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第27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課程標準:認識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認識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大歷史意義。華國鋒提出“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1、背景實質繼續“文革”以來的左傾錯誤1、背景(1) “兩個凡是”錯誤方針一、偉大的歷史轉折材料:深圳歷史上總共出現過4次大規模的逃港潮,分別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共計56萬人次。卷入逃港風潮的人不只是邊境居民,涉及廣東全境。深圳許多基層干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帶頭偷渡。深圳收容所人滿為患,送走一批又來一批。“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產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決逃港問題?!?br/>——鄧小平1、背景一、偉大的歷史轉折1、背景(2) 真理標準討論目的:作用:糾正“文革”以來的極左路線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理論基礎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躺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現成條文上,甚至拿現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無限豐富的飛速發展的革命實踐,這種態度是錯誤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偉大的歷史轉折如何看待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中的分歧?概括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有何深遠意義?一、真理是客觀的,是人的思想對于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正是實踐,也只有實踐,才能完成檢驗真理的任務。二、客觀世界是不斷發展的,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新的理論概括是否正確,只能用實踐來檢驗。三、任何思想、任何理論必須無例外地、永遠地、不斷地接受實踐的檢驗,人們的認識可能犯錯誤,凡經實踐證明是錯誤的或者不符合實際的東西,就應當改變,不應再堅持。四、凡有超越于實踐并自奉為絕對禁區的地方,就沒有科學,就沒有真正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br/>糾正了長期以來束縛人們思想的“左”的錯誤,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做了思想理論上的準備,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先導。一、文章是錯誤的,新華社不應該轉播,《人民日報》也不應該刊載;二、文章割裂了毛主席《實踐論》的思想,只強調了理論來源于實踐并受實踐檢驗,而沒有充分說明理論是實踐的概括和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因而觀點是片面的,理論上是錯誤的;三、文章實際上是提倡懷疑一切,是嚴重的理論錯誤;四、文章的基本傾向是要修改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把干部和群眾引向爭論毛澤東思想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要修改上去。1、背景(2) 真理標準討論一、偉大的歷史轉折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1、背景一、偉大的歷史轉折(3)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2、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1978.12)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內容:(2)意義思想路線——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 政治路線—— 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大戰略決策; 組織路線——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保證前提關鍵一、偉大的歷史轉折3.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原則 實事求是、有錯必糾表現 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級 陸續得到平反②受到打擊、誣陷或迫害的 等恢復了名譽③國家改正了 的案件,摘掉地主、富農分子的帽子,為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落實政策。④將 同原工商業者區別開來。⑤支持 ,認真落實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重申僑務政策黨、政、軍機關干部民主黨派人士和知識分子錯劃右派分子小商小販、手工業者等勞動者民主黨派恢復活動一、偉大歷史轉折撥亂反正以科教為突破口,鄧小平和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4、法制建設時間 成就 意義1981年6月 十一屆六中全會 審議通過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為統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使命,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礎1982年 全國人大五次會議 表決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他雖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一、偉大的歷史轉折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分田到戶”契約1978年12月地點 嚴立華家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全年的上交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們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到十八歲。——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教程》小崗破冰:農村的“第二次解放”史料研習:契約中為什么說“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 ”?二、改革開放進程材料一 1978年12月陳云在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說:“我們不能到處緊張,要先把農民這一頭安穩下來。農民有了糧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經濟作物就都好解決了。擺穩這一頭,就是擺穩了大多數,七億多人口穩定了,天下就大定了?!?br/>讀材料,思考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材料二 1998年,江澤民在安徽農村考察時指出:“改革從農村開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國基本國情和當時農村的困境決定的……當時有二億五千萬人吃不飽肚子,吃飯問題成為最緊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經沒有出路了。”材料三 在中國,在一個很長時期內,農民是人口的主體,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和農業的狀況如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關系極大。材料四 以政社合一,“三級所有……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經營管理過于集中,排斥市場機制,農民缺少自主權,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鍋飯”,缺乏內在激勵機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歷史原因:人民公社體制的弊端壓抑農民積極性。現實原因:①農民的溫飽問題沒有解決,無農不穩;②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條件。(經營管理:高度集中統一;分配:過于平均)二、改革開放進程史料研習:農村改革改了什么?沒改什么?材料二 鳳陽農民陳立章包干一年后收入一萬元材料三 小崗隊的包產到戶經過一年的實踐,獲得了自1957年來第一次空前的大豐收。將糧食總產6.6萬公斤,等于以往5年的總和……社員分配人均200元,一躍成為全縣的冒尖隊。——賀耀敏等《六十年國事紀要· 經濟卷》材料一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指的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何影響?生產資料公有制沒變,農民獲得了生產經營和分配的自主權,克服了平均主義的弊端,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二、改革開放進程我國第一批經濟特區有哪些?