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靶向匯編: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 教師版 學生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靶向匯編: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 教師版 學生版

資源簡介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靶向匯編: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
一、選擇題
1.(2025·龍東中考·6)下列哪一口號或綱領出自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農民戰爭(  )
A.“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B.“有田同耕, 有飯同食。 ”
C.“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 D.“外爭主權, 內除國賊。 ”
【答案】B
【解析】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農民戰爭,由洪秀全領導,發生于1851至1864年,其綱領《天朝田畝制度》明確提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主張土地公有和平均分配,符合農民階級訴求,故選B項;“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出自秦末陳勝吳廣起義,雖為農民起義但規模較小,發生于公元前209年,排除A項;“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是孫中山在1905年同盟會成立時提出的三民主義綱領,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農民戰爭無關,排除C項;“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是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學生和市民的反帝愛國口號,非農民戰爭內容,排除D項。
2.(2025·深圳中考·8)1860年,在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的同時,江蘇巡撫派專員到上海找英法領事求救,同時兩江總督也逃到上海找外國公使商議,共同出兵江南剿匪。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
A.農民反帝愛國運動持續高漲 B.清政府對地方控制進一步加強
C.農民戰爭沉重打擊反動勢力 D.清政府已經和英法達成了一致
【答案】C
【解析】農民戰爭指太平天國運動,1860年太平軍攻占江南多地,嚴重威脅清政府統治,江蘇巡撫和兩江總督被迫向英法求救共同剿匪,體現了農民戰爭對反動勢力的沉重打擊,故選C項;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如義和團尚未興起,太平天國以反清為主,非反帝主題,排除A項;清政府對地方控制因太平天國沖擊而削弱,地方官員求助外援顯示中央權威下降,排除B項;材料僅表明官員找英法商議出兵,不能說明清政府已和英法達成一致,材料是官員自己的行為,D錯誤,排除D項。
3.(2025·四川成都中考·6)1860年,太平軍兵臨上海近郊。聚集在上海的官僚和地主非常驚恐,他們雇傭美國人華爾組織洋槍隊,抗拒太平軍。不久,英法侵略軍也撕下“中立”偽裝,配合清軍襲擊太平軍。這表明(  )
A.洋務運動遭到戰爭阻斷 B.清朝政府淪為洋人朝廷
C.農民運動面臨聯合絞殺 D.西方列強掀起瓜分狂潮
【答案】C
【解析】太平軍兵臨上海近郊時,不僅有清軍抵抗,還有洋人組織洋槍隊以及英法侵略軍配合清軍襲擊,表明農民運動面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故選C項;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才開始,沒有中斷,排除A項;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朝政府淪為洋人朝廷,時間不符,排除B項;西方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是在1895年甲午戰爭后,時間不對,排除D項。
1.(2024·江蘇鎮江中考·6) 有學者指出:“在西方工業革命飛速發展的時代,洪秀全卻懷著濃厚的復古情愫,將小農生活理想化、絕對化。”體現這一“情愫”的是(  )
A.《天朝田畝制度》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C.《中國土地法大綱》 D.《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答案】A
【解析】據材料“洪秀全卻懷著濃厚的復古情愫,將小農生活理想化、絕對化”可知,洪秀全是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這一時期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千百年來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與材料信息相符,故選A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于1912年,是資產階級革命派頒布的,與洪秀全無關,排除B項;《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于1947年解放戰爭時期,與洪秀全無關,排除C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于新中國成立后,與洪秀全無關,排除D項。
2.(2024·山東濟南中考·10)圖2為人民英雄紀念碑須彌座上的金田起義浮雕,若作為史料,可用于研究(  )
圖2
A.太平天國運動 B.洋務運動 C.戊戌變法 D.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據材料“金田起義浮雕”和所學可知,金田起義是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領導的廣西桂平縣武裝起義,是太平天國運動開始的標志,故選A項;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排除B項;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不是起義,排除C項;辛亥革命是1911年由武昌起義開始,與金田起義不符,排除D項。
3.(2024·山東濟寧中考·6)《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凡當收成時……(除)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則歸國庫。凡麥、豆、蘭麻、布帛、雞、犬各物及銀錢亦然。”此規定(  )
A.抵制了西方侵略 B.挫傷了農民積極性
C.實現了社會公正 D.滿足了農民的愿望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凡當收成時……(除)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則歸國庫”并結合所學可知,《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實行圣庫制度,這是絕對的平均主義思想,實際上限制了農民對剩余產品的支配權,并不是農民所想要的結果,挫傷了農民積極性,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對產品的分配方案,不能抵制西方侵略,排除A項;《天朝田畝制度》并未真正實施,其絕對的平均主義在實踐中也很難實施,并未實現社會公正,排除C項;農民的愿望是得到土地,材料反映的是產品分配,不是土地分配,排除D項。
4.(2024·吉林長春中考·12)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是(  )
A.大澤鄉起義 B.李自成起義 C.太平天國起義 D.義和團運動
【答案】C
【解析】據所學可知,太平天國起義堅持斗爭14年,轉戰大半個中國,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故選C項;大澤鄉起義又稱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在秦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排除A項;發生于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義和清朝末年的義和團運動均不是“規模最宏大的農民戰爭”,排除B項、D項。
