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歷史質量調研(考試時間:90分鐘;滿分:80分)友情提示:本試卷分為Ⅰ卷和Ⅱ卷兩部分。請你將Ⅰ卷所有正確答案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每小題1分,共40分),Ⅱ卷(共4小題,共40分)用0.5mm黑色中性筆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上。Ⅰ卷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40小題,每小題1分,共40分)一、選擇題1. 下圖為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參會代表的簽名冊(部分)。這本82頁的簽名冊上留下了644位代表的珍貴簽名,簽名涵蓋中國共產黨人、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各地區、少數民族、國外華僑以及特邀代表等人,這說明( )會議代表簽名單(部分)A. 民主集中制已經確立 B. 參會代表具有廣泛性C.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D. 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社會2. 如下表是1951—1952年我國糧食、棉花和油料作物的產量變化。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項目 糧食 棉花 油料作物1951年比上年增長 8.7% 48.8% 22.4%1952年比上年增長 14.1% 26.5% 12.5%A.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B.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C.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 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3. 1954年9月,假如你是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參加一次全國性會議,將要經歷的活動是( )A. 緬懷人民英雄革命先烈 B. 見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C. 選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D. 聽取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報告4. “六必居”是中國著名的醬菜老字號,觀察下側這張“六必居醬園”門店的照片,其能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 土地改革 B. 三大改造 C. 人民公社化 D. 改革開放5. 下圖為1956年發行的《鏟掉田坎,連成一片》宣傳畫。該宣傳畫反映的歷史內容是( )A. 農業生產合作社建立 B. 農村土地改革的完成C. 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D. 農民對新政權的認可6.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后中國開始全面社會主義建設。這次會議( )A. 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B. 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C. 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 D. 開啟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7. 下圖是1952—1965年國內生產總值變化示意圖(GDP指數以1952年為100)。1962—1965年國內生產總值變化的原因是( )A. 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 B. 國民經濟調整的實行C. “一五”計劃成果顯著 D. “以階級斗爭為綱”8. 歷史課堂上老師講述了以下內容:①中共八大;②“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③“文化大革命”;④“兩彈一星”。據此可知,這節課的學習主題是( )A.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B.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C.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D.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9. 197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1974—1976年間,全國大約損失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鋼產量2800萬噸、財政收入400億元。以上材料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后果是( )A. 民主法制遭到踐踏 B. 文化教育事業遭到摧殘C. 經濟結構極不合理 D. 國民經濟遭受巨大損失10. 到1984年底,我國鄉鎮企業數達到606.52萬個,比上年增長3.5倍;總產值1709.89億元。比上年增長68.2%(按當時價格計算)。產生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B. 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開展C.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11. 201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撤銷鐵道部,成立中國鐵路總公司(2019年改制為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政府職能劃歸交通運輸部,企業職能由國鐵集團承擔。