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 一 歷 史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 100 分,考試時間 75 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 0.5 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 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 0.5 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至十一單元+(下)第一、二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學者提出,“中國人對中國近代各種條約反應過度,這些條約其實僅是‘西方想把中國帶入西方世界的一個手段’。”該學者的這一觀點A.客觀認識了世界市場發展的結果 B.一分為二評價了歷史事件C.抹殺了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實質 D.揭示了西學東漸的必然性2.19 世紀 60 年代到 90 年代,洋務派創辦新式學堂 30 多所。主要有三種:一為翻譯學堂,如京師同文館;一為工藝學堂,培養電報、鐵路、礦務、西醫等專門人才;一為軍事學堂,如船政學堂等。在創辦新式學堂的同時,還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費赴歐留學生 200 多人。這些做法A.說明“天朝上國”觀念被摒棄 B.意在喚醒民眾的救亡意識C.阻止了西方列強的侵華步伐 D.利于推動中國早期現代化3.1918 年初,胡適、陳獨秀等人開始用白話文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文章,隨后《每周評論》《新潮》等白話雜志開始出現,但規模有限。1919 年中后期,“以白話行文的定期刊物,遍于全國”,達四百多種;1920 年,北洋政府也發布訓令規定國民學校各科教科書均須改成“語體文”(白話文)。這一變化表明A.傳統文化的地位被徹底動搖 B.國民精神改造任務已經完成C.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生轉變 D.政治運動助推文學革命發展4.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剛剛成立,就制定了《婚姻條例》和《婚姻法》,載明“男女婚姻以自由為原則,廢除一切強迫買賣包辦的婚姻制度,廢除童養媳制度。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一夫多妻”。這些規定A.為解放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 B.助推革命根據地建設C.利于鞏固國民革命統一戰線 D.旨在推進農業集體化5.右圖是《紅色中華》1936 年第 302 期刊載的漫畫。畫面中象征著日寇的手正持著一把滴血的刀,將“中華”作為盤中餐切割。這一漫畫意在A.批判國民黨的錯誤政策B.和平解決西安事變C.擴大共產黨的群眾基礎D.呼吁全國團結抗戰6.1946 年 12 月 24 日,美軍對北平女大學生的暴行激起了全市人民的公憤,北平學生率先開展了反美示威運動。1947 年 5 月 4 日至 18 日,上海、北平等城市學生組織了反饑餓、反內戰罷課游行;南方與北方大中城市學生舉行“五二○”運動,它標志著第二條戰線的形成。第二條戰線的形成A.擴大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 B.有力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C.標志著全面內戰正式爆發 D.表明全國學生是反蔣獨裁的主力軍7.《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國家應在經營范圍、原料供給、銷售市場、勞動條件、技術設備、財政政策等方面,調劑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使各種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的領導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共同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這一規定A.旨在推動社會主義改造的開展 B.是對經濟發展道路的全新探索C.體現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特征 D.意在擴大中共執政的階級基礎8.1961~1962 年,中央針對社會經濟發展制定了部分舉措(如下表)。這些舉措舉措一 1961 年基建投資比上一年壓縮 2/3,1962 年又比上一年再壓縮一半二 出臺《關于切實加強銀行工作的集中統一,嚴格控制貨幣發行的決定》和《關于 嚴格財政管理的決定》,有效控制供需總量平衡三 1962 年,確定兩年內城鎮人口減少 2000 萬,職工隊伍精簡 1000 萬;全民所有制 工業企業由 1960 年的 9.6 萬個減至 1962 年的 5.3 萬個A.迎合了國民經濟調整的現實需要 B.落實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C.克服了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 D.導致了城市經濟發展的困境9.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中期,兒童文學作品中的少年兒童形象,無論是行為舉止、對話或者心理獨白,都采用了成人化的視角;此外,革命化的社會生活場景也取代了兒童成長活動、游戲場景,成為主流。