新城產生的歷史過程。一些商人、工匠以及從莊園里逃亡出來的農奴,聚集在港灣、城堡、教堂以及交通要道周圍,進行生產和交易。這些地方逐漸演變為中世紀的城市。中世紀的西歐城市中誕生了一種新的政治文明,主要表現在:第一,法律上,城市居民擁有人身自由;第二,城市土地屬于自由財產,不歸封建王國或領主管轄;第三,市民只要向其所屬領主繳納一部分稅款,那么在城市范圍內就可以擁有非常多的自由。——摘編自[比利時]亨利·皮雷《中世紀的城市》(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馬帝國自治城市與中世紀西歐自治城市的異同。(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世紀歐洲城市興起的原因。BBDABBDAABADABAC17.(1)歷史事件: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政策:清末“新政”。(2)原因:戊戌變法運動的失敗說明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戊戌變法運動失敗之后,清政府的守舊行為引起了各種政治勢力的不滿和反對;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失敗加劇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18.(1)措施:全面推行郡縣制。意義: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了疆域空前廣闊的國家,初步奠定了以后疆域的基礎;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使人們擺脫戰亂帶來的災難;建立起中央集權國家,為后世長期沿用;促進了各地區各族人民經濟文化聯系。(別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等角度即可)(2)變化:漢武帝重用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組成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作用:進一步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19.論題:近代英國通過漸進的改革確立了民主政治制度。闡釋:17世紀的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結成聯盟,領導資產階級革命,追求民主、自由。先后經歷了共和國時期、資產階級軍事獨裁時期、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1689年議會頒布《權利法案》,限制國王權力,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保障資產階級的自由與人權。18世紀,英國逐步通過政治改革,確立了責任內閣制,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更多議席。經歷三次議會改革后,對選民財產、年齡、性別的限制逐步放寬。綜上所述,英國通過漸進的改革進一步保障了資產階級的民主。20.(1)異:羅馬帝國自治城市主要是軍事征服的產物,中世紀西歐自治城市主要是經濟發展的結果;羅馬帝國自治城市對近現代西方城市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政治方面,中世紀西歐自治城市對近現代西方城市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羅馬帝國的城市自治權源于自身的歷史傳統,中世紀西歐的城市自治權通過金錢贖買或武裝暴動而獲得。同:都是相對獨立的政治共同體;都是政治體制不完善的產物;都對西方城市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2)原因:西歐政治體制的不完善;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大量農奴的逃亡與非農業人口的聚集;封建王權發展的需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