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房山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學業水平調研(二)高一歷史本試卷共10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長90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25題,每題2分,共50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以下可實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文化遺存是A.半坡遺址B.姜寨聚落遺址 C.良渚古城遺址 D.二里頭遺址2.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下圖為拓片展示圖)通體以嵌錯工藝刻畫了戰國時期采桑、樂舞、射獵、水陸攻戰等多組場景,壺身為垂葉紋裝飾,此類紋飾青銅器在河南、四川等地也有出土。該文物①是研究戰國歷史的圖像史料②可用于研究豐富的社會生活③反映當時青銅鑄造工藝高超④表明跨區域存在著文化交流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3.下列關于我國古代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表述,符合東晉南朝時期的是A.南方山區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江南得以開發B.曲轅犁出現并在水田推廣,農業生產工具改進C.“蘇湖熟,天下足”,經濟重心已轉移到南方D.新的農作物品種傳入,普遍推廣種植玉米、甘薯4.下列選項中史實與結論相符的是選項 史實 結論A “進士科······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科舉制不利于人才選拔B “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門第觀念淡化C 遼的鐵制農具與當時華北地區使用的農具差別不大,契丹鞍、西夏劍被稱為“天下第一” 遼和西夏農業生產取代畜牧業D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5.下列史料涉及的科技文化成就,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①“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②裴秀《禹貢地域圖》提出:“制圖之體有六焉,一曰分率,二曰準望,三曰道里,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③“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為《傷寒雜病論》”④“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④②6.明朝鄭若曾在《沿海山沙圖》中繪制了從廣東沿海到遼東一線的海防設施,其中明確標注了“釣魚嶼”“黃毛山”“赤嶼”等地名(右圖所示)。時任明工部尚書雷禮亦在其詩作中稱“水環赤(尾)嶼盡閩疆”。據此可知A.這是最早記載釣魚島、赤尾嶼的史料B.明朝明確將釣魚島等納入了海防范圍C.釣魚島及其附近的島嶼歸臺灣府管轄D.現代中國的版圖在明朝已經基本奠定7.“本年夏間,拳匪構亂,開釁友邦······迭命慶親王奕劻······與各國使臣止兵議款。昨據奕劻等電呈各國和議十二條大綱,業已照允。仍電飭該全權大臣將詳細節目悉心酌核,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材料中的“各國和議十二條大綱”應為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8.下表是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部分企業的相關信息。據此分析,這些企業創辦時間 企業名稱 創辦地 性質1865年 江南制造總局 上海 軍事工業1866年 福州船政局 福州 軍事工業1878年 開平煤礦 唐山 民用工業1890年 漢陽鐵廠 漢陽 民用工業A.引進了機器生產技術 B.管理方式為官督商辦C.分布于東南沿海地區 D.改變了清朝落后面貌9.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說:“······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民族主義是指反抗外來侵略實現中華民族獨立B.民族、民權、民生只要同步推進就能挽救中國C.三民主義反映了當時歷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D.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實現了三民主義的目標10.新中國成立初期,文教領域掀起了“新年畫運動”。以下作品分別在1950年和1952年舉行的新年畫作品評獎中榮獲“甲等獎”。這些年畫“新”在①描繪出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新愿景 ②宣傳為恢復經濟努力生產的理念③展示了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的決心 ④展示出“一五計劃”的偉大成果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1.20世紀70年代新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與世界各國建交的又一次高潮,不僅表現在與我國建交國家的數量增多,也表現在我國打破意識形態的束縛,并積極地融入國際組織。這次建交高潮出現的原因有①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提升 ②世界殖民體系徹底瓦解的有利時機③中美關系正常化改善了外部環境 ④國內外形勢變化導致外交政策調整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2.2025年是上海合作組織的“中國年”。經過24年發展,上海合作組織已從6個成員國擴大為26個國家的“上合大家庭”,構建起世界上幅員最廣、人口最多的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與壯大反映了我國A.積極推進新型區域合作的進程 B.參與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C.面對南北問題提出的中國方案 D.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13.阿爾及利亞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畫(下圖)繪制于5000-6000年前,右上圖顯示婦女正在收割,右下圖顯示男性正在放牧。壁畫反映出該地區A.人們以采集和漁獵為生B.居民已經培植出了大麥C.原始農牧業的生產情境D.社會出現明顯階級分化14.