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撫順六校協作體”期末考試試題高一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古希臘的摔跤競技起源于戰場肉搏,但規則明確禁止攻擊脆弱部位、撕咬等致命行為,以選手倒地或主動認輸為結束標志。盡管比賽對抗激烈,選手卻極少選擇認輸,觀眾則以歡呼歌舞回應競技激情。這種獨特的體育文化現象反映出古希臘( )A.戰爭傳統催生全民軍事化社會 B.城邦制度壓制公民個體表達C.規則倫理與尚武精神的割裂 D.競技運動中蘊含多元文明特質2.法蘭西卡佩王朝腓力二世(1180-1223年在位)統治時期推行系列舉措:1202年以武力收回英王在法領地諾曼底,1214年,布汶戰役擊潰反法同盟;在位期間使王室領地擴大三倍;主持營建巴黎城,修建道路、城墻及盧浮宮;大力扶持巴黎大學,授予其師生免稅權及司法特權。這些舉措的核心意圖是( )A.通過領土擴張實現民族國家崛起 B.構建世俗政權對宗教的優勢地位C.開創歐洲大學自治的制度范式 D.促進法蘭西文明共同體的整合3.古代瑪雅的紀年石碑通常是指記錄瑪雅統治者事跡、統治年代等信息并雕刻有相應圖案的石碑。約公元250年至公元900年之間,許多紀年石碑上會雕刻統治者的形象,并且會在顯著位置刻畫有代表羽蛇神的圖案。古典期(約公元250年-900年)的瑪雅紀年石碑制作工藝達到很高水平,裝飾精美且信息豐富。據此可知,古代瑪雅的紀年石碑( )A.體現了王權與神權的緊密結合 B.揭示了瑪雅數字的起源C.反映了瑪雅城邦的衰落 D.展現了貿易與文化交流的狀況4.下圖是1500—1800年英國、荷蘭,西班牙、比利時四國農業人口在本國總人口中所占比重的變化情況。這一情況反映出A.工業革命導致歐洲各國貧富分化加劇 B.歐洲農業生產出現較大發展C.生產力發展水平影響產業人口的分布 D.殖民擴張加速歐洲人口外流5.17世紀中葉,來自美洲的可可與非洲的咖啡豆逐漸在歐洲普及,巴黎的咖啡館里,人們習慣將蔗糖與牛奶加入熱可可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法式熱飲”。這種飲食風尚的變遷反映了( )A.商業革命加速貴金屬資本流動 B.殖民擴張導致全球貿易失衡C.跨大洲物種交流重塑生活方式 D.工業文明推動飲食結構轉型6.17世紀時,法國慈善事業中捐助者關心的往往是拯救窮人靈魂、改造其道德品質。18世紀中葉以來,法國輿論將減輕窮人的痛苦視為國家的責任,認為貧困不是來自于原罪,而是因為缺乏有效的社會與經濟組織。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業革命拓展政府職能 B.思想解放與理性主義傳播C.貧富分化問題得到緩解 D.民主政治影響力日益擴大7.1698—1700年,英國國王威廉運用外交特權與法國簽訂了兩份瓜分西班牙帝國的條約,引發英國貴族階層普遍不滿。在1701年召開的議會中,威廉、托利黨、輝格黨從不同立場出發,共同變革了這項特權。此后,君主仍享有外交權威,但外交政策必須由內閣制定,外交決議須交付議會核準。英國君主外交特權的變革( )A.標志著責任內閣制度形成 B.表明憲政體系下權力的重構C.反映出保守勢力強大 D.違背了分權制衡原則8.1882年,德國農業、林業、牧業人口所占比重為43.4%,到1907年降為35.2%;同期內,工業人口所占的比重從33.7%增為40.1%。到1913年,德國工業產值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45%,農業產值下降到23%。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德國( )A.工業發展水平遠高于歐洲大陸 B.共和政體加快了經濟發展進程C.生產方式變革推動產業結構變化 D.民眾的就業觀念發生了根本改變9.1847年,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一書中寫道:“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現有的生產力擴大到為實行財產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樣。因此,很可能就要來臨的無產階級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現今社會,只有創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之后,才能廢除私有制。”這反映出恩格斯( )A.放棄了共產主義革命目標 B.逐漸接受和平改良路線C.注重社會變革的物質前提 D.反對工人進行階級斗爭10.19世紀巴西以出口初級產品為特征的對外貿易總額增長迅速。1833—1889年間巴西的外貿總額增加6—7倍,咖啡出口成為民族經濟發展增長點。1860年后,巴西在獨立后第一次出口超過進口,外貿實現順差。這有助于( )A.根除考迪羅制度不利影響 B.促進社會階層順暢流動C.促進種族之間的平等交流 D.推動民族經濟的現代化11.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如果法國和意大利準備利用它們暫時的戰勝國權利去毀掉已經戰敗投降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并以此來結束這場歐洲內戰的話,它們自身同樣會走向毀滅,因為戰勝國和戰敗國被背后的精神和經濟紐帶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凱恩斯的主張A.彰顯了凡爾賽條約的基本理念 B.標志英國對德政策的根本改變C.暗藏重建歐洲和平的重要性 D.推動戰后的歐洲走向一體化12.1935年2月,蘇聯出臺《農業勞動組合示范章程》,規定在每戶莊員住宅附近,分給他們一塊和集體化耕地分開的土地,作為自耕地。