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高二第二學期期末學業質量監測歷史試題2025.07一、選擇題:本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3分,共 48 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人員在傅家遺址(山東境內)發現了兩處獨立的墓葬群,研究團隊成功獲取了60個個體全基因組數據。通過遺傳學分析表明,其線粒體DNA序列(線粒體只從母親遺傳)呈現完全一致性;而Y染色體單倍型(Y染色體僅男性有)分布展現出顯著的多樣性特征。與該遺址大致屬于同一時期同一區域的文化遺存是( )A.紅山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良渚文化 D.大汶口文化2.經考古發現,河南大邑商都城的洹河北岸地區發現三橫三縱的骨干道路網絡格局;陜西寶雞周原遺址發現宮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墻。這些考古發現與《考工記》中營國建邦制邑規劃思想和禮書中關于井田制與城市道路網格規劃的記載吻合。以上最能說明( )A.先秦時期的都邑都遵循周禮的規劃 B.商周時期的城市以商業功能為核心C.歷史研究需注重考古與文獻的互證 D.考古發現比文獻記載更具有說服力3.表1所示是秦漢時期有關生育保障政策的相關文獻摘要,據此可知表1( )出處 內容岳麓秦簡 “城旦春亡而得,黥,復為城旦春;不得,命之,自出毆(也),笞百。其懷子者大枸櫝及杖之,勿笞。”《漢書·高帝紀》 “民產子,復勿事二歲”《后漢書·章帝紀》 “人有產子者復,勿算三歲。今諸懷妊者,賜胎養谷人三斛,復其夫,勿算一歲,著以為令”A.政府重視人口增殖以鞏固統治 B.秦漢律法對婦女權益實行全面保護C.儒家仁政思想主導了社會救濟 D.小農經濟依賴封建國家的福利政策4.曹魏時期,官府對流民實行“民屯”制度,以軍事編制組織流民佃種國有土地。魏末晉初廢除民屯改設郡縣,特別是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頒布占田制后,允許原屯田民占有土地,轉變為郡縣領民。這一現象反映了( )A.軍事化管理逐漸向基層自治過渡 B.國家政權對社會治理的彈性調整C.土地制度變革推動社會結構變動 D.魏晉時期莊園經濟得到普遍發展5.進士分布一定程度能體現一個時期一個地區的文化教育水平。表2是唐、南宋、明、清四朝部分省份進士錄取人數的統計。其中,唐朝是( )表2朝代 統計項目 河南 陜西 浙江 福建 江西甲 錄取人數 — — 160 99 89錄取人數在全國位次 — — 1 2 3乙 錄取人數 184 149 50 56 35錄取人數在全國位次 1 3 9 8 10丙 錄取人數 1598 981 3208 2116 2400錄取人數在全國位次 7 12 1 4 3丁 錄取人數 1693 1385 2808 1399 1895錄取人數在全國位次 6 9 2 8 5A.甲 B.乙 C.丙 D.丁6.明清時期,徽商非常注重家風建設,節儉乃徽商修身之必要環節。《休寧葉氏族譜》中記載:“故欲成家者,不可不務勤儉。”《灣里裴氏宗譜》中提到:“量入為出,治國之道,即治家之道也。”這反映出( )A.明清時期社會經濟凋敝 B.勤儉持家成為社會風尚C.徽商對傳統文化的賡續 D.政府引導主流價值傳承7.晚清以來,英、法兩國先后強迫清廷簽訂《煙臺條約》《越南條款》等不平等條約,云南邊疆危機日益凸顯。為應對危機,滇籍留日學生創辦《云南》雜志,向社會各界及時報道了英、法等列強入侵云南的各種行徑,并提出了許多頗具建樹的應對策略。這體現了( )A.云南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 B.抵制列強侵略成為全民共識C.留日學生是反抗侵略主體 D.公共輿論開始關注邊疆危機8.1909年,各省成立了以立憲派為主體的諮議局,至1911年春,各省連續組織了三次大規模請愿活動,要求清廷早日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制、制定憲法。16省簽名請愿書達20萬人,但遭到清廷的拒絕并彈壓請愿活動,立憲派對改革絕望。據此可知( )A.請愿活動缺乏群眾基礎 B.立憲失敗助推辛亥革命爆發C.民主共和成為時代主流 D.立憲派已經掌握了國家實權9.圖1為南京國民政府于1933年在四川灌縣向農民預征民國63年糧稅的收據;圖2為中國共產黨在1931年商光邊區革命委員會發給當地農民劉運亭的土地分配證。由此可知,國共兩黨( )A.政黨組織不同 B.控制區域不同 C.經濟政策不同 D.抗戰路線不同10.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談到“必須盡可能地首先同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民主國家做生意,同時也要同資本主義國家做生意”。但在不久后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毛澤東又提出了“一邊倒”政策。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國政府始終支持南京國民政府 B.《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C.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加劇中西矛盾 D.服務于建國后國家建設的需要11.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推動了扶貧減貧理論和實踐的創新。得益于頂層設計的加強和相關政策的落實,我國城鄉居民收入逐漸向均衡邁進,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7年的3.14降至2022年的2.45。這表明( )A.新時代國家重視城鄉協調發展 B.