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甘肅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考試時間:6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1.遺址是古人留下的歷史印記,承載著過去的信息,讓我們能跨越時空與之“對話”。周口店遺址能夠告訴我們(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河姆渡人種植水稻C.半坡人會制作彩陶 D.炎帝教民開墾耕種2.甘肅臨洮縣寺洼遺址“圍溝”內發現了陶窯、灰坑、房址、柱洞等諸多遺跡和大量遺物,附近也發現大量窖穴、陶窯等遺跡。這反映出當時( )A.飼養家畜普遍 B.磨制石器精美 C.原始農業興盛 D.有手工業生產3.遠古時期有“神農耕而作陶”、“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的傳說??脊艑W者在河南、陜西、山西等地發掘出距今約8000—6000年的獨木舟、陶器等。這些考古發現( )A.印證了傳說就是信史 B.證明黃帝與神農的真實存在C.證明黃帝發明獨木舟 D.印證傳說蘊含真實歷史信息4.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被稱為“最早的中國”,遺址內出土了青銅爵、銅鼎等遺存。這些考古遺存有助于我們了解( )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爵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鼎A.商朝手工業的發展 B.夏朝商業發展狀況C.商朝貴族社會生活 D.夏朝社會發展狀況5.殷墟出土的商朝甲骨卜辭中記載有大量奴隸被迫在農田集體耕作,在手工作坊做工,在貴族家中勞動。這反映出商朝( )A.是我國第一個王朝 B.實行王位世襲制 C.是一個奴隸制王朝 D.軍事上連年征伐6.《左傳·隱公三年》載,公元前720年,輔政的鄭莊公久不上朝,周平王打算分權給虢公,鄭莊公表達不滿,平王否認此事,為證明互信雙方交換人質。這表明( )A.周王“天下共主”的統治地位衰落 B.諸侯控制著分封權力C.以血緣為紐帶的世襲制度得到強化 D.儒家思想得到重視7.“春秋后期,新的生產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出現,使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具備了條件?!蔽闹小靶碌纳a工具和耕作方式”是指( )A.鐵制農具和牛耕 B.曲轅犁和牛耕 C.鐵制農具和耬車 D.曲轅犁和耬車8.有國外學者認為:商鞅推廣縣制,是秦國國力日強,并最終打敗群雄,建立中華一統國家的根本原因。該學者如此評價,主要原因在于縣制( )A.強化了諸侯義務 B.規范了選官標準C.增強了軍事實力 D.加強了中央集權9.“引水岷江放眼中,修堤作堰奪天工。離堆鎖峽樞機握,魚嘴分流陌路通?!边@首詩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鄭國渠 B.都江堰 C.靈渠 D.大運河10.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此時“學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學興起,諸子百家紛紛涌現。材料反映的是百家爭鳴( )A.興起的背景 B.發生的過程 C.各派的主張 D.產生的影響11.文字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文字的出現是社會進入文明階段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12.郡縣制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它發起于春秋戰國時期,再經過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為秦漢以后地方的政治體制。它打破了分封制的宗法血緣政治關系,由皇帝任命郡縣長官,有一定任期,打破官位世襲制,實現了自上而下的層層督課,提高了行政效率。由此可見郡縣制( )A.發起于秦始皇統治時期 B.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郡縣長官可以無限期連任 D.延續了宗法血緣政治關系13.學習歷史需要研究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下列事件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是( )A.漢初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B.王國問題十分嚴重——尊崇儒術C.東漢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D.班超經營西域——西漢設置西域都護14.詔令文書作為以皇帝名義頒布的古代高級別公文,具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漢代中后期,皇帝詔令多闡述儒家理念,甚至大量引用儒家經典。這反映出當時( )A.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政令推行比較順暢 C.儒家思想受到尊崇 D.皇權得到空前強化15.西漢時,權貴不乏起家卑微者,皇后也有平民出身者;但東漢時,地方政權在一定程度上由當地豪強大族控制,皇后也多出身高官將相之門。這一變化反映了東漢( )A.官僚機構復雜 B.禮教秩序瓦解 C.選官制度完善 D.門第觀念漸濃16.英文稱呼中國國名為“CHINA”,比較流行的說法有兩個:較多的一個說法是來源于瓷器,因為在英語里中國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把“CHINA”與絲綢掛上了鉤。這主要反映出( )A.中國是世界經濟中心 B.中國手工業技術發達C.中外貿易頻繁 D.中國國際影響力巨大17.唐太宗時,曾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 ”,敦煌、云岡、麥積山及龍門石窟中的唐代壁畫和雕塑,也保留著印度北部犍陀羅的藝術風格。與此同時,中國的造紙術經尼泊爾傳到印度,結束了印度使用白樺樹皮和貝葉寫字的時代。這說明( )A.唐朝科技領先印度 B.印度繪畫藝術強于中國C.佛教文化影響深遠 D.友好交流利于共同進步18.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端午節在各地被賦予紀念歷史名人的文化內涵,如山西地區紀念介子推,江浙一帶紀念伍子胥。