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建省莆田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質量調研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甲骨文記載,商王頻繁用黑黍酒、甜酒祭祀祖先和神靈。考古發現,在出土的商朝貴族墓葬中,酒器占隨葬青銅器總數的70%左右。在出土的西周貴族墓葬中,酒器數量銳減,青銅鼎、簋(食器)數量激增。這反映出西周( )A.禮樂文化的確立 B.治國理念的變化 C.農耕經濟的擴展 D.青銅技藝的成熟2.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稱荔枝為“離支”(離開樹枝易腐爛)。《后漢書》記載:“舊南海獻龍眼、荔支(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據此可推知,漢代( )A.絲綢之路暢通 B.加強對邊疆的治理 C.階級矛盾尖銳 D.可能存在保鮮技術3.東晉以前,江南文人的莊園修建注重于滿足世俗生活的需要;東晉后,江南文人逐漸將山水自然納入到莊園的結構中,并借此以實現對竹林名士的超越。這折射出當時( )A.人口遷移促進區域文化交流 B.江南地區的建筑風格多樣C.動亂導致避世群體開始形成 D.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4.石染典買馬契出自吐魯番阿斯塔納古墓,該文書記載了733年的一次馬匹買賣,有3位保人作證。這可用來佐證唐代( )A.對外交往頻繁 B.商品經濟活躍 C.交易保障充分 D.馬匹買賣普及5.有學者指出,擅長“讀文閱史、填詞作文、精于女紅”的女子是宋代士大夫階層求娶的最佳人選。這主要是因為( )A.科舉取士影響社會觀念 B.科技進步左右婚姻關系 C.理學興起提高女性地位 D.世俗化審美情趣的出現6.如圖摘自清代王鳳生的《平湖保甲事宜》,是政府發給乞丐行乞的專門腰牌。清政府此舉旨在( )A.維護民生權益 B.規范戶籍政策 C.強化基層治理 D.健全救濟體系7.清末福建留學生中,留日學生從1902年至1905年人數漸升,1906年達到170人。這( )A.根植于選官制度的完善 B.得益于中日關系的緩和C.受限于社會結構的變動 D.有助于民主革命的發展8.如表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漢口公共汽車運營調度時刻表(部分)。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站名 車到分秒 車開分秒 停車分秒六合路 31分25秒 31分55秒 30秒華清街 35分50秒 36分55秒 1分5秒青年會 40分5秒 40分50秒 45秒六渡橋 55分45秒 56分15秒 30秒A.新文化運動帶來社會變遷 B.時間管理成為日常生活需要C.汽車是最主要的出行方式 D.漢口城市擁堵狀況有效緩解9.抗戰勝利后,上海市政府兩度宣布將娛樂稅從30%提至50%。1946年底,國民政府修正娛樂稅法,規定娛樂稅稅率最高不能超過25%。經各娛樂業同業公會與政府相關機構多次博弈,市政府同意自1947年2月1日起暫按25%征收。這表明( )A.中央集權體制已完全失效 B.地方政府掌控財政自主權C.稅率調整受多方利益制約 D.娛樂業成為稅收主要來源10.如圖為三個年份的中國經濟數據圖,對圖中信息理解正確的是,現代中國( )A.城鄉差距日益縮小 B.產業結構逐步優化C.經濟體制改革完成 D.現代化已基本實現11.2014 年,外交部開通全球領事保護與服務應急熱線,全天候、零時差、無障礙地向海外中國公民提供領事保護與咨詢服務。這一舉措( )A.服務于國內經濟建設的開展 B.建立了總體穩定的大國關系框架C.致力于全球治理秩序的構建 D.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12.如圖為公元前19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某個商人的信件。商人在這封信中抱怨裝載到他船上的銅少于他應得的。原書信有信封,信封上還蓋有印章。該信件可用于研究( )A.礦產資源的消耗問題 B.古代東亞南亞的貿易路線C.楔形文字的使用情況 D.亞歷山大帝國的郵政系統13.13世紀初,羅馬教廷曾下令,巴黎大學只能講授教會法。13世紀末,巴黎大學已開設了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 哲學和倫理學,歐幾里德的幾何學,托勒密的天文學以及阿拉伯哲學和科學等課程。這有利于( )A.提升城市自治能力 B.傳播文藝復興思潮 C.傳承人類古典文化 D.擺脫基督教會控制14.如表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占比,其中丙是( )國家 1870年占比 1913年占比甲 22% 15%乙 8% 11%丙 10% 8%丁 —— 4%A.英國 B.美國 C.俄國 D.法國15.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拉美抗議歌曲《拉丁美洲》唱道:“我腳下的美國球鞋,手中的可口可樂,若失去土地和工廠,自由仍是空殼!”這首歌曲反映了當時拉美地區( )A.經濟命脈受制于外國資本 B.多元文明的融匯C.民眾抵制美國商品的傾銷 D.