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貴州省六盤水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質量監測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春秋時期,諸侯國紛爭不斷。戰國時,齊、魏、趙等諸侯國國君紛紛稱“王”,并逐漸棄用西周歷法。這反映了( )A.周王室正統地位的徹底喪失 B.貴族生活禮儀多樣化C.貴族等級分封制進一步解體 D.傳統歷法得到了普及2.下圖中所示的兩項水利工程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強地區間經濟聯系 B.完善水利灌溉系統C.經濟重心的南移加速 D.實現南北區域平衡3.宋徽宗以“形似”為匠氣,倡導“寫生精神需得意趣”;米芾更直言“書畫當以韻勝”。這反映宋代書畫藝術( )A.徹底擺脫了寫實傳統的束縛 B.成為宮廷貴族專屬的娛樂活動C.追求文人意趣的主體性表達 D.迎合市民階層通俗化審美需求4.清代顧公燮的《消夏閑記摘抄》中記載:以吾蘇郡而論,洋貨、皮貨、衣飾、金玉、珠寶、參藥諸鋪、戲園、游船、酒肆、茶座,如山如林,不知幾千萬人,有千萬人之奢華,即有千萬人之生理。這一記載體現了( )A.重農抑商政策松動 B.人文精神缺失C.社會財富分配不均 D.城市生活繁榮5.天津水師學堂課程開設要求:日間中學西學,文事武備,量晷分時,兼程并課,強調學習和訓練的全面性和系統性。王恩溥回憶:天津水師學堂的體育課程內容豐富多樣,包括擊劍、跳遠、跳高、爬桅、游泳、滑冰等項目。這些課程的開設( )A.推動教育理念革新 B.體現中體西用思想C.全面提升國防能力 D.反映救亡圖存主張6.1933年2月,蘇維埃中央政府頒發了《開墾荒地荒田辦法》的訓令,號召組織開荒隊,有計劃地到指定地點去開荒,并規定新開墾的土地歸開墾人所有,農民開墾的土地免收三年土地稅。墾荒運動( )A.激發蘇區群眾勞動熱忱 B.推動解放區工農業發展C.保障根據地的糧食安全 D.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7.下圖是《北京日報》1954年刊登的臧克家作品《我們終于得到了它》。“它”( )A.開辟出一條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B.體現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C.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 D.開始改變中國工業落后的面貌8.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具有中專以上學歷的畢業生到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從事教學工作的,應當予以補貼。其目的是( )A.推動教育事業均衡發展 B.消除城鄉教育水平差距C.全面推進科教興國戰略 D.促進科技創新能力提升9.恰塔爾·休于遺址位于今土耳其境內,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城市遺址之一,興起于公元前7000年前后。遺址中的祭祀中心、復雜墓葬、精致首飾、武器等都表明了這些城鎮居民較高水準的物質文化和嫻熟的藝術技巧。據此可推斷該地區( )A.逐漸形成了共同文化價值觀 B.深受自然環境變遷的影響C.財富聚集和特權階層的形成 D.建立了最早的奴隸制國家10.波斯帝國境內最著名的驛道是從小亞細亞的以弗所到帝國行政中心蘇薩的“御道”,它全長2400多千米,設施完善,每隔25千米左右設一驛站,驛站備有馬匹供信使使用。驛道的修建( )A.完善中央行政體系 B.推動區域文化交流C.實現文化上的統一 D.打破文明間的隔閡1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廷巴克圖、加奧等古城,是由商隊臨時設立的集市或商棧發展為相對固定的聚居地,進而成為跨撒哈拉商路上的重要節點。這體現( )A.奴隸貿易盛行 B.地理環境決定城市規模C.農業發展滯后 D.商貿往來推動城市發展12.中世紀西歐的“神意裁判”常通過冷水、烙鐵等方式檢驗被告罪行。12世紀后,隨著貿易繁榮,意大利城市開始用書面契約和商人法庭處理糾紛,逐漸取代了傳統審判方式。這種變化源于( )A.城市獨立自治 B.教會權威的衰落 C.商品經濟發展 D.羅馬法全面復興13.一位西班牙農學家說:“今天(1513年),一磅羊肉的價錢在過去可買一頭整羊;一塊面包相當于過去一法內格小麥;一磅蠟或油的價格頂得上過去的十二磅,其余依此類推。”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世界政治格局重構 B.區域人口結構的變動C.高產農作物的傳播 D.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14.文藝復興時期,以旅行冒險和殖民流散為主題的文學創作強調移民新大陸的潛在好處。例如在《暴風雨》中,莎士比亞講述了前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控制殖民地進而反向影響歐洲大陸政治的成功經驗。文藝復興時期的冒險文學( )A.服務于早期殖民擴張 B.源自于希臘古典文化C.推動理性主義的復興 D.迎合貴族階層的喜好15.19世紀中葉,伯明翰成為英國鐵路零件制造中心。當地鐵路行業協會通過決議,要求鐵路螺栓的生產必須統一規格,隨后又制定了詳細的零件尺寸基礎標準。這一標準的提出( )A.標志著自由資本主義形成 B.推動英國工廠制度的建立C.適應了工業化生產的需要 D.保證鐵路運輸的絕對安全16.據統計,1850—1859年,德意志地區成立的股份公司達到251家。