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平涼一中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試題 高一歷史考生注意: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75分鐘。答題前,考生須在答題卡上正確填涂姓名、考號等相關信息。所有試題均在答題卡上各題對應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生產力進一步發展,進而出現剩余產品、社會分化和階級。為了控制生產資料和剩余產品,出現了政府、軍隊等強制機關,國家開始形成”。此材料旨在說明( )A.生產力的發展是文明產生的根源 B.人類文明產生前提是農業和畜牧業產生C.人類文明產生的標志是階級、國家、文字 D.生產力發展是剩余產品出現、社會分化的結果2.中世紀時,阿拉伯數學成就斐然。在代數領域,阿拉伯數學家將印度的方程解法與希臘邏輯推理相結合,使代數發展為一門獨立學科;在幾何領域,阿拉伯數學家將希臘幾何的公理化結構與印度計算技巧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幾何代數”體系。據此可知,阿拉伯數學( )A.融合了東西方數學成就 B.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C.便利了商業貿易的發展 D.推動了近代科學革命興起3.1188年馬格德堡市編纂的《馬格德堡法》是中世紀德意志第一部城市習慣法匯編,包括商人法、繼承法、婚姻法、刑法及法庭訴訟程序等內容。該法很快在德意志北部地區傳播,許多城市把它作為自己的法律,這表明該地區( )A.城市自治運動不斷發展 B.王權和城市建立了同盟C.形成了統一的法律體系 D.封君封臣關系走向瓦解4.玉米、馬鈴薯等作物在16世紀傳入歐亞大陸。中國《滇南本草》(1565年)記載玉米種植技術,至18世紀華北、西南山區開墾面積擴大30%,推動人口突破3億。歐洲因馬鈴薯種植普及,愛爾蘭人口1700—1845年從200萬增至830萬,高緯度地區農業帶向北擴展。材料反映出新航路的開辟導致( )A.新型種族結構的誕生 B.人口和動物全球流動C.自然環境狀態的改變 D.全世界物種的大交流5.新航路的開辟,揭開了商業貿易向世界規模發展的序幕。商品流通、貿易往來、貨幣支付等活動,遍及五大洲。大宗煙草、玉米、橡膠等新物產出現于歐洲市場,原來在近東貿易中數量極少的商品如香料、茶葉、大米、蔗糖等成為大宗商品,進出口量驟增。阿姆斯特丹出現了糧食交易所,倫敦辦起了綜合交易所和證券交易所。葡萄牙、西班牙、尼德蘭、法國、英國等國相繼成為國際貿易與航運中心。此材料反映了( )A.商業革命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C.價格革命 D.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過程6.有學者認為,歐洲某場運動“沖擊和滌蕩著被動、冷漠、消極和墨守成規的情緒”,使“優雅代替了唐突,熱情取代了冷漠,高貴替換了卑微,清醒代替了混沌,總之,亮麗的生命取代了憂郁的生命”。這場運動( )A.突破教會對人性的禁錮 B.推動形成近代民族國家C.基本摧毀歐洲封建王權 D.確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7.加爾文認為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上帝的選民和上帝的棄民,不可改變。但他又提出:是否是上帝的選民并不為人所知,需要通過現實的努力去證明。因此,現實中勤奮工作,努力發財致富十分重要。據此可知,加爾文的主張( )A.否定了傳統的宗教戒律 B.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訴求C.肯定了靈魂的自我救贖 D.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8.伏爾泰在《哲學通信》中認為“英國是世界上抵抗君主達到節制君主權力的唯一國家,在這個政府里,君主有無限的權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壞事,那就雙手被縛了”。據此可知,伏爾泰主張實行( )A.責任內閣制 B.民主共和制 C.三權分立制 D.君主立憲制9.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進,人們對建筑的需求越來越大,工業與力學、數學、材料科學的發展,促進了建筑技術的進步,1889年為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建造的埃菲爾鐵塔便是典型。這主要表明第二次工業革命( )A.科學與技術結合的特點 B.促使城市家庭生活的改進C.促進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 D.促進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10.十九世紀德國著名國際工人運動活動家弗里德里希·列斯納在1898年所著《1848年前后》一書中指出:從巴黎到布魯塞爾,馬克思始終積極參與許多工人團體的活動,在馬克思身上,嗅不到一點空想家的氣味……常被工人們親切地稱為“馬克思老爹”。材料作者旨在說明( )A.馬克思批判否定了空想社會主義 B.馬克思注重社會理論與實踐結合C.馬克思完成了空想到科學的轉變 D.馬克思與空想社會主義毫無關聯11.馬克思寫于1871年的《法蘭西內戰》,對巴黎公社的分析不是著眼于其歷史發展過程,而是從“生存空間的爭奪”“空間形態的轉型與重塑”“空間秩序的沖擊”三方面入手,考察空間視域下的巴黎公社。對此合理的解釋是,巴黎公社( )A.以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宗旨 B.是無產階級建立和鞏固政權的嘗試C.使國際工人運動走向了聯合 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2.1884年的柏林會議是西方列強第一次在沒有非洲代表出席的情況下,憑借各自的實力,在關于非洲的爭端中達成一致的一次帝國主義會議。這次會議旨在( )A.協調西方列強對非洲的瓜分 B.維護非洲各國的領土主權完整C.推動非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D.遏制亞非拉民族民主革命運動13.