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歷史期末測試卷一、選擇題(15 分)1.“新中國成立前……仍然維持封建土地制度。”我國的地主階級被消滅是通過()A.抗美援朝B.土地改革C.一五計劃D.三大改造2.2022年 2月,王毅在闡述中方對烏克蘭問題的基本立場時表示:“中方堅定主張尊重和保障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立場是一貫的,也是明確的,在烏克蘭問題上同樣適用。”中國政府這一立場源于(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求同存異方針C.霸權主義 D.“一邊倒”政策3.1956年底,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依據是( )A.制定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B.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C.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D.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順利實施4.我國“一五”計劃期間,大型項目實際完成投資 196.1億元,其中東北占實際投資總額的 44.3%,已建成投產的重工業企業也多集中在東試卷第 1頁,共 4頁{#{QQABQQUt4gAQkkSACQ7KA0F6CUuQsJKjJYoMgQASqAxCCANABAA=}#}北。促成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因素是()A.美國形成對華包圍封鎖 B.便于就近接受蘇聯的援助C.有利于支援朝鮮戰場 D.中日兩國關系發生變化5.下面所示是某同學在閱讀教材時做的筆記,據此判斷他閱讀的內容是( )1.《論十大關系》2.中共八大3.社會主義總路線4.“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5.八字方針A.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B.人民生活方式變化C.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D.社會主義建設成就6.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在經歷了 80年代初以農村改革為重點的第一階段,和 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為重點、城鄉聯動、全面改革的階段以來,以中國共產黨十四大為標志,改革進入了新階段。中共十四大確立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 )A.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B.提出改革開放的總方針C.開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7.小可同學準備寫一篇小論文,并在網上搜集了諸如“社會主義公有制”“贖買政策”“合作社”“公私合營”等方面的材料。據此判斷,這篇論文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過渡時期 B.政權鞏固 C.人民公社 D.三大改造試卷第 2頁,共 4頁{#{QQABQQUt4gAQkkSACQ7KA0F6CUuQsJKjJYoMgQASqAxCCANABAA=}#}8.廣東深圳,昔日小漁村,如今大都市,進出口總額占全國 1/10;浙江義烏,匯聚全球 210萬種商品,日均 2800萬個快遞從這里飛向世界各地;新疆阿拉山口,中歐班列線路累計超 120條,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從這里走向中亞、歐洲市場。這些故事呈現了( )A.經濟特區相繼建立 B.城市改革深入展開C.對外開放不斷擴大 D.香港和澳門的回歸9.1984年,北京某國營紡織廠門口貼出新標語:“打破鐵飯碗,工資看貢獻!”這一變化得益于( )A.“一五”計劃 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C.建立經濟特區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0.“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究其根本原因是( )A.外交談判策略的高明 B.綜合國力的提高C.兩岸達成“九二共識” D.民族大團結的實現11.2024年 1月臺灣地區“大選”落幕,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當選,隨后賴清德在各種場合頻繁爆出臺獨言論,揚言要阻止兩岸統一,這反映當前妨礙祖國統一的主要因素是( )A.臺灣島內臺獨分子的分裂活動 B.臺灣民眾反對兩岸統一C.國際反華勢力干涉中國內政 D.“和平統一、一國兩制”12.1973年,美國受訪公眾中有 53%對中國印象積極,而在 1972年,這一占比僅有 23%。導致美國公眾對中國態度發生轉變的重要變量是( )試卷第 3頁,共 4頁{#{QQABQQUt4gAQkkSACQ7KA0F6CUuQsJKjJYoMgQASqAxCCANABAA=}#}A.中日邦交正常化 B.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C.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3.1971年 10月,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布什感嘆:“這是聯合國歷史上的轉折點,反西方國家在美國指揮下第一次被打敗。”這一評論所指的歷史事件是( )A.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B.中美發表《上海公報》C.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中國首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14.在中共十六大會議上確定“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指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 )①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②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③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綠色發展方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5.2021年,中國郵政發行“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紀念郵票,其中一枚畫面中有國產航母山東艦、殲-20、東風 41導彈和信息化作戰裝備等內容。這展示了我國( )A.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成果B.新時代社會生活與環保藍圖C.新時代國防建設的偉大成就D.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成就試卷第 4頁,共 4頁{#{QQABQQUt4gAQkkSACQ7KA0F6CUuQsJKjJYoMgQASqAxCCANABAA=}#}二、材料題(45 分)16.中共十九大吹響了全黨全國人民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軍的集結號。下面是某中學八年級某班學生圍繞“‘中國夢’新時期新征程”開展的一次研究性學習,請你參與。(7分)材料一 2012 年 11 月 2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闡釋了“中國夢”的概念:“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材料二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習近平(1)根據兩則材料并結合所學,說說“中國夢”提出的時間、內涵分別是什么。