一些大銀行,如貼現公司、達姆斯塔特工商銀行、德意志信貸銀行等也都創辦于這一時期。德意志地區股份公司和銀行的快速發展( )A.為工業革命提供資金保障 B.加速資本原始積累C.推動跨國公司全球性擴張 D.鞏固殖民霸主地位17.印度供應原料給英國,作為“回報”,印度得到制成品和建設項目所需的資本。1890年至1911年,印度的鐵路網大約增加了一倍,達33000里。這反映( )A.工業資產階級力量迅速壯大 B.壟斷資本不斷對外擴張C.印度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 D.英國大力扶持印度經濟18.據下表可知,馬克思主義( )時間階段 《共產黨宣言》出版版本及數量1848—1872年 德文版12個、英文版4個、法文版3個、波蘭文版1個、俄文版1個、丹麥文版1個(其中德、英、法3種文字6個版本在美國出版)1872—1917年 德文版55個、法文版26個、英文版34個、意大利文版11個、丹麥文版6個、西班牙文版6個、瑞典文版5個、羅馬尼亞文版4個、塞爾維亞文版4個、荷蘭文版10個、捷克文版8個、保加利亞文版7個(在歐洲就用了30多種語言印刷了幾百版)A.影響日益擴大 B.吸收人類優秀思想成果C.不斷發展完善 D.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19.20世紀20年代,古巴民族主義者馬查多提出“必須徹底廢除外國公司對我國蔗糖產業的控制權,讓古巴人民真正享有經濟自主發展的權利”。其核心訴求在于( )A.顛覆美國“金元外交” B.開啟民族獨立浪潮C.推動民族意識覺醒 D.爭取國家經濟主權20.下圖為英、法、德、俄、奧匈五國進口總額情況統計,據此可推斷( )A.戰后歐洲地位急劇下降 B.工業革命改變世界政治格局C.一戰沖擊國際經濟貿易 D.國際聯盟未能維護世界和平21.在反思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列寧指出:我們上層制定的經濟政策同下層脫節,它沒有促成生產力的提高,而提高生產力本是我們黨綱規定的基本任務。由此可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遭遇危機源于( )A.生產效率較低下 B.違背經濟發展規律C.指令性計劃體制 D.國民經濟比例失調22.學者們對冷戰終結的解釋主要有四種視角:物質因素、思想觀念、歷史人物的作用和另類全球化。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A.主觀立場決定歷史評價 B.歷史解釋折射時代變遷C.多元視角深化史學研究 D.史料實證還原歷史真相23.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拉美地區貧困居民增幅為29.2%,達到1.75億,比2014年多出700萬,占總人口數20%的貧困居民僅擁有國民總收入的2%—4%。這反映出拉丁美洲地區( )A.工業基礎薄弱 B.政治局勢動蕩 C.產業結構失衡 D.貧富分化加劇24.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全球知識共享與技術創新,某些大國卻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高科技出口,阻礙發展中國家獲取先進技術,全球科技合作面臨新的挑戰。這表明( )A.西方國家科技壟斷加劇 B.技術壁壘初次凸顯C.全球化機遇與挑戰并存 D.智能鴻溝難以逾越25.21世紀初期亞洲價值觀的構建,是以中國為主導、以東亞為平臺、依托東盟加中日韓機制,通過經濟合作、文化紐帶、開放的地區主義及共同價值觀念,形成地區共同意識和認同的復雜過程。亞洲價值觀構建( )A.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 B.體現解決時代問題的亞洲智慧C.加強亞洲國家間經濟貿易往來 D.促進新型國家關系的正式確立二、材料題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北宋以來,《論語》地位進一步提高,“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就形成于此時。特別是這一段時期《孟子》地位升格,出現了所謂《孟子》由諸子變為經典的升格運動。加之宋儒將《大學》《中庸》從原來的《禮記》中抽出,宋儒對它們作出重新詮釋,使其思想內容發生了重大變化。有學者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看作是一套思想系統聯系而理論學說自洽的經典體系。因此,《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成為宋代儒家學者抵御釋老、復興儒學、建構新儒學體系的最重要的思想學術資源。——摘編自朱漢民《“四書”學術形態的歷史演變》材料二 南宋時期,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并匯集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四書不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出早期儒學的嬗變軌跡,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四書》不僅是中國文明的財富,也是世界文明的寶貴財富。——摘編自馮慧娟主編《四書》(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析《論語》《孟子》地位變化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四書刊刻問世的歷史意義。