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河南省新鄉市高二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2025.07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墨子認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主張“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鞼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墨子思想依托的時代背景是( )A.重農抑商政策確立 B.社會生產力發展C.宗法觀念逐漸瓦解 D.新興士階層崛起2.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駐軍圖》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彩繪軍事地圖。圖中除標注山脈、水系等普通地圖要素外,還繪有九支駐軍的防區、指揮城堡、烽燧點、軍事道路及防區邊界,并用紅圈標注了49個與軍事相關的居民點,注明了地名、戶數及人口遷移情況。據此可知,漢代( )A.基層治理的軍事化色彩濃厚 B.軍事地圖繪制技術基本成熟C.中央重視強化對地方的管控 D.邊疆地區防御體系趨于完善3.韓愈構建了一套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至孔、孟的儒家“道統”傳授譜系。他認為孟子之后,“道統”傳承中斷,致使佛、道思想盛行。因此,他強調自己的歷史使命就是恢復“道統”。韓愈此舉旨在( )A.迎合社會變革的需求 B.恢復先秦儒學的主張C.批判三教并行的政策 D.鞏固儒學的正統地位4.《元史》載:“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同時,元代還大力發展漕運與海運,開辟了從劉家港(屬今江蘇太倉)至直沽(屬今天津)的長途海運航線。這主要得益于( )A.行省制度得到推行 B.長途貿易的興盛C.全國大一統的實現 D.絲綢之路的發展5.明成祖即位后,“特簡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據此推知,明成祖時期( )A.中樞機構出現巨變 B.相權被進一步削弱C.大學士決策權提升 D.內閣接管六部職權6.清咸豐六年(1856年),山西呂梁柳林鎮《重修華君廟姓名碑記》記載了79個鋪戶字號,涉及麥社、花布行、糧社、當行、斗行、白酒行、駝行等行業。清光緒十年(1884年),《重修龍王廟碑記》記有商號191個,含汾州、平遙、祁縣、交城、太谷等地外來商號。材料可用于印證當時( )A.晉商主導北方商業網絡 B.區域間商業貿易的發展C.手工業技術的地域傳播 D.民間祭祀活動的商業化7.1907年9月20日,清廷詔令稱:上下議院一時無法設立,應先設資政院,以之為立議院基礎。1909年10月,資政院除去王公貴族之外的150名議員中,有貢生及以上科舉功名者22人、曾擔任知縣及以上官職者90人。這反映出當時( )A.中央權力呈現下移趨勢 B.維新變法運動得到延續C.預備立憲具有保守傾向 D.民主革命缺乏社會基礎8.1939年2月13日,歷史學家顧頡剛認為:我們只有一個中華民族,我們所以要抗戰,為的是要救國,而團結國內各族,貫徹“中華民族是一個”的意識,實為建國的先決條件。顧頡剛的觀點( )A.強調了民族交融是歷史發展主流 B.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傳播C.揭示了抗戰對于民族觀念的影響 D.服務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9.1956年2月8日,國務院公布《關于目前私營工商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若干事項的決定》等幾個文件。同時,《人民日報》接連發表《不要輕易改變原有的生產和經營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從經濟上逐步改組公私合營企業》等社論。這表明當時我國( )A.對私有制經濟持開放的態度 B.社會主義改造遭遇嚴重困難C.注重保持經濟秩序的穩定性 D.構建經濟結構的多樣化路徑10.表1所示為中國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內容。表1序號 內容(1) 1961—2019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首批180處增至5058處(2) 2014年中國主導中哈吉“絲綢之路”跨國申遺成功(首個跨國聯合申遺項目)(3) 2021年中國承辦第4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4) 截至2023年,中國共有世界遺產57項(居世界第二),4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總數世界第一)據此可知,中國在人類文化遺產保護領域( )A.扮演全球引領者的角色 B.形成了系統完善的體系C.側重于國際方面的合作 D.展現了大國的責任擔當11.古代雅典在伯里克利執政時期,設置10名市場監督官,負責監管商品銷售;設置10名度量衡監督官,監督商人對度量衡器的使用。谷物看守官最初設有10名,后增至城內20人、港口15人,以監督谷物銷售價格。這一系列舉措反映出當時雅典( )A.民主政治內涵十分豐富 B.重視市場秩序的規范化C.商業競爭意識日益增強 D.確立了農商并重的政策12.13世紀初,君士坦丁堡遭到多國聯軍洗劫,無數文物遭褻瀆的同時,大量古希臘、古羅馬遺存流入西歐。13世紀中葉,蒙古人通過激烈的攻城戰占領阿拉伯帝國都城,數不清的阿拉伯手稿和古跡受損,而新式火藥武器等通過阿拉伯傳播到更廣泛的區域。這反映出( )A.古代戰爭對文化影響的復雜性 B.先進文明征服落后文明的進程C.跨區域文化傳播主要依靠戰爭 D.征服者對文化滲透的高度重視13.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馬尼拉大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賓馬尼拉與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之間,運載中國瓷器、印度棉織品、波斯地毯、日本漆器及菲律賓珍珠等商品。這些貨物在墨西哥卸載后,一部分在美洲各地銷售,另一部分遠銷至歐洲;與此同時,美洲的白銀、可可等也大量流入亞洲。這一現象反映了( )A.跨太平洋貿易主導了全球貿易格局 B.商品流動密切了洲際經濟文化聯系C.