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校專業班級姓名座號※※※※※※※※※※※※※※※※※※※※※※密 封 線 內 不 得 答 題※※※※※※※※※※※※※※※※)項城一高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 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 )總 得 分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人類在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之外有了剩余產品。貧富差距的出現,使人類社會出現了向更高階段發展的跡象。人類社會邁向文明的前提是( )A. 文字的普遍使用 B. 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C. 定居生活的出現 D. 國家強制機關的形成2.公元前6世紀,佛教在印度產生,它提倡“眾生平等”和忍耐和順從,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由此可知,佛教的產生與發展( )A.有利于印度統一思想 B.沖擊了種姓制度C.得到了婆羅門的支持 D.提高了吠舍地位3.19世紀初,印度和錫蘭的大部分熱帶雨林被改建為茶樹種植園,但印度和錫蘭人幾乎不喝茶;19世紀70年代,馬來西亞和蘇門答臘也開始建立橡膠種植園,以滿足全球需求。上述現象說明( )A.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B. 宗主國意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C. 資本主義國家主導國際分工 D. 新航路開辟促進全球物種交換4.下表為日本大化改新的部分舉措,這些舉措的實施( )大化元年 (645年) 向各地派遣國司和使者造田籍、校田畝;沒收諸國武器,禁止賣地或任意兼并大化二年 (646年) 廢除貴族土地私有制和部民制,仿效唐朝推行班田制和租庸調制大化五年 (649年) 在中央仿效唐朝三省六部制實行“八省百官”制,在地方仿效唐朝州縣制實行“國郡里”制A.強化了集權政治體制 B.建立了近代天皇制度C.確立了土地公有原則 D.削弱了幕府將軍地位5. 11世紀以來,歐洲很多城市是原發性的。12世紀后尤其是13世紀建成或者發展起來的城市,多是領主特別是國王主動推動甚至規劃、設計和籌建的,從城市平整的街區和街道也可以看出其中人為設計的痕跡。對上述變化理解合理的是( )A. 市民自治傳統漸趨消亡 B. 城市軍事功能日益凸顯C. 政治需求助推城市發展 D. 教會統治地位發生動搖6.1700年,英國進口原棉139.6萬磅,1720年上升到196.8萬磅,1760年增加到235.9萬磅1780年則突增到687.7萬磅,1800年達到5601.1萬磅。由此可知( )A.工業革命正在發生 B.世界棉花種植面積擴大C.英國殖民擴張加劇 D.英國棉紡織業持續發展7.20世紀90年代左右,在非洲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有14個:岡比亞、利比里亞等:以法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也有14個:幾內亞、馬里等;以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有5個佛得角等;以西班牙為官方語言的國家1個:赤道幾內亞。這反映出( )A.幾乎整個非洲國家曾經成為歐洲殖民地 B.英語和法語是世界的優秀語種C.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的海外殖民地較少 D.非洲國家開放與包容意識強烈8.有學者指出,20世紀初的商業規模已可以覆蓋全球,商業訂單以信件、電話、電報和無線電來傳遞。由此可見,兩次工業革命( )A.加強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合作 B.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發展C.使歐美各國政治制度發生根本改變 D.大大提高了底層百姓的生活水平9.據統計,20世紀30年代,蘇聯有將近25%到30%的農產品來自于私人土地,但私人土地卻只占總耕地面積的3%到5%。據此可知,蘇聯( )A. 斯大林模式提高了生產效率 B. 高度集中計劃經濟成效顯著C. 國民經濟的比例已嚴重失調 D. 農業政策挫傷了農民積極性10.傅立葉堅決主張用改良的手段來改造社會;歐文認為社會改造應該由政府來實行,幻想政府以和平的方式進行改革。但他們的設想最終都歸于失敗,由此可推知( )A.科學革命理論亟待產生 B.工人階級普遍缺乏斗爭精神C.民眾更加注重經濟訴求 D.資產階級主動改善勞工待遇11.從1939年秋天開始,蘇聯媒體上的德國形象從“蘇聯人民的敵人”“世界和平的破壞者”轉變為蘇聯的“友好經濟伙伴”。1941年5—6月間,蘇聯報刊上保家衛國的宣傳重現報端,蘇聯對德國的宣傳態度又開始發生了轉變,納粹德國的“敵人”形象又重新回歸。上述轉變表明( )A. 英法綏靖政策破產 B. 國家利益影響政治宣傳C. 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 意識形態制約外交政策12.1950年1月,在美國的提議下,美英法等幾個北約成員國成立了一個非正式的國際組織——“巴黎統籌委員會”,它要求成員國嚴格控制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軍事裝備、原子能技術和設備以及軍民兩用的技術和產品。“巴黎統籌委員會”的成立( )A.表明美國已經成為世界霸主 B.阻止了蘇聯的科技進步C.直接推動歐洲共同體的成立 D.具有意識形態對抗色彩13.1919年3月,蘇俄布爾什維克黨的八大通過的黨綱確認“要堅持不懈的把已經開始并已基本完成的對資產階級的剝奪進行到底。把生產資料和流通手段變為蘇埃共和國的財產即變為全體勞動者的公共財產。”