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山西省呂梁市2024—2025學年度高二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山西省呂梁市2024—2025學年度高二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山西省呂梁市高二第二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題
2025.07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西方學者通過考古探險得出張騫出使西域是“中國融入西方文明”的起點;后有中國學者通過中亞考古,實證中國游牧文明對絲路的主動塑造;又有中亞學者根據(jù)中亞考古遺址的系統(tǒng)性破壞,提出西方中心敘事掩蓋了殖民掠奪對絲路文明的破壞。據(jù)此可知,關于絲綢之路的研究( ?。?br/>A.西方學者的學術視角更合理 B.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而趨于全面
C.忽視非西方國家學者的貢獻 D.后期學者研究比傳統(tǒng)觀點可信
2.魏晉時期,佛教日趨興盛。統(tǒng)治者對其持警惕態(tài)度,時人指斥佛教入國會帶來“國空民窮”、“遺棄二親孝道頓絕”等危害。而到了唐代,蘊含孝道思想的佛經(jīng)卻流傳十分廣泛。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br/>A.儒家思想走向衰落 B.政治生態(tài)與社會需求的倒逼
C.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 D.儒佛思想體系的結構性交融
3.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
材料 結論
A 英國核物理學家吉姆·薩里姆的紀錄片《探路者》,通過實地考察,指出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直接引用了阿拉伯科學家白塔尼觀察數(shù)據(jù)。 表明白塔尼的科學研究是16—17世紀歐洲近代科學興起的主要原因。
B 研究者指出,《一千零一夜》故事里不僅包括阿拉伯人的故事,還包含了古代波斯、埃及、印度、希臘、羅馬等地區(qū)的故事。 說明阿拉伯文明對古代其他地區(qū)的文化具有兼容性。
C 《全唐文》記載:唐宣宗大中二年,大食(阿拉伯帝國)人李彥升在汴州刺史宣武軍節(jié)度使盧鈞的推薦下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第。 反映出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頻繁。
D 學者撰文強調:阿拉伯數(shù)學家們把他們從印度人學來的“1—9”九個數(shù)字,廣泛應用并介紹到歐洲。 證明了阿拉伯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4.據(jù)文獻記載,馬鈴薯自清后期傳入內蒙古地區(qū)后迅速且廣泛傳播引種,成為當?shù)剞r牧民的主要食材之一,該地流傳著“高產作物山藥蛋,又是菜來又是飯,炒絲絲,蒸片片,莜面餃餃做餡餡”的俗語。據(jù)此可知,馬鈴薯的傳入( ?。?br/>A.促進了內蒙古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
B.有利于內蒙古地區(qū)的民族交融
C.致使農業(yè)成為內蒙古地區(qū)的主導產業(yè)
D.見證了內蒙古地區(qū)與美洲的直接聯(lián)系
5.1753年,伏爾泰完成《趙氏孤兒》的改編,將原劇中屠岸賈改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原本霸道野蠻,但與昔日心愛之人重逢使他內心變得柔軟,最終成為一位充滿仁義道德的真正君子。兩年后該劇在巴黎首演,巴黎民眾反響熱烈。伏爾泰改編《趙氏孤兒》意在( ?。?br/>A.推動中法文化的交流互鑒 B.踐行儒家的治國理念
C.迎合法國民眾的文化需求 D.借中國文化批判現(xiàn)實
6.歐洲殖民者到來前,美洲印第安人獨立發(fā)展出特色鮮明的古代文化。但16世紀以來的歐洲航海家認為,美洲社會發(fā)展仍處于原始階段。為此,他們實行“文明開化”政策,組織原住民參加布道、閱讀圣經(jīng)等活動,并創(chuàng)立面向印第安兒童的專門學校,教授他們基督教知識和殖民者語言。歐洲殖民者的“文明開化”政策(  )
A.導致了美洲文明徹底消亡 B.意在促進美洲教育的近代化
C.反映了歐洲社會轉型需求 D.利于英語成為美洲主流語言