1936年憲法進一步規定除宅旁園地外,在該土地上經營的副業,以及住宅、食用牲畜、家禽和小農具,都是集體農莊莊員的個人財產。這些舉措( )A.確保了國民經濟體系協調發展 B.改變了指令性的計劃經濟體制C.延續了列寧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D.調動了農民從事生產的積極性13.《開羅宣言》明確指出:“日本亦將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波茨坦公告》進一步聲明“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有學者評價“這一系列國際文件的法律效力疊加,成為戰后東亞領土秩序重建的基石”。結合史實,最能體現《開羅宣言》突破性意義的是A.規劃日本領土由美蘇中英四國實行分區占領B.實行軸心國必須履行“無條件投降”基本原則C.國際法體系明確否定日本侵占行為的合法性D.確立戰后世界基本框架為成立聯合國奠定基礎14.1945年12月至1947年12月,美國、英國、蘇聯以及法國曾多次舉行外長會議,商討對德問題,但未能達成協議。美英強調首先實行“經濟統一”,把四個占領區作為一個經濟單位進行管理,為政治統一創造條件。蘇聯則主張首先應當“政治統一”,建立一個全德的中央政府機構,以保障徹底肅清法西斯主義,而且由這一政府來簽署和約。據此可知當時A.美蘇關系走向冷戰 B.兩個德國嚴重對立C.柏林危機日趨嚴重 D.二戰尚未真正結束15.下表所示內容說明( )二戰后主要西方國家國有企業數據統計表國有企業產值占比(%) 國有企業職工人數占比(%) 國有企業投資額占比(%)法國 30 21.5 50意大利 24.7 25.4 47.1聯邦德國 12 10.5 12.7英國 11.1 8.1 20A.西方國家出現“滯脹” B.凱恩斯主義逐漸失效C.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推廣 D.資本主義不均衡性加劇16.2023年4月,巴西總統盧拉率團訪華期間,兩國宣布建立本幣結算機制,至此全球已有47個國家與中國達成類似安排。這一現象反映出( )A.新興市場國家對國際金融秩序的共同訴求 B.美元霸權體系在21世紀初的全面崩潰C.經濟全球化退潮下的區域化自救行為 D.南南合作超越南北對話的歷史性突破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所謂文明,本意是指人類社會脫離了原始的蒙昧和野蠻狀態而發展到一種高級水平,其根本內涵是某個社群已演變成一種復雜的社會組織。世界文明史凡六千年,先后出現了四波文明興起浪潮。第一波浪潮掀起于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世界上最早的原生型農業文明誕生。第二波文明興起于公元前1500年至前500年之間的西亞和地中海區域,它們屬于獨立生成的文明,但受到已有中東原生型文明因素擴展和輻射的影響。第三波文明興起于公元500-1500年中古時代,在鄰近文明的較多影響下生成,但有自己獨立特色。第四波浪潮發生在18-20世紀。——摘編自劉景華《世界歷史上文明興衰之思考》材料二:羅馬帝國實際上是一個皇帝,但是行省一個一個各自為政,都是一個個的“小王國”,所以羅馬帝國到后來是一個松散的東西?!攲㈩I的,當元首的,當執行官的,包括元老院里邊的貴族,財富越來越集中在他們手里,因此,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驕奢淫逸、貪污腐化?!诠帕_馬發展過程當中,比古羅馬人要野蠻的北方日耳曼人慢慢地強大起來了,越來越向羅馬逼近,直到和羅馬發生直接沖突,給羅馬造成非常大的壓力。——陳樂民《歐洲文明十五講》(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在世界文明發展前三波浪潮中各舉一例并說明其特征。(6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羅馬文明衰落的原因。(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有學者認為:亞洲與歐美世界的關系,曾出現四次浪潮:一是始于8世紀,亞洲“開放體制”與歐洲“閉鎖體制”長期共存的時代;二是始于16世紀,西歐入侵亞洲,亞洲自我防衛時代;三是始于19世紀,歐美國家正式統治亞洲的時代;四是20世紀后半期至21世紀,包括亞洲和歐洲在內的世界各地相互依存的時代。(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歐美“正式統治亞洲”的影響?(8分)(2)依據材料概括亞洲與歐美關系的演變及對當今世界格局的啟示?(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在大西洋世界,17—19世紀也是共和主義革命的時代。17世紀之前并沒有“革命”的概念,而17世紀中期以降的多起革命性事變,諸如英國內戰、美國革命、法國革命、拉美獨立以及1848年歐洲革命,不僅促成權力的轉移,帶來政體的創新,推動統治模式的變革,而且著力把自由和公共福祉作為社會和國家的目標,對社會等級制度和政治壓迫發起猛烈的沖擊。這些事變在不同社會的啟動、完成及效果均不一樣,但都匯入了一場具有全球意義的潮流,沖刷既有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重塑人類生活的方式,調整規劃未來的準則。在這個過程中,歐洲多個“絕對主義國家”或多或少地“共和化”,俄國和普魯士通過學習西歐而走上改革的道路,多國先后實現國家與教會的分離,奉行宗教寬容和信仰自由,國內的宗教迫害和國際性的宗教戰爭大為減少。而且,民主、共和、自治、權利、憲法、議會等方面的制度和語言,也漸次嵌入北大西洋多國的政治體系,為20世紀現代民主的全球化做了有利的鋪墊。——摘自李劍鳴《現代世界歷史敘事的時間框架》(1)根據材料,概括17—19世紀大西洋世界共和主義革命的主要特點。