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6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第20講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講義課標解讀:1.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2.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核心素養:【時空觀念】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制定革命綱領,發動工農運動,推動國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開創中國革命新局面的史實;【唯物史觀】通過分析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因果關系,知道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史料實證】利用文字、圖片等資料,了解五四運動發展的過程,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史實;【歷史解釋】運用史料解讀巴黎和會、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以及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等歷史概念;【家國情懷】通過對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走過的艱難歷程的了解,感受無數革命志士為了最廣大人民利益前仆后繼,英勇奮斗的精神,從而更加堅信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對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充滿信心。考情考向:年份 試卷 考點2024 安徽卷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北京卷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湖北卷 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山東卷 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江蘇卷 國民革命2023 全國甲卷 中共一大全國乙卷 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山東卷 五四運動2022 全國乙卷 五思運動天津卷 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革命運動遼寧卷 五四運動海南卷 國民革命考向分析:1.考查方向: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共對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和政權建設是考查重點,多強調中國共產黨對群眾工作的重視。2.考查方式:高考以客觀題和主觀題兼有,注重時空觀點,結合地圖進行理解。復習備考:1.五四運動的特點、意義(特別是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方面);2.中共成立后領導工人運動,宣傳發動民眾努力;3.國民大革命的原因、經過、歷史意義及失敗的原因和教訓。時空坐標及主要線索:教學過程:考點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一)新民主主義革命1.含義: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中國,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2.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范疇。但是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最終奮斗目標。3.時間:以五四運動為開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二)五四運動1.背景:材料一 1912年—1919年北洋政府期間,全國田賦增加了七倍;鹽稅等增加了三倍。 1916年—1919年,北洋政府共借外債100多次,以中國的銀行、礦山、稅收等為擔保。材料二 由于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和帝國主義在華的企業增加,中國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00萬,增至戰后的200萬……文化斗爭是中國現代社會政治變革的先導。 1915年9月,《新青年》雜志的出版,標志著徹底反封建文化運動的開始……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涌現出一批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們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1918年11月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把俄國十月革命后中國的新的愛國主義運動推向了高潮。——吳于座、齊世榮主編《世界史 現代卷》歸納為:(1)政治: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階級矛盾尖銳;(2)經濟: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3)階級:工人階級力量壯大;(4)思想:新文化運動進一步解放人們的思想;(5)國際: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指明了道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6)導火線:1919年初,巴黎和會外交失敗。① 1919年1月,巴黎召開的“和平會議”,中國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義要求遭和會拒絕。② 和會竟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這一消息激起人們的憤怒,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索。2.過程和結果:閱讀教材,填寫下表問題思考:為什么說五四運動只取得初步勝利?①北京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②懲辦賣國賊曹汝霖等人;③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④但是五四運動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⑤沒有趕走帝國主義,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3.特點:①革命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②群眾性:多個階層參加,聯合斗爭;③愛國性:維護中國主權,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④徹底性:目標基本實現,態度徹底不妥協。4.性質:(三重性)是一場以先進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 具體表現為:(1)政治革命: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2)民族革命:五四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3)思想革命:五四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5.