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2026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學霸考前速記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2026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學霸考前速記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
第1課 古代埃及
一種文明:古埃及文明
一條河流:尼羅河
一種文明象征:金字塔
一種國王稱號:法老
兩大文明成果:太陽歷、象形文字
圖特摩斯三世
圖特摩斯三世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他在位期間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張戰爭,通常認為,是圖特摩斯三世使古埃及完成了從一個地域性王國向洲際大帝國的質變,他被認為是古埃及最偉大的法老之一,被稱為“古代世界之拿破侖”。
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古埃及地跨亞、非兩洲,而不是亞、非、歐三洲。
“金字塔”是中國人對古埃及國王陵墓的稱呼,而非其正式名稱。
法老
法老是埃及語的希伯來文音譯,意為大房屋,原僅指王宮,并不涉及國王本身。從圖特摩斯三世起,“法老”一詞開始用于國王自身,并逐漸演變成對國王的一種尊稱。
素材速解
  圖片內容:古代埃及示意圖。
圖片分析: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公元前15世紀,古埃及版圖向北延伸至敘利亞與小亞細亞交界處,以及幼發拉底河上游,向南擴展到尼羅河“第四瀑布”。這是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的疆域,此時古埃及成為強大的軍事帝國,版圖地跨亞、非兩洲。
圖片考點: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古埃及文明和尼羅河的關系。
 
圖片內容:古埃及象形文字銘文。
圖片分析:古埃及人創造的象形文字是從圖畫文字演變而來的,其主要被刻在石碑、石柱上,或書寫在神廟墻壁和紙草紙上,保留下來的以刻在石頭上的居多。象形文字為研究古代埃及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其對以后的字母文字產生了重要影響。
圖片考點:象形文字的意義。
圖片內容:金字塔。
圖片分析:金字塔是古埃及國王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體現了古埃及的科技水平與建筑技術,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它既體現了古埃及國王的神圣權威,也是古埃及法老實行奴隸制專政、殘酷壓迫和奴役奴隸的歷史見證。
圖片考點:金字塔的意義。
 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
一種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一個王國:古巴比倫王國
一位國王:漢謨拉比
一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
兩條河流: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三大文明成果:楔形文字(文字)、 陰歷(歷法)、60進制(數學)
橫向比較——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
考查角度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甲骨文
不 同 點 發源地 尼羅河流域 兩河流域 黃河流域
形成時間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公元前3200年左右 殷商時期
發明者 古埃及人 蘇美爾人 商朝王室貴族
構造特點 “畫成其物” 筆畫像楔子 “刻成其物”
書寫材料 石碑、紙草等 泥版 龜甲、獸骨
共同點 都從圖畫文字發展而來,都是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不等于古巴比倫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只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
蘇美爾人
蘇美爾人是歷史上兩河流域早期的定居民族。他們所建立的蘇美爾文明是整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最早、同時也是全世界已知最早的文明。
空中花園
傳說空中花園是公元前6世紀新巴比倫王國的一個國王在巴比倫城為其患思鄉病的王后修建的,現已不存在。傳說其采用立體造園手法,將花園放在四層平臺之
上,由瀝青及磚塊建成,平臺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撐,并且有灌溉系統。園中種植各種奇花異草,遠看猶如花園懸在半空中,因此得名“空中花園”。
《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而不是第一部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
一切法律條文都體現著立法者的價值傾向,代表著立法階級的利益。《漢謨拉比法典》是由奴隸主階級制定并執行的,維護的是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素材速解
圖片內容:楔形文字。
圖片分析:楔形文字是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的古老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蘇美爾人通常用削成尖頭的蘆稈或木棒做筆,在未干的軟泥板上壓刻出符號。由于落筆處印痕較深寬,提筆處較細狹,形狀很像木楔,所以由這種筆畫構成的文字被稱為“楔形文字”。
圖片考點:世界早期文字、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化成就。
圖片內容:《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圖。
圖片分析:《漢謨拉比法典》石柱高2.25米,上部周長1.65米,底部周長1.9米。石柱上部是以太陽神授予漢謨拉比權標為主題的浮雕,下部是用楔形文字鐫刻的法典銘文。因刻在石柱上,《漢謨拉比法典》又名“石柱法”。
圖片考點:《漢謨拉比法典》的歷史地位、內容和影響。
 
第3課 古代印度
一種文明:古代印度文明
一支游牧部落:雅利安人
一種宗教:佛教
兩個早期文明遺址:哈拉帕遺址、摩亨佐·達羅遺址
四大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橫向比較——古代亞非四大文明
考查角度 古埃及文明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中國文明
不 同 點 地理位置 非洲東北角 亞洲西部 亞洲南部 亞洲東部
發源地 尼羅河流域 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 黃河、長江流域
文明 成果 金字塔、象形 文字、太陽歷等 《漢謨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等 阿拉伯數字、佛教等 甲骨文、青銅器等
共同點 都興起于大河流域;都以農業為主;都建立了奴隸制度
認識 (1)不同的地理環境產生不同的文明,人類文明自產生起就有多元化的特點;(2)各文明都創造了偉大的文明成果,且都對后世有深遠影響;(3)要尊重不同的文明,合理吸收不同文明的積極成分;(4)人類最早的文明在適合農耕的大河流域產生
古代印度是一個地理概念,不是國家,與今天的印度不是一個概念。
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著名的奴隸制王朝,其統治時間為約公元前 324 年至約前 187 年,首都為華氏城。孔雀王朝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完成基本統一的大帝國,其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
古代印度人發明了從0到9的計數法,經阿拉伯人改造后傳播到歐洲,被歐洲人稱為“阿拉伯數字”。
原因探究:大河流域較早地
孕育古代文明的原因
大河流域氣候濕潤、地勢平坦,適合人類生存;泛濫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這些都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同時大河流域的交通運輸也很便利。
在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中,國王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而非第一等級婆羅門。
種姓制度的影響
(1)在一定程度上為種姓內的成員提供了保護,有利于維護統治和社會安定。
(2)制造種姓隔離,維護社會不平等;使下層勞動人民備受壓迫和歧視,阻礙了印度社會發展的進程。
原因探究:佛教產生的背景
隨著古印度奴隸制的發展,種姓制度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滿,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情緒不斷高漲,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佛教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
素材速解
圖片內容:摩亨佐·達羅遺址。
圖片分析:20世紀20年代,考古學家在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內發現了摩亨佐·達羅城市遺址。這是一座規劃完整的城市,也是古印度文明時期最大的城市。摩亨佐·達羅的城市規劃非常先進,城市被分為幾個部分,包括一座位于高處的“城堡”和地勢較低的城區。摩亨佐·達羅擁有當時世界上先進的供水和排污系統。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摩亨佐·達羅遺址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圖片考點:古印度早期文明。
圖片內容:古代印度示意圖。
圖片分析: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是在印度河流域發現的最大、最典型的早期文明遺址,也是在南亞次大陸發現的最早的城市文明遺址,存在年代約為公元前23世紀—前18世紀。這一時期,古代印度的社會生產力已發展到較高的水平,出現了貧富分化和階級對立,且有了文字。公元前324年,孔雀王朝建立,華氏城是當時的都城。孔雀王朝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
圖片考點: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孔雀王朝的統治。
第二單元 古代歐洲文明
 
第4課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一個特點:“小國寡民”
  一種制度:奴隸制民主政治
  一個帝國:亞歷山大帝國
  兩個城邦:斯巴達、雅典
  兩個人物:伯里克利、亞歷山大
城邦
城邦,源自古希臘語,就是一個城市連同其周圍不大的一片鄉村區域,形成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這些獨立的主權國家疆域很小,人口也不多。在《理想國》中,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理想中的國家就是一個小國寡民的城市國家,其和“城邦”相契合。
荷馬時代
荷馬時代是邁錫尼文明滅亡后,古希臘地區重回氏族部落統治時期的時代,存在于約公元前11世紀—前9世紀。這一時期的歷史主要由盲詩人荷馬所寫的《荷馬史詩》記錄,故稱為“荷馬時代”,也稱“史詩時代”。類似的命名方式有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因孔子編訂的《春秋》而得名,戰國因劉向整理校訂的《戰國策》而得名。
希臘城邦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有參與統治的權利,而非全體公民。