民權意識的增強16.2003年,美國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準許發動伊拉克戰爭;2017年,美國以“傷害經濟”為由退出《巴黎氣候協定》;2018年,美國以“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為由退出《伊朗核協議》。這反映了( )A.國際法實施的局限性 B.美國霸權的穩固性 C.安理會職能的權威性 D.國際問題的復雜性二、綜合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都城建設往往成為國家的縮影,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如圖為元代大都城布局復原圖:根據該圖,分析元代大都城布局所體現的時代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其歷史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醫學人文觀綿延數千年,而調和天人世態、平衡四時內外等充滿自然主義色彩的健康理念持續居于主流并影響至今。西方醫學人文倫理的價值取向變遷呈現跌宕反復的動態軌跡:從古希臘的“技術至上”與“人文為先”的臨床理念沖突雛形到近現代突破自然規律極限、技術主義至上再到技術與人文兩翼齊飛。西醫主要基于生理解剖和試驗測度,借助數理工具模型,圍繞邏輯推導和實證分析展開其診療理論。西醫臨床的人文體察更多反映在借助和運用心理學原理開展精神性輔助診療。——摘編自楊嘉懿《中西醫學人文的變遷、比較與啟示》材料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醫著作在蘇聯、朝鮮出版,中醫專家為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外國政要治病、隨援外醫療隊出國。文革期間,我國為朝鮮、越南、老撾、阿富汗、剛果等友好國家培養中醫學留學生。1975年中藥針灸醫師代表團赴日參加學術年會,自此中醫出國不再只是去執行外交任務了。198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立,與歐美發達國家的相關部門簽署了交流與合作協議。20 世紀80年代后期,中醫留學生教育擴大并形成規模,合作辦學則在20世紀90年代有新的突破。據統計,1992年中藥總銷售額125.7億元,出口創匯4.5億美元。截至2018年,中醫藥已經在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得到運用,有86個國家政府和中國簽 訂了有關中醫藥的協議。——摘編自朱建平《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外傳歷史、途徑與海外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中西醫學人文發展的異同。(2)根據材料二,指出1975年以來中醫外傳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西醫的認識。三、材料題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以下為20世紀前半期,一些大學和高等專門學校單獨招生考試的一組試題。文史組史地科目:一、我國自唐迄清對于日本都有何戰爭? 二、拿破侖之宰制全歐,何以終歸失敗? 三、云南省與越南、緬甸交通上之關系若何?試分別說明之。 四、美國生活程度,東部與西部不同,其故何在?試詳述之。 ——國立武漢大學、國立四川大學、國立東北大學,1942年(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推測命題組的設計意圖。(2)說明上述材料的史料價值。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結合材料,圍繞“新質生產力”,自擬論題,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的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福建省莆田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質量調研歷史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A C A C D B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C D A A17.時代特征:政治集權強化:宮城位于南部中心,凸顯皇權至上,是中央集權統治的空間體現。多元文化交融:宗教建筑豐富,涵蓋儒、釋、道等,反映元代對多民族文化的包容。繼承與創新結合:繼承中原都城規劃傳統,街道呈棋盤狀布局,便于城市管理和秩序維護。經濟功能凸顯:通惠河等水系與城市相連,保障漕運,促進物資運輸與商業發展,滿足都城龐大人口的物資需求。城市管理有序:規整的街道布局和功能區劃分,有利于政府對城市進行有效的統治和管理,體現了當時社會對秩序和規范的追求。歷史影響:大都城作為元朝的政治中心,其布局強化了中央集權統治,有利于元朝對全國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鞏固了元朝的統治基礎;發達的交通水利與商業布局推動了大都城的經濟繁榮,使其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發展;多元文化交融的布局促進了不同民族、宗教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豐富了元代的文化內涵;大都城布局為明清北京城的建設奠定了基礎,其規整的布局、宮城核心地位等設計理念被后世繼承與發展。