以下古代文明與成就對應正確的是A 古希臘文明 創造了從1到9的數字,有著名史詩《羅摩衍那》B 古印度文明 統一了兩河流域并有世界上現存最早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C 大津巴布韋 發明了“浮動園地”,建立了特諾奇蒂特蘭城D 瑪雅文明 發展了以玉米為主的農業,建造了金字塔15.“(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下列能佐證上述觀點的是①美洲特產甘薯、南瓜、可可等流向世界各地②歐亞大陸的馬、牛、豬、羊等家畜引入美洲③中亞的商人把葡萄、石榴、胡桃等帶到中國④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等疾病帶入美洲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6.伏爾泰曾說:“本身自由,周圍的人與自己平等-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們的自然生活。”盧梭認為:“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時,他們就做得更對。”材料反映出伏爾泰和盧梭都主張A.君主立憲制 B.民主共和制 C.消滅私有制 D.反對君主專制17.托馬斯·潘恩在《常識》中寫道:“我們作為美利堅人······我反對以“父母之邦'或者“祖國'這樣的字眼專用于英格蘭······上帝安排英國與美利堅相距遙遠,這也是強有力和自然的證據,證明一方對另一方的統治不符合上天的意圖。”材料表明A.北美殖民地經濟發展與英國沒有任何聯系B.《常識》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綱領性文件C.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識覺醒推動了獨立戰爭D.啟蒙思想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18.1700年,任何一位理性的觀察家都會認為世界棉花生產將仍以印度或中國為中心······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變了······棉花不再由家庭種植,而是由奴隸種植,供應數千英里之外的工廠,而這些工廠又距離布料的最終消費者數千英里。歐洲······成為了棉花產業的中心。世界棉花產業中心變化的原因是①工業革命的推動 ②工廠制度的建立③世界市場的發展 ④殖民地人民反抗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9.馬克思認為:“里昂的工人以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為自己只是共和國的戰士,而事實上他們是社會主義的戰士。于是他們的政治理智弄得他們認不清社會貧困的根源,歪曲了他們對自己真正目的的認識,他們的政治理智蒙蔽了他們的社會本能。”這表明里昂工人起義A.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B.斗爭目標是推翻私有制C.需要科學理論進行指導 D.踐行了馬克思主義學說20.美國記者約翰·里德在論述俄國歷史時講到:“他們實現了最基層百姓那普遍而又單純的愿望,號召他們起來摧毀舊制度,然后同他們一道,在舊制度的廢墟上構建起新制度的框架。”材料所指的是A.二月革命勝利后建立了臨時政府 B.十月革命開辟了社會主義新道路C.新經濟政策調整國家與農民關系 D.蘇聯成立后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21.下表內容是《國際聯盟盟約》對一戰后不同地區管理的規定,據此可知以前屬于土耳其帝國之各民族······唯仍須由受任統治國予以行政之指導及幫助,至其能自立之時為止中非洲之民族,依其發展之程度,受任統治國必須負地方行政之責,唯其條件應為:······除警察或國防所需外,不得以軍事教育施諸土人,并保證聯盟之其他會員國在交換上、商業上之機會均等非洲西南部及南太平洋數島······或因距文明中心遼遠······受治于受任統治國法律之下,作為其領土之一部分A.國聯對這些地區實行托管 B.各地區的管理呈現一致性C.民族自決的原則得到貫徹 D.殖民統治的烙印依舊存在22.某校學生正在搜集以“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為主題的相關材料,以下歷史人物活動符合該主題的是A.孟尼利克二世 B.甘地 C.桑地諾 D.納賽爾23.《聯合國憲章》規定:安全理事會以聯合國十五會員國組織之;安全理事會關于程序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表決之;對于其他一切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包括全體常任理事國之同意票表決之。這一規定A.推動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B.體現了“大國一致”的原則C.有效防范了霸權主義的產生 D.建立了二戰后國際政治新秩序24.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提出不結盟和非集團化原則。1967年歐共體成立時工業總產值已占全球22.7%。日本在1968年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上述材料表明A.第三世界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B.歐共體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美國C.兩極格局中孕育著多極化的趨勢 D.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已經瓦解25.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中國社會主義迅速發展”“世界殖民體系崩潰”“歐盟形成”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上述事件反映出①社會主義國家曲折發展 ②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迅速③新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④社會信息化成為時代潮流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第二部分本部分共3題,共50分。26.(14分)長城材料一(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概述中國古代修筑長城的歷程,并簡述其歷史作用。(7分)材料二(太宗)曰:“自古突厥與中國更有盛衰······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習干戈,突厥來侵,莫能抗御,致遺中國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諸淫費,農民恣令逸樂,兵士唯習弓馬,庶使汝斗戰,亦望汝前無橫敵······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筑長城耶?”