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高二第二學期期末質量監測歷史試題2025.07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表1所示為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含汾渭平原地區)建筑遺跡中的典型代表。表中信息最適用于探究( )表1房址名稱 距今時間 地區 建筑制面形式姜寨遺址F1 6600—6400年 陜西西安 穴居半坡遺址F1 6800—6300年 陜西西安 穴居西坡遺址F105 約5500年 河南三門峽 半地穴大地灣遺址F901 5500—5000年 甘肅天水 半地穴大河村遺址F1—F4 約5000年 河南鄭州 地面起建陶寺遺址IFJT3 4300—3900年 山西臨汾 高臺宮室A.南北建筑技術的交融 B.農業村落分布的范圍C.原始文明演進的歷程 D.早期國家誕生的印記2.漢畫中表現下級對上級的拜謁題材在河南和山東等地出土的畫像石中較為常見。如河南南陽唐河某東漢早期墓地出土的拜謁圖(如圖1所示)中,上位者正襟危坐,神態傲然,下位者匍匐叩拜,畢恭畢敬。這可用于印證漢代( )圖1A.貴族門閥的驕橫 B.儒學倫理的影響C.社會風氣的保守 D.官僚政治的確立3.據《唐會要》記載,唐宣宗曾下制批評地方的屠牛行為,要求“自今以后,切宜禁斷”,如有違反則“嚴加捉搦”。同時,他還要求在祭祀中用“諸畜”替代牛牲,將唐高祖、太宗以來減少宰牛的祖宗家法推向極致。唐代這一“祖宗家法”基于( )A.實施三教并行政策的需要 B.改變漢人胡食風氣的考量C.推動農牧平衡發展的訴求 D.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要求4.南宋高宗無嗣,將帝位禪讓給養子趙昚(宋孝宗)。宋孝宗一共使用過三個年號,第一個年號“隆興”為宋太祖首個年號“建隆”與宋高宗年號“紹興”的結合;第二個年號“乾道”化用了宋太祖第二個年號“乾德”;第三個年號“淳熙”為宋太宗“淳化”“雍熙”兩個年號的結合。宋孝宗此舉意在( )A.宣示政權的正統性 B.弘揚儒家宗法傳統C.表達光復中原之志 D.實現權力和平讓渡5.圖2所示為《欽定西域同文志》書影,該書于乾隆年間編訂,是一部包含滿文、漢文、蒙文、藏文、托忒(蒙古)文、察合臺文六種語言文字的西域多民族史地書籍。該書的編訂( )圖2A.服務于宣政院的民族人才培育 B.有利于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C.推動了經世致用學風廣泛傳播 D.旨在強調新疆乃中國固有領土6.表2所示為晚清時期部分以鹽稅作抵押的政府借款及抵押數目。這表明,晚清時期( )表2借款項目 借款年份 鹽稅抵押數目/兩英德借款 1898 1800000庚子賠款 1901 19899000湖廣總督(代表清廷向外商銀行)借款 1907 400000英法借款 1908 2350000湖廣總督(代表清廷向外商銀行)借款 1909 74000湖北(地方政府向日資銀行)借款 1909 10000A.鹽稅成為財政支柱 B.列強掀起瓜分狂潮C.湖廣金融發展迅速 D.國家利權流失嚴重7.1920年5月1日,《新青年》《星期評論》等推出的勞動節紀念號上,八小時工作制成為關注焦點。如李大釗在《新青年》的紀念號上撰文指出:“‘五一’運動的歷史,胚胎于八小時工作問題。”陳獨秀另撰文批判了上海某工廠以救濟女工為名增加工作時間的做法。這說明,此時的進步知識分子( )A.重視啟發工人的階級覺悟 B.正著手創建無產階級政黨C.轉變了對西方文化的態度 D.督促政府立法規范工時制8.圖3為訓政時期的南京國民政府的機構劃分示意圖(局部),其中國民大會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為行使權力。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南京國民政府的機構設置( )圖3A.實現了權力制衡 B.致力于消除腐敗C.服務于一黨專政 D.延續六部制傳統9.唐山解放后,當地某民營化工企業陷入產品無銷路、無力發放工資的困境。人民政府在派出軍代表監督生產的同時,為其爭取大量貸款,并收購該公司積壓水泥4600噸。結束軍管后,企業獲得了由銀行循環透支所給予的信用額度,其產品也由政府的貿易部門包銷。這說明當時( )A.公私合營方式具有多樣性 B.民族工業存在剝削性特征C.社會主義優越性日益凸顯 D.新民主主義政策得到貫徹10.1983年3月,中共中央成立“五講四美三熱愛”委員會,截至1985年底,全國有98項“五講四美三熱愛”優秀青年工程受到共青團中央表彰。其間,南京、寧波等城市的中小學生走上街頭,走進社區,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的宣傳。這些做法主要著眼于( )A.加快新型社會風尚的構建 B.適應市場經濟改革的需要C.抵御西方國家價值觀滲透 D.加強黨對基礎教育的領導11.公元前2世紀,羅馬的一位富有自由民擁有4116個奴隸,7200頭公牛,25.7萬頭其他牲畜。公元前1世紀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西塞羅不僅在其家鄉擁有好幾處小農場,同時還在其他七八個地區擁有地產。這些現象的出現( )A.植根于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 B.可證明封建莊園已成為主流C.得益于羅馬共和國不斷擴張 D.有利于農業生產工具的革新12.13世紀初,君士坦丁堡遭到多國聯軍洗劫,無數文物遭褻瀆的同時,大量古希臘、古羅馬遺存流入西歐。13世紀中葉,蒙古人通過激烈的攻城戰占領阿拉伯帝國都城,數不清的阿拉伯手稿和古跡受損,而新式火藥武器等通過阿拉伯傳播到更廣泛的區域。