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甘肅省武威第八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甘肅省武威第八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5 年春學期高二年級期末考試答案
歷 史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B D A B D A D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B D D B D B B C
題號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C D A
26.(1)主要原因:北方戰亂頻繁。直接影響:北民南遷,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
(2)措施:以黃帝后裔自居,追溯華夏族源;改漢姓、遷漢籍;祭祀先代諸圣。
(3)影響:為全國統一準備了條件;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順應歷史潮流;緩和民族矛盾;促進了民
族的大交融等。
27.(1)變化:提升內閣大學士的地位,完善內閣機構;實行“票擬”,強化內閣干預政治的力度;實行“批
紅”,重用太監。特點:內閣形成時期長;內閣與皇權矛盾重重;內閣與六部矛盾重重。
(2)目的:適應西北軍務的需要。
特點:秉承皇帝旨意辦事;辦事效率高;機密性強;由皇帝親信,能力強、素質高的官員擔任軍機大臣。
28.(1)主要特點:產生時間早,歷史悠久;治理方式多元;在繼承中不斷發展;在邊疆采用和內地不同
的管理體制(因俗而治);以籠絡安撫為主;注重邊疆的“拱衛”作用;在“大一統”觀念指導下制定邊
疆政策。意義:有利于邊疆地區的開發,有利于民族融合;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擴大了
國家疆域,鞏固了封建統治。
(2)原因:西方列強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劇;清政府國力衰退,面臨財政危機;邊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
脫離實際;傳統邊疆觀念的束縛;清潮統治階級對世界形勢認識不清。
29.示例:論題:開放的社會風氣推動文學藝術的繁榮論述:唐朝時期,對外開放,海上、陸上的“絲綢
之路”繁榮,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思想文化兼收并蓄,大量的遣唐使、外國留學生到長安學習,玄奘西游、
鑒真東渡,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推動了文學藝術的繁榮發展。文學方面,出現了李白的浪漫主義、杜
甫的詩歌。書法方面,出現了顏真卿、柳公權規范法度的楷書、張旭、懷素的草書等杰出的書法作品。繪
畫方面,出現了《歷代帝王圖》《步輦圖》等傳世名篇。因此,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兼收并蓄的文化傳
統促進了文學、藝術的迅速發展。2025 年春學期高二年級期末考試試卷
學科:歷史
(滿分:100 分;考試時間:75 分鐘)
第 I 卷(選擇題)
一、單選題(每小題 2 分,25 小題,共計 50 分)
1.余杭良渚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外城組成。外圍是一個由 11 條壩體構成的龐大的水利系統,它是世界
上最早的水壩系統。這個水利工程分高壩和低壩兩類,控制范圍達 100 平方公里,距今已有 5000 余年,
具有防洪、運輸和灌溉等綜合功能。這反映了良渚( )
A.封建制度強大的社會控制力 B.社會治理和基礎設施的聯系
C.社會的高度組織和管理能力 D.階級分化深刻影響城市規劃
2.孔子的民本思想以“愛人”為基礎,但其本質上是讓君主“愛民”,即“為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 據
此可知,孔子的民本思想( )
A.帶有虛偽性 B.體現階級性 C.具有空想性 D.缺乏操作性
3.秦漢時期,政府針對商業制定了諸多政策。如秦朝對市場商品有嚴格的價格規定,還設置專門的市場
管理官員;漢朝不僅在城市中設有“市令”等管理市場,還通過均輸平準等措施調節物資供應與物價。這些
舉措( )
A.提高了商人經營的積極性 B.促進了商業長期繁榮發展
C.旨在保障農業生產的優先地位 D.表明商業成為國家經濟的主導
4.漢武帝以前,“吏道雜而多端”,甚至法令規定不得做官的商賈也因管理財政的需要而被選用。漢武帝以
后,讀經、通經成為官員的主要選拔標準。導致這一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國家壟斷教育 B.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C.文化氛圍濃厚 D.政府抑制商業發展
5.隋唐時期,全國范圍內的公私商船、南北雜貨都經過兩淮商運樞紐運銷四方。廣州的犀角、象牙,兩
湖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錦等都沿江東下,集散于江淮,或者繼續北運。這一現象主要得益于( )
A.長途販運的快速發展 B.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
