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2張PPT)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知識點1 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1.秦朝(1)設立官職: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2)邊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2.漢朝(1)設立官職: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2)邊疆管理①和親:漢初,朝廷對北方的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必備知識 清單破②軍事打擊: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三次出擊匈奴,取得大勝;東漢時期,竇憲出擊北匈奴,取勝后刻銘燕然山。北匈奴數敗之后,西遷遠方。③行政管轄:西漢在河西走廊設“河西四郡”,成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西漢設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在東北,西漢設護烏桓校尉。④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知識點2 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 隋唐時期,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1.隋朝(1)民族關系①周邊民族:突厥、吐谷渾、黨項等周邊民族先后歸附隋朝。②嶺南:加強對嶺南地區各族的治理,百越首領冼夫人被冊封為譙國夫人。③流求:曾三次派人抵達流求。(2)邊疆管理制度:在邊疆主要推行郡縣制,但往往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2.唐朝(1)民族關系①邊疆地區有突厥、回紇、吐蕃、南詔、渤海等地方政權。唐朝政府與它們保持著密切聯系,西北邊疆各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②和親與會盟: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③冊封: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2)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知識拓展 唐代羈縻府州制度的影響(1)文化:加強了內地與邊疆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交融。(2)經濟:穩定了邊疆社會秩序,推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3)政治: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4)弊端:給予少數民族上層充分的自主權,隱藏著離心分裂因素。3.宋朝(1)多民族政權并立。宋朝先后與遼、西夏、金長期并立。(2)封建制度拓展。遼、西夏、金、大理等政權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經驗和文化。(3)民族交融是歷史主流。知識點3 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1.元朝(1)統治政策:①“行漢法”;②對不同民族實行了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2)地區治理①西藏:封八思巴為帝師,領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②東北、云南等地:設行省,征發賦役。2.明朝(1)中央機構:沿用禮部、鴻臚寺,設四夷館。(2)邊疆管理①防御與交流并存:修筑長城,沿長城布置一系列軍鎮,開放馬市。②在東北設都司、衛、所,對女真等族進行管理;在西北設衛,在西南設土司。③敕封西藏僧俗領袖,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并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3.清朝(1)管理機構:設立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2)管理方式①聯姻: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②軍事斗爭: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叛亂,鞏固了西北邊疆。③冊封管理:分別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④改土歸流:在西南,沿襲土司制度,后來逐漸進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知識點4 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1.先秦: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2.