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靶向匯編:第8課 中國同盟會 學生版 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靶向匯編:第8課 中國同盟會 學生版 教師版

資源簡介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靶向匯編:第8課 中國同盟會
一、選擇題
1.(2025·湖南長沙中考·4)“是中國自由神,三民五權,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愿吾儕后死者,齊心協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边@里的“先生”應該是( ?。?br/>A.林則徐 B.洪秀全 C.孫中山 D.陳獨秀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三民五權”指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五權憲法(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他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未竟之功”如國家統一和民主建設未完成,故選C項;林則徐是鴉片戰爭時期人物,領導虎門銷煙,但未推翻專制制度,排除A項;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起義,未能結束專制且無三民五權思想,排除B項;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領袖,活動在辛亥革命后,未直接推翻專制統治,排除D項。
2.(2025·黑龍江綏化中考·9)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 ?。?br/>A.陳獨秀 B.章炳麟 C.孫中山 D.陳天華
【答案】C
【解析】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故選C項;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發起者,主要貢獻在思想文化領域,并非民主革命,排除A項;章炳麟是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宣傳家,未起到孫中山那樣開創性、引領性民主革命領導作用,排除B項;陳天華也是宣傳革命思想,以宣傳小冊子激發民眾愛國熱情,未主導民主革命進程,排除D項。
3.(2025·河南·9)據統計,1894—1905年,類似興中會的海內外革命團體共有60多個,這為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提供了(  )
A.思想基礎 B.組織基礎 C.階級基礎 D.群眾基礎
【答案】B
【解析】1894—1905年眾多類似興中會的革命團體成立,其成員、組織架構等為中國同盟會成立提供實體支持,構成組織基礎,故選B項;思想基礎應是革命思想傳播,題干側重團體數量多,并非思想,排除A項;階級基礎是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題干未提,排除C項;群眾基礎強調普通民眾支持革命,材料說的是革命團體,與群眾基礎無關,排除D項。
4.(2025·江蘇揚州中考·6)革命黨人秋瑾曾寫下“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將生命作犧牲”“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詩句,體現了革命志士(  )
A.支持虎門銷煙的決心 B.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勇氣
C.創辦洋務企業的熱情 D.堅定捍衛五四運動進步思想的意志
【答案】B
【解析】秋瑾的詩句“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將生命作犧牲”和“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直接表達了革命志士面對國家危局不畏犧牲、奮力抗爭的決心,反映了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勇氣,秋瑾作為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者,1907年就義,其行動印證了這種精神,故選B項;支持虎門銷煙的決心關聯1839年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秋瑾生于1875年,時間不符且未參與該事件,排除A項;創辦洋務企業的熱情涉及19世紀60—90年代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秋瑾是反清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政府而非興辦洋務,排除C項;五四運動是1919年青年學生愛國運動,與秋瑾詩句創作時代背景不同,排除D項。
1.(2024·山東濟南中考·3)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說:“……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其中“民生主義”就是( ?。?br/>A.“驅除韃虜” B.“恢復中華” C.“創立民國” D.“平均地權”
【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指的是“平均地權”,即核定全國地價,最終實現土地國有,解決貧富不均等問題,故選D項;“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指的是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反對民族壓迫,對應的是民族主義,排除A、B項;“創立民國”指的是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對應的是民權主義,排除C項。
2.(2024·山東濰坊中考·11)1896年,梁啟超高呼“變者,天下之公理也”;1903年,鄒容則主張“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民主義傳播 B.義和團運動興起
C.民族危機加劇 D.維新變法運動失敗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1896年,梁啟超”“變者,天下之公理也”;“1903年,鄒容”“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有識之士號召人們起來推翻清政府的統治,故選C項;三民主義是孫中山1905年提出,與1903年鄒容的主張,時間不符,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興起于19世紀末,對準的目標是帝國主義列強,不是清政府,排除B項;維新變法運動1898年宣告失敗,但不是革命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
3.(2024·河北中考·1)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反映了中國資產階級要求民族獨立、政治民主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愿望,它使革命派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強有力的思想武器,成為民主革命的鮮明旗幟?!八敝傅氖牵ā 。?br/>A.《天朝田畝制度》 B.“扶清滅洋”
C.三民主義 D.民主與科學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可知它”屬于資產階級革命綱領,1905年孫中山創建中國同盟會,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故選C項;《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革命綱領,屬于農民階級的文件,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扶清滅洋”是義和團運動的口號,與資產階級無關,排除B項;民主與科學屬于新文化運動的口號,與革命無關,排除D項。
4.(2024·四川樂山中考·7)近代先進的中國人通過創辦報刊探索救國救民道路。如圖所示報刊(  )
維新運動期間 《民報》創刊號 《青年雜志》第1卷第1號 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工人刊物
A.有效抵御了列強的侵略 B.都是由民族資產階級所創辦
C.是宣傳先進思想的載體 D.推動國人文化素質普遍提高
【答案】C
【解析】根據題目結合所學可知,《知新報》是維新運動時期創辦的報刊,傳播變法思想?!睹駡蟆肥峭藭臋C關報,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青年雜志》新文化運動的活動陣地,宣傳西方民主與科學思想?!秳趧右簟肥枪伯a黨早期組織創辦的工人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啟發工人的階級覺悟。因此,以上報刊都是宣傳先進思想的載體,故選C項;這些報刊都是進步的仁人志士不斷探索救國道路的表現,但不能直接抵御列強的侵略,排除A項;《勞動音》是無產階級創辦的報刊,與民族資產階級不符,排除B項;維新變法、新文化運動等思想宣傳只局限于少數的知識分子中,不能推動國人文化素質普遍提高,排除D項。
5.(2024·四川瀘州中考·6)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不同階級、階層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強求富、君主立憲、民主共和、民主與科學等口號和主張。這些口號和主張(  )
A.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 B.彰顯了無產階級革命精神
C.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 D.體現了時代的變化和發展
【答案】D
【解析】據所學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后,洋務派提出“自強求富”的口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起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失敗,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主張實施“君主立憲”,改革政治制度,發起維新變法運動;伴隨著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和《辛丑條約》的簽訂,清政府徹底淪為“洋人的朝廷”,孫中山主張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和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的國家;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1915年袁世凱宣布“復辟帝制”,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只有徹底根除封建思想才能救中國,他們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由此可知,中國的近代化是在時代不斷變化和發展中曲折前進的,題干中的口號和主張反映了不同階級、階層的代表人物,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作出的救亡探索,故選D項;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領導的,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發起的,均與無產階級無關,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近代化運動基本都以失敗告終,并沒有實現中國的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排除C項。
1.(2023·四川攀枝花·10)葉圣陶在1911年的日記中寫到:“10月12日,見專電欄中有云,武昌已為革(命)黨所據……14日,急閱報紙,見長沙、重慶均為革(命)黨所據……26日,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廣東亦有獨立之說。”由此推知辛亥革命(  )
A.基礎廣泛 B.發展迅速 C.結束帝制 D.取得成功
【答案】B
【解析】據材料可知,日記內容反映的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后,各地紛紛響應,在短時間內發展過程迅速,故選B項;材料體現的是武昌起義后,很多省份紛紛獨立,沒有體現出基礎廣泛,且辛亥革命沒有廣泛群眾基礎,排除A項;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帝制,但是材料未體現,排除C項;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是指推翻了清王朝,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材料未體現,排除D項。
2.(2023·四川攀枝花·9)“他提出三民主義、領導中國人民向一個嶄新的時代躍進,他消滅帝制、締造共和后仍為建設一個獨立強盛、白由平等的中國而奮斗不息。”材料評價的人物(  )
A.領導了公車上書 B.建立了中國同盟會
C.參與了北伐戰爭 D.宣傳了馬克思主義
【答案】B
【解析】據材料“提出三民主義”“消滅帝制、締造共和”可知,評價的人物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主要領導人孫中山,他建立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故選B項;康有為、梁啟超領導了公車上書,排除A項;北伐戰爭前,孫中山已經逝世,排除C項;李大釗、陳獨秀較早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孫中山沒有宣傳馬克思主義,排除D項。
3.(2023·遼寧阜新中考·9)如表內容是一位歷史人物的部分經歷,他是( ?。?br/>時間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興中會 成立中國同盟會 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發動“二次革命”
A.康有為 B.梁啟超 C.孫中山 D.陳獨秀
【答案】C
【解析】據題干信息“ 興中會”、“ 同盟會”、“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二次革命”,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所述重大歷史事件,都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孫中山的革命實踐活動,故選C項;康有為是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推行維新改革運動,與民主革命無關,排除A項;梁啟超是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推行維新變法運動,與民主革命無關,排除B項;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五四運動的總司令,宣傳馬克思主義,籌建中國共產黨,排除D項。
4.(2023·安徽中考·5)1905年,《民報》創刊后,陸續發表了《民族的國民》《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駁革命可以召內亂說》等文章。這反映出《民報》作者群體(  )
A.傾向改良 B.主張革命 C.擁護君主立憲 D.贊成君主專制
【答案】B
【解析】據“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駁革命可以生內亂說”等可知,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民報》為陣地,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做了輿論上的準備,故選B項;《民報》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大力宣傳三民主義,與改良派的保皇言論進行辯論,其宣傳突破了改良思想,排除A項;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民報》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刊物,排除C項;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實行民主共和制,排除D項。
5.(2023·遼寧錦州中考·8)章士釗在《孫逸仙·自序》中寫道:“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睂O中山能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主要是因為他(  )
A.創立“拜上帝會”,領導太平天國運動
B.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維新變法
C.創建興中會,建立同盟會,領導辛亥革命
D.領導秋收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答案】C
【解析】據“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可知,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聯合華僑,成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1911年,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故選C項;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領導太平天國運動,排除A項;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維新變法,排除B項;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據地,排除D項。
