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學方案教學目標1.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通過春秋、戰國形勢圖,學生了解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描述田氏取齊、三家分晉的大致過程及其意義。知道華夏認同與民族交融的史實,培養家國情懷的歷史核心素養。2. 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閱讀材料、文本解讀,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對變法的推動作用,培養經濟基礎推動上層建筑變革的唯物史觀核心素養。了解商鞅變法的基本史實,理解其積極作用。3.家國情懷:知道孔子、老子及戰國時期思想家的思想主張,理解其思想主張對后世的影響。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社會變化與變法運動產生的原因,“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及其意義。教學難點:“百家爭鳴”局面形成與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可使用“動蕩的春秋時期”情境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春秋時期的概況后再講解新課。【講授新課】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諸侯爭霸,卿室奪權(1)東周(春秋)初年政治形勢教師出示材料,與學生一起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大變革的原因。平王東遷洛邑之后,所控制的地盤人口已十分有限,基本上只能掌控洛邑周圍幾百里的范圍,而且軍事力量、政治威望與經濟實力均大大下降。長期主要依賴周圍的晉、鄭兩國支持,方得免于別國與犬戎的侵擾,而各諸侯國則各自為政,并互相傾伐吞并,周王室亦無力介入,王室之衰微可想而知。——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新編·古代史》(上冊)教師提問:東周(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勢如何?學生回答:王室衰微,諸侯不再聽命于周天子。(2)春秋時期劃分與時代特點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階段。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所著《春秋》記載的時間跨度與這一個歷史階段的大體相當,所以后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時代特點是爭霸。主要的霸主包括: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各國以尊王為旗幟,建立霸業。春秋時期,戰爭很多,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理解春秋時期爭霸戰爭的影響。【議一議】如何看待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看,春秋爭霸客觀上加快了歷史發展的進程。首先,爭霸促進了中國的統一。春秋初期,黃淮江漢這一中心區域見于文獻記載有140余國,及至春秋末,這一地區只剩下大小20余國。其次,爭霸促進了華夏與所謂蠻夷戎狄之間的交融。最后,爭霸促進了各國社會制度的改革。——摘編自 沈長云《先秦史》爭霸戰爭促進局部統一、民族交融、各國的制度改革。教師可播放“春秋時期的時間跨度”知識解析視頻,讓學生形象直觀了解春秋時期的時間跨度知識點,激發歷史學習興趣。【知識拓展】春秋周王世系及大事年表(3)戰國時期劃分與時代特點教師講述: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歷史進入到戰國時期,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前人稱之為戰國。把戰國作為時代名稱,開始于西漢末年劉向匯編的《戰國策》。經過春秋近300年的紛爭,大部分小諸侯國被兼并,幾個大諸侯國左右著政局。維系周王室統治的各種制度已經完全崩潰。戰國初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是兼并,主要的大國包括:齊楚秦燕趙魏韓,各國以統一為目標,攻城滅國。包括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國吞并。教師可播放“戰國七雄”知識解析視頻,讓學生形象直觀了解戰國時期諸侯兼并戰爭的殘酷性及戰國各國形勢知識點,形象理解知識內容。【知識拓展】戰國周王世系及大事年表過渡:從春秋到戰國,民族關系出現了重要的變化。2.華夏認同與民族交融(1)“華夏”一詞由來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華夏”。孔穎達也在《春秋左傳正義 定公十年》中提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展示圖片:《華夷五方的概念》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2)華夏和夷狄交融的成果【想一想】教師出示材料,提問學生“華夏和夷狄交融的成果是什么?”春秋時期,在諸侯國勢力膨脹,華夏族向周邊擴張的同時,各少數民族也不斷深入到華夏族居住的區域,這樣就打破了原來各族之間的地域界限,形成了華夏族與夷狄各部犬牙交錯的雜居局面,這為民族的融合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春秋晚期,華夏族對于夷狄而言,已不能說有很大的文化優勢了。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春秋時期民族交融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許兆昌《夏商周簡史》戎狄蠻夷融入華夏族,華夏文化得到發展,在中華民族的形成歷史上邁出了重要一步。