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檢測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右表是1926年6月至1927年6月,廣東、湖南、湖北三省農會會員人數統計的變化情況。據此可推知(A.國民黨右派背叛大革命省份1926年6月1927年6月B.封建軍閥大肆鎮壓工農運動廣東647766人700000人C.民主革命中心發生變化湖南38150人4517140人D.中共對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湖北4120人1502600人2.1928年底,北伐戰爭結束,國家初告統一,卻形成了幾大軍事中心。蔣介石身為國民黨最高軍政首腦,他對這種狀況尤為不安,這正是他為什么會積極支持和推動胡漢民倡導黨治的重要原因所在。胡漢民也深知,知道沒有軍權的統一,也就沒有政權的統一,黨也就無從在中央和地方建立威信和發揮作用,因此,他極力助蔣。據此可知,南京國民政府推行的“訓政”(A,必然成為蔣介石獨裁的工具B.缺乏必要的社會基礎C.完全違背孫中山最初的設想D.利于實現真正的統一3.右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新民主主86義革命某一時期紅色文物的地形地貌空間6%分布統計。這一時期最有可能是()40%A.國民革命時期口區或高原地區20%-B.土地革命時期口他地風0%C.全面抗日戰爭時期匯河湖女周邊江河湖及周邊D.人民解放戰爭時期5丁米鍰川X.10下米綏X.4.《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明確規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的國家,這個專政的目的,不僅要消滅一切封建殘余,趕走帝國主義列強在華勢力,統一中國,而且還要限制資本主義的發展,轉變到無產階級專政,以便領導廣大農民和勞苦群眾走向社會主義制度。這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A.徹底消除了城市中心論的影響B.仍然保留了俄國革命的烙印C.有利保障中國人民的民主自由D.為紅軍被迫長征埋下了隱患5.有學者指出:與內生型割據只要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就能夠獲得大批群眾的支持不同,外力型割據由于軍隊與鄉村社會的離異,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獲得當地社會力量的支持,以融人當地社會。為此,毛澤東與他的戰友(A.打土豪、分田地B.發動了秋收起義C.攻打大中型城市D.創建抗日根據地6.1929年,古田會議指出:“紅軍絕不是單純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重大任務。”這一決議()A.促進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B.強調了統一戰線的重要性C.確立人民軍隊建設的原則D.加速了革命新高潮的到來7.1933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運動大會召開,運動大會上軍民互動,同場競技。毛澤東為運動大會題詞“鍛煉工農階級鐵的筋骨,戰勝一切敵人”,還擔任乒乓球裁判,朱德與士兵、百姓一起打排球。這次運動大會A.鞏固了國民革命統一戰線B.表明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點轉向改善生活C.是敵后抗日根據地得到鞏固的表現D.有利于鼓舞紅軍和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8.右圖為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員主要成分比例分布情127年4片1933年193R年況。中國共產黨黨員主要成分比例在不同時期的變化其他:人知識分千地主反映出(30%13%11%12%知識巾小商人16%A,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轉移10%B.中國共產黨革命策略隨形勢變化而調整51%農民76%工人14%農8,C.中國共產黨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D.民主革命的發展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版21參考答案故選C項。荀子沒有開創法家學派,故排除A項:儒法單元檢測一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并用成為治國思想開始于漢代,故褲除B項:儒家學派與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法家學派之間并未結成利益同盟,故排除D項。8.B本題考查中央集權制度。材科“本大而未小,是以能國”1.B根據材料可知,《儀禮·聘禮》篇所記找的諸多禮僅環節“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則小大適稱而不悖焉”強與霸伯孟的記錄相互印證,說明《儀禮·聘禮》之所記信而有調的是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故B項正騎。材抖沒有體現君征,B項正確;A項說法絕對,金文所記內客也需要考證,排權與相權的關系,排除A、C項;“重農抑商”屬于經濟政策,除;材料未體現中國古代禮制非常完備,排除C項;材科強不符合材料“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的信息,D項錯誤。調《儀禮·聘禮》之所記信而有征,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9.D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向除。