這一現象反映出A.文學按照社會主義方向改造 B.“左”傾思想影響至文藝領域C.兒童文化教育水平快速提高 D.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出現調整10.1979 年 6 月,北京宣武區大柵欄街道供銷組組長尹盛喜和 25 名待業青年在北京前門掛起了“青年茶社”的牌子(如右圖),賣起了 2 分錢一碗的大碗茶。一年后,茶社發展成經營全國各地 1000 多種商品、安置待業青年 130 多人的“北京大柵欄貿易貨棧”。這反映出當時A.傳統經濟體制桎梏有所突破B.計劃與市場間的關系逐漸平衡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D.多種所有制結構成為社會主流11.下面分別為部分年份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的關鍵詞。其中屬于中共二十大的是A.市場經濟、現代企業制度、黨的基本路線 B.解放思想、工作重點轉移、歷史決議C.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全面依法治國 D.科學發展、五位一體、建成小康12.2024 年 6 月 30 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該工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是當今世界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自建設以來,深中通道獲得發明專利 200 余項、行業協會獎項數十項,并榮膺“全球隧道與地下工程領域 50 項標志性工程”。深中通道的建成A.是我國綜合國力增強的集中展示 B.彰顯了我國對外開放的積極成果C.表明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領先世界 D.得益于我國基礎科學的廣泛運用13.《漢謨拉比法典》規定:挖去別人眼睛的人也要被挖出眼睛,打斷別人骨頭的人也要被打斷骨頭;挖出奴隸眼睛或是打斷奴隸骨頭的人則要賠償奴隸價格的一半。這反映出《漢謨拉比法典》A.具有一定的等級性 B.注重保護私有財產安全C.司法程序較為嚴密 D.旨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14.下面為腓尼基字母的演化過程示意圖。這表明A.西亞是人類文明的源頭 B.文明發展呈現一體化的趨勢C.文明在交流中創新發展 D.字母文字是文字的發展方向15.11 世紀,拉丁語逐漸進入巴爾干半島的西部,并取代古希臘語成為當地政府與教會工作的主體語言;巴爾干半島也呈現出天主教與東正教并立的現象。這些現象A.表明宗教矛盾主導地緣沖突 B.加速了拜占庭帝國的衰落C.反映了基督教文明不斷擴張 D.受羅馬帝國分裂直接影響16.下面為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圖。下列對②處文明闡述正確的是A.因宗教信仰修建了眾多金字塔 B.發明“浮動園地”,擴大了耕地面積C.政府編制了詳細的人口調查表 D.培育出甜高粱、西瓜、棉花等農作物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 3 小題,第 17 題 15 分,第 18 題 25 分,第 19 題 12 分,共 52 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材料一史料一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河本中尉以巡視鐵路為名,率領部下數名向柳條湖方向走去。一邊從側面觀察北大營的兵營(東北軍軍營),一邊選了主兵營約 800 米往南去的地點。在這里,河本親自把騎兵用的小型炸藥安放在鐵軌下,并點了火。——摘自花谷正(九一八事變策劃和參與者)《滿洲事變是這樣策劃的》史料二《TRUTH》:1932 年以銀行家鞏天民為代表的沈陽 9 位知識分子,冒死秘密拍攝日軍發布的各類公告和偽滿洲國政府內部文件,并將其整理成冊,翻譯成英文,裝在繡上“TRUTH”字樣的藍色布包,交給國聯調查團。材料二1937 年 7 月,北京郊外的盧溝橋附近,日中兩軍忽然發生沖突(盧溝橋事件)。近衛內閣提出了不擴大方針,現地達成了停戰協定。但是,7 月末,在北京郊外發生通州事件……(日本)政府為了武力應對事態、保護僑民,向國內師團下了動員令,華北的兩國軍隊沖突擴大。8 月,戰火燒到上海,兩軍處于戰斗狀態,日本放棄不擴大方針。對此,蔣介石下達總動員令,共產軍參加戰線。于是,戰線擴大到中國全境。———摘自明成社(日本)《最新日本史 B》注:通州事件:因日軍撞死保安隊成員和“誤炸”其教導總隊營地的積怨,冀東保安隊于 1937 年 7 月 27 日發動起義,攻占冀東偽政府、日本特務機關以及日本浪人開設的煙館、賭場、妓院等;29 日因日軍增援而失敗,通州城旋即遭到日軍報復“掃蕩”,冀東偽政權被迫道歉、賠償、為侵略者樹碑建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則史料的類型并簡述其史學價值。(6 分)(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中論述的錯誤之處,并運用史實予以反駁。(9 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1971 年 4 月 4 日,第 31 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期間,美國國家隊選手格林·科恩在前往比賽場館的途中誤上了中國國家隊的大巴車,中國國家隊隊員莊則棟與其友好地“歷史性互動”并互贈禮品,成為中美“乒乓外交”的起步。進而,毛澤東主席果斷作出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的重大決斷,這一被外界稱為“乒乓外交”的舉動震驚了寰宇。