7.1898年6月11日,在維新派的推動下,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從7月到9月,《申報》卻重點對南方“匪亂”展開系列報道,如《粵西亂耗》、《紀廣西匪亂情形》、《粵匪竄湘》等。這主要說明了( ?。?br/>A.維新變法擁有廣泛社會基礎 B.報刊對維新變法持反對態(tài)度
C.變法運動尚未達成社會共識 D.社會輿論高度關注南方匪患
8.下表為晚清政府1872—1886年間派遣留學生情況
派遣時間 學習內容 留學地點 留學人數(shù)
1872 各種西學,包括法政、工科、礦學 美國 4批120人
1874 艦船指揮 英國 5人
1877 艦船制造 法國 前后23人
1877 艦船駕駛 英國 12人
1882 艦船駕駛 英國、法國、德國 10人,中途增加15人觀摩學習
1886 艦船駕駛 英國 34人
由此可知,晚清政府的留學派遣( ?。?br/>A.意在實踐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學說 B.踐行了“中體西用”思想
C.有利于近代教育體系的逐漸形成 D.迅速提高了軍事科技水平
9.以特朗普為代表的美國新民粹主義勢力選擇性地忽視移民在勞動力補充、文化多元化等方面對美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所作出的積極貢獻,將移民群體、經(jīng)濟全球化市場中的外部角色惡意污名化為搶奪本國就業(yè)崗位、消耗社會福利資源的負面形象。這折射出當下美國( ?。?br/>A.政黨博弈加劇了社會的撕裂 B.逆全球化思潮有一定社會基礎
C.社會福利制度出現(xiàn)結構性失衡 D.選擇性敘事扭曲了公共認知
10.《黑神話:悟空》游戲上線后,穩(wěn)居國內外熱銷榜,其高品質與文化輸出廣受好評。借此機會,山西文旅部門推出“跟著悟空游山西”等主題旅游線路,進一步促進了山西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使古老的文化遺產借助現(xiàn)代游戲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由此可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br/>A.需要創(chuàng)新文旅融合的實現(xiàn)形式 B.應該著力開發(fā)游戲的衍生品資源
C.理當多元化拓展旅游經(jīng)濟項目 D.亟待探索文化遺產的商業(yè)化路徑
11.當下,不少文化市場主體會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編碼和解碼。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技術操作人員出于不同的立場,會對傳統(tǒng)文化內容進行片面提取,進而對受眾接受傳統(tǒng)文化形成錯誤引導。這表明(  )
A.互聯(lián)網(wǎng)重構了文化傳播的格局 B.先進技術提升了文化傳播效率
C.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力度亟需加強 D.技術理性與文化價值尚未融合
12.有學者評價周王朝的某制度時指出:“也正是因為靠著對諸侯的軟性約束,才讓已經(jīng)衰微的東周王室又得以存續(xù)了五百多年,周王朝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存續(xù)時間最久的朝代,當然更是價值觀輸出方面最成功的朝代?!痹搶W者所評價的制度是(  )
A.禮樂制度 B.宗法制 C.分封制 D.內外服制
13.下表為不同主體關于政府在經(jīng)濟活動中應扮演角色的主張或實踐
政府經(jīng)濟角色 因之 利導之 教誨之 整齊之 與之爭(與民爭利)
儒家經(jīng)濟思想 √ √ √ √ ×
司馬遷經(jīng)濟思想 √ × × × ×
“大一統(tǒng)”王朝(漢)(制內市場) √ √ √ √ √
以下表述依次與之最相符的是(  )
A.適度干預,規(guī)范秩序 無為而治,因勢利導 有為政府,有限自由
B.適度干預,規(guī)范秩序 有為政府,有限自由 無為而治,因勢利導
C.有為政府,有限自由 適度干預,規(guī)范秩序 無為而治,因勢利導
D.有為政府,有效市場 自由放任,減少干預 有為政府,有限自由
14.隋代已有不少來自靺鞨和契丹的北方民族士子參與科考,唐代更是允許高句麗、高昌、吐蕃等周邊政權派遣貴族子弟入國子監(jiān)學習,并依據(jù)人口多寡等因素分配各地科舉名額,提高了嶺南等南方民族地區(qū)士人通過科考登第的可能性。可見,隋唐時期的科舉制( ?。?br/>A.并沒有打破貴族政治的框架 B.有利于邊疆地區(qū)的社會穩(wěn)定
C.有助于各族之間的文化認同 D.主要面向周邊政權選拔人才
