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章復習提升易混易錯練易錯點1 混淆外界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影響1.關于一定條件下的化學平衡H2(g)+I2(g) 2HI(g) ΔH<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恒溫恒容,充入H2,v(正)增大,平衡右移B.恒溫恒容,充入He,v(正)增大,平衡右移C.加壓(縮小容器容積),v(正)、v(逆)不變,平衡不移動D.升溫,v(正)減小,v(逆)增大,平衡左移2.恒壓條件下,密閉容器中將CO2、H2按照體積比為1∶3合成CH3OH,其中涉及的主要反應為Ⅰ.CO2(g)+3H2(g) CH3OH(g)+H2O(g) ΔH1=-49 kJ·mol-1Ⅱ.CO2(g)+H2(g) CO(g)+H2O(g) ΔH2=+41 kJ·mol-1在不同催化劑作用下發生反應Ⅰ和反應Ⅱ,在相同的時間段內CH3OH的選擇性和產率隨溫度的變化如圖所示:已知:CH3OH的選擇性=×10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保持恒溫恒壓下充入氮氣,不影響CO的產率B.合成甲醇的適宜工業條件是約230 ℃,催化劑選擇CZTC.使用CZ(Zr-1)T、230 ℃以上,升高溫度甲醇的產率降低,原因可能是催化劑的活性降低D.使用CZT、230 ℃以上,升高溫度甲醇的產率降低,可能是因為反應Ⅱ平衡正向移動易錯點2 錯誤理解化學平衡移動方向與轉化率的關系3.在一定條件下,取一定量的A和B在恒容密閉容器中發生反應:aA(g)+bB(s) mM(g)+nN(g) ΔH=Q kJ· mol-1,達到平衡狀態時,M的濃度與溫度和容器容積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判斷一定正確的是 ( )A.a>m+nB.達到平衡狀態后,增大B的量將會提高A的轉化率C.E點的平衡常數小于F點的平衡常數D.Q<04.一定溫度下,向三個容積不等的恒容密閉容器(aA.A點延長反應時間,SO3的轉化率不會改變B.容積為c L的容器中 SO3的平衡轉化率大于 80%C.容積為a L的容器達到平衡后再投入1 mol SO3和1 mol SO2,平衡不移動D.A、C兩點的壓強之比為1∶1思想方法練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分析化學平衡圖像問題方法概述化學平衡圖像類試題的特點是把所要考查的化學知識與圖像結合,具有簡明、直觀、形象等特點。此類試題一般的解題思路是確定橫、縱坐標表示的量的意義,分析曲線的走向和變化趨勢,找準特殊點,根據理論知識,結合圖像解答問題。1.向10 L恒容密閉容器中充入1 mol S2Cl2和1 mol Cl2,發生反應S2Cl2(g)+Cl2(g) 2SCl2(g)。Cl2的消耗速率及SCl2的消耗速率與溫度(T)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正反應的活化能小于逆反應的活化能B.S2Cl2與Cl2的轉化率始終相等C.a、b、c、d四點對應狀態下,只有a點達到平衡狀態D.一定溫度下,向平衡體系中再充入一定量的SCl2(g),達到平衡后,Cl2的物質的量分數不變2.在1 L密閉容器中充入0.2 mol Cl2和0.3 mol NO,不同溫度下發生反應Cl2(g)+2NO(g) 2ClNO(g) ΔH<0,ClNO的體積分數[φ(ClNO)]隨時間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實驗Ⅰ、Ⅱ、Ⅲ反應溫度大小關系:T1>T2>T3B.實驗Ⅱ與實驗Ⅰ、Ⅲ相比,除溫度不同外還可能使用了催化劑C.NO和Cl2的物質的量之比保持不變時,反應達到平衡狀態D.實驗Ⅲ在0~25 min內用NO表示的反應速率為0.004 mol/(L·min)3.CH4-CO2催化重整的反應為①CH4(g)+CO2(g) 2CO(g)+2H2(g) ΔH1其中,積碳是導致催化劑失活的主要原因。產生積碳的反應有:②CH4(g) C(s)+2H2(g) ΔH2=+74.6 kJ·mol-1③2CO(g) C(s)+CO2(g) ΔH3=-172.5 kJ·mol-1科研人員研究壓強對催化劑活性的影響:在1 073 K時,將恒定組成的CO2、CH4混合氣體,以恒定流速通過反應器,測得數據如下。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A.ΔH1=+247.1 kJ·mol-1B.壓強越大,Ra降低越快,其主要原因是反應①平衡逆向移動C.保持其他條件不變,適當增大投料時,可減緩Ra的衰減D.研究表明“通入適量O2有利于重整反應”,因為O2能與C反應并放出熱量4.NOx的排放主要來自汽車尾氣。NO可利用活性炭進行吸附。