6.(2023·湖南邵陽中考·7)邵陽市某歷史人物(見圖)故居管理局舉行其誕生140周年系列活動,宣傳材料中有“叱咤風云的革命經歷,辛亥革命期間,領導新軍起義,袁世凱稱帝后,領導護國軍起義,武裝討伐袁世凱,維護共和制度”。該歷史人物是( ?。?br/>A.魏源 B.鄧世昌 C.黃興 D.蔡鍔
【答案】D
【解析】根據圖片并結合材料“護國軍”“討伐袁世凱”可知考察護國戰爭相關知識。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伐袁世凱,故選D項;魏源生于1794年,卒于1857年,與材料“誕生140周年”不符,且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并非革命派思想,排除A項;鄧世昌生于1849年,與材料“誕生140周年”不符,且鄧世昌于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期間與艦同沉,并未活到辛亥革命1911年,排除B項;黃興生于1874年,卒于1916年,與材料“誕生140周年”不符,且黃興參與廣州起義等革命活動,但并未領導護國軍起義,排除C項。
7.(2023·貴州黔南州中考·4)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為振興中國耗盡畢生精力,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孫中山的革命指導思想是( ?。?br/>A.師夷長技 B.維新變法 C.三民主義 D.實業救國
【答案】C
【解析】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故選C項;師夷長技是以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洋務派的指導思想,排除A項;維新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指導思想,排除B項;實業救國指的是中日甲午戰爭后,民族資本家和愛國人士紛紛設廠救國,排除D項。
8.(2023·山東濟寧中考·11)孫中山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其中“民權主義”的革命目標是( ?。?br/>A.“驅除韃虜” B.“恢復中華” C.“創立民國” D.“平均地權”
【答案】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織成立了中國同盟會,這是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孫中山在《民報》的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其中,“民權主義”的內容就是“創立民國”,故選C項;“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民族主義”的內容,排除A、B兩項;“平均地權”是“民生主義”的內容,排除D項。
9.(2023·山東東營中考·12)章士釗在《孫逸仙·自序》中寫道:“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實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認……”,此語旨在說明( ?。?br/>A.孫中山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B.孫中山是革命黨公認的領袖
C.孫中山是武昌起義的領導者 D.孫中山是黃花崗起義的指揮者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孫中山早年從醫人轉為醫國,從變法改革到投向革命推翻清朝統治,成為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在領導民主民族革命的偉大歷程中,建立革命團體,建立政黨,確立三民主義,領導武裝起義,這一系列活動,使孫中山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結合題干材料“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實行革命者之北辰”可知,意在說明孫中山已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故選B項;孫中山稱贊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排除A項;孫中山并未直接領導武昌起義,排除C項;黃花崗起義的指揮者是黃興,排除D項。
10.(2023·四川德陽中考·5)據表中的內容可推知,創辦《民報》旨在宣傳(  )
《民報》第一期的四幅圖畫名稱
第一幅 《世界第一之民族主義大偉人黃帝》 第二幅 《世界第一之民權主義大家梭》
第三幅 《世界第一之共和國建設者華盛頓》 第四幅 《世界第一平等博愛大家墨翟》
A.自強與求富 B.維新變法 C.民主與科學 D.三民主義
【答案】D
【解析】據“《民報》”可知,1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在成立大會上,確定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選舉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建立領導機構,大會決定創辦《民報》,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 “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故選D項;自強與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排除A項;維新變法是戊戌變法的口號(思想),排除B項;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排除C項。
11.(2023·黑龍江牡丹江中考·11)我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是(  )
A.興中會 B.華興會 C.光復會 D.中國同盟會
【答案】D
【解析】據“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可知,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1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故選D項;1894年成立的興中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排除A項;華興會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團體之一,并非政黨,排除B項;光復會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團體之一,并非政黨,排除C項。
12.(2023·貴州貴陽中考·4)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為振興中國耗盡畢生精力,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孫中山的革命指導思想是(  )
A.師夷長技 B.維新變法 C.三民主義 D.實業救國
【答案】C
【解析】據“孫中山的革命指導思想”可知,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領導者,他的革命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涵蓋民族、民權、民生,主張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故選C項;“師夷長技”是鴉片戰爭后部分人士主張學習西方的科技以自強的思想,但不是孫中山的革命指導思想,排除A項;“維新變法”是戊戌變法中主張西化變法的人士的思想,并非孫中山的主張,排除B項;“實業救國”雖然孫中山也主張過,但不足以概括他的革命指導思想,排除D項。
13.(2023·湖南常德中考·22)“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和“再造民國第一人”分別是(  )
A.宋教仁黃興 B.黃興蔡鍔 C.陳天華黃興 D.宋教仁蔡鍔
【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再造民國第一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建立獨裁統治,袁世凱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1913年,宋教仁改組同盟會,建立國民黨,北上組閣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袁世凱借此以武力鎮壓國民黨。孫中山為宋教仁題詞“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1911年武昌起義后,蔡鍔在云南起義響應,任云南軍政府都督,后奉調入京。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后,蔡鍔秘密離京返至昆明,宣布云南獨立,發動反袁護國戰爭,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因功勛卓著,孫中山贊譽其為“再造民國第一人”,故選D項;黃興積極參與了辛亥革命,為中華民族解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陳天華所著《猛回頭》和《警世鐘》成為當時宣傳革命的號角和警鐘,促進了民主革命的發展。但二者均不是孫中山口中的“再造民國第一人”,排除A、C兩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是孫中山為宋教仁的題詞,不是黃興,排除B項。
14.(2023·山東棗莊中考·3)下圖是復習課上教師幻燈片呈現的內容,由此判斷本節課學習的主題是(  )
△洋務運動 自強求富 △戊戌變法 變法圖強 △辛亥革命 三民主義 △新文化運動 民主科學
A.民族危機的加劇 B.近代化的探索
C.中華民國的建立 D.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答案】B
【解析】根據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斷本節課學習的主題是近代化的探索,復習課上教師幻燈片呈現的內容包括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這些都是中國近代歷史中探索現代化道路的重要事件和運動,B選項正確;民族危機的加劇與提供的信息和幻燈片內容不太相關。雖然近代中國面臨了一系列的民族危機,但提供的信息中沒有涉及民族危機的加劇,因此不是本節課的主題,排除A選項;盡管辛亥革命是中華民國建立的重要事件,但幻燈片中的內容并沒有明確提及中華民國的建立,因此不能確定本節課的主題是中華民國的建立,排除C選項;幻燈片中的內容主要涵蓋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這些事件都發生在辛亥革命之前,而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發生在20世紀中葉的事件。因此,不能確定本節課的主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排除D選項。
二、非選擇題
1.(2025·廣州中考·27)在近代廣州的歷史上,青年以他們的智慧、勇氣和擔當,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部分青年在近代廣州的主要活動
人物 主要活動
陳啟源 1872年,時年38歲,設立繼昌隆繅絲廠。工廠以蒸汽機為主要動力來源,產品行銷國內外
康有為 1891年,時年33歲,創辦萬木草堂
孫中山 1895年,時年29歲,創辦興中會分會
楊匏安 1919年,時年25歲,接連發表文章,熱情贊頌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的偉大貢獻
楊仙逸 1923年,時年32歲,受廣州政府委托,籌辦廣東飛機制造廠
周恩來 1924年,時年27歲,到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主任
——據張蘋、張磊《廣州史話》等整理
(1)寫出中國近代史開端的標志性事件和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
(2)選擇材料中至少兩則相互關聯的人物活動,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相關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答案】
(1)事件:鴉片戰爭。
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觀點:近代青年通過不同途徑探索救國道路。
闡述:選擇孫中山(1895年創辦興中會分會)和周恩來(1924年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孫中山成立興中會,主張推翻清朝統治,開啟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周恩來在黃埔軍校培養革命軍事人才,推動國共合作。兩者均以革命手段救國,前者奠定革命基礎,后者助力革命力量發展,共同推動中國近代民主革命進程。
【解析】
(1)事件:據所學可知,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社會性質:據所學可知,從鴉片戰爭后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分析材料中人物可知,有企業家, 有政治家,可以選擇從事政治的人物,如孫中山、周恩來,據材料“時年29歲,創辦興中會分會”“時年27歲,到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主任”可知,他們都是青年從政,探索救國道路,因此,可擬定觀點:近代青年通過不同途徑探索救國道路。然后,結合中國近代史相關知識加以闡述,如:孫中山成立興中會,主張推翻清朝統治,開啟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周恩來在黃埔軍校培養革命軍事人才,推動國共合作。
最后總結:兩者均以革命手段救國,前者奠定革命基礎,后者助力革命力量發展,共同推動中國近代民主革命進程。
2.(2025·湖北中考·13) 【戲劇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材料一
雜劇融合音樂、歌舞、動作、念白多種藝術形式,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華市區、勾欄瓦舍等場所演出,為廣大民眾所喜愛。 茶園是營業性演劇場所,各劇目在此輪番上演,內容通俗,包羅萬象,吸引了大批觀眾,激發了茶園的興盛,展示著商業的繁茂。
材料二
20世紀初,戲劇出現新變化。革命派把戲劇作為宣傳革命的武器,改革傳統戲劇內容,編寫和上演反映救亡、革命等時代精神的新劇目,把鄒容、秋瑾等革命黨人的形象搬上舞臺,戲劇改良進入高潮。20世紀20年代以后,梅蘭芳等京劇名角出國表演,向國外觀眾展示京劇的魅力,京劇逐步走向世界。 ——摘編自中國近代史編寫組《中國近代史》
(1)根據材料一,指出戲劇的特點,并結合所學,概括戲劇對當時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20世紀初我國戲劇出現新變化的社會背景。
【答案】
(1)特點:藝術形式多元、演出場所廣泛、受眾群體廣泛。
作用: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刺激商業繁榮、成為民眾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
(2)背景:民族危機加深,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西方思想傳入;京劇等劇種的成熟;民眾文化需求轉變,關注救亡等現實。
【解析】
(1)特點:據材料一“雜劇融合音樂、歌舞……集市、繁華市區、勾欄瓦舍等場所演出”可知,融合了多種形式體現了藝術形式多元,在大城市等演出體現了演出場所廣泛,為廣大民眾所喜愛體現了受眾群體廣泛。
作用:據材料一“在大城市……勾欄瓦舍等場所演出”可知,在多個地方演出有助于推動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據材料一“吸引了大批觀眾……商業的繁茂”可知,茶園興盛等體現了其刺激商業繁榮;據材料一“內容通俗,包羅萬象,吸引了大批觀眾”可知,大批觀眾欣賞雜劇等,體現了其成為民眾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
(2)背景:據材料二“20世紀初,戲劇出現新變化。革命派把戲劇作為宣傳革命的武器”“編寫和上演反映救亡、革命等時代精神的新劇目”可知,20世紀初,《辛丑條約》等簽訂,民族危機加深,革命派將其作為宣傳武器體現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結合所學晚清時期近代西方思想的傳播的知識可知,西方思想傳入對傳統戲劇有一定影響,影響了傳統戲劇內容;據材料二“梅蘭芳等京劇名角出國表演”可知,京劇等劇種的成熟;據材料二“編寫和上演反映救亡、革命等時代精神的新劇目”可知,反映救亡等時代精神的劇目體現了民眾文化需求轉變,關注救亡等現實。
3.(2025·湖南中考·19)新舊職業交替見證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同時也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某歷史社團就此開展“歷史與職業生涯規劃”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完成。(14分)
活動一【“職”起有因】
同學們查閱戚聿東等學者的相關論述,整理了以下信息:
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人們被分成不同種類的勞動者,從事著不同行業,或畜牧業,或農業,或手工業,或商業……,各種職業應運而生。新職業的產生,進一步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加速了社會發展,不斷滿足個體生存和發展的需求。
(1)根據上述信息,指出社會生產力與新職業產生之間的關系。(4分)
活動二【“職”抒己見】
同學們根據《劍橋歐洲經濟史》中的相關數據,繪制了以下圖表:
(2)根據上述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德國1852—1910年間三大產業勞動力分布占比發生變化的時代背景。(2分)列舉一個可能產生于該時期的新職業并說明理由。(4分)
活動三【“職”引未來】
同學們關注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問題,展開了以下討論:
生1:孫中山在行醫過程中認識到:“醫國”比“醫人”更重要!