雅典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城邦國家之一,并不是希臘文明的全部。
唯物史觀:評價伯里克利時代的
雅典民主政治
(1)積極性:它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使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局限性:它本質上仍然是少數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專政,是奴隸主貴族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有參與統治的權利,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亞歷山大帝國建立的意義
亞歷山大的遠征在客觀上使古希臘文明與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得以接觸、交流、融合,擴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圍,加快了人類歷史由分散走向整體的過程。在一個世界性的帝國內,世界性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出現是必然的。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在世界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素材速解
圖片內容:伯里克利(約公元前495—前429 )。
圖片分析:伯里克利是古希臘奴隸制民主政治的杰出代表,是古代世界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代表雅典工商業奴隸主和中下層自由民的利益,從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429年,推動雅典公民大會通過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使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伯里克利時代”。
圖片考點: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主要機構,對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圖片內容:亞歷山大東征示意圖。
圖片分析: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從馬其頓出發,進攻波斯帝國,先攻占地中海東岸地區,進入埃及,轉而進入兩河流域,滅波斯,足跡遠達印度河流域。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但同時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
圖片考點:亞歷山大東征的路線和影響、亞歷山大帝國的疆域。
 第5課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一片區域:地中海地區
一部法律:《十二銅表法》
一次起義:斯巴達克起義
三個人物:斯巴達克、凱撒、屋大維
三個階段:羅馬城邦、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橫向比較——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
考查角度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地理環境 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地勢平坦,適宜農耕 環海、多山、多島嶼,海路暢通,耕地有限
典型代表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 古希臘、古羅馬
經濟特點 農業為主 工商業為主
政治特色 專制統治 民主政治為主
羅馬共和國時期公民大會是名義上的最高權力機關,國家統治的決策權掌握在由300名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手里。
羅馬的法治傳統
古羅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證“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為任何人所不能剝奪的一些基本權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種最高權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義和非正義的人的標準。
斯巴達克起義沉重打擊了羅馬共和國的統治,但沒有使羅馬共和國滅亡。
凱撒控制元老院發生在羅馬共和國時期,而不是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政權形式雖然不同,但二者本質上都是奴隸主貴族的專政。
唯物史觀:羅馬共和國發展
為羅馬帝國是歷史的進步
我們判斷一種體制是否是進步的,主要看它對歷史發展有沒有推動作用。羅馬共和國后期,社會矛盾尖銳,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機。獨攬大權以后,屋大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緩解矛盾,促進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順應了歷史潮流,所以羅馬共和國發展為羅馬帝國是歷史的進步。
羅馬帝國征服與擴張的影響
羅馬帝國的征服與擴張充滿了暴力,使被征服地區人民遭受到嚴重壓迫;
在羅馬帝國擴張的過程中,羅馬文明吸納了希臘文明及其他地區文明的優秀成果,為日后西方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羅馬帝國在繁榮時期同北歐、印度和中國都有貿易往來,中國的絲綢在羅馬深受歡迎,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橫向比較——《漢謨拉比法典》和《十二銅表法》
考查角度 《漢謨拉比法典》 《十二銅表法》
不 同 頒布國家 古巴比倫 古羅馬
代表的政治制度 君主專制 古代奴隸制民主政治
地位 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古羅馬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相 同 (1)都頒布于奴隸制社會時期,有利于維護奴隸制社會的發展和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2)都是成文法典;(3)都是研究古代社會和古代法制的重要史料
素材速解
圖片內容:凱撒(公元前100—前44)。
圖片分析:凱撒是羅馬共和國時期杰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他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等職。公元前49年,他率軍占領羅馬城,打敗對手龐培,集大權于一身,實行獨裁統治。
圖片考點:凱撒的地位及其在羅馬共和國向帝國過渡過程中的作用。
圖片內容:屋大維(公元前63—公元14)。
圖片分析:屋大維是古羅馬杰出的政治家,羅馬帝國的第一位元首。他首創“元首制”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國家最高統治實權,元老院授予他“奧古斯都”的尊號。他統治羅馬數十年,采取了一系列順乎形勢的內外政策,開創了相對安定的政治局面,為帝國初期的繁榮打下基礎。
圖片考點:屋大維的地位及其為羅馬帝國的建立和發展作出的貢獻。
 第6課 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一種歷法:儒略歷
  一種古典文化: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兩大特點:成果豐碩、影響深遠
  四個人物: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凱撒
  六大領域:文學、雕塑、建筑、哲學、法學、歷法
       橫向比較——孔子與蘇格拉底
考查角度 孔子 蘇格拉底
不同點 是為了恢復周禮 是為了挽救世風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強調個人守禮知節,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 探討人的靈魂、美德和幸福等問題,強調“美德即知識”和認識自己
相同點 都強調道德和知識;都是哲學思想上的巨人,都對自己國家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教育等方面作出巨大貢獻;他們的影響都是世界性的,且都對后世影響深遠
         古代歷法
古埃及 古埃及人發明太陽歷
古代兩河流域 蘇美爾人根據月亮的盈虧變化制定了陰歷
古代中國 (1)夏朝制定了“夏歷”; (2)南北朝的祖沖之創制了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
考查角度 各自所屬的文明,各自的內容等
《荷馬史詩》
《荷馬史詩》是古希臘著名的英雄史詩。相傳是荷馬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綜合編寫而成,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荷馬史詩》內容豐富,對歷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的研究很有價值,因此在西方古典文學中一直享有很高的地位。
羅馬法的作用和影響
(1)作用:羅馬法是羅馬統治的有
力支柱。它為國家權力提供了法律依據,有利于調節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糾紛,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固統治。
(2)影響: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和完備的法律體系,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原因探究:古希臘、古羅馬
取得輝煌文化成就的原因
(1)發達的經濟是文化繁榮的基礎。
(2)海洋交通的開拓,便于交流和吸收別人的長處。
(3)人民的辛勤勞動是文化的源泉。
(4)文人學者、藝術家和科學家刻苦鉆研與總結人民群眾實踐經驗,獲得了偉大的成就。
(5)民主制度的推動,政府對文化的重視。
素材速解  
圖片內容:《擲鐵餅者》。
圖片分析:此雕塑刻畫的是一名強健的男子在擲鐵餅的過程中最具表現力的瞬間,贊美了人體的美和運動所飽含的生命力,體現了古希臘的藝術家們在藝術技巧、藝術思想和表現力上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這尊雕像被認為是“空間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體育運動的最佳標志。
圖片考點:古希臘雕塑藝術的成就。
圖片內容:羅馬大競技場遺址外景。
圖片分析:羅馬大競技場建于公元72—82年,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斗獸或奴隸角斗的地方。 從外觀上看,它呈正圓形;俯瞰時,又呈橢圓形。它的占地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可以容納近8萬名觀眾。它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征,也是古羅馬建筑藝術的典型代表之一。
圖片考點:古羅馬建筑藝術的成就。
第三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
  
第7課 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一種宗教:基督教
一個王國:法蘭克王國
一種關系:封君與封臣
兩個時期:克洛維時期、查理曼時期
兩種政策:封君封臣制、大力扶持基督教
三分帝國:德意志、法蘭西、意大利
四個時間:1世紀、481年、800年、843年
基督教誕生于西亞,而非歐洲。
封君封臣制度
