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3張PPT)第15課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知識點1 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1.早期貨幣(1)中國古代最初被用作貨幣的可能是海貝。(2)大約在商朝后期,開始出現銅鑄幣。(3)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分別使用布幣、刀幣、圜錢等多種樣式的銅鑄幣。(4)秦朝在圜錢基礎上將貨幣統一為圓形方孔錢,這種樣式在此后被長期沿用。必備知識 清單破2.紙幣(1)北宋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與宋朝后來發行的其他紙幣,都是作為輔幣,與銅錢兼行。(2)元朝將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來發行,稱為“鈔”。(3)明朝恢復銅錢、紙幣并行的貨幣體制。知識拓展 北宋交子產生的背景、影響(1)背景:①北宋商品經濟發展,貿易繁榮,交易量大。②銅錢流通量不足,出現“錢荒”。③金屬貨幣攜帶不便。④造紙業和印刷業的發展。(2)影響:①便利了市場流通,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②后來政府濫發紙幣,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阻礙了經濟的發展。3.白銀(1)從戰國到元朝,貴金屬金、銀也時常承擔貨幣職能,但并未成為主要貨幣。(2)自明朝中期起,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價也多以銀兩計算。(3)清朝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4.民國時期的貨幣(1)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后,以銀元為法定貨幣。(2)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改革,發行法幣,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3)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法幣急劇貶值,最終徹底崩潰,國民黨政府于1948年開始發行金圓券。由于金圓券快速貶值,民間自動重新使用銀元。國民黨政府又發行銀圓券,仍以失敗告終。5.人民幣(1)華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莊成立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統一發行人民幣。新中國