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考試·高二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D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良渚古城遺址有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的規劃布局,有象征權力的大型建筑、大量糧食儲備以及代表軍事指揮權和身份地位的玉器等,這些都表明當時已經有了明顯的社會等級分化和公共權力的存在,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D項正確: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夏朝,良褚文化的經濟并非奴隸制經濟,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良渚古城遺址,沒有提及其他邦國的情況,無法得出邦國林立的結論,排除B項,雖然發現了炭化稻谷,但不能就此說明良褚地區的居民率先種植水稻,排除C項。2.C周襄王派宰孔慰問齊桓公并特許其不必下拜受賜,可見周天子需要通過拉攏諸侯(如齊桓公)來維持名義上的共主地位,而齊桓公“免下拜之禮”的特權已超出傳統分封禮制對諸侯的規范,本質上反映了周王室權威的衰落,C項正確:周襄王需借助齊桓公的武力與威望維系地位,其賜禮行為實為妥協,而非權威的體現,排除A項:材料中周天子對異姓諸侯的尊稱和特權授予,恰恰違背了宗法制度的核心原則,排除B項;題干中“免下拜之禮”反映的是禮法約束的松弛,而非貴族政治影響力的延續,排除D項。3.B由材料信息可知,秦朝都守可以根據本郡的具體情況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規,且這些地方性法規具有與國家法律同等的作用,這說明地方政府擁有一定的自主權,故B正確:雖然秦朝建立了一套基層治理體系,但“完善了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說法過于夸大,故A項錯誤:秦朝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這不是分權制衡機制,故C項錯誤;雖然秦朝郡縣擁有一定自主權,但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地方分權,故D項錯誤。4.B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這些措施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大一統的國家,B項正確;材料與人才選拔無關,排除A項:引發了七國叛亂,這一選項與材料內容不符,七國叛亂發生在漢景帝時期,與漢武帝的措施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提及監察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5.A材料反映了東晉建立后,先后由王氏、庾氏、桓氏、謝氏等家族相繼掌權,這說明東晉門閥士族權勢強大,形成了士族專權局面,A項正確:瑯琊王氏等士族并非東晉司馬氏的宗室貴族,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士族專權,威脅了君主專制,不屬于地方割據勢力,排除C項:瑯玡王氏、庾氏、桓氏、謝氏等屆于門閥士族,并非民族政權,排除D項。6.C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在之前的制度基礎上,唐朝開創了以庸代役的新形式,這體現了唐朝在賦稅制度方面的創新,C項正確,據材料可知,以庸代役政策主要是關于服役形式的改變,并沒有提及擴大稅收的征稅對象,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在明朝中后期,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以庸代役使農民可以通過納絹或布代役,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強化,排除D頂。7.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通判在宋代的職能是規范知州行為,監督知州,材料中反映的是宋代在人口較多的府州都要設知州,特別是武臣任知州的不論人口多少,地方大小都會設置,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地方長官的監督,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對地方財權的控制,無法得出削弱割據物質基礎,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北宋在軍事上的舉措,無法得出增強了北宋軍隊的戰斗力,排除C項:通判不能提高地方政府辦公效率,排除D項8.D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宋代時期,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隨著經濟發展,東南地區的宗族中出現了“輕義重財”“父母在,析居別業”的習俗,這種習俗逐漸成為一種“恬不為怪”的風氣,這反映出當時隨著江南地區經濟發展,東南地區傳統觀念遭到沖擊,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宋代東南地區商品經濟發展對宗族組織方式、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而不是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變化的邏輯關系,排除A項;“放松了”的說法表述絕對,排除B項;宋代時期理學形成和發展,儒家倫理觀念得到加強,排除C項。9.C根據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士大夫對“倭患”十分關注,從胡宗憲、王在晉等人著作中的“防御倭寇的策略”“防倭御倭”可以看出,士大夫階層的海防意識在不斷加強,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朝貢體系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海外貿易的發展的信息,排除B項:著作只是在理論上的內容,無法判定是否完善了明朝的防御體系,排除D項。10.D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雍正朝的這種通過密折先征求意見,反復商酌再做決策的方式,有助于使決策更加科學合理,因為通過密折可以廣泛收集各方意見,在決策之前進行充分的討論,避免決策的盲目性,【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3頁)】25569B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考試高二歷史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一5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考古發現,長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遺址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中部,有一個人工堆筑的高臺,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建筑,還發現了約20萬千克炭化稻谷。貴族基地里發現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這些發現反映出,當時該地區A,奴隸制經濟的繁榮B.呈現邦國林立局面C.居民率先種植水稻D.具備國家初始形態2.春秋時期,周襄王在葵丘會盟期間派宰孔慰問齊桓公,并賜其祭肉以顯揚尊寵。宰孔以襄王的口吻直接稱作為異姓諸侯的齊桓公為“伯舅”,并特許其不必下拜受賜。據此可知,春秋時期A,周天子仍具有至上權威B.分封宗法制度得到加強C.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D.貴族政治仍有一定影響3.秦朝郡守在治理本郡時,在不和國家法律沖突的前提下,可以制定些符合本郡實際的地方法規,這種地方性法規被稱為“條教”,在本郡范圍內與國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這說明,素朝A.完善了基層社會治理體系B.地方政府擁有一定的自主權C.初步建立了分權制衡機制D.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高二歷史第1頁(共6頁)】25569B4.公元前122年,漢武帝頒行“左官律”,規定凡在諸侯國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此外,武帝還以諸侯王所獻“酎金”成色不好、斤兩不足為由,奪爵削地。這些措施A.擴大了人才選拔B.鞏固了大一統的國家C.引發了七國叛亂D.加強了對王國的監察5.東晉建立之初,瑯玡王氏當權,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此后,穎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相繼與皇權共治。以上現象反映出東晉時期A.門閥士族專權B.宗室諸王爭奪中央權力C.地方勢力割據D.民族政權學習中原制度6.唐朝在租調制的基礎上實行以庸代役的政策: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肅。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這一措施A.擴大了稅收的征稅對象B.催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C.體現了唐朝的制度創新D.強化了政府的人身控制7.宋代,通判作為一個固定的官職普遍設置于各個州府。北宋通判基本上是大藩府各置兩員,其余府州只置一員,不及萬戶的州軍不置,但武臣知州者,雖小州亦特設,通判的設置A.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B.削弱了地方割據物質基礎C.增強了北宋軍隊的戰斗力D.提高了地方政府辦公效率8.宋代東南地區“輕義重財之俗”進一步發展,“父母在,析居別業者,習以成風,恬不為怪”。這說明宋代東南地區A.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結構B.政府放松了對基層控制C,儒家倫理觀念已被拋棄D.商業發展沖擊傳統觀念9.明中后期,士大夫對“倭患”十分關注,胡宗憲的《籌海圖編》記載了抗擊倭寇中幾次大戰爭的經過;王在晉的《海防纂要》則全面系統地總結了防御倭寇的策略;此外,《虔臺倭纂》也是一部以“防倭御倭”為主要目的的著述。這類著作的出現A.鞏固了當時的朝貢體系B.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C.彰顯了士人的海防意識D.完善了明朝的防御體系【高二歷史第2頁(共6頁)】25569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二歷史答案.pdf 高二歷史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