5.(2024·四川南充中考·2)如圖為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金田起義浮雕。這是為了紀念(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義和團運動
C.太平天國運動 D.黃花崗起義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金田起義浮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發動了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故選C項;三元里人民抗英發生在鴉片戰爭中,同材料“金田起義”不符,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是在19世紀末從山東興起,同材料“金田起義”不符,排除B項;黃花崗起義是是革命黨人1911年4月在廣州舉行的起義,同材料“金田起義”不符,排除D項。
6.(2024·內蒙古赤峰中考·7)有學者認為,洪秀全和他的戰友與腐敗的清政權相抗。曾一度號召起廣大民眾的參與,表現出某種歷史的進步性。這里的“進步性”主要指太平天國運動(  )
A.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 B.轉戰大半個中國
C.是規模最宏大的農民戰爭 D.堅持斗爭十四年
【答案】A
【解析】據材料“洪秀全和他的戰友與腐敗的清政權相抗”可知,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持續多年,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體現了其進步性,故選A項;材料強調“與腐敗的清政權相抗”,并非強調其轉戰大半個中國,排除B項;太平天國運動是規模最宏大的農民戰爭,但材料強調其對清王朝的打擊,排除C項;材料并未強調太平天國運動的時長,堅持斗爭十四年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7.(2024·河南中考·8)太平天國嚴禁鴉片貿易,不承認西方列強強加于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多次拒絕外國提出的侵略要求。太平天國這樣做(  )
A.維護了國家權益 B.創新了斗爭方式
C.動搖了清朝統治 D.打擊了帝國主義
【答案】A
【解析】據材料“嚴禁鴉片貿易……不承認……多次拒絕……侵略要求”并結合所學可知,太平天國不僅禁止鴉片貿易,還拒絕西方列強的侵略要求,這有助于維護國家權益,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列強侵略,故選A項;太平天國運動屬于農民運動,斗爭方式還是暴力起義,且該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太平天國運動動搖了清朝統治,但材料強調其對西方列強的態度,排除C項;帝國主義出現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太平天國運動發生時處于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后,帝國主義尚未產生,排除D項。
1.(2023·山東青島中考·15)羅爾綱在《太平天國史綱》中寫道:“正在這樣的一個決定兩個壁壘最終命運的關頭,太平軍方面乃有內訌的大事變發生。太平軍自己來摧殘自己的勢力,使敵人有機會重新抬起頭來向自己壁壘反攻,終歸把自己撲滅了去。”材料中的“大事變”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
A.使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 B.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C.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D.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基礎
【答案】A
【解析】據所學可知,“內訌的大事變發生”是指天京事變,天京事變使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故選A項;太平天國運動的偉大意義是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項;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失敗,不是天京事變,排除C項;太平天國運動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基礎,而材料體現的是天京事變的影響,不是整個天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排除D項。
2.(2023·四川攀枝花·6)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規定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1859年的《資政新篇》卻主張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這一變化(  )
A.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 B.挽救了太平天國危機
C.適應了農民階級需要 D.體現了時代發展潮流
【答案】D
【解析】據所學可知,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到1859年頒布的《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體現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故選D項;《資政新篇》沒有付諸實施,也沒有打擊清王朝的統治,排除A項;《資政新篇》沒有付諸實施,也就沒有挽救太平天國的危機,太平天國最后還是失敗了,排除B項;《天朝田畝制度》滿足農民階級的需要,《資政新篇》與“適應了農民階級需要”無關,排除C項。
3.(2023·湖南郴州中考·7)比較分析法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學對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進行了比較,發現它們的不同之處是(  )
A.階級基礎 B.斗爭方式 C.失敗原因 D.斗爭對象
【答案】D
【解析】據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運動主要斗爭對象是清政府,義和團運動主要斗爭對象是帝國主義,二者的主要斗爭對象不同,故選D項;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階級基礎都是農民階級,排除A項;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斗爭方式相同,都采取了武裝起義的暴力方式,排除B項;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原因相同,都是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走向失敗,排除C項。
4.(2023·江蘇蘇州中考·6)“作為一場企圖改朝換代的農民戰爭”“縱橫十數年之后失敗了。但它是近代中國的一次大海波潮,潮來潮去之后,許多東西都會改變舊日模樣。”此歷史事件是(  )
A.鴉片戰爭 B.三元里人民抗英
C.太平天國運動 D.義和團運動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中“作為一場企圖改朝換代的農民戰爭”“縱橫十數年之后失敗了”“許多東西都會改變舊日模樣”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描述的是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它沉重打擊清朝統治者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譜寫了中國歷史上壯烈的一章,故選C項;鴉片戰爭是英國侵略中國的戰爭,排除A項;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人民自發組織抵抗英國侵略的斗爭,排除B項;義和團運動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排除D項。
5.(2023·山東濟寧中考·7)如圖所示為太平天國頒布的革命綱領。與前者相比,后者最突出的特點是主張(  )
