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課程標準】了解中國古代科舉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隋 朝唐 朝宋 朝元 朝明朝晚清創立發展完善中落鼎盛科舉廢除廢九品,開科取士明經和進士,武舉殿試等“取士不問家世”,更加公平合理時斷時續,錄取人數不多體系化,走向鼎盛,八股取士亦走向僵化不能適時而變,不符合時代發展,最終被廢除知識回顧:科舉制度的演變一、晚清(1840-1912)選官制度的變革材料1: 天下理之最明而勢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國不變法,則必亡而已。然則變將何先 曰:莫亟于廢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國也,害在使天下無人才。其使天下無人才奈何 曰:有大害三。其一害日錮智慧,其二害日壞心術,其三害曰滋游手。——1895年嚴復《 救亡決論》材料2:自洋務新政以來,為了適應形式的需要,洋務派引進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培養了一大批精通洋務的各種新式人才。這實際上已對只培植官僚的傳統教育目標造成沖擊。 ——《晚清科舉革廢進程中政學關系的變化》1.原因:(一)科舉制度的變革與廢除科舉制與社會現實需求脫節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為了維護清王朝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學傳播和洋務運動開展一、晚清(1840-1912)選官制度的變革(一)科舉制度的變革與廢除2.表現:戊戌變法時期:(1)設經濟特科(2)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戊戌變法失敗后,所有考試悉照舊制。清末新政時期:(1)1901年,建立學堂(大學堂、中小學堂、蒙養學堂)(2)1905年,廢除科舉制。頒發各種教科書,于城鄉各處遍設學堂,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從1902 年起,科舉考試不再用八股文。1905年,又有袁世凱、趙爾巽、張之洞等地方督撫聯名上奏,提出"補救時艱,必自推學校始;欲推廣學校,必自停科舉始"。在這種壓力下,清政府下令從1906年起停止科舉考試。——章開沅、朱英主編《中國近代史》一、晚清(1840-1912)選官制度的變革(1)設立學堂選官制度①1901年:初步設立《學堂選舉獎勵章程》:規定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者,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出身,對成績優秀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②1904年初:正式設立《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高等小學以上畢業考試考試結果最優優中下最下中等以上都獲獎勵出身翰林進士舉人貢生生員由官府予以選錄或升學(二)選官制度的變革1.選官制度改革:一、晚清(1840-1912)選官制度的變革(2)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歸國留學生考試(每年一次)最優優中進士舉人分配相應官職考試結果賜予出身(3)結果:1905年廢除科舉制后,學堂選官制度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是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一、晚清(1840-1912)選官制度的變革(二)選官制度的變革1.選官制度改革:(3)改革機構①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②設立新部門:設農工商部、巡警部、學部等部門,瓦解了傳統的六部建制一、晚清(1840-1912)選官制度的變革(二)選官制度的變革1.選官制度改革:影響:瓦解了傳統的六部建制內容:思考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概括晚清選官制度變革的特點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張百熙、榮祿、張之洞擬訂學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學堂章程》,是年為舊歷癸卯年,故稱“癸卯學制”。該學制規定學堂的立學宗旨是:“無論何等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于純正,而后以西學瀹其智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材,各適實用,以仰副國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摘編自徐惟誠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奏定學堂章程》里的中學堂課程及課時 修身 讀經講經 中國文學 外國語 歷史 地理 算學 博物 圖畫 體操一年級 1 9 4 8 3 2 4 2 1 2二年級 1 9 4 8 2 3 4 2 1 2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并重注重培養實用人才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學習聚焦:廢除科舉制,設立學堂選官制度和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是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等3等,不同等級者分別被 賜予進士、舉人、拔貢出身,再被分配相應官職。——《考驗游學畢業生章程》自高等小學以上,畢業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下、最下5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獲相應的獎勵出身,并被授以官職或得以升學。獎勵出身大致可分為翰林、進士、舉人、貢生、生員5級,依據各級不同情形,分別由官府予以選錄。——1904《奏定學堂章程》瞿鴻禨(1850-1918)袁世凱(1859年—1916年)著名實業家 張謇中國鐵路之父 詹天佑進步性:①為中國近代教育奠定了第一塊基石;②推廣新式學校,培養新式人才;③適應了社會轉型的需要;④開通民智,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思考2: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清末選官制度改革局限性:①以維護清王朝統治為目的;②未完全掙脫傳統考試教育的束縛。(一)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1--3月)依據: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內容:①官員選拔方面:以考試制度為主,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之中,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考試權獨立)②完善國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人事權獨立)影響:積極:①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②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局限:當時未能真正實施。“五權”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將來中華民國憲法,必需設獨立機關,專掌考試權,大小官吏必須考試,定了他的資格,無論那官吏是由選舉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須合格之人,方得有效。