后來他投身革命數十年,被譽為“革命先行者”。
生2:黃旭華讀中學時目睹日軍暴行,立志科學報國。為設計中國自己的核潛艇,他隱姓埋名30年,被譽為“核潛艇之父”。
生3:張桂梅認為,一個受過教育的女性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她扎根邊疆山區數十年,幫助數千名女孩考上大學,改變命運。
生4:2023年,我國普通高校本科增設、調整專業點1719個,撤銷專業點1670個,新增了一大批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的專業。
(3)根據活動一、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應考慮的因素。(4分)
【答案】
(1)關系:社會生產力與新職業產生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升促使人們被分成不同種類的勞動者,從事不同行業,各種職業應運而生,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新職業的產生;(2分)另一方面,新職業的產生進一步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加速了社會發展,也就是新職業的產生反作用于社會生產力,推動其發展。(2分)(僅答了第一句話只給2分)
(2)時代背景:19 世紀中后期到 20 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2分)德國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之一,在這一時期,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并應用于生產領域,極大地推動了工業的發展,使得工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所以工業勞動力占比上升;同時,工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原本從事農業的勞動力,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也使得農業生產所需勞動力相對減少,導致農業勞動力占比下降;隨著工業和城市的發展,人們對服務業的需求增多,服務業也得到一定發展,勞動力占比有所上升。
新職業:電氣工程師。(2分)理由: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的廣泛應用是重要標志。電力逐漸成為新的能源進入生產生活領域,各種電氣設備不斷涌現,如電燈、電話、電報等。為了設計、安裝、維護這些電氣設備和電力系統,就需要專業的電氣工程師,所以電氣工程師這一職業在該時期可能產生。(2分)
(3)因素:職業生涯規劃需綜合考量時代趨勢、家國責任、專業能力、動態變化。(4分)
【解析】
(1)關系:根據材料活動一“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各種職業應運而生”“新職業的產生……加速了社會發展”并結合所學可知,社會生產力與新職業產生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社會生產力的提升是新職業產生的根本原因,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社會分工會不斷細化。新職業的產生又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新職業的出現意味著社會分工更加專業化,人們可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才能,提高生產效率。
(2)背景:根據材料“三大產業勞動力分布占比統計圖(1852—1910)”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德國三大產業勞動力分布變化的時代背景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緊密相關。工業革命推動工業化加速,19世紀中后期,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德國展開,電力、內燃機等新技術廣泛應用,德國工業迅速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吸引農業勞動力向工業轉移,工業勞動力占比上升。城市化進程與服務業發展,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消費需求、配套服務增長,服務業隨之擴張,吸納勞動力,使服務業占比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提升,工業革命成果應用于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農業勞動力占比下降。
職業及理由:根據所學可知,可能產生于該時期的新職業為電氣工程師。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的廣泛應用是重要標志。電力逐漸成為新的能源進入生產生活領域,各種電氣設備不斷涌現,如電燈、電話、電報等。為了設計、安裝、維護這些電氣設備和電力系統,就需要專業的電氣工程師,所以電氣工程師這一職業在該時期可能產生。
(3)因素: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據活動一“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各種職業應運而生”,活動二“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產業勞動力結構變化”并結合所學可知,社會生產力發展是職業演變的根本動力。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需關注時代發展趨勢,當下科技革命也會創造新興崗位,順應生產力發展選職業,才能契合社會需求。根據活動三“孫中山醫國投身革命,黃旭華科學報國,張桂梅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并結合所學可知,個人職業選擇應結合家國情懷與社會價值。孫中山放棄“醫人”轉向“醫國”,黃旭華隱姓埋名造核潛艇,張桂梅扎根山區教育,這些都體現了職業規劃需呼應國家需要、民族使命,將個人理想融入家國責任,實現更高層次的人生價值。根據活動三“我國高校增設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專業”并結合所學可知,職業規劃要考慮專業與能力的適配性。高校調整專業,說明個人需結合自身興趣、特長,選擇適配的學習方向,通過提升專業能力為職業發展筑牢基礎,適應崗位需求。根據活動一“新職業產生推動社會發展”,活動二“德國產業勞動力占比隨工業革命變化”并結合所學可知,職業環境并非一成不變。規劃時需具備動態眼光,關注職業發展趨勢,像活動二德國農業勞動力占比下降,工業、服務業上升,提示個人要持續學習、適應變化,讓職業規劃具備靈活性與前瞻性。若其他角度也言之有理也可。
4.(2025·四川德陽中考·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據《中國近代史》整理
材料二
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誓詞》(1912年1月1日)
(1)請選擇材料一中孫中山的一項活動,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對民主革命進程的推動作用。(4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孫中山的政治理想,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史實說明孫中山為繼續實現政治理想所做的努力。(7分)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用一句話為孫中山“畫像”。(3分)
【答案】
(1) 示例:
活動: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1分)
推動作用: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3分)
(2)政治理想:推翻專制政府,鞏固民主政權;實現國內安定,國家獨立富強。(答2點4分)
示例:
努力: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度。(3分)
(3)“畫像”: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是革命黨公認的領袖;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孫中山是近代探索國家出路的先驅;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孫中山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3分,若答孫中山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是三民主義的倡導者等反映局部事件的正確結論,只給2分)
【解析】
(1)活動及作用:示例:活動:從材料一時間軸提取孫中山的一項活動,如選“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
推動作用:據提取的活動并結合所學同盟會與三民主義知識可知,中國同盟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2)政治理想:據材料二“傾覆滿洲專制政府”可得出推翻封建專制統治; “鞏固中華民國” 可得出建立并鞏固民主共和國; “圖謀民生幸?!薄懊駠苛⒂谑澜纭?可得出實現民族富強與國家獨立。
列舉努力:示例:據所學知識,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度。
(3)“畫像”:整合材料一領導興中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策劃起義,建立民國(革命實踐)、材料二誓詞中推翻專制、鞏固共和的政治理想(思想貢獻)并結合所學知識孫中山終身致力于民族獨立與民主革命,開創近代化道路,可用一句話為孫中山“畫像”: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是革命黨公認的領袖;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孫中山是近代探索國家出路的先驅;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孫中山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1.(2024·山西中考·18) 歷史人物·時代潮流。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張謇和孫中山大事記(部分)
·1895年甲午戰敗后張謇抱著“實業救國”思想,回鄉創辦大生紗廠 ·1899年大生紗廠正式開始生產棉紗 ·1903年開始籌建分廠,一戰期間發展迅速,獲利豐厚,并投資公益事業 ·1905年創辦國內第一家自建公共博物館 ·1894年孫中山成立興中會 ·1895年領導廣州起義 ·1905年成立同盟會,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2年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材料二
“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從危機中把黨和國家挽救過來。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br/>——鄧小平
材料三
時代 偶像
20世紀五六十年代 領袖人物毛澤東、周恩來;英雄人物雷鋒、王進喜、焦裕祿;革命英雄江竹筠(江姐)、邱少云、保爾·柯察金等。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1978年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的發表,使數學家陳景潤成為全國人民崇敬的對象,并引導年輕人對科學產生極大的熱愛八十年代,在世界大賽上創下“五連冠”的中國女排成為偶像。
——摘編自劉鈺雯《偶像時代變遷及現實思考》
(1)根據材料一,對比張謇和孫中山在時代大潮中的救國實踐有何異同之處。
(2)根據材料二,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具體事例,說明毛主席“多次從危機中把黨和國家挽救過來”。
(3)根據材料三,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代偶像崇拜的特點。
(4)綜上所述,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應如何正確看待個人理想與時代發展的關系。
【答案】
(1)異:張謇主張實業救國;創辦民族企業;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孫中山主張政治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推動了中國近代的政治民主化法制化進程等。
同:都發生在甲午戰爭失敗后;都是為了救亡圖存,挽救民族危機;都向西方學習;都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都解放了國人思想等。
(2)說明: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失敗后,為保存革命力量,毛澤東決定向農村進軍,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逐漸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長征途中,湘江戰役紅軍損失慘重,毛澤東建議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遵義會議上確立了毛澤東對革命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抗戰勝利后,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雙方最終達成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維護了一定時期的和平。
(3)特點:五六十年代崇拜領袖和英雄,為國家獨立和建設作出貢獻的人;七八十年代崇拜熱愛科學和為國爭光的人等。
(4)看待:時代發展的大潮中,要樹立和保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個人理想同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個人理想要順應時代發展的主流;時代發展為個人理想的規劃提供了機遇等。
【解析】
(1)異:根據材料一“中國近代歷史人物張謇和孫中山大事記”概括得出,張謇主張實業救國;創辦民族企業;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孫中山主張政治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推動了中國近代的政治民主化法制化進程等。
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及所學知識,從背景、主要事跡、影響等方面歸納得出,都發生在甲午戰爭失敗后;都是為了救亡圖存,挽救民族危機;都向西方學習;都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都解放了國人思想等。
(2)說明:根據材料二“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從危機中把黨和國家挽救過來”及所學知識,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失敗后,為保存革命力量,毛澤東決定向農村進軍,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逐漸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長征途中,湘江戰役紅軍損失慘重,毛澤東建議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遵義會議上確立了毛澤東對革命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抗戰勝利后,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雙方最終達成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維護了一定時期的和平。
(3)特點:根據材料三可概括得出,五六十年代崇拜領袖和英雄;為國家獨立和建設作出貢獻的人;七八十年代崇拜熱愛科學和為國爭光的人等。
(4)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如時代發展的大潮中,要樹立和保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個人理想同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個人理想要順應時代發展的主流;時代發展為個人理想的規劃提供了機遇等。
2.(2024·江蘇宿遷中考·21)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閱讀材料,回答問題。(7分)
材料一
1894年,孫中山北上天津,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等多項改革建議,遭到拒絕。失望之余,他開始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才能拯救中國。
——摘自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材料二
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v到那政治革命的結果……建國民政府。我們實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時候,須同時想法子改良社會經濟組織,防止后來的社會革命,這真是最大的責任。
——孫中山《民族的、國民的、社會的國家》(1906年)
材料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槍聲一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瓕O中山先生說過:“‘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迸_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
——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根據材料一,概括孫中山救國方式的變化。(不得照抄原文。)
(2)根據材料二,概括孫中山救國的指導思想并指出“政治革命”的目標。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辛亥革命的影響。目前,阻礙海峽兩岸統一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變化:放棄改良,進行革命。
(2)指導思想:三民主義。
目標:推翻清政府;建立國民政府。
(3)影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促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因素:“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國際反華勢力。
【解析】
(1)變化:據材料一“孫中山北上天津,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等多項改革建議”可知,孫中山,希望通過變法救國。據材料一“遭到拒絕……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才能拯救中國”可知,孫中山放棄改良,主張進行革命。
(2)指導思想:據材料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并結合所學可知,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
目標:據材料二“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建國民政府”可知,政治目標是推翻清政府,建立國民政府。
(3)影響:據材料三“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并結合所學可知,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促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因素:據所學可知,目前阻礙海峽兩岸統一的因素有國內和國外的因素,國內的是“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國外是國際反華勢力。
3.(2024·河南中考·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6分)
材料一
1919年,孫中山在其撰寫的《實業計劃》中提出了關于中國現代化的系統構想,其中包括中國實業發展的宏觀規劃:建設10萬英里鐵路,100萬英里碎石路(即公路);在全國普遍建設電報、電話以及無線電;在沿海沿江建設商埠、商港、漁港;發展鋼鐵業、水泥業、礦業、農業;等等。
——摘編自張海鵬《論孫中山的發展觀及其思想史意義》
材料二
撫今追昔,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驅對中華民族發展的美好憧憬,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并為之奮斗的偉大夢想已經或正在成為現實……
——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材料一中的內容是孫中山對三民主義中哪一思想的發展?(1分)
(2)據材料一,概括孫中山在實業發展規劃中,對哪些領域提出了現代化構想。(3分)
(3)綜上所述,運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相關成就說明材料二中的觀點。(2分)
【答案】
(1)民生主義。(1分)
(2)交通;通信;商貿;工業;農業。(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示例一 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孫中山先生對中國通信事業發展的構想已成為現實。
示例二 我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在成為現實。(2分,答出其中任意一個示例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析】
(1)思想:根據材料一“實業發展……規劃”可知,這是三民主義中民生主義的發展。
(2)領域:根據材料一“鐵路”、“公路”、“電報……無線電”、“商港”、“鋼鐵業……農業”可知,孫中山的實業發展規劃涉及了交通、通信、商貿、工業、農業等領域的構想。
