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校專業班級姓名座號※※※※※※※※※※※※※※※※※※※※※※密 封 線 內 不 得 答 題※※※※※※※※※※※※※※※※)項城三高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 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 )總 得 分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據考古發現,撒哈拉以南非洲最早使用鐵器的地區是西非,典型代表是今尼日利亞中部高原,該地區正好接近班圖人的起源地,而鐵器的傳播路線大致與班圖人的遷徙路線相吻合。由此可知( )A. 非洲文明地域差異性明顯 B. 鐵器起源于非洲西部地區C. 班圖人遷徙推動鐵器傳播 D. 鐵器在非洲自西向北傳播2.古埃及在基層實行宗教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下,宗教活動的組織和開展遵循著一套明確的流程。活動首先由祭司階層規劃,然后根據不同的宗教儀式和節日進行安排,安排的考量包括 神靈的要求、社會的需求以及傳統的規定。據此可知,該宗教管理模式( )A. 代表了古埃及文明最高水平 B.有利于促進古埃及社會的和諧C. 實現了古埃及民眾信仰平等 D. 表明古埃及基層管理缺乏條理3.在西歐封建莊園中,農奴不僅要耕種領主的自營地,還要承擔各種勞役,同時向領主繳納實物 和貨幣。而領主則在莊園擁有絕對權力,對農奴進行嚴格的控制。由此可知,西歐封建莊園( )A. 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 B. 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C.促進了農業技術的進步 D.推動了民主制度的形成4.下表為日本大化改新的部分舉措,這些舉措的實施( )大化元年 (645年) 向各地派遣國司和使者造田籍、校田畝;沒收諸國武器,禁止賣地或任意兼并大化二年 (646年) 廢除貴族土地私有制和部民制,仿效唐朝推行班田制和租庸調制大化五年 (649年) 在中央仿效唐朝三省六部制實行“八省百官”制,在地方仿效唐朝州縣制實行“國郡里”制A.強化了集權政治體制 B.建立了近代天皇制度C.確立了土地公有原則 D.削弱了幕府將軍地位5.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一邊積極擴軍備戰, 一邊卻不斷高喊和平裁軍。1899年5月,26個國家代表在荷蘭海牙召開第一次和平會議,簽訂了《關于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公約》,但沒有在裁軍問題上做出任何實質性決議。這次和平會議反映出當時( )A. 極端民族主義泛濫 B. 各國極力避免戰爭C. 和平主義成為主流 D. 國際局勢日益緊張6.1700年,英國進口原棉139.6萬磅,1720年上升到196.8萬磅,1760年增加到235.9萬磅1780年則突增到687.7萬磅,1800年達到5601.1萬磅。由此可知( )A.工業革命正在發生 B.世界棉花種植面積擴大C.英國殖民擴張加劇 D.英國棉紡織業持續發展7.20世紀90年代左右,在非洲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有14個:岡比亞、利比里亞等:以法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也有14個:幾內亞、馬里等;以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有5個佛得角等;以西班牙為官方語言的國家1個:赤道幾內亞。這反映出( )A.幾乎整個非洲國家曾經成為歐洲殖民地 B.英語和法語是世界的優秀語種C.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的海外殖民地較少 D.非洲國家開放與包容意識強烈8.美國學者潘恩在《人的權利》中闡述了對法國大革命的看法,強調人民的自由權利,并鼓勵對 抗專制制度。這表明潘恩主張( )A. 暴力是革命必要的手段 B. 革命是一場錯誤的政治實驗C. 民眾應當絕對服從政府 D. 人民有推翻不當政府的權利9.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家將分工這一理論運用到了極致,極大地提高了資本主義的工業生產能力,同時也意味著“資本主義時代的奴隸”——無產階級工人,將遭到更多的剝削。這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后( )A. 階級矛盾愈加突出 B. 工人生活更加貧窮C. 分工合作遭到抵制 D. 統一市場最終確立10.從1939年秋天開始,蘇聯媒體上的德國形象從“蘇聯人民的敵人”“世界和平的破壞者”轉變為蘇聯的“友好經濟伙伴”。1941年5—6月間,蘇聯報刊上保家衛國的宣傳重現報端,蘇聯對德國的宣傳態度又開始發生了轉變,納粹德國的“敵人”形象又重新回歸。上述轉變表明( )A. 英法綏靖政策破產 B. 國家利益影響政治宣傳C. 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 意識形態制約外交政策11.從1939年秋天開始,蘇聯媒體上的德國形象從“蘇聯人民的敵人”“世界和平的破壞者”轉變為蘇聯的“友好經濟伙伴”。1941年5—6月間,蘇聯報刊上保家衛國的宣傳重現報端,蘇聯對德國的宣傳態度又開始發生了轉變,納粹德國的“敵人”形象又重新回歸。上述轉變表明( )A. 英法綏靖政策破產 B. 國家利益影響政治宣傳C. 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 意識形態制約外交政策12.據統計,在1946-1950年間,蘇聯電影中有近一半反派角色都是美國人或英國人。蘇聯作家高爾基在《在美國》一書中將美國人的形象定義為“無文化、傲慢、金錢至上”。漫畫 《最近的瘋子》中出現的每位美國人都被畫上了“小胡子”(希特勒的經典形象)。這反映了( )A. 蘇聯意在增強民族凝聚力 B. 現代主義藝術流派的特征C. 意識形態影響了文藝創作 D. 兩極格局后美蘇對抗升級13.