最終,荊楚地區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廣泛認同。這體現了( )A.西晉滅亡的政治原因 B.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C.國家實現了完全統一 D.南北交流趨勢的加強19.“苻堅和苻融登壽陽城東望,見晉軍布陣嚴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苻堅開始有懼色,回頭對荷融說:‘此亦勁旅,何謂弱也!’”這段材料敘述的是( )A.城濮之戰 B.長平之戰 C.淝水之戰 D.赤壁之戰20.下表內容共同體現了( )三國時期的王蕃把圓周率推算到3.1556,劉徽用割圓術得出圓周率為3.1416,南朝時,祖沖之精確到小數點后的第七位數字。《齊民要術》全書共10卷,92篇,11萬余字,綜合整理了西周以來的農藝科學文獻,反映了賈思勰的農學思想。A.文明的開放與互鑒 B.文化的多元與交融C.思想的交流與發展 D.科技的繼承與創新二、非選擇題(共計60分)21.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農業與農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發展。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內部大小血緣集體之間以及個人之間,關系平等和睦。——摘編自《簡明中國歷史讀本》(1)根據材料一,指出原始農業“有了很大發展”的表現。(4分)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處發現有農業遺跡的遺址。(2分)材料二 春秋時期,齊國已經用鐵農具耕種土地,這是我國有關使用鐵器進行農業生產的最早文字記載。其是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上記載的鐵礦山達三十多處,從而使鐵農具得以廣泛使用。——摘譯自《管子》等(2)根據材料二,簡述鐵農具和牛耕出現的意義。(2分)材料三 魏晉時期,南方經濟之所以有較大發展,原因很多,如南方相對和平的社會環境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北方人民的大量南下。南方經濟的發展,使得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經濟發展齊頭并進,從而為高度發達的盛唐經濟、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摘編自《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3)根據材料三,概括魏晉時期南方經濟“有較大發展”的原因。(4分)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農業在這一時期的發展表現。(4分)(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影響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4分)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 以激烈變革的時代為背景……學術思想界出現了諸子并起、學派林立、“百家爭鳴”的空前繁榮的文化氣象……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摘編自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回答“激烈變革的時代”是哪一歷史時期?(2分)并據材料一,指出各學派提出各自學說的目的。(2分)材料二 伏爾泰認為,中國道德與政治、法律的結合,即為中國式的德治主義,成了公正與仁愛的典范。他主張歐洲應該引進中國的優良法律和道德。——摘編自武斌《文明的力量: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回答“德治主義”體現了孔子的哪一思想主張?(2分)并結合所學,回答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材料三 商鞅一方面否認道德教化對人的勸導意義,主張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過的最好辦法。另一方面又背離了罪刑相應的原則,主張輕罪重刑,甚至罪及無辜。他的這種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韓非繼承并發展,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刑法理論和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摘編自周密《商鞅刑法思想及變法實踐》(3)據材料三,指出商鞅認為“禁奸止過的最好辦法”是什么?(2分)并結合所學,回答商鞅屬于哪一學派的代表人物?(2分)材料四 秦漢以后,因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生產發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強以及對外交往的擴大,使文化也定型為以儒學為正宗,兼納百家,融匯釋道的帝國文化。——摘編自馮天瑜《中華文化史》(4)據材料四,分析“儒學”取得正宗地位的原因。(2分)并結合所學,回答西漢時期促使“儒學為正宗”的具體措施。(2分)材料五 現代國家固然需要強調依法治國,但也要強調以德治國。法治與德治必須結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堅持德治和法治統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會才能穩定有序。——摘編自唐志君《中國傳統德治思想的現代選擇》(5)據材料五,指出現代國家的治國方略。(2分)23.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但經濟也有所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示意圖(1)寫出材料一中②政權或王朝名稱。(2分)這一時期的社會特征是怎樣的?(2分)材料二 “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陽一帶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br/>——《魏書·任城王傳》(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舉措?