——《孫中山全集》考試權必須獨立官員的選拔必須經過考試二、民國時期(1912—1949)的官員選拔制度(二)北洋政府時期(1912.4--1928年)考試和甄別考試 建立標志報考條件負責機構考試類型甄別 對象檢驗內容作用方式:1913年北洋政府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民國男子年滿21歲者政事堂銓敘局文官高等考試.普通考試.司法官考試.知事試驗.留學畢業生甄拔考試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重要措施,利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弊端:性別歧視,女子不得參加考試二、民國時期(1912—1949)的官員選拔制度建立依據內容評價1929年,國民政府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頒布的《公務員任用法》①公務員的選任由考試院負責,依法經考選、銓敘方得任用(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制度③對一般在職人員,也采用甄別審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資格。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了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①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②法律、制度規定嚴密,考試內容趨于現代化。③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觀看視頻,結合課文完成表格,梳理南京國民政府公務員制度的建立②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試法》,確立了孫中山關于文官考試的思想主張二、民國時期(1912—1949)的官員選拔制度材料1: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考試院,著手推行公務員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近代公務員制度初步確定。但是國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務員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國民黨員進入政府;一些地方實力派也把公務員制度視為中央政府對地方進行人事滲透、瓦解其統治基礎的陰謀,堅決阻撓公務員法的制定和推行。總的來看,公務員制度在抗戰之前推行效果相對較好,而到了抗戰時期及至解放戰爭時期則步履維艱,流于形式,甚至是連形式都沒有。 ——楊學為《中國考試制度通史》、張創新《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2:事實上,國民政府的公務員制度雖規定較詳細,卻并未能動搖其專制獨裁基礎,反而在吏治腐敗和專制事實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嚴格執行。對此,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也不得不指出,"多年來官僚主義早已構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責、假公濟私為尤甚"。在當時,對政府官吏的貪污舞弊,不僅"不能批評,且須為之隱蔽"。因此,公務員制度及其有關法律規定多被踐踏,成效甚微。 ——白鋼《政治制度史》【探究思考】 民國中后期公務員制度施行艱難,流于形式的原因?國民政府一黨專政;②中央政府與地方實力派的矛盾;③政局長期動蕩;④具有專制集權的政治文化傳統,吏治腐敗;⑤官員文化政治素養相對較低;⑥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相對較弱。二、民國時期(1912—1949)的官員選拔制度(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制度材料 民國時期的文官制度總體上以西方文官制度為藍本,帶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黨派性則更加濃厚,一切文官均需為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服務,成為實際上的“黨務員”。軍治色彩則在北京政府時期體現得最為明顯,軍閥之間相互割據,憑借自己的軍事勢力,制造政潮,以軍壓政。——摘編自陶繼波、馬卉《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發展概述》依據材料分析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民國時期中國文官制度確立的原因特點:中西結合;黨派性強;軍治色彩濃厚。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方文官制度的傳入;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確立。(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制度二、民國時期(1912—1949)的官員選拔制度歸納總結時段 選官制度 相關法令 評價南京臨時政府時期 孫中山考試思想,制度未成形 1912系列法規草案 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礎,但沒有實施北洋政府時期 考試和甄別 1913《文官考試法草案》 文官考試制度正式建立,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但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公務員制度 考選、銓敘 1929《考試法》 1933《公務員任用法》 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法律、制度規定嚴密,考試內容趨于現代化。但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二、民國時期(1912—1949)的官員選拔制度主要指中國共產黨組織、國家機關、群眾團體的工作人員,以及國營企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和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是指在各級政府機關中,行使國家行政職權、執行國家公務的人員,屬于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干部公務員所有的公務員都屬于干部范疇,但并非所有干部都是公務員概念解析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一)干部制度1.發展歷程:新中國成立后沿用舊制: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建立新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改革開放后改革完善: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我國逐步實現了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十八大以來規范成熟: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嚴格依法依規辦事,特別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設方面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和規定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干部制度的發展歷程并分析其發展趨勢發展趨勢: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規范化、 制度化、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2.