材料三(圣祖)曰:“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帶,朕皆巡閱,槩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延袤數千里,養兵幾何,方能分守?”(2)依據材料二、三,結合所學,指出唐太宗和清圣祖(康熙帝)對修筑長城的看法并加以說明。(7分)27.“復興之路”(22分)材料一《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按照文明發展歷程,以思想文化、精神文明為主線,突出“文明地標”,展現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交流互動的歷史真相。其中部分章節目錄如下表所示:章 節 目第十一章 第二節 救亡圖存 1.“師夷長技以制夷” 2.“中體西用” 3.改良與革命思潮興替第四節 社會新風貌 1.新興階層 2.日常生活 3.文明交流互鑒第十二章 第三節 文明新氣象 1.白話文運動與新文學的發展 2.現代藝術的拓展 3.新聞報刊與現代文化設施建設閱讀材料一,從“救亡圖存”“社會新風貌”“文明新氣象”三節中任選一節,依據條目內容,補充相關史事并加以闡釋。(6分)材料二序號 標語或口號摘編① “打倒列強,除軍閥”;“鞏固革命聯合戰線”② “反對內戰,爭取和平”;“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③ “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自己動手、豐衣足食”④ “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打土豪,分田地”;“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停止內戰,一致抗日”(2)閱讀材料二,依據標語或口號出現的時間順序,對①②③④進行排序并簡要說明;結合所學,歸納這些標語或口號的主要特點。(10分)材料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統計簡表(部分)年份 1978 2000 2012 2021 2022國內生產總值GDP(萬億元) 0.37 8.94 51.93 114.37 121.02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2021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38.6%,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截至2024年,中國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蟬聯世界第一,制造業增加值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的位置升至第11位,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概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6分)28.(14分)世界經濟發展材料一 加拿大學者卜正民借助17世紀畫家約翰內斯·維梅爾的畫作展現了當時荷蘭社會發展的面貌。維梅爾的畫作中有帶著毛皮帽子的荷蘭軍官、土耳其地毯、青花瓷盤等諸多元素。軍官戴的時髦帽子是用海貍毛皮制成的,當時的海貍毛皮是歐洲探險家和亡命徒從美洲印第安人手里用武器換來的,販賣海貍毛皮的收益則為水手尋找前往中國的新航線之旅提供了資金支持。在中國,歐洲人用秘魯銀礦出產的銀子,購買了數以千計的瓷器,瓷器成了這一時期荷蘭畫家筆下常見的物品。維梅爾畫作中海貍毛皮、土耳其地毯和中國瓷盤同時出現在荷蘭代爾夫特的客廳中。一位法國人曾寫道,當時荷蘭碼頭“貨品的豐富程度令人難以想象”。(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概括維梅爾的畫作所體現的世界經濟發展的特征。(4分)材料二 從發展過程上看,20世紀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并不是一個直接的過程。一體化的真正推進主要是后半個世紀的歷史,甚至在這后半個世紀中也出現過各種曲折。然而,前半個世紀的重要性在于,它從反面給人類社會一個忠告:當經濟自發的國際聯系已經發展到如此密切的時候,消除人為障礙、創造合作條件已變得何等重要。國際社會正是從前半個世紀吸取了教訓,而在后半個世紀中推進了一體化的。(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簡述20世紀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歷程。(6分)材料三 多邊主義的要義是國際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著辦,世界前途命運由各國共同掌握。在國際上搞“小圈子”“新冷戰”,排斥、威脅、恐嚇他人,動不動就搞脫鉤、斷供、制裁,人為造成相互隔離甚至隔絕,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對抗。一個分裂的世界無法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對抗將把人類引入死胡同。(3)閱讀材料三,結合所學,談一談如何應對當今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4分)(考生務必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房山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學業水平調研(二)參考答案高一歷史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1 2 3 4 5 6 7 8 9 10C D A B B B D A C A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C A C D B D C A C B21 22 23 24 25D D B C A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50分)26.(14分)(1)歷程:春秋戰國時期,燕、趙、秦等國在邊境地區修筑防衛墻;秦統一后把各國所修的防衛墻修繕、連接,是為秦長城;漢朝武帝時期,在秦長城的基礎上,把長城延伸到了河西走廊地區(西北地區);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開始修筑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的防御工事,是為明長城。(4分)作用:防御掠奪,保護中原王朝安全和人民生產生活的安定;保護屯田,推動北部邊區的開發與發展;保護交通和商業貿易往來。(3分)(2)看法:二者均反對修筑長城。(1分)說明:唐太宗認為隋朝軍隊戰斗力不強,無法抵御外來侵略;修筑長城勞民傷財;可通過選用良將、強化武備抵御外侵;唐朝國力強盛,軍隊戰斗力強,對防范突厥較為自信。(3分)康熙帝認為長城在歷史上防御少數民族進入中原作用有限;秉持治國“不專恃險阻”“惟在修德安民”的民本理念;修長城勞民傷財;清朝疆域廣闊,長城并非清朝邊界。