18.(1)相同點:都注重人文關懷。不同點:理念發展軌跡:中醫學人文觀中充滿自然主義色彩的健康理念持續居于主流;西方醫學人文倫理價值取向變遷呈現跌宕反復的動態軌跡,從古希臘理念沖突雛形,到近現代技術主義至上,再到技術與人文兩翼齊飛。診療理論基礎:中醫強調調和天人世態、平衡四時內外等理念;西醫主要基于生理解剖和試驗,借助數理工具模型,圍繞邏輯推導和實證分析展開診療理論。(2)變化:從為外交服務到為服務于經濟建設和世界人民的健康需求;從側重于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到全面外傳;從單向援外到與外國合作;從培養留學生外傳到多途徑主動走出去;成因: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我國外交的發展,遵循全方位外交,建國國家增多;中醫藥的功效逐漸為世界人民認可;國家對中醫政策的健全與完善;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3)中醫:歷史悠久,蘊含豐富人文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在預防、調理等方面有獨特優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上影響力逐漸擴大。西醫:基于科學試驗和實證分析,在疾病診斷、手術治療等方面有顯著成效,其發展歷程體現了技術與人文的融合。兩者關系:中、西醫各有所長,應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為人類健康事業服務。在現代醫學發展中,中西醫結合的模式已展現出良好效果,未來應進一步推動兩者融合發展 。19.(1)設計意圖:1942年處于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命題組通過梳理唐至清的中日戰爭,引導學生回顧歷史上中國抵御日本侵略的歷程,激發民族記憶與抗爭決心。第二題:拿破侖“宰制全歐終歸失敗”,暗喻納粹德國的侵略擴張必然重蹈覆轍。傳遞 “非正義侵略戰爭必敗”的歷史規律,鼓舞中國軍民堅持反法西斯戰爭。第三題:云南是抗戰時期中國與外界聯系的“生命線”,滇緬公路、滇越鐵路為國際援華物資的關鍵通道,意在讓學生認識西南邊疆的戰略價值,理解滇緬戰場、滇越防御的重要性,呼應戰時地緣政治需求。第四題:1942年中美已結成反法西斯同盟,美國是中國重要外援來源。分析“美國東西部生活程度差異”,既培養學生對國際地理、經濟的認知,也隱含“借鑒美國發展經驗”“爭取美方援助”的現實考量。(2)史料價值:該材料為1942年國立大學招生試題,屬于抗戰時期的教育文獻一手史料,直接反映當時高等教育的命題導向與學術關切,是研究戰時教育史、思想史的核心素材;試題緊扣抗戰現實,是研究抗戰時期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與救亡意識的重要史料。20.示例:論題:科技創新催生新質生產力闡述:科技創新在催生新質生產力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英國從珍妮紡紗機等一系列的技術革新,推動棉紡織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產生了巨大的動力,是生產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汽船、火車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隨著生產機械化的推進,機器工業迅速成長。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應用,電力成為補充、取代蒸汽的新動力,人類進入“電力時代”。內燃機的創制和應用,帶來了更便捷的動力,汽車、飛機等新式快速的交通工具應運而生。化學工業的興起,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通過新技術改造的舊產業部門如煉鋼、紡織、采煤、機器制造等也煥發生機。20世紀后半葉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包括原子能技術、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空間和海洋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新材料、生物工程技術的突破等使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勞動方式也日益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可見,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創新,都帶來了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推動了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從而催生了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新質生產力,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