這一改革舉措的目的是( )A. 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B. 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C. 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D. 實現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12. 1986年,江蘇南京工程機械廠向廠內職工發行面額100元的個人定期股票。該股票發行的背景是( )A. 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B. 小崗村分田包干到戶C. 城市改革的全面展開 D. 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13. 羅馬尼亞前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塞維林表示,在經濟上“中國提出了一種不同方案,確保政府與市場、勞動與資本、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相平衡。”這體現了( )A. 中國道路的探索 B. 對外開放的格局C. 民族團結的氣象 D. 大國外交的自信14. “青島啤酒”是青島重要的經濟名片,下表是青島啤酒廠自創建以來不同時期的廠名。有關青島啤酒廠廠名更迭說法正確的是( )1903年 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1916年 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1945年 青島啤酒公司1949年 國營青島啤酒廠1993年 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A. 更名“國營青島啤酒廠”說明此時完成了公私合營B. 更名“股份有限公司”見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 更名“股份有限公司”見證了國家開始進行改革開放D. 更名“青島啤酒公司”見證抗日戰爭勝利,新中國成立15. 八年級的同學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人物”為主題開展項目化學習,并制作下面人物名片,據此可知,他們研究的人物是( )人物: 身份: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人物 評價: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A. 毛澤東 B. 鄧小平 C. 江澤民 D. 習近平16. 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繼續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取得新的重大理論成果。這集中體現為( )A. 鄧小平理論 B.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C. 科學發展觀 D.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7. 2014年1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首次提出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從此,“四個全面”成為中國的政治熱詞,受到海內外輿論的廣泛關注。這里的“四個全面”( )A. 是實現中國夢的戰略布局 B. 是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C. 是立體化的大國外交布局 D. 在中共十九大后逐步形成18. 山東地區氫能源公交車發展迅速,已在濟南、濰坊、青島等多地投入運營,技術性能國際領先,加氫時間短、續航里程長,且零污染排放。這一做法( )A. 建成了綜合交通運輸網 B. 完善了市場經濟體制C. 體現了綠色發展的理念 D. 調整了社會生產關系19. 下圖為慶祝某重大事件標識。該標識反映的歷史時間節點后,我國全面建成( )A. 四個現代化 B. 中國式現代化 C. 小康社會 D. 共產主義社會20. 下圖是“2012—2020年我國年度貧困人口數量統計圖”,其顯示了( )A. 中國共產黨視人民利益為奮斗宗旨 B. 我國城鄉出現經濟大發展的新局面C. 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已經全面建成 D.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2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到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到114萬億元。居世界( )A. 第一位 B. 第二位 C. 第三位 D. 第四位22. 新中國出現了三個“區”:“特別行政區”是為解決港澳臺問題;“經濟特區”成為對外開放窗口;“民族自治區”由當地民族當家作主。這三個“區”按出現的時間排序是( )A. “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民族自治區”B. “經濟特區”——“特別行政區”——“民族自治區”C. “特別行政區”——“民族自治區”——“經濟特區”D. “民族自治區”——“經濟特區”——“特別行政區”23. “從這一天起,中國再也沒有一寸領土由外國管治了,在中華民族的自強奮斗史上,這是一件大事,值得歡欣慶祝。”“大事”是( )A. 西藏和平解放 B. 抗美援朝勝利 C. 香港回歸祖國 D. 澳門回歸祖國24.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中華民族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大道上闊步前進。就在這一年,中國人書寫下一個又一個時代符號。下列哪些事件是一九九二年的時代符號?