其后一系列令世人眼花繚亂的中美往來,進一步引發了外交角力場的海嘯,不經意地開啟了影響世界的大變局。中美關系的戲劇性變化,直接加快了新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摘編自儲昭根《“乒乓外交”的邏輯與中國外交智慧》材料二體育外交是不同于傳統官方外交的一種方式。它旨在建立、維持或鞏固不同國家之間以及不同國家民眾之間的友誼和聯系,并不具備嚴肅、公事公辦等特性。體育是受眾最廣泛的社會活動之一,幾乎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體育的愛好者和參與者。體育活動可以使不同國家的體育外交人員直接接觸,進行直觀的情感表達。從 19 世紀 90 年代重啟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體育被賦予越來越多的政治功能,成為“和平”與“友誼”的代名詞。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強調,重啟奧運會將通過參賽運動員的“和平外交使者”效應而促進“國家間的和平”。中國要始終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主動作為、敢于擔當,與世界各國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體育外交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念和訴求十分契合,在外交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摘編自劉政宇《新時代中國體育外交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 20 世紀70 年中美進行“乒乓外交”的原因和歷史作用。(14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體育外交的特點及我國實施體育外交的戰略意義。(11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亞洲、非洲、歐洲及拉丁美洲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璀璨的人類文明。文化底蘊最深厚的首先是舉世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此外,還有古希臘、古羅馬、古波斯、古瑪雅等重要的古代文明。這些古老文明雖然位于不同地域,但均創造了人類早期的國家、城市、文字、天文學、醫學、數學、哲學、宗教等。這些偉大的古代文明不僅孕育了本國本地區民族,還長久地滋養了周邊國家乃至世界各國,與他國文明緊密聯系、不斷交融,成為促進人類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動力。——摘編自單霽翔《世界文明格局演進與文化遺產保護戰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世界古代文明”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成文。)高一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 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學者將外國侵華史的焦點集中在西方對中國現代化的歷史貢獻,認為近代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僅是“西方想把中國帶入西方世界的一個手段”,將“條約體系”看作中國進入“國際大家庭”的媒介。這一觀點抹殺了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實質,故選 C 項。這些不平等條約是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產物,與世界市場的健康發展背道而馳,不能被視為世界市場發展的合理結果,排除 A 項;材料并沒有體現“一分為二”的歷史評價,排除 B 項;材料并未體現 D 項,排除。2. D 根據材料可知,洋務派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等措施,引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教育理念,培養了一批具有近代知識的人才,對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積極影響。這些做法不僅促進了中國的科技和教育發展,還在客觀上利于推動中國的早期現代化進程,故選 D 項。“摒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 A 項;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引進西方技術和設備來維護清朝的統治,雖然客觀上可能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但這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 B 項;洋務運動未能阻止西方列強的侵華步伐,由于清朝的腐敗和落后,西方列強在之后的時間里對中國進行了多次侵略和掠奪,排除 C 項。3. D 根據材料可知,1918 年,雖然出現了一些白話文文章和期刊,但規模有限,但 1919 年中后期,白話文期刊大量出現,且北洋政府也開始在學校推廣白話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9 年五四運動爆發,白話文成為學生、知識分子發動廣大群眾的利器,推動了白話文在社會的傳播和發展,進而引發白話文期刊的大量出現和政府對白話文的支持,故選 D 項。