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歷史考試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前三單元、選擇性必修3。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位于陜西神木的石峁遺址初建于距今4300年前后,沿用至距今3800年前后,它以“皇城臺”為中心,其最外側的長方形廣場及兩側伸出的長墻,已初具一定的禮制功能,外城東門址則有“馬面”“甕城”等城防設施。據此推斷,這一時期的石峁古城A.已進入早期國家階段B.是中央集權國家都城C.是分封制的歷史見證D.與龍山文化存在交流2.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在巡游全國過程中,多次“刻石”,其銘文中不乏“初并天下,罔不賓服”“六合之內,皇帝之土”“闡并天下,菑害絕息,永偃戎兵”等辭藻。秦始皇此舉A.貫徹了法家治國思想B.宣揚了國家統一觀念C.推動了交通體系建設D.彰顯了秦軍武力強盛3.圖1所示為東晉時期參與決策的中央官員出身結構情況。圖中信息有助于說明東晉口高門士族占比口宗室、外成占比 家人占比A.皇權強化的趨勢78.40%B.寒門勢力的崛起圖1東晉中央決策官員出身C.中樞機構的調整D.門閥政治的特征4.唐朝時期,歐陽詢的楷書嚴謹工整、法度森嚴,被視為學習書法的典范;懷素的狂草筆走龍蛇、飄逸奔放,展現出獨特的藝術個性。當時眾多文人墨客以研習書法為雅好,甚至出現了以書法會友、相互切磋的文化活動。朝廷選拔官員也常以書法才能為標準,書法作品在宮廷與民間廣泛流傳。據此可知,當時A.書法藝術主導文化發展走向B.官方文化政策決定藝術風格C.書法審美呈現多元并存格局D.文人階層壟斷書法藝術領域【高二歷史第1頁(共6頁)】5.宋神宗時期,王安石出臺方田均稅法,將土地依照一定的標準重新丈量并登記造冊,地分五等,舊地等級高的戶多納稅,反之則少納稅。他還規定各縣征收農業稅的數額以最初的定額為限,凡超舊額的行為一律禁止。由此可見,這項改革有助于A.消除土地兼并隱患B.構建農業信貸體系C.合理分配稅收負擔D.推動戶籍制度完善6.清初,康熙帝下詔,“凡他省民人在川省墾荒居住者,即準其子弟入籍考試”,以鼓勵外省民眾人川墾荒。據《四川通志》記載,康熙年間移民“攜家人蜀者,不下數十萬”。該現象說明A.人口壓力導致區域沖突B.地緣政治影響移民方向C.墾荒政策推動人口流動D.宗族勢力主導社會遷移7.19世紀80年代,王韜在其著作中提出:“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閡。”他還認為“商富即國富”“(西方國家)恃商為國本”。十余年后,鄭觀應在其著作中聲稱:“君民共主者,權得其平”這些思想觀點A.旨在調和中西文化沖突B.突破了洋務派的思想局限C.倡導發動反清暴力革命D.為變法提供了系統的綱領8.1905年1月,旅順口的俄國守軍向日本投降。對此,立憲派指出,全球富強之國不是立憲,就是共和,而沒有專制者。可是由于俄國的緣故,又有人產生懷疑。“于是政府遂以俄為口實以拒絕民權”,現在俄國敗局已定,“此疑釋矣”。這表明立憲派A.強調中日合作重要意義B.抨擊日俄戰爭非正義性C.倡導進行民族民主革命D.意在變革晚清政治體制9.清末,一些曾為外國僑民修補西裝的裁縫,開始在北京、天津、大連等城市開設西服加工的小作坊。民國初年,尤其是“五四”時期,穿著西服、中山服的青年男女逐漸增多,國人經營的西式服裝商店在各大城市應運而生。這實質上反映了近代A.中西文化碰撞的商業影響B.中國社會轉型的巨大阻力C.清廷對外開放的屈辱歷程D.國人時尚意識的覺醒趨勢10.1938年7月7日,武漢三鎮多地搭建起向百姓募捐的獻金臺,各獻金臺前人潮洶涌,民眾紛紛上臺獻金,史稱“七七”獻金運動。7月10日,《新華日報》以“獻金洪潮彌漫武漢,中國共產黨熱烈獻金,勞動同胞慨捐血汗錢”為題,作了詳細報道。這場獻金運動A.旨在支援盧溝橋的抗戰B.體現了高度的民族覺醒C.是由共產黨組織領導的D.奠定了持久抗戰的基礎【高二歷史第2頁(共6頁)】高二歷史考試參考答案1.A2.B3.D4.C5.C6.C7.B8.D9.A10.B11.A12.A13.B14.C15.D16.D17.(1)特點:生產規模較大:門類較多,產品類型豐富;融合多元文化;產銷聯系緊密(生產基地靠近市場);受到官方嚴格管理;具有等級性和封建特權色彩。(6分,答出三點即可)(2)類型:材料一:手工業生產遺址及出土文物,屬于一手史料。