為什么選擇這些地方做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深圳興濤:“一夜崛起的城市”二、改革開放進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④依托廣闊的經濟腹地,資源豐富②地處沿海,交通便利①臨近港澳臺,靠近國際市場③是著名的僑鄉,歷史上與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僑資為什么選擇這些地方做經濟特區?二、改革開放進程材料一 稅收方面“三資”企業所得稅率為15%(同期香港為18.5%,內地中外合資企業稅率為33%),深圳特區的外資企業一般從投資開始免征一至三年的所得稅…… ——孫健等主編《中國經濟通史》材料二 除投資規模在一億元以上項目要報國務院審批,輕工業投資在3000萬元以上,重工業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要報國家計委審批外,其余項目不需國家綜合平衡,特區可以自己審批。—— 《六十年國事紀要·經濟卷》國家實對特區行特殊的經濟政策,給與特區較大的經濟管理權限。史料研習深圳為什么能成為“一夜崛起的城市”?二、改革開放進程材料三 深圳有大片未經開發的土地和廉價的勞動力,這恰恰是香港所缺乏的。1980年前后深圳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勞務費(包括工資和福利)只有700元港幣,而香港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起碼要7000元港幣。香港的工業用地價格比深圳高10倍以上。高10倍以上特區發揮自身優勢,突破了舊的經濟體制。——周溪舞《深圳以工業為主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軌跡》材料四 深圳的“四個為主”:建設資金以吸收和利用外資為主;經濟結構以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和外商獨資經營企業為主;企業產品以出口外銷為主;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為主?!饾u明確了以工業為主,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思路。問題探究二、改革開放進程1980年4個經濟特區1984年14個沿海港口城市20世紀80年代的開放過程看圖學史二、改革開放進程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理論突破:鄧小平“南方談話”史料研習:為什么說南方談話是當代中國的第二次思想解放?二、改革開放進程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改革開放進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何為現代企業制度?現代企業制度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企業法人制度為主體,以公司制度為核心,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條件的新型企業制度。至1999年底,全國81.5%的企業進行了改制。二、改革開放進程首鋼的改制原名石景山鋼鐵廠1996年:改名“首都鋼鐵公司” 建立母子公司管理體制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1999年:鋼鐵主流程優質資產組建為“北京首鋼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上市2000年:非上市公司資產和特鋼公司等組建北京首鋼新鋼有限責任公司……2011年:首鋼搬遷曹妃甸完成今日首鋼:為以鋼鐵業為主,兼營礦產資源業、環境產業及生產性服務業、海外產業等的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跨國經營的特大型企業集團,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431名二、改革開放進程平反冤假錯案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 1992 2001 2018城市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政企分開對外開放:建立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1992年十四大確立改革目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改革開放序幕2001年中國入世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大事記對外開放: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深化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深化改革:財政稅收、外貿、社會保障等體制改革擴大開放:“走出去”“請進來”戰略改革開放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進2010年中國躍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01年中國入世,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二、改革開放進程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提出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領導人鄧小平 江澤民 胡錦濤 習近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鄧小平理論“一塊石頭、兩只貓、三條魚、四只雞,還有五十加一百?!?br/>——鄧小平理論概括“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到底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鄧小平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提出1、鄧小平理論(1)形成過程:(2)思想精髓:(3)解決問題:(4)主要內容:(5)寫入黨章:(指導思想)初步形成:正式形成:1978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82 中共“十二大”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計劃市場相結合,一國兩制等等1997中共“十五大”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提出1997年3月美國《時代周刊》封面標題:下一個中國中國能沿著鄧小平開辟的道路走下去嗎?1、鄧小平理論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提出2、“三個代表(江澤民)(1)形成時間:(2)解決問題:(3)核心內容:(4)寫入黨章:(指導思想)(5)歷史地位:1989年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2年中共十六大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提出3、科學發展觀(胡錦濤)(1)形成時間:(2)解決問題:(3)核心內容:(4)寫入黨章:(5)指導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2012年中國十八大2007年中共十七大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提出(1)形成時間:(2)解決問題:(3)核心內容:(4)寫入黨章:(5)寫入憲法:2017年十九大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共十九大2018《憲法修正案》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提出階段 理論 領導人 解決問題 寫入黨章 意義/地位形成 鄧小平 理論 鄧小平 建設社會主義、 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指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發展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江澤民 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科學 發展觀 胡錦濤 新形勢下實現什么 樣的發展、怎樣發展 2007年 中共十七十八大 集中體現、重大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2018年 寫入憲法 繼承和發展、最新成果、重要組成部分、行動指南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提出本課小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偉大歷史轉折改革開放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提出1.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內容:意義:1978.12確立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偉大轉折、改革開放開端、進入新時期2.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3.法制建設《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改革農村:城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改革開放步驟:政策:經濟特區、沿海港口城市、開發區、報稅區…加入世貿(2001)“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982)“十三大”,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1987)“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199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