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陜西省高二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2025.07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位于陜西西安的半坡遺址面積共約五萬平方米。遺址略呈橢圓形,北面為氏族墓地,南面是居住區,東北面為陶器窯場,中心有一座大型的方型房屋,是氏族公共活動場所,其周圍分布著呈半月形排列的中小型房屋都面向大房屋,形成半月形。這說明半坡氏族( ?。?br/>A.王權統治正式確立 B.階級分化較為嚴重C.聚族而居特征明顯 D.農耕經濟十分發達2.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密度最低的十四個郡國中,除西北的敦煌、張掖、酒泉、朔方、安定外,其余九個郡國全部在南方。地處荊州的武陵,每平方公里僅有1.52人,這個數字還不及張掖、酒泉、朔方的每平方公里人口數。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漢代( ?。?br/>A.戰亂嚴重制約人口增長 B.南北經濟差距較為明顯C.朝廷禁止人口自由流動 D.城市空間分布趨向合理3.表2所示為不同史籍中關于唐代實行兩稅法的記載。欲研究其實施效果,最應信重的是( ?。?br/>表2史料來源 史料 時期陸贄(宰相)《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 時有弊而未理,法無弊而已更,掃庸調之成規,創兩稅之新制,立意且爽,彌綸又疏,竭耗編氓,日日滋甚 中唐《舊唐書·楊炎傳》 炎因奏對,懇言其弊,乃請作兩稅法,以一其名,曰:……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十之一,度所與居者均,使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 后晉《新唐書·楊炎傳》 炎疾其敝,乃請為“兩稅法”,以一其制。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制入?!尤酥?,秋夏兩入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稅、庸雜徭悉省,而丁額不廢 北宋中期《資治通鑒·唐紀》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春正月……始用楊炎議,命黜陟使與觀察使、刺史約百姓丁產,定等級,改作兩稅法 北宋中期A.《資治通鑒·唐紀》 B.《舊唐書·楊炎傳》C.《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 D.《新唐書·楊炎傳》4.有學者指出,在遼代存在的200余年間,中亞、西亞許多地區和國家只知有“契丹”,而不知有“宋朝”,認為建立遼朝的契丹族是繼唐朝以后的中國實際統治者。該學者的觀點可用來印證( ?。?br/>A.中原農耕文明影響契丹族的演進過程B.契丹族在草原絲綢之路有較強的影響力C.民族政權并立呈現出明顯的消極影響D.遼朝在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主導性5.清順治年間,戶科給事中朱之弼痛陳六部衙門的積弊,指出:“今乃盡若事外,遇事至,才者不肯決,無才者不能決,稍重大即請會議……上下相諉,彼此相安”。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源于( ?。?br/>A.決策機制的異化 B.官員素質的降低C.君主權力的強化 D.中央機構的臃腫6.1898年12月,京師大學堂在戊戌政變后首次開學,共錄取學生160余人;課程只設詩、書、易、禮四堂。第二年錄取的學生增加到200余人,除經史外,學堂中開設算學、格致、化學及外文等普通課程,另立史學、地理、政治專門講堂。由此可見,京師大學堂( ?。?br/>A.課程設置呈現中西結合 B.側重培養時政人才C.傳統教育占據主導地位 D.主導新式教育推進7.陳獨秀在談到新文化運動爆發時說道,新文化運動之所以要批判儒學,是因為反對派總是利用儒學作為復辟帝制的工具。陳獨秀這一言論折射出新文化運動( )A.忽視了儒學的復雜性 B.通過批判儒學爭奪文化主導權C.積極推動儒學現代化 D.提升了知識分子的民主意識8.1933年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川陜省工農銀行成立,號召“集中農民手里的零碎經濟聚成集團經濟,變鄉村睡著的經濟為活動生利的經濟”。工農銀行成立一年后,“有許多群眾把自己的銀元拿到銀行里調換鈔票來行使。銀行里準備金十分充足,無論來多少鈔票,均充分兌現”。這能夠說明蘇區( )A.金融管理有效 B.經濟結構轉型 C.貨幣體系統一 D.土改成效顯著9.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明確規定:“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權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边@表明該法( ?。?br/>A.倡導構建新的社會風尚 B.側重家庭子女利益保護C.根除了封建的陳規陋習 D.解決了男女不平等問題10.20世紀80年代,我國創辦了綜合性的英文日報,如《中國日報》和《瞭望·海外版》等多種對外雜志。新華社外語通訊稿件每天有300多條,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受眾人數達到百萬。我國與其他國家制訂的交流計劃達到253個,涉及藝術、廣播、影視以及書籍等多個方面。我國這些舉措( ?。?br/>A.深化了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 B.推動了文化體制改革深入發展C.致力于構建全方位外交新格局 D.積極營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11.