A.學習西方治國 B.實行君主專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實現男女平等
【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資政新篇》是中國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的第一個方案,所以其最突出的特點是主張學習西方治國,故選A項;《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主張,它的最突出的特點并不是主張實行君主專制,排除B項;《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凡分田,照人口”的平均分配方法,所以,平均分配土地不是《資政新篇》的主張,排除C項;《天朝田畝制度》中無論是土地的分配還是選官都體現了男女平等,排除D項。
6.(2023·山東東營中考·11)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反映了農民階級(  )
A.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 B.向西方學習的意愿
C.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D.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
【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規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國想通過這個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天朝田畝制度》因帶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實踐中難以實行,但它反映了千百年來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對于發動和鼓舞廣大農民來參加反封建斗爭起了積極作用,故選A項;《天朝田畝制度》沒有涉及向西方學習的意愿,排除B項;“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與義和團運動的有關,與太平天國無關,排除C項;《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頒布的一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農民革命斗爭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與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無關,排除D項。
7.(2023·山東臨沂中考·9)有一首歌謠唱道:“不是說天上的星星多么?比不上太平軍的戰士多啊!不是說天地的恩情厚么?比不上呼王(即洪秀全)的恩情厚啊!”該“呼王”領導的軍隊(  )
A.主要由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 B.在西征戰場上取得重大勝利
C.被外國人率領的洋槍隊鎮壓 D.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武器落后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太平軍”“洪秀全”,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國運動,分析選項可知,太平軍的西征取得重大勝利,控制了從湖北武昌到江蘇鎮江的長江沿岸城鎮,軍事上進入全盛時期,故選B項;太平軍主要由農民組成,A項表述不正確,排除A項;太平天國運動是被中外聯合絞殺的,C項表述不正確,排除C項;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是武器的落后,而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2025·四川眉山中考·13)大運河的興衰受時代的影響,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隋朝統一后,為了鞏固政權,急需一條聯結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兩端的運輸通道。我國的政治重心長期位于中原地帶,這一地區由于連年戰亂,無法就近滿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水運更有利于加強對東北和江南地區的控制。“軍國大事,漕運唯先”,運河成為朝廷的生命線和政權鞏固的基石。
——摘編自何為剛《略論京杭大運河的過去和未來》
(1)根據材料一,概括隋朝開鑿大運河的原因。
材料二
1851年的農民起義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戰亂中江浙一帶的漕運幾乎處于癱瘓狀態。鐵路的興起對大運河漕運打擊沉重,原先需經數月以上的運輸時間,現在快則不足10天,慢則一月以內就可以運入京城。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大改道,洪水北瀉,殃及山東、河南、直隸三省部分地區。1901年,清政府廢除漕運制度,曾經的輝煌逐漸變成了歷史的記憶。
——摘編自胡夢飛《輝煌與沒落——明清大運河漕運的興衰》等
(2)根據材料二,分析概括近代以來大運河漕運走向衰落的原因。
材料三
至今,這條歷史悠久的運河已經歷了超過2500年的風霜。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這充分展現了其在現代水利建設中的不可或缺的價值。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更是將中國大運河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一殊榮無疑是對其深厚歷史底蘊和獨特價值的最高認可。
——摘自《探訪千年文化長河——京杭大運河的豐富歷史與多樣價值》
(3)根據材料三,指出大運河的當代價值。
(4)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請你為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提出一條積極建議。
【答案】
(1)鞏固政權,加強南北控制
滿足京都物資需求
漕運為軍事和政權鞏固的基石
(2)農民起義導致漕運癱瘓
鐵路運輸的競爭
黃河改道等自然災害
清政府廢除漕運制度
(3)現代水利工程(南水北調)的重要通道
世界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文化價值
(4)推動大運河文化旅游開發,促進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
【解析】
(1)原因:據材料一“隋朝統一后,為了鞏固政權,急需一條聯結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兩端的運輸通道”可得出隋朝開鑿大運河的原因是鞏固政權,加強對南北兩端控制;“我國的政治重心長期位于中原地帶,這一地區由于連年戰亂,無法就近滿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可得出原因是滿足京都物資需求;“‘軍國大事,漕運唯先’,運河成為朝廷的生命線和政權鞏固的基石”可得出原因是漕運為軍事和政權鞏固的基石。
(2)原因:據材料二“1851年的農民起義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戰亂中江浙一帶的漕運幾乎處于癱瘓狀態”可得出近代以來大運河漕運走向衰落的原因是農民起義導致江浙一帶漕運癱瘓;“鐵路的興起對大運河漕運打擊沉重……慢則一月以內就可以運入京城”可得出鐵路運輸興起,競爭優勢沖擊大運河漕運;“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大改道,洪水北瀉,殃及山東、河南、直隸三省部分地區”可得出,黃河改道等自然災害,破壞運河漕運條件;“1901年,清政府廢除漕運制度,曾經的輝煌逐漸變成了歷史的記憶”可得出, 清政府廢除漕運制度,直接導致漕運衰落。
(3)價值:據材料三“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這充分展現了其在現代水利建設中的不可或缺的價值”可得出大運河的當代價值是現代水利工程(南水北調)的重要通道,具備水利實用價值;“將中國大運河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對其深厚歷史底蘊和獨特價值的最高認可”可得出,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文化價值,承載文化傳承功能。