“徹底動搖”的說法過于夸大,排除 A 項;材料與“國民精神改造”無關,且“已經完成”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B 項;五四運動后,思想解放運動的方向確實發生了顯著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倡導民主科學到傳播馬克思主義;從文化革新到社會革命;從個體覺醒到群體動員,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 項。4. B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初期,面臨著鞏固政權、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等多重任務。婚姻制度改革廢除了封建的婚姻制度,確立了男女婚姻自由的原則,這不僅有利于保護婦女的權益,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還有利于促進家庭和諧與社會穩定,進而助推革命根據地建設,故選 B 項。材料所述是土地革命時期,并不是解放戰爭時期,排除 A 項;國民革命統一戰線主要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形成的,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時,國共合作已經破裂,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已經不存在,排除 C 項;材料與“農業集體化”無必然關系,排除 D 項。5. D 根據材料“1936”“日寇血手又伸到華中來了”等信息可知,當時中國受日本侵略已到存亡危急的關頭。《日寇血手又伸到華中來了》里面只是在桌子上待被切割的一盤肉上加注了“中華”二字,這盤肉實際上是象征著國家的形象,這意味著中國領土主權遭受危機,中國人民應該團結起來,抗日救亡,故選 D 項。漫畫中并沒有直接體現對國民黨政策的批判,而是反映了民族危機的加深,排除 A 項;西安事變發生在 1936 年 12 月,雖然與漫畫的出版時間相近,但漫畫本身并沒有直接反映西安事變的解決過程或態度,排除 B 項;C 項并不是漫畫的主要目的,其目的是呼吁民眾團結抗日,排除。6. 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戰線的形成表明廣大工人、農民、市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愛國華僑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等,都逐步站到了中國共產黨一邊。這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軍事戰場的斗爭,對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即有力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故選 B 項。第二條戰線是解放戰爭時期形成的,這時抗日戰爭已經結束,排除 A 項;1946 年 6 月,國民黨以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向解放區開展大規模的進攻,全面內戰爆發,排除 C 項;第二條戰線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學生群眾為先鋒的愛國民主力量同國民黨政府之間的斗爭,學生只是先鋒,并非主力,排除 D項。7. C 根據材料“調劑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使各種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的領導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強調無論是對國有或公有制經濟,還是個體或私營經濟,均須一體對待,實現各類經濟的相互協調、共同發展,這體現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特征,故選 C 項。此時新中國剛成立,社會百廢待興,這些舉措旨在恢復國民經濟,排除 A 項;中共在土地革命時期已發布類似的規定,排除 B 項;共產黨的階級基礎始終是工人階級,排除 D 項。8. A 根據材料可知,1960 年至 1962 年,國家大量減少基建投資,控制貨幣發行,并大量減少城鎮人口和工業類企業的數量,結合 1959~1961 年新中國面臨嚴重經濟困難的歷史背景可知,這些舉措旨在通過對國民經濟的調整,使國家走出經濟困難局面,故選 A項。中共于 1958 年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即“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雖然推動了社會主義的建設,但也引發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給國民經濟帶來了一定困境,排除 B 項;20 世紀 60 年代,中國進行的經濟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經濟模式中盲目追求高指標、忽視客觀經濟規律等弊端,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框架和內在機制,排除 C 項;這些舉措有利于緩解城市經濟壓力,推動城市經濟的健康發展,排除 D 項。