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期末學業水平質量調研試題七年級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I卷(單項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答卷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座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規定的位置。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答題注意事項見答題卡,答在本試卷上不得分。第I卷(共50分)第I卷為單項選擇題,共25道題,每題2分,共50分。在每題所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大運河誕生之前,我國中東部就存在著吳越文化、荊楚文化等地域性文化,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各具特色又彼此仰望。自隋朝后,長安和揚州城的文化互動…至于詩詞歌賦、書法繪畫,更是在運河一線被文人墨客創作、吟唱。”材料表明大運河A.強化邊疆管轄B.·鞏固國家統C.溝通南北交通D.推動文化交流2.著名教育家蔣夢麟在其自傳中說:“我幼稚的心靈里,幻想著…功名步步高升,中了秀才再中了舉人,中了舉人再中進士。”材料中所說的這一制度A.隋文帝時期正式確立B.唐宋時期不斷完善發展C.選宮的時候看重門第D.清朝開始實行八股取士3.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商旅野次(野外停留),無復盜賊,囹圄(監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赍糧,取給于路。”這一狀況的出現得益于A.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B.武則天減輕百姓負擔C.隋文帝時期發展經濟D.唐玄宗發展農業生產4.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下列三幅文物圖片集中反映了唐朝敦煌莫高窟中的曲轅犁三彩釉陶載樂駱駝越窯青釉瓷荷葉帶托茶盞A.農業技術先進B.陶瓷工藝精美C.社會經濟繁榮D,對外貿易發展七年級歷史第1頁,共8頁5.為加強邊防,唐在沿邊重鎮設立節度使,其勢力被稱做蒂鎮或方鎮。節度使后來權重勢雄,獨霸一方,其掌控的總兵力49萬,而中央軍僅9萬。材料反映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是A.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B.唐玄宗后期朝政腐敗C.中央與地方力量失衡D.邊疆軍事防務不得當6.唐朝在交往的地域上跨越亞歐大陸和東西洋,在交往的原則上也能做到無論種族與文化,一視同仁,互相尊重。尤其在文化交流中做到有出有進,雙向互動,在輸出自身律令禮儀與文化典籍的同時,大量吸收世界各國的宗教與藝術。以下體現唐朝對外輸出的是A.文成公主入藏B.鑒真東渡C.日本派出遣唐使D.指南針外傳7.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而詩之盛者莫過于唐…唐詩作者中既有帝王將相,也有販夫走卒,涌現出“詩仙”、“詩圣”等一批詩人。下列屬于“詩仙”的作品A.《將進酒》B.《長恨歌》C.《琵琶行》D.《竇娥冤》8.下表為北宋時期樞密院(職責為主管軍事要務)部分官員情況統計。通過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北宋時期官職類型來自文職來自武職·總人數樞密院正職54人18人72人樞密院副職108人21人129人注:據《宋史》、《宋宰輔編年錄》及《續資治通鑒長編》整理A.重視軍隊的戰斗力B.冗官冗員現象嚴重C.注重發展文教事業D.采取文臣掌兵政策9.遼朝“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中央官制儼然唐制“翻版”。西夏地方行政體制基本沿襲唐、宋,但也保留了較顯著的民族特色。金朝在地方上同時推行女真制與漢制。這些做法A,完全照搬中原制度B.實現了國家統一C.有利于民族的交融D.反映了經濟交流10.臨沂是魯南蘇北地區一座璀璨耀眼的歷史文化名城。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后,臨沂地區當時屬于A.北宋B.南宋C.遼國D.金國11,行省在忽必烈時期能處置錢糧、戶口、屯種、漕運等事務。成宗即位后,更是頒給行省長官虎符,使其統領本省軍隊,但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中書省、樞密院轉發的詔旨,行省官員既不能更改賦稅,也不能調動軍隊。材料反映出A.行省完全沒有自主權B.行省制度強化中央集權C.行省制度的效率低下D,行省與中書省地位平等12。宋代是我國飲食史上的一個盛期,汴京與臨安食物的種類琳瑯滿目,“北麥南智”飲食結構發生變化,包子、餃子、燒餅散布江南市鎮。包子等面食散布在江南地區的原因是A.經濟作物在南方迅速發展B.北麥南稻的飲食結構形成C.農作物品種交流不斷加強D.紙幣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七年級歷史第2頁,共8頁2024-2025 學年度下學期期末學業水平質量調研試題七年級歷史學科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第Ⅰ卷為單項選擇題,共 25 道題,每題 2 分,共 50 分。在每題所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D B A C C B A D C D B C A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C A D B B A C D A C D B二、第Ⅱ卷為非選擇題,共 3 道題,其中第 26 題 18 分、27 題 16 分,第 28 題 16分,共 50分。