有學者指出,對于羅馬帝國的角斗活動,與其說它意味著用糖衣來掩飾強制力,還不如說它是羅馬統治者自身進行的逼真表演。競技場上的儀式是皇帝通過直接的個人態度變化來控制的方式,以此來造就和操控大眾情感的反應。該學者認為,角斗活動具有( ?。?br/>A.等級性 B.政治性 C.群眾性 D.傳承性12.阿茲特克文明早期的一大特征是多神崇拜。各氏族、各部落、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神明崇拜。隨著阿茲特克帝國的建立和發展,眾神的位置也開始發生變化,出現了不同的層次。在祭祀中,一些神的地位高出了其他諸神;特斯卡特利波卡則成了眾神之神。這折射出阿茲特克文明( ?。?br/>A.具有多元文化特征 B.政治權力逐漸集中C.深受外來文明影響 D.缺乏系統宗教思想13.16—17世紀,歐洲各地實際薪酬和工業品價格都在下跌,食物和燃料的花銷卻大幅攀升,并且極不穩定。手工業者和勞工的實際薪酬遠遠落在了生活成本的后面,依賴固定地租的封建領主收入也明顯減少。這反映出當時歐洲( ?。?br/>A.商業革命的發生 B.階級矛盾的激化C.價格革命的影響 D.統一市場的形成14.從1808年到1826年,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逐漸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建立了民族國家,這引起正在北美崛起的美國的關注。美國對這個與美國利益密切相關地區局勢發展的態度,經歷了從關注到中立再到承認的轉變過程,并于1823年形成了門羅主義,成為美國后來對拉丁美洲一貫的政策。美國對拉丁美洲的政策調整( ?。?br/>A.旨在抵制歐洲列強殖民滲透 B.助力拉美國家民族獨立進程C.凸顯美歐殖民競爭空前激化 D.源于拉美獨立運動蓬勃發展15.圖3所示為1942年下半年蘇聯官方發行的漫畫《前進!向西方前進!》。該作品反映出當時蘇聯意圖( ?。?br/>圖3A.與英法結盟抗擊法西斯 B.動員民眾積極支援衛國戰爭C.爭取西方國際社會援助 D.搶占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果實16.二戰后,多數西歐國家在成為福利國家的同時,通過一系列的社會經濟政策和制度安排抵消市場機制的負面影響;同時,它也前所未有地擴展了國家活動的領域。由此可知,這些西歐國家( ?。?br/>A.社會結構出現了變化 B.福利政策加劇政府負擔C.強化國家對經濟干預 D.社會政策保障公平分配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北京古都中軸線作為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的典范,包含極為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代表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文明發展歷程中的智慧結晶。從南端的永定門到北端的鐘鼓樓,中軸線上的建筑依次排列,形成了一條氣勢恢宏的南北向主軸。這些建筑在高度、體量、色彩等方面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使得中軸線在視覺上呈現出一種流動的美感,體現了中國人追求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北京古都中軸線不僅體現了漢族的文化元素,還融合了蒙古族、滿族等多民族的文化特色。古代“都城”的意思,就是有祭祀祖先宗廟的城市。而在皇城前面北京中軸線的兩側,各有一組重要的禮制設施,在東側的是太廟,在西側的是社稷壇,并稱“左祖右社”,都是舉行由皇帝來主持的祭祀活動的最高禮制設施。居于核心位置的故宮被命名為“紫禁城”,取紫微星之意,象征著皇權受命于天。——摘編自王崗《論北京古都中軸線的重要歷史地位及文化內涵》材料二中華文明作為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典型代表之一,構成了一個綜合性的文明體系,涵蓋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等多個方面。這一文明體系之所以能夠實現持續的自我更新和發展,主要源于其具有的五大突出特性:突出的連續性奠定了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底蘊;突出的創新性賦予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突出的統一性彰顯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文明特性;突出的包容性拓展了中華文明的內容元素和發展視野;突出的和平性凸顯了中華文明主體的文化交往態度。這些特性不僅相互交織,而且在系統層面上協同作用,共同推動中華文明作為有機統一的文化生命體向前發展,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堅守和發揚這五大特性。——摘編自趙潛、李芳芳《基于系統思維的中華文明突出特性闡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京古都中軸線所體現的歷史文化內涵。(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并運用所學知識闡釋北京古都中軸線如何體現了這一特性。(6分,要求:觀點明確,表述清楚,史論結合。)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世紀上半期,英國城市發展大多混亂無序。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英國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市政改革措施。政府出資拓寬和美化了街道,完善了公共衛生設施和公共交通設施,修建了公園、博物館等文化場所,建設了商業中心。一大批公園、圖書館、博物館先后向公眾開放,公園、博物館周圍又衍生出商場、音樂廳、游樂園、零售店等消費場所。