(1)內容:一方面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通過封君封臣制度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另一方面,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
(2)特征:封君封臣制度是以土地關系為紐帶,通過層層分封而形成的,其基本特征是封君與封臣的從屬關系,封臣只對自己的封君效忠,而不對自己封君的封君效忠。
(3)意義:封君封臣制度是構成歐洲封建社會政治的基礎,協調和維護了封建主內部的利益,有利于更有效地統治下層人民,影響和造就了當時西歐社會許多最基本的制度與現象;層層分封及從屬關系使封建等級制度復雜而混亂,加劇了封建主之間的沖突,導致割據混戰局面出現。
查理曼是撲克牌中紅桃K的人物原型。
查理接受教皇加冕的原因及其意義
(1)原因:查理為了取得基督教會的支持,鞏固自身統治,需要加強與教會的關系;而基督教會為了維護自身的生存,也需要借助查理的勢力。
(2)意義:查理接受加冕不僅為自己的統治鍍上了一層神圣的光環,而且使自己成為基督教世界合法的保護者,這一事件不僅標志著查理曼帝國的建立,更標志著西歐新興封建國家的獨立地位得到確認,表明教權與王權在西歐雙重統治的政治、思想基礎開始確立。
素材速解
圖片內容:締結封君封臣關系的儀式。
圖片分析:在中世紀的歐洲,封君與封臣關系的形成有明確和規范的儀式,其中行“臣服禮”和“授職禮”是最重要的儀式。通過這一儀式,雙方明確了彼此間的義務和權利,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正式結成。封君與封臣之間最關鍵的是土地,封君允許封臣在其領土上享有自治權,封臣必須宣誓效忠。
圖片考點: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特點,封君與封臣的權利、義務,封君封臣關系的實質、紐帶等。
圖片內容:查理大帝(742—814)。
圖片分析:查理出身于法蘭克貴族家庭,8世紀,他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他統治法蘭克王國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領土擴張行動,使法蘭克王國成為當時西歐空前強大的國家。除了征戰,查理在文化、教育、經濟、法律等方面均有建樹。800年,教皇為查理加冕,查理曼帝國建立。查理被后世尊稱為“歐洲之父”,其建立的查理曼帝國疆域遼闊,民族成分復雜,且缺少共同的經濟基礎,查理曼死后不久,帝國即告分裂。
圖片考點:查理的對外擴張、統治政策,查理曼帝國的建立和分裂等。
 第8課 西歐莊園
  一個特點:自給自足
  一個經濟和政治單位:莊園
  一個司法機構:莊園法庭
  兩種身份:領主、佃戶
  三類土地:自營地、份地、共用地
橫向比較——中國古代社會的農民與西歐莊園的農民
考查角度 中國古代社會的農民 西歐莊園的農民
不 同 點 被剝削 的方式 主要以實物地租的形式向地主交租 主要以勞役的方式受到領主的剝削
與地主(領 主)的關系 幾乎沒有土地,對地主的依附性極強 土地權利受到莊園法庭的保護,佃戶可以利用法庭維護自己的權益,與領主之間存在契約關系
管理 族權 法權
相同點 都是獨立的小生產者,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都受封建主的剝削
歐洲莊園
(1)存在時間:可追溯到公元4世紀后半期,14、15世紀,西歐的莊園逐步解體。
(2)形成途徑:以封地為基礎,加以兼并自主地農民的土地。
(3)私有權程度:由于西歐莊園的地產主要來源于國王的分封,而西歐封土的占有是有條件和期限的,所以,對于封臣乃至封君來說,封土的土地私有權都是不完全的,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歐洲莊園主對其地產不具備完全的土地所有權。
自由農民和農奴
自由農民是獨立的小生產者,擁有生產工具和財產,有份地保有權,土地權利受莊園法庭保護,領主不能隨意沒收他們的土地,其可以世襲占有的份地,負擔的勞役相對較輕。農奴依附于領主,沒有人身自由,可以隨土地一起出售。
農奴不等于奴隸
農奴的身份介于自由人與奴隸之間。其人身自由并沒有完全失去,但身份又附著于土地。倘無領主同意,農奴不可任意離開莊園,故其非完全的自由人。雖然農奴的自由受到限制,且生活艱苦,但有一定的保障。農奴只要履行義務,就可以世代耕作土地;一旦遇到困難,領主亦有義務提供適當的幫助。
莊園法庭的本質和影響
(1)本質:莊園法庭最能夠反映莊園主的權威,其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保障莊園內部的封建權利與義務,從而維護莊園經濟的正常運轉。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佃戶的權利,但最終是為了保障莊園領主的封建權利。
(2)影響:莊園法庭的一些審判機制和習慣條例對后來歐洲法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素材速解
圖片內容:一個莊園的圖解。
圖片分析:圖片展示了西歐封建莊園的布局情況,仔細觀察圖片可以看出,莊園中有住房、作坊、耕地、草場等。莊園興起于9世紀,是西歐中世紀鄉村的典型組織形式,也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
圖片考點:莊園的興起與發展、莊園的性質等。
圖片內容:勞動中的農奴。
圖片分析:圖片展現的是莊園中的農奴運送收割物的勞動場面。西歐莊園中的勞動者主要是各種不同身份的依附農民。農奴沒有土地所有權,為了取得份地必須為領主服沉重的勞役,農奴不能自由遷徙,在很多方面都沒有自主權,并且受到諸多奴役和剝削。
圖片考點:莊園的居民、領主與農奴的關系等。
 
第9課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一個時期:中世紀
 兩種爭取城市自由和自治的手段:金錢贖買、武力斗爭
 兩類城市基本居民:手工工匠、商人
 三類早期資產階級: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銀行家
 三種大學自治權: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
   橫向比較——中國封建社會和西歐封建社會
考查角度 中國封建社會 西歐封建社會
政治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君主專制、等級森嚴、教權與世俗權力斗爭激烈
經濟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以一家一戶為單位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莊園為單位
城市 城市規模大;以政治職能為主 城市規模相對較小;以經濟職能為主
思想 文化 文學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封建神學占統治地位,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
認識 與西歐封建社會相比,中國封建社會具有政治體制成熟、經濟結構穩定、思想文化繁榮的特點。這些特點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延綿數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卻也是禁錮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枷鎖。換言之,正是由于西歐封建社會的黑暗,人們才較早地尋求近代社會的曙光
橫向比較:中世紀西歐城市和
宋代城市的比較
(1)宋代的城市發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城市的經濟和文化職能有所增強,比歐洲同時期的城市規模大得多,工商業繁榮程度也更高。中國古代的城市是建立在專制集權封建統治和自給自足經濟基礎上的, 所以隨著城市的繁榮,雖然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但是手工業者和商人群
體并未成長為資產階級,因此,不可能產生自由的市民和自治城市,也不太可能向資本主義方向發展。
(2) 一般來說,西歐中世紀的城市以工商業為主要推動力,在多元政治環境和市民階級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形成,并最終走向城市自治。隨著西歐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進一步分化出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發展成早期的資產階級,為西歐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原因探究:城市爭取自由和
自治的原因
以手工業者和商人為主要組成部分的市民階層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與其社會和政治地位不相稱,于是他們形成了強烈的反傳統反封建的意識,經濟上,要求私有權和經營自主權;政治上,要求與其經濟實力相稱的政治權利。
史料實證:中世紀西歐的
城市特許狀
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是國王或大封建主頒發給城市和市民的一種法律意義上的權利認可證書,其內容主要是確認城市的自治權和其他特權,明確市民享有的各項自由,各種經濟和法律上的特權等。特許狀促進了中世紀西歐城市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西歐從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型,對近代資本主義的法律體系產生了重大影響。
取得自治的城市并未實現完全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國王和領主的控制。
中世紀大學的特性及興起的影響
(1)特性:中世紀大學是一種社團組織,其鮮明的特點是行業自治。在法律地位上,大學與當時手工業者或者商人組成的行會并無不同。在大學內部,師生們自行制定和執行社團章程,自主吸納新的成員加入,締結類似于同鄉會的組織,在成員中選舉代言人或者首腦,也就是校長。大學興起以后與世俗權力長期斗爭,最終形成了博洛尼亞大學式的以學生為主體、巴黎大學式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兩種自治模式。
(2)影響:中世紀歐洲創辦的大學是人類教育史上的重要創舉。經過這一時期的發展,大學成為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開展學術研究、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
素材速解 
“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
材料內容:中世紀時形容城市的諺語。
材料解讀:在中世紀,“自由”是市民階層的合法身份,它不僅是一個人的特權,而且是城市土地所具有的地區特權。城市代表了更美好的生活,它象征著文明、自由、進步,并以開放的姿態吸引著周圍村莊的農民,尤其是渴望自由的農奴。只要農奴在城市里居住一定的時間,就能夠獲得市民的身份,從此享有自由。
材料考點:中世紀歐洲城市興起的時間、城市獲取自由和自治的手段、自由和自治城市的特點等。
圖片內容:保留著大量中世紀建筑的巴黎市區。
圖片分析:西羅馬帝國滅亡后,西歐的城市開始衰落。10世紀開始,西歐城市重新興起,許多新興城市建立起來,成為工商業和文化中心。隨著城市的發展,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封建主對市民階層的剝削越來越重,市民采取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等方式,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中世紀的巴黎發展到塞納河兩岸,教堂等建筑比比皆是,在西歐具有重要影響。
圖片考點:城市興起的原因及時間、巴黎市民可能享有的權利、城市居民的身份、城市中早期的資產階級等。
圖片內容:中世紀大學課堂。
圖片分析:圖片描繪的是中世紀大學的課堂場景。這一時期,大學更像一種社團組織,是教師或學生維護自身利益的團體,其鮮明的特點是行業自治。大學不允許異端言論,也不能違反正統教義;大學課程的設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圖片考點:中世紀歐洲大學興起的原因、大學自治地位的體現、大學的課程設置等。
 第10課 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
  一個帝國: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
  一位皇帝:查士丁尼
  一部法典大全:《羅馬民法大全》
  兩種文化融合:東方文化、西方文化