這表明蘇俄( )A.積極推行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B.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有益探索C.繼續執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D.社會主義革命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14.17世紀的政治家們強調:宗教是社會的紐帶,只有當所有的、或者是絕大多數的臣民都歸屬同一種宗教加入同一種教會,法律和秩序才能夠得到認可。認為“十六七世紀的宗教起到了一種十八九世紀的愛國主義情感所起到的作用”。這說明宗教改革( )A 幫助民眾擺脫了教會束縛 B. 動搖了天主教會統治地位C. 沖擊歐洲封建王權的統治 D. 有利于近代民族國家形成15.下表內容體現出雅爾塔體系( )《二十世紀以來的戰爭和平與世界發展》(楊鵬飛)一書中的雅爾塔體系歐洲雅爾塔體系 通過分區占領劃分美英和蘇聯在歐洲的勢力范圍東亞雅爾塔體系 美蘇在朝鮮受降的“三八線”協議等“中間地帶”雅爾塔體系 其他地區的殖民地轉交給聯合國托管 A. 倡導和平民主原則 B. 順應多極化的趨勢C. 承認民族解放運動 D. 大國強權政治色彩16.漢謨拉比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司法機關,其法官都由國王委派,必須嚴格依法判決,對法典不準曲解和更改,對判決不服者可上訴國王,國王是最高法官。這些規定旨在( )A.阻礙宗教傳播 B.限制商業發展 C.加強君主專制 D.消除社會矛盾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形成初期,由于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力量發展不平衡,必然導致它們之間對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新爭奪,于是在激烈的軍備競賽和軍事結盟的基礎上,終于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根源于由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造就的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對外侵略和擴張。——摘編自李建國《略論兩次世界大戰之差異》材料二 由法西斯國家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和世界文明造成了空前浩劫。在這場持續多年、涉及當時大部分國家的全球性大廝殺中,軍民傷亡1億多人,消耗軍費13000億美元,物資損失高達42700億美元,精神創傷難以用數字計算。以反法西斯力量的最后勝利而結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打亂了舊的世界秩序,沖擊了腐朽落后勢力,開辟了國際性社會進步的新道路,對世界軍事史和人類歷史的進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二戰結束以來,人類社會在政治方面的進步,國際關系的發展,社會經濟的飛躍,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戰后的軍事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相關。——摘編自彭訓厚、徐新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及其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引發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0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11世紀末期和12世紀,許多城市往往通過非常規手段取得自治,完成獨立。城市逐漸發展成為政治斗爭的重要力量。隨著自治城市的增多,許多城市結盟與諸侯抗爭,希望能免除強加給城市的苛刻稅收。在意大利,市民們往往以手工業協會的形式和當權者進行交涉。與此同時,許多學者把注意力轉向對人內心的思考……大學以有組織的方式建立起來。12世紀后,學術自身成為一種生財之道,其價值商品即為知識。——摘編自[英]約翰·史蒂文森《歐洲史:1001—1848年》》材料二:曼徹斯特市區一處被稱為“小愛爾蘭”的地方,“在高大工廠和建筑物之中,有四百多座木屋,供4000多人居住。木屋又臟又破又狹小,街道坑洼不平,水坑中漂著令人作嘔的污物和垃圾,周圍數十根煙囪排出的煙霧污染著空氣,一群衣衫襤褸的婦女和孩子出沒其中……在如此陰暗、潮濕、污濁不堪的環境中生活的人,一定承受著人類所能忍受的極限。”1811到1812年,曼徹斯特發生了大規模的破壞機器的盧德運動,運動遭到政府的血腥鎮壓,但是盧德派的領導并不放下武器,他們中許多人在大約15年之后再次聚集,成為憲章運動的領袖。工業城市的發展和無產階級的命運吸引馬克思多次造訪曼徹斯特。自1845年恩格斯留居曼城后的20多年間,馬克思每年至少去曼城一次。除了社會調查,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時常去公共圖書館研讀政治經濟學書籍。在這里,馬克思與恩格斯醞釀了包括《共產黨宣言》在內的諸多馬克思主義經典之作。——據王民同《英國工業革命》、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整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寫出“許多城市”“取得自治”的“手段”,并概述“自治城市”對西歐歷史發展的影響。