意義:(1)思想文化: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2) 政黨建設: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3)新民主主義的開端: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具有里程碑意義。問題思考:你如何理解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新的領導階級:工人階級。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開始發揮領導作用。(2)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并逐漸和工人運動在一起,成為先進中國人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3)新的斗爭面貌:徹底反帝反封建。是一場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4)新的覺醒:民族意識覺醒。五四運動中,各階層廣泛參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強大力量;(5)新的時代特點:無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發生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能力拓展: 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比較。核心素養: 結合學思之窗,概括五四精神的內涵并體會其時代價值。 (家國情懷)材料 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力量高舉起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行動激發了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五四運動前后,我國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沖擊了幾千年來的封建舊禮教、舊道德、舊思想、舊文化。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9年4月30日)歸納為:提示:(1)五四精神: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2)時代價值:①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力量高舉起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②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行動激發了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③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搏擊培育了永久奮斗的偉大傳統。(三)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背景:①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②五四運動的推動;③先進分子的積極推動。2.傳播方式:3.特點:①先進知識分子起了核心領導作用;②馬克思主義宣傳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③是在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斗爭中發展傳播的。問題思考:在“問題與主義之爭”中,胡適和李大釗分別持什么觀點?其爭論的實質是什么?材料一 “要一個一個地研究問題,一點一滴地解決問問題……空談外來進口的主義,是沒有什么用處的。——胡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材料二 “必須有一個根本解決,才有把一個一 個具體問題都解決了的希望。” 所以我們的運動,一方面固要研究實際問題,一方面也要宣傳理想的主義。——李大釗《再論問題與主義》提示:(1)觀點:①胡適反對從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會制度,宣揚資產階級改良主義。②李大釗主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社會革命。(2)實質:要不要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3)意義:①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的第一次論戰,是社會革命論與社會改良主義的論戰,它標志新文化運動內部馬克思主義與改良主義者的分裂開始;②此后馬克思主義者繼續同資產階級的小資產階級思想進行論戰,逐步開拓自己的道路。重點探討: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影響。材料 特別是五四運動后,傳播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在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馬克思主義者的努力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工人運動相結合,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在傳播過程中)胡適主張多談些問題,少談些主義,認為空談好聽的主義是沒有用處的。基爾克社會主義者梁啟超、張東蓀認為中國不具備實現社會主義的條件,反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與上述非馬克思主義者進行了三次論戰,馬克思主義由此在中國廣泛傳播開來。——摘自孫大為《中俄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之比較》提示:(1)與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相互促進,大大啟發了人們的思想覺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愛國運動的開展。(2)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加速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3)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思想和組織基礎,使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高考真題:1.(2022·全國乙卷)據某位學者回憶,“‘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舊分別事物”,中國古來已有的一概稱為舊,古來未有或來自外國的一概稱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別的準繩……對于古今、中外能夠排好恰當的關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這一轉變反映出( )A.東西方文化論爭由此引發B.傳統儒學思想開始受到批判C.全盤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D.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生變化正確答案:D。2.(2024·安徽卷)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學的社會主義之始祖”,有許多獨具慧眼的見解,但“我們對于古人的學說,當參照現在的情形,加以考慮,斷不可一昧盲從,做出那‘孔趨亦趨,孔步亦步’的樣子”。由此可見,當時知識界已關注到( )A.革命理論傳播的廣泛性B.儒家傳統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性D.社會主義學說的實踐性正確答案:D。變式訓練:1.胡適認為五四運動應始于1917和1918年發展的新思想運動。歷史學家何干之則主張五四運動應始于《青年雜志》創刊。據此可知,他們認為五四運動( )A.以北大學生為革命的先鋒B.是新文化陣營分化的結果C.