  四部法律文獻:《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拜占庭帝國存在于395—1453年,大致對應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至明朝。大量的文獻、實物證明,絲綢之路在拜占庭帝國同中國的交往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拜占庭文化的意義
(1)拜占庭文化是歐洲中世紀文化的明珠,是人類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西方文化發展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拜占庭文化保護了古希臘羅馬文化遺產,使其免遭滅亡,這使古典文化能夠傳于后世。
(2)拜占庭人使古典文化適應了中世紀社會生活,形成古典文化的特殊形式。拜占庭文化內容豐富,體系完備,發展水平較高,因此在文化發展緩慢的中世紀歐洲發揮了積極作用。
(3)拜占庭文化對周圍其他民族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推動了中世紀不同文化間的交流。
(4)拜占庭文化為中世紀晚期的西歐提供了有利于未來發展的進步因素,在學術和藝術領域留下的寶貴遺產通過各種渠道傳遍世界。
《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羅馬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形成。
《羅馬民法大全》是羅馬法的總結和最高成就,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的、完備的法律文獻,其以民法為主要內容,規定了公民之間的各種法律關系。
《羅馬民法大全》肯定了證據、公正、思想自由和契約精神,但其核心在于宣揚“君權神授”,突出帝王的權力,顯示出強烈的專制主義色彩。
第四單元 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
 第11課 古代日本
一次改革:大化改新
一個集團:武士集團
一個時期:幕府統治時期
一種社會形態變化:奴隸社會→封建社會
大和國
大和國存在于公元4—7世紀,此時日本處于奴隸社會。
中外關聯:日本與唐朝
唐朝時期,日本派遣使節(遣唐使)到中國學習先進文化,把唐朝先進的制度等帶回日本,推動了大化改新;唐玄宗時,鑒真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原因探究:大化改新仿效
唐朝制度的原因
(1)當時唐朝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與亞洲、非洲等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廣泛交流,影響深遠。
(2)日本的留學生在中國學習先進技術和社會制度時,目睹了中國的強大、繁榮,而當時的日本社會矛盾尖銳,社會動蕩,這些來中國留學的日本學生給日本帶回了先進的思想和制度藍本。
大化改新的影響
(1)大化改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勢力,打破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建立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制,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起點。
(2)大化改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發展了生產,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
盛行封建莊園的國家和地區還有古代中國和中世紀的西歐。
武士的身份
日本的武士集團,是日本社會一個特殊的階層,其是封建莊園主的私人武裝力量,而非國家的正規軍。
武士道精神
幕府統治時期,武士道形成,日本的民族精神也由神道轉向了武士道。所謂武士道即日本封建武士的道德觀念,也就是作為武士身份必須具備的教養。其主要內容包括:(1)強調“君道”和“臣道”;(2)提倡“勇武”;(3)把崇拜日本刀看作武士道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4)強調“崇神敬佛”;(5)強調“禮義”“禮法”。
橫向比較——古代世界的改革
考查角度 伯里克利改革 法蘭克王國改革 大化改新
時間 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 8世紀前期 646年開始
內容 擴大公民權利,公職人員幾乎都是從全體公民中抽簽產生,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參政的機會;全體公民可以參加公民大會;為了保證貧窮公民參政議政,建立津貼制度;但是,婦女、奴隸和外邦人都被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 改變以前無償賞賜貴族土地的做法,實行有條件的土地分封(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為封臣,賜地和受封的人之間存在契約關系(這種關系是相對的,只存在于相鄰的等級之間) (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 (2)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
性質 奴隸性質的改革 封建性質的改革 封建性質的改革
影響 推動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在封建貴族內部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促使西歐封建等級制度形成 使日本由奴隸社會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同性質的 中國改革 管仲改革等 商鞅變法等
啟示 (1)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2)改革要順應時代潮流;(3)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4)改革要與時俱進,不怕困難,勇于創新
  橫向比較——法蘭克王國改革和大化改新的相同點
改革的方式 都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
改革的性質 都屬于封建性質的改革
改革的影響 都促進了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
改革的內容 都涉及土地問題
改革的效果 都是一次成功的改革
教材速解
圖片內容:倭王印。
圖片分析:該金印是一件文物,印面正方形,臺上附蛇形鈕,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字樣,體現了古代中日交流。《后漢書·東夷列傳》記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帝劉秀賜以印綬。
圖片考點:中日之間的交往,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對日本的影響等。
圖片內容:源賴朝(1147—1199)。
圖片分析:他是平安時代末期河內源氏源義朝的第三子,日本平安時代末期至鐮倉時代的武將、政治家,鐮倉幕府首任“征夷大將軍”,也是日本幕府制度的建立者。
圖片考點:日本幕府制度等。
第12課 阿拉伯帝國
 一個人物:穆罕默德
 一種宗教:伊斯蘭教
 一個帝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
 一種計數法:阿拉伯數字
 一種角色:溝通東西方文化的使者
 三部作品:《醫學集成》《醫典》《天方夜譚》
穆罕默德基本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建立阿拉伯帝國的是他的繼承者。
阿拉伯帝國與唐朝的怛羅斯之戰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軍隊與阿拉伯帝國軍隊在中亞地區的怛羅斯發生的戰役,唐軍戰敗。此戰被俘的唐軍中多數是優秀的工匠,中國的造紙術等工藝因而得以西傳。
歷史上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有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等。
根據阿拉伯帝國的版圖,阿拉伯文化吸收的世界文明有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波斯文明、古印度文明等。
阿拉伯數字是古印度人的發明,阿拉伯人將其改造并加以傳播。
《天方夜譚》
《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生動描繪了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故事來源的多樣性,也顯示了阿拉伯民族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第五單元 走向近代
 
第13課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一種新制度:資本主義制度
兩個生產方面:農業、手工業
兩種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租地農場、手工工場
兩個階層:富裕農民、市民階層
 橫向比較——西歐封建社會和早期資本主義社會農業、手工業
考查角度 西歐封建社會 早期資本主義社會
農 業 生產經營方式 莊園 租地農場
經濟性質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商品經濟
人身關系 附庸關系 雇傭關系
手 工 業 生產經營方式 個體手工業(個體勞動) 集中的手工工場(分工合作)
人身關系 獨立個體 雇傭關系
經濟性質 商品經濟
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在農業方面體現為租地農場,在手工業方面體現為手工工場。
契約
契約最初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契約有精神契約和文字合同契約兩種形式;契約對象多樣,可以是生意伙伴、摯友、國家等。
資本主義萌芽
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產生的雇傭關系是資本主義萌芽的標志。13、14世紀在歐洲一些手工工場中,擁有資金、原料的工場主雇用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為市場的需要進行生產;租地農場中,農場主雇用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向市場。這種雇傭關系表明此時的歐洲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市民階層出現的影響
歐洲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以及新的階層——市民階層的產生,沖擊著傳統的歐洲封建社會,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和探尋新航路奠定了經濟和階級基礎。
素材速解
圖片內容: 中世紀印刷工場。
圖片分析: 圖中的工人由商人雇用,與商人形成徹底的雇傭關系。商人向工人提供統一的印刷原料及統一的印刷工具,印刷工人成為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在集中的印刷工場內,印刷工人分工合作,進一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圖片考點:手工工場的出現、發展、特點及影響等。
圖片內容:中世紀農民在耕種。
圖片分析:這幅圖出自為法國國王的兄弟貝瑞公爵制作的一本日歷書。藝術家用細膩的手法描繪了15世紀早期的農業生活場景。牧羊犬看護著羊群,三個農民正在修剪葡萄藤,而另一個農民在另一塊田地里工作,一個老農正扶著牛拉的輪子犁。從中可以窺探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莊園制度發生的巨大變化。
圖片考點:中世紀晚期土地關系的變化和農村社會結構的改變。
第14課 文藝復興運動
 一個根本原因: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一個發源地:意大利
 一個核心思想:人文主義
