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模考前熱身卷(一)(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西周末年至春秋前期,人們認為楚國先祖祝融部落為華夏民族政治附庸;而在戰國成書的《管子》中,祝融成為五方神之一的南方之神,受命于黃帝為司徒,《禮記》則把祝融視為時令季節之神,且將祝融與炎帝聯系起來。祝融身份的變化反映了A.儒家思想影響擴大B.周王室控制力不斷衰弱C.華夷一體觀念加強D.國家治理體系日趨完善2.漢宣帝統治時期尊崇儒學,在政事上注重任用有實際管理能力、熟悉法令政策的“文法吏”,以刑名為基準考核臣下。這體現漢宣帝治國理政的特點是A.以法為教B.崇德尚賢C.尊法敬天D.儒法結合3.如表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中央與地方錢稅和糧稅分配表。表中所反映現象支出總額項目收入總額中央提成額地方留成額錢稅3139.8萬貫1089.8萬貫2050萬貫糧稅1615.7萬貫215.7萬貫1400萬貫合計4755.5萬貫1305.5萬貫3450萬貫A.源于賦稅制度變革B.表明土地兼并嚴重C.危及國家統治秩序D.促進商品經濟發展4.元朝初期君主多熱衷于大規模“春獵秋你”活動。1312年,元仁宗頒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饑困,朕不飛放(縱鷹隼捕獵)”,此后行獵規模和頻率逐漸減少。這一變化反映了元朝A.統治者受農耕文明影響加深B.開啟了封建化的進程C.確立了以農立國的治國策略D.放棄了民族分化政策1095.明朝中葉,福建泉州農民往往有“改稻田種蔗者”,廣東東莞、番禺、增城和陽春出現了“蔗田幾與稻田等”的現象,閩、粵地區荔枝和龍眼等水果種植也成為農戶重要經濟來源。上述現象反映了當時(A.重農抑商政策漸趨松動B.經濟重心轉移至南方C.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經濟區域化特征明顯6.1848年,徐繼畬在《瀛環志略》的序言中寫道:“方今圣澤覃敷,海外諸國鱗集仰流,帆檣萃集。其疆土之廣狹,道里之遠近,勢難已于咨詢。此說雖略,聊以為嚆矢云爾。”這表明作者A.對國家未來深切憂慮B.積極探求治國方案C.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D.摒棄天朝上國觀念7.1862年,英國駐華公使給本國政府報告,“許多船只為上海區內的洋行載運軍械軍火給太平軍,…這種交易繼續既久,…上海一家洋行在1862年4月就供給了太平軍七百九十五門炮和一萬一千磅彈藥”。該史料可用來佐證A,英國政府支持反清斗爭B.太平天國軍事現代化程度高C.洋商利用戰亂獲取利益D.太平軍失敗于中外聯合絞殺8.據時人記載,戊戌變法運動中“民間祠廟,其有不在祀典者,由地方官曉諭民間,一律改為學堂。各處痞棍借以索詐僧尼脅遷他處,或沒其產,或以輕價得之,僧尼尤被其患”。這表明,維新變法運動()A.觸及土地制度B.脫離群眾基礎C.反對愚昧迷信D.建構新生活方式9.20世紀初創刊的《少年雜志》刊載《亞洲第一個共和大國》《新世界的共和國》和《我國民主榜樣》三篇文章介紹某一時事。該時事最有可能是A.清末新政B.民國建立C.新文化運動D.十月革命110參考答案故選C項。荀子沒有開創法家學派,故排除A項:儒法單元檢測一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并用成為治國思想開始于漢代,故褲除B項:儒家學派與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法家學派之間并未結成利益同盟,故排除D項。8.B本題考查中央集權制度。材科“本大而未小,是以能國”1.B根據材料可知,《儀禮·聘禮》篇所記找的諸多禮僅環節“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則小大適稱而不悖焉”強與霸伯孟的記錄相互印證,說明《儀禮·聘禮》之所記信而有調的是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故B項正騎。材抖沒有體現君征,B項正確;A項說法絕對,金文所記內客也需要考證,排權與相權的關系,排除A、C項;“重農抑商”屬于經濟政策,除;材料未體現中國古代禮制非常完備,排除C項;材科強不符合材料“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的信息,D項錯誤。調《儀禮·聘禮》之所記信而有征,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9.D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向除。故選B項。北部邊疆地區遷徒農戶,并授予爵位,主要是為了充實邊疆2.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建立的分封制度并未使政權集地區的防御力量,D項正確;材料與加強君主專制無關,排除中在最高統治者“王”的手上,每個黃族都分享著一部分權A項;宗法制對后世影響深遠,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等,表明分封制下權力項措施是在秦朝疆域范圍內推行的,排除。故選D項。