這反映出( )A.古代戰爭對文化影響的復雜性 B.先進文明征服落后文明的進程C.跨區域文化傳播主要依靠戰爭 D.征服者對文化滲透的高度重視13.17、18世紀,東印度公司向英國輸入了大量的印花棉布、絲綢、瓷器、漆器等商品,拍賣商、玩具店、雜貨店乃至流動商販等因此獲利。18世紀下半葉,英國議會出臺法令,對外國商品(包括由殖民地輸入的葡萄酒、麻布、絲綢等)加征高額關稅。英國議會此舉意在( )A.主導世界市場 B.保護國內產業 C.鼓勵殖民擴張 D.加強經濟干預14.啟蒙運動時期,法語被歐洲人視為學習新知識必須掌握的語言。19世紀下半葉,德語成為所有想學習前沿科學的人必須懂的一門語言。在許多科學門類——尤其是化學上,德意志科學家取得了遠超其鄰居的成就。這一轉變主要緣于德意志( )A.統一國家的形成 B.工業革命的推進C.高等教育的發展 D.民族意識的高漲15.19世紀五六十年代,阿根廷共和國廢除奴隸制,當時包括黑人在內的有色人種占總人口比例約為20%。19世紀末,時任阿根廷總統宣稱,20年以后要前往巴西才看得到黑人了。到20世紀中葉,95%左右的阿根廷人是白人。造成這一變化的重要原因是( )A.民主制度得以建立 B.門羅主義獲得認同C.歐洲移民持續涌入 D.種族隔離政策升級16.蘇聯出兵阿富汗之后,美國帶頭宣布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包括中國在內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奧委會呼應了這一舉動。1984年,蘇聯以美國政府放任國內反蘇抗議活動和美國地下核設施不安全等理由抵制洛杉磯奧運會,僅10余國響應。這反映出當時( )A.體育賽事導致中蘇持續交惡 B.核裁軍成為美蘇爭議的焦點C.奧運會的意識形態色彩濃厚 D.美國逐步掌握冷戰戰略主動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北宋仁宗時期,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國內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慶歷三年(1043年)九月,參知政事范仲淹上《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核心的改革主張,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教育、軍事、法制等各方面,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從而揭開了“慶歷新政”的序幕。但新政遭到強烈反對和阻撓。慶歷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摘編自張俊英、鄒璇《近60年來慶歷新政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材料二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內容大體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是財政經濟改革,二是軍政方面的改革,三是教育改革。改革開始后,王安石最為得意的“青苗法”,也最為時人所詬病。推行“青苗法”的目的本是濟貧困、抑兼并、促生產。然而新法一經全面推行,不但無惠民之效,反而變成了害民之法。從政治上看,變法還導致了一個更為嚴重、貽害無窮的惡果——黨爭。法令頒行不足一年,圍繞變法,擁護與反對兩派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及斗爭,史稱“新舊黨爭”。在反對派的巨大壓力下,王安石在熙寧年間的變法夭折。——摘編自金聲《王安石變法》(1)根據材料,比較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的異同。(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北宋中期改革運動頻發的原因。(4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37年2月,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召開之際,中國共產黨主動對國民黨作出若干重大讓步,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共產黨擁護三民主義及國民黨在中國的領導地位;取消暴動政策及沒收地主土地政策;取消蘇維埃政府及其制度,將紅軍所在地區改稱陜甘寧邊區,執行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統一法令與民主制度,邊區行政人員由地方推薦、中央任命;取消紅軍名號,人民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等等。——摘編自桑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抗戰領導權》材料二1938年5月,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負責人向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會議報告:國民黨上層對共產黨存在削弱企圖和自大心理,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接受中國共產黨合作建議,但表示共產黨是向他“投誠”的。