 一個實質: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
 一個影響:思想大解放
 兩大關系:繼承、創新
 三個代表人物: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
     橫向比較——新文化運動與文藝復興
考查角度 新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
不 同 目的 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沖破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學思想對人的束縛,發展資本主義
主要思想 民主和科學 人文主義
方式 宣傳民主與科學 借助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宣傳資產階級思想
影響 給專制主義以空前打擊,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 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相 同 (1)都反對封建制度,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都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 (2)都推動了文學的發展
原因探究:文藝復興首先興起于
意大利的原因
(1)意大利最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早期的資產階級,他們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
(2)意大利保留了豐厚的文化遺存,拜占庭帝國滅亡后,許多學者逃往意大利,帶來了許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典籍,促進了意大利人對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研究。
(3)意大利各城市共和國的統治者和富商家族積極招攬文化人才。
人文主義的主要特征
(1)以人為中心,反對神權和神性,主張發展個性,表達人的情感,強調個人的“才智”和自我奮斗,贊揚英雄史觀。
(2)肯定現實世界和現世生活,向往名利、享樂和致富,反對悲觀、禁欲、遁世和虛偽造作。
(3)否定對教皇和教會的絕對服從,嘲笑僧侶的愚昧,蔑視貴族的世家出身,反對封建特權和等級制,提倡自由、平等、友愛。
(4)反對蒙昧,發展理性和科學。
原因探究:文藝復興借助復興
古典文化的旗號反封建的原因
(1)封建神學占統治地位,教會勢力龐大。
(2)形成中的資產階級力量弱小,還不能直接提出反封建的主張。
文藝復興是歐洲資產階級在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名義下發起的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它反映了資產階級文化的興起,是歐洲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素材速解
   圖片內容:但丁(1265—1321)。
圖片分析:但丁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是文藝復興的先驅,他的長篇詩作《神曲》表達了市民階層的情感與理想,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他被恩格斯稱為“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圖片考點:但丁的歷史地位、作品及其意義等。
圖片內容:《蒙娜麗莎》。
圖片分析:該圖是達·芬奇為佛羅倫薩一位商人的妻子所畫的肖像畫,它以現實人物為主題,人物形象神態自若,嘴角含著一絲微笑,顯得恬靜,似乎又有些哀傷,富有生命的活力。這幅畫展現了人性的光輝,肯定了人從自然狀態脫離而存在的意義,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
圖片考點:《蒙娜麗莎》的作者、意義等。
圖片內容:莎士比亞(1564—1616)。
圖片分析: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戲劇家、詩人,是當時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早期的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16世紀末期的作品在深度和藝術性上達到了高峰。他一生創作了30多部戲劇,代表作有《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威尼斯商人》等。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表演次數遠超其他戲劇家的作品。
圖片考點:莎士比亞的國籍、歷史地位、作品及其體現的核心思想等。
 第15課 探尋新航路
  一個中心:歐洲
  一大影響: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
  兩個國家:葡萄牙、西班牙
  兩個方向:向東、向西
  四位航海家: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
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及條件
原 因 根本原因 歐洲市場需求逐漸擴大, 商品經濟 日趨發達,新生資產階級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
社會原因 (1)來自東方的絲綢、黃金等在歐洲市場極受歡迎; (2)意大利人 馬可·波羅 描述的東方的富庶,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
直接原因 15世紀中期, 奧斯曼帝國 控制了東西方貿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要求商人繳納高額關稅
條 件 地圓學說 隨著歐洲地理學的發展,人們逐漸相信地球是圓的
“羅盤”傳入 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用于“羅盤”導航技術,經阿拉伯商人傳到歐洲
造船技術 的突破 歐洲的造船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船的載重量增加,規模變得更大,速度更快,操縱更加靈便
王室支持 葡萄牙、西班牙 王室的支持
新航路開辟的歷史影響
(1)對歐洲: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
(2)對世界: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
橫向比較——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等人的遠航
考查角度 鄭和下西洋 哥倫布等人的遠航
不 同 點 時間 1405—1433年 15世紀末16世紀初
規模 船大人多,規模龐大 船小人少,規模較小
目的 宣揚國威,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 探尋通往東方的新航路,開拓市場,掠奪財富
經濟基礎 自然經濟 商品經濟
影響 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但加重了明朝政府的財政負擔 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同時給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帶來了災難
相 同 點 主導者 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技術支持 都得益于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指南針應用于航海事業
地位 都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都開辟了海上新航線
影響 都促進了世界各地區之間的交往和聯系,促進了文明的交流和傳播
橫向比較——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
考查角度 文藝復興 新航路開辟
相同點 背景 都受到資本主義萌芽的影響
影響 都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礎
不同點 開始國家 意大利 葡萄牙、西班牙
奠定基礎 思想基礎 經濟基礎
性質 思想解放運動 殖民擴張活動
影響 “人”被發現 “世界”被發現
聯系性 (1)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新航路開辟提供了精神支持; (2)新航路開辟為文藝復興的深入發展提供了實踐支持,有助于文藝復興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指南針傳入歐洲的意義
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使得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成為可能,這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是美洲大陸,并非亞洲的印度。
原因探究:葡萄牙、西班牙最先
探尋新航路的原因
(1)兩國都在大西洋沿岸,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
(2)兩國都完成了領土統一,實現了中央集權,兩國的君主都支持航海事業;
(3)兩國都掌握了先進的航海技術;
(4)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有強烈的傳播宗教的熱情。
第一次完成環球航行的是麥哲倫船隊,而不是麥哲倫。
新航路開辟的消極影響及對
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意義
(1)消極影響: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國家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它們大量掠奪殖民地財富,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貧窮與落后。
(2)意義:新航路的開辟使歐洲的工業產品打開了新的市場,加快了全球資本向西歐聚集的速度,使歐洲完成了最早的資本積累,為之后的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同時新航路的開辟使人們對于世界有了新的認識,促進了西方科學和思想的發展,這進一步推動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
中外關聯:新航路開辟與中國
(1)經濟上,美洲的馬鈴薯、煙草、玉米、花生等作物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糧食產量的提高,這使得更多的土地被用以種植經濟作物,出現了專業生產區域。農產品產量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客觀上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長創造了條件。
(2)外交上,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開始侵擾我國。一方面中國被迫開始了反侵略的戰爭,以捍衛國家主權,如鄭成功收復臺灣;另一方面為抵制西方殖民者的侵擾,清政府設置了廣州十三行,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失掉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從而使近代中國逐漸落伍。
(3)文化上,“西學東漸”開始,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東來,傳播了一些先進的西方文化,如《坤輿萬國全圖》;徐光啟等人開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農政全書》中介紹了歐洲先進的水利技術與工具。
素材速解
  圖片內容:新航路的開辟示意圖。