15.遼朝史官劉輝上書遼帝稱:“宋歐陽修編《五代史》,附我朝于四夷,妄加貶訾。且宋人賴我朝寬大,許通和好,得盡兄弟之禮。今反令臣下妄意作史,恬不經(jīng)意。臣請以趙氏初起事跡,詳附國史。”劉輝上書遼帝的主要訴求是( ?。?br/>A.維護遼朝正朔 B.詳述趙氏事跡 C.批判宋朝史書 D.促進宋遼和好
16.唐以后,由于宋朝面臨邊境的壓力,宋日(日本)和宋麗(高麗)之間的交往呈現(xiàn)出一種較為特殊的狀態(tài),國家交往是以宋商為推介的“準外交關系”模式。甚至日、麗之間的國使交往也常由宋商來完成。以宋商作為推介的國家間交往( ?。?br/>A.提升了宋朝文化影響力 B.凸顯了宋朝的積貧積弱
C.增強了宋朝的商貿活力 D.體現(xiàn)了柔性外交的智慧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唐代是古代中國對外開放和交流最具自信心的時期,而首都長安又以其特有的闊大胸襟和恢宏氣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性大都市之一。根據(jù)兩《唐書》中的記載,到過長安的國家和地區(qū)有日本、朝鮮、斯里蘭卡、阿拉伯帝國、東羅馬等地區(qū)。長安與非洲國家也有交往,在今坦桑尼亞等地都曾出土過唐代的物品。波斯王卑路斯,因其國遭受阿拉伯的進攻,流亡并客死長安。長安的西市是外商活動的一個中心,外商經(jīng)營的店鋪有200多家,胡商至少有數(shù)千人。中亞、西亞等地的佛教、摩尼教等各派教士,紛紛入唐(主要是長安)布教。長安中的外國人還包括樂工、藝伎、昆侖奴以及一般游客等。
唐代長安的對外開放不僅表現(xiàn)為單純的包容,還表現(xiàn)為主動的吸取,使長安在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上彌漫著奇特的異域風情。如貞觀初即有“胡著漢帽,漢著胡帽”之習。《舊唐書·音樂一》謂:“梁陳舊樂,雜用吳楚之音;周齊舊樂,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為大唐雅樂”。
——摘編自《唐代對外開放及其意義》和《論唐代長安的國際化大都市地位》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長安對外交流的特點。(6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知識,圍繞“文化政策與中華文明演進”自擬論題,并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且包含時間尺度,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8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利瑪竇在華形象的演變
時間 國人眼中的形象
1583—1610 利瑪竇入華初期,與之交往最深的士大夫之一劉洪卿,在其《利瑪傳》中說:“利瑪竇者,西域高僧也”。
南京戶部右侍郎方定之將利瑪竇描述為“儒服漢語,楚楚佳士,貌稍似色目人耳”。
利瑪竇去世后,時任內閣大學士葉向高曾說:“毋論其它事,即譯《幾何原本》一書,便宜賜(利瑪竇)葬地矣”。
民國時期 《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記載:馬相伯先生還說過,他年幼時,上海鐘表業(yè)都奉利瑪竇為祖師,有利公塑像,每月朔望都受鐘表修理業(yè)的膜拜。
當代 中華世紀壇的大廳內有一幅名為“中華千秋頌”環(huán)形浮雕式壁畫。整幅壁畫268個歷史人物中,只有兩名外國人,一位是馬可·波羅,另一位是利瑪竇。
——摘自《入華耶穌會士的身份選擇及其歷史形象》、《“時”差“神”錯:利瑪竇400年形象變遷史》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代以來利瑪竇在華形象演變的特征并分析其影響因素。(8分)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們對外來文化應秉持的態(tài)度。(4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從歷史上看,自秦制創(chuàng)立,雖然歷代王朝各有損益,但以強化皇權為基本旨趣的秦制經(jīng)過歷朝歷代的不斷加持,從而成為秦漢以來兩千余年的制度主流。故此,譚嗣同曾言“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毛澤東也說:“百代都行秦政法”。受此影響,人們一般認為,秦漢之后的政治及社會管理體制乃是奉制的“一以貫之”,是對周制的完全替代。然而,究其實,在秦制與周制之間,二者并不存在絕對的分野。不僅如此,從真實的歷史演變來看,自秦漢以來的整個皇權時代,政治體制上不純粹是秦制,而是呈現(xiàn)為一種秦制與周制的混合形態(tài)。