(2分)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他采取的漢化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分)材料三 北魏處于史上一個寒冷期,自然環境惡劣,加之戰爭的因素,使得農業生產水平低下。作為太守的賈思勰關切民生問題,撰寫了《③_______》,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內容十分豐富。隨著江南經濟的發展,原來的歷法已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④_______經過多年觀測和計算,創制了《大明歷》,在從事歷法的研究中,大量的計算需要圓周率,促使他對圓周率進行更精密的計算,終于,他求得了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數的圓周率。(3)結合所學,補全材料三③④處的內容。(2分)歸納材料中兩位科學家的成就在當時的共同作用。(歸納出一點即可)(2分)(4)國家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即使是國家處于分裂狀態,也仍然孕育著統一的因素。依據上述三則材料,歸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有利于統一的因素(至少回答一個要點)。(2分)24.閱讀材料,完成任務。(8分)古代中華文明重要成就一覽表(部分)時期 重要成就夏商周 ①青銅器②老子:順應自然,“無為而治”;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 面,對立的雙方能夠互相轉化。 ③孔子:“仁”“仁者愛人”“有教無類”“為政以德”。秦漢 ④蔡倫:改進造紙術 ⑤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⑥華佗:“麻沸散”“五禽戲” ⑦司馬遷:《史記》三國兩晉南北朝 ⑧賈思勰:《齊民要術》 ⑨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 ⑩王羲之:《蘭亭集序》請從上表中選出2項成就,并結合所學,自擬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甘肅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答案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D D C A A D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B A C D B D D C D二、非選擇題(共3大題,共計60分)21.(1)表現: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遺址:河姆渡遺址。(2)意義: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3)原因:南方社會安定,北方人口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技術。表現:農業生產技術改進:推廣和改進犁耕,實行精耕細作,以及推廣選種、育種、田間管理和施用糞肥等;水稻由原來的直接播種變成育秧移栽;普遍實行了麥稻兼作,五嶺以南地區還種植了雙季稻,使糧食產量有了很大提高;種桑養蠶、 培植果樹、種植藥材等,實行多種經營。(4)因素:生產工具的改進、社會環境、人口的遷移、品種的改良等。22.(1)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目的: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2)主張:為政以德、德政、以德治國;思想核心:仁。(3)辦法:重刑;學派:法家。(4)原因: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生產發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強以及對外交往的擴大;措施:尊崇儒術。(5)治國方略:德治和法治相結合、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自律和他律相結合。23.(1)西晉;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2)遷都洛陽;改善和鞏固了鮮卑拓跋部與漢人的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或者只答促進民族交融)。(3)③齊民要術;④祖沖之(錯字不得分)。共同作用:都為當時農業生產服務,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都代表著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生產力水平(歸納出一個要點,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4)有利于統一的因素:局部統一的完成;江南經濟的發展;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等。(歸納出一個要點即可)24.成就:蔡倫:改進造紙術;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題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人類文明發展。論述:西漢時發明造紙術,東漢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術,使紙的質量大大提高,紙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推動了文化的交流傳播。南朝的祖沖之運用劉徽的方法,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這對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土地測量、建筑設計等具有重要的意義。綜上所述,中國人民通過自己的勞動和智慧,豐富了世界文明成果,為人類歷史發展作出杰出的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甘肅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docx 甘肅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