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部南寧市分學校高二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2025.07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表1所示為距今6000余年的陜西多處考古遺址(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等)發掘的部分資料。這反映出,當時陜西地區( )表11 石斧作為當時最常用的工具,一般要縛在帶把的曲木上或垂直安裝在木柄的一端2 石鏟是松土或翻土的工具,大都磨制精細3 石鋤體長而尖細,是挖掘和松土鋤草的工具4 骨鏟、石磨棒及用陶片打制而成的刀和鐮等,種類增多,且穿孔和裝柄技術已普遍采用A.處于父系氏族社會時期 B.狩獵采集經濟較為發達C.先民開始過上定居生活 D.原始農業獲得一定發展2.據《后漢書·郡國志》記載,東漢永和五年(140年),豫章郡有406496戶、1668906口。據《宋書》記載,南朝劉宋大明八年(464年),豫章郡戶數僅為16139戶,人口數量為122573口。能夠解釋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災害頻發 B.戰亂和人口隱匿C.戶籍統計散亂 D.疫病大規模流行3.唐代中期,韓愈、柳宗元發起古文運動,倡導恢復先秦兩漢時期質樸自由的散文傳統,反對駢文的形式主義文風。這一主張引發文人廣泛共鳴,科舉考試中的策論也逐漸摒棄駢儷雕琢之風,轉向以散句為主、表意暢達的行文風格。這種現象( )A.迎合了平民階層的文化需求 B.體現了文化與政治的互動性C.反映出門閥制度出現了衰落 D.根源于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4.元代,中國商人李用“航海歷交趾諸國(今中南半島地區),貨入優裕”。真臘(今柬埔寨)和中國來往甚多,常有中國商船前去,當地居民“欲得唐貨”“盛飯用中國瓦盤或銅盤”“地下所鋪者,明州之草席”“近又用矮床者,往往皆唐人制作也”。這些現象反映出元代( )A.民族向心力的增強 B.朝貢貿易制度完善C.海外貿易得到發展 D.華人控制東南亞經濟5.1588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與中國士大夫羅明堅合編的《葡漢辭典》中,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是漢語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葡漢辭典》的編訂( )A.動搖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B.使西學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C.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D.加深了中國人對西方的認知6.清順治年間,戶科給事中朱之弼痛陳六部衙門的積弊,指出:“今乃盡若事外,遇事至,才者不肯決,無才者不能決,稍重大即請會議……上下相諉,彼此相安”。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源于( )A.決策機制的異化 B.官員素質的降低C.君主權力的強化 D.中央機構的臃腫7.表2所示變化反映了( )表2乾隆末年至鴉片戰爭前 廣州一口通商,關稅稅率大體為進口稅率16%,出口稅率4%,海關由中國人自己掌管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至清朝滅亡 進一步明確了“值百抽五”的關稅標準;明確規定了鴉片進口關稅稅率;海關長期把持在外國人手中A.中國開始喪失關稅主權 B.近代中國國際地位下降C.中國“五口通商”具有深遠影響 D.列強在華取得片面最惠國待遇8.五四運動時期,許多報紙競相開辟副刊。這些報紙的副刊經常針對青年人的切身問題,如婚姻、前途、婦女解放等問題,刊登一系列的文章,大膽抨擊封建禮教,提倡科學、民主、個性解放。這反映出當時( )A.民族民主運動興起 B.新思想得到了傳播C.民眾參政意識增強 D.青年成為救國主力9.據有關部門統計,2005年,除中國之外世界上通過各種方式學習漢語的人已超過3000萬,100多個國家的2300余所大學在教授中文。與此同時,全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將漢語列為主要語種。這一現象的出現源于中國( )A.對外經濟交流需要 B.改革開放的深入C.對漢語的大力推廣 D.綜合國力的提升10.阿茲特克文明早期的一大特征是多神崇拜。各氏族、各部落、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神明崇拜。隨著阿茲特克帝國的建立和發展,眾神的位置也開始發生變化,出現了不同的層次。在祭祀中,一些神的地位高出了其他諸神;特斯卡特利波卡則成了眾神之神。這折射出阿茲特克文明( )A.具有多元文化特征 B.政治權力逐漸集中C.深受外來文明影響 D.缺乏系統宗教思想11.中古西歐時期,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發布《教皇敕令》,宣稱唯有教皇具有任免主教的權力;而英王亨利二世推行《克拉倫登憲章》,試圖限制教會法庭權力,這引起了教會的激烈反應。這些史實反映出當時( )A.教權完全控制世俗事務 B.世俗政權主導社會發展C.宗教信仰影響政治決策 D.國王與教會爭奪統治權12.美國獨立戰爭和拉美獨立戰爭的領導者中,均不乏種植園主,他們都深受歐洲啟蒙思想的熏陶;獨立后的美國和拉美各國均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奴隸制殘余。到20世紀初,美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拉美大多數國家仍較為窮困。導致二者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國民經濟結構 B.海運便利程度 C.自然資源稟賦 D.政權建立途徑13.圖1為19世紀上半期英國城市化示意圖。對此解讀最合理的是( )圖1A.產業集中削弱環境承載力 B.三角貿易改變人口分布格局C.工業革命推動城市化進程 D.工廠興起引起貿易中心轉移14.有學者指出:為了更有效地與蘇聯進行競爭,西方國家需要一種更有效的方式整合社會資源。以凱恩斯主義為政策手段的“福利國家”政策無疑能使得國家控制更多的社會資源,并將這些資源投入到與蘇聯的競爭之中。該學者的觀點闡述了西方國家( )A.謀求資本主義的生存發展 B.完善福利政策的根本動因C.推行福利政策的政治基礎 D.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15.1947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成立之初,主要致力于削減關稅壁壘、促進貨物貿易自由化。到20世紀90年代,其后續組織世界貿易組織(WTO)將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保護等內容納入多邊貿易規則體系。這一轉變( )A.增強了發展中國家競爭優勢 B.消除了國際貿易逆差現象C.適應了世界經濟格局新變化 D.