(2分)(2)在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上,什么思想分別被確立為了黨的指導思想?(2分)(3)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其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什么?(2分)(4)通過本次研究性學習,談談你對實現“中國夢”的認識。(1分)17.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諸多具有開創性的政治實踐和理論創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建國綱領】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屬于人民,各級政權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共同綱領》(1949 年)第 1頁,共 5頁{#{QQABQQUt4gAQkkSACQ7KA0F6CUuQsJKjJYoMgQASqAxCCANABAA=}#}【當家作主】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文獻【民族團結】材料三:民族區域自治示意圖材料四:到 1956 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A)向社會主義(B)的轉變。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下冊(1)寫出材料一中的法律文件是在哪次會議確立的?并寫出該會議確立的有利于今天各民主黨派和愛國人士參政議政的政治制度?(2分)(2)寫出材料二這部法律規定的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名稱。這部憲第 2頁,共 5頁{#{QQABQQUt4gAQkkSACQ7KA0F6CUuQsJKjJYoMgQASqAxCCANABAA=}#}法確立的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制度?結合所學列舉我國的自治區兩例。(3分)(4)依據材料四結合所學回答出 A、B處的內容。(2分)(5)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上述政治制度確立的共同作用?(一點即可)(1分)18.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起一個嶄新的中國。 面對嚴峻的內外形勢,中國人民無懼挑戰,在中共中央的指導下采取一系列重要舉措,初步完 成了對新中國社會的鞏固與建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報紙名稱 社論摘要前程無限光輝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誕生,四萬萬七《人民日報》(中國) 千 五百萬中國人民開始自己當權管理國家,我們這個古老 的東方民族揭開了歷史的新巨冊。這在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陣線上又打開了一個缺口;中 國人民的勝利,乃是本世紀繼蘇聯十月革命和消《人民論壇報》(波蘭)滅希特 勒法西斯主義之后的偉大事件。材料二 1950 年 10 月 25 日到 1951 年 6 月的七個多月里,志愿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實行戰略反攻,以運動戰連續進行了五次戰役,殲敵 23 萬余人。志愿軍根據中共中央提出的 “持久作戰,極防御 ”的戰略方針,以大規模的陣地戰頑強堅守,粉碎了美軍和南朝鮮軍的進 攻,并于 1953 年發動強大的夏季反擊戰役,殲滅了美軍和南朝鮮軍 12 萬余人。——摘編自李穎《細節的力量——新中國的偉大實踐》材料三 在武漢修建一座長江大橋是幾代人的夢想。清朝就曾有過設想,在孫中山的《治國方略》 中也有規劃,但限于當時國力薄弱,未能實施。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國家優第 3頁,共 5頁{#{QQABQQUt4gAQkkSACQ7KA0F6CUuQsJKjJYoMgQASqAxCCANABAA=}#}先發展 重工業的背景下,鐵路運輸的重要性凸現,建造大橋跨越長江天塹被提上議事日程。——程中原《紅色地圖:黨史記憶 90 年·成長地標》(1) 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新中國成立的的標志。寫出哪一事件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2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歸納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寫出兩點)(2分)(3)依據材料三,指出國家為什么要修建武漢長江大橋(寫出 1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座大橋的建設與當時國家實施的什么計劃有關?(2分)(4)三大改造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上的“創舉”是什么?(1分)(5)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我國涌現出了許多模范代表人物,請舉例兩位。我們可以學習他們怎樣的精神?(3分)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8分)材料一:1978 年,它是一個光輝的起點,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嚴重的挫折中重新奮起,帶領中國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始了新的偉大革命……社會主義中國將在這場新的革命中告別貧窮和落后,走向繁榮和進步。——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材料二:(1978 年)鄧小平及其同像同樣依賴改變組織方式……來提高農業生產率。如果我們追溯中華人民共和國融入世界的歷史,那 1980 年打開的第一扇“窗”則需永遠銘記……最鮮明的特點是……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材料一中的“嚴重的挫折”指的是哪一政治事件?起止時間是什么時候?(2分)第 4頁,共 5頁{#{QQABQQUt4gAQkkSACQ7KA0F6CUuQsJKjJYoMgQASqAxCCANABAA=}#}(2)材料一中的“光輝的起點”指的是黨的哪一重大會議?為此次會議的順利召開奠定思想基礎的是哪一思想領域的事件?“新的偉大革命”指的是在此次會議上做出的什么決策?(3分)(3)材料二中“鄧小平…來提高農業生產率”采取的具體舉措是什么?該具體舉措最早是在哪個村被探索出來的?第一扇“窗”指的是哪一城市?(3分)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1982 年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明確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材料二:某個時間軸得出觀點: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1)材料一中“走自己的道路”指的是黨最終找到了一條什么正確道路?鄧小平理論在哪次會議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分)(2)依據材料二的時間軸,選取三例史事,結合其影響,對上述觀點進行論述,并談談自己的認識。要求:題目用題中的觀點,圍繞觀點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寫出認識,字數在 150左右。(8分)第 5頁,共 5頁{#{QQABQQUt4gAQkkSACQ7KA0F6CUuQsJKjJYoMgQASqAxCCANABA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