漢朝(1)陸路通道:經河西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97年,甘英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2)海路通道:從合浦郡徐聞縣出發,最遠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3)對日本: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劉秀賜“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3.隋唐(1)陸路交流暢通①與西域商路暢通,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事務。②唐朝與大食國的接觸,使造紙術等中國技術傳到了阿拉伯地區。(2)海路交流活躍①隋朝常駿從南海郡出航到達赤土國,國王也遣其子隨常駿來到中國。②日本多次向唐朝派遣唐使,每次都有留學生、學問僧隨船而來。4.宋朝:因北方陸路交通阻隔,海路轉趨發達,不僅恢復了唐朝由廣州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又開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5.元朝: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13世紀,馬可·波羅來中國,后留下了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6.明清(1)在對外關系上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但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也屢禁不絕。(2)隨著對外交往增多,清朝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1689年,中俄訂立《尼布楚條約》。(3)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市場;清朝拒絕了英國使團的請求,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定點 中國古代的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材料 所謂“朝貢制度”是古代中原王朝處理周邊少數民族及屬國關系的體制,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夏、商、周在與周邊的“蠻夷戎狄”打交道時,就要求其朝貢。兩漢時代,南越、匈奴、南洋諸國紛紛前來朝貢,朝貢制度正式形成。在朝貢制度下中國傳統外交觀念有兩個鮮明的特點:其一,力倡華尊夷卑,拒絕接受主權平等觀念。其二,推行道德外交原則。朝貢制度以中原王朝宗族制度為前提,其宗旨為“四夷順而中國寧”。在經濟上,朝貢制度的基本原則是“厚往薄來”,即前來朝貢的“蠻夷”雖然攜帶貢品來朝,但中國皇帝并不貪戀貢品,其回賜一般都遠遠厚于貢品,以憐憫遠人,達到道德精神境界上的滿足。——摘編自田毅鵬《中國傳統對外觀念對早期現代化的影響》關鍵能力 定點破1.起源:朝貢體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天子與諸侯之間隸屬關系的一種模式,秦漢以后被推廣運用到處理與域外關系上。2.理念:中國作為東亞的文明大國,資源豐富,文化先進。在很長的時間里,中國的國家觀念主要是天下觀念,認為自己處于天下之中,視周邊國家為文化相對落后的“蠻夷戎狄”。雙方的關系建立在朝貢“夷狄”承認對中原王朝附庸地位的基礎之上。3.內容:外國使節來華被視為前來“朝貢”,即承認中國統治者為宗主,必須行臣屬之禮,他們的禮物被視為貢品。中國君主“冊封”這些國家的統治者各種名號,“回賜”各種禮物。朝貢體制反映到經濟上便是“朝貢貿易”,其特點是厚往薄來,倍償其價。4.影響:一方面,加強了中國與外國的聯系,有助于維護地區的和平穩定,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另一方面,造成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影響了正常的海外貿易;妨礙了古代中國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使得統治者逐漸盲目自大,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典例 明政府最初規定日本進貢刀的數量不能超過3 000把,但日本進貢刀的數量持續增加到9 900多把,最多一次有37 000多把。其原因就在于利潤豐厚,明朝給每把日本刀的出價是日本本土售價的5~7倍。上述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 )A.明朝官營手工業衰落B.明朝實行朝貢貿易體制C.科舉出身官員不懂經濟D.日本刀做工極其精良解析 據材料“其原因就在于利潤豐厚,明朝給每把日本刀的出價是日本本土售價的5~7倍”并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了中國朝貢貿易厚往薄來的特點,故B正確;材料信息未涉及明朝官營手工業的發展狀況,故A錯誤;C項說法絕對化,排除;材料強調的是朝貢貿易的特征,不是日本刀做工精良的問題,故D錯誤。B第四單元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基礎過關練題組一 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1.秦統一后,在人數眾多或居地較廣的歸附少數民族地區設置屬邦,與郡并行,實行“因其故俗”的政策,還對少數民族首領的部分罪行實行贖免。