圖片分析:這一示意圖標示了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位航海家的航線及航行方向。迪亞士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
圖片考點:四位航海家及其航行路線、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等。
 第16課 早期殖民掠奪
  一個前提:新航路的開辟
  兩重影響: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四大區域:歐洲、美洲、非洲、亞洲
  五個國家: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
殖民掠奪的影響
(1)對歐洲:客觀上有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
(2)對世界:促進了世界物種的傳播和交流;有助于 世界市場 逐漸形成。
(3)對殖民地: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歐洲 文化 傳到殖民地,對殖民地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橫向比較——14世紀中葉—17世紀,世界和中國的階段特征
世界(14世紀中葉—17世紀) 中國(明朝—清朝)
思想 文藝復興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被認為是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 (1)政治: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2)經濟: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有了較大的進步;重農抑商政策抑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3)思想文化:明朝科舉考試開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實行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涌現眾多優秀的文學、科技等著作。 (4)對外交往:從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到逐漸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
經濟 14、15世紀,西歐資本主義工商業萌芽產生并逐步發展;新航路的開辟和歐洲殖民者的殖民掠奪加速了歐洲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及世界市場的形成
世界 局面 殖民掠奪、殖民擴張等,使資產階級積累了大量的原始資本,開始把整個世界逐步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
資本主義萌芽、新航路開
辟、早期殖民活動的關系
“三角貿易”對歐洲、非洲
和美洲分別產生的影響
對歐洲 歐洲殖民者賺取了大量的財富,是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途徑,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對非洲 使非洲喪失了近億的精壯勞動力;使非洲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造成了非洲長期的貧窮與落后
對美洲 客觀上促進了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
英國是“三角貿易”的主要經營者,但不是唯一的經營者,其他經營者還有葡萄牙等。
中外關聯:荷蘭殖民者與臺灣
明朝末期,荷蘭殖民者趁明朝國勢衰敗之機,出兵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在臺灣實行殖民統治。清初,鄭成功決心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1661年,鄭成功率軍抵臺,擊潰荷蘭殖民者的水陸反攻;1662年,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被荷蘭侵略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原因探究:英國能夠確立世界
殖民霸權的原因
(1)地理位置優勢:處于大西洋貿易航道的要沖,便利其對外進行殖民活動。
(2)制度和政策優勢:17世紀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使其較早地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同時英國政府一貫重視海外事業。
(3)經濟優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以手工業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日益繁榮,為海外殖民提供物質基礎。
(4)軍事優勢:資產階級革命后,英國大力發展海軍力量,擁有歐洲首屈一指的海軍,這為海外殖民提供了軍事上的保障。
唯物史觀:客觀評價早期
歐洲殖民者的殖民掠奪
對早期歐洲殖民者的殖民掠奪單純地否定或肯定,從一定程度上講都是片面的。我們既不能否認殖民侵略給殖民地人民帶來的苦難,它造成了當地的貧困和落后;也不能否認殖民侵略在客觀上帶來的積極影響,它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對殖民地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素材速解
圖片內容:18世紀的一幅描繪黑奴加工煙草的版畫。
圖片分析:這幅版畫描繪的是被販運到美洲的黑人奴隸在西班牙種植園主的監督下加工煙草的情景。新航路開辟后,由于殖民者對印第安人的壓榨和殺戮,以及致命的傳染病,殖民地內的印第安人幾乎滅絕,美洲勞動力極度匱乏,于是大量歐洲人從非洲擄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
圖片考點:早期殖民活動、黑奴貿易等。
圖片內容:英國在大西洋進行的“三角貿易”示意圖。
圖片分析:“三角貿易”涉及歐、非、美三大洲,其出發點和終點都是歐洲,航線均在大西洋上,因為被販運的是黑色人種,又被稱為“黑三角貿易”。“三角貿易”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下,以巨額利潤為動力,進行了300年之久。
圖片考點:“三角貿易”的路線、內容及其影響等。
第六單元 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第17課 君主立憲制的英國
    一種傳統制度:議會制度
    一對矛盾:議會與王權
    一次政變:“光榮革命”
    一部文獻:《權利法案》
    一種政治體制:君主立憲制
    兩個基本原則:“王權有限”和“王在法下”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
新航路開辟后,英國利用它處于大西洋航運中心的地位,積極開展對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勢力不斷增強,迫切要求自由發展資本主義。而此時,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者卻在政治上鼓吹“君權神授”,維護封建專制思想;在經濟上,不通過議會而強行征稅,壟斷商品專賣權,控制國內外貿易。這些都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使英國各種社會矛盾迅速激化,最終導致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
結束英國封建專制統治的是1688年的“光榮革命”,而不是1689年頒布的《權利法案》。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及其成因
(1)特點
①從領導階級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盟,共同打擊英國的封建勢力。
②從革命過程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歷經半個世紀反復、曲折的斗爭。
③從革命結果看,革命具有妥協性、不徹底性,保留了君主,實行君主立憲制。
(2)成因
①經濟上,資本主義處于工場時代;
②階級上,資產階級力量相對較弱,新貴族妥協性更強;
③思想上,以宗教為外衣發動,動員不充分;
④客觀上,封建勢力還比較強大,屢次反撲;
⑤“光榮革命”提供了妥協的契機。
《權利法案》只是限制了國王的權力,而不是廢除了國王。
君主立憲制政體的確立
對英國的影響
(1)政治:維護了政局的穩定。《權利法案》頒布后,英國長期以來議會與國王的斗爭趨于緩和,政局漸趨穩定,為英國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2)經濟:為工業革命[見第20課]創造了條件。17、18世紀英國政府采取各種措施保護知識產權,拓展海外市場,保障英國經濟的發展,為工業革命的到來創造了條件。
(3)對外:有利于奪取世界霸主地位。君主立憲制確立以后,在資產階級的推動下,英國加緊了對世界殖民霸權的爭奪,于18世紀下半葉取得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見第16課要點3]。
(4)文化:推動了文化的繁榮。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推動了文化的繁榮。
 橫向比較——17世紀中英的歷史發展特征
考查角度 英國 中國
經濟 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圈地運動(發生于15—19世紀的土地變革運動) 農耕經濟仍占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嚴重受阻
政治 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確立 封建君主專制不斷強化
思想 啟蒙思想等 八股取士,文字獄,民主思想產生
科技 近代科學產生(牛頓) 傳統科技進入總結階段,沒有發展為近代科技
對外 海外貿易,殖民擴張 抵御侵略,閉關鎖國
總結 資本主義蓬勃發展 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新的因素受阻
素材速解
圖片內容:1651年的議會大印章。
圖片分析:該印章顯示了1651年議長主持議會時的情況。從印章圖案來看,參加議會的代表們坐在議長的兩側,反映出英國共和國時期的政治特點。該印章用來印在官方文件上以證實其真實性。
圖片考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等。
 
圖片內容:威廉和瑪麗加冕。
圖片分析:圖片顯示的是1689年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威廉和女兒瑪麗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隆重的加冕典禮的場景,其表明威廉夫婦接受了《權利法案》和議會的要求,也表明君主立憲制開始在英國確立。
圖片考點:《權利法案》頒布的背景、內容及意義,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等。
 第18課 美國的獨立
一個開始標志:來克星頓的槍聲
一個轉折點:薩拉托加大捷
一部文獻:《獨立宣言》
一部憲法:1787年美國憲法
兩重性質:民族解放戰爭、資產階級革命
三權分立: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
《獨立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美國的誕生,而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才是美國獨立的標志。
原因探究:美國獨立戰爭
勝利的原因
(1)北美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要求民族獨立,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2)美國獨立戰爭是反抗英國殖民壓榨、要求獲得民族獨立的正義戰爭。
(3)廣大軍民英勇奮戰。
(4)華盛頓等人的英明領導。
(5)美國執行靈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國際矛盾獲得了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的支持。