反應原理為C(s)+2NO(g) N2(g)+CO2(g) ΔH=-34.0 kJ·mol-1。在恒壓密閉容器中加入足量的C和一定量的NO氣體,測得NO的轉化率隨溫度的變化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由圖可知,反應溫度在1 050 K之前,NO的轉化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其原因可能是 ;在1 100 K時,CO2的體積分數為 。 (2)用物質的平衡分壓代替其物質的量濃度也可以表示化學平衡常數(記作Kp)。在1 050 K、1.1×106 Pa時,該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Kp= 。 5.一碘甲烷(CH3I)熱裂解時主要發生如下反應:反應Ⅰ:2CH3I(g) C2H4(g)+2HI(g) ΔH1=+80.2 kJ·mol-1反應Ⅱ:2C2H4(g) C4H8(丁烯,g) ΔH2=-84 kJ·mol-1反應Ⅲ:2HI(g) H2(g)+I2(g) ΔH3>0回答下列問題:(1)若反應Ⅰ正反應活化能E正為a kJ·mol-1,則逆反應活化能E逆為 kJ·mol-1(用含a的代數式表示)。(2)在恒容密閉容器中投入1 mol CH3I(g),實驗測得平衡體系中乙烯、碘化氫和丁烯的物質的量分數與反應溫度的關系如圖所示:①隨著體系溫度升高,HI的物質的量分數先增大后減小的原因可能是 。 ②715 K時,CH3I(g)的平衡轉化率為 ;若起始壓強為200 kPa,則反應Ⅱ的標準平衡常數K = 。[已知:分壓=總壓×該組分的物質的量分數,對于反應dD(g)+eE(g) gG(g)+hH(g),K =,其中p =100 kPa,pD、pE、pG、pH為各組分的平衡分壓] (3)研究反應Ⅱ對提高反應Ⅰ中CH3I(g)的平衡轉化率有重要意義。T ℃時,反應Ⅱ的正、逆反應速率與濃度的關系分別為v正=k正c2(C2H4),v逆=k逆c(C4H8)(k正、k逆是速率常數),正、逆反應速率方程分別對應圖中m線、n線。①T ℃時,向2 L的密閉容器中充入1 mol C2H4(g)和5 mol C4H8(g),此時v正 v逆(填“>”“<”或“=”)。 ②由m線變為p線,改變的條件可能是 。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易混易錯練1.A 2.D 3.C 4.D1.A 恒溫恒容,充入H2,H2濃度增大,v(正)增大,平衡右移,A正確;恒溫恒容,充入He,反應體系中各組分濃度都不變,v(正)、v(逆)不變,平衡不移動,B錯誤;縮小容器容積,反應體系中各組分濃度均增大,v(正)、v(逆)都增大且增大程度相等,平衡不移動,C錯誤;升溫,v(正)、v(逆)均增大,正反應放熱,所以平衡左移,D錯誤。易錯分析本題考查影響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因素;注意向恒容容器通入惰性氣體,由于反應體系中各組分濃度不變,反應速率不變、平衡不移動;恒壓條件下通入惰性氣體,容器容積變大,反應體系中各氣體濃度減小,相當于減壓。2.D 對于反應Ⅱ的平衡常數K=,保持恒溫、恒壓下充入氮氣,相當于減壓,反應Ⅰ的平衡逆向移動,n(CO2)和n(H2)均增大,對于反應Ⅱ相當于增大反應物的量,反應正向進行,CO的產率增大,A錯誤;分析題圖可知合成甲醇的最適宜工業條件是約230 ℃、催化劑選擇CZ(Zr-1)T,B錯誤;反應Ⅰ為放熱反應,升溫平衡逆向移動,反應Ⅱ為吸熱反應,升溫平衡正向移動,導致甲醇的產率降低,C錯誤; 使用CZT、230 ℃以上,升高溫度甲醇的產率降低可能是因為反應Ⅱ平衡正向移動,D正確。3.C 達到平衡時,在同一溫度下2 L容器中M的濃度小于6 L容器中M濃度的3倍,說明增大壓強,平衡逆向移動,所以a0,F點所處溫度高于E點,所以E點的平衡常數小于F點的平衡常數,C正確、D錯誤。4.D 因為a思想方法練1.C 2.D 3.B1.C 根據反應S2Cl2(g)+Cl2(g) 2SCl2(g)可知,Cl2的消耗速率表示正反應速率,SCl2的消耗速率表示逆反應速率,二者消耗速率之比為1∶2時,反應達到平衡狀態。由題圖可知,b、d點Cl2的消耗速率與SCl2的消耗速率之比為1∶2,b、d點為平衡點,對應溫度為250 ℃,在300 ℃時,SCl2的消耗速率大于Cl2的消耗速率的2倍,說明平衡逆向移動,則正反應為放熱反應,ΔH<0,即正反應的活化能小于逆反應的活化能,A正確、C錯誤;S2Cl2與Cl2的起始量均為1 mol,根據反應方程式知S2Cl2與Cl2的消耗量始終相等,故S2Cl2與Cl2的轉化率始終相等,B正確;該反應反應前后氣體分子數不變,一定溫度下,向平衡體系中再充入一定量的SCl2(g),達新平衡后Cl2的物質的量分數不變,D正確。方法點津本題可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分析,先根據圖像中的特殊點(a、b、c、d點)分析出平衡點,然后根據特殊點(300 ℃時的正、逆反應速率)確定平衡移動的方向,從而確定反應是吸熱反應還是放熱反應。