中華民族在先秦歷史上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夏、商、西周,發展形成了華夏族; 第二階段是春秋、戰國,完成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時代還屬于“四夷”的秦、楚等國,在戰國時期已經認同于華夏;中原諸國也承認了秦、楚是華夏族的組成部分,與齊、燕、趙、魏、韓并稱七雄,形成七個地區性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這個基礎上,“大一統”理論指導下的七國爭雄以秦統一中國告終,中國形成為全國性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交融也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設計意圖)教師通過文字、地圖使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理解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不僅消滅了中小諸侯國,而且促進了政治秩序轉型和民族關系的重大變化,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分布更為廣泛。過渡:學習歷史要有全局觀念,剛才我們學習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狀況,接著我們來看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情況如何呢?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1.鐵器牛耕和興修水利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有重大發展。冶鐵技術出現,鐵質農具開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廣。從考古發現的實際情況看,戰國鐵器,尤其是鐵制農具的出土,更是大大超過了春秋時期。如果說春秋鐵器的出土尚嫌稀少,因而推測其時木、石、骨、蚌器的使用仍較普遍的話,那么,到了戰國時期,特別是戰國中期以后,情況便已有了根本的改觀。目前考古發現的戰國鐵器已達上千件之多,遍及全國21個省(區)的100個縣(市),約192個以上的地點,可以說覆蓋了戰國七雄及越、中山等國統治的區域。展示圖片:《戰國鐵犁》、《春秋穿有鼻環的牛尊》各國興修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芍陂。展示圖片:《春秋戰國水利工程圖》2.工商業發展和城市興起依據材料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工商業和城市發展狀況。戰國時代經濟變革的最有力證明,莫過于城市在數量、體量以及結構上的變革。考古學家確信,戰國時有城墻的居住區已超過400個,其中114個的面積不小于1平方千米。都城的規模最能體現戰國時代的城市大發展。七個最大國家的都城中,最長的圍墻都綿延超過4千米,其中燕國下都的圍墻長達8千米,居七國之首……在春秋時代,城市基本是一個具有防御工事的城郭,外有城墻包圍,君王的宮殿則位于中心,其規劃在于強調城市是君王的防御堡壘。但到了戰國時代,城市則普遍以城墻和運河為界,分成兩個(甚至多個)區域:一部分是地勢高處的王城,宮殿和廟宇就立于其上,另外則是平民區,內有青銅、鐵器、玉器、骨器以及鑄幣的作坊,居住著工匠,商人及在附近田地耕作的農民。——萬志英《劍橋中國經濟史》學生歸納回答:出現更多的大城市,城市城市經濟功能的發展。3.變法運動【想一想】教師出示材料,結合材料分析戰國時期風起云涌的各國變法與當時的社會發展存在著怎樣的內在聯系?戰國時期的國家形態,已逐漸演變為“跨區域”的地域性國家;列國疆域內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級制下的“小國寡民”狀態,而表現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點,人口構成遠較前代要復雜得多。隨著疆域擴展和人口增加,各國人口遷徙流動的規模及頻率都日益加大,以古代村社為代表的“邑落”社會結構越來越不適應戰國形勢的要求。——摘編自于凱《戰國史》春秋以來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推動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昔日以等級分封制為基礎的相對封閉的小型社會逐步演變為大型復雜社會,要求建立更加嚴密的管理體制。同時,兼并戰爭日益激烈的嚴峻形勢,也要求各國實行君主集權,提高統治效率,改變春秋后期卿大夫專權紛爭的現象。——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學生歸納回答:經濟發展引起社會復雜化,兼并戰爭的激烈,需要實行君主集權提高統治效率,富國強兵。教師結合材料,進一步解釋各國變法原因。(1)變法原因:政治變革:諸侯國疆域擴大,民族成分增加;舊制度破壞,舊的貴族等級和特權喪失。為了更好地進行管理和固化國君的權力。經濟變革: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變革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鐵器牛耕的使用發展了西周中晚期形成的深耕,強化了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土地私有的現狀,推動各國進行稅制改革。工商業發展是農業發展的自然結果,促進了社會的活躍,人口的流動,但是也有可能反過來影響農業生產。(2)商鞅變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開展變法。主要有公仲連、李悝、鄒忌、吳起、申不害等人的變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為顯著。①時間:公元前356年;②內容:商鞅變法的內容可以歸納為:“獎勵耕戰、以法治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展示圖片:《商鞅變法示意圖》③作用:變法使秦國經濟富強,為統一天下奠定基礎。(設計意圖)教師通過文字、圖片使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階級關系也發生了變化,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了。地主階級為了鞏固和擴展自身的利益,先后開展了變法運動。其中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效果也最為顯著。過渡: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促進了文化的空前繁榮,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許多大思想家及其著作,對中國以及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接下來,我們便來學習孔子和老子的內容。