(2分)材料二:官方組織編寫的正史類文獻,屬于二手史料。(2分)途徑:觀察歷代收藏家藏品中的唐代手工業品;查閱古代金石學著作中的唐代手工業品的記述:探訪有關絲綢之路商貿遺跡(或唐代沉船遺跡展覽);整理唐代詩人對手工業生產過程或產品的描繪。(2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示例一論題:海外移民對近代中國革命貢獻突出。(2分)闡述:近代以來,隨著列強打開中國國門,并掠奪中國的勞動力,華工成為海外移民的主流,移民海外成為勢不可擋的浪潮。海外華工多為封建統治的受害者,出海后也深受西方資本主義剝削,革命性強。他們通過積累財富或參與公共活動,積極支援國內的民族民主革命事業。清朝末年,美國等地的華人華僑為孫中山組織革命力量、發動武裝起義提供了重要幫助,孫中山領導的第一個革命團體便是在檀香山建立的。抗日戰爭時期,海外華人(華僑)更是組成救國團體,籌集物資,回國參戰,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8分)總之,海外移民較早接觸西方先進思想,直接參與國際交流合作,他們在充當文化傳播使者的同時,也吸收了其他國家的先進文化和科技,推動了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發展。(2分)示例二論題: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群體的擴大受多種因素影響。(2分)闡述:略。(10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19.(1)特征:歷史悠久;古今文化元素交融;以古城遺址為重要載體;與其他區域(如北京)文化遺產關系緊密;有形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交織。(4分,答出兩點即可)(2)舉措:開展先期調查和深入研究;依托博物館舉辦專題展會;運用多種科技手段還原歷史【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風貌;進行地域性、專題性文化研究圖書編纂;定期巡察,實時監測。(4分,答出兩點即可)原因:大運河文化遺產具有真實性,且得到完整保護;大運河具有典型的學術價值和教育價值,歷史階段意蘊深厚;政府高度重視且充分準備;中外文化交流增多,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增強。(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啟示: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應積極擔當作為;注重采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國際合作;重視跨地域文化遺產的聯動:將文化遺產展覽傳播、科學研究與技藝傳承有機結合起來。(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1)背景:獨立后的印度力圖實現經濟自主;二戰后全球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殖民經濟遺留結構畸形(外資控制關鍵產業、土地分配不均);美蘇冷戰下發展中國家探索現代化道路。(6分,答出三點即可)(2)意義:初步建立起獨立的工業體系,推動了印度工業化進程;通過國有化運動削弱了殖民資本控制,增強了經濟主權;土地改革與計劃經濟的嘗試為后續社會改革提供了經驗教訓;為發展中國家擺脫殖民經濟依附、探索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借鑒。(6分,答出三點即可)【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2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河北省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聯考 歷史.pdf 河北省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聯考 歷史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