C.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 D.大運河加強南北溝通
6.唐太宗強調“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
如一家”。這一處理民族關系的理念
A.豐富了“大一統”的思想體系 B.打斷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C.淡化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差異 D.解決了邊疆政權對中央的威脅
7.下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更迭示意圖,該圖反映出這一時期的歷史發展趨勢是( )
試卷第 1 頁,共 2 頁
A.民族交融的加強 B.分裂走向統一 C.南北政權對峙 D.政權更迭的頻繁
8.隋唐時期,在政府的支持下翻譯了大量佛經;唐朝皇帝追尊老子為祖先,玄宗親注《老子》,下令所
有人家必須家藏一本,開元二十年還以老莊列文取士。這表明此時
A.佛道二教實現良性融合 B.道教思想社會基礎牢固
C.儒家思想失去正統地位 D.政治權力影響思想傳播
9.如表是關于唐代士人科舉報考資格的規定。這些規定的變化反映出( )
初唐時
學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縣報考,經縣、州選拔參加科舉考試 期
唐朝中
需經過“戶部籍閱”等諸多審查環節和流程,部分科目報考資格的要求越來越嚴 期
唐朝后 “舉人曾為官司科罰,曾任州縣小吏,雖有辭藝,長吏不得舉送,違者舉送官停任,考試官貶
期 黜”
A.國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B.儒學衰敗刺激科舉變革
C.科舉成為入仕的唯一通道 D.唐朝的社會流動性加強
10.下圖為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中央政府組織結構示意圖。這一結構圖表明( )
A.皇權削弱相權加強 B.權力分配格局發生劇變
C.中央加強地方削弱 D.中樞權力機構得到完善
11.有學者分析:“北魏均田令的性質,是把被隱占的人口納入國家戶籍,據此,凡屬私人占有的土地,
都必須向國家繳納租調。總之,原封不動地保留中原地區舊有的土地剝削關系,而不從根本上去觸犯塢壁
試卷第 1 頁,共 2 頁
主和貴族的利益。”據此說明均田令( )
A.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的土地私有制 B.具有戶籍、土地、賦稅制等多重性
C.利于增加財政收入和緩和社會矛盾 D.實現了對封建社會土地兼并的抑制
12.780 年,唐朝推行兩稅法:以國家財政開支所需為總額,所謂“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戶在現居地登記,
根據財產情況定戶等,按戶等高低交納賦稅,“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分夏秋
兩季征收,“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十之一”。這有利于( )
A.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B.保證農民生產時間
C.均田制發展 D.催生新的經濟因素
13.下圖是“玄奘西行圖”和“鑒真東渡圖”。據此可知( )
A.異域文化交流頻繁 B.對外文化交流手段多樣
C.中國經濟文化影響力巨大 D.對外交流具有連續性
14.佛教傳入中國后,提倡以行善積德為主要途徑來追求佛法,這與中國文化中強調道德和仁愛的傳統有
著密切關系;由于中國宗法社會的特殊性及人們傳統的思維觀念影響,觀音也由男變女,成了送子娘娘。
這種情況反映了( )
A.中原文明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 B.地理環境決定佛教的嬗變
C.佛教傳入中國后背離基本教義 D.佛教在中國的本土化趨勢
15.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變化莫過于改道為路,每一路各設四個監司官,稱為帥、漕、憲、倉,分別
掌管軍政、財賦和刺舉、邢獄、常平倉和農田水利等諸多事務。諸司互不統屬、互異互補、互申互察。這
一設置在當時( )
A.推動了刺史制度的形成 B.出現了權力失衡的現象
C.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 D.造成了運行機制的遲緩
16.左圖為北周時期鎏金銀胡瓶,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具有波斯風格。右圖為唐代鳳頭壺,工匠們把胡
瓶的口沿、流、蓋作成鳳首,將手柄刻上龍首等中國人喜愛的紋樣。這反映了( )
試卷第 1 頁,共 2 頁
A.佛教中國化的趨勢不斷加強 B.中華文化因包容而發展
C.民族交融推動唐代文化進步 D.西域文化因交流而盛行
17.宋代士人對王安石的為人及其變法的內容多不贊同,稱之為小人、權奸,甚至將靖康之難的禍因歸于
王安石。明朝出現諸多不同于以往的聲音,到對王安石變法內容再思考,再對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再探究
( )
A.宋代社會風氣因循守舊缺乏創新 B.明朝對思想文化的控制有所放松
