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1-5.DBDAB 6-10.DCCBC 11-15.CBAAC 16-20.ADACB1 16. A 17. D 18. A 19. C 20. B21.(16分)(1)特點:政府招生、自由報考、考試內容廣泛;(2分)標志:進士科。(2分)(2)影響:加強中央與地方聯系;促進文化交流;增強民族向心力。(4分)(3)史料類型:第一手史料;(2分)文體:八股文;(2分)危害:束縛思想,阻礙創新。(2分)(4)借鑒:堅持公平選拔;注重全面考查。(2分)22.(16分)(1)朝代:唐朝;(1分)人物:畢昇;(1分)其他發明:指南針、火藥、造紙術。(3分)(2)主持創制水運儀象臺:圖5;(1分)編成《授時歷》:圖6;(1分)創制“十二氣歷”:圖4;(1分)制成《大衍歷》:圖3。(1分)(3)作者:《農政全書》徐光啟;《本草綱目》李時珍;《天工開物》宋應星。(3分)共同點:總結性著作;注重實用。(2分)(4)認識:古代科技領先世界;推動社會發展。(2分)23.(18分)(1)條件:國力強盛;交通發展;政策開放。(4分)高僧:玄奘。(2分)(2)目的:“蹤跡惠帝,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2分)技術條件:造船技術先進;(2分)影響: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2分)(3)政策:閉關鎖國;(2分)消極影響:隔絕中外交流,導致中國落后。(2分)(4)理解: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發展的重要動力。(2分)2025年春季義務教育教學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試卷第I卷(選擇題,共5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1.唐朝詩人皮日休在《汴河懷古》中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 共禹論功不較多。他還在《汴河銘》中指出:(運河)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兩段史料最適用于說明大運河的A.開鑿背景 B.開鑿阻力 C.開鑿條件 D.歷史影響2從下面材料能夠看出唐太宗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 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舊唐書 魏征傳》A.重視農業生產 B.善于用人納諫 C.重視官吏清廉 D.關注百姓生活3.下圖是某歷史學習興趣小組在探究“盛唐氣象”這一主題時繪制的結構示意圖,請為示意圖“?”處填入恰當的內容A.制度完善 B.文教昌盛 C.風氣開放 D.工具革新4. “黃巢軍轉戰南北,橫掃半個中國……從根本上動搖了唐朝統治,加速了其滅亡。”材料旨在 說明黃巢起義A.打擊了唐朝的統治 B.緩解了土地兼并問題C.因賦稅繁重而爆發 D.缺乏戰略規劃而失敗5. □□是6世紀中期興起于阿爾泰山地區的一個游牧部落。□□汗國建立后,不斷開拓疆土, 控制了北方草原和整個西域。“口口”指代的是A.吐蕃 B.突厥 C.回鶻 D. W6.唐朝對歸附的邊地民族遵循“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的原則,設置不同于內地的特殊行政區劃。還通過冊封、和親、互市等方式維系民族間的友好關系。這最主要體現了唐朝A.對外政策多元開放 B.社會風氣寬松開放C.邊疆管理直接有效 D.民族政策靈活開明7.《原道》中寫道: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大意為不堵塞佛道的傳播,儒道就無法流行;不禁止佛道的發展,儒道就無法推行。鮮明地表達了排斥佛教,復興儒學的主張。由此推斷,《原道》的作者是A.李白 B.杜甫 C.韓愈 D.白居易8.梁啟超先生高度認可王安石變法,曾評價其中某一措施將原本由特定戶等承擔的勞役義務轉化為普遍繳納的貨幣稅, “與今世各文明國收所得稅之法正同”。這一措施是A.青苗法 B.方田均稅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 9.文物是解讀歷史的密碼。觀察右圖中的貨幣樣式,其最能體現出A.宋朝實行崇文抑武方針B.遼宋夏政權之間的民族交融C.宋遼西夏之間差異消除D.北宋手工業技術的穩定發展10.澶淵之盟與宋金和議的共同點是A.都發生于公元11世紀B.結盟或和議其中一方均有北宋C.都使雙方維持較久相對和平D.都是北方政權向南方政權稱臣11.文天祥在就義前寫下“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詩句,成為后世仁人志士的精神標桿。詩句反映了文天祥A.抵抗金軍的決心 B.改革領袖的形象 C.英勇不屈的精神 D.痛斥遼朝的腐敗12.元朝疆域遼闊,在邊疆地區,元朝統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強管轄。為了加強對臺灣的管轄,元朝統治者在澎湖設置A.知州 B.巡檢司 C.都元帥府 D.臺灣府13.導致下面兩圖所示內容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經濟重心南移 B.海上絲路繁盛C.手工業的發達 D.人地矛盾尖銳14.《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 “廣南市舶,利入甚厚,提舉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來,動得百十萬緡(銅錢計量單位)。”由此可知,宋朝統治者重視市舶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打擊地方豪強勢力C.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D.維護邊疆地區安全15. “明成化元年(1465),今宣漢縣境復置東鄉縣,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夔州府。正德九年(1514),改屬達州。”材料中的“承宣布政使司”是明朝設立的地方三司之一,三司的設立A.標志丞相被廢除 B.杜絕了地方割據隱患C.加強了中央集權 D.推進行省制度的確立16.明朝末年流行著這樣一首歌謠: “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李自成),闖王來時不納糧。”歌謠中的“闖王”A.推翻明朝統治 B.蕩平東南倭寇 C.成功收復臺灣 D.引清軍人關17.2025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班禪額爾德尼 確吉杰布拜見時,勉勵他努力成為佛學造詣精深、受僧俗信眾愛戴的藏傳佛教活佛,在促進民族團結、宗教和順、西藏穩定發展進步中作出更大貢獻。回顧歷史,藏傳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始于A.元朝時期 B.明朝前期 C.明朝后期 D.清朝前期18.清代學者趙翼說: “(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由此推斷A.軍機大臣無決策之權 B.皇帝權力受到了制約C.軍機大臣掌控了朝政 D.中央權力向地方芬散19.清代豫商中武安商幫實力雄厚。《河南省志》記載: “清乾隆、嘉慶后,凡河南都會及滿洲、蘭 州、西安、內蒙古等處,皆有本縣(武安)之商業。”