重建了國際政治經濟秩序16.20世紀90年代以來,包括“知識精英”在內的第三世界移民涌入美國。美國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大量設立特許學校,實施多元文化教育,以保證其他族裔的新移民群體也能享有與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相同水準的教育。據此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A.移民促進美國主流文化轉變 B.移民推動美國教育政策調整C.美國各族群實現了高度融合 D.美國基礎教育體系建構完備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魯國率先推行“初稅畝”,廢除“公田”與“私田”的區分,按土地實際面積征稅。魯國還宣布“無主荒地,任民墾殖”。管仲在齊國推行“相地而衰征”,根據土地肥瘠程度分級征稅。晉國通過“作爰田”將土地固定分配給農戶,允許農戶長期占有土地。《云夢秦簡·法律答問》中明確“盜徙封,贖耐”,禁止私自移動田界。秦國“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商鞅規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在上述政策的推動下,戰國晚期秦國農戶已形成“深耕細作”模式。《史記·貨殖列傳》載,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其商業資本大量轉化為土地資本。秦國“編戶齊民”將戶籍與土地綁定,實現“民數者,庶事之所自出也”,賦稅也轉向“粟米之征”。長平之戰中,秦國動員60萬兵力,其后勤依賴關中私有土地上的糧食產出。——摘編自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1)根據材料,概括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推動土地私有化的舉措。(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政治的角度,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土地私有化趨勢發展的影響。(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三十年前學六韜,英名常得預時髦。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臂健尚嫌弓力軟,眼明猶識陣云高。庭前昨夜秋風起,羞見團花舊戰袍。——引自曹翰《內宴奉詔作》(又名《退將詩》)注:曹翰(924—992),后周、北宋名將,曾在宋太宗召集的一場內宴上奉詔現場創作此詩。材料二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引自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注:柳永(約984—約1053),宋真宗時期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第,靠填詞維生,直到宋仁宗時暮年及第。材料三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因官射利疾,眾喜君猶不。父老爭嘆息,此事古未有。作者原注:浮梁(今屬景德鎮)父老言,自來作知縣不買瓷器者一人,君(許彭年,北宋廉吏典范,宋仁宗時曾出任浮梁縣令)是也。——摘自彭汝礪《送許屯田詩》(1)根據材料,指出這些詩詞所反映的北宋社會變化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些趨勢出現的背景。(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宋代詩詞作品的史料價值的看法。(4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后,按照“一邊倒”方針,先后與蘇聯以及保加利亞等10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按照“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方針,新中國先談判再建交,同印度、緬甸等國建立外交關系,迎來第一次建交高潮。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該原則被寫入兩國的協定。1954年,中印、中緬雙方總理在聯合聲明中,正式倡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上)材料二新中國外交在前30年間,外交重點在于維護以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為核心的國家政治利益。至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終于打開了新局面,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拓展了外交活動的舞臺。——摘編自郭樹勇《試論70年來新中國外交的主要特點》材料三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理念,被寫入聯合國決議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宣言等重要國際文件。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目前已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大創舉。——摘編自張玉環等《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理論與實踐》(1)根據材料一,指出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外交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變化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終于打開了新局面”的重大外交事件。(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意義。(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近代中華民族覺醒的歷史。近代中華民族覺醒,是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的一種必然反映,是對民族復興道路的理論探索,是對民族復興歷史進程的具體實踐,且在帝國主義侵略漸趨加劇的刺激之下覺醒程度加深,又伴隨著新的社會力量不斷成長與壯大而覺醒范圍愈廣。近代中國民族覺醒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鴉片戰爭時期,民族覺醒的開端;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覺醒的新階段;五四運動前后,民族覺醒的升華階段;抗日戰爭時期,民族覺醒的全面新高度。