( )①中共十二大明確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②鄧小平南方視察發表講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③對外開放向縱深推進,開放重慶、武漢等沿江城市④兩岸兩會達成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九二共識”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25. 由海峽兩岸同根同祖血脈相連、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祖國大陸與臺灣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以及港澳回歸的成功范例,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 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B. 大國干預是阻撓統一的外部因素C. 武力解決是實現統一的唯一途徑D. “臺獨”勢力是祖國統一的內部阻力26. 下列示意圖反映的主題應是( )A.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程 B.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內涵C.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 D.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27. 中國國防從“血肉長城”到“鋼鐵長城”,體現的文化內涵是( )A. 科技進步發展 B. 保家衛國意識 C. 國家實力增強 D. 社會穩定繁榮28. 2023年,非洲蘇丹多地發生武裝沖突,中國迅速派遣導彈驅逐艦南寧艦等將首批668名中國同胞安全撤離。這一場景說明了( )A. 中國維護世界和平 B. 人民軍隊為人民C. 海軍裝備現代化 D. 中國國際地位提高29. 2025年4月23—25日,人民海軍成立76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在青島奧帆中心展開。人民海軍成立以來,從小艇到巨艦,從近岸到深藍,從單兵到體系,以第四代裝備為引領、第三代裝備為主體的現代化人民海軍正在形成,大國戰艦向著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軍破浪遠航。這體現了( )A. 人民海軍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B. 人民海軍裝備全部依靠自主研發C. 海軍始終是我國實力最強的軍種 D. 人民海軍已經多次完成出訪任務30. 觀察表所示中國軍費數據的變化,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 )年份 軍費(人民幣) GDP中軍費占比1978 167億元 4.6%1985 191億元 2.1%1990 290億元 1.5%2009 4805億元 1.4%2019 11898億元 1.3%表(注:GDP 即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國家經濟總量的一項指標)A. 國家注重國防建設 B. 國家經濟飛速增長C. 軍費投入比例失調 D. 富國與強軍的統一31. 2025年2月14日,外交部長王毅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致辭:“中國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每一個國家的聲音都應得到傾聽”。在新中國的外交史上,能體現這一優良傳統的是( )A. 奉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 B. “一帶一路”的提出C.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D.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32. 下表為新中國的外交舉措及其影響,其中搭配正確的一組是( )外交舉措 影響A 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緬甸 提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 1955年周恩來參加亞非會議 推動會議圓滿成功,擴大中國國際影響C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D 2001年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 西方外交孤立政策被打破A. A B. B C. C D. D33. 新時代以來,中國形成“兩條腿一個圈”的大外交。其中“兩條腿”包括了與美國、俄羅斯、印度等國建立的新型大國關系,以及主要面向發展中國家的“一帶一路”;“一個圈”則指的是針對亞洲鄰國的周邊外交;三者互相交接、相輔相成。這反映的是( )A. 中國和平外交政策 B. 中國綜合國力提高 C. 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D.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4. 解讀下方表格,我們可以得到的正確理解是( )時間 階段 背景20世紀60年代 中美處于敵對期 美國組織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封鎖禁運,試圖孤立中國20世紀70年代 中美關系正常化 美蘇力量進入“蘇攻美守”的階段21世紀 中美關系曲折發展 蘇聯解體后美國實行“重返亞太”戰略,中美關系開始進入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A. 國際局勢的演變影響中美關系 B. 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在不斷提升C. 美國積極謀求改善與中國關系 D. 中美建交打開中國外交新局面35. 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過程中,從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的記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得到靈感,重新設計提取方案,實驗后發現青蒿提取物的中性部分抗瘧效果最好。