美蘇冷戰時期,發生了古巴導彈危機,這一事件險些引發核戰爭,但最終雙方通過外交途徑達成妥協。這說明冷戰( )A. 對世界發展毫無積極意義 B. 存在一定的緩和與妥協空間C. 是完全對立和隔絕的狀態 D. 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與沖突14.17世紀的政治家們強調:宗教是社會的紐帶,只有當所有的、或者是絕大多數的臣民都歸屬同一種宗教加入同一種教會,法律和秩序才能夠得到認可。認為“十六七世紀的宗教起到了一種十八九世紀的愛國主義情感所起到的作用”。這說明宗教改革( )A 幫助民眾擺脫了教會束縛 B. 動搖了天主教會統治地位C. 沖擊歐洲封建王權的統治 D. 有利于近代民族國家形成15.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成為獨立的自治領;1961年,南非聯邦脫離英聯邦,改名為南非共和國;1962年,阿爾及利亞脫離法國的殖民統治,實現獨立。這反映了( )A. 戰后英國國際地位衰落 B. 和平發展成為時代主題C. 世界殖民體系逐步瓦解 D. 第三世界登上歷史舞臺16.古巴導彈危機結束之后,世界范圍內陸續形成一些國際協定:控制核武器試驗協定 (1963)、禁止空間核武器協定(1967)、拉美無核區協定(1967)、現有核國家不擴散核武器協定(1968)、海底禁止核武器協定(1971)和第一個西方一蘇聯合作限制戰略武器條約。據此可知,古巴導彈危機( )A. 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 B. 促使各國理性認識冷戰C. 標志美蘇關系走向緩和 D. 反映多極化趨勢加強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啟蒙思想家從自然科學的發展認識到人類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人類社會是不斷前進的。在長達一個世紀的啟蒙運動中涌現出許多杰出的啟蒙思想家,如英國的洛克,法國的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和以狄德羅為首的“百科全書”派,德國的歌德、席勒和康德等。這些思想家從理性原則出發,向封建專制和反動教會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內容涉及宗教、哲學、倫理、政治學、經濟學、文學藝術和教育等領域。他們在反對封建制度的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嶄新的思想理論,這些先進的理論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群眾的反封建斗爭。——摘編自鄭曉宇、李順金《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內容及思想》材料二 在意大利,一些自由派貴族深受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開始從事實際的改革活動。卡貝利亞(1738—1794年)出身貴族,十分富有,本可以過著悠閑的富人生活。但他卻在新思想的激勵下,不斷致力于哲學方面的寫作和從事實際的改革事業。啟蒙運動的影響在奧地利表現得比較特殊。1780年,奧國皇帝約瑟夫二世(1780—1790年)在其母親死后,決定奉行開明的改革。他的改革措施包括:任命一批法學家,修改民事訴訟法典,減輕刑罰,并廢止死刑。約瑟夫二世的改革使奧國避免了革命,并使它從一個中古國家一躍而成為一個近代國家。——摘編自徐鶴森《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在歐洲各國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歐洲啟蒙運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啟蒙運動對歐洲社會發展的影響。(10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11世紀末期和12世紀,許多城市往往通過非常規手段取得自治,完成獨立。城市逐漸發展成為政治斗爭的重要力量。隨著自治城市的增多,許多城市結盟與諸侯抗爭,希望能免除強加給城市的苛刻稅收。在意大利,市民們往往以手工業協會的形式和當權者進行交涉。與此同時,許多學者把注意力轉向對人內心的思考……大學以有組織的方式建立起來。12世紀后,學術自身成為一種生財之道,其價值商品即為知識。——摘編自[英]約翰·史蒂文森《歐洲史:1001—1848年》》材料二:曼徹斯特市區一處被稱為“小愛爾蘭”的地方,“在高大工廠和建筑物之中,有四百多座木屋,供4000多人居住。木屋又臟又破又狹小,街道坑洼不平,水坑中漂著令人作嘔的污物和垃圾,周圍數十根煙囪排出的煙霧污染著空氣,一群衣衫襤褸的婦女和孩子出沒其中……在如此陰暗、潮濕、污濁不堪的環境中生活的人,一定承受著人類所能忍受的極限。”1811到1812年,曼徹斯特發生了大規模的破壞機器的盧德運動,運動遭到政府的血腥鎮壓,但是盧德派的領導并不放下武器,他們中許多人在大約15年之后再次聚集,成為憲章運動的領袖。工業城市的發展和無產階級的命運吸引馬克思多次造訪曼徹斯特。自1845年恩格斯留居曼城后的20多年間,馬克思每年至少去曼城一次。除了社會調查,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時常去公共圖書館研讀政治經濟學書籍。在這里,馬克思與恩格斯醞釀了包括《共產黨宣言》在內的諸多馬克思主義經典之作。——據王民同《英國工業革命》、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整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寫出“許多城市”“取得自治”的“手段”,并概述“自治城市”對西歐歷史發展的影響。(9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曼徹斯特城的社會狀況(4分);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在這里,馬克思與恩格斯醞釀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解。