這反映了當時A.人地矛盾突出 B.陸上絲路繁榮 C.商品經濟活躍 D.水路交通發達20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又曰:“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這位“先生”最可能是A.蘇軾 B.王守仁 C.陸游 D.顧炎武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1題16分,第22題16分,第23題18分,共50分)21.(16分)科舉制是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隋唐科舉制……自產生之日起就確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懷牒(證件)自列于州縣”的自由報考原則,貴族和平民皆可參加公開考試。……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皆可為考試內容。——摘編自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1)根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科舉制正式誕生的標志是隋煬帝時哪一科的設置?(4分)材料二 自宋代規定三歲一貢以來,每歷三年,必有大批應舉人,遠從全國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國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僅政府與社會常得聲氣相通,即全國各區域,皆得有一種相接觸相融洽之機會。不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協調力。而邊區遠限(角落),更易有觀摩,有刺激,促進其文化學術追隨向上之新活力。-—摘編自《國史新論》(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科舉“三歲一貢”對宋代社會產生的主要影響。(4分)材料三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趙秉忠(1573— 1626)因為參加殿試而一舉成名。考試內容為儒家經典,文體上的嚴苛要求雖然方便評 分閱卷,但也限制了人們的思維。——摘編自張宇辰《芻議明朝狀元卷 折射的中國科舉制度》(3)材料三中的趙秉忠殿試卷是目前所知中國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從第一手史料 和第二手史料的角度分類,趙秉忠殿試卷屬于哪一類史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朝科舉制的“文體”名稱及其危害。(6分)材料四科舉制度不僅決定著應試者個人的前途、家族的興衰,更左右著帝國的教育、政治、文化、習俗以及人們的價值觀,而這種影響,正是通過一批批金榜題名者和一批批科場失意者,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來的。--央視紀錄片《科舉》解說詞(4)綜合上述材料,思考科舉對現代教育的可借鑒之處。(2分)22.(16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科技方面天文歷法科技名著(1)與圖①相關的雕版印刷術最早出現于哪一朝代?北宋時為圖②相關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作出杰出貢獻的是誰?除印刷術外,我國古代“四大發明”還有哪些?(5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將圖③至圖⑥四位科學家與下列天文歷法成就對應起來。(寫出圖序即可,4分)主持創制水運儀象臺: ;編成《授時歷》: ;創制“十二氣歷”: ;制成《大衍歷》: 。(3)分別寫出圖⑦、圖⑧、圖⑨三部科技名著的作者。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三部著作的共同點。(5分)(4)綜合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我國古代科技的認識。(2分)23. (18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隋唐時期,國力強盛,……新羅、日本向唐派遣的使者、留學生絡繹不絕。這兩個國家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其行政組織;兩國的特產工藝品也大量輸入中國。同時,隨著造船技術的發展,與東南亞、南亞、中亞、北非各國的聯系進一步密切。大批的中國貨物深受各國歡迎;天竺的佛經、東羅馬的醫學技術等也相繼傳入我國,產生了積極影響。——摘編自《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隋唐對外交往局面形成的條件。唐朝貞觀年間西行求法,將“天竺的佛經”帶入我國的是哪位高僧?(6分)材料二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1405)六月,命(鄭)和……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攜帶)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清)張廷玉等《明史 鄭和傳》(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成祖派鄭和“通使西洋”的目的(用材料原文回答),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反映了鄭和船隊能夠“通使西洋”的哪一技術 條件?鄭和“通使西洋”有何歷史影響?(6分)材料三 故步自封是清朝對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它不僅沒有起到民族自衛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基本斷絕,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中國歷史十五講》(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怎樣的對外政策?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這一政策的消極影響。(4分)材料四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豐富發展,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溯歷史的源頭才能理解現實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有文明的互鑒才能實現共同的進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世界中國學大會 上海論壇所致賀信(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材料四的理解。(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答案.docx 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