故選B項。北部邊疆地區遷徒農戶,并授予爵位,主要是為了充實邊疆2.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建立的分封制度并未使政權集地區的防御力量,D項正確;材料與加強君主專制無關,排除中在最高統治者“王”的手上,每個黃族都分享著一部分權A項;宗法制對后世影響深遠,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等,表明分封制下權力項措施是在秦朝疆域范圍內推行的,排除。故選D項。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權,C項正確:材料不足以說明周代形1D.D依據所學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邦建國即成了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排除A項:形成森嚴的等級體系分封制,官員的任免是世卿世祿制即貴族政治:“秦以后之與“政權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等不符,排徐B項;材郡縣政治”指的是秦始皇開始實行的郡縣制度,長官由皇帝科并未體現西周堅持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排除D項。故選C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D項正確:分封制沒有加強中央集項。權,排除A項:郡縣制不是以血緣為鈕帶,排除B項:郡縣3.C本題考查良渚文化。良渚造址中有規模宏大的宮城、水制維護的是封建統治,排除C項。故選D項。壩,大量珍貴的玉,購器等,表明當時已具備強大的社會組織11.B本題結合史料實證考查秦代法律。據材料反映,1975和動員能力,故C項正確。年出土的云夢秦簡中的秦律規定和《史記·陳涉世家》中歷4.C本題結合史料實證考查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動。四本古史記述相互矛盾,因此關于二者的記述哪個更接近史實需籍中都反映了百里奚身份卑微,但仍被秦穆公任用為相的史要進一步補充史證,故B項正確。A項表述太過絕對,排實,說明當時血緣政治逐漸被打破,故遠C項。材科中的不除:《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其所記同著作記述的都是同一事件,沒有以不同學派的觀點解讀,述的內容不一定為史實,不能表明陳涉故意曲解秦律,故C排徐A項;材料沒有涉及牛耕技術,排除B項;秦穆公是春項袁述錯誤;D項與史實不符,排徐。秋時期的霸主,排除D項。12.A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即位后,重用董仲5,A根據材補可知,孔子強調禮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規范,即舒、主父偃、張湯、衛青等人才,這滿足了漢武帝富國強兵的推行禮制需要自覺性;而茍子主張“隆禮”主張以法入禮,由需要,哭合“有為”的時代主題,A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此可知茍子強調禮的社會作用的同時,還要加強推行禮制的漢武帝重用人才,未體現海納百川的氣象,排除B項:材料強制性。這一變化體現了儒者對于社會禮崩樂壞社會現實未涉及察舉制的作用,排除C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的進一步認識,A項正確;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階級關除。故選A項。系變化在思想領拔內的反映,茍子思想偏于百家爭鳴的表13.D本題考查東漢社會管理制度。依據材料可知,光武帝現,排除B、C項:孔子的思想,主張恢復禮樂制度,而茍子的根據實際情況檢核戶口,有利于國家加強對蒙強地主穩匿主張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并不主張重建禮樂制度,排的勞動力的控制,因此D項正確。該措苑一定程度上劑弱除D項。故選A項。了豪強地主的勢力,但并未達到瓦解的程度,A項排除:B6.D根據“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雛”“閥越王無項錯誤,均田制實行于南北朝到唐前期,與材料時間不符: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她王勾踐之后也”“西羌之本,出C項錯誤,這一措施有利于國家向原本隱匿的勞動力征?自三苗,姜姓之別也”等內容可得出,研究的內容都強調少數賦稅,不一定能減輕農民的航稅負擔。民族與中原的民族是有關系的,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不斷增14,D本題結合唯物史觀考查漢代經濟政治。“西漢桑弘羊強,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到文化差異,謙徐A項;材料與主持鹽鐵官營,在各郡設鹽鐵官署,嚴禁私人生產”是對西管理無關,而強調的是關系,排除B項:材科看不出民族關漢實行鹽鐵官營措施的貓述,屬于歷史敘述,“漢武帝時期系極大緩和,排除C項。故選D項。加強中央集權,增加財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是漢代實行鹽鐵7.C本題考查戰國時期的思想。根據茍子主張“社會政造在官營的原因,屬于歷史解釋,故D項正確。歷史現象是歷于強化禮法”可知戰國時期出現思想學說相互融合的現象,史發生的一種現象,歷史現點是了解歷史事件或現象后形13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33-188歷史答案.pdf 單元檢測六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