(3)說明:根據所學可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期,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比如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孫中山先生對中國通信事業發展的構想已成為現實。再比如,2020年,我國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在成為現實。
1.(2023·浙江紹興中考·9)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某校項目組為學習英雄事跡,弘揚英雄精神,策劃推出系列專欄,邀你參與。(11分)
前期成果 同學們通過投票選出了一組不同時期的紹興英雄。
治水英雄 馬臻 辛亥英烈 秋瑾 抗疫英雄
任務一 提煉英雄標準。要求:從上述紹興英雄人物中提煉出兩個共同的優秀品質。(2分)
任務二 策劃英雄專欄。要求:推介符合下面所給主題及時期的英雄人物一位,并圍繞主題說明理由。(6分)
英雄專欄 主題:時代造就英雄,英雄影響時代 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 英雄: 推介理由:
任務三 跟上英雄腳步。要求:對照英雄事跡,尋找自己的一處不足,并提出改進措施。(3分)
【答案】
任務一:愛國為民、勇擔責任。
任務二:英雄:毛澤東。
推介理由: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矛盾、社會矛盾尖銳。毛澤東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投身革命。他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任務三:不足:缺乏奉獻精神。
措施:要以真誠的態度,積極的行動,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做一個有益社會的人。
【解析】
任務一:馬臻是東漢水利專家,歷史治水名人,馬臻參與泗涌湖的施工,為永建四年會稽郡移治山陰縣提供了前提條件,該湖為保護富中大塘、慶湖等越國時的生產基地創造了更為有利的外部條件。但是,馬臻創立鏡湖淹沒了上述富裕地區,引起富戶不滿,富戶誣陷馬臻得以成功,致馬臻于死地。秋瑾是為推翻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女烈士,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她提倡女權女學,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抗疫英雄們勇擔使命,沖鋒在前,舍小家為大家,不怕犧牲。由此可見,其都具有的優秀品質是愛國為民、勇擔責任。 任務二:據“時代造就英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可知,其可選擇處于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人物,如毛澤東、孫中山、梁啟超、李大釗等,理由可從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歷史功績、作用意義等角度進行闡述。如選擇毛澤東,理由是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矛盾、社會矛盾尖銳,毛澤東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投身革命,他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井岡山革命據地,開辟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任務三:可從韌性、堅持、積極、奉獻等角度進行闡述,如要以真誠的態度,積極的行動,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做一個有益社會的人。
2.(2023·山東煙臺中考·26)思想理論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的思想文化發展高峰被稱作什么?結合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變化兩個方面的史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
——孫文《<民報>發刊詞》
辛亥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同時,也給延續千年的傳統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沖擊,向國人頭腦注入了一系列嶄新觀念,堪稱中華民族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厥罪L云際會的滄桑百年,我們不難發現,在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諸多領域除舊布新、文明進步的起點,就是那場波瀾壯闊的辛亥革命。
——郭君銘《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2)根據材料二,指出哪一新理論指導了辛亥革命,并概括辛亥革命“波瀾壯闊”的理由。
材料三
資料來源:根據顏曉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整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毛澤東思想指導下的第一次(或第二次)“偉大飛躍”實現的標志及其理由。
(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中③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哪些飛躍性的重大理論成果,列舉兩例圖中④時期我們黨提出并形成的全局性的戰略布局。
【答案】
(1)名稱:“百家爭鳴”;
原因:鐵農具和牛耕得到進一步推廣,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分封制逐步瓦解,新興的地主階級產生。
(2)理論:三民主義;
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3)標志:三大改造完成;
理由: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從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轉變。
(4)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戰略布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任舉兩例)
【解析】
(1)名稱:根據材料一“仁政”“禮治”“兼愛、非攻” “孟子”“荀子”“墨子”結合所學而知,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歷史上稱為“百家爭鳴”。
原因:根據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進一步推廣,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分封制逐步瓦解,新興的地主階級產生。大量的社會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相互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2)根據材料二“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苯Y合所學可知,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根據材料二“辛亥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同時”“也給延續千年的傳統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沖擊……堪稱中華民族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苯Y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因此說辛亥革命是“波瀾壯闊”的。
(3)標志:據材料三“第二次: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公的偉大飛躍?!苯Y合所學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理由:根據所學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從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轉變。
(4)成果:據材料三可知,③時期是1978—2012年。結合所學可知,1978—2012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有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戰略布局:據材料四可知,④時期是2012年至今。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形成的全局性的戰略布局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3.(2023·湖北宜昌中考·21)【民主共和豐碑巍然】
材料一
民主革命先行者早期革命活動部分
時間 革命活動
1894年11月 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宗旨。
1903年 出版《革命軍》《猛回頭》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1905年8月 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
1907年 徐錫麟在安慶發動起義,孫中山、黃興領導鎮南關起義,均遭失敗。
1911年4月 黃興領導黃花崗起義,以失敗告終,卻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摘編自統編本《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材料二
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奮斗和壯烈犧牲的志士們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摘自《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材料三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在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的支持下,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初生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在中國只存在了幾個月即告夭折。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化為直、皖、奉三系。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操縱下,中國陷入四分五裂的軍閥割據和軍閥混戰之中。在封建軍閥專制統治下,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愈陷愈深。
——摘自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簡史》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簡析民主革命先行者早期革命活動對辛亥革命成功所起到的作用。
(2)根據材料二、三,簡述你對辛亥革命的認識。
【答案】
(1)革命志士早期的革命活動壯大了革命力量,宣傳了革命思想,鼓舞了革命斗志,積累了革命經驗,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準備了條件。
(2)辛亥革命既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也有其歷史局限性。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但它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解析】
(1)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一中“興中會、 中國同盟會”可知,這體現的是革命志士早期的革命活動壯大了革命力量;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一中“出版《革命軍》《猛回頭》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可知,宣傳了革命思想;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中“起義,以失敗告終,卻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可知,這體現的是,鼓舞了革命斗志,積累了革命經驗,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準備了條件。
(2)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二內容可知,對辛亥革命的認識可以從其積極影響和局限性兩方面作答。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三中“只存在了幾個月即告天折”“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愈陷愈深”可知,辛亥革命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4.(2023·四川遂寧中考·13)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調研考察時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探究不同時期、不同國家解決民生問題的方案,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發與思考。閱讀以下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追尋先賢的足跡】
材料一
儒家學派創始人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情;戰國時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還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唐太宗也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以啖腹,腹飽而身斃?!?br/>——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教科書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的“創始人”是誰?唐太宗對大臣所言彰顯了他怎樣的治國思想?
【回望偉人的身影】
材料二
小剛同學在理解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論斷時,整理了如表部分知識:
偉人 A 毛澤東 鄧小平
設想或政策 平均地權 B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地位或作用 成為三民主義的重要內容 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 C
(2)請將表格空白處填充完整A______,B______,C______。
【聆聽世界的聲音】
材料三
1921年,蘇俄國內經濟崩潰,供應短缺,這種情況引起了廣大居民的不滿?!督洕顖蟆丰槍Υ藛栴}展開了長達數月的討論,列寧閱讀了大量農民給報社的來信后,經過調查得出結論: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繼續執行,勢必加深經濟危機,導致政治動亂。
——沈志華主編《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蘇聯歷史專題研究(1917—1991)》等
材料四
……新政開始大規模干預國家經濟活動。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舉辦署等機構,通過這些機構耗資上百億美元雇傭了至少600萬無業人口,將他們投入到3萬個以上的工程中?!谠S多地方,那些工作的人們第一次領到工資后爭先恐后地跑到商店,用自己賺到的錢購物。
——侯波等《世界博覽》2009年第一期
(3)閱讀材料三、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蘇俄為擺脫民生困境實施的政策,指出美國政府成立民政工程署等機構的背景。
【把握時代的脈搏】
材料五
黨的二十大作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大部署。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強調“要著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
——《人民日報》2023年3月16日04版
(4)結合材料五和你的思考,請就改善民生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
【答案】
(1)孔子;以民為本。
(2)孫中山;
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新經濟政策;經濟大危機。
(4)要把民生問題放在首位,加大對農業的科技投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創始人:據材料一“儒家學派創始人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孔子。 治國思想:據材料一“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唐太宗對大臣所言彰顯了他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他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反對苛政,認為統治者只有實行德政,使人民心悅誠服,社會才會穩定。
(2)填空:據所學可知,孫中山提出平均地權,成為三民主義的重要內容;毛澤東領導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鄧小平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故A處應填:孫中山;
B處應填:土地改革;
C處應填: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政策:據材料三“1921年,蘇俄國內經濟崩潰”“列寧……得出結論: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繼續執行,勢必加深經濟危機,導致政治動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俄為擺脫民生困境實施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背景:據材料四“……新政開始大規模干預國家經濟活動。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舉辦署等機構”結合所學可知,可知,美國政府成立民政工程署等機構的背景是經濟大危機。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經濟大危機,導致美國經濟蕭條,失業人口劇增,人民生活困苦,美國總統羅斯福上臺后實行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推行“以工代賑”,解決失業人員的就業問題。
(4)本題屬于開放型試題,言之有理皆可。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工作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高度關注并著力改善民生問題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符合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根本原則;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等。故而,改善民生問題就要把民生問題放在首位,加大對農業的科技投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
5.(2023·黑龍江龍東中考·27)中國發展與建設的道路雖然艱難曲折,但在人民領袖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6分)
材料一
1925年,孫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書寫了如下挽聯:“是中國自由神,三民五權,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愿吾儕(意為‘我們’)后死者,齊心協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材料二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毛澤東同志在天安門城樓上的莊嚴宣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開辟了民族獨立的新紀元。
——選自《中國簡史》
材料三
鄧小平提出,我國政府在1997年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后,香港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
——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材料四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
(1)材料一中孫中山“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指的是哪一個歷史事件?寫出該事件的指導思想。(2分)
(2)材料二中“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具體時間和標志性事件分別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鄧小平為解決祖國統一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哪一偉大構想?(1分)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寫出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的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1分)