9. B 根據材料“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中期”“無論是行為舉止、對話或者心理獨白,都采用了成人化的視角”“革命化的社會生活場景也取代了兒童成長活動、游戲場景,成為主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革”時期,兒童文學作品中的兒童日益成人化,內容的革命色彩凸顯,這正是受“文革”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思想影響的表現,故選 B 項。材料與文學的社會主義改造無關,材料強調的是“文革”思想對兒童文學的不利影響,與兒童文教水平無關,排除 A、C 兩項;“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政策的失誤,給國民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困難。為了克服這些困難,中國對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進行了調整,但材料與之無關,排除D 項。10. A 根據材料可知,1979 年北京前門出現了民間自發組建的集體經濟“青年茶社”,并獲得蓬勃發展,這反映出國家放松對民間商業的限制,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出現一定松動,故選 A 項。此時處于改革開放初期,“逐漸平衡”的說法過于夸大,排除 B 項;1984 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開展,排除 C 項;“青年茶社”屬于集體經濟,1980 年左右,個體經濟得到了重新恢復和發展,排除 D 項。11. 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二十大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全面依法治國”“高質量發展”“為民造福”等,故選 C 項。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市場經濟”“現代企業制度”“黨的基本路線”等,排除 A 項;“解放思想”“工作重點轉移”“歷史決議”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排除 B 項;“科學發展”“五位一體”“建成小康”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排除 D 項。12. A 根據材料“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是當今世界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獲得發明專利 200 余項、行業協會獎項數十項”“榮膺‘全球隧道與地下工程領域 50 項標志性工程’”可知,深中通道不僅展示了中國強大的基建能力,還展現了中國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即是中國綜合國力增強的集中展現,故選 A 項。材料反映的是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與“對外開放”無關,排除 B 項;材料未涉及中國與世界科技創新能力的對比,且以深中通道一個項目來論證 C 項結論,屬于孤證不立,排除;材料與基礎科學的運用無關,排除 D 項。13. A 根據材料可知,《漢謨拉比法典》強調同態復仇原則,但當受害者是奴隸時,則所受懲罰會被降低,這既反映出古巴比倫奴隸社會地位的低下,也反映出《漢謨拉比法典》具有一定的等級性,故選 A 項。材料反映的是《漢謨拉比法典》中的同態復仇原則和當時奴隸受法律保護的程度有限,與“保護私有財產”無關,排除 B 項;材料與司法程序無關,排除 C 項;材料中對于加害奴隸的懲罰減半,既與公平正義相違背,也表明該法典旨在保護奴隸主的利益,排除 D 項。14. C 根據材料可知,腓尼基字母在傳播過程中不斷演化和發展,對其他地區文字的產生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反映出文明在交流中創新發展的特點,故選 C 項。材料只能反映出腓尼基字母是眾多文字的起源,以此論證“西亞是人類文明的源頭”屬于孤證不立,且人類文明起源呈現多元化特點,排除 A 項;材料反映出腓尼基字母在傳播過程中創新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特點,排除 B 項;中國古代形成了象形文字并傳承發展至今,字母文字并非文字發展的唯一方向,排除 D 項。15. 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巴爾干半島位于拜占庭帝國的政治和文化勢力范圍內,11 世紀拉丁語和天主教進入巴爾干半島的西部,反映出以天主教為核心的西歐文明向東擴張,壓縮了拜占庭帝國的勢力范圍,進而加速了拜占庭帝國的衰落,故選 B 項。地緣沖突受到政治、經濟、民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宗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主導”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A 項;東正教和天主教都屬于基督教文明的范疇,只是教派不同,排除 C 項;羅馬帝國分裂的時間為公元 4 世紀末,且材料反映的是西歐文明向拜占庭帝國的滲透,排除 D 項。16. 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②處屬于瑪雅文明,瑪雅文明以玉米為主要的農作物,修建了 300 多處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廟宇,采用 20 進制,知道“零”的概念,故選 A 項。發明“浮動園地”,擴大了耕地面積的是阿茲特克文明,位于圖中的①處,排除 B 項;政府編制了詳細的人口調查表的屬于印加文明,位于圖中的③處,排除 C 項;培育出甜高粱、西瓜、棉花等農作物的文明是西非的班圖人,排除 D 項。