C.明朝比宋朝的觀點更加準確可信 D.歷史評價易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
18.宋仁宗時期,北宋與西夏爆發戰爭。宋朝對西夏實施經濟封鎖,關閉榷場,禁止茶、鹽等物資出境。
西夏百姓“飲無茶,衣昂貴”,怨聲載道。在戰場上取得勝利的西夏不得不尋求和議。這說明( )
A.西夏生產方式已由游牧轉為農耕 B.榷場貿易利于維護宋、夏和平交往
C.經濟封鎖是宋朝主要的破敵手段 D.宋、夏在經濟方面具有相互依賴性
19.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會在金明池舉辦各種水戲表演(如水戰、諸師百戲、水傀儡、水秋千、龍舟
奪標賽),吸引了眾多民眾觀賞,《東京夢華錄》載“又有兩畫船,上立秋千……又一人上蹴秋千,將平架,
筋斗擲身入水”(如下圖所示)。這反映了北宋( )
“水秋千”表演
A.社會等級制度的逐步瓦解 B.城市民眾豐富的娛樂生活
C.民眾熱衷于進行體育運動 D.城市娛樂功能進一步突出
20.明代前期,嘉峪關“天下第一雄關”的地位逐漸確立;明代后期,山海關的地位迅速提升,被稱為“天下
試卷第 1 頁,共 2 頁
第一關”。這一變化反映出( )
A.明朝政治中心發生變化 B.經濟重心南移
C.明朝軍事防御體系調整 D.沿海威脅加劇
21.明萬歷十五年,顧憲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內閣擬票重罰。內閣首輔申時行等只擬罰俸,神宗震
怒,令“還改票來!”申時行只得遵旨。這說明,明代內閣大學士
A.僅作為侍從顧問,不參決政事 B.萬歷年間開始參與軍國大事決策
C.按照皇帝的傳諭來票擬和批紅 D.掌握票擬權力,但仍需服從君權
22.清代順治前期,清廷將大部分書院改為義學, “不許別創書院, 群聚徒黨”。順治后期,一些舊有書
院被重新修葺加以利用, 也設立了一些新書院。這些書院絕大多數都講授程朱理學,宣揚儒家綱常倫理。
清初書院的重建( )
A.完善了地方的教育體系 B.消除了滿漢的民族矛盾
C.強化了社會的政治認同 D.提高了基層的治理能力
23.日本史學家井上清在談到明朝與日本的貿易時說:“和中國的往來不只是進行和平貿易、同時也伺機
變為海盜,掠奪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歐古代的海盜船,以及英國中世紀末的海盜兼貿易船是一樣的。”該
材料可證明
A.日本與歐洲勾結共同掠奪中國 B.明朝與日本貿易情況復雜多樣
C.明朝實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 D.明朝海禁導致日本海盜的盛行
24.中國歷史上,大多以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錯作為行政區劃的兩大原則。從秦代開始,兩大原則同時并用,
但到了元明清時期,犬牙交錯原則發展到極致,以致部分行政區劃與自然地理區域相背離。這一變化說明
( )
A.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B.現代中國版圖的奠定
C.行政區劃層級的變動 D.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
25.榷場是宋代在邊境地區設立的管理貿易和稅收的場所。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有遼國商人到未設榷場的
瀛州進行販易,被當地百姓發覺,因此被勒索了大量錢財后方得免除報官。這反映出,宋代( )
A.邊境貿易管理嚴格 B.百姓排斥榷場貿易
C.商業稅收受到重視 D.邊境走私得到遏制
試卷第 1 頁,共 2 頁
第 II 卷(非選擇題)
二、材料題(4 小題,共計 50 分)
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三國和兩晉時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開始內遷到黃河流域,各民族
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他們彼此征戰不斷,牛馬被掠奪,城市化為廢墟,田地大量荒蕪。為躲避戰亂,大
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遷的浪潮。
材料二 十六國北朝時期,匈奴、鮮卑、氏、羌等少數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權后,不同程度上都面臨著
如何處理族群關系的考驗。天興元年(398 年),鮮卑貴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遷都平城(今山西
大同),同年“用崔宏議,自謂黃帝之后,以土德王”。遷都洛陽后,孝文帝積極推進改革,改拓跋鮮卑
姓氏為漢姓,并將隨魏南遷的鮮卑人改為洛陽戶籍。太和十六年(492 年),文帝“詔祀唐堯于平陽,虞
舜于廣寧,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陽”。
材料三 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的漢族人錯居雜處,開始過著定居生活,他們不斷向漢族