——摘編自彭新武《“百代皆秦政”的歷史邏輯辨析》
材料二
11—13世紀,(中國的)社會生活與前代比較,沒有任何一個領域不顯示出根本變化。不僅是程度上的變化(如人口增加,生產普遍發(fā)展,對內、對外貿易增長等),而且是性質改變。政治風尚、社會、階級關系、經(jīng)濟形式均與唐朝這個中世紀式的貴族帝國迥然不同,其基本特點已是近代中國的特點。
——摘編自法國漢學家謝和耐《中國社會史》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具體指出自秦漢以來秦制與周制混合形態(tài)的表現(xiàn)。(6分)
(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宋之變”與“周秦之變”的異同。(8分)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類學家博厄斯認為:“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群體,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群體的經(jīng)驗。一個社會群體所獲得的種種發(fā)現(xiàn)可以傳給其他社會群體;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它們不能從鄰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br/>——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等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
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觀點明確,持論有據(jù),論證充分,表述清晰,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觀點。)(12分)
2024—2025學年度山西省呂梁市高二第二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試題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A D C C B B A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D C A D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
17.【答案】(14分)
(1)特點:交往地域廣泛(亞洲、非洲、歐洲);交往人員多元(商人、使節(jié)、傳教士、一般游客等);交往形式多樣(政治、宗教、經(jīng)貿往來);交往內容豐富(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交往主體包括政府和民間。(三點即可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給分,最多6分)
(2)示例(僅做評分參考)
論題:唐朝開放的文化政策促進中華文明的發(fā)展。(2分)
闡釋:唐朝的開放的文化政策包括兩方面,一是以開放胸襟融合的外來文化;二是以開放的姿態(tài)向外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
(一)唐朝以開放的胸襟融合的外來文化促進中華文明發(fā)展。
唐朝統(tǒng)治者實行佛、道、儒三教并行的政策,促使外來文化在社會上有很大發(fā)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主流,完成本土化。佛教文化的對中國的哲學觀念、邏輯思維、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產生了深刻影響,豐富了中華文明。
(二)唐朝以開放的姿態(tài)向外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擴大中華文明的影響力。
唐朝也以開放的姿態(tài)向外傳播中華文化。7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東亞和東南亞地區(qū)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
綜上,唐朝實行開放的文化政策,在豐富中華文明的同時也影響了世界,唐代文化兼收并蓄,讓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呈現(xiàn)開放、自信、博大的特點。(“示例”只作評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