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5世紀末新航路開辟打破了大陸間的孤立狀態,美洲的高產作物玉米、馬鈴薯經葡萄牙、西班牙商人傳入歐亞。明中后期,耐旱易種的紅薯從東南沿海登陸中國,因產量遠超傳統作物,迅速在全國推廣,極大緩解了人口激增帶來的糧食壓力。1825年斯蒂芬森設計的“旅行者號”投入運營,運輸效率大幅提升;印度的棉花從孟買種植園經鐵路直達港口,僅需一日便裝船運往英國利物浦工廠,成為紡織機的原料。技術與商品的跨洋流動,如同無形的絲線,將美洲的耕地、歐洲的工廠、亞洲的種植園串聯成網,推動人類文明從分散走向緊密相連的全球網絡。——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結合材料,以近代世界的聯系與發展為視角,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敘述完整,史論結合,條理清晰)三、綜合題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以英國為例,17世紀的光榮革命并非“突然的斷裂”,而是“長期演進的結果”。議會與王權的斗爭從13世紀的《大憲章》就已開始,《權利法案》最終確立了“議會主權”原則,君主保留象征性地位,實際權力歸于民選的議會。這種“君主立憲制”既保留了傳統的君主制外殼,又注入了限制權力的新內核,是一種“舊瓶裝新酒”的制度創新,它證明了制度變革不必以徹底摧毀傳統為代價,關鍵是通過法律和程序將新的價值固化。——摘編自徐賁《與時俱進的啟蒙》材料二 美國建國者們面對的是“一張白紙”,他們沒有英國的歷史包袱,卻需要解決“如何避免專制”的核心問題。1787年憲法設計了“三權分立”的框架——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衡,同時用聯邦制調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使美國成為第一個現代聯邦制共和國。法國的制度創新則充滿“革命與復辟的拉鋸”,從1789年大革命推翻君主制,到1792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再到1804年拿破侖稱帝、1815年波旁王朝復辟、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1848年第二共和國誕生……直到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通過,“一票共和”才最終確立共和政體。——摘編自錢乘旦《西方那一塊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17至19世紀英國“舊瓶裝新酒”的具體表現,并概括英國制度創新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比較美國與法國在制度建設上的異同,并談談你對“近代西方國家制度創新”的認識。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C D B C B A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C D A C A B A D C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B C D C B26.(1)背景:宋朝重文輕武的國家政策;科舉制的發展;宋代儒學家的重新詮釋;理學的產生與發展;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2)意義: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屬于珍貴的文明財富,豐富世界多樣性;有利于儒學研究,促進相關學術發展。27.示例:論題:新航路開辟后,世界的聯系不斷加強。闡釋:15世紀末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不同地域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且相互影響,物種交流增多,并且引起了歐洲商業革命、價格革命,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西歐開始早期殖民擴張,亞非拉一些國家如印度逐漸淪為殖民地,傳統經濟遭受重創;18世紀60年代,英國率先開展工業革命,憑借技術革新帶來的先進生產力,成為“世界工廠”。其生產的大量物美價廉的工業品,通過強大的海上貿易網絡傾銷至世界各地;從18世紀中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世界不同地域在經濟與技術方面的緊密聯系,深刻改變了全球經濟格局,推動世界經濟朝著一體化方向加速發展。綜上所述,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加強,推動人類文明從分散走向整體。28.(1)具體表現:1689年頒布 《權利法案》 ,以傳統議會形式確立君主立憲制,保留國王但限制其權力,逐步形成議會主權模式。特點:連續性;漸進性;創新性。(2)異同:異:美國實行總統制共和制,法國實行半總統制共和制,兩國在行政權力分配、立法與行政關系、選舉制度和政黨制度上存在顯著差異;美國的制度建設比較順利,法國的的制度建設比較波折。同:都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都以法律的形式確立民主政體。認識:制度創新可以促進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制度創新必須與本國國情相結合;制度創新是一個民族不斷發展的動力,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