【答案】
(1)辛亥革命(1分);“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1分)
(2)1949年10月1日(1分);新中國的成立(開國大典)(1分)
(3)“一國兩制”(1分)
(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分)
【解析】
(1)事件:據材料一“三民五權”“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可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指導思想: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2)據材料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可知,其和新中國的成立有關。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3)偉大構想: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后,鄧小平針對臺灣問題,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4)指導思想: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6.(2023·四川成都中考·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2分)
近現代部分歷史人物
達·芬奇 馬克思 鄧世昌 孫中山
愛因斯坦 李大釗 袁隆平 楊利偉
——整理自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世界歷史》
心中有榜樣,行動有力量。作為一名即將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應該有一種精氣神,以“榜樣”激勵自己奮發有為。請你預先制作一張人物卡片,向未來的新同學介紹自己的“榜樣”。
(1)在卡片“共同精神品質”欄中寫出所選榜樣的共同精神品質;
(2)在卡片“榜樣姓名”欄中填寫三位具有共同精神品質的榜樣的姓名,其中,第一位從表中選擇,第二、三位從表之外的近現代歷史人物中選擇;
(3)在卡片“各自事跡”欄中分別寫出反映這種精神品質的具體史實。
我的“榜樣” 共同精神品質: ______ 榜樣姓名:各自事跡: (1) ______ ______ (2) ______ ______ (3) ______ ______
【答案】
【評分標準】
等級 精神品質(0~3分,共3分) 人物(每點1分,共3分) 事跡(每點2分,共6分)
第一等(9~12分) 提煉的精神品質明確、正面價值鮮明、有思想深度;且在三位人物身上體現突出 人物選擇典型 事跡典型,充分反映其精神品質
第二等(5~8分) 提煉的精神品質明確、正面價值明顯;且在三位人物身上體現較突出 人物選擇正確 事跡正確,能夠反映其精神品質
第三等(0~4 分) 提煉的精神品質不明確、正面價值不足;且在三位人物身上體現不突出 人物選擇有誤 事跡有誤,不能反映其精神品質
【示例】
我的“榜樣”
共同精神品質:追求真善美(3分)
榜樣姓名: 各自事跡:
(1)達·芬奇(1分) 創作《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等畫作,富有人文主義精神。(2分)
(2)托爾斯泰(1分) 創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小說,猛烈抨擊俄國的沙皇專制和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壓榨,富有博愛精神。(2分)
(3)貝多芬(1分) 創作《英雄交響曲》等名曲,追求自由、平等、博愛。(2分)
【解析】
(1)本題是開放性設問,分析問題
(1)、
(2)、
(3)及人物卡片內容可知,需學生從題干表格中選取一位歷史人物,并思考再選取兩位表格之外近現代史上著名人物,且三位人物的歷史事跡能夠體現出共同精神品質,并準確概括其精神品質,要求做到:精神品質明確、正面價值鮮明、有思想深度且在三位人物身上體現突出。示例見答案。
(2)本題亦是開放性設問,要求學生從題干表格中選取一位歷史人物,從近現代歷史中選擇兩位人物并書寫于卡片“榜樣姓名”欄,要求做到:人物選擇典型,人物名書寫正確。示例見答案。
(3)本題亦是開放性設問,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知識,寫出所選三位歷史人物的史實,史實的陳述要求:事跡典型,充分反映其精神品質。示例見答案。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靶向匯編:第8課 中國同盟會
一、選擇題
1.(2025·湖南長沙中考·4)“是中國自由神,三民五權,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愿吾儕后死者,齊心協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這里的“先生”應該是( ?。?br/>A.林則徐 B.洪秀全 C.孫中山 D.陳獨秀
2.(2025·黑龍江綏化中考·9)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  )
A.陳獨秀 B.章炳麟 C.孫中山 D.陳天華
3.(2025·河南·9)據統計,1894—1905年,類似興中會的海內外革命團體共有60多個,這為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提供了( ?。?br/>A.思想基礎 B.組織基礎 C.階級基礎 D.群眾基礎
4.(2025·江蘇揚州中考·6)革命黨人秋瑾曾寫下“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將生命作犧牲”“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詩句,體現了革命志士(  )
A.支持虎門銷煙的決心 B.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勇氣
C.創辦洋務企業的熱情 D.堅定捍衛五四運動進步思想的意志
1.(2024·山東濟南中考·3)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說:“……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逼渲小懊裆髁x”就是( ?。?br/>A.“驅除韃虜” B.“恢復中華” C.“創立民國” D.“平均地權”
2.(2024·山東濰坊中考·11)1896年,梁啟超高呼“變者,天下之公理也”;1903年,鄒容則主張“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br/>A.三民主義傳播 B.義和團運動興起
C.民族危機加劇 D.維新變法運動失敗
3.(2024·河北中考·1)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反映了中國資產階級要求民族獨立、政治民主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愿望,它使革命派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強有力的思想武器,成為民主革命的鮮明旗幟。“它”指的是(  )
A.《天朝田畝制度》 B.“扶清滅洋”
C.三民主義 D.民主與科學
4.(2024·四川樂山中考·7)近代先進的中國人通過創辦報刊探索救國救民道路。如圖所示報刊( ?。?br/>維新運動期間 《民報》創刊號 《青年雜志》第1卷第1號 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工人刊物
A.有效抵御了列強的侵略 B.都是由民族資產階級所創辦
C.是宣傳先進思想的載體 D.推動國人文化素質普遍提高
5.(2024·四川瀘州中考·6)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不同階級、階層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強求富、君主立憲、民主共和、民主與科學等口號和主張。這些口號和主張(  )
A.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 B.彰顯了無產階級革命精神
C.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 D.體現了時代的變化和發展
1.(2023·四川攀枝花·10)葉圣陶在1911年的日記中寫到:“10月12日,見專電欄中有云,武昌已為革(命)黨所據……14日,急閱報紙,見長沙、重慶均為革(命)黨所據……26日,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廣東亦有獨立之說?!庇纱送浦梁ジ锩ā 。?br/>A.基礎廣泛 B.發展迅速 C.結束帝制 D.取得成功
2.(2023·四川攀枝花·9)“他提出三民主義、領導中國人民向一個嶄新的時代躍進,他消滅帝制、締造共和后仍為建設一個獨立強盛、白由平等的中國而奮斗不息?!辈牧显u價的人物(  )
A.領導了公車上書 B.建立了中國同盟會
C.參與了北伐戰爭 D.宣傳了馬克思主義
3.(2023·遼寧阜新中考·9)如表內容是一位歷史人物的部分經歷,他是( ?。?br/>時間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興中會 成立中國同盟會 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發動“二次革命”
A.康有為 B.梁啟超 C.孫中山 D.陳獨秀
4.(2023·安徽中考·5)1905年,《民報》創刊后,陸續發表了《民族的國民》《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駁革命可以召內亂說》等文章。這反映出《民報》作者群體(  )
A.傾向改良 B.主張革命 C.擁護君主立憲 D.贊成君主專制
5.(2023·遼寧錦州中考·8)章士釗在《孫逸仙·自序》中寫道:“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睂O中山能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主要是因為他( ?。?br/>A.創立“拜上帝會”,領導太平天國運動
B.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維新變法
C.創建興中會,建立同盟會,領導辛亥革命
D.領導秋收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6.(2023·湖南邵陽中考·7)邵陽市某歷史人物(見圖)故居管理局舉行其誕生140周年系列活動,宣傳材料中有“叱咤風云的革命經歷,辛亥革命期間,領導新軍起義,袁世凱稱帝后,領導護國軍起義,武裝討伐袁世凱,維護共和制度”。該歷史人物是( ?。?br/>A.魏源 B.鄧世昌 C.黃興 D.蔡鍔
7.(2023·貴州黔南州中考·4)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為振興中國耗盡畢生精力,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孫中山的革命指導思想是( ?。?br/>A.師夷長技 B.維新變法 C.三民主義 D.實業救國
8.(2023·山東濟寧中考·11)孫中山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其中“民權主義”的革命目標是( ?。?br/>A.“驅除韃虜” B.“恢復中華” C.“創立民國” D.“平均地權”
9.(2023·山東東營中考·12)章士釗在《孫逸仙·自序》中寫道:“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實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認……”,此語旨在說明( ?。?br/>A.孫中山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B.孫中山是革命黨公認的領袖
C.孫中山是武昌起義的領導者 D.孫中山是黃花崗起義的指揮者
10.(2023·四川德陽中考·5)據表中的內容可推知,創辦《民報》旨在宣傳( ?。?br/>《民報》第一期的四幅圖畫名稱
第一幅 《世界第一之民族主義大偉人黃帝》 第二幅 《世界第一之民權主義大家梭》
第三幅 《世界第一之共和國建設者華盛頓》 第四幅 《世界第一平等博愛大家墨翟》
A.自強與求富 B.維新變法 C.民主與科學 D.三民主義
11.(2023·黑龍江牡丹江中考·11)我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是( ?。?br/>A.興中會 B.華興會 C.光復會 D.中國同盟會
12.(2023·貴州貴陽中考·4)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為振興中國耗盡畢生精力,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孫中山的革命指導思想是( ?。?br/>A.師夷長技 B.維新變法 C.三民主義 D.實業救國
13.(2023·湖南常德中考·22)“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和“再造民國第一人”分別是( ?。?br/>A.宋教仁黃興 B.黃興蔡鍔 C.陳天華黃興 D.宋教仁蔡鍔
14.(2023·山東棗莊中考·3)下圖是復習課上教師幻燈片呈現的內容,由此判斷本節課學習的主題是( ?。?br/>△洋務運動 自強求富 △戊戌變法 變法圖強 △辛亥革命 三民主義 △新文化運動 民主科學
A.民族危機的加劇 B.近代化的探索
C.中華民國的建立 D.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二、非選擇題
1.(2025·廣州中考·27)在近代廣州的歷史上,青年以他們的智慧、勇氣和擔當,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部分青年在近代廣州的主要活動
人物 主要活動
陳啟源 1872年,時年38歲,設立繼昌隆繅絲廠。工廠以蒸汽機為主要動力來源,產品行銷國內外
康有為 1891年,時年33歲,創辦萬木草堂
孫中山 1895年,時年29歲,創辦興中會分會
楊匏安 1919年,時年25歲,接連發表文章,熱情贊頌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的偉大貢獻
楊仙逸 1923年,時年32歲,受廣州政府委托,籌辦廣東飛機制造廠
周恩來 1924年,時年27歲,到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主任
——據張蘋、張磊《廣州史話》等整理
(1)寫出中國近代史開端的標志性事件和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
(2)選擇材料中至少兩則相互關聯的人物活動,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相關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2.(2025·湖北中考·13) 【戲劇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材料一
雜劇融合音樂、歌舞、動作、念白多種藝術形式,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華市區、勾欄瓦舍等場所演出,為廣大民眾所喜愛。 茶園是營業性演劇場所,各劇目在此輪番上演,內容通俗,包羅萬象,吸引了大批觀眾,激發了茶園的興盛,展示著商業的繁茂。
材料二
20世紀初,戲劇出現新變化。革命派把戲劇作為宣傳革命的武器,改革傳統戲劇內容,編寫和上演反映救亡、革命等時代精神的新劇目,把鄒容、秋瑾等革命黨人的形象搬上舞臺,戲劇改良進入高潮。20世紀20年代以后,梅蘭芳等京劇名角出國表演,向國外觀眾展示京劇的魅力,京劇逐步走向世界。 ——摘編自中國近代史編寫組《中國近代史》
(1)根據材料一,指出戲劇的特點,并結合所學,概括戲劇對當時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20世紀初我國戲劇出現新變化的社會背景。
3.(2025·湖南中考·19)新舊職業交替見證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同時也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某歷史社團就此開展“歷史與職業生涯規劃”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完成。(14分)
活動一【“職”起有因】
同學們查閱戚聿東等學者的相關論述,整理了以下信息:
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人們被分成不同種類的勞動者,從事著不同行業,或畜牧業,或農業,或手工業,或商業……,各種職業應運而生。新職業的產生,進一步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加速了社會發展,不斷滿足個體生存和發展的需求。
(1)根據上述信息,指出社會生產力與新職業產生之間的關系。(4分)
活動二【“職”抒己見】
同學們根據《劍橋歐洲經濟史》中的相關數據,繪制了以下圖表:
(2)根據上述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德國1852—1910年間三大產業勞動力分布占比發生變化的時代背景。(2分)列舉一個可能產生于該時期的新職業并說明理由。(4分)
活動三【“職”引未來】
同學們關注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問題,展開了以下討論:
生1:孫中山在行醫過程中認識到:“醫國”比“醫人”更重要!
后來他投身革命數十年,被譽為“革命先行者”。
生2:黃旭華讀中學時目睹日軍暴行,立志科學報國。為設計中國自己的核潛艇,他隱姓埋名30年,被譽為“核潛艇之父”。
生3:張桂梅認為,一個受過教育的女性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她扎根邊疆山區數十年,幫助數千名女孩考上大學,改變命運。
生4:2023年,我國普通高校本科增設、調整專業點1719個,撤銷專業點1670個,新增了一大批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的專業。
(3)根據活動一、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應考慮的因素。(4分)
4.(2025·四川德陽中考·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據《中國近代史》整理
材料二
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誓詞》(1912年1月1日)
(1)請選擇材料一中孫中山的一項活動,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對民主革命進程的推動作用。(4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孫中山的政治理想,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史實說明孫中山為繼續實現政治理想所做的努力。(7分)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用一句話為孫中山“畫像”。(3分)
1.(2024·山西中考·18) 歷史人物·時代潮流。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張謇和孫中山大事記(部分)
·1895年甲午戰敗后張謇抱著“實業救國”思想,回鄉創辦大生紗廠 ·1899年大生紗廠正式開始生產棉紗 ·1903年開始籌建分廠,一戰期間發展迅速,獲利豐厚,并投資公益事業 ·1905年創辦國內第一家自建公共博物館 ·1894年孫中山成立興中會 ·1895年領導廣州起義 ·1905年成立同盟會,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2年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材料二
“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從危機中把黨和國家挽救過來。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
——鄧小平
材料三
時代 偶像
20世紀五六十年代 領袖人物毛澤東、周恩來;英雄人物雷鋒、王進喜、焦裕祿;革命英雄江竹筠(江姐)、邱少云、保爾·柯察金等。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1978年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的發表,使數學家陳景潤成為全國人民崇敬的對象,并引導年輕人對科學產生極大的熱愛八十年代,在世界大賽上創下“五連冠”的中國女排成為偶像。
——摘編自劉鈺雯《偶像時代變遷及現實思考》
(1)根據材料一,對比張謇和孫中山在時代大潮中的救國實踐有何異同之處。
(2)根據材料二,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具體事例,說明毛主席“多次從危機中把黨和國家挽救過來”。
(3)根據材料三,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代偶像崇拜的特點。
(4)綜上所述,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應如何正確看待個人理想與時代發展的關系。
2.(2024·江蘇宿遷中考·21)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閱讀材料,回答問題。(7分)
材料一
1894年,孫中山北上天津,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等多項改革建議,遭到拒絕。失望之余,他開始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才能拯救中國。
——摘自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材料二
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講到那政治革命的結果……建國民政府。我們實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時候,須同時想法子改良社會經濟組織,防止后來的社會革命,這真是最大的責任。
——孫中山《民族的、國民的、社會的國家》(1906年)
材料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槍聲一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瓕O中山先生說過:“‘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
——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根據材料一,概括孫中山救國方式的變化。(不得照抄原文。)
(2)根據材料二,概括孫中山救國的指導思想并指出“政治革命”的目標。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辛亥革命的影響。目前,阻礙海峽兩岸統一的因素有哪些?