中國脫貧成就領先世界C.我國已經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D.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12.在古典時期,希臘哲學家們,雖常常怨天尤人,但大體上對于世界并不絕望,也不認為自己在政治上是無能的。然而到希臘化時代,哲學家們紛紛開始逃避現實,個人主義與世界主義傾向在哲學領域有了突出表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哲學家主體意識的覺醒 B.文明擴張推動文化轉型C.希臘封建經濟持續發展 D.倫理崩壞導致文化內斂13.中世紀早期,形成了一套有關政治合法性的“公共”文化觀念,在后羅馬時代整個西部地區的國王們仍然經常使用,以指代屬于他們的權力以及他們的官僚、法庭、道路系統等,與私人有著明確的區分。如公共集會,在英格蘭被稱作“會議”,在斯堪的納維亞被稱作“庭”。該材料最可能用來研究( )A.羅馬人的公民意識發展歷程 B.中世紀歐洲國家意識的孕育C.領主在統治中獨立性的增強 D.中世紀歐洲政治分裂的本質14.在現金交易的店鋪常常面臨錢箱里的零錢不夠的情況,店員會自掏腰包先墊出一些零錢,等錢箱有零錢再從其中取回。但當一個店員取回自己的零錢時,他將面臨巨大誘惑。因此,美國人發明了收銀機來預防此類問題。針對政治運行中的類似情況,美國人發明了怎樣的“收銀機”( )A.君主立憲 B.自由平等 C.分權制衡 D.中央集權15.1952年西柏林以“我們正在建設更美好的生活”為主題舉辦了展覽會,展示的內容是一個兩居室的獨戶家庭與大量配套物品,展覽吸引了近50萬人參觀,其中有四成來自東柏林。同年,東柏林的斯大林大街啟動修建“工人宮”計劃——是“國家重建計劃”的首個大型建筑項目,宮內的近5000套公寓,三分之二優先分配給清理戰后廢墟的婦女、建筑工人和志愿者。這折射出了( )A.冷戰期間東西柏林間的交往密切 B.二戰后經濟發展促進了柏林發展C.冷戰對峙客觀上改善了人民生活 D.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16.2025年4月以來,美國普遍向世界各國揮舞“關稅大棒”。面對這一做法,國際上與美國國內反對聲音不斷。圖3漫畫是對美國“關稅大棒”政策后果的諷刺。該漫畫意在說明( )圖3A.國際經濟舊秩序瓦解 B.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C.各國反制打擊了美國 D.逆全球化損人不利己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我國古代城市供水工程對城市的生存、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考古發現在商朝都城城內宮殿區建有蓄水池和輸水管道等貯水設施,保證了該區域的用水。西安是周、秦、漢、隋、唐等朝代建都的地方,城市地面水供水系統十分完備,開創了中國都城以地面供水為主的先河,成功地解決了古代大城市供水的問題,為中國都城解決水源問題樹立了樣板。周代到秦建城靠河,靠河供水。西漢長安城的水源主要來自城西灞水,同時鑿井,引用地下水。唐長安城從東南、西南兩個方向引水入城,渠道密如蛛網,使西安地區諸河大都被加以利用。由于城市規模大,人口眾多,在城市供水方面,唐朝初期,整修了龍首渠、永安渠、清明渠等渠道,把水從長安城外引入城內。——摘編自何壽平《中國古代的城市供水》材料二羅馬人改進了混凝土的配方并充分發揮了拱券(一種建筑結構,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還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的潛能,得以修建更高、更長的水道。這些建造技術使得羅馬人實現了對水力的控制:這或許是該城市空前發展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3世紀之間,羅馬人修建了十一條水道,將數千米之外的山丘中的天然水源引入羅馬。在城市里,這種高度復雜的水道網絡,為千家萬戶提供水源,還要給公共浴場、廁所和污水管道供水。總體而言,引水道為羅馬提供了至今無與倫比的管道和衛生系統。當然,這需要技術嫻熟的維修工人長年累月地對其進行維護。當羅馬陷入危機時,水道也不再受人重視,它們不久后就因失修而破損,同整個城市一起陷入衰敗之中。——摘編自杰西卡·邁爾<美>《羅馬三千年:地圖上的城市史》(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中國古代和古羅馬城市供水工程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城市供水系統建設與政權興衰關系的理解。(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9世紀中期以前,中國一直壟斷世界茶葉市場供應。晚清以來,中國在茶葉生產、運輸、貿易過程中的摻假作偽現象日益突出,嚴重阻礙了中國茶業的發展。受華茶品質不佳影響,中國輸英茶葉從1875年的16976萬磅降至1897年的3500萬磅;中國輸美茶葉市場份額占比從1860年的96%下降至1906—1910年僅占32.9%。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印度、錫蘭、日本等地茶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劇增、質量日益提高,給長期處于茶葉貿易壟斷地位的中國提出嚴峻挑戰。清末士紳的茶葉外銷觀從“以茶制夷”轉變為“茶業改良”。1905年,向印度和錫蘭派出首個茶業海外考察團。通過考察,有識之士認識到要維護和振興中國茶業,必須從種植、加工、檢驗、包裝等各個環節借鑒外國先進經驗,提高茶葉質量和在外貿市場上的競爭力。在此背景下,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茶葉檢驗制度。