中國共產黨要求共同發布宣言,(在七七事變前)被拒絕。(在國統區發行的報刊上)中國共產黨單獨發布的宣言中“國共合作”字樣被刪去,改為“國共兩黨,推誠相見”;(國民黨要求)在報章上禁用“國共合作”名詞,不愿公開表示兩黨是平等合作(關系)。——摘編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共產黨主動對國民黨作出重大讓步的歷史背景及其作用。(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七七事變前國民黨中央消極宣傳國共合作的意圖。(4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越南北部是東南亞古代銅鼓較為集中的地區。銅鼓還廣泛分布于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并流傳到印尼。印尼沒有單獨存在青銅器時代,所有青銅器都是成熟期的形態,這說明印尼的古代銅鼓主要是外部輸入的。起初,中國的百越民族在漫長的民族遷徙過程中,把銅鼓文化傳播到東南亞。銅鼓文化又通過來往于中國南海的船只得以傳播到印尼群島,并逐漸滲入當地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印尼各地的銅鼓在體積、風格、紋飾等方面都有顯著的差異,且明顯有別于中原地區的周代至漢代的銅器傳統,銅鼓上的紋飾包括了東南亞史前期和民族藝術常見的幾何圖案和象征主題。除爪哇島外,印尼有銅鼓的其他地方大都是孤立存在的,除非銅鼓是由強大的酋長有意識地進口,否則很難想象它們是如何被販運至東南亞的邊緣地帶的。——摘編自梁志明、鄭翠英《論東南亞古代銅鼓文化及其在東南亞文化發展史上的意義》材料二楚雄萬家壩曾出土過一面銅鼓和六個編鐘的樂器組合,人們還在昆明石寨山發現過銅鼓和蘆笙同在的場景。關于銅鼓作為樂器的文字記錄有元朝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唐太宗伐其國(高昌),盡得其樂。其器有豎箜篌、琵琶……腰鼓、羯鼓、雞婁鼓、銅鼓、銅鈸具等十五種。”清代《廣南府志·風俗》中有“花土獠……自正月至二月擊銅鼓跳舞為樂,謂之過小年”。銅鼓舞是云南文山州壯族、彝族中影響最大的古老舞種之一,是文山人民銅鼓文化、稻作文化交流交融的結晶。2006年“彝族壯族銅鼓舞”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摘編自肖怡婷、楊欣穎《滇式銅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載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古代銅鼓文化在印尼傳播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研究銅鼓文化可搜集哪些類型的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傳承和保護銅鼓文化的意義。(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砂糖的世界史”見證與影響了全球化的歷史性、多維性等特征。表3所示為部分歷史時期,以砂糖為視角的“世界旅行”狀況。表3歷史時期 砂糖的“世界旅行”概況前資本主義時期 7世紀起,甘蔗的栽種技術和砂糖的制作工藝隨著《古蘭經》一起從阿拉伯世界向外部世界傳播8世紀初,東地中海地區的塞浦路斯、羅得島、克里特島、馬耳他、西西里島等地都成了砂糖工藝和產品制作中心11世紀末開始,砂糖在歐洲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商業資本主義時期 15世紀,甘蔗的栽種隨著葡萄牙的擴張逐步向西半球轉移16世紀,砂糖的世界中心轉到巴西17世紀后,以荷蘭人為媒介,甘蔗被移栽到已被歐洲國家殖民的加勒比海諸島上工業革命時期 大批量的砂糖流入歐洲,紅茶和砂糖逐漸普及到下層居民之中,最終成了城市工人的生活必需品“終結” 19世紀末20世紀初,砂糖的世界旅行戛然而止——摘編自夏路《物質小視角下的全球化大歷程——讀〈砂糖的世界史〉》根據材料整體或其中任一歷史時期,圍繞“砂糖的世界旅行”,提出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2024—2025學年度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高二第二學期期末質量監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D A B D A C D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B B C 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4分)(1)同:都一度得到統治者支持;內容都涵蓋經濟、軍事和教育(改革措施全面、豐富);都遭到強烈的反對;都以失敗告終。(4分,答出兩點即可)異:內容上,慶歷新政以整頓吏治為核心,王安石變法以財政經濟改革為先;過程上,慶歷新政極其短促,很多措施未能全面實施,王安石變法的大多數措施得到了全面推行;政治影響上,慶歷新政對官場未造成明顯影響,王安石變法則引發了持續數十年的激烈黨爭。(6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原因:社會矛盾尖銳;邊境局勢緊張;統治者希望有所作為;有識之士(改革家)的思考和探索;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結構發生顯著變化。