(4)建議:結合材料中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與現實價值,可從保護、傳承、利用角度出發,提出如推動大運河文化旅游開發,打造運河文化主題景區,串聯沿線歷史遺跡、民俗風情等,促進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等建議,這樣既利用運河文化資源發展經濟,又能通過旅游開發反哺運河保護與傳承,讓古老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
1.(2024·四川樂山中考·17)“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文化起源和傳播的中心。閱讀材料,解答下列問題。(10分)
材料一
中國流傳著大量古代先民事跡的傳說,如“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始解之”
唐代陸羽所著《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記述了從上古到唐代有關茶的歷史
各國茶名與“茶”字讀音除日本與中國完全相同外,基本上均源于Cha(長江以北及廣州附近方言)、Te(或Tiy、Tey、Tay,汕頭、廈門附近讀音)
中國是茶樹近緣植物分布和古茶樹品種最多的國家,占全世界茶樹40多種中的39種。我國科研工作者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茶葉的染色體和化學成分進行實驗研究,發現四川金佛山野生大葉種茶樹最為原始,為中國是茶的故鄉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
不少外國學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中國是茶的故鄉
——據郭孟良《中國茶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按照示例,列舉不少于三個論據證明中國是茶的起源地。
示例:四川、云南等地的自然條件適合茶樹生長和種植。
材料二
中國古代茶業史(部分)
唐代以前 茶業起源于巴蜀,“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茶葉開始向長江中下游地區傳播
唐代 茶葉生產空前發展,貿易日趨活躍,飲茶蔚然成風,茶學與茶文化形成
兩宋 茶葉制作技術和品飲藝術臻于極致,茶法體制和茶馬貿易制度趨于成熟
元明 飲茶風尚發生劃時代變革,制茶技術和茶葉品類得到很大進步,傳統茶文化躍上新境界,茶葉生產、貿易以及國家茶政持續發展
清代 茶葉生產方式出現新的形態,向機械化、科學化發展,華茶出口貿易迅速崛起,茶葉國際競爭加劇,傳統茶業經濟轉型,逐步納入國際化軌道
——據郭孟良《中國茶史》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古代茶業發展的特點。
材料三
鴉片戰爭后廣州、上海、福州茶葉出口總額情況
——據郭孟良《中國茶史》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時期茶葉出口變化的原因。
(4)你班圍繞“中國茶文化”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請你按照示例,為研究成果擬一個題目。
示例:《茶:一片東方樹葉的傳說與歷史》
【答案】
(1)論據:中國古代流傳有關茶的傳說;唐代已有世界上最早的茶學專著;各國茶名和“茶”的讀音源于中國;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結果;外國學者的研究成果等。
(2)特點:起源于巴蜀地區;歷史源遠流長;傳播范圍逐漸擴大;茶葉貿易活躍;形成茶學與茶文化;茶業納入國家治理范疇;茶葉制作技術不斷發展;清代傳統茶業發生轉型等。
(3)原因:鴉片戰爭后,列強打開中國市場,茶葉出口數量增加。1856年以后,受到太平天國運動影響,茶葉出口數量有所下降。
(4)《茶文化的起源與分野》《茶之俗:民族飲茶文化、外國飲茶文化》《茶之功:茶的內含物質、茶的生理功效、科學飲茶》《茶之源:茶的起源、茶樹形態特征、茶區分布》。
【解析】
(1)論據:據材料一“中國流傳著大量古代先民事跡的傳說”可知,中國古代流傳有關茶的傳說;據材料一“唐代陸羽所著《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記述了從上古到唐代有關茶的歷史”可知,唐代已有世界上最早的茶學專著;據材料一“各國茶名……Te(或Tiy、Tey、Tay,汕頭、廈門附近讀音)”可知,各國茶名和“茶”的讀音源于中國;據材料一“我國科研工作者……為中國是茶的故鄉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可知,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結果;據材料一“外國學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中國是茶的故鄉”可知,外國學者的研究成果等。
(2)特點:據材料二“茶業起源于巴蜀”可知,起源于巴蜀地區;據材料二表格信息從唐以前一直到清代可知,歷史源遠流長;據材料二“茶葉生產空前發展,貿易日趨活躍”可知,傳播范圍逐漸擴大,茶葉貿易活躍;據材料二“傳統茶文化躍上新境界,茶葉生產、貿易以及國家茶政持續發展”可知,形成茶學與茶文化,茶業納入國家治理范疇;據材料二“制茶技術和茶葉品類得到很大進步”可知,茶葉制作技術不斷發展;據材料二“傳統茶業經濟轉型,逐步納入國際化軌道”可知,清代傳統茶業發生轉型等。
(3)原因:據材料三圖表數據可知,1844—1856年茶葉出口增長,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處于鴉片戰爭后,鴉片戰爭后,列強打開中國市場,茶葉出口數量增加;據材料三圖表數據可知,1856—1860年茶葉出口有所下降,結合所學可知,1856年以后,受到太平天國運動影響,茶葉出口數量有所下降。
(4)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仿照示例從茶的某一個方面書寫即可,如《茶文化的起源與分野》《茶之俗:民族飲茶文化、外國飲茶文化》《茶之功:茶的內含物質、茶的生理功效、科學飲茶》《茶之源:茶的起源、茶樹形態特征、茶區分布》。
1.(2023·吉林中考·18)近代以來,中國人為民族崛起披荊斬棘,砥礪前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7分)
【推翻舊世界——爭取民族獨立】
素材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四周刻有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南易起義、抗日游擊戰、勝利渡長江、支援前線、歡迎人民解放軍等為主題的浮雕。
(1)分別寫出浮雕中由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領導的事件名稱。(3分)
(2)為“勝利渡長江、支援前線、歡迎人民解放軍”三幅浮雕內容歸納一個學習主題。(1分)
【建設新中國——追求國家富強】
(3)A時間段①—③所對應的事件中,提高新中國國際地位的有哪些?寫出事件的序號。
(4)在B時間段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什么道路?(2分)
【暢談中國夢——實現民族復興】
(5)為了將來更好地參與國家建設,你應該樹立怎樣的理想?(1分)
【答案】
(1)事件名稱:地主階級——虎門銷煙;農民階級——金田起義;資產階級——武昌起義。
(2)學習主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3)事件序號:①、③。
(4)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5)理想: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從小就要立下愛國之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解析】
(1)事件名稱:林則徐領導虎門銷煙屬于地主階級領導的運動;洪秀全領導的金田起義屬于農民階級領導的運動;武昌起義屬于資產階級領導的運動。
(2)學習主題:據“勝利渡長江”“支援前線”“歡迎人民解放軍”可知,這三幅浮雕反映了人民解放戰爭取得的勝利。
(3)事件序號:1953年,抗美援朝的勝利結束,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①③反映的歷史事件均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4)道路:結合改革開放的內容可知,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5)理想:圍繞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可從愛國、學習、夢想、努力等角度進行闡述。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靶向匯編: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
