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參考答案故選C項。荀子沒有開創法家學派,故排除A項:儒法單元檢測一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并用成為治國思想開始于漢代,故褲除B項:儒家學派與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法家學派之間并未結成利益同盟,故排除D項。8.B本題考查中央集權制度。材科“本大而未小,是以能國”1.B根據材料可知,《儀禮·聘禮》篇所記找的諸多禮僅環節“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則小大適稱而不悖焉”強與霸伯孟的記錄相互印證,說明《儀禮·聘禮》之所記信而有調的是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故B項正騎。材抖沒有體現君征,B項正確;A項說法絕對,金文所記內客也需要考證,排權與相權的關系,排除A、C項;“重農抑商”屬于經濟政策,除;材料未體現中國古代禮制非常完備,排除C項;材科強不符合材料“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的信息,D項錯誤。調《儀禮·聘禮》之所記信而有征,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9.D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向除。故選B項。北部邊疆地區遷徒農戶,并授予爵位,主要是為了充實邊疆2.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建立的分封制度并未使政權集地區的防御力量,D項正確;材料與加強君主專制無關,排除中在最高統治者“王”的手上,每個黃族都分享著一部分權A項;宗法制對后世影響深遠,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等,表明分封制下權力項措施是在秦朝疆域范圍內推行的,排除。故選D項。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權,C項正確:材料不足以說明周代形1D.D依據所學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邦建國即成了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排除A項:形成森嚴的等級體系分封制,官員的任免是世卿世祿制即貴族政治:“秦以后之與“政權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等不符,排徐B項;材郡縣政治”指的是秦始皇開始實行的郡縣制度,長官由皇帝科并未體現西周堅持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排除D項。故選C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D項正確:分封制沒有加強中央集項。權,排除A項:郡縣制不是以血緣為鈕帶,排除B項:郡縣3.C本題考查良渚文化。良渚造址中有規模宏大的宮城、水制維護的是封建統治,排除C項。故選D項。壩,大量珍貴的玉,購器等,表明當時已具備強大的社會組織11.B本題結合史料實證考查秦代法律。據材料反映,1975和動員能力,故C項正確。年出土的云夢秦簡中的秦律規定和《史記·陳涉世家》中歷4.C本題結合史料實證考查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動。四本古史記述相互矛盾,因此關于二者的記述哪個更接近史實需籍中都反映了百里奚身份卑微,但仍被秦穆公任用為相的史要進一步補充史證,故B項正確。A項表述太過絕對,排實,說明當時血緣政治逐漸被打破,故遠C項。材科中的不除:《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其所記同著作記述的都是同一事件,沒有以不同學派的觀點解讀,述的內容不一定為史實,不能表明陳涉故意曲解秦律,故C排徐A項;材料沒有涉及牛耕技術,排除B項;秦穆公是春項袁述錯誤;D項與史實不符,排徐。秋時期的霸主,排除D項。12.A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即位后,重用董仲5,A根據材補可知,孔子強調禮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規范,即舒、主父偃、張湯、衛青等人才,這滿足了漢武帝富國強兵的推行禮制需要自覺性;而茍子主張“隆禮”主張以法入禮,由需要,哭合“有為”的時代主題,A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此可知茍子強調禮的社會作用的同時,還要加強推行禮制的漢武帝重用人才,未體現海納百川的氣象,排除B項:材料強制性。這一變化體現了儒者對于社會禮崩樂壞社會現實未涉及察舉制的作用,排除C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的進一步認識,A項正確;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階級關除。故選A項。系變化在思想領拔內的反映,茍子思想偏于百家爭鳴的表13.D本題考查東漢社會管理制度。