評分標準:
(1)論題必須明確,能圍繞材料核心和“文化政策與中華文明演進”展開。(2分)
評分說明:①論題表述清晰明確,能圍繞材料核心和“文化政策與中華文明演進”展開,得2分;②論題不能圍繞材料核心和“文化政策與中華文明演進”展開或沒有論題,得0分;
(2)闡述過程須有史實支撐,邏輯嚴謹,論證充分。(8分)
評分說明:
①史實4分:舉出與考生論題緊密聯(lián)系的一個正確的史實或角度,得2分,最多4分;單純列舉史實且準確(沒有論證),若史實能夠支持考生見解,可以給史實分。
②論證4分:論證充分,邏輯清晰,文字通順,得4分;論證能支持考生論題,邏輯較為清晰,得2分;論證不能支持考生論題或缺乏邏輯聯(lián)系或沒有論述的,得0分。
(3)結論須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加以總結升華,不能簡單重復論題。(2分)
評分說明:①結論明確、恰當、有拓展,不能簡單重復考生論題,須與闡述有嚴密的邏輯關系,得2分:②結論較為明確,不能重復者考生論,與闡述有一定的邏輯關系,得1分:③結論錯誤或簡單重復者考生論題或無結論,得0分。
18.【答案】(12分)
(1)特征:時間較長,具有階段性;形象多元;隨著時代發(fā)展形象不斷變化;中外交流的身份是主導。
因素:中國對西方認知程度的變化;利瑪竇身份的多樣性;國人思想觀念的變化;中國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特征兩點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給分,最多4分。因素兩點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給分,最多4分)
(2)態(tài)度:
對外來文化的看法:我們要有開放、包容、審慎的態(tài)度;
對外來文化的做法:針對外來優(yōu)秀文化,我們要根據(jù)國情加以采納,堅持兼收并蓄,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同時摒棄外來文化的糟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外來文化的看法,二是對外來文化的做法或措施,共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給分,最多4分)
19.【答案】(14分)
(1)郡縣制與分封制并存: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郡縣制(秦制核心)與分封諸侯(周制殘留)長期共存。
皇權專制與宗法觀念結合:宗法觀念(周制)滲透于皇權體系,如家族倫理強化君臣等級,科舉制中仍存門第觀念。
禮法并治:儒家禮教(周制禮樂傳統(tǒng))與法家刑罰(秦制法治)結合,形成“以禮入法”的社會治理模式。
官僚政治與貴族政治遺存并存:官僚選拔逐漸制度化(如科舉制打破世族壟斷);
周制遺存:皇帝分封子弟,門閥士族長期存在(如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士族文化與皇權共存。(6分)
(2)相同點:
兩者均打破舊有政治格局,推動社會結構轉型:周秦之變確立了中央集權,唐宋之變瓦解了門閥政治。
兩者都使思想文化進行了重構:周秦之變以法家思想主導,唐宋之變則儒學復興(如宋明理學)與市民文化并存。
兩者都與經(jīng)濟的轉型有關:周秦之變以小農經(jīng)濟支撐集權,唐宋之變伴隨商品經(jīng)濟繁榮(如交子、市鎮(zhèn)興起)。(4分)
不同點:
變革深度與領域:周秦之變是政治制度的根本性重構(貴族分封→官僚集權);唐宋之變是社會結構的漸進式轉型(門閥士族→平民士人,莊園經(jīng)濟→商品經(jīng)濟)。
變革動力差異:周秦之變由君主自上而下強力推行(如商鞅變法);唐宋之變更多源于社會內部經(jīng)濟、技術(如印刷術)與人口增長的推動。
歷史定位差異:周秦之變奠定“皇權時代”的基礎,影響后世兩千年;唐宋之變被部分學者視為“近代前夜”,預示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轉型的可能(如謝和耐強調其“近代特點”)。(4分)
20.【答案】(12分)
示例1
觀點:文化進步依賴與鄰近群體的相互交流,長期與外界隔絕導致部落文化發(fā)展進程受阻。
評析:歷史上有眾多事例可印證這一觀點。
從古代文明交流來看:古希臘文明與古埃及文明之間存在著廣泛的交流。古希臘人從埃及人那里學習了建筑技術、數(shù)學知識和宗教觀念等。埃及的金字塔建筑技術和幾何知識對古希臘的建筑和數(shù)學發(fā)展產生了影響,古希臘人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出獨特的柱式建筑風格和數(shù)學理論,推動了古希臘文明的繁榮。