一、選擇題
1.(2025·龍東中考·6)下列哪一口號或綱領出自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農民戰爭(  )
A.“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B.“有田同耕, 有飯同食。 ”
C.“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 D.“外爭主權, 內除國賊。 ”
2.(2025·深圳中考·8)1860年,在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的同時,江蘇巡撫派專員到上海找英法領事求救,同時兩江總督也逃到上海找外國公使商議,共同出兵江南剿匪。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
A.農民反帝愛國運動持續高漲 B.清政府對地方控制進一步加強
C.農民戰爭沉重打擊反動勢力 D.清政府已經和英法達成了一致
3.(2025·四川成都中考·6)1860年,太平軍兵臨上海近郊。聚集在上海的官僚和地主非常驚恐,他們雇傭美國人華爾組織洋槍隊,抗拒太平軍。不久,英法侵略軍也撕下“中立”偽裝,配合清軍襲擊太平軍。這表明(  )
A.洋務運動遭到戰爭阻斷 B.清朝政府淪為洋人朝廷
C.農民運動面臨聯合絞殺 D.西方列強掀起瓜分狂潮
1.(2024·江蘇鎮江中考·6) 有學者指出:“在西方工業革命飛速發展的時代,洪秀全卻懷著濃厚的復古情愫,將小農生活理想化、絕對化。”體現這一“情愫”的是(  )
A.《天朝田畝制度》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C.《中國土地法大綱》 D.《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2024·山東濟南中考·10)圖2為人民英雄紀念碑須彌座上的金田起義浮雕,若作為史料,可用于研究(  )
圖2
A.太平天國運動 B.洋務運動 C.戊戌變法 D.辛亥革命
3.(2024·山東濟寧中考·6)《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凡當收成時……(除)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則歸國庫。凡麥、豆、蘭麻、布帛、雞、犬各物及銀錢亦然。”此規定(  )
A.抵制了西方侵略 B.挫傷了農民積極性
C.實現了社會公正 D.滿足了農民的愿望
4.(2024·吉林長春中考·12)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是(  )
A.大澤鄉起義 B.李自成起義 C.太平天國起義 D.義和團運動
5.(2024·四川南充中考·2)如圖為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金田起義浮雕。這是為了紀念(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義和團運動
C.太平天國運動 D.黃花崗起義
6.(2024·內蒙古赤峰中考·7)有學者認為,洪秀全和他的戰友與腐敗的清政權相抗。曾一度號召起廣大民眾的參與,表現出某種歷史的進步性。這里的“進步性”主要指太平天國運動(  )
A.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 B.轉戰大半個中國
C.是規模最宏大的農民戰爭 D.堅持斗爭十四年
7.(2024·河南中考·8)太平天國嚴禁鴉片貿易,不承認西方列強強加于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多次拒絕外國提出的侵略要求。太平天國這樣做(  )
A.維護了國家權益 B.創新了斗爭方式
C.動搖了清朝統治 D.打擊了帝國主義
1.(2023·山東青島中考·15)羅爾綱在《太平天國史綱》中寫道:“正在這樣的一個決定兩個壁壘最終命運的關頭,太平軍方面乃有內訌的大事變發生。太平軍自己來摧殘自己的勢力,使敵人有機會重新抬起頭來向自己壁壘反攻,終歸把自己撲滅了去。”材料中的“大事變”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
A.使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 B.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C.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D.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基礎
2.(2023·四川攀枝花·6)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規定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1859年的《資政新篇》卻主張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這一變化(  )
A.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 B.挽救了太平天國危機
C.適應了農民階級需要 D.體現了時代發展潮流
3.(2023·湖南郴州中考·7)比較分析法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學對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進行了比較,發現它們的不同之處是(  )
A.階級基礎 B.斗爭方式 C.失敗原因 D.斗爭對象
4.(2023·江蘇蘇州中考·6)“作為一場企圖改朝換代的農民戰爭”“縱橫十數年之后失敗了。但它是近代中國的一次大海波潮,潮來潮去之后,許多東西都會改變舊日模樣。”此歷史事件是(  )
A.鴉片戰爭 B.三元里人民抗英
C.太平天國運動 D.義和團運動
5.(2023·山東濟寧中考·7)如圖所示為太平天國頒布的革命綱領。與前者相比,后者最突出的特點是主張(  )
A.學習西方治國 B.實行君主專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實現男女平等
6.(2023·山東東營中考·11)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反映了農民階級(  )
A.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 B.向西方學習的意愿
C.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D.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
7.(2023·山東臨沂中考·9)有一首歌謠唱道:“不是說天上的星星多么?比不上太平軍的戰士多啊!不是說天地的恩情厚么?比不上呼王(即洪秀全)的恩情厚啊!”該“呼王”領導的軍隊(  )
A.主要由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 B.在西征戰場上取得重大勝利
C.被外國人率領的洋槍隊鎮壓 D.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武器落后
二、非選擇題
1.(2025·四川眉山中考·13)大運河的興衰受時代的影響,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隋朝統一后,為了鞏固政權,急需一條聯結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兩端的運輸通道。我國的政治重心長期位于中原地帶,這一地區由于連年戰亂,無法就近滿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水運更有利于加強對東北和江南地區的控制。“軍國大事,漕運唯先”,運河成為朝廷的生命線和政權鞏固的基石。
——摘編自何為剛《略論京杭大運河的過去和未來》
(1)根據材料一,概括隋朝開鑿大運河的原因。
材料二
1851年的農民起義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戰亂中江浙一帶的漕運幾乎處于癱瘓狀態。鐵路的興起對大運河漕運打擊沉重,原先需經數月以上的運輸時間,現在快則不足10天,慢則一月以內就可以運入京城。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大改道,洪水北瀉,殃及山東、河南、直隸三省部分地區。1901年,清政府廢除漕運制度,曾經的輝煌逐漸變成了歷史的記憶。
——摘編自胡夢飛《輝煌與沒落——明清大運河漕運的興衰》等
(2)根據材料二,分析概括近代以來大運河漕運走向衰落的原因。
材料三