26.(1)統治者:隋煬帝(1 分)原因:借助運河完成糧食運輸和調配降低了運輸成本,提升運輸效率。(2 分)意義: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2分)運輸方式:海運。(1分)(2)農具:曲轅犁(1分)筒車(1分)共同作用: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高,農業的發展(2分)(3)傳入時間:北宋(或宋朝)。(2分)影響:促進了糧食產量的增加和品種的合理化布局;推動稻田耕作制度的發展和土地利用率提高;緩解了我國糧食供應的緊張局面。(任答兩點得 2分)(4)狀況:人口增多;耕地面積增加;人均耕地減少(任答兩點得 2分)問題:人地矛盾突出;貧富分化嚴重,民眾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社會危機重重,影響經濟的發展。(任答兩點得 2分)27.(1)人物:玄奘(2分)《大唐西域記》(2 分)(2) 鄭和(2分)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發展了海上絲綢之路,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4分)(3)條約:《尼布楚條約》(2 分)政策:閉關政策(2 分)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導致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28.(1)時期:北宋(宋代、宋元時期也可得分,2分)事例:沈括制定“十二氣歷”;沈括改進天文觀測儀器;蘇頌主持創立水運儀象臺;郭守敬研制天文儀器、支持天文測量、編制《授時歷》(任意一個即可得 2分){#{QQABSQakwgCQkhSACQ4KQQXICEqQsIAjLaoEgQAXuAwKyJNAFKA=}#}(2)評分標準(6分)水平等級 擬定的觀點 材料運用與論述 賦分標準緊扣自己的觀點加以論述,運用材明確,有新意或A 料中兩個以上史實,能夠做到史論 (5--6)分有思想深度結合,邏輯清晰。能夠圍繞觀點論述,運用了材料中B 明確 的史實,但不夠充分或不夠典型, (4--4)分條理基本清楚。有論述或說明,但材料或史論結合C 不夠明確 (1--2)分不充分觀點、論述與材料無關,或僅僅重D 沒有凝練出觀點 0分復材料中的史實。要求:至少選擇兩個歷史事件,觀點明確,史論體現所擬觀點主旨,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楚。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給分。觀點:科技創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論述:唐朝時,我國已出現雕版印刷術,但雕版費工費時,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種書籍。在多年探索的基礎上,宋代的印刷技術有了新突破,活字印刷術問世。13 世紀時,活字印刷術傳入朝鮮半島,后來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又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經過蒙古西征等途徑傳入歐洲,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宋代開始用人造磁鐵制成指南的工具,制成了羅盤。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后來,指南針經過阿拉伯地區傳到了歐洲。指南針的發明和使用,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同時它也為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宋元時期,火藥更多的用于戰爭,我國的火藥在13 世紀傳人阿拉伯地區,14 世紀初又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我國發明的火藥和火器傳人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影響。綜上所述,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是吸取前人智慧的傳承中創新發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3)原因:八股取士禁錮了思想,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文字獄和文化專制政策,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摧殘了人才,嚴重阻礙了科技的發展進步;封建制度的束縛,人才培養不能與社會生產相結合;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等。(答出兩點即可得 4分) 著作:《天工開物》(2分){#{QQABSQakwgCQkhSACQ4KQQXICEqQsIAjLaoEgQAXuAwKyJNAFK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2024_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 歷史試題.pdf 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2024_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 歷史試題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