(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答案】(14分)(1)歷史背景:日本制造華北事變,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抗日救亡運動高漲,人民渴望兩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共產黨在長征期間從民族大義出發,調整了革命方針;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同意聯共抗日;世界反法西斯運動的發展。(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作用:有助于緩和國共關系并減少國民黨內部分歧,加速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有利于鞏固長征勝利成果,凝聚抗日力量;有利于中國共產黨爭取社會輿論支持和政治主動。(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意圖:削弱共產黨的影響力,限制其發展空間;爭奪抗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權;繼續維持一黨專政。(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答案】(12分)(1)特點:以外部輸入為主;以越南等其他東南亞地區為中介;與海上絲綢之路聯系密切;逐漸融入本土文化;路徑多元,相對獨立發展;存在主動引進的傾向。(6分,答出三點即可)(2)史料類型:考古發現的歷史遺存(實物);史書、地方志等文獻的記載;民俗文化考察(調查)結果。(2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意義: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幫助人們學習和了解歷史,增進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為研究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以及地區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提供材料;為發展旅游業,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文化紐帶。(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答案】(12分)示例一觀點:砂糖在世界傳播的過程反映了全球化的階段性特征。(2分)論證:砂糖的主要原料甘蔗,只能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生長。新航路開辟前,真正的全球化尚未開始,砂糖的旅行主要依賴不太頻繁的區域性交流,如7—8世紀,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和伊斯蘭教傳播客觀上擴大了甘蔗種植和制糖技術的影響范圍。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商業資產階級成為全球化的主導力量,在利益驅使下,殖民者將甘蔗廣泛引種到美洲地區,并在殖民地廣泛建立種植園,使新舊大陸之間的經濟聯系大為加強。工業革命時期,隨著歐洲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歐洲民眾對砂糖的需求劇增,砂糖和茶文化的結合,使亞洲制茶業、美洲甘蔗種植業和歐洲的消費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全球化在經濟和文化層面均得到了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砂糖也完成了自己的“環球旅行”,突破了地域、民族、文明的范圍局限,成為世界各地餐桌上喜聞樂見的調味品。(8分)綜上所述,全球化在不同歷史時期受不同的因素主導,砂糖在世界的傳播和使用的階段性特征也印證了全球化走向深入和世界市場形成的不同階段。(2分)示例二觀點:工業革命時期的砂糖“旅行”,見證了西方國家生產方式的深刻變化。(2分)論證:工業革命時期,砂糖的使用日益普化,其從奢侈品到日用調味品的角色轉變是社會變遷的反映。砂糖的主要原料甘蔗,只能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生長,盡管工業革命前甘蔗的種植技術和蔗糖的提煉技術已在新大陸得到傳播,但由于生產和運輸成本很高,蔗糖只能作為一種奢侈品,只有歐洲的貴族和富有的商人才能夠享用。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廢奴運動的發展和現代企業化經營方式的引進,大大提高了砂糖的生產效率;與此同時,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現,大大降低了運輸的成本;加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工人主要通過貨幣工資來購買生活物資,這使得價格日益下降的砂糖得以走進西方工業國家的尋常百姓家。(8分)總之,工業革命時期,砂糖從奢侈品轉變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深刻反映了工業化帶來的生產效率和運輸效率的提升,以及人們的消費的深刻變化。(2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