由此可知,中國醫藥發展的特點是( )A. 依靠技術創新 B. 借鑒西方經驗 C. 注重繼承和創新 D. 遵循醫書古訓36. 下圖反映了2007—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AI)投資頻次與融資規模的發展趨勢,據此可推知( )A. 中國已經打破西方核心技術的封鎖 B. 人工智能決定了中國產業變革水平C. 改革開放的深化推動人工智能發展 D. 人工智能推動了科教興國戰略確立37.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涌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如長篇小說《紅巖》,話劇《茶館》,……電影《英雄兒女》等,這主要得益于( )A. 科教興國戰略實施 B. 九年義務教育普及 C. “863”計劃制定 D. 實行“雙百方針”38. 下表為20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廣為傳唱的部分流行歌曲。這體現了( )發行 歌名 歌詞1980年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1980年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我愿駐守在風雪的邊疆1981年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奮斗,為她幸福,為她增光A. 改革開放偉大成就 B. 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C. 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D. 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懷39. 從1905年到2025年,從《定軍山》到《哪吒2》,兩個甲子120年的曲折激蕩,廣泛傳播的中國故事既保留了傳統元素(如戲曲、神話),又融入了現代技術(如動畫特效)。這表明中國電影藝術( )A. 還要依賴于西方技術發展 B. 傳承創新取得豐碩成果C. 一味固守傳統而缺乏創新 D. 始終領先世界電影行業40. 下面是兩件來自私人收藏家的藏品。它們分別是1963年發行的青島市地方糧票和1993年發行的青島啤酒股票,兩者分別體現的經濟特征是( )A. 計劃經濟、市場經濟 B. 自然經濟、封閉經濟C. 單一公有、集體所有 D. 農業優先、工業優先Ⅱ卷主觀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二、材料分析題(共20分)41. 鐵路,以鋼鐵之軀橫跨山河,冰冷的鐵軌蘊藏著滾燙的時代氣息。今天,讓我們跟隨這些“歷史見證者”,探尋新中國發展的壯闊歷程。材料一: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里程達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內,新建鐵路33條,恢復鐵路3條,新建、修復鐵路千線、復線、支線共約一萬公里。……1957年10月,我國建成了貫通南北、具有世界水準的△,結束了長江上沒有鐵路橋梁的歷史。——鐵穆臻《鐵穆臻:毛主席時代的偉大成就——詳細真實的數據還原》材料二:坦贊鐵路東起坦桑尼亞,西至贊比亞,1970年正式開工,1975年全面建成。5萬余中國人跨越萬里、歷時8年,成功建成坦贊鐵路。贊比亞外交部前部長姆萬加,談到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往事,他興奮地說,是他代表非洲國家第一個在聯大發言,歡迎中國代表團。——摘編自《“坦贊鐵路精神”傳唱50年》《光明日報》陳恒材料三: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提出將北京至九江鐵路延長至香港九龍,并力爭在1997年7月1日全線貫通。京九鐵路北起北京,南至香港九龍,是中國國內投資最多、一次性建成的最長雙線鐵路。它加強了內地與港澳地區的聯系,為香港回歸后保持長期穩定和繁榮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對于維護港澳地區的穩定繁榮、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摘編自《黨史里的十萬個為什么67丨為什么要修京九鐵路?》材料四:2006年7月,青藏鐵路的開通標志著西藏沒有鐵路的歷史結束。有人用了一個比喻:“青藏鐵路就像有力的手臂,讓中央拉緊西藏。”2006年西藏自治區政府的數據顯示,全區生產總值達290.05億元,同比增長13.4%,是10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青藏鐵路拉動著西部跟上整個國家發展的步伐。——摘編自鄭少忠《挺起跨越式發展的鋼鐵脊梁—青藏鐵路通車周年》等(1)分析材料一,補全△處信息。這一時期我國除大力發展鐵路建設外,集中最主要力量發展是哪個產業部門?這一時期鐵路建設能夠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綜合分析材料二,說明坦贊鐵路建設與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之間的聯系。(3)研讀材料三,分析鐵道部為什么于1984年提出建設京九鐵路并要求在1997年7月1日貫通?說明京九鐵路建成通車對香港回歸及回歸后發展的重要意義。(4)研讀材料四,分析青藏鐵路通車的影響。青藏鐵路的建成是中國哪一重大戰略部署的重要成果?42. 照片是時光的琥珀,將過去的片段封存其中。在那些畫面里,藏著新中國建設者的汗水,記錄著外交舞臺上的風云,見證著社會發展的每一步跨越。每一張照片,都是一把鑰匙,開啟通往歷史深處的大門。現在,讓我們一起凝視這些珍貴的影像,聆聽照片背后的歷史回響。材料一:重大事件圖一:開國大典 圖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會場拍攝時間: 拍攝時間:歷史影響: 歷史影響:材料二:此社彼社圖三:農民申請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 圖四:人民公社的大食堂材料三:城市巨變圖五 改革開放前的深圳 圖六 現在的深圳材料四:從線到網圖七 1987中國在德國學者幫助下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 圖八 2025年上線的DeepSeek在全球AI應用排名中位列第二(1)從材料一的兩幅照片里任選其一,寫出照片的拍攝時間,并闡述其相對應事件的歷史意義。