19世紀下半期,英國政府開始進行系統的衛生改造,建設了供水設施,鋪設了排污管道,還安排專人負責道路保潔。與此同時,政府還采取措施改善交通設施,一批鐵路、車站先后破土動工。隨著交通設施的完善,英國城市的公共交通迅速發展起來。然而這一時期,城市基礎設施發展中存在不少問題:市政官員在港口等工程建設中收取商業回扣,承包商通過虛報預算牟利,導致公共工程成本虛高且質量堪憂。富人享有配套設施完善的住宅區,而貧民區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街道狹窄曲折、建筑密度過高,交通系統無法適應人口流動需求,導致交通堵塞常態化等。——摘編自元鵬成《19世紀英國的城市發展與女性消費》(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英國城市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的表現。(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從19世紀英國城市基礎設施發展中得到的啟示。(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6分)材料一蘇聯利用1929年以來西方世界的困境,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到1930年初,蘇聯已與西方公司簽訂了價值8300萬盧布的技術引進協定。許多外國專家和熟練技工被聘請到蘇聯經濟部門工作。據統計,1930年在蘇工作的外籍專家有7000人以上,熟練技工有5000人左右。聯共(布)中央多次增派優秀的青年專家和高等技校的學生出國留學,到西方工業國學習、實習或考察,熟悉國外大型企業的工作,會見企業的專家和技術領導。此外,蘇聯政府在國內組織國際學術會議,為本國學者參加這類活動盡可能提供條件。這些舉措改變了蘇聯工業滯后的困境,為蘇聯的技術進步助力。——摘編自姚?!?929—1933年蘇聯與西方的經濟關系》材料二“文革”結束時,中國生產技術落后,經濟面臨困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的跨國技術引進步入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活躍的階段。國家廣泛開展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先后與數十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技術經濟合作的協定。國家制定法律和設立專門機構,用以規范技術引進工作,技術轉移行為重點放在了能源、交通、郵電通信等方面。此外,1982年國家還確定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技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補償貿易、跨國合作生產、出口信貸、租賃等多種跨國技術轉移方式并舉,技術轉移也開始更多地與改造企業現有技術結合,經濟迸發出了新的活力。——摘編自武常岐等《技術轉移經濟學:基于新中國70年發展的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30年代前期蘇聯引進外國技術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中蘇引進外國技術的共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引進外國技術的意義。(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近代中華民族覺醒的歷史。近代中華民族覺醒,是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的一種必然反映,是對民族復興道路的理論探索,是對民族復興歷史進程的具體實踐,且在帝國主義侵略漸趨加劇的刺激之下覺醒程度加深,又伴隨著新的社會力量不斷成長與壯大而覺醒范圍愈廣。近代中國民族覺醒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鴉片戰爭時期,民族覺醒的開端;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覺醒的新階段;五四運動前后,民族覺醒的升華階段;抗日戰爭時期,民族覺醒的全面新高度。——摘編自范香立《近代中國民族覺醒的三重邏輯》根據材料,圍繞“近代中華民族覺醒的歷史”,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中國近代史的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024—2025學年度陜西省高二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C B C A A A A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C A B 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2分)(1)內涵: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祭祀文化與禮制文化的傳承;皇權至上的象征。(6分,答出三點即可)(2)示例觀點:北京古都中軸線深刻體現了中華文明連續性的特征。(1分)闡述:北京古都中軸線的布局和設計源遠流長,其理念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禮制思想和《周禮》中的都城建設原則,這些原則在后世都城建設中被不斷繼承和發展,體現了中華文明在都城建設方面的連續性。