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D.延續了民權和覺醒的信念正確答案:D。2.20世紀20年代初,一些青年知識分子主張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如廣東青年彭湃在其撰寫的《告同胞》中說:““政府’利用法律,來榨取我們的財產,擴充軍備……遂致社會時時釀出種種的變亂……根源在于“社會制度之罪惡’。我們不得不找個治療的手術——‘社會革命’”。據此可知,當時( )A.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B.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C.馬克思主義影響力擴大D.社會革命已成為社會共識正確答案:C。考點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條件材料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近代社會經濟、政治和思想演變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階級基礎。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思想基礎。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共產主義知識分子投身工人群眾中去做宣傳組織工作,以他們為橋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逐步結合起來,從而產生了中國共產黨,而共產國際的幫助,促進加快了這一進程。——王檜林《中國現代史(1919-1949)》歸納為:1.經濟:辛亥革命后民族工業迅速發展(短暫的春天)。2.階級:無產階級進一步壯大并登上歷史舞臺,工人運動持續發展。3.思想: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4.外部:共產國際的支持和幫助。1920年4月,共產國際派代表來到中國商議建黨事宜。5.組織: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早期組織。隨后隨后北京、廣州、武漢、長沙、濟南等地也相繼建立了共產黨的早期組織。(二)標志:中共一大召開5.意義:(1)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3)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背景。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圖文解史:1.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新"在何處?2.“紅船精神”的含義:(三)中共二大:結合“歷史縱橫”1.時間:1922年7月16日至23日。2.地點:上海3.內容:大會通過的宣言,實際上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①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②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4.意義:第一次提出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是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進一步結合的重要標志。歸納總結:近代中國進步思潮的發展歷程及特點。(1)歷程:高考真題:1.(2024·北京卷)1920年,在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領導下,上海機器工會成立。與此同時,陳獨秀主編的《勞動界》也發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資本家壓迫了!真是可惱!我們此時應當要去抵抗他,我們此時就應該要有團體”。這說明( )A.發動工人運動是中國共產黨獨創的斗爭形式B.成立工人組織符合當時革命斗爭的實際需要C.“勞工神圣”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共識D.建立工會是開展國民革命的重要內容正確答案:B。2.(2023·全國甲卷)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強階級基礎。中共一大在討論今后的工作時,“決定集中我們的全部精力組織工廠工人……鑒于我們的黨至今幾乎完全由知識分子組成,所以代表大會決定要特別注意組織工人”。這反映出當時( )A.革命統一戰線建立B.民主革命綱領開始制定C.黨的中心任務確立D.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正確答案:C。變式訓練:1.中國共產黨早期中央報刊主要側重于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闡釋,青年及學生報刊注重對青年革命問題、學生運動等具體問題進行研究,考察勞農報刊則側重于對工農運動、工農生活和生產等實際情況的調查和研究。這些報刊( )A.注重與勞工運動相結合B.職責清晰并且定位準確C.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D.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確答案:B。2.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鑒于安源工人階級力量的強大,毛澤東、李立三、劉少奇等陸續到安源考察,做出如下決定:興辦平民學校,提高工人階級的文化水平和階級覺悟;成立共產黨領導下的黨團組織,創辦工人俱樂部。這反映出建黨初期A.認識到工農聯盟的重要性B.興辦平民學校成為黨的中心工作C.已經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D.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正確答案:D。考點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一)第一次國共合作1.背景:材料 從1922年1月開始,到1923年2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形成第一次高潮,前后持續時間達13個月之久。在此期間,爆發的罷工斗爭達100多次,參加罷工的工人達30萬以上。——中國共產黨歷史網《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材料二 在經歷了外交和軍事上、政治上一系列挫折之后,孫中山對列強的“不予支持”、“反對”和“壓制”已深有體會。他明確講:“我們已經喪失了從美、英、法等列強國家獲得援助的希望……唯一對我們南方政府表示援助的,是俄國的蘇維埃政府。——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歸納為:(1)中國共產黨方面:①在開展工人運動中,中共吸取“二七慘案”的教訓,認識到建立統一戰線的必要性。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②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國共合作決議。(2)國民黨方面:孫中山捍衛民主共和實踐失敗,為救國尋找新途徑、新力量。(3)外部力量:共產國際的幫助。2.標志: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大會提出了新三民主義,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知識拓展: 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關系。重點探討:1.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相比,“新”的主要體現。2.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革命綱領的比較。