亞洲開始成為全球商品主要輸出地 D.殖民擴張助推美洲經濟地位的提升14.三色徽的前身是巴黎軍隊佩戴的紅藍雙色徽章,后有人提議在徽章中加入代表法國王室的白色。1790年初的巴黎街頭,很多時髦女性或以三色徽點綴自己的服飾,或用紅藍白三色作為衣飾的主色調。1792年7月,作為“祖國在危機之中”的一系列法令之一,佩戴三色徽首次成為官方的強制性要求,拒不佩戴三色徽的人,有可能被處以重刑。這說明( )A.法國時尚潮流主導政治變革走向 B.王室與民眾服飾文化的深度融合C.革命政權借助符號強化政治認同 D.女性成為政治符號傳播的主力軍15.1948年,韓國正式廢除日本殖民時期強制推行的“混用文”,全面使用朝鮮語編寫教材;并剔除日語借詞,推廣純朝鮮語詞匯。韓國的這些舉措旨在( )A.抵制殖民文化滲透 B.推動半島民族統一C.增強民族文化認同 D.實現國民教育普及16.表2所示為1985年至1994年全球貿易出口和亞洲發展中經濟體貿易出口年平均出口比重數據。這些數據可用來說明這一時期的亞洲( )表2商品類別 全球貿易出口年均增長率 亞洲發展中經濟體貿易出口年平均增長率制成品 辦公和電訊設備 12.3% 26.2%服裝 7.6% 8.3%其他消費品 6.7% 10.7%農產品 1.8% 10.4%礦產品 -2.6% 7.3%燃料 -8.1% 5.8%A.工業技術領先于世界 B.成為世界經濟重心C.外向型經濟特征突出 D.已實現了技術轉型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北宋仁宗時期,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國內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慶歷三年(1043年)九月,參知政事范仲淹上《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核心的改革主張,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教育、軍事、法制等各方面,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從而揭開了“慶歷新政”的序幕。但新政遭到強烈反對和阻撓。慶歷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摘編自張俊英、鄒璇《近60年來慶歷新政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材料二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內容大體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是財政經濟改革,二是軍政方面的改革,三是教育改革。改革開始后,王安石最為得意的“青苗法”,也最為時人所詬病。推行“青苗法”的目的本是濟貧困、抑兼并、促生產。然而新法一經全面推行,不但無惠民之效,反而變成了害民之法。從政治上看,變法還導致了一個更為嚴重、貽害無窮的惡果——黨爭。法令頒行不足一年,圍繞變法,擁護與反對兩派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及斗爭,史稱“新舊黨爭”。在反對派的巨大壓力下,王安石在熙寧年間的變法夭折。——摘編自金聲《王安石變法》(1)根據材料,比較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的異同。(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北宋中期改革運動頻發的原因。(4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傳統的對外貿易思想遭遇嚴重挑戰,以魏源為代表的士大夫承認洋貨價值,主張開放貿易,引進西方商品。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李鴻章認識到“必先富而后能強,尤必富在民生,而國本乃可益固”,他主張重視財富積累與民用工業,推行進口替代、抵制洋貨,以“稍分洋商之利”。維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啟超批評清政府與民爭利,嚴復則以西方自由貿易理論反對洋務派官督商辦的做法。材料二對于對外貿易,孫中山提出要從政治上著手,打破一切不平等條約,收回外國人管理的海關,恢復中國的政治經濟主權,在保證發展之權不致旁落、外國資本不能壟斷中國國民生計的前提下,實行開放主義。同時他界定了國家(政府)的權限:“凡夫事物之是可以委諸個人,或其較國家經營為適宜者,應任個人為之,由國家獎勵而以法律保護之。……至其不能委諸個人及有獨占性質者,應由國家經營之。”——以上材料均摘編自袁明照、郭丙合《論近代中國對外貿易思想》(1)根據材料,概括鴉片戰爭后中國對外貿易思想的演變趨勢。(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鴉片戰爭后中國對外貿易思想演變的原因。(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二戰后,法國招募外國勞工和吸引移民的功利性政策在20世紀70年代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開始遭遇挑戰。1974年,法國政府對外來移民采取限制性措施,但收效甚微。大量外籍勞工選擇定居法國,其配偶、子女因家庭團聚的原因紛紛入境,隨著女性移民數量攀升,移民后代在法國出生并呈現聚居態勢,致使法國外籍人口規模急劇膨脹,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1981年密特朗執政后,采取限制新移民入境,與勞工派遣國進行雙邊談判審查移民入境等舉措,在1981—1986年通過密集立法(含16項法律、79項法令、62項“逮捕令”、220余份通知),構建起了嚴密的移民管控體系。——摘編自苗思雨《20世紀70年代以來法國移民政策研究》材料二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移民管理政策主要圍繞因私出國和來華外國人管理。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頒布,規范公民出境、外國人入境程序。20世紀90年代,中國進一步放寬移民政策。1996年實施的《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為符合條件的外國人提供永久居留權,以此吸引高端人才和投資者。21世紀以來,中國移民管理政策持續優化。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施行,整合了原有法規,完善了簽證、居留、永久居留制度,提升了管理效率與服務水平。