如何理解美國獨立戰爭的
雙重性質
(1)美國獨立戰爭是北美人民為掙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取得民族獨立而進行的戰爭,戰爭的對象是英國殖民者,戰爭的目的是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因此這場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
(2)美國獨立戰爭從本質上講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第一,北方的工商業資產階級與南方的種植園主階級充當了這次革命的領導階級;第二,這場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第三,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為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美國總統共和制與英國
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1)相同點:都是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同屬于資本主義國家政體;都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又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不同點 英國君主立憲制,世襲君主只是象征性國家元首,權力受憲法限制,議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內閣與首相均對議會負責。美國總統共和制,總統由選民選出,他與他組成的政府只對選民負責而不必對議會負責。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和武裝力量總司令。總統有任免官吏與締約權,但在財政與立法上受到議會的監督與制約。
素材速解
圖片內容:喬治·華盛頓(1732—1799)。
圖片分析:這是喬治·華盛頓的肖像畫。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華盛頓擔任大陸軍總司令并堅持不懈地對英作戰,最終帶領美國贏得了獨立。1787年,他主持了制憲會議,領導制定了1787年美國憲法,領導創立了聯邦制共和政體。1789年,他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并開創了美國總統連任不超過兩屆的先例。他被尊為“美國國父”,首都華盛頓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圖片考點:華盛頓對美國的貢獻、評價華盛頓等。
圖片內容:簽署《獨立宣言》時的場景。
圖片分析: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宣布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等權利,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其標志著美國的誕生,這一天也被定為美國的國慶節。
圖片考點:《獨立宣言》簽署的時間及其內容、意義等。
 第19課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
  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啟蒙運動
  一個標志:攻占巴士底獄
  兩部文獻:《人權宣言》《拿破侖法典》
  三次政權更替:法蘭西王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帝國
  四個人物:路易十五、路易十六、羅伯斯庇爾、拿破侖
橫向比較——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
考查角度 文藝復興運動 啟蒙運動
異 時間 14—16世紀 18世紀開始
背景 資本主義萌芽,新興資產階級逐漸形成,封建教會統治人民 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歐洲封建專制統治強化
歷程 興起于意大利,后擴展到西歐其他國家和地區 以法國為中心,波及歐洲其他國家
領域 集中在文學藝術領域 主要在思想政治領域
矛頭 主要指向天主教會、封建神學 主要指向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
核心 人文主義 理性主義
主要 內容 要求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反對封建專制、教權主義;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強調人權、法治
影響 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為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進了歐洲的社會進步,掀起了世界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浪潮
同 性質 都是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影響 都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
聯系 啟蒙運動是對文藝復興運動的繼承與發展,它不僅批判了舊思想,而且勾畫了資產階級理想社會的藍圖,其思想主張更系統、更全面、更成熟
橫向比較——英、美、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
考查角度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法國大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相 同 點 原因 資本主義的發展遇到了阻礙,資產階級為了發展資本主義而革命
性質 資產階級革命
結果 都取得了勝利,資產階級掌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影響 都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
考查角度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法國大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不 同 點 原因 封建專制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革命 任務 推翻封建統治,發展資本主義 擺脫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發展資本主義
特點 時間長、曲折、反復、不徹底 規模最大、最典型、最徹底 以獨立戰爭形式開展的資產階級革命
法律 文獻 《權利法案》 《人權宣言》、1791年憲法 《獨立宣言》、1787年美國憲法
確立 政體 君主立憲制 民主共和制
思想 基礎 人文主義(文藝復興運動) 啟蒙運動
影響 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推動了美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推動了歐洲大陸的近代化進程和拉美獨立運動,具有世界性影響 使美國贏得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后來歐洲(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啟示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的發展推動社會的變革;(2)思想解放推動社會的變革和進步;(3)一種新制度的確立具有曲折性和復雜性;(4)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必然取代落后的封建制度
法國社會三個等級與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是第三等級與封建地主階級(教士和貴族)間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廣大勞動人民成為革命的主力,資產階級充當了革命的領導力量。
評價《人權宣言》
《人權宣言》是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它宣布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原則,用法律的形式否定了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既打擊了封建制度,又調動了人民進行反封建斗爭的積極性。它闡述了資產階級法治原則和國家制度的根本原則,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建立資產階級統治奠定了基礎。
理解法國大革命“大”的含義
(1)從規模來說,法國大革命是全國城鄉的暴動。
(2)從過程來說,人民群眾顯示了偉大的力量,不斷推動革命向前發展,使革命得以徹底進行。
(3)從結果來說,法國大革命結束了法國的封建統治,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震撼了整個歐洲的封建制度,并給其以沉重打擊。
唯物史觀:客觀評價拿破侖
(1)拿破侖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杰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軍事家。
(2)他掌權之后,采取各種措施促進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制定和頒布的《拿破侖法典》成為后來很多國家民法的參照藍本;他所進行的早期戰爭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的精神,引發了歐洲民族意識的覺醒,動搖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客觀上促進了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
(3)拿破侖也有不足之處,他后期進行的戰爭侵犯了歐洲許多獨立的國家,在廢除各地封建特權的同時,對當地人民進行壓榨和掠奪,是侵略他國的非正義戰爭。
拿破侖加冕
反法聯盟
反法聯盟是1793年到1815年間英國和歐洲主要封建國家為了對抗新興的資產階級法國而結成的聯盟。第一次反法聯盟和第二次反法聯盟是為了對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其后的五次聯盟則是為了對抗拿破侖統治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反法聯盟和法國進行了20多年的戰爭。
拿破侖雖然于1804年稱帝,但他不是封建皇帝,而是資產階級政治家,因為他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頒布了《拿破侖法典》,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代表的是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原因探究:拿破侖帝國覆滅的原因
(1)拿破侖帝國的對外戰爭掠奪了被占領國家的財富,威脅了歐洲各國的主權,引發了當地人民的不滿和反抗。
(2)戰爭耗費了法國的國力,造成法國經濟困難,使法國國內矛盾激化。
(3)根本原因在于當時歐洲大陸的封建勢力還比較強大,資產階級力量相對弱小。
 橫向比較——《權利法案》、《獨立宣言》、1787年美國憲法、
《人權宣言》、《拿破侖法典》
考查角度 《權利 法案》 《獨立宣言》 1787年 美國憲法 《人權宣言》 《拿破侖 法典》
不 同 點 背景 英國資產 階級革命 取得成功 美國獨立戰爭正在進行 美國獨立戰爭勝利 法國大革命正在進行 拿破侖政變奪權
時間 1689年 1776年 1787年 1789年 1804年