但在內憂外患的近代中國,茶葉檢驗制度未能扭轉華茶在國際茶葉市場上的頹勢,也無法從根本上改進中國茶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中國茶業振興。——摘編自平英志等《近代中國茶葉檢驗制度的建立及其影響》(1)根據材料,概括近代中國茶葉檢驗制度建立的背景。(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茶葉檢驗制度建立的影響。(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美國金本位制度的確立十分不易。19世紀最后三十年,東部的工商業階層,特別是銀行家們,一直堅持實行金本位制。因為穩定的金本位制度有利于出口,也有利于紐約資本市場獲得歐洲的資本輸入。但是農民以及對外部資本和商品市場不敏感的商人則要求實行金銀復本位制,從而增加通貨量以促使貨幣貶值,以便他們用來擴大資本規模和償還以前借的長期債務。這就形成了明顯的利益對立,從而在美國內部形成了支持和反對金本位制度的兩股力量。穩定的金本位制使美國經濟的活力得以展現,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首先,穩定的金本位制有助于美國資本市場的穩定。其次,金本位制有利于美國的企業規模和海外投資迅速擴大。美國聯邦行政部門貨幣政策上,始終偏袒社會中最有活力、效率的利益集團的利益,即金融界和實業界的利益。但是這種政策的副作用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也越來越明顯,因為既得利益集團總是極力尋求占據社會總產出的最大份額,從而不可避免地損害到其他利益集團的利益。——摘編自張爽《19世紀末美國金本位制的確立及對美國經濟的影響》(1)根據材料,分別概括美國金本位制度確立過程中形成的兩大對立集團的主張。(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美國的金本位制度。(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20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將迎來成立100周年的紀念日。表3是故宮博物院的發展歷程,在百年歷程中,故宮博物院經歷了從皇家禁地到全民共享的現代博物館的轉變,也見證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表31406年 (明永樂四年) 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北京建造皇宮,即紫禁城,作為明朝的政治中心。自此成為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歷時近500年。1911年 辛亥革命后,清朝被推翻。之后,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宮,紫禁城收歸國有。1925年10月10日 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并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第一座國立博物館。博物院以保護、研究和展示明清兩代皇家文物為主要職責。1933年至1949年 故宮博物院將大量珍貴文物南遷,先后遷移至上海、南京、四川等地,抗戰勝利后部分文物運回北京,部分運往臺灣。1949年至1980年 故宮博物院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始大規模修繕和保護工作。 1980年代至今 推動數字化建設,推出“數字故宮”項目及開發文創產品,開辟線上展覽、虛擬現實技術等博展方式。同時,積極開展國際文化交流,與多個國家博物館合作辦展,推動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根據材料,圍繞“文化傳承”這一主題,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知識,任選角度,自擬論題,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據充分,論述清晰)2024—2025學年度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高二第二學期期末學業質量監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3分,共 48 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A B B C A B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B C C 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特點:古代中國:城市供水工程歷史悠久;政府主導修建,規模龐大;有多種配套設施,體系完善;供水手段多樣,水源多樣;水源與城市選址有關;根據城市發展狀況進行調適,體現了與時俱進。古羅馬:技術進步推進水利工程建設;供水系統與排污系統相關聯;維護成本較高;水源相對單一。(每點2分,古代中國與古羅馬各4分,共8分)(2)理解:城市供水系統的修建與政權興衰息息相關。政權興盛有利于組織和調動人力物力進行供水工程的修建,同時也能有效地進行對供水工程的維護管理;有利于技術進步,推動了供水工程的修建,促進了城市規模的擴大。水利工程修建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便利了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有利于統治者獲取支持;可以有效減少城市疫病的出現,有利于鞏固統治。反之,政權衰敗時,則城市供水系統修建也隨之衰敗。 (觀點不明確或存在價值錯誤,無法從多角度進行觀點論證,酌情給0—3分;能夠從雙向角度論證政權興衰與水利工程發展之間的雙向影響,能夠利用材料信息與所學知識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合理論證,酌情給4—6分)(1)特點:古代中國與古羅馬分別4分,共8分。古代中國特點任答兩點,每點2分,古羅馬特點任答兩點,每點2分。要求表述清晰、完整,不可只用一個詞進行表述,不可完全照抄原文。(2)理解:觀點表述明確,緊扣材料主旨;能充分說明自己的觀點;根據論述充分,邏輯嚴密,表述規范,結構完整酌情給分,具體標準如下:分值 具體要求4—6分 觀點表述明確,緊扣材料主旨,能夠從雙向角度論證政權興衰與水利工程發展之間的雙向影響,能夠利用材料信息與所學知識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合理論證,條理清晰,史實準確,表述規范,邏輯嚴密。若從其他角度進行論證,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0—3分 觀點不明確或存在價值錯誤,無法從多角度進行觀點論證(如:只談政權興衰對水利工程的影響或只談水利工程對政權興衰的影響),表述不嚴謹,邏輯不嚴密。18.【答案】(1)背景:近代中國茶業摻假現象突出,影響華茶品質及聲譽;中國茶葉外銷市場丟失的觸動;印度和日本等國茶業崛起,沖擊華茶對外貿易;外國茶葉檢驗制度的傳入;有識之士的推動。(每點2分,任答4點得8分)(2)影響:一定程度遏制偽劣茶泛濫勢頭,提高華茶質量與品質;有利于促進華茶對外貿易的發展;促進政府加強對茶業的管理;為新中國茶葉檢驗制度的建立積累了經驗;但不能從根本上實現中國茶業振興。(每點2分,積極方面任答2點得4分,局限2分)19.【答案】(1)主張:東部工商業階層,主張實行金本位制度以促進出口和資本輸入;農民及對外部資本不敏感的商人,主張金銀復本位制以促進貨幣貶值來擴大資本規模和解決自身債務問題。(每點2分,雙方主張各2分)(2)影響:促進了美國的經濟發展;穩定了美國的資本市場;有利于美國企業發展;刺激了美國海外投資的擴大;損害其他利益集團利益,不利于美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美國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每點2分,積極方面、消極方面各任答2點得4分)20.【答案】【參考示例】:示例1:論題:文化傳承歷程反映了我國的社會變革。論述:故宮博物院的百年歷程是中國社會變革的縮影。1925年,故宮博物院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背景下成立,標志著封建皇權的終結和文化遺產的全民化。這一時期,故宮的開放不僅是對封建制度的否定,更是對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覺醒。抗日戰爭時期,為保護文物安全,故宮博物院組織了大規模的文物南遷,成功保全了大量珍貴文物。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文物修復和保護工作全面展開,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下對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改革開放以來,故宮博物院借助市場經濟的力量,通過文創產品開發和國際交流,進一步提升了文化遺產的影響力。結論:故宮博物院的發展歷程表明,社會變革為文化傳承提供了動力,而文化傳承又推動了社會文化的進步。示例2:論題:文化遺產需要不斷傳承與創新。論述:故宮博物院在百年歷程中,始終致力于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時代活力。故宮博物院的傳承體現在對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和深入研究上。抗日戰爭時期,為保護文物安全,故宮博物院組織了大規模的文物南遷,成功保全了大量珍貴文物。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加大文物保護與修復力度,確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文化遺產的傳承還需要創新。進入21世紀,故宮博物院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創新展覽方式與文化傳播途徑,如推出數字故宮、故宮文創產品等,讓故宮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結論:故宮博物院的百年歷程表明,傳承與創新并非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傳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傳承的活力源泉。【評分標準】評分細則:論題0—2分,論述0—8分,結論0—2分。具體賦分要求如下分值 具體要求9—12分 論題明確,緊扣材料主旨;準確引用3—4個史實,進行多角度、多層次論述;論述充分,邏輯嚴密,表述規范,結構完整。5—8分 論題較明確,與材料主旨有關;能夠引用1—2個史實;論述較完整,有邏輯關系,表述較規范,結構較完整。0—4分 論題不明確,偏離材料主旨;未引用史實論述,缺乏史論結合;論述欠缺說服力,表述不規范,結構不完整。論題部分:圍繞主題,論題明確,滿分2分。論述部分:史實選取與論題觀點高度吻合,論述緊扣材料主旨,史論結合,論據充分,表述清晰規范,邏輯嚴密,滿分8分,每個有效史實+史論得2分。(可以從文化傳承與社會變革、文化傳承與創新或其他任何角度進行作答,主題正確、史論充分即可)結論部分:首尾呼應,緊扣主題,結合材料或國情對結論升華,滿分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