(3分)27.(22分)(1)參考示例:第二節:救亡圖存闡釋: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危局,社會各階級提出不同的救國方案。林則徐辦譯館,譯成《四洲志》;魏源在其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這些開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地上天國”,代表了近代中國人民尋求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掀起洋務新政,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不斷加劇,康、梁等維新派掀起戊戌變法運動,促進了新思想的傳播。《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最終失敗。隨著清政府統治危機的加深,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領導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6分,至少列舉3個及以上的例子)(2)順序:①④③②(2分)說明:①“打倒列強,除軍閥”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后國民革命的目標,屬于國民大革命時期。④“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是八七會議提出,“打土豪,分田地”“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到”是工農武裝割據理論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的內容,“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是中共八一宣言的內容,以上均屬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③“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是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發布的宣言;“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是相持階段,面對國民黨的消極抗日,中共提出的口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是敵后抗日根據地建設的內容,屬于全面抗日戰爭時期。②“反對內戰,爭取和平”“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是抗戰結束后要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口號,“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解放戰爭后期的內容,屬于解放戰爭時期。(4分,簡要列出時間段即可)特點:內容依據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而制定;語言通俗易懂;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壯大;宣講黨的方針政策。(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3)成就: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中國的國民經濟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對外貿易保持增長迅速,基礎建設走在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貧困人口逐年減少,至2021年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并不斷發展;中國的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斐然;祖國統一大業邁出堅定步伐;中國全方位外交布局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彰顯中國智慧與力量,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6分)28.(14分)(1)特征:荷蘭畫家維梅爾的作品通過描繪海貍毛皮、中國瓷器和土耳其地毯等細節,生動反映了新航路開辟之后,人類的聯系網絡從區域性網絡向全球性網絡轉變。歐洲人特別是西歐人以殖民探險或開展貿易為名,開辟了全球商路,畫中的海貍毛皮(美洲)、中國瓷器(亞洲)、土耳其地毯(中東)在荷蘭家庭出現,西班牙從美洲掠奪的白銀流入中國,換取絲綢、瓷器,形成“白銀全球化”現象。表明全球貿易網絡成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物種的跨洲交流促使物質文化交融,藝術呈現全球化特征。(4分)(2)歷程:20世紀前半期,由于兩次世界大戰和世界經濟大危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競相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造成了國際貿易萎縮,世界經濟一體化遭遇挫折。(2分)二戰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國際經濟組織建立,加強了國際協調,促進了國際貿易的恢復和發展,推動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但冷戰和兩極格局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和世界經濟一體化。(2分)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有利于國際貿易的發展。1995年成立了世界貿易組織,把貿易、投資和服務的國際化提高到新的水平,推動了世界經濟一體化。21世紀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成為強勁的時代潮流。(2分)(3)應對:逆全球化的主張和“脫鉤”的做法不可取,應該堅持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方向,以誠相待、普惠共享,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各國積極參與,用積極方式保衛自身經濟安全,改革國際經濟秩序,使之對發展中國家更公平。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倡導共建“一帶一路”,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影響力和作用的推動者。(4分,任意兩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