(2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7—19世紀大西洋世界共和主義革命興起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7—19世紀大西洋世界共和主義革命對20世紀現代民主的全球化進程的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二戰后的歷史大事年表(部分)1945年 聯合國成立 1967年 歐共體成立20世紀40、50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 1971年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1947年 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 1989年 東歐劇變1948年 第一次柏林危機 1991年 蘇聯解體1950年 朝鮮戰爭爆發 1993年 歐盟成立1955年 華約成立 1999年 二十國集團成立1961年 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 2003年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從材料中任選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關聯的事件,以“二戰后的世界”為主題,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內容予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前后關聯,史論結合)高一歷史試題答案1【答案】D2【答案】D3【答案】A4【答案】C5【答案】C6【答案】B7【答案】B8【答案】C9【答案】C10【答案】D11【答案】C12【答案】D13【答案】C14【答案】A15【答案】C16【答案】A17.【參考答案】(1)第一波:(任意一點,2分,其他言之有理皆可,如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蘇美爾文明)、古代中國)古埃及文明,在尼羅河流域獨立起源發展,形成了金字塔等標志性建筑和法老專制制度。古代美洲的瑪雅文明:掌握了高度發達的農業技術,發明了復雜的歷法、象形文字。第二波:(任意一點,2分,其他言之有理皆可,如波斯、古羅馬)希臘文明:在宗教、哲學、藝術等方面吸收了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的成果,發展出了自己的民主政治和哲學思想。古印度文明:受兩河流域文明的間接影響,在宗教、哲學和文學方面形成獨特的印度文化,種姓制度也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第三波:(任意一點,2分,其他言之有理皆可,如拜占庭文明、日本大化改新后的文明)中世紀歐洲文明:在羅馬帝國衰落后,受基督教文明的影響,形成了封建制度,莊園經濟和基督教文化體系。阿拉伯文明:在伊斯蘭教的推動下,阿拉伯人吸收了古希臘、波斯、印度和埃及等文明的成果,在科學、數學、醫學和文學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2)政治制度導致權力分散,社會凝聚力減弱;內部官僚體系過于龐大,驕奢淫逸、貪污腐化,吏治腐敗;財富日益集中、人民負擔不斷加重;外部蠻族的入侵。(任意三點,每點2分,共6分)18.【參考答案】(1)亞洲許多國家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客觀傳播先進的工業文明;激發了亞洲各國人民的民族意識;促進歐洲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以歐美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逐漸形成。(任意4點,每點2分,共8分)(2)演變:從8世紀的和平共存,到16世紀的沖突與對抗,再到19世紀的殖民統治,最終在20世紀后半期至21世紀走向相互依存與合作共贏。(4分)啟示:和平與合作是實現共同發展的基礎;各國應通過對話與協商解決爭端;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各國應在經濟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各國應尊重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多極化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國際秩序應更加公平、合理,各國應共同參與全球治理。(任意2點,每點1分,共2分,其他言之有理皆可)19.【參考答案】(1)特點:時間跨度長、范圍廣泛、目標明確、沖擊傳統、暴力革命與漸進改革交織、影響深遠、結果多元、存在差異。(每點1分,任答2點得2分)歷史背景:啟蒙運動宣傳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主張,為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隨著早期殖民擴張和工業革命的發展,歐美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歐洲許多國家仍然處于封建專制統治之下,美洲正處于殖民者的瘋狂掠奪與壓迫之中,社會矛盾激化;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實踐,為歐美國家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提供了范例。