3.(2024·河南中考·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6分)
材料一
1919年,孫中山在其撰寫的《實業計劃》中提出了關于中國現代化的系統構想,其中包括中國實業發展的宏觀規劃:建設10萬英里鐵路,100萬英里碎石路(即公路);在全國普遍建設電報、電話以及無線電;在沿海沿江建設商埠、商港、漁港;發展鋼鐵業、水泥業、礦業、農業;等等。
——摘編自張海鵬《論孫中山的發展觀及其思想史意義》
材料二
撫今追昔,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驅對中華民族發展的美好憧憬,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并為之奮斗的偉大夢想已經或正在成為現實……
——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材料一中的內容是孫中山對三民主義中哪一思想的發展?(1分)
(2)據材料一,概括孫中山在實業發展規劃中,對哪些領域提出了現代化構想。(3分)
(3)綜上所述,運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相關成就說明材料二中的觀點。(2分)
1.(2023·浙江紹興中考·9)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某校項目組為學習英雄事跡,弘揚英雄精神,策劃推出系列專欄,邀你參與。(11分)
前期成果 同學們通過投票選出了一組不同時期的紹興英雄。
治水英雄 馬臻 辛亥英烈 秋瑾 抗疫英雄
任務一 提煉英雄標準。要求:從上述紹興英雄人物中提煉出兩個共同的優秀品質。(2分)
任務二 策劃英雄專欄。要求:推介符合下面所給主題及時期的英雄人物一位,并圍繞主題說明理由。(6分)
英雄專欄 主題:時代造就英雄,英雄影響時代 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 英雄: 推介理由:
任務三 跟上英雄腳步。要求:對照英雄事跡,尋找自己的一處不足,并提出改進措施。(3分)
2.(2023·山東煙臺中考·26)思想理論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的思想文化發展高峰被稱作什么?結合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變化兩個方面的史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
——孫文《<民報>發刊詞》
辛亥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同時,也給延續千年的傳統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沖擊,向國人頭腦注入了一系列嶄新觀念,堪稱中華民族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厥罪L云際會的滄桑百年,我們不難發現,在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諸多領域除舊布新、文明進步的起點,就是那場波瀾壯闊的辛亥革命。
——郭君銘《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2)根據材料二,指出哪一新理論指導了辛亥革命,并概括辛亥革命“波瀾壯闊”的理由。
材料三
資料來源:根據顏曉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整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毛澤東思想指導下的第一次(或第二次)“偉大飛躍”實現的標志及其理由。
(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中③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哪些飛躍性的重大理論成果,列舉兩例圖中④時期我們黨提出并形成的全局性的戰略布局。
3.(2023·湖北宜昌中考·21)【民主共和豐碑巍然】
材料一
民主革命先行者早期革命活動部分
時間 革命活動
1894年11月 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宗旨。
1903年 出版《革命軍》《猛回頭》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1905年8月 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
1907年 徐錫麟在安慶發動起義,孫中山、黃興領導鎮南關起義,均遭失敗。
1911年4月 黃興領導黃花崗起義,以失敗告終,卻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摘編自統編本《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材料二
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奮斗和壯烈犧牲的志士們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摘自《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材料三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在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的支持下,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初生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在中國只存在了幾個月即告夭折。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化為直、皖、奉三系。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操縱下,中國陷入四分五裂的軍閥割據和軍閥混戰之中。在封建軍閥專制統治下,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愈陷愈深。
——摘自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簡史》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簡析民主革命先行者早期革命活動對辛亥革命成功所起到的作用。
(2)根據材料二、三,簡述你對辛亥革命的認識。
4.(2023·四川遂寧中考·13)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調研考察時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探究不同時期、不同國家解決民生問題的方案,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發與思考。閱讀以下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追尋先賢的足跡】
材料一
儒家學派創始人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情;戰國時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還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唐太宗也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以啖腹,腹飽而身斃?!?br/>——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教科書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的“創始人”是誰?唐太宗對大臣所言彰顯了他怎樣的治國思想?
【回望偉人的身影】
材料二
小剛同學在理解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論斷時,整理了如表部分知識:
偉人 A 毛澤東 鄧小平
設想或政策 平均地權 B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地位或作用 成為三民主義的重要內容 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 C
(2)請將表格空白處填充完整A______,B______,C______。
【聆聽世界的聲音】
材料三
1921年,蘇俄國內經濟崩潰,供應短缺,這種情況引起了廣大居民的不滿?!督洕顖蟆丰槍Υ藛栴}展開了長達數月的討論,列寧閱讀了大量農民給報社的來信后,經過調查得出結論: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繼續執行,勢必加深經濟危機,導致政治動亂。
——沈志華主編《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蘇聯歷史專題研究(1917—1991)》等
材料四
……新政開始大規模干預國家經濟活動。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舉辦署等機構,通過這些機構耗資上百億美元雇傭了至少600萬無業人口,將他們投入到3萬個以上的工程中。……在許多地方,那些工作的人們第一次領到工資后爭先恐后地跑到商店,用自己賺到的錢購物。
——侯波等《世界博覽》2009年第一期
(3)閱讀材料三、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蘇俄為擺脫民生困境實施的政策,指出美國政府成立民政工程署等機構的背景。
【把握時代的脈搏】
材料五
黨的二十大作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大部署。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強調“要著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
——《人民日報》2023年3月16日04版
(4)結合材料五和你的思考,請就改善民生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
5.(2023·黑龍江龍東中考·27)中國發展與建設的道路雖然艱難曲折,但在人民領袖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6分)
材料一
1925年,孫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書寫了如下挽聯:“是中國自由神,三民五權,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愿吾儕(意為‘我們’)后死者,齊心協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材料二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毛澤東同志在天安門城樓上的莊嚴宣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開辟了民族獨立的新紀元。
——選自《中國簡史》
材料三
鄧小平提出,我國政府在1997年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后,香港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
——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材料四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
(1)材料一中孫中山“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指的是哪一個歷史事件?寫出該事件的指導思想。(2分)
(2)材料二中“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具體時間和標志性事件分別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鄧小平為解決祖國統一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哪一偉大構想?(1分)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寫出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的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1分)
6.(2023·四川成都中考·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2分)
近現代部分歷史人物
達·芬奇 馬克思 鄧世昌 孫中山
愛因斯坦 李大釗 袁隆平 楊利偉
——整理自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世界歷史》
心中有榜樣,行動有力量。作為一名即將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應該有一種精氣神,以“榜樣”激勵自己奮發有為。請你預先制作一張人物卡片,向未來的新同學介紹自己的“榜樣”。
(1)在卡片“共同精神品質”欄中寫出所選榜樣的共同精神品質;
(2)在卡片“榜樣姓名”欄中填寫三位具有共同精神品質的榜樣的姓名,其中,第一位從表中選擇,第二、三位從表之外的近現代歷史人物中選擇;
(3)在卡片“各自事跡”欄中分別寫出反映這種精神品質的具體史實。
我的“榜樣” 共同精神品質: ______ 榜樣姓名:各自事跡: (1) ______ ______ (2) ______ ______ (3) ______ ______
【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
1.【答案】C【解析】材料中“三民五權”指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五權憲法(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他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未竟之功”如國家統一和民主建設未完成,故選C項;林則徐是鴉片戰爭時期人物,領導虎門銷煙,但未推翻專制制度,排除A項;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起義,未能結束專制且無三民五權思想,排除B項;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領袖,活動在辛亥革命后,未直接推翻專制統治,排除D項。
2.【答案】C【解析】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故選C項;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發起者,主要貢獻在思想文化領域,并非民主革命,排除A項;章炳麟是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宣傳家,未起到孫中山那樣開創性、引領性民主革命領導作用,排除B項;陳天華也是宣傳革命思想,以宣傳小冊子激發民眾愛國熱情,未主導民主革命進程,排除D項。
3.【答案】B【解析】1894—1905年眾多類似興中會的革命團體成立,其成員、組織架構等為中國同盟會成立提供實體支持,構成組織基礎,故選B項;思想基礎應是革命思想傳播,題干側重團體數量多,并非思想,排除A項;階級基礎是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題干未提,排除C項;群眾基礎強調普通民眾支持革命,材料說的是革命團體,與群眾基礎無關,排除D項。
4.【答案】B【解析】秋瑾的詩句“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將生命作犧牲”和“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直接表達了革命志士面對國家危局不畏犧牲、奮力抗爭的決心,反映了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勇氣,秋瑾作為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者,1907年就義,其行動印證了這種精神,故選B項;支持虎門銷煙的決心關聯1839年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秋瑾生于1875年,時間不符且未參與該事件,排除A項;創辦洋務企業的熱情涉及19世紀60—90年代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秋瑾是反清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政府而非興辦洋務,排除C項;五四運動是1919年青年學生愛國運動,與秋瑾詩句創作時代背景不同,排除D項。
1.【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指的是“平均地權”,即核定全國地價,最終實現土地國有,解決貧富不均等問題,故選D項;“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指的是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反對民族壓迫,對應的是民族主義,排除A、B項;“創立民國”指的是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對應的是民權主義,排除C項。
2.【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1896年,梁啟超”“變者,天下之公理也”;“1903年,鄒容”“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有識之士號召人們起來推翻清政府的統治,故選C項;三民主義是孫中山1905年提出,與1903年鄒容的主張,時間不符,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興起于19世紀末,對準的目標是帝國主義列強,不是清政府,排除B項;維新變法運動1898年宣告失敗,但不是革命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
3.【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可知它”屬于資產階級革命綱領,1905年孫中山創建中國同盟會,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故選C項;《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革命綱領,屬于農民階級的文件,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扶清滅洋”是義和團運動的口號,與資產階級無關,排除B項;民主與科學屬于新文化運動的口號,與革命無關,排除D項。
4.【答案】C【解析】根據題目結合所學可知,《知新報》是維新運動時期創辦的報刊,傳播變法思想?!睹駡蟆肥峭藭臋C關報,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青年雜志》新文化運動的活動陣地,宣傳西方民主與科學思想?!秳趧右簟肥枪伯a黨早期組織創辦的工人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啟發工人的階級覺悟。因此,以上報刊都是宣傳先進思想的載體,故選C項;這些報刊都是進步的仁人志士不斷探索救國道路的表現,但不能直接抵御列強的侵略,排除A項;《勞動音》是無產階級創辦的報刊,與民族資產階級不符,排除B項;維新變法、新文化運動等思想宣傳只局限于少數的知識分子中,不能推動國人文化素質普遍提高,排除D項。
5.【答案】D【解析】據所學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后,洋務派提出“自強求富”的口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起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失敗,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主張實施“君主立憲”,改革政治制度,發起維新變法運動;伴隨著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和《辛丑條約》的簽訂,清政府徹底淪為“洋人的朝廷”,孫中山主張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和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的國家;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1915年袁世凱宣布“復辟帝制”,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只有徹底根除封建思想才能救中國,他們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由此可知,中國的近代化是在時代不斷變化和發展中曲折前進的,題干中的口號和主張反映了不同階級、階層的代表人物,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作出的救亡探索,故選D項;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領導的,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發起的,均與無產階級無關,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近代化運動基本都以失敗告終,并沒有實現中國的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排除C項。
1.【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日記內容反映的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后,各地紛紛響應,在短時間內發展過程迅速,故選B項;材料體現的是武昌起義后,很多省份紛紛獨立,沒有體現出基礎廣泛,且辛亥革命沒有廣泛群眾基礎,排除A項;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帝制,但是材料未體現,排除C項;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是指推翻了清王朝,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材料未體現,排除D項。
2.【答案】B【解析】據材料“提出三民主義”“消滅帝制、締造共和”可知,評價的人物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主要領導人孫中山,他建立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故選B項;康有為、梁啟超領導了公車上書,排除A項;北伐戰爭前,孫中山已經逝世,排除C項;李大釗、陳獨秀較早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孫中山沒有宣傳馬克思主義,排除D項。