根本原則:黨管干部原則黨管干部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是黨的領導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體現,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履行黨的執政使命的重要保證。(一)干部制度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祿20世紀70年代末,黨中央開始推行干部選拔制度改革,明確了挑選和任免干部必須采取“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再交由黨委集體討論決定”的辦法。.....領導干部終身制也逐步廢除,由任期制和集體交班制取代。 ——易振龍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二)公務員制度1.發展歷程:1993年2005年2006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公務員考錄工作正式進入法制化軌道。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正式實施。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進和改善,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我國進一步修訂和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梳理公務員制度的發展歷程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中國公務員必須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捍衛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各項事業的核心力量,公務員制度是黨的干部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公務員的管理上,強調要堅持黨的組織領導,保持黨對政府重要領導人選的推薦權;我國公務員制度沒有“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劃分,這是由于我國是共產黨執政的國家,不搞多黨輪流執政,所以不存在政務官與事務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則實行“兩官分途”;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這是中國公務員最根本的行為準則。——摘編自俞悅《從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國“公務員”熱》特點:①堅持和體現黨的基本路線②堅持黨管干部③不搞“官分兩途”④堅持服務人民的宗旨思考:中國公務員制度具有哪些獨特之處?(二)公務員制度2.特點: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材料 我國公務員制度的建立,意味著中國特色的法制化的國家機關人事管理制度的確立,這對于貫徹與實現黨的基本路線,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淺析中國公務員制度》依據材料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公務員制度實施的意義。①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加強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②為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提供組織保證③提升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為國家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增添活力;④公務員隊伍的嚴格管理有利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二)公務員制度3.建立意義: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國公務員制度選用標準 注重通才或專才,把業務知識和能力作為主要條件 德才兼備,并貫穿公務員考試、錄用、管理,晉升、獎懲等各環節。兩官分途 西方實行“兩官分途”。有“政務官”與“事務官”之分,兩者之間不能轉任 公務員沒有“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劃分,各級各類公務員根據需要可以相互轉任指導原則 標榜“政治中立” 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捍衛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管理體制 強調“與黨派脫鉤”,公務員職務晉升不受政黨干預 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持黨對干部工作的領導服務對象 政府。一切服從政府需要,維護政府利益 人民。公務員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相同之處:公開考試,擇優錄取;對職位進行分類;廣泛使用“考績制”。【知識拓展】西方文官制度與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區別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840-19121912-19491949-至今晚清時期民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1905年廢除科舉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1913年1933年文官考試制度建立《公務員任用法》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1993年近代以來選官制度在繼承、發展中,不斷完善,逐步形成適合國情的公務員制度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2005年課堂小結1.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設計官制,逐漸以“公務員”代替“官吏”,并頒布了《公務員任用條例》《公務員考績法》《公務員恤金條例(公務員恤金條例施行細則》等法規。由此可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 )A.退休公務員頗受敬重 B.文官制度已初具體系C.公務員素質得到提高 D.法治建設的成就突出B習題演練2.以下是清政府學部頒行的《奏定學堂章程》中學堂課程及課時統計表。清政府的這一舉措課程 修身 讀經講經 中國文學 外語 歷史 地理 幾何代數 理化 植物動物 繪畫 體操 合計課時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10 177A.說明傳統教育已被近代教育取代 B.有利于近代教育發展C.表明了近代教育確立了主導地位 D.殖民地教育特征明顯B習題演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