依據材料可知,光武帝現,排除B、C項:孔子的思想,主張恢復禮樂制度,而茍子的根據實際情況檢核戶口,有利于國家加強對蒙強地主穩匿主張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并不主張重建禮樂制度,排的勞動力的控制,因此D項正確。該措苑一定程度上劑弱除D項。故選A項。了豪強地主的勢力,但并未達到瓦解的程度,A項排除:B6.D根據“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雛”“閥越王無項錯誤,均田制實行于南北朝到唐前期,與材料時間不符: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她王勾踐之后也”“西羌之本,出C項錯誤,這一措施有利于國家向原本隱匿的勞動力征?自三苗,姜姓之別也”等內容可得出,研究的內容都強調少數賦稅,不一定能減輕農民的航稅負擔。民族與中原的民族是有關系的,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不斷增14,D本題結合唯物史觀考查漢代經濟政治。“西漢桑弘羊強,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到文化差異,謙徐A項;材料與主持鹽鐵官營,在各郡設鹽鐵官署,嚴禁私人生產”是對西管理無關,而強調的是關系,排除B項:材科看不出民族關漢實行鹽鐵官營措施的貓述,屬于歷史敘述,“漢武帝時期系極大緩和,排除C項。故選D項。加強中央集權,增加財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是漢代實行鹽鐵7.C本題考查戰國時期的思想。根據茍子主張“社會政造在官營的原因,屬于歷史解釋,故D項正確。歷史現象是歷于強化禮法”可知戰國時期出現思想學說相互融合的現象,史發生的一種現象,歷史現點是了解歷史事件或現象后形133單元檢測十三政治制度與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商周大部分青銅器表面都裝飾有精美的紋飾,這些紋飾不僅折射出當時的藝術表現特點與技法水平,而且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李澤厚認為“以饕餮為突出代表的青銅器紋樣,呈現給你的感受,是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由此可知商周時期A.思想文化一脈相承B.青銅制造技術領先C.王權神權緊密結合D.民本思想潛滋暗長2.從有關文獻看,西周及春秋前期所謂的祿,主要指的是分封土地,而春秋后期至戰國時代,祿則主要是指作為薪俸的粟米等實物,舉凡智能之士,只要得到國君信任,都可以領取薪俸而登卿相之位。這一轉變A.瓦解了分封制度B.強化了宗族的凝聚力C.加速了君主集權D.標志著貴族政治結束3.明代規定:凡內官或內使(皇帝身邊的官員或太監)傳旨,內閣和各衙門必須覆奏皇帝,再次直接得到旨意后,才能施行。這一規定反映出明代()A.皇權專制開始滲入各部門B.注重政治權力規范化運行C.內閣大臣的職權得到擴大D.行政決策正確性得到提高4.中國古代地方行政機構經歷了秦漢的郡、魏晉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變遷,極不穩定,變化較大。這反映出A.中央與地方的矛盾長期存在B.地方行政監察體制日益完善C.地方行政機構權力不斷擴大D.中央與地方的分權趨于合理5.蘇格拉底所宣教的“智者統治,別人服從”極端蔑視民主和自治。在平時的情況下,寬容的民主制度可以允許這位哲學家在市場上大放厥詞…但是一旦雅典民主政體本身的存在受到威脅時,雅典的民主派不免慌了手腳。這從本質上說明A,雅典民主政治的虛偽B.蘇格拉底主張精英政治C.民主制下的雅典人沒有自由權D.雅典民主制確實存在著困境6.1876年3月8日,法國新選出的參議院正式集會。按照議會制慣例,眾議院或下院中多數派領袖是內閣總理的當然人選。但麥克馬洪卻無視這一點,拒不授命作為共和派領袖的甘必大組閣,反而從奧爾良派左翼中挑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翁社福爾當內閣總理。據此可知A.法國封建勢力異常強大B.麥克馬洪的做法不符合法律規定C.共和派和君主派兩大勢力斗爭依舊存在D.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頒布意義不大7.下表反映了英國議會兩院關系的演變。表中這些法案的出臺表明(1911年《議會法》確定了平民院的財政立法權1932年取消了貴族院對平民院議案的提名權;重新規定了選民財產資格的限制1949年《議會法》規定財政議案只能由平民院提出,貴族院不得對它進行修改和否定A,平民院控制了立法權和行政權B.貴族院的人員構成發生了變化C.權力轉移以和平漸進方式進行D.英國貴族的政治特權喪失殆盡8.1870年,美國國會通過憲法第十五條修正案,其中規定“合眾國公民的選舉權不得因種族、膚色或以前是奴隸而被合眾國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絕或限制”。這一規定)A.實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有利于保護公民的選舉權利C.加強了美國州政府的權威D.消除了美國種族歧視的現象5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33-188歷史答案.pdf 單元檢測十三 政治制度與官員的選拔與管理.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