3.【答案】C【解析】據題干信息“ 興中會”、“ 同盟會”、“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二次革命”,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所述重大歷史事件,都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孫中山的革命實踐活動,故選C項;康有為是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推行維新改革運動,與民主革命無關,排除A項;梁啟超是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推行維新變法運動,與民主革命無關,排除B項;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五四運動的總司令,宣傳馬克思主義,籌建中國共產黨,排除D項。
4.【答案】B【解析】據“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駁革命可以生內亂說”等可知,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民報》為陣地,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做了輿論上的準備,故選B項;《民報》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大力宣傳三民主義,與改良派的?;恃哉撨M行辯論,其宣傳突破了改良思想,排除A項;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民報》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刊物,排除C項;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實行民主共和制,排除D項。
5.【答案】C【解析】據“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可知,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聯合華僑,成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1911年,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故選C項;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領導太平天國運動,排除A項;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維新變法,排除B項;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據地,排除D項。
6.【答案】D【解析】根據圖片并結合材料“護國軍”“討伐袁世凱”可知考察護國戰爭相關知識。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伐袁世凱,故選D項;魏源生于1794年,卒于1857年,與材料“誕生140周年”不符,且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并非革命派思想,排除A項;鄧世昌生于1849年,與材料“誕生140周年”不符,且鄧世昌于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期間與艦同沉,并未活到辛亥革命1911年,排除B項;黃興生于1874年,卒于1916年,與材料“誕生140周年”不符,且黃興參與廣州起義等革命活動,但并未領導護國軍起義,排除C項。
7.【答案】C【解析】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故選C項;師夷長技是以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洋務派的指導思想,排除A項;維新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指導思想,排除B項;實業救國指的是中日甲午戰爭后,民族資本家和愛國人士紛紛設廠救國,排除D項。
8.【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織成立了中國同盟會,這是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孫中山在《民報》的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其中,“民權主義”的內容就是“創立民國”,故選C項;“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民族主義”的內容,排除A、B兩項;“平均地權”是“民生主義”的內容,排除D項。
9.【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孫中山早年從醫人轉為醫國,從變法改革到投向革命推翻清朝統治,成為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在領導民主民族革命的偉大歷程中,建立革命團體,建立政黨,確立三民主義,領導武裝起義,這一系列活動,使孫中山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結合題干材料“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實行革命者之北辰”可知,意在說明孫中山已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故選B項;孫中山稱贊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排除A項;孫中山并未直接領導武昌起義,排除C項;黃花崗起義的指揮者是黃興,排除D項。
10.【答案】D【解析】據“《民報》”可知,1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在成立大會上,確定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選舉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建立領導機構,大會決定創辦《民報》,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 “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故選D項;自強與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排除A項;維新變法是戊戌變法的口號(思想),排除B項;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排除C項。
11.【答案】D【解析】據“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可知,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1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故選D項;1894年成立的興中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排除A項;華興會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團體之一,并非政黨,排除B項;光復會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團體之一,并非政黨,排除C項。
12.【答案】C【解析】據“孫中山的革命指導思想”可知,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領導者,他的革命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涵蓋民族、民權、民生,主張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故選C項;“師夷長技”是鴉片戰爭后部分人士主張學習西方的科技以自強的思想,但不是孫中山的革命指導思想,排除A項;“維新變法”是戊戌變法中主張西化變法的人士的思想,并非孫中山的主張,排除B項;“實業救國”雖然孫中山也主張過,但不足以概括他的革命指導思想,排除D項。
13.【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再造民國第一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建立獨裁統治,袁世凱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1913年,宋教仁改組同盟會,建立國民黨,北上組閣的宋教仁在上?;疖囌居龃躺硗?,袁世凱借此以武力鎮壓國民黨。孫中山為宋教仁題詞“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1911年武昌起義后,蔡鍔在云南起義響應,任云南軍政府都督,后奉調入京。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后,蔡鍔秘密離京返至昆明,宣布云南獨立,發動反袁護國戰爭,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因功勛卓著,孫中山贊譽其為“再造民國第一人”,故選D項;黃興積極參與了辛亥革命,為中華民族解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陳天華所著《猛回頭》和《警世鐘》成為當時宣傳革命的號角和警鐘,促進了民主革命的發展。但二者均不是孫中山口中的“再造民國第一人”,排除A、C兩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是孫中山為宋教仁的題詞,不是黃興,排除B項。
14.【答案】B【解析】根據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斷本節課學習的主題是近代化的探索,復習課上教師幻燈片呈現的內容包括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這些都是中國近代歷史中探索現代化道路的重要事件和運動,B選項正確;民族危機的加劇與提供的信息和幻燈片內容不太相關。雖然近代中國面臨了一系列的民族危機,但提供的信息中沒有涉及民族危機的加劇,因此不是本節課的主題,排除A選項;盡管辛亥革命是中華民國建立的重要事件,但幻燈片中的內容并沒有明確提及中華民國的建立,因此不能確定本節課的主題是中華民國的建立,排除C選項;幻燈片中的內容主要涵蓋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這些事件都發生在辛亥革命之前,而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發生在20世紀中葉的事件。因此,不能確定本節課的主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排除D選項。
二、非選擇題
1.【答案】
(1)事件:鴉片戰爭。
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觀點:近代青年通過不同途徑探索救國道路。
闡述:選擇孫中山(1895年創辦興中會分會)和周恩來(1924年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孫中山成立興中會,主張推翻清朝統治,開啟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周恩來在黃埔軍校培養革命軍事人才,推動國共合作。兩者均以革命手段救國,前者奠定革命基礎,后者助力革命力量發展,共同推動中國近代民主革命進程。
【解析】
(1)事件:據所學可知,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社會性質:據所學可知,從鴉片戰爭后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分析材料中人物可知,有企業家, 有政治家,可以選擇從事政治的人物,如孫中山、周恩來,據材料“時年29歲,創辦興中會分會”“時年27歲,到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主任”可知,他們都是青年從政,探索救國道路,因此,可擬定觀點:近代青年通過不同途徑探索救國道路。然后,結合中國近代史相關知識加以闡述,如:孫中山成立興中會,主張推翻清朝統治,開啟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周恩來在黃埔軍校培養革命軍事人才,推動國共合作。
最后總結:兩者均以革命手段救國,前者奠定革命基礎,后者助力革命力量發展,共同推動中國近代民主革命進程。
2.【答案】
(1)特點:藝術形式多元、演出場所廣泛、受眾群體廣泛。
作用: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刺激商業繁榮、成為民眾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
(2)背景:民族危機加深,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西方思想傳入;京劇等劇種的成熟;民眾文化需求轉變,關注救亡等現實。
【解析】
(1)特點:據材料一“雜劇融合音樂、歌舞……集市、繁華市區、勾欄瓦舍等場所演出”可知,融合了多種形式體現了藝術形式多元,在大城市等演出體現了演出場所廣泛,為廣大民眾所喜愛體現了受眾群體廣泛。
作用:據材料一“在大城市……勾欄瓦舍等場所演出”可知,在多個地方演出有助于推動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據材料一“吸引了大批觀眾……商業的繁茂”可知,茶園興盛等體現了其刺激商業繁榮;據材料一“內容通俗,包羅萬象,吸引了大批觀眾”可知,大批觀眾欣賞雜劇等,體現了其成為民眾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
(2)背景:據材料二“20世紀初,戲劇出現新變化。革命派把戲劇作為宣傳革命的武器”“編寫和上演反映救亡、革命等時代精神的新劇目”可知,20世紀初,《辛丑條約》等簽訂,民族危機加深,革命派將其作為宣傳武器體現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結合所學晚清時期近代西方思想的傳播的知識可知,西方思想傳入對傳統戲劇有一定影響,影響了傳統戲劇內容;據材料二“梅蘭芳等京劇名角出國表演”可知,京劇等劇種的成熟;據材料二“編寫和上演反映救亡、革命等時代精神的新劇目”可知,反映救亡等時代精神的劇目體現了民眾文化需求轉變,關注救亡等現實。
3.【答案】
(1)關系:社會生產力與新職業產生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升促使人們被分成不同種類的勞動者,從事不同行業,各種職業應運而生,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新職業的產生;(2分)另一方面,新職業的產生進一步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加速了社會發展,也就是新職業的產生反作用于社會生產力,推動其發展。(2分)(僅答了第一句話只給2分)
(2)時代背景:19 世紀中后期到 20 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2分)德國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之一,在這一時期,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并應用于生產領域,極大地推動了工業的發展,使得工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所以工業勞動力占比上升;同時,工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原本從事農業的勞動力,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也使得農業生產所需勞動力相對減少,導致農業勞動力占比下降;隨著工業和城市的發展,人們對服務業的需求增多,服務業也得到一定發展,勞動力占比有所上升。
新職業:電氣工程師。(2分)理由: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的廣泛應用是重要標志。電力逐漸成為新的能源進入生產生活領域,各種電氣設備不斷涌現,如電燈、電話、電報等。為了設計、安裝、維護這些電氣設備和電力系統,就需要專業的電氣工程師,所以電氣工程師這一職業在該時期可能產生。(2分)
(3)因素:職業生涯規劃需綜合考量時代趨勢、家國責任、專業能力、動態變化。(4分)
【解析】
(1)關系:根據材料活動一“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各種職業應運而生”“新職業的產生……加速了社會發展”并結合所學可知,社會生產力與新職業產生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社會生產力的提升是新職業產生的根本原因,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社會分工會不斷細化。新職業的產生又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新職業的出現意味著社會分工更加專業化,人們可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才能,提高生產效率。
(2)背景:根據材料“三大產業勞動力分布占比統計圖(1852—1910)”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德國三大產業勞動力分布變化的時代背景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緊密相關。工業革命推動工業化加速,19世紀中后期,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德國展開,電力、內燃機等新技術廣泛應用,德國工業迅速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吸引農業勞動力向工業轉移,工業勞動力占比上升。城市化進程與服務業發展,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消費需求、配套服務增長,服務業隨之擴張,吸納勞動力,使服務業占比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提升,工業革命成果應用于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農業勞動力占比下降。
職業及理由:根據所學可知,可能產生于該時期的新職業為電氣工程師。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的廣泛應用是重要標志。電力逐漸成為新的能源進入生產生活領域,各種電氣設備不斷涌現,如電燈、電話、電報等。為了設計、安裝、維護這些電氣設備和電力系統,就需要專業的電氣工程師,所以電氣工程師這一職業在該時期可能產生。
(3)因素: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據活動一“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各種職業應運而生”,活動二“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產業勞動力結構變化”并結合所學可知,社會生產力發展是職業演變的根本動力。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需關注時代發展趨勢,當下科技革命也會創造新興崗位,順應生產力發展選職業,才能契合社會需求。根據活動三“孫中山醫國投身革命,黃旭華科學報國,張桂梅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并結合所學可知,個人職業選擇應結合家國情懷與社會價值。孫中山放棄“醫人”轉向“醫國”,黃旭華隱姓埋名造核潛艇,張桂梅扎根山區教育,這些都體現了職業規劃需呼應國家需要、民族使命,將個人理想融入家國責任,實現更高層次的人生價值。根據活動三“我國高校增設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專業”并結合所學可知,職業規劃要考慮專業與能力的適配性。高校調整專業,說明個人需結合自身興趣、特長,選擇適配的學習方向,通過提升專業能力為職業發展筑牢基礎,適應崗位需求。根據活動一“新職業產生推動社會發展”,活動二“德國產業勞動力占比隨工業革命變化”并結合所學可知,職業環境并非一成不變。規劃時需具備動態眼光,關注職業發展趨勢,像活動二德國農業勞動力占比下降,工業、服務業上升,提示個人要持續學習、適應變化,讓職業規劃具備靈活性與前瞻性。若其他角度也言之有理也可。
4.【答案】
(1) 示例:
活動: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1分)
推動作用: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3分)
(2)政治理想:推翻專制政府,鞏固民主政權;實現國內安定,國家獨立富強。(答2點4分)
示例:
努力: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度。(3分)
(3)“畫像”: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是革命黨公認的領袖;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孫中山是近代探索國家出路的先驅;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孫中山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3分,若答孫中山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是三民主義的倡導者等反映局部事件的正確結論,只給2分)
【解析】
(1)活動及作用:示例:活動:從材料一時間軸提取孫中山的一項活動,如選“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
推動作用:據提取的活動并結合所學同盟會與三民主義知識可知,中國同盟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2)政治理想:據材料二“傾覆滿洲專制政府”可得出推翻封建專制統治; “鞏固中華民國” 可得出建立并鞏固民主共和國; “圖謀民生幸福”“民國卓立于世界” 可得出實現民族富強與國家獨立。
列舉努力:示例:據所學知識,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度。
(3)“畫像”:整合材料一領導興中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策劃起義,建立民國(革命實踐)、材料二誓詞中推翻專制、鞏固共和的政治理想(思想貢獻)并結合所學知識孫中山終身致力于民族獨立與民主革命,開創近代化道路,可用一句話為孫中山“畫像”: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是革命黨公認的領袖;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孫中山是近代探索國家出路的先驅;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孫中山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1.【答案】