林承節在《論二十世紀初亞洲的覺醒》一文中指出,20 世紀初亞洲革命雖告失敗,但它所體現的“亞洲覺醒卻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對亞洲、對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這里“亞洲覺醒”主要是指( )A.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代的到來 B.無產階級開始承擔領導革命的責任C.亞洲國家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D.亞洲國家意識到聯合斗爭的重要性14.1921年,內戰結束了,蘇維埃政權站住了。但是農村凋敝了,農民自身的生活難以維持,交通癱瘓,不能提供城市工人階級的需要,工業生產無法繼續,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無法迅速建立。為解決該情況,蘇聯政府( )A.采取余糧收集制緩解城市饑荒 B.頒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C.推廣集體農莊促進全盤集體化 D.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15.1947年6月,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在哈佛大學演說時提出:“必須考慮給(歐洲)以額外、大量的和無償的援助,不然的話就會面臨著非常危險的經濟、社會和政治解體。”這一演說( )A.標志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B.推動了歐盟的形成C.加劇了意識形態領域對抗 D.直接造成了德國的分裂16.世界銀行相關研究顯示,共建“一帶一路”以來,僅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就可使全球貿易成本降低1.8%,使中國—中亞一西亞經濟走廊上的貿易成本降低10%。這體現出“一帶一路”( )A.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 B.解決了世界區域性爭端C.推動世界走向多極化 D.順應了經濟全球化潮流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在西歐封建社會的早期,以土地分封為基礎的封建等級制和莊園制適應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狀況,雖然土地的分封和國家權力的分割影響了王權的發展,但也使西歐各國封建政治走向不同于東方的道路,特別是不同于中國封建政治的道路。莊園的本質是封建主將其作為對農奴進行超經濟剝削的生產單位,領主自用地是封建主對農奴進行超經濟的勞役剝削的主要場所。當領主自用地分割出租了之后,勞役剝削也隨之不復存在,莊園也就宣告解體。——選自齊濤主編《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材料二 中古中后期西歐大事年表(部分)時間 事件1050年 科隆成為神圣羅馬帝國最大的城市之一,擁有發達的商業和手工業1088年 “歐洲大學之母”博洛尼亞大學成立1130年 英國國王對利物浦頒布城市自治特許狀1167年 牛津大學成立,40多年后該校部分師生又創辦了劍橋大學1367年 德國各大貿易城市正式成立漢薩同盟,包括了近200座城市和城鎮——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早期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中的事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中古中后期西歐發生了哪些新變化。(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8世紀英國消費社會的興起預示了一個現代社會的出現,英國工業革命以后社會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大眾消費市場和消費社會時代來臨。城市化進程加速,倫敦以其他地方城市所不具有的優勢在人口吸引、財富積聚、工業制造、發明創新等方面繼續領跑全國,形成全國最大的消費市場。不過即使到了18世紀初期倫敦市區交通仍舊不夠完善,在1760-1809年之間大約有1514項涉及收費公路的法律通過,所有這些都大大改善了倫敦通往外地的道路交通狀況。倫敦是典型的文化、藝術中心,自伊麗莎白以來,文藝復興在英國高漲,文學、藝術繁榮,戲劇發達,劇院興盛,成為市民最重要的娛樂場所。至18世紀有著濃厚藝術傳統的倫敦,戲劇作為最受倫敦人歡迎的娛樂消遣方式之一,日益為富有的中產階層人士所接受,劇院也成為中產階層人士接受文學、藝術熏陶的好去處和娛樂消遣場所。18世紀引領倫敦和英國消費市場的兩大軟飲料茶與咖啡,成為英國社會各階層人士特別是正在崛起中的人數龐大的城市中產階級的喜愛飲品,以各類奢侈品消費為主導,工業革命前后形成一個人數龐大的、具有強大社會購買力的奢侈品消費市場,消費主體主要為貴族階層和中產階級群體。到18世紀以后倫敦數以千計的咖啡館出現,兩種非酒類消費飲品咖啡和茶葉逐漸放下身價,成為英國普通民眾的消費至愛。倫敦咖啡館消費盛行,英國獨特的公共空間和咖啡文化開始形成。——摘編自曹瑞臣《論18世紀倫敦現代消費市場的形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倫敦現代消費市場形成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倫敦現代消費市場形成的影響。(6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北美英屬殖民地爭取獨立的斗爭和法國大革命把自由、平等的思想帶入了拉丁美洲。拉美的經濟也有所發展,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制造銀器而馳名。在秘魯和智利鐵器、玻璃、肥皂、火藥……均大量生產,充斥國內市場。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拉美各地區之間、拉美和世界市場之間的來往也越來越密切了。對外貿易的發展促使拉美社會的各階層人士疾呼要求開展自由貿易,取消宗主國對貿易的種種限制。上述種種因素交錯在一起,使拉美社會內部的矛盾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發展到了極點,終于導致獨立戰爭的爆發。