(5分)19.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 1917年11月8日,布爾什維克提出了和平法令,以最快的速度開展了爭取和平的斗爭。列寧表示:“凡是把一個弱小民族合并入一個強大國家而沒有得到這個民族的同意,就是兼并或侵占別國領土的行為,不管這種合并發生在何時,也不管這個被強迫合并民族的發展或落后情形如何。”此外,和平法令還宣布蘇維埃政府將立刻著手公布沙皇和臨時政府所締結的秘密外交,并無條件予以廢除。同時向各國政府、人民,特別向英、法等國的工人呼吁,堅信他們“定會以堅決果敢的行動,幫助我們把和平事業以及使被剝削勞動群眾擺脫一切奴役的事業進行到底”。協約國對列寧以和平法令為主的一系列建議一概不予答復。——摘編自齊世榮《論1917年底至1918年初真假和平的斗爭(上)》材料二 就在希特勒入侵蘇聯的那一天,丘吉爾宣布:“蘇聯的危險就是……我們的危險,也是美國的危險,正如蘇聯人為保家而戰的事業是全世界自由的人們和自由的民族 的事業一樣。”1942年5月,英國和蘇聯簽訂了為期20年的互助條約。6月,美國和蘇聯又 簽訂了《美蘇租借協定》。1943年8月,共產國際正式解散。緊接著,1943年11月成立了 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UNRRA), 善后救濟總署緊跟在軍隊之后,向已被解放的國家(主要活動在希臘、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意大利等地)提供各種救濟,直到新的國 民政府能負起責任時為止。——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材料三 一國的成功并不意味著另一國必然失敗,這個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國共同成長和進步。……我們要堅持對話而不對抗、包容而不排他,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擴大利益匯合點,畫出最大同心圓。——習近平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2021年9月21日)(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協約國拒絕蘇維埃俄國和平建議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西方國家與蘇聯關系的變化,并簡析其影響。(6分)(3)根據以上材料,談談你對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關系的理解。(6分)項城三高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答案選擇題1-5 CBBAD 6-10 DADAB 11-16 BCBDCA17.【答案】【答案】(1)特點:涉及的國家眾多;涉及的領域廣泛;以反封建專制和教會為目標;以理性為原則。(2)影響:促進了歐洲社會思想解放;宣揚了資產階級人權平等思想;促進了歐洲封建國家的社會改革;為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構建提供了理論框架;促進了科學、文學藝術的發展。二戰:經濟危機,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影響,法西斯勢力擴張,英法美等國的綏靖政策。(2)影響: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巨大;世界政治格局重塑;促進了科技發展;削弱了帝國主義,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發展;促進了聯合國的誕生;推動了軍事理論和戰略的發展。18.【答案】(1)手段:談判;金錢贖買;武裝暴動;國王頒發特許狀。(任寫3點)影響:有利于城市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一些城市興辦大學,促進文化教育發展;城市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促進民族國家的形成);推動了市民階層的擴大(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把持一些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任寫3點)(2)社會狀況:社會貧富分化嚴重;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工人運動頻發;具備服務公眾的公共設施。(任寫4點)理解:在工業革命中該城市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吸引馬克思多次造訪(物質、階級基礎);馬、恩開展深入的社會調查,探討工業革命引起的社會變化(實踐條件);馬、恩總結工人運動的經驗(盧德運動和憲章運動表明工人階級迫切需要科學理論指導);馬、恩廣泛吸收了人類優秀的思想成果(理論基礎);馬、恩二人經過長期的理論探索和革命實踐,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19.【答案】(1)原因:不想讓俄國退出戰爭,想延長戰爭的時間,把陷入困境、遭到封鎖的德國拖垮;想利用戰爭來削弱和消滅蘇維埃政權,防止社會主義的擴散和影響。(2)變化:由孤立到合作。影響:加強國際合作,對抗法西斯,有利于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3)認識: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之間的互動也可以促進相互學習和發展,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通過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可以吸取對方的經驗和教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