上述政策( )A.鞏固了大一統秩序B.加強了君主專制C.擴大了秦朝的疆域D.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2.漢文帝時,匈奴數次襲擾邊境,大臣晁錯上書建議徙民實邊。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大規模移民屯戍。漢武帝這一舉措( )A.有利于推動西北開發和農業區擴展B.解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C.保障了中原與西南地區的交通聯系D.大大加重了漢中央政府的財政開支3.先秦時期中原王朝將周邊少數民族統稱為“夷狄”。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提出了“華夷共祖”觀念,建構了以黃帝為中華民族共同始祖、囊括夷夏的中華譜系。司馬遷的做法( )A.具有民族平等的觀念B.完善了中華民族譜系C.受到宗法觀念的影響D.適應了大一統的需要題組二 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4.隋朝開皇十年,番禺少數民族首領王仲宣起兵抗隋。冼夫人得知廣州被困,立刻派孫子馮暄帶兵援救。之后,冼夫人不顧花甲高齡,又親自披甲胄護衛朝廷使者裴矩巡撫當地諸州,各路豪強被懾服,接受隋朝官爵。這表明隋朝( )A.加強了對嶺南地區各族的治理B.設置了羈縻府州緩和民族關系C.建立了完備的武裝巡視制度D.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擁護和認同5.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見下圖),以貞觀十五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該畫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且富有變化。該作品( )A.充滿了濃郁的西域風情B.是漢藏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C.表達出高潔的文人意趣D.表明唐朝加強對西藏的管轄6.11世紀初,幽州“城中凡二十六坊……并唐時舊坊名也。居民棋布,巷端直,列肆者百室,俗皆漢服,中有胡服者,蓋雜契丹、渤海婦女耳”。由此可見,當時幽州( )A.繼承了唐代的坊市制度B.改變了金朝的市鎮面貌C.出現了民族交融的高潮D.呈現了民族雜居的狀態題組三 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7.《元史·地理志》總結道:“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與內地。”元朝的行省制度,使得邊疆管理更多呈現與內地一體化趨向。以下舉措中旨在解決的基本矛盾與其最為吻合的是( )A.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B.明代內閣逐步形成C.清代軍機處的設立 D.清代實施改土歸流8.明朝前期,政府在北方設立九邊重鎮防范蒙古,但蒙古軍隊多次南下擄掠,甚至俘虜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政府與蒙古達成協議,恢復通貢,邊鎮開設互市,邊民可自行貿易,從此蒙古基本不再構成邊境威脅。這一變化反映出( )A.中原經濟是蒙古政權的生存基礎B.諸王守邊削弱了邊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對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經貿往來利于民族之間親善和睦9.清朝政府未在西藏地區設立行省,而是通過設置駐藏大臣和冊封達賴、班禪,來管理該地區的宗教和行政事務。這體現了清朝的邊疆治理( )A.比較重視訂立盟約 B.具有因俗而治特點C.以軍事征服為依托 D.主要依靠和親聯姻10.1906年,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制定《巴塘改土歸流章程》,該章程規定,所有土地“皆為大皇上土地”;“凡種地,無論漢蠻僧俗,皆應納正糧”;“試思漢民與蠻民,此時尚視為平等,蠻民與蠻民,豈有不平等之理,以后……凡有小娃子(家內奴隸)者,與雇工同”。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改土歸流( )A.有助于推動西南地區生產關系的調整B.保障了邊疆地區的穩定C.促進了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融D.增加了政府的財政稅收題組四 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11.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劉秀賜金印一枚,下圖為1784年出土于日本的“漢委(倭)奴國王”金印的印文。該金印可用來說明( )A.中日交往歷史悠久 B.中日經濟聯系密切C.日本全面學習中國 D.朝貢體制遭到破壞12.下列關于中國古代外交政策和外交情況,評述正確的是( )漢代 使節出使各國,“遠人賓服”唐代 對外使節“到彼宜闡揚經典,使知大國儒教之盛”,都城長安各國使節云集明初 朝廷四處宣諭,“有貢必封”清初 順治曾詔諭“南海諸國……有能傾心向化、稱臣入貢者……與朝鮮一體優待”A.形成和延續了朝貢體制B.外交機構精簡行政職能C.不利于維護我國的主權D.輸入新式國際關系理論13.明朝戚繼光打敗倭寇,維護沿海安寧;明末清初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清康熙帝組織雅克薩之戰,大敗沙俄侵略者。