阿拉伯帝國在其鼎盛時期,地跨亞、非、歐三大洲,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阿拉伯人不僅保存和傳播了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還吸收了印度、中國等東方國家的文化成果,并將其進行整合和創(chuàng)新,形成了獨特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在數(shù)學、天文學、醫(yī)學、哲學、文學等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對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例如,阿拉伯數(shù)字就是由印度人發(fā)明,經(jīng)阿拉伯人傳播到歐洲的,成為了世界上通用的數(shù)字符號。
而太平洋一些與世隔絕的小島上的部落,由于長期缺乏與外界的交流,他們的文化發(fā)展十分緩慢。這些部落的生產方式原始,科技水平低下,社會組織簡單,與外界交流的匱乏限制了他們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術,從而難以實現(xiàn)文化的進步。美洲大陸由于較為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導致了美洲文明的發(fā)展較為滯緩,在近代社會僅僅發(fā)展到了農業(yè)文明的初期甚至部分還停留在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亞歐北非由于大陸橋的鏈接文明的交流與沖突頻繁,因此之間的文明優(yōu)秀成果的交流較為頻繁,西歐地區(qū)甚至率先進入了工業(yè)社會,激發(fā)了亞歐北非地區(qū)的社會轉型而不是美洲文明的脆弱性無力抵抗而衰亡。
結論:文化交流與互動是推動社會文化進步的重要動力,一個開放包容、積極與外界交流的社會往往能夠取得更大的發(fā)展。(12分)
示例2
博厄斯的觀點強調文化交流對文化進步的決定性作用,這一論斷雖有一定歷史依據(jù),但忽略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以下從兩個方面展開分析:
人類文明史上不乏與世隔絕卻實現(xiàn)重大突破的案例。例如,殷墟甲骨文的誕生(公元前14世紀)標志著中國文字體系的成熟,而這一成就并非源于外部交流,而是中原文明對天文、農業(yè)、祭祀需求的內生性探索。同樣,瑪雅文明在數(shù)學(零的概念)、天文學(金星軌道計算)等領域取得的成就,亦是在中美洲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中完成的。這說明文化創(chuàng)新的核心動力可能源于群體內部的生存需求或認知革命,而非外部經(jīng)驗的輸入。
博厄斯未充分考慮文化交流的雙向性與選擇性。例如,15世紀的歐洲通過大航海時代吸收了阿拉伯、印度的數(shù)學與航海技術,但其真正突破(如文藝復興)源于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重新詮釋,而非簡單移植。反之,過度依賴外部經(jīng)驗可能導致文化同質化。以印加帝國為例,其道路系統(tǒng)與行政管理高度發(fā)達,但西班牙殖民者強行輸入歐洲制度后,反而造成本土技術體系的斷裂。這表明,文化進步需以自主性為基礎,盲目吸收可能削弱創(chuàng)新活力。
結論文化進步的根源是多元的,既包括外部經(jīng)驗的吸收,也包含內生創(chuàng)新與環(huán)境適應的智慧。博厄斯將“交流”與“隔絕”簡化為二元對立,忽視了人類文明在封閉環(huán)境中自我突破的可能性。歷史證明,文化發(fā)展的關鍵不在于是否隔絕,而在于群體能否在特定條件下實現(xiàn)認知、技術與制度的動態(tài)平衡。因此,對文明演進的評價需超越單一維度,轉向更包容的多維視角。(1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叙永县| 南岸区| 浦城县| 临洮县| 平遥县| 和静县| 兰溪市| 中山市| 太白县| 台东县| 台北县| 青铜峡市| 讷河市| 临洮县| 青川县| 泰顺县| 闻喜县| 商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甘肃省| 砀山县| 札达县| 利辛县| 镇平县| 丽江市| 报价| 临西县| 都昌县| 新泰市| 新丰县| 辰溪县| 绥宁县| 正阳县| 福安市| 霍林郭勒市| 新安县| 江西省| 盐边县| 沁水县| 靖安县| 梁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