北京作為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各民族在此交流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中軸線上的建筑和禮儀活動,如太廟和社稷壇的祭祀活動,不僅體現了漢族的傳統文化,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展現了中華文明在民族交融中的連續性。作為皇權的象征,故宮(紫禁城)位于中軸線的核心位置,其命名和建筑風格都寓意著皇權受命于天,體現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觀念。這種政治制度和文化觀念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延續,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綜上所述,北京古都中軸線作為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典范,深刻體現了中華文明連續性的特征。(5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的唯一標準。只列舉特性,不進行闡述不給分)18.【答案】(12分)(1)表現:城市公共綠化空間和公共文化場館向大眾開放;城市交通設施明顯改善;城市公共衛生和環境改善;大批商業和文化設施興建起來。(6分,答出三點即可)(2)啟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需政府發揮主導作用;要加強對公共工程建設的監管,防止腐敗行為,確保工程質量和資金合理使用;城市發展應注重公平性,保障不同階層居民都能享受到共同且有質量的基礎設施服務;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要有科學合理的規劃,避免因規劃不當造成城市發展的瓶頸。(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答案】(1)背景:蘇聯推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大規模工業化建設展開;蘇聯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后制約工業發展;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西方國家經濟遭到重創;蘇聯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關系的改善。(6分,答出三點即可)(2)共同之處:國家戰略主導;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要對象;服務經濟重點領域;多元方式結合;注重技術消化吸收。(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意義:推動了經濟體制改革;提升了產業技術水平;促進了對外開放深化;激活了企業發展動力。(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答案】(12分)示例一論題:近代中華民族覺醒具有鮮明的階段特征。(2分)闡述:近代中華民族覺醒作為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體現,是推動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精神動力。近代中國民族覺醒受到歷史時空的限制,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鴉片戰爭至洋務運動之前,由地主階級主導的民族思想覺醒運動主要介紹西方地理歷史。洋務運動期間,地主階級洋務派堅持“中體西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并將“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諸實踐。甲午中日戰爭后,隨著民族危機的加劇,近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逐漸認識到西方制度的優越性。20世紀初期,資產階級激進派、無產階級知識分子將民族覺醒推向了新高潮,實現了由民主科學思想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轉變。(8分)因此,在中華民族覺醒的過程中,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環境的時代差異,建立在思想啟蒙基礎上的民族覺醒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2分)示例二論題:列強侵略的日益加劇客觀上刺激民族覺醒的深化。(2分)闡述:鴉片戰爭的爆發,使近代中國國家主權、民族利益遭到重創,三元里人民抗英就是廣東地區民族意識覺醒的體現。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進一步加劇了中華民族的民族危機,與此同時,民族意識的覺醒程度也在不斷加深,戰爭期間的黃海大戰、戰后的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就是民族覺醒程度加深的體現。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號召救亡圖存、全民抗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中華民族民族意識全面覺醒,民族覺醒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8分)綜上所述,近代中華民族的覺醒程度,是對民族危機加劇的必然反應,也是對列強侵華行徑的重要回應,為抵抗西方列強提供了精神動力,是近代思想啟蒙的集中體現。(2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的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