(2)材料二中的兩個“社”,分別對我國農業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結合史實簡要說明。(3)材料三前后兩幅照片的巨變是從何時開始的?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這一巨變產生的歷史原因。(4)材料四的兩幅照片,反映出我國在哪個領域的發展變化?同一時期,我國在社會生活領域還有哪些顯著變遷?試舉兩例說明。三、學以致用(共20分)43. 日記,用文字的溫度記錄生活,無論是建設者在工地寫下的奮斗點滴,還是普通人見證時代變革的感慨,都凝聚著不同時期的社會風貌。某校八年級(1)班開展了以“日記里的新中國”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請你化身小組的一員,通過以下材料完成學習任務【入選材料】一組 主題:日記見證新中國政權的鞏固①阿沛·阿旺晉美日記 ②萬慧芬日記 ③麥克·瓊斯日記今天與中央人民政府的談判很順利,我們達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我相信這是西藏人民的福音,是西藏走向繁榮發展的開始。 (我要)堅持艱苦樸實的生活作風……多開動腦筋,站穩立場,幫助貧雇農徹底翻身,一定要勝利完成土改。 他們只想殺敵,甚至不惜和我們同歸于盡,這簡直太可怕了,我們的軍官從來沒有要我們在白刃戰中拼命!能從朝鮮的戰場上活著回來,已經是我最大的幸運了,讓這筆津貼見鬼去吧!萬慧芬: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之一 麥克·瓊斯:2004年去世美國老兵二組 主題:日記見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日記 ②_____________日記 ③_____________日記蘭考的風沙太大了,百姓們生活很艱苦,我一定要帶領大家找到治理風沙的辦法,讓蘭考的土地變肥沃,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今天鉆機到了,可沒有吊車,大家都很著急,但咱不能等,得想辦法把鉆機卸下來,哪怕用肩膀扛,也要讓油田早日出油! 今天試驗又失敗了,大家都有些沮喪,但我們知道,搞科研哪有不遇到挫折的,我們一定要繼續努力,早日讓原子彈爆炸成功,為國家的國防事業添磚加瓦。三組資料來源:《人民日報》 《農民日記見證改革開放30年鄉村變遷》劉宗水:濱州市鄒平縣好生鎮喬家村農民 楊春嶺:德州市平原縣王鳳樓鎮水務村農民三組 主題:日記見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劉宗水日記 ①十月二十三(1981年),到二隊分地,過午四時,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飼料地未分,當晚,本組人員聚飲。②1999年4月17日,星期六。早上8點,到禹城農機大世界。我計劃買一臺18馬力大輪“新湖”牌拖拉機……于是選了一臺。別人見了,投來羨慕的眼光。我當時心里也是挺幸福的。楊春嶺日記 ③(1997年)臘月二十七,上午,家中兩個孩子買了臺彩色電視機,回家當即安裝,圖像清晰,又加上了有線信號。原來的小黑白電視搬到里間小櫥上。④2008年10月10日。今天外甥從縣城外國語學校回家,講起學校的新鮮事。想想自己那個時候讀初中,都是自帶干糧,交通條件又差,趕上陰天下雨根本回不了家,只能在學校餓著。現在好了,縣里實施初中進城工程,咱農村的孩子都進縣城就讀,早早地接受城市環境的熏陶,學校環境好,老師教得也好,現在的孩子真是享福……【項目探究】(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一組選用的阿沛·阿旺晉美日記寫于哪一年?麥克·瓊斯日記中的“他們”是指什么人?選則其中一則日記反映的歷史事件,說明其與一組擬定的探究主題之間的關系。(2)請結合所學知識將二組表格中①②③處對應的人物自選兩人補充完整,并簡述判斷依據。綜合三則日記的共同點為二組補全主題語“日記見證_____________”。(3)從三組所選擇的劉宗水、楊春嶺的日記里,各選一例說明改革開放后農村生活的變化,標注對應的日記序號并簡要闡釋。綜合四則日記的共同點為三組補全主題語“日記見證_____________”(4)通過此次探究性學習,說說“日記”在歷史研究中具備重要價值的原因。【項目產出】(5)在此次研究性學習的最后,以三個小組所提供日記為材料,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八年級歷史質量調研(考試時間:90分鐘;滿分:80分)友情提示:本試卷分為Ⅰ卷和Ⅱ卷兩部分。請你將Ⅰ卷所有正確答案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每小題1分,共40分),Ⅱ卷(共4小題,共40分)用0.5mm黑色中性筆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上。Ⅰ卷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40小題,每小題1分,共40分)一、選擇題【1題答案】【答案】B【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B【5題答案】【答案】A【6題答案】【答案】C【7題答案】【答案】B【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D【11題答案】【答案】B【12題答案】【答案】C【13題答案】【答案】A【14題答案】【答案】B【15題答案】【答案】B【16題答案】【答案】D【17題答案】【答案】A【18題答案】【答案】C【19題答案】【答案】C【20題答案】【答案】A【21題答案】【答案】B【22題答案】【答案】D【23題答案】【答案】D【24題答案】【答案】B【25題答案】【答案】A【26題答案】【答案】D【27題答案】【答案】C【28題答案】【答案】B【29題答案】【答案】A【30題答案】【答案】D【31題答案】【答案】C【32題答案】【答案】B【33題答案】【答案】C【34題答案】【答案】A【35題答案】【答案】C【36題答案】【答案】C【37題答案】【答案】D【38題答案】【答案】C【39題答案】【答案】B【40題答案】【答案】AⅡ卷主觀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二、材料分析題(共20分)【41題答案】【答案】(1)補充:武漢長江大橋;部門:重工業;主要原因:一五計劃的實施。