17.(1)史料一:屬于文獻史料:(1 分)不僅證實了九一八事變的真實性,還可用來研究九一八事變的整個過程。(2 分,言之有理即可)史料二:實物史料;(1 分)是日軍侵華的罪證,可以用來研究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殖民統治的歷史。(2 分,言之有理即可)(2)錯誤之處:將日本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簡單的描述為偶然事件;將中國軍民的抵抗延緩了日軍侵略步伐,描繪為日軍因奉行不擴大方針而與中國停戰;將日本侵華戰爭描繪為日本對中國的自衛戰爭(將日本由對華的侵略者描述為在中國的受害者/將戰爭罪責甩向中國軍民)。(5 分,任答兩點 4 分,答出三點 5 分,言之有理即可)反駁:日本于 1931 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后,又繼續發動了華北事變,加速對中國的蠶食,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具有必然性;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借尋找“走失士兵”為借口要求日軍進入宛平城搜查,不合法理,表明盧溝橋事變絕非偶然事件;通州事變是發生在日本殖民地區的起義,是中國軍民反抗日軍殘暴殖民統治的斗爭。(4 分,任答兩點,言之有理即可)18.(1)原因:中蘇關系破裂,美蘇政治對抗不平衡;中國綜合國力加強,國際地位得到提高;兩國領導人審時度勢、英明決斷。(6 分)歷史作用:推動了中美和解及關系正常化進程;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加快了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為日后中國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創造了前提,為新時期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奠定了重要基礎;成功塑造了體育外交的典范,奠定了體育外交在國家外交戰略中的重要作用。(8 分)(2)特點:靈活性;親和性;直觀性;象征性;大眾性。(7 分,任答三點得 6 分,任答四點得 7 分)戰略意義:有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有助于塑造良好國家形象;有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4 分,任答兩點即可)19.示例一:論題: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不斷成長。(2 分)闡述:古希臘文化在與古埃及、波斯等文明的交往中,吸收了許多元素,例如希臘最初的雕塑藝術,尤其是人像雕塑在很多方面都模仿了埃及,而西亞神話的傳入,組成了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形成了獨特的希臘文化,促進了希臘社會的發展。古羅馬文化則是在吸收希臘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合了其他地區的文化,從而成為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礎。作為文化交往的重要載體————文字,也在不同文化的相互影響中得到發展。例如腓尼基字母在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并由阿拉馬字母發展出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又向西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幾乎是今天歐洲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8 分)總之,世界各地文明在交流中不斷相互借鑒吸收,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進步。(2 分)示例二:論題:世界文明具有多樣性特點。(2 分)闡述:早期世界古代文明基本獨立發展,具有明顯的多元特征。古代西亞人發明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制定了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古代埃及人則使用象形文字,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建造了世界著名的金字塔。古代印度形成了種姓制度,佛教是其重要思想流派。古代希臘城邦大多數實行直接民主制,而古羅馬則以法律著稱于世。中古時期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莊園和農奴制度,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地位舉足輕重。中古時期亞洲,8 世紀阿拉伯帝國空前強盛,成為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橋梁。中古時期的非洲,東非興起了阿克蘇姆王國、桑給巴爾等國家,西非興起了加納、馬里和桑海等國家,他們靠近商業要道,對外貿易繁榮,與外界文化交流相對頻繁。中古美洲的印第安人獨立培育出很多農作物,如馬鈴薯、玉米、番茄、花生等,創造了瑪雅、印加和阿茲特克文明。(8 分)總之,由于地區、國情等因素,世界文明發展多樣性特征明顯。(2 分)(“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