人民學習,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到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依據材料一,指出北民南遷浪潮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影響。(6 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強化“中國認同”的措施。(6 分)
(3)依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魏晉以來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的歷史作用。(4 分)
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永樂時期的內閣大學士雖參與對國家機務的處理,但品秩低微,僅正五品,而且“不置官署,
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洪熙皇帝即位后,將內閣大學士的官秩提升至正二品,又加封
他們“公”、“保”等榮銜。宣德時期,進一步完善了內閣制度,為其設置了制敕房、誥敕房等官署,又
令內閣大學士,提出處理意見,即“票擬”,形成了“閣職漸崇”的局面。與此同時,為防止內閣權力的
過度膨脹,宣德皇帝打破朱元璋“不許宦官識字”的禁例,設立內書堂,隸屬于司禮監,命翰林學士陳山
等教授小宦官讀書。還以司禮監秉筆太監代皇帝批閱章奏。所有章奏,除“御筆親批數本外,皆眾太監分
批”。正如時人陳孜所云:“我朝祖宗既設司禮監掌行,又命內閣大學士共理,內外相維,可否相濟……
今后政務,不分大小,俱下司禮監及內閣共同商榷,取自圣裁。”
——摘編自趙毅、趙軼峰主編的《中國古代史》
材料二 劉文正(統勛)公,豐范嚴正,如對神人……每值軍機處,閉目坐,聞人言事偶誤,張目侃
侃直陳。內侍傳賜食物,謝恩祗領,從不與內侍交一言。……其端嚴慎密如此。
試卷第 1 頁,共 2 頁
——摘編自葛虛存《清代名人軼事》
(1)根據材料一,概括洪熙、宣德兩朝中樞體制的變化及特點。(6 分)
(2)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清朝設置軍機處的最初目的,并歸納其運行的特點。(6 分)
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已開始出現“小行人、象胥、掌客、懷方氏”等具有周邊民族事務管理性質的官職,秦
朝正式在中央設置管理民族事務的“典客”。漢承秦制,漢武帝時期設置屬國都尉,具體管轄歸附及內屬
的邊疆民族。唐朝邊疆民族的首領可管理府州的具體事務,但需向唐王朝繳納貢賦,統于唐王朝的中央政
府。此外唐王朝還在邊睡地區發展屯田、開辟互市貿易、妥善安排邊疆民族子弟學習。元朝在吐蕃采取“政
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設置管理吐蕃事務的帝師和宣政院機構;在元朝興起之地漠北,設嶺北行省,基本
行政單位仍是蒙古傳統建制,并部署軍隊,戍守的同時進行屯田。明朝靠近內地的少數民族統治區減少,
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區增加。清朝在邊疆全面推行郡縣制和修訂相關法規,強化邊陲管理的同
時,還鼓勵內地百姓外遷至邊疆謀生與開墾。——摘編自谷家榮、羅明軍《中國古代邊疆治理歷譜識認》
材料二 19 世紀以后,清政府將更多的精力用于維持衰退中的國內政治、經濟體系,保衛邊疆安全
的能力逐漸低落,導致面臨深刻的邊疆危機。對此,清政府通過推行一系列邊疆內地一體化政策來“昭示
主權”,比如在新疆、臺灣等邊疆地區設省。日漸減少的財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內部出現了“海防”和“塞
防”之爭,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海防大門之后,面臨著海疆危機,傳統的邊疆觀不得不進行轉變,清政
府開始籌辦近代海軍。但是這些迫于外部壓力之下的政策轉變,忽略了邊疆地區的實際情況,清末邊疆政
策的失誤也非常明顯。——摘編自施潤棋《清末我國邊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主要特點,并簡析其意義。(6 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邊疆危機出現的原因。(6 分)
三、論述題
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從統編版教材來看,盛唐氣象可以呈現為以下內容,如圖所示:
試卷第 1 頁,共 2 頁
——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盛唐氣象四個構成部分中選取兩個方向,兩個方向間要有相互聯系,自擬論
題,展開論述。(要求:論題準確,史實充分,論述合理,表達清晰。)(10 分)
試卷第 1 頁,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彦县| 务川| 威信县| 高尔夫| 谷城县| 潜江市| 肥西县| 隆德县| 北流市| 香港 | 阿巴嘎旗| 晴隆县| 大冶市| 平利县| 泽州县| 唐山市| 苏尼特左旗| 海南省| 阿拉尔市| 柳林县| 石嘴山市| 郁南县| 长治县| 扶绥县| 锡林浩特市| 龙江县| 永安市| 河北省| 开封县| 中宁县| 呼玛县| 平阳县| 德兴市| 沙洋县| 余干县| 遂昌县| 三江| 永嘉县| 乌什县| 华安县| 霍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