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期末檢測歷史參考答案1.C2.D3.D4.A5.B6.A7.C8.B9.A10.B11.C12.D13.D14.B15.B16.C17.(1)特點:漸趨穩定完善:錄取人數相對穩定;考試內容向重策論轉移;與教育協同發展;選拔效果顯著;影響后世。(6分,答出三點即可)(2)主要原因:鞏固統治、選拔人才以應對社會治理等需求;范仲淹等士大夫的推動;邊境危機、社會危機加劇:封建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宋仁宗的大力支持。(6分,答出三點即可)18.(1)特點:出現新疫種;傳播迅速;出現頻率較高。(2分,答出兩點即可)成因:嶺南人口(包括流民)增多,流動性大,為疫病的發生和流行提供了條件:嶺南沿海地區對外經貿頻繁,便于疫病的傳播:外來疫病的傳入;疫病防治體系的落后;戰爭及社會動亂的影響。(6分,答出三點即可)(2)評價: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疫情產生的危害:有利于提高民眾的衛生意識和改善民眾的生活環境;推動了嶺南地區公共衛生的近代化發展;為近現代中國防疫提供了借鑒;(4分,答出兩點即可)由于存在制度缺失等不足,清政府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疫病問題。(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19.(1)背景:冬學識字動動取得階段性成果;社會秩序的穩定;國民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一五”計劃制定并實施;三大改造和大規模工業化建設開展。(6分,答出三點即可)(2)特點:政府主導:建立專門掃盲機構:持續完善掃盲政策:加強掃盲教育師資培訓:注重成效。(4分,答出兩點即可)(3)啟示:國家應重視掃盲,從政策、資源等方面保障,引領掃盲工作;掃盲要契合國家發展階段與實際需求,才能持續有效;完善體系建設,保障掃盲工作規范、高質量推進,提升掃盲效果;掃盲提升國民素質,促進勞動力參與建設,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應長期堅持:各國掃盲成果交流分享,共同推動全球掃盲事業的發展。(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示例一論題:阿拉伯帝國在世界文明交流中發揮了橋梁作用。(2分)闡述:作為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帝國,阿拉伯帝國在世界文明交流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阿拉伯帝國組織學者將希臘等文明的典籍系統譯介成阿拉伯文。這些成果后來傳入歐洲,為歐洲文藝復興提供了思想資源。阿拉伯人將印度數字引入阿拉伯并最終將其傳入歐洲,推動了現代數學體系的建立。伊本·西那的《醫典》傳入歐洲以后被翻譯成拉丁語,成為歐洲大學的標準教科書。此外,阿拉伯人將中國的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傳人歐洲,促進了歐洲社會的發展。伊斯蘭教隨阿拉伯商隊傳播至東非、東南亞,與當地文化結合形成獨特的伊斯蘭文化。(8分)【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高二期末檢測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白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中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如合題目要求的。的1.考古學界認為,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積石冢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下列在該遺址發戡掘出的文物最能支撐這一觀點的依據是長A出土了大量的人骨化石B.發掘出打制的石鏟和蚌器區C.有大型祭壇和多種玉器D.清理出動物的骨骼和皮毛2.表1所示為漢代典籍的有關記載。這集中說明,漢代斯表1南記載出處亡之諸侯,游宦事人,及舍匿者,論皆有法《漢書·準南衡山濟北傳》旃漢正首匿(窩藏隱匿戶口)之罪,制亡從之法《論衡》方今八月(照例)案比之時,為案驗戶口次比之也…《東觀漢記》A王國勢力逐漸削弱B.基層治理崇尚法治C.對素制的承襲較多D.政府嚴格管控人口3.北魏前期實行宗主督護制,宗主驅使依附人戶為之耕種,依附者不在官府簿籍。孝文帝頒布均田令,對受田的對象、種類、數量、還受方法等方面,都加以詳盡規定。由此可知,均田令的頒布那A.取消了封建依附關系B.破除了世家大族的影響力C.推動莊園經濟的發展D.增強了國家對基層的控制【高二歷史第1頁(共6頁)】4.杭州在隋朝以前是個僅有1.5萬戶人口的小鎮,大運河貫通后,這里很快就成為江南各地貨物北上的集散地。隨著四方商賈的云集,杭州城內各種行業迅速發展起來,城市規模也日益擴大,到唐朝中葉這里有店鋪3萬余家,港中停泊的商船綿延20余里。由此可見,隋唐時期杭州繁華的重要原因是A.運河商貿的有力帶動B.城市經濟功能增強C.海運和河運日益發達D.國家政治中心南移5.王夫之認為:“耳有聰、目有明,心思有睿知…聰必歷于聲而始辨,明必擇于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即憑借感官心知,進入世界萬物聲色之中,去探尋知曉事物的規律,這才是認識世界的途徑。他在此強調A.個性自由B.行而后知C.心外無物D.知行合一6.19世紀80年代,王韜在其著作中提出:“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閡?!彼€認為“商富即國富”“(西方國家)恃商為國本”。十余年后,鄭觀應在其著作中聲稱:“君民共主者,權得其平?!边@些思想觀點A.突破了洋務思想的局限B.旨在調和中西文化沖突C.為變法提供了系統綱領D.倡導發動反清暴力革命7.1895年以后,上海出現私人設廠熱潮,上海資本家群體不斷發展壯大。1898一1913年,經營進口煤鐵五金而致富的祝大椿,先后在上海、蘇州、無錫等地獨資或合資開設了碾米、面粉、繅絲、造紙、棉紡等企業。由此可見,清末民初A政府提倡實業救國B.上海成為全國經濟中心C.民族工業有所發展D.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8.表2所示為近代著名雜志《東方雜志》民國初年的大事摘編(部分)。這反映了表2年份大事1916杜亞泉發表《靜的文明與動的文明》,主張調和東西文化1917惲代英發表文章《結婚問題之研究》,力主男女婚姻自主潘公展發表文章《近代社會主義及其批評》:“社會主義在今日的中國,仿佛有‘雄1921雞一鳴天下曉'的情景”A.中國革命的道路日漸清晰B.近代中國社會思潮的演進C.新文化運動陣營發生分裂D.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傳播【高二歷史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B000705193_593B_8歷史答案.pdf 高二期末檢測 歷 史.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