這表明( )A.周邊國家窺視中國已久B.工業革命引發了邊疆危機C.明清時期中國軍力強盛D.閉關自守順應了統治需要能力提升練題組一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1.屬邦是秦針對境內少數民族設置的管理機構,秦統一前,在屬邦之下由“臣邦君長”統轄“臣邦人”,襲用原有的統治方式。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之后,境內原有屬邦基本實現了郡縣一元化。材料中少數民族地區管理機構的變化( )A.使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B.促進了中央機構的完善C.推動西北地區融入中國版圖D.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管轄2.據正史記載,漢宣帝在烏壘城設軍政機構管理西域。在敦煌出土的漢簡中,有大量關于從都護府設立到西漢末年西域官員前往長安的記錄。據此可知,漢代西域( )A.成為佛教東傳的中轉站B.出現了民族交融的高潮C.已被納入中央王朝版圖D.與中原的商務來往頻繁3.在回紇民族分布區,唐太宗設置了燕然都護府;唐高宗時改為安北都護府;唐玄宗以后,安北都護府轄境內的各羈縻府州與唐王朝的政治關系不再緊密,漸漸疏遠。由此說明了( )A.唐朝民族政策獨具特色B.唐玄宗反對羈縻府州制C.國力強弱影響邊疆治理D.回紇助唐平叛安史之亂4.明朝初年,統治者除了沿北部邊疆建立重鎮,派兵駐守,還在附近地區設立馬政機構,專管馬匹的孳牧,各衛所、監苑牧軍因地制宜地逐水草放牧馬匹,為軍需戰馬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補充,成為明代作戰的有力后備資源。由此可見,明代馬政機構的設立( )A.提高了軍事動員的效率B.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C.密切了民族之間的關系D.適應了邊防建設的需要5.康熙朝編纂的《清文鑒》經多次增訂,編纂成滿、漢、蒙古、藏、回5種不同民族文字的辭書《御制五體清文鑒》。乾隆朝編纂的《西域同文志》,用滿文、漢文、蒙古文、藏文、托忒文、維吾爾文修成。這些現象反映出清朝( )A.思想文化的專制 B.多元一體的特點C.多民族的國家觀 D.華夷觀念被打破6.在中國古代,統治者一般對邊疆地區采取懷柔籠絡的政策,主要表現為通婚、冊封、委以要職等。同時各朝代在一些少數民族生活的重要地區都有駐軍,如漢朝在西域的駐軍、明朝在西藏的駐軍、清朝在新疆的駐軍。這反映了我國古代( )A.積極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疆域不斷擴大C.實行開明包容的民族自治政策D.民族政策具有“恩威并施”的特點題組二 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7.約成書于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的印度《摩奴法典》中有關于絲綢的記載。斯里蘭卡曾出土有“漢代的半兩”信息的貨幣。東漢時期羅馬帝國的幻人魔術師和使者相繼來到中國。這表明秦漢時期 ( )A.中外交往具有雙向性特點B.朝貢貿易是中外交往主流C.海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D.中外交往的主導者是中國8.下圖為唐代的《蠻夷執貢圖》,畫中高鼻深目的朝貢者著異域裝束,其貢品據考證極有可能為北非的劍羚。該畫( )A.有助于研究唐代的稅制B.可印證唐代外交的范圍C.兼具審美和教化的功能D.見證了盛唐的民族交融9.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廣州行商(清政府指定對外貿易的商業組織,享有專營權)顏時瑛、張天球欠英商債務無法清償,官府遂將兩人家產抵清債務,其不足部分“著落聯名具保商人潘文巖等分作十年清還”。道光十四年(1834年),兩廣總督奏稱“統計前后倒閉五行,餉欠、夷欠共二百六十余萬兩,均歸現開各行攤賠清楚”。這表明廣州行商( )A.經營管理體制變革勢在必行B.已成為朝廷統制外貿的工具C.受到西方商品傾銷強烈沖擊D.資本積累不足問題普遍存在題組三 思維訓練10.“出塞”是漢唐詩書中常見的字句,是指與中原以西、以北的少數民族地區相關的交通活動,如“張騫出塞”是從關中出發,一路至西域。而戰國時期秦國的“出塞”多為東行,由關中平原而東進。漢唐與戰國時期“出塞”指意不同緣于( )A.政治形態的變遷 B.交通路線的開拓C.統一市場的形成 D.華夏認同的發展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漢初年以妥協為主的隱忍戰略,為西漢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周邊環境,但也存在邊境飽受襲擾等弊端。漢初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特別是“文景之治”后,西漢的國力逐漸強盛,為漢武帝反擊匈奴奠定了物質基礎。為提振國威,漢武帝改變了柔弱的邊防政策,大規模開疆拓土。經過三十余年的經營,漢朝的邊疆地區得以穩固和發展。——摘編自王玉沖《論漢武帝的治邊方略》 材料二 唐朝治邊思想是對漢末以降幾百年間民族沖突與交融進程中經驗與教訓的總結。唐皇室在治邊思想上有較少的夷夏意識。唐高祖提出要“追革前弊”,并制定了“懷柔遠人,義在羈縻”的治邊指導方針。唐太宗曾說:“漢武帝窮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國,所獲無幾。豈如今日綏之以德,使窮發之地盡為編戶乎。”