2018年成立國家移民管理局,不僅提升了國內移民管理的專業化水平,也順應了國際上人員流動交往的潮流,彰顯中國融入國際社會、參與全球移民治理的決心。——摘編自馬麗《中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歷史演進、國際經驗與未來建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70—80年代法國收緊移民政策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移民政策的發展特點。(4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中法移民政策對當代跨國人口流動的啟示。(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文明是從“點”開始的,“點”是文明的發源地。通過點與點之間的交流與接觸,點就連成面,面再連成片,片繼而連接成文明圈。圈與圈之間相互溝通,形成了“世界歷史”。這是一個從分散到整體的歷史過程,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共同的命運意識是從最小的基本單位“點”開始孕育的,以后才越擴越大,最終擴充至全世界。由點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再到全世界,這就是文明生長的過程。——摘編自錢乘旦《多樣的文明,創造世界共同的未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知識,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2024—2025學年度河南省新鄉市高二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D C A B C D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B C C 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4分)(1)同:都一度得到統治者支持;內容都涵蓋經濟、軍事和教育(改革措施全面、豐富);都遭到強烈的反對;都以失敗告終。(4分,答出兩點即可)異:內容上,慶歷新政以整頓吏治為核心,王安石變法以財政經濟改革為先;過程上,慶歷新政極其短促,很多措施未能全面實施,王安石變法的大多數措施得到了全面推行;政治影響上,慶歷新政對官場未造成明顯影響,王安石變法則引發了持續數十年的激烈黨爭。(6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原因:社會矛盾尖銳;邊境局勢緊張;統治者希望有所作為;有識之士(改革家)的思考和探索;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結構發生顯著變化。(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答案】(12分)(1)演變趨勢: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探索;從相對單一走向多樣化、系統化;從經濟層面逐步延伸至政治主權層面。(6分)(2)原因:列強侵略導致中華民族危機的加深;西方經濟理論的不斷傳入與沖擊;有識之士的不斷探索;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政治變革的深入;國際環境的變化。(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答案】(14分)(1)原因:法國經濟“滯脹”引發的就業危機;移民數量膨脹問題加劇了社會矛盾和文化沖突;前期移民政策限制效果有限,構建制度化移民管理體系的需要。(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發展特點:從“管控為主”到“服務與治理并重”;法治化和體系化趨勢不斷增強;主動融入全球治理,凸顯大國擔當;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動態調整靈活性強。(4分,答出兩點即可)(3)啟示:跨國人口流動受經濟、政治等多種因素影響,各國應依據自身發展階段和實際需求,及時調整移民政策;跨國人口流動易引發文化沖突與社會矛盾,各國需重視移民的社會融合,構建包容的社會環境;健全的法律體系是有效管理跨國人口流動的基礎。(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答案】(12分)示例論題:人類文明的發展帶有明顯的多元交融特征。(2分)闡述:人類文明起源于不同的“點”,這些“點”各具特色,擁有獨特的語言、宗教、習俗和生產生活方式。這些不同的文明“點”通過各種方式相互交流并得到發展。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希臘文化傳播到了更廣闊的地區,同時也吸收了東方文明的一些元素,豐富了自身文化體系。隨著不同文明間交流的加深,文明由點連成片,再由片連接,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圈。在文明圈內部,各個文明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如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明圈中,朝鮮、日本等國家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文字、禮儀、建筑等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時它們也保留了自身的特色,共同推動了東亞文明的發展。阿拉伯帝國作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重要樞紐,在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阿拉伯人將中國的造紙術、火藥、指南針等發明傳入西方,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8分)總之,人類文明的生長是一個多元交融的過程,不同文明在從點到面、從面到片、從片到圈的發展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文明。(2分)(“示例”僅作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