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權,C項正確:材料不足以說明周代形1D.D依據所學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邦建國即成了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排除A項:形成森嚴的等級體系分封制,官員的任免是世卿世祿制即貴族政治:“秦以后之與“政權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等不符,排徐B項;材郡縣政治”指的是秦始皇開始實行的郡縣制度,長官由皇帝科并未體現西周堅持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排除D項。故選C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D項正確:分封制沒有加強中央集項。權,排除A項:郡縣制不是以血緣為鈕帶,排除B項:郡縣3.C本題考查良渚文化。良渚造址中有規模宏大的宮城、水制維護的是封建統治,排除C項。故選D項。壩,大量珍貴的玉,購器等,表明當時已具備強大的社會組織11.B本題結合史料實證考查秦代法律。據材料反映,1975和動員能力,故C項正確。年出土的云夢秦簡中的秦律規定和《史記·陳涉世家》中歷4.C本題結合史料實證考查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動。四本古史記述相互矛盾,因此關于二者的記述哪個更接近史實需籍中都反映了百里奚身份卑微,但仍被秦穆公任用為相的史要進一步補充史證,故B項正確。A項表述太過絕對,排實,說明當時血緣政治逐漸被打破,故遠C項。材科中的不除:《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其所記同著作記述的都是同一事件,沒有以不同學派的觀點解讀,述的內容不一定為史實,不能表明陳涉故意曲解秦律,故C排徐A項;材料沒有涉及牛耕技術,排除B項;秦穆公是春項袁述錯誤;D項與史實不符,排徐。秋時期的霸主,排除D項。12.A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即位后,重用董仲5,A根據材補可知,孔子強調禮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規范,即舒、主父偃、張湯、衛青等人才,這滿足了漢武帝富國強兵的推行禮制需要自覺性;而茍子主張“隆禮”主張以法入禮,由需要,哭合“有為”的時代主題,A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此可知茍子強調禮的社會作用的同時,還要加強推行禮制的漢武帝重用人才,未體現海納百川的氣象,排除B項:材料強制性。這一變化體現了儒者對于社會禮崩樂壞社會現實未涉及察舉制的作用,排除C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的進一步認識,A項正確;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階級關除。故選A項。系變化在思想領拔內的反映,茍子思想偏于百家爭鳴的表13.D本題考查東漢社會管理制度。依據材料可知,光武帝現,排除B、C項:孔子的思想,主張恢復禮樂制度,而茍子的根據實際情況檢核戶口,有利于國家加強對蒙強地主穩匿主張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并不主張重建禮樂制度,排的勞動力的控制,因此D項正確。該措苑一定程度上劑弱除D項。故選A項。了豪強地主的勢力,但并未達到瓦解的程度,A項排除:B6.D根據“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雛”“閥越王無項錯誤,均田制實行于南北朝到唐前期,與材料時間不符: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她王勾踐之后也”“西羌之本,出C項錯誤,這一措施有利于國家向原本隱匿的勞動力征?自三苗,姜姓之別也”等內容可得出,研究的內容都強調少數賦稅,不一定能減輕農民的航稅負擔。民族與中原的民族是有關系的,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不斷增14,D本題結合唯物史觀考查漢代經濟政治。“西漢桑弘羊強,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到文化差異,謙徐A項;材料與主持鹽鐵官營,在各郡設鹽鐵官署,嚴禁私人生產”是對西管理無關,而強調的是關系,排除B項:材科看不出民族關漢實行鹽鐵官營措施的貓述,屬于歷史敘述,“漢武帝時期系極大緩和,排除C項。故選D項。加強中央集權,增加財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是漢代實行鹽鐵7.C本題考查戰國時期的思想。根據茍子主張“社會政造在官營的原因,屬于歷史解釋,故D項正確。歷史現象是歷于強化禮法”可知戰國時期出現思想學說相互融合的現象,史發生的一種現象,歷史現點是了解歷史事件或現象后形13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33-188歷史答案.pdf 一模考前熱身卷(一).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