懷之以文德的羈縻之策是唐朝在確立“君臣之位”光環下統馭邊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隨著國力的衰落,邊疆地方勢力開始抬頭,最終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摘編自劉俊珂、王振剛《漢唐西南邊疆經略再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西漢王朝治邊政策的變化,并結合所學分析促成這一變化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朝治邊的策略,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這一策略。(8分)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基礎過關練1.A 2.A 3.D 4.A 5.B 6.D 7.D8.D 9.B 10.A 11.A 12.A 13.D1.A 材料體現了秦朝因地制宜地治理少數民族地區,優待少數民族上層,在當時剛剛統一的條件下,寬松的民族政策有利于鞏固大一統秩序,故選A項。2.A 據所學可知,西漢在“河西四郡”大規模移民屯戍,將中原地區的農耕生產擴展至河西地區,有利于推動西北的開發和農業區擴展,故選A項。3.D 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將眾多民族納于漢王朝的統治之下,因此需要在思想理論上構建“華夷一體”觀念。司馬遷改變了先秦時期將周邊少數民族統稱為“夷狄”的做法,把黃帝當作“華夷”的共同始祖,這一做法適應了大一統的需要,故選D項。4.A 隋中央政府在冼夫人幫助下鎮壓了番禺少數民族的叛亂,促使各路豪強接受隋朝管理,說明隋朝加強了對嶺南地區各族的治理,故選A項。其他選項材料均沒有體現,排除。5.B 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的是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漢藏之間的友好交往,故選B項。《步輦圖》屬于中國傳統繪畫,并不具備濃郁的西域風情,排除A項;該畫不是文人畫,排除C項;唐代吐蕃是獨立的民族政權,排除D項。6.D 據材料可知,11世紀初的幽州各民族雜居在一起,故選D項;唐代坊市制度在宋代被徹底打破,排除A項;金朝建立于12世紀初,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只反映出民族雜居的狀態,不能表明民族交融出現高潮,排除C項。7.D 元朝改變了因俗而治政策,實行邊疆管理與內地一體化政策,從而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清代實施改土歸流同樣也是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兩者都旨在解決帶有民族矛盾性質的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故選D項。8.D 蒙古政權的生存基礎是游牧經濟,而中原經濟主要是農業經濟,故A項錯誤;諸王守邊加強了邊地防御力量,故B項錯誤;由材料“明朝前期”“明朝后期”可知,明朝在不同的時間段采取的政策不同,說明并非堵疏并用,故C項錯誤;明朝后期,在邊鎮開設互市后,從此蒙古基本不再構成邊境威脅,反映出經貿往來利于民族之間親善和睦,故D項正確。9.B 清朝政府沒有在西藏地區設立行省,而是通過設置駐藏大臣和利用當地宗教首領來進行管理,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特點,故選B項。10.A 趙爾豐制定的《巴塘改土歸流章程》規定,土地為皇帝所有,種地需要納稅,漢族和少數民族一律平等,家內奴隸等同于雇工,這些措施將流行于漢族地區的生產關系移植到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有助于推動西南地區生產關系的調整,故選A項。“保障了”說法夸大,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把漢族先進的生產關系移植到少數民族地區,排除C項;增加政府財政稅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項。11.A 據材料信息可知,早在東漢時期,中日就有交往,“漢委(倭)奴國王”金印說明中日交往可追溯到東漢,即歷史悠久,故選A項。12.A 材料反映了從漢代到清初,中國對外冊封賞賜,藩屬國向中央王朝稱臣納貢的朝貢制度,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精簡外交機構,排除B項;朝貢體制突出了中國的宗主地位,排除C項;新式國際關系理論在鴉片戰爭后輸入中國,排除D項。13.D 明朝時期倭寇入侵東南沿海、明末荷蘭殖民者占據臺灣、清初沙俄入侵中國東北,表明明清之際中國面臨外來侵略威脅,明清政府一方面開展反侵略斗爭,另一方面采取閉關自守政策,目的是防止外來入侵,維護封建統治,即在面臨外來入侵威脅的情況下,閉關自守政策有其實行的歷史因素,故選D項。能力提升練1.D 2.C 3.C 4.D 5.C6.D 7.A 8.B 9.A 10.A1.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將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機構由襲用原有的統治方式,改為實行郡縣一元化管理,這有助于加強中央政府對民族地區的管轄,故選D項;原有屬邦實現郡縣一元化管理是在秦統一之后,排除A項;少數民族大多位于邊疆地區,對其管理屬于對地方的管理,與中央機構的完善無關,排除B項;西北地區開始被納入中國版圖是在西漢時期,排除C項。