(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2)影響:英、美、法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推動國家統治模式從專制向民主轉型;美國獨立戰爭后建立共和國,法國大革命時期處死國王等對20世紀亞非拉獨立運動中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制產生了深遠影響;法國《人權宣言》明確提出了人權、自由、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這些原則被寫入多國憲法和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推動20世紀現代民主的全球化進程;英、美、法的議會制度、政黨政治、分權制衡、法律至上等原則,為20世紀新興民族國家的制度設計提供了參考;沖擊封建專制和殖民壓迫,以自由、公共福祉為目標,推動社會進步;一些國家奉行宗教寬容和信仰自由,啟蒙思想的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許多國家重視教育和科技的發展,推動了人類思想文明的進步;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沖擊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體系,為人類的和平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了條件。(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20.【參考答案】示例1:觀點:二戰后的世界動蕩不安與和平發展的交織演進。(2分)二戰后,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美蘇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展開對峙,全面冷戰與局部熱戰相交織,國際局勢出現多次危機。主要表現有: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機直接導致德國分裂,1950年朝鮮戰爭,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等。美蘇軍備競賽,戰略導彈相互瞄準對方成員國,冷戰期間置備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至今還在危及人類安全。二戰后,1945年聯合國的成立,其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1948年,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開始實施,對控制局部戰爭擴大、解決地區沖突發揮了有效作用。由于長期和平的國際環境,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都獲得了驚人的發展。從1967年歐共體的成立到1993年歐盟的成立,促進了西歐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方面的合作,減少了戰爭可能,為地區穩定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總之,二戰后的世界,冷戰與局部戰爭的陰霾同和平發展始終交織。為此,人類當以史為鑒,堅持對話協商,深化全球合作,推動合作共贏,加強文明交流,以應對共同挑戰,維護國際秩序。(10分)示例2:觀點:二戰后的世界,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2分)二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在國家戰略、國家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沖突,使他們從戰時盟友變成了冷戰對手。在政治上,1947年,杜魯門主義標志著美蘇冷戰的開始;在經濟上,1947年,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鞏固了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在地緣政治上,第一次柏林危機直接導致德國分裂;在軍事上,1955年,蘇聯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標志著冷戰的正式形成。在冷戰時期,東西方既有政治上的談判,也有經濟上的合作與技術的交流;既有第二次柏林危機時美蘇坦克對峙,也有古巴導彈危機時的對抗和克制。與此同時,西歐和日本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中國的發展與第三世界的興起同步進行,國際關系的變化對兩極格局造成有力沖擊。伴隨著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隨之結束。總之,二戰后的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警示世界:各國應致力于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應加強國際經濟合作,致力于實現共同富裕;應重視科技創新,提升綜合國力;應超越意識形態的分歧,互相尊重、包容,攜手應對全球性的挑戰。(10分)其他論題如“二戰后國際格局的演變:從兩極對峙到多極化趨勢的發展”、“二戰后建立的國際組織發揮著全球治理的作用”等言之有理皆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