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展示思維導圖:《孔子的貢獻》教師出示材料:《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學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概括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觀念是“仁”。教師講解:“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愛人”對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展示材料,進一步說明“仁”的思想:“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思想貫徹到政治領域,就是“仁政”。孔子希望統治者“節用以愛人,使民以時”,反對對人民過分剝削榨,而主張惠民、富民。他還希望統治者“為政以德”,以嚴格的道德標準求自己,以身作則,通過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罰。孔子對春秋后期“禮崩樂壞”的變革、動蕩形勢感到不滿,期望恢復西周的禮樂政治。但同時他也承認,社會政治制度應當隨著時代的變化有所損益行局部的修正或改良。——張帆 《中國古代簡史》2.老子(1)地位: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體現在哲學和政治方面。(2)哲學思想世界觀方面:“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和規律。辯證法方面: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雙方可以互相轉化。展示材料: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道德經》節選(3)政治思想無為而治小國寡民展示材料: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設計意圖)教師通過文本資料,介紹老子、孔子的思想。使學生認識到孔子在政治思想、文化傳承方面的貢獻以及老子在認識論方面的樸素辯證法思想。過渡: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崩潰,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對社會問題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國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接下來我們便開始百家爭鳴的學習。四、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出現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兼并戰爭,促使各諸侯國禮賢下士,“士”階層活躍和受重用。經濟:生產力發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文化:從“學到官府”到“學到民間”。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展示圖片:《春秋戰國著名學者及其學說》2. 諸子百家思想展示表格:《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表》【知識拓展1】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從不同角度發展了儒家學說展示材料:孟子由“仁”發展而為“仁政”,強調“省刑罰、薄稅斂”,重民有恒產,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荀子從“性惡論”出發,倡導“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政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熔禮法于一爐。后代儒家多以孟子直繼“道統”,奉其為儒家又一宗師,視荀子為旁支。——王家范 等《大學中國史》【知識拓展2】法家學說法家學說特別強調法在政治與社會生活的決定作用,認為法是治國的不二法門。主張以法治國;強調耕戰,注重實力,認為實力是解決社會矛盾的主要手段。推行一套加強耕戰的政策和措施;主張君主專制,處處為君主打算,把君主專制推到了極端。【知識拓展3】稷下學宮戰國中期,各種新思想不斷出現。齊國財力雄厚,在都城臨淄的稷門附近修建寬大、整齊的“學宮”,延請天下賢士,給他們以優厚的待遇,讓他們自由地討論、講學。一時間,四方游士、各國學者紛至沓來,最多時聚集了上千的學者。直到齊國滅亡為止,稷下學宮延續了100多年。稷下學宮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學宮中的學者被稱為稷下先生,其門徒被稱為稷下學士。孟子和荀子都曾在稷下學宮任職,荀子還曾三次擔任學宮的“祭酒”,也就是首席學者。稷下學宮既是齊國君主咨詢問政的場所,也是培養人才、傳播知識的學術機構。這里學術氛圍濃厚,思想自由,儒、墨、道、法以及兵家、農家等學派并存。學者們聚集一堂,圍繞著天與人、古與今、禮與法、義與利、王道與霸道等話題,展開辯論,相互吸收,共同發展。稷下學宮作為當時諸子學術傳播的中心,有力地促成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展示圖片:《稷下學宮》3.意義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不僅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而且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設計意圖)教師通過文字資料,介紹百家爭鳴的內容,使學生理解各家學說的中心及其最后歸宿,都是為了求治國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各國在并立中爭鳴,推動了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諸子百家辯論會”活動。通過本活動,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課堂小結】春秋戰國的變革為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