經過30多年的斗爭,拉丁美洲擺脫了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的殖民統治,建立起了17個獨立國家。——摘編自金重遠《初探拉丁美洲獨立戰爭》材料二 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英國把印度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送到英國受教育,再送回印度服務,這些知識分子同資產階級基本上都醒悟了,要求參政議政。1908年孟買工人總罷工,表明印度反英斗爭進入新高潮,標志著印度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1882年英國入侵埃及,埃及青年軍官阿拉比領導軍民保衛亞歷山大港、開羅,后遭失敗。1881—1893年蘇丹馬赫迪組織反英大起義,殺死了英國殖民頭子戈登,起義失敗后,蘇丹淪為英國殖民地。20世紀初,章太炎聯合亞洲部分國家,成立“亞洲和親會”,其中章程規定:“在亞洲各國中,如有一國爆發革命,其它會員國應竭盡全力給予直接或間接的幫助”。——摘編自王慶民《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民族運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拉美獨立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8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民族反殖民斗爭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影響。(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在全球化時代,新的國際秩序正在形成,政治經濟格局和全球治理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國際秩序的調整與變遷,在很大程度上是國際體系新的權力結構的產物。鑒于國際體系的復雜性,不同的價值和路徑的競爭,注定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進程。世界秩序的創建和維護并不僅僅取決于大國的偏好,也取決于該秩序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國際體系內的大部分成員,其是否能獲得絕大多數行為體,包括先發國家與后發國家在內的支持和參與。各國人民追求實質性意義上的“公平”“包容”與“可持續”的幸福美好生活的樸素愿望,是持久且穩固的存在。故而,有理由對未來的發展,保持謹慎的樂觀,并為之進行持續的努力與奮斗。——摘編自沈逸《構建數字時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根據材料并結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相關知識,自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成文)1-5:AAADA 6-10:ABDAB 11-16:BACDCD(1)特點:實行封君封臣制度,封建等級森嚴;中央集權制民族國家難以形成;實行莊園經濟和農奴制度,自給自足。(6分)(2)新變化:王權加強;城市興起并獲得自治;城市經濟發展;大學興辦。(答出其中三點即可)(6分)18.(1)原因:工業革命后城市化進程加速;文化娛樂業發達;廣闊的國內外市場需求;交通運輸業發展(任意3點)(6分)(2)影響:促進城市化進一步發展;推動世界市場,全球貿易網絡發展;豐富大眾精神生活;推動現代社會的出現;中產階級的發展壯大;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任意3點)(6分)19.(1)歷史背景: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拉美經濟有所發展,各地區及與世界市場聯系日益密切;拉美人民要求自由貿易,擺脫宗主國的貿易限制;宗主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拉美經濟發展,社會矛盾激化。(8分)(2)特點:基本上是由各自國家的資產階級領導;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民族意識不斷覺醒;國家間試圖進行民族解放聯合斗爭的嘗試。(任答兩點即可)(4分)影響: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勢力;推動了亞洲非國家民族意識的覺醒;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團結與合作;為亞非民族解放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任答兩點即可)(4分)20.(12分)示例:論題: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格局變化。闡述: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國際政治力量對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的兩極格局已經不再適用,多極化的趨勢繼續發展。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堅持和平發展,積極開展多邊外交,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正在發揮并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而美國等傳統大國在全球政治舞臺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則逐漸受到挑戰,國內外問題的交織使其處境愈發艱難。與此同時,全球性議題如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等也成為了全球政治關注的焦點,要求各國共同應對。第1頁 共6頁 第2頁 共6頁第3頁 共6頁 第4頁 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