至今,這條歷史悠久的運河已經歷了超過2500年的風霜。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這充分展現了其在現代水利建設中的不可或缺的價值。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更是將中國大運河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一殊榮無疑是對其深厚歷史底蘊和獨特價值的最高認可。
——摘自《探訪千年文化長河——京杭大運河的豐富歷史與多樣價值》
(3)根據材料三,指出大運河的當代價值。
(4)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請你為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提出一條積極建議。
1.(2024·四川樂山中考·17)“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文化起源和傳播的中心。閱讀材料,解答下列問題。(10分)
材料一
中國流傳著大量古代先民事跡的傳說,如“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始解之”
唐代陸羽所著《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記述了從上古到唐代有關茶的歷史
各國茶名與“茶”字讀音除日本與中國完全相同外,基本上均源于Cha(長江以北及廣州附近方言)、Te(或Tiy、Tey、Tay,汕頭、廈門附近讀音)
中國是茶樹近緣植物分布和古茶樹品種最多的國家,占全世界茶樹40多種中的39種。我國科研工作者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茶葉的染色體和化學成分進行實驗研究,發現四川金佛山野生大葉種茶樹最為原始,為中國是茶的故鄉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
不少外國學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中國是茶的故鄉
——據郭孟良《中國茶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按照示例,列舉不少于三個論據證明中國是茶的起源地。
示例:四川、云南等地的自然條件適合茶樹生長和種植。
材料二
中國古代茶業史(部分)
唐代以前 茶業起源于巴蜀,“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茶葉開始向長江中下游地區傳播
唐代 茶葉生產空前發展,貿易日趨活躍,飲茶蔚然成風,茶學與茶文化形成
兩宋 茶葉制作技術和品飲藝術臻于極致,茶法體制和茶馬貿易制度趨于成熟
元明 飲茶風尚發生劃時代變革,制茶技術和茶葉品類得到很大進步,傳統茶文化躍上新境界,茶葉生產、貿易以及國家茶政持續發展
清代 茶葉生產方式出現新的形態,向機械化、科學化發展,華茶出口貿易迅速崛起,茶葉國際競爭加劇,傳統茶業經濟轉型,逐步納入國際化軌道
——據郭孟良《中國茶史》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古代茶業發展的特點。
材料三
鴉片戰爭后廣州、上海、福州茶葉出口總額情況
——據郭孟良《中國茶史》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時期茶葉出口變化的原因。
(4)你班圍繞“中國茶文化”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請你按照示例,為研究成果擬一個題目。
示例:《茶:一片東方樹葉的傳說與歷史》
1.(2023·吉林中考·18)近代以來,中國人為民族崛起披荊斬棘,砥礪前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7分)
【推翻舊世界——爭取民族獨立】
素材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四周刻有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南易起義、抗日游擊戰、勝利渡長江、支援前線、歡迎人民解放軍等為主題的浮雕。
(1)分別寫出浮雕中由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領導的事件名稱。(3分)
(2)為“勝利渡長江、支援前線、歡迎人民解放軍”三幅浮雕內容歸納一個學習主題。(1分)
【建設新中國——追求國家富強】
(3)A時間段①—③所對應的事件中,提高新中國國際地位的有哪些?寫出事件的序號。
(4)在B時間段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什么道路?(2分)
【暢談中國夢——實現民族復興】
(5)為了將來更好地參與國家建設,你應該樹立怎樣的理想?(1分)
【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
1.【答案】B【解析】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農民戰爭,由洪秀全領導,發生于1851至1864年,其綱領《天朝田畝制度》明確提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主張土地公有和平均分配,符合農民階級訴求,故選B項;“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出自秦末陳勝吳廣起義,雖為農民起義但規模較小,發生于公元前209年,排除A項;“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是孫中山在1905年同盟會成立時提出的三民主義綱領,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農民戰爭無關,排除C項;“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是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學生和市民的反帝愛國口號,非農民戰爭內容,排除D項。
2.【答案】C【解析】農民戰爭指太平天國運動,1860年太平軍攻占江南多地,嚴重威脅清政府統治,江蘇巡撫和兩江總督被迫向英法求救共同剿匪,體現了農民戰爭對反動勢力的沉重打擊,故選C項;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如義和團尚未興起,太平天國以反清為主,非反帝主題,排除A項;清政府對地方控制因太平天國沖擊而削弱,地方官員求助外援顯示中央權威下降,排除B項;材料僅表明官員找英法商議出兵,不能說明清政府已和英法達成一致,材料是官員自己的行為,D錯誤,排除D項。
3.【答案】C【解析】太平軍兵臨上海近郊時,不僅有清軍抵抗,還有洋人組織洋槍隊以及英法侵略軍配合清軍襲擊,表明農民運動面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故選C項;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才開始,沒有中斷,排除A項;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朝政府淪為洋人朝廷,時間不符,排除B項;西方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是在1895年甲午戰爭后,時間不對,排除D項。
1.【答案】A【解析】據材料“洪秀全卻懷著濃厚的復古情愫,將小農生活理想化、絕對化”可知,洪秀全是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這一時期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千百年來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與材料信息相符,故選A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于1912年,是資產階級革命派頒布的,與洪秀全無關,排除B項;《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于1947年解放戰爭時期,與洪秀全無關,排除C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于新中國成立后,與洪秀全無關,排除D項。
2.【答案】A【解析】據材料“金田起義浮雕”和所學可知,金田起義是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領導的廣西桂平縣武裝起義,是太平天國運動開始的標志,故選A項;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排除B項;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不是起義,排除C項;辛亥革命是1911年由武昌起義開始,與金田起義不符,排除D項。