(1)相同: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在若干基本原則上是一致的,這是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2)不同:兩者有原則上的區別:①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中有徹底實現人民權利和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②在民主革命階段之后,還有一個社會主義階段,是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最高革命綱領,新三民主義沒有這些內容。3.意義①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黨內合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②標志著革命統一戰線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推動了國民革命席卷全國。③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標的國民革命席卷全國。(二)國民革命(1924-1927)1.條件: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建立。2.目標: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3.過程:梳理教材,完成下表核心素養: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國民革命的歷史意義及教訓。材料 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共同取得了打垮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等封建軍閥勢力,動搖廣大農村封建統治勢力之根基,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等一系列勝利成果。其最后的結局:對國民黨而言,是掌握了全國政權并且為中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對共產黨而言,是經過大革命的實踐鍛煉和教育,黨的力量得以迅速發展壯大,黨在工農群眾中的影響得以日益擴大,黨也因此成熟起來,為其后中國革命形勢的繼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說共產黨在大革命中“遭到嚴重挫折”,比說“失敗”更符合歷史實際。——陳廷湘主編《新時期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提示:(1)性質: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意義:①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反動統治。②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③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準備條件:宣傳了中國共產黨革命主張,擴大了黨在群眾中的影響;群眾的革命覺悟得到了提高;共產黨掌握了一部分軍隊(3)教訓:①中國的民主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領導;②必須領導發動農民起來革命,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③必須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斗爭;④必須把馬列主義的普通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重點探討: 分析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及主要特點。材料一 這時的中國共產黨尚處在幼年時期,缺乏斗爭經驗,對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都缺少足夠的認識。特別是中共領導層犯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不懂得掌握革命領導權和武裝的重要性,“自愿地放棄對于農民群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放棄對于武裝力量的領導權” ,使黨在國民革命的危急時刻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沒有能夠采取果斷有力的措施,導致革命失敗。——張海鵬等《中國近代史》材料二 20世紀20年代的國民革命,在“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共同目標下,工人、農民、青年學生以及商人、婦女等各個階層的廣大民眾都被動員起來。當時的國共兩黨,一個關注上層,一個關注下層;一個重視軍事,一個重視民眾。北伐戰爭的迅猛推進,時論認為“槍與筆聯合起來,所以到處如入無人之境”。——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提示:(1)失敗原因:①客觀上:反革命力量過于強大;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主觀上:中國共產黨還處于幼年時期,缺乏革命斗爭經驗;采取黨內合作模式,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在黨內占統治地位,放棄革命領導權。(2)特點:①革命任務:“打倒列強,除軍閥”,反帝反封建。②群眾基礎:以國共合作為核心,形成了多階級的統一戰線。③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并存,新三民主義占主導地位。④革命軍隊:組建國民革命軍。高考真題:1.(2024·江蘇卷)1924年2月,周恩來等人決定,將旅歐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巴黎創辦的機關刊物改名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強調:“我們所認定的唯一目標便是:反軍閥政府的聯合,反帝國主義的國際聯合。”他們這樣做是為了( )A.策應國內革命形勢的發展B.拓寬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途徑C.促成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D.探索獨立開展武裝斗爭的道路正確答案:A。2.(2024·山東卷)1926年1月,吳玉章在廣州國民黨二大期間的一次答詞中說:民國元年的革命雖然成功,但所主張的不過是十八世紀法國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舊方法,應付現在的新環境,當然是走不通的”。他強調的是( )A.工農群眾的革命主力軍作用B.創新革命理論的緊迫性C.需要吸取法國大革命的教訓D.推進國民革命的必要性正確答案:B。變式訓練:1.192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通告指出:“在秘密行動之下,本黨的印刷物傳布到黨的群眾和深入黨外的群眾中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等于人身上的血脈,血脈之流滯,影響于人的生死。”由此可見,此時的中國共產黨( )A.面對復雜兇險的革命形勢B.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C.認識到農民力量的重要性D.堅持踐行俄國的革命道路正確答案:B。2.雖然國民革命軍中實行了黨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但大多數官兵并沒有得到徹底的革命改造,仍帶有濃厚的封建地方狹隘保守的排外思想,部隊缺少統一的正規戰斗操練。材料表明,國民大革命失敗的原因是( )A.國民革命軍革命性弱B.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C.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D.沒有科學綱領的指導正確答案:A。思維導圖:2026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20講 講義(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