——摘編自范香立《近代中國民族覺醒的三重邏輯》根據材料,圍繞“近代中華民族覺醒的歷史”,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中國近代史的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024—2025學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部南寧市分學校高二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B C C C B B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A C A C 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舉措:改革賦稅制度;鼓勵開墾荒地;在法律上保護并規范土地交易;分家擴大自耕農群體;通過軍功等方式授田給農戶。(4分,答出兩點即可)(2)影響:經濟角度:推動了精耕細作農業技術體系的發展;推動了井田制的瓦解;促進了封建小農經濟與地主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強化了國家對稅源的控制,有利于穩定國家收入。(4分,答出兩點即可)政治角度:加速了分封宗法制度的解體;推動了兼并戰爭的發展;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促使社會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化。(4分,答出兩點即可)18.【答案】(14分)(1)變化趨勢:重文輕武(崇文抑武)風氣漸濃;社會日趨奢靡拜金;抑商風氣淡化,市民價值觀浸染士大夫階層;科舉制影響力提升,社會階層流動加速(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制瓷業等手工業生產日益集中化、專業化。(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背景:宋廷對唐中期以來藩鎮割據的反思;商品經濟取得顯著發展;城市化水平提升,市民階層開始崛起;科舉制度趨于完善,科舉錄取名額增多;政府放松對社會的控制。(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看法:宋代詩詞作品是時人對社會面貌的直觀寫照,既能反映當時的文學風格、社會思潮以及作者個人的精神世界,也能折射出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但詩歌作為文學作品,往往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采用了夸張的手法,在使用時需要和其他類型的史料相互印證。(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答案】(1)變化:從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到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外交關系。(2分)原因:我國逐步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朝鮮戰爭結束;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中國外交封鎖的需要;新興民族國家紛紛獨立。(4分,答出兩點即可)(2)事件: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2分,答出兩點即可)(3)意義:拓展了我國的外交舞臺,擴大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推動了經濟全球化,推動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發展;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實踐平臺。(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答案】(12分)示例一論題:近代中華民族覺醒具有鮮明的階段特征。(2分)闡述:近代中華民族覺醒作為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體現,是推動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精神動力。近代中國民族覺醒受到歷史時空的限制,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鴉片戰爭至洋務運動之前,由地主階級主導的民族思想覺醒運動主要介紹西方地理歷史。洋務運動期間,地主階級洋務派堅持“中體西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并將“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諸實踐。甲午中日戰爭后,隨著民族危機的加劇,近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逐漸認識到西方制度的優越性。20世紀初期,資產階級激進派、無產階級知識分子將民族覺醒推向了新高潮,實現了由民主科學思想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轉變。(8分)因此,在中華民族覺醒的過程中,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環境的時代差異,建立在思想啟蒙基礎上的民族覺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2分)示例二論題:列強侵略的日益加劇客觀上刺激民族覺醒的深化。(2分)闡述:鴉片戰爭的爆發,使近代中國國家主權、民族利益遭到重創,三元里人民抗英就是廣東地區民族意識覺醒的體現。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進一步加劇了中華民族的民族危機,與此同時,民族意識的覺醒程度也在不斷加深,戰爭期間的黃海大戰、戰后的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就是民族覺醒程度加深的體現。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號召救亡圖存、全民抗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中華民族民族意識全面覺醒,民族覺醒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8分)綜上所述,近代中華民族的覺醒程度,是對民族危機加劇的必然反應,也是對列強侵華行徑的重要回應,為抵抗西方列強提供了精神動力,是近代思想啟蒙的集中體現。(2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的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