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凡當收成時……(除)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則歸國庫”并結合所學可知,《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實行圣庫制度,這是絕對的平均主義思想,實際上限制了農民對剩余產品的支配權,并不是農民所想要的結果,挫傷了農民積極性,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對產品的分配方案,不能抵制西方侵略,排除A項;《天朝田畝制度》并未真正實施,其絕對的平均主義在實踐中也很難實施,并未實現社會公正,排除C項;農民的愿望是得到土地,材料反映的是產品分配,不是土地分配,排除D項。
4.【答案】C【解析】據所學可知,太平天國起義堅持斗爭14年,轉戰大半個中國,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故選C項;大澤鄉起義又稱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在秦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排除A項;發生于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義和清朝末年的義和團運動均不是“規模最宏大的農民戰爭”,排除B項、D項。
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金田起義浮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發動了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故選C項;三元里人民抗英發生在鴉片戰爭中,同材料“金田起義”不符,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是在19世紀末從山東興起,同材料“金田起義”不符,排除B項;黃花崗起義是是革命黨人1911年4月在廣州舉行的起義,同材料“金田起義”不符,排除D項。
6.【答案】A【解析】據材料“洪秀全和他的戰友與腐敗的清政權相抗”可知,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持續多年,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體現了其進步性,故選A項;材料強調“與腐敗的清政權相抗”,并非強調其轉戰大半個中國,排除B項;太平天國運動是規模最宏大的農民戰爭,但材料強調其對清王朝的打擊,排除C項;材料并未強調太平天國運動的時長,堅持斗爭十四年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7.【答案】A【解析】據材料“嚴禁鴉片貿易……不承認……多次拒絕……侵略要求”并結合所學可知,太平天國不僅禁止鴉片貿易,還拒絕西方列強的侵略要求,這有助于維護國家權益,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列強侵略,故選A項;太平天國運動屬于農民運動,斗爭方式還是暴力起義,且該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太平天國運動動搖了清朝統治,但材料強調其對西方列強的態度,排除C項;帝國主義出現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太平天國運動發生時處于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后,帝國主義尚未產生,排除D項。
1.【答案】A【解析】據所學可知,“內訌的大事變發生”是指天京事變,天京事變使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故選A項;太平天國運動的偉大意義是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項;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失敗,不是天京事變,排除C項;太平天國運動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基礎,而材料體現的是天京事變的影響,不是整個天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排除D項。
2.【答案】D【解析】據所學可知,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到1859年頒布的《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體現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故選D項;《資政新篇》沒有付諸實施,也沒有打擊清王朝的統治,排除A項;《資政新篇》沒有付諸實施,也就沒有挽救太平天國的危機,太平天國最后還是失敗了,排除B項;《天朝田畝制度》滿足農民階級的需要,《資政新篇》與“適應了農民階級需要”無關,排除C項。
3.【答案】D【解析】據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運動主要斗爭對象是清政府,義和團運動主要斗爭對象是帝國主義,二者的主要斗爭對象不同,故選D項;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階級基礎都是農民階級,排除A項;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斗爭方式相同,都采取了武裝起義的暴力方式,排除B項;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原因相同,都是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走向失敗,排除C項。
4.【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中“作為一場企圖改朝換代的農民戰爭”“縱橫十數年之后失敗了”“許多東西都會改變舊日模樣”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描述的是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它沉重打擊清朝統治者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譜寫了中國歷史上壯烈的一章,故選C項;鴉片戰爭是英國侵略中國的戰爭,排除A項;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人民自發組織抵抗英國侵略的斗爭,排除B項;義和團運動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排除D項。
5.【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資政新篇》是中國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的第一個方案,所以其最突出的特點是主張學習西方治國,故選A項;《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主張,它的最突出的特點并不是主張實行君主專制,排除B項;《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凡分田,照人口”的平均分配方法,所以,平均分配土地不是《資政新篇》的主張,排除C項;《天朝田畝制度》中無論是土地的分配還是選官都體現了男女平等,排除D項。
6.【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規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國想通過這個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天朝田畝制度》因帶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實踐中難以實行,但它反映了千百年來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對于發動和鼓舞廣大農民來參加反封建斗爭起了積極作用,故選A項;《天朝田畝制度》沒有涉及向西方學習的意愿,排除B項;“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與義和團運動的有關,與太平天國無關,排除C項;《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頒布的一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農民革命斗爭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與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無關,排除D項。