主 要 內 容 國王不經議會許可,不能隨意廢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執行,不得征收捐稅 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列舉了英國殖民統治的種種暴政,號召殖民地人民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 憲法依據分權制衡原則設計了一個聯邦制共和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總統、國會與最高法院及其相關機構各司其職,相互制衡;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分享權力;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 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廢除封建特權,擺脫教會控制,宣揚人身自由、契約自由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基本準則
意 義 英國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 是第一個以國家名義明確表述資產階級政治要求的綱領性文獻,標志著美國的誕生 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使美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對后來許多國家的政治變革產生了重要影響 是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體現了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的思想,推動了法國大革命的發展 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成為歐洲資產階級立法的典范
相 同 點 (1)都宣揚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2)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法律文件;(3)都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4)都對開啟現代法治社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5)都反映了由人治走向法治、由專制走向民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趨勢
素材速解
圖片內容:攻占巴士底獄。
圖片分析:巴士底獄是法國專制王朝的象征。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眾攻占巴士底獄,由此引發了全國城鄉的暴動。法國大革命由此開始。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議會掌握了大權,后續頒布了《人權宣言》等法令。
圖片考點:攻占巴士底獄的時間及其歷史意義等。
第七單元 工業革命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
 
第20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
一個動力機:蒸汽機
一次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
一種制度:現代工廠制度
兩個時代:鐵路時代、“蒸汽時代”
四個人物:凱伊、哈格里夫斯、瓦特、斯蒂芬森
四大發明:飛梭、珍妮機、改進蒸汽機、火車
四個領先國家:英國、法國、美國、德國
縱向探究——近代英國崛起的因素
因素 文藝復興 新航路開辟 殖民掠奪和 “三角貿易” 資產階級 革命 工業革命
時間 14世紀 中葉起 15世紀末 開始 16世紀 開始 1640— 1688年 18世紀中期— 19世紀中期
影響 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使英國逐漸成為海上貿易的中心,英國借助優越的地理位置,積極發展海外貿易 給英國帶來了巨額的利潤,加速了英國資本的原始積累 使英國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率先確立資產階級的統治,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啟示 (1)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應善于抓住機遇,順應潮流; (2)要建立與本國相適應的政治經濟制度; (3)要重視科技發展,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
考查角度 各因素的時間、影響,由此得到的啟示等
近代化的標志
思想解放 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
政治民主化 歐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
經濟工業化 第一次工業革命
原因探究:工業革命首先
開始于英國的原因
(1)前提: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2)資本:海外殖民擴張、奴隸貿易等為工業革命積累了雄厚的資本。
(3)勞動力:圈地運動使破產農民涌入城市,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廉價的雇傭勞動力。
(4)技術:發達的工場手工業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技術條件。
(5)市場:英國海外市場的不斷擴大,成為工業革命強大的經濟驅動力。
(6)社會需求:本土棉紡織業遇到發展機遇,人們急需提高效率。
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是珍妮機的發明,而不是飛梭的發明。
瓦特是改進蒸汽機,而不是首先發明蒸汽機。
工場≠工廠
“工場”是指資本主義萌芽階段的大型手工作坊,是手工勞動。“工廠”是指機器化生產的現代生產方式。工業革命后,機器大生產取代手工勞動,形成了現代工廠制度。
工業革命的影響
(1)對生產方式: 工業革命使大機器生產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使手工工場過渡到大工廠。
(2)對社會結構: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個直接對立的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3)對世界格局: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
(4)對社會生活:促進了城市的興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長,使教育逐漸普及,生活內容日益豐富,生活質量總體得到提高,但也帶來了交通、環境等方面的問題。
中外關聯:第一次工業革命對
中國的影響
(1)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西方列強先后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經濟上:隨著列強的侵略,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在列強侵略的刺激下,中國開展了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化起步;中國被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3)思想上:開始出現學習西方的新思潮。
工業革命帶來的啟示
(1)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大力發展科技,堅持“科教興國”戰略。
(2)要學習發明家們勇于創新、探求科學奧秘的精神。
(3)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相結合。
第21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
 一個理論:馬克思主義
 一個組織:第一國際
 一次嘗試:巴黎公社
 兩位偉人:馬克思、恩格斯
 兩部文獻:《資本論》《共產黨宣言》
 三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誕生前后國際工人運動的特點
考查角度 馬克思主義誕生前 馬克思主義誕生后
運動水平 國際工人運動水平較低,處于自發階段,未走向聯合 國際工人運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成立第一國際
斗爭方式 搗毀機器、罷工示威等 在科學理論指導下,把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相結合
目的 以單純的經濟斗爭為目的 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工人的政治經濟地位
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并不是馬克思一人創立的。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背景
(1)社會經濟前提: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
矛盾的日益暴露,工人階級發展壯大,兩大階級的矛盾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
(2)階級基礎:隨著19世紀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工人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獨立的工人運動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同時也為科學理論的創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3)思想來源: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吸收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精華,這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思想基礎。
(4)個人因素:馬克思和恩格斯長期的理論研究和革命實踐活動。
中外關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
1918年,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改變了新文化運動的方向,促進了五四運動的爆發,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隨后,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中國不斷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而不是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
原因探究: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
(1)當時法國的資本主義仍處于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力量強大,不具備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
(2)當時法國工人階級在政治上還不成熟,沒有形成一個有權威的領導核心,缺乏統一的軍事指揮中心;對團結農民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建立工農聯盟;沒有乘勝追擊,給敵人以喘息之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塘县| 泰安市| 应城市| 自治县| 剑阁县| 福州市| 保山市| 交城县| 梅河口市| 成都市| 蓝田县| 永兴县| 绥芬河市| 肥东县| 皋兰县| 萍乡市| 山西省| 清新县| 苏尼特左旗| 来安县| 苗栗县| 吉水县| 井研县| 扎赉特旗| 汕头市| 连平县| 纳雍县| 修文县| 平度市| 通城县| 梁平县| 理塘县| 桐柏县| 奉化市| 江山市| 黎平县| 西乌珠穆沁旗| 舟山市| 达孜县| 饶阳县| 武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