2.D 正反應為放熱反應,溫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動,ClNO的體積分數將減小,結合圖像可知T1>T2>T3,A正確;T1>T2,但T2對應的反應速率比T1大,可知除溫度不同外實驗Ⅱ還可能使用了催化劑,B正確;NO和Cl2的起始物質的量之比為3∶2,反應過程中NO與Cl2的物質的量變化量之比為2∶1,則反應過程中NO和Cl2的物質的量之比是個變量,當NO和Cl2的物質的量之比保持不變時,反應達到平衡狀態,C正確;設0~25 min內Cl2轉化了x mol,根據已知條件列三段式: Cl2(g)+2NO(g) 2ClNO(g)起始/mol 0.2 0.3 轉化/mol x 2x 2x平衡/mol 0.2-x 0.3-2x 2xφ(ClNO)==50%,解得x=0.1,用NO表示的反應速率為=0.008 mol/(L·min),D錯誤。方法點津解答該題,要先看題圖中橫、縱坐標的意義,然后看線的走向和變化趨勢:由升高溫度對平衡移動的影響(對ClNO體積分數的影響)可確定溫度高低;再根據特殊點列三段式,進行計算。3.B 根據蓋斯定律,反應①=反應②-反應③,則ΔH1=ΔH2-ΔH3=[+74.6-(-172.5)] kJ·mol-1=+247.1 kJ·mol-1,A正確;壓強越大,Ra降低越快,說明催化劑活性降低越快,積碳越多,其主要原因是反應③為氣體體積減小的反應,加壓反應③平衡正向移動,B錯誤;保持其他條件不變,適當增大投料時,有利于反應③向逆反應方向進行,減少積碳,減緩Ra的衰減,C正確;通入適量O2,O2能與C反應并放出大量的熱,可減少積碳從而減緩Ra的衰減,同時反應放出的熱使體系溫度升高,反應①正向移動,有利于重整反應,D正確。4.答案 (1)1 050 K前反應未達到平衡狀態,隨著溫度升高,反應速率加快,NO轉化率增大 20% (2)4解析 (1)該反應為放熱反應,溫度升高,NO的平衡轉化率減小,1 050 K之前,NO的轉化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說明1 050 K前反應未達平衡狀態,隨著溫度升高,反應速率加快,NO轉化率增大;在1 100 K時,NO的轉化率為40%,該反應反應前后氣體的分子數相等,所以平衡時NO的體積分數為60%,CO2的體積分數為20%。(2)對于反應C(s)+2NO(g) N2(g)+CO2(g),1 050 K、1.1×106 Pa時,NO的平衡轉化率為80%,則平衡時NO的體積分數為20%,N2、CO2的體積分數都為40%,所以該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Kp==4。5.答案 (1)a-80.2(2)①800 K前,升高溫度,反應Ⅰ正向進行的程度大于反應Ⅲ正向進行的程度,HI的物質的量分數逐漸增大;800 K后,升高溫度,反應Ⅲ正向進行的程度大于反應Ⅰ正向進行的程度,HI的物質的量分數逐漸減小 ②58.8% 17(3)①= ②使用更高效的催化劑或升高溫度等解析 (1)ΔH=正反應的活化能-逆反應的活化能,反應Ⅰ的焓變為+80.2 kJ·mol-1,正反應的活化能E正為a kJ·mol-1,則逆反應的活化能E逆為(a-80.2) kJ·mol-1。(2)②由題圖可知,715 K時,乙烯的物質的量分數為5%,碘化氫和丁烯的物質的量分數均為10%,設平衡時乙烯的物質的量為x mol,則平衡時丁烯的物質的量為2x mol,對反應Ⅱ列三段式: 2C2H4(g) C4H8(丁烯,g)起始/mol 5x 0轉化/mol 4x 2x平衡/mol x 2x生成5x mol乙烯時,對反應Ⅰ列三段式:2CH3I(g) C2H4(g)+2HI(g)起始/mol 1 0 0變化/mol 10x 5x 10x 1-10x 5x 10x反應Ⅲ反應前后氣體物質的量不變,故最終平衡時氣體的總物質的量為(1-10x+x+2x+10x)mol=(1+3x)mol,根據×100%=5%,解得x=,所以平衡時乙烯的物質的量為mol,丁烯為mol,CH3I(g)反應了mol,CH3I(g)轉化率為×100%≈58.8%。平衡時,氣體的總物質的量為mol,則此時容器內的總壓強為200× kPa,乙烯的分壓為5%×200× kPa,丁烯的分壓為10%×200× kPa,代入標準平衡常數表達式計算可得K ==17。(3)①由題干可知,正、逆反應速率方程分別對應圖中m線、n線,根據圖像分析,lgc(C2H4)=0時,lgv正=x+1,根據v正=k正c2(C2H4)得k正的值為10x+1,同理得k逆的值為10x,則此時反應Ⅱ的平衡常數K==10 L·mol-1,Q==10 L·mol-1=K,說明該反應處于平衡狀態,v正=v逆。②由m線變為p線,即增大k正,可以使用更高效的催化劑或升高溫度等。4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