7.【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太平軍”“洪秀全”,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國運動,分析選項可知,太平軍的西征取得重大勝利,控制了從湖北武昌到江蘇鎮江的長江沿岸城鎮,軍事上進入全盛時期,故選B項;太平軍主要由農民組成,A項表述不正確,排除A項;太平天國運動是被中外聯合絞殺的,C項表述不正確,排除C項;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是武器的落后,而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答案】
(1)鞏固政權,加強南北控制
滿足京都物資需求
漕運為軍事和政權鞏固的基石
(2)農民起義導致漕運癱瘓
鐵路運輸的競爭
黃河改道等自然災害
清政府廢除漕運制度
(3)現代水利工程(南水北調)的重要通道
世界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文化價值
(4)推動大運河文化旅游開發,促進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
【解析】
(1)原因:據材料一“隋朝統一后,為了鞏固政權,急需一條聯結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兩端的運輸通道”可得出隋朝開鑿大運河的原因是鞏固政權,加強對南北兩端控制;“我國的政治重心長期位于中原地帶,這一地區由于連年戰亂,無法就近滿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可得出原因是滿足京都物資需求;“‘軍國大事,漕運唯先’,運河成為朝廷的生命線和政權鞏固的基石”可得出原因是漕運為軍事和政權鞏固的基石。
(2)原因:據材料二“1851年的農民起義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戰亂中江浙一帶的漕運幾乎處于癱瘓狀態”可得出近代以來大運河漕運走向衰落的原因是農民起義導致江浙一帶漕運癱瘓;“鐵路的興起對大運河漕運打擊沉重……慢則一月以內就可以運入京城”可得出鐵路運輸興起,競爭優勢沖擊大運河漕運;“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大改道,洪水北瀉,殃及山東、河南、直隸三省部分地區”可得出,黃河改道等自然災害,破壞運河漕運條件;“1901年,清政府廢除漕運制度,曾經的輝煌逐漸變成了歷史的記憶”可得出, 清政府廢除漕運制度,直接導致漕運衰落。
(3)價值:據材料三“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這充分展現了其在現代水利建設中的不可或缺的價值”可得出大運河的當代價值是現代水利工程(南水北調)的重要通道,具備水利實用價值;“將中國大運河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對其深厚歷史底蘊和獨特價值的最高認可”可得出,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文化價值,承載文化傳承功能。
(4)建議:結合材料中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與現實價值,可從保護、傳承、利用角度出發,提出如推動大運河文化旅游開發,打造運河文化主題景區,串聯沿線歷史遺跡、民俗風情等,促進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等建議,這樣既利用運河文化資源發展經濟,又能通過旅游開發反哺運河保護與傳承,讓古老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
1.【答案】
(1)論據:中國古代流傳有關茶的傳說;唐代已有世界上最早的茶學專著;各國茶名和“茶”的讀音源于中國;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結果;外國學者的研究成果等。
(2)特點:起源于巴蜀地區;歷史源遠流長;傳播范圍逐漸擴大;茶葉貿易活躍;形成茶學與茶文化;茶業納入國家治理范疇;茶葉制作技術不斷發展;清代傳統茶業發生轉型等。
(3)原因:鴉片戰爭后,列強打開中國市場,茶葉出口數量增加。1856年以后,受到太平天國運動影響,茶葉出口數量有所下降。
(4)《茶文化的起源與分野》《茶之俗:民族飲茶文化、外國飲茶文化》《茶之功:茶的內含物質、茶的生理功效、科學飲茶》《茶之源:茶的起源、茶樹形態特征、茶區分布》。
【解析】
(1)論據:據材料一“中國流傳著大量古代先民事跡的傳說”可知,中國古代流傳有關茶的傳說;據材料一“唐代陸羽所著《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記述了從上古到唐代有關茶的歷史”可知,唐代已有世界上最早的茶學專著;據材料一“各國茶名……Te(或Tiy、Tey、Tay,汕頭、廈門附近讀音)”可知,各國茶名和“茶”的讀音源于中國;據材料一“我國科研工作者……為中國是茶的故鄉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可知,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結果;據材料一“外國學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中國是茶的故鄉”可知,外國學者的研究成果等。
(2)特點:據材料二“茶業起源于巴蜀”可知,起源于巴蜀地區;據材料二表格信息從唐以前一直到清代可知,歷史源遠流長;據材料二“茶葉生產空前發展,貿易日趨活躍”可知,傳播范圍逐漸擴大,茶葉貿易活躍;據材料二“傳統茶文化躍上新境界,茶葉生產、貿易以及國家茶政持續發展”可知,形成茶學與茶文化,茶業納入國家治理范疇;據材料二“制茶技術和茶葉品類得到很大進步”可知,茶葉制作技術不斷發展;據材料二“傳統茶業經濟轉型,逐步納入國際化軌道”可知,清代傳統茶業發生轉型等。
(3)原因:據材料三圖表數據可知,1844—1856年茶葉出口增長,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處于鴉片戰爭后,鴉片戰爭后,列強打開中國市場,茶葉出口數量增加;據材料三圖表數據可知,1856—1860年茶葉出口有所下降,結合所學可知,1856年以后,受到太平天國運動影響,茶葉出口數量有所下降。
(4)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仿照示例從茶的某一個方面書寫即可,如《茶文化的起源與分野》《茶之俗:民族飲茶文化、外國飲茶文化》《茶之功:茶的內含物質、茶的生理功效、科學飲茶》《茶之源:茶的起源、茶樹形態特征、茶區分布》。
1.【答案】
(1)事件名稱:地主階級——虎門銷煙;農民階級——金田起義;資產階級——武昌起義。
(2)學習主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3)事件序號:①、③。
(4)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5)理想: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從小就要立下愛國之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解析】
(1)事件名稱:林則徐領導虎門銷煙屬于地主階級領導的運動;洪秀全領導的金田起義屬于農民階級領導的運動;武昌起義屬于資產階級領導的運動。
(2)學習主題:據“勝利渡長江”“支援前線”“歡迎人民解放軍”可知,這三幅浮雕反映了人民解放戰爭取得的勝利。
(3)事件序號:1953年,抗美援朝的勝利結束,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①③反映的歷史事件均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4)道路:結合改革開放的內容可知,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5)理想:圍繞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可從愛國、學習、夢想、努力等角度進行闡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萨尔县| 孟津县| 蒙山县| 平舆县| 石阡县| 商丘市| 新巴尔虎左旗| 凤阳县| 丹巴县| 库车县| 泗洪县| 昌宁县| 钟山县| 新蔡县| 上栗县| 湖南省| 济宁市| 孙吴县| 准格尔旗| 玉环县| 称多县| 全南县| 稻城县| 昌吉市| 吉林市| 屏南县| 巴南区| 织金县| 白沙| 灵寿县| 辽源市| 岱山县| 大余县| 古田县| 阜南县| 余庆县| 福建省| 德令哈市| 普安县| 翁牛特旗| 银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