(9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曼徹斯特城的社會狀況(4分);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在這里,馬克思與恩格斯醞釀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解。(5分)19.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 歷史地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進入19 世紀下半葉,第二次工業革命實現了生產力新的躍升,除了商品貿易,跨國公司開始在世界范圍組織生產和銷售,各國經濟聯系愈加緊密……馬克思、恩格斯的預言:“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摘編自人民日報任理軒《逆全球化違背時代潮流》材料二 作為經濟全球化的獲益者,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積累了巨額財富,而這些高額的財富收益并未得到平均分配,資本所有者、高技能勞動力是經濟全球化無可爭議的主要受益者。政府卻指責是經濟全球化剝奪了本國中下層民眾的利益,在政府的煽動下,這些利益受損群體成為逆全球化的主要參與者。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是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的主要制定者和操縱者,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受制于這些國際規則,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然而,廣大發展中國家仍然在經濟全球化中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并在客觀上推動了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摘編自張端《逆全球化的實質與中國的對策》(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闡述第二次工業革命如何使歷史“成為世界歷史”。(8分)(3)根據材料二,指出少數發達國家推行“逆全球化”的借口和本質,列舉1例“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的事件,并概述發展中國家面對“逆全球化”的應對之策。(10分)項城一高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答案選擇題1-5 BBCAC 6-10 DABDA 11-16 BDCDBC17.【答案】(1)原因:兩次世界大戰都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一戰:帝國主義國家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世界兩大軍事集團形成,薩拉熱窩事件;二戰:經濟危機,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影響,法西斯勢力擴張,英法美等國的綏靖政策。(2)影響: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巨大;世界政治格局重塑;促進了科技發展;削弱了帝國主義,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發展;促進了聯合國的誕生;推動了軍事理論和戰略的發展。18.【答案】(1)手段:談判;金錢贖買;武裝暴動;國王頒發特許狀。(任寫3點)影響:有利于城市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一些城市興辦大學,促進文化教育發展;城市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促進民族國家的形成);推動了市民階層的擴大(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把持一些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任寫3點)(2)社會狀況:社會貧富分化嚴重;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工人運動頻發;具備服務公眾的公共設施。(任寫4點)理解:在工業革命中該城市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吸引馬克思多次造訪(物質、階級基礎);馬、恩開展深入的社會調查,探討工業革命引起的社會變化(實踐條件);馬、恩總結工人運動的經驗(盧德運動和憲章運動表明工人階級迫切需要科學理論指導);馬、恩廣泛吸收了人類優秀的思想成果(理論基礎);馬、恩二人經過長期的理論探索和革命實踐,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答案】(1)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范圍內工業生產的空前發展;強大的壟斷公司致力于頻繁的跨國貿易和資本輸出;交通運輸工具的變革和電信工具的創新加速了商業信息的傳播與交流;國際勞動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提高。(8分)(2)借口:經濟全球化損害了本國中下層民眾的利益。(2分)本質:捍衛世界經濟的主導權和霸主地位;維護本國少數資本集團的利益。(2分)事件:1992年第十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等;(2分,答出一點即可)對策: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