(1)異:張謇主張實業救國;創辦民族企業;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孫中山主張政治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推動了中國近代的政治民主化法制化進程等。
同:都發生在甲午戰爭失敗后;都是為了救亡圖存,挽救民族危機;都向西方學習;都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都解放了國人思想等。
(2)說明: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失敗后,為保存革命力量,毛澤東決定向農村進軍,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逐漸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長征途中,湘江戰役紅軍損失慘重,毛澤東建議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遵義會議上確立了毛澤東對革命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抗戰勝利后,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雙方最終達成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維護了一定時期的和平。
(3)特點:五六十年代崇拜領袖和英雄,為國家獨立和建設作出貢獻的人;七八十年代崇拜熱愛科學和為國爭光的人等。
(4)看待:時代發展的大潮中,要樹立和保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個人理想同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個人理想要順應時代發展的主流;時代發展為個人理想的規劃提供了機遇等。
【解析】
(1)異:根據材料一“中國近代歷史人物張謇和孫中山大事記”概括得出,張謇主張實業救國;創辦民族企業;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孫中山主張政治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推動了中國近代的政治民主化法制化進程等。
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及所學知識,從背景、主要事跡、影響等方面歸納得出,都發生在甲午戰爭失敗后;都是為了救亡圖存,挽救民族危機;都向西方學習;都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都解放了國人思想等。
(2)說明:根據材料二“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從危機中把黨和國家挽救過來”及所學知識,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失敗后,為保存革命力量,毛澤東決定向農村進軍,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逐漸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長征途中,湘江戰役紅軍損失慘重,毛澤東建議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遵義會議上確立了毛澤東對革命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抗戰勝利后,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雙方最終達成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維護了一定時期的和平。
(3)特點:根據材料三可概括得出,五六十年代崇拜領袖和英雄;為國家獨立和建設作出貢獻的人;七八十年代崇拜熱愛科學和為國爭光的人等。
(4)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如時代發展的大潮中,要樹立和保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個人理想同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個人理想要順應時代發展的主流;時代發展為個人理想的規劃提供了機遇等。
2.【答案】
(1)變化:放棄改良,進行革命。
(2)指導思想:三民主義。
目標:推翻清政府;建立國民政府。
(3)影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促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因素:“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國際反華勢力。
【解析】
(1)變化:據材料一“孫中山北上天津,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等多項改革建議”可知,孫中山,希望通過變法救國。據材料一“遭到拒絕……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才能拯救中國”可知,孫中山放棄改良,主張進行革命。
(2)指導思想:據材料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并結合所學可知,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
目標:據材料二“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建國民政府”可知,政治目標是推翻清政府,建立國民政府。
(3)影響:據材料三“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并結合所學可知,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促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因素:據所學可知,目前阻礙海峽兩岸統一的因素有國內和國外的因素,國內的是“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國外是國際反華勢力。
3.【答案】
(1)民生主義。(1分)
(2)交通;通信;商貿;工業;農業。(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示例一 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孫中山先生對中國通信事業發展的構想已成為現實。
示例二 我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在成為現實。(2分,答出其中任意一個示例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析】
(1)思想:根據材料一“實業發展……規劃”可知,這是三民主義中民生主義的發展。
(2)領域:根據材料一“鐵路”、“公路”、“電報……無線電”、“商港”、“鋼鐵業……農業”可知,孫中山的實業發展規劃涉及了交通、通信、商貿、工業、農業等領域的構想。
(3)說明:根據所學可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期,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比如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孫中山先生對中國通信事業發展的構想已成為現實。再比如,2020年,我國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在成為現實。
1.【答案】
任務一:愛國為民、勇擔責任。
任務二:英雄:毛澤東。
推介理由: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矛盾、社會矛盾尖銳。毛澤東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投身革命。他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任務三:不足:缺乏奉獻精神。
措施:要以真誠的態度,積極的行動,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做一個有益社會的人。
【解析】
任務一:馬臻是東漢水利專家,歷史治水名人,馬臻參與泗涌湖的施工,為永建四年會稽郡移治山陰縣提供了前提條件,該湖為保護富中大塘、慶湖等越國時的生產基地創造了更為有利的外部條件。但是,馬臻創立鏡湖淹沒了上述富裕地區,引起富戶不滿,富戶誣陷馬臻得以成功,致馬臻于死地。秋瑾是為推翻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女烈士,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她提倡女權女學,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抗疫英雄們勇擔使命,沖鋒在前,舍小家為大家,不怕犧牲。由此可見,其都具有的優秀品質是愛國為民、勇擔責任。 任務二:據“時代造就英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可知,其可選擇處于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人物,如毛澤東、孫中山、梁啟超、李大釗等,理由可從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歷史功績、作用意義等角度進行闡述。如選擇毛澤東,理由是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矛盾、社會矛盾尖銳,毛澤東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投身革命,他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井岡山革命據地,開辟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任務三:可從韌性、堅持、積極、奉獻等角度進行闡述,如要以真誠的態度,積極的行動,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做一個有益社會的人。
2.【答案】
(1)名稱:“百家爭鳴”;
原因:鐵農具和牛耕得到進一步推廣,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分封制逐步瓦解,新興的地主階級產生。
(2)理論:三民主義;
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3)標志:三大改造完成;
理由: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從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轉變。
(4)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戰略布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任舉兩例)
【解析】
(1)名稱:根據材料一“仁政”“禮治”“兼愛、非攻” “孟子”“荀子”“墨子”結合所學而知,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歷史上稱為“百家爭鳴”。
原因:根據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進一步推廣,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分封制逐步瓦解,新興的地主階級產生。大量的社會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相互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2)根據材料二“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苯Y合所學可知,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根據材料二“辛亥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同時”“也給延續千年的傳統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沖擊……堪稱中華民族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苯Y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因此說辛亥革命是“波瀾壯闊”的。
(3)標志:據材料三“第二次: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公的偉大飛躍。”結合所學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理由:根據所學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從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轉變。
(4)成果:據材料三可知,③時期是1978—2012年。結合所學可知,1978—2012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有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戰略布局:據材料四可知,④時期是2012年至今。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形成的全局性的戰略布局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3.【答案】
(1)革命志士早期的革命活動壯大了革命力量,宣傳了革命思想,鼓舞了革命斗志,積累了革命經驗,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準備了條件。
(2)辛亥革命既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也有其歷史局限性。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但它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解析】
(1)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一中“興中會、 中國同盟會”可知,這體現的是革命志士早期的革命活動壯大了革命力量;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一中“出版《革命軍》《猛回頭》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可知,宣傳了革命思想;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中“起義,以失敗告終,卻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可知,這體現的是,鼓舞了革命斗志,積累了革命經驗,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準備了條件。
(2)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二內容可知,對辛亥革命的認識可以從其積極影響和局限性兩方面作答。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三中“只存在了幾個月即告天折”“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愈陷愈深”可知,辛亥革命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4.【答案】
(1)孔子;以民為本。
(2)孫中山;
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新經濟政策;經濟大危機。
(4)要把民生問題放在首位,加大對農業的科技投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創始人:據材料一“儒家學派創始人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孔子。 治國思想:據材料一“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唐太宗對大臣所言彰顯了他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他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反對苛政,認為統治者只有實行德政,使人民心悅誠服,社會才會穩定。
(2)填空:據所學可知,孫中山提出平均地權,成為三民主義的重要內容;毛澤東領導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鄧小平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故A處應填:孫中山;
B處應填:土地改革;
C處應填: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政策:據材料三“1921年,蘇俄國內經濟崩潰”“列寧……得出結論: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繼續執行,勢必加深經濟危機,導致政治動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俄為擺脫民生困境實施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背景:據材料四“……新政開始大規模干預國家經濟活動。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舉辦署等機構”結合所學可知,可知,美國政府成立民政工程署等機構的背景是經濟大危機。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經濟大危機,導致美國經濟蕭條,失業人口劇增,人民生活困苦,美國總統羅斯福上臺后實行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推行“以工代賑”,解決失業人員的就業問題。
(4)本題屬于開放型試題,言之有理皆可。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工作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高度關注并著力改善民生問題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符合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根本原則;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等。故而,改善民生問題就要把民生問題放在首位,加大對農業的科技投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
5.【答案】
(1)辛亥革命(1分);“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1分)
(2)1949年10月1日(1分);新中國的成立(開國大典)(1分)
(3)“一國兩制”(1分)
(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分)
【解析】
(1)事件:據材料一“三民五權”“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可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指導思想: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2)據材料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可知,其和新中國的成立有關。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3)偉大構想: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后,鄧小平針對臺灣問題,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4)指導思想: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6.【答案】
【評分標準】
等級 精神品質(0~3分,共3分) 人物(每點1分,共3分) 事跡(每點2分,共6分)
第一等(9~12分) 提煉的精神品質明確、正面價值鮮明、有思想深度;且在三位人物身上體現突出 人物選擇典型 事跡典型,充分反映其精神品質
第二等(5~8分) 提煉的精神品質明確、正面價值明顯;且在三位人物身上體現較突出 人物選擇正確 事跡正確,能夠反映其精神品質
第三等(0~4 分) 提煉的精神品質不明確、正面價值不足;且在三位人物身上體現不突出 人物選擇有誤 事跡有誤,不能反映其精神品質
【示例】
我的“榜樣”
共同精神品質:追求真善美(3分)
榜樣姓名: 各自事跡:
(1)達·芬奇(1分) 創作《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等畫作,富有人文主義精神。(2分)
(2)托爾斯泰(1分) 創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小說,猛烈抨擊俄國的沙皇專制和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壓榨,富有博愛精神。(2分)
(3)貝多芬(1分) 創作《英雄交響曲》等名曲,追求自由、平等、博愛。(2分)
【解析】
(1)本題是開放性設問,分析問題
(1)、
(2)、
(3)及人物卡片內容可知,需學生從題干表格中選取一位歷史人物,并思考再選取兩位表格之外近現代史上著名人物,且三位人物的歷史事跡能夠體現出共同精神品質,并準確概括其精神品質,要求做到:精神品質明確、正面價值鮮明、有思想深度且在三位人物身上體現突出。示例見答案。
(2)本題亦是開放性設問,要求學生從題干表格中選取一位歷史人物,從近現代歷史中選擇兩位人物并書寫于卡片“榜樣姓名”欄,要求做到:人物選擇典型,人物名書寫正確。示例見答案。
(3)本題亦是開放性設問,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知識,寫出所選三位歷史人物的史實,史實的陳述要求:事跡典型,充分反映其精神品質。示例見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衢州市| 梧州市| 华蓥市| 会宁县| 嘉兴市| 霍林郭勒市| 湟源县| 平罗县| 泽州县| 福安市| 盐城市| 民权县| 桐城市| 梨树县| 吉林省| 台北市| 织金县| 长沙县| 双辽市| 都江堰市| 汤阴县| 武清区| 商丘市| 元江| 长兴县| 贺州市| 河津市| 上栗县| 大英县| 治多县| 霍州市| 淮南市| 郑州市| 云浮市| 盐源县| 天峨县| 新沂市| 新源县| 塔城市| 南丹县| 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