(2)聯系:中國援建坦贊鐵路贏得非洲國家支持,推動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3)原因:為迎接香港回歸,加強內地與香港聯系;意義:有利于維護港澳地區的穩定繁榮、促進祖國和平統一。(4)影響:促進西藏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戰略部署:西部大開發戰略。【42題答案】【答案】(1)選擇圖一:開國大典拍攝時間:1949年10月1日。歷史意義: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2.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3.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4.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選擇圖二: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會場拍攝時間:1978年12月。歷史意義:1.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重大轉折點;2.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糾正“左”傾錯誤,使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3.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2)農業生產合作社(1953—1956年):積極影響:1.實現了土地集體所有制,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為國家工業化提供了積累;2.推動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使農民走上合作化道路。消極影響:1.部分地區的合作社發展過快,導致農民積極性受挫。人民公社(1958年起):消極影響:1.實行“一大二公”(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導致平均主義盛行,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2.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造成1959—1961年的嚴重經濟困難。1962年后實行調整,但效率仍然較低,直到改革開放后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代。(3)時間: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歷史原因:1.政策因素: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設立經濟特區(如深圳),吸引外資和技術;2.經濟因素: 國家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鼓勵市場機制發展;3.國際因素:全球化趨勢加強,中國抓住產業轉移機遇;4.地理因素:深圳毗鄰香港,便于引進資金和管理經驗。(4)領域:信息技術(或互聯網與人工智能)領域。社會生活變遷(舉例):1.通信方式:從固定電話、書信到智能手機、微信、短視頻社交;2.支付方式: 從現金支付到移動支付(支付寶、微信支付)普及;3.交通出行:從自行車、公交車到共享單車、網約車(如滴滴);4.購物方式: 從實體店購物到電子商務(淘寶、京東)興起。(任意寫兩點)三、學以致用(共20分)【43題答案】【答案】(1)時間:1951年。“他們”:中國人民志愿軍。事件及關系:示例:阿沛·阿旺晉美日記反映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鞏固了國家統一和邊疆穩定,屬于新中國政權鞏固的重要舉措。萬慧芬日記反映土地改革;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屬于新中國政權鞏固的重要舉措。麥克·瓊斯日記反映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屬于新中國政權鞏固的重要舉措。(2)①焦裕祿;依據:蘭考治沙。②王進喜;依據:油田鉆機卸運。③鄧稼先;依據:研制原子彈。主題補充:“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成就”。(3)示例:劉宗水日記①(1981年分地),反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解放生產力;楊春嶺日記③(買彩電),體現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主題補充:“改革開放后農村的變遷”。(4)原因:日記是個人視角的真實記錄,能反映時代風貌和社會細節,具有史料價值。(5)示例:觀點: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力量。闡述:在土地改革中,萬慧芬堅持艱苦樸實的生活作風,幫助貧雇農徹底翻身,推動了土地改革的勝利完成,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鐵人王進喜等建設者艱苦奮斗,為了國家石油事業,率領1205鉆井隊赴大慶參與石油會戰,克服困難,組織大家進行油田鉆機卸運,以人拉肩扛的方式搬運和安裝鉆機,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就是為了讓油田早日出油,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濱州市鄒平縣好生鎮喬家村農民劉宗水,積極參與推動農村改革,加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施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綜上所述,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國家建設,共同促進國家發展,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