2.C “據正史記載,漢宣帝在烏壘城設軍政機構管理西域”說明中央政府已對西域進行正式管理,意味著西域已被納入漢朝的版圖,故選C項;材料中沒有關于佛教的信息,排除A項;“據正史記載,漢宣帝在烏壘城設軍政機構管理西域”只能說明西域被納入漢朝版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無法說明民族交融達到高潮,排除B項;“在敦煌出土的漢簡中,有大量關于從都護府設立到西漢末年西域官員前往長安的記錄”體現的是中央與西域的關系,無法說明商務來往頻繁,排除D項。3.C 時間 材料 聯系所學知識 結論唐太宗 設置了燕然都護府 唐朝國力不斷增強 國力強弱影響邊疆治理,故選C項唐高宗 改為安北都護府唐玄宗 以后 安北都護府轄境內的各羈縻府州與唐王朝的政治關系不再緊密,漸漸疏遠 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力走向衰弱4.D 結合所學可知,明代邊防形勢嚴峻,朝廷在北部邊疆設立馬政機構,各衛所、監苑牧軍為軍需戰馬提供補充,顯然是為了邊防建設的需要,故選D項。材料所述不是軍事動員現象,排除A項;“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的說法絕對,排除B項;設立馬政機構與密切民族之間的關系無關,排除C項。5.C 據材料可知,康熙、乾隆朝分別編纂滿、漢、蒙古、藏等不同民族文字的辭書,反映出清朝多民族的國家觀,故選C項。清朝編寫的不同民族文字的辭書,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而非思想文化的專制,排除A項;多元一體強調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清朝仍盛行華夷觀念,排除D項。6.D 據材料可知,我國古代民族政策有懷柔籠絡和軍事震懾兩種,體現了“恩威并施”的特點,故選D項。材料沒有體現出“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國家疆域的變化,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開明包容的民族政策,排除C項。7.A 根據材料“約成書于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的印度《摩奴法典》中有關于絲綢的記載。斯里蘭卡曾出土有‘漢代的半兩’信息的貨幣。東漢時期羅馬帝國的幻人魔術師和使者相繼來到中國”可知,印度、斯里蘭卡文化中有關于中國的內容,羅馬人也到達過中國,說明秦漢時期中國的文化既有外傳也有接納,中外之間交往具有雙向性,故選A項。8.B 唐代的《蠻夷執貢圖》,畫中一個著異域裝束的高鼻深目者向大唐獻貢,貢品極有可能是北非的劍羚,說明該國離中國較遠,距北非較近,甚至就是北非國家,所以該畫可印證唐代外交的范圍廣闊,故選B項。9.A 根據材料可知,清代廣州有些行商在經營陷入困境時,朝廷強令其他行商承擔賠償連帶責任,這說明政府對行商的管理存在產權不明和機制落后的缺陷,經營體制亟須調整,以適應時代變革的需要,故選A項。行商成為朝廷統制外貿的工具這一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鴉片戰爭前,中國未受到西方商品傾銷的沖擊,排除C項;廣州行商“資本積累不足問題普遍存在”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10.A 發散思維是指在思考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發散思維要求學生在思考歷史問題時思維要具有靈活性。此題的具體思路如下:具體內涵 具體原因“出塞” 漢唐:與中原以西、以北的少數民族地區相關的交通活動 漢唐統一,統治中心在中原戰國時期秦國:多為東行,由關中平原東進 戰國時分裂割據,秦國位于西部通過對比戰國時期秦國與漢唐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可得知“出塞”的指意不同緣于統治中心的位置變遷,故選A項。11.答案 (1)變化:由漢初的妥協隱忍策略轉變為漢武帝時的開疆拓土策略。(2分)原因:漢初休養生息奠定物質基礎;漢武帝加強皇權,削弱諸侯王勢力,鞏固了政權;實行鹽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增加了財政收入,有充足的物質條件。(4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2點即可)(2)策略:采取懷柔政策治理邊疆。(2分)評價:積極,有利于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治理,促進邊疆地區的發展,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消極,該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國力強大的基礎上的,唐后期隨著國力的衰落,邊疆少數民族勢力發展,分裂割據的隱患顯現。(6分,其中積極部分4分,消極部分2分)解析 (1)第一小問變化,據材料“西漢初年以妥協為主的隱忍戰略”“大規模開疆拓土”可知由漢初的妥協隱忍策略轉變為漢武帝時的開疆拓土策略。第二小問原因,主要考查系統思維,要把該問題與相關歷史背景(如經濟、政治、財政等)聯系起來進行思考,得出答案。(2)第一小問策略,據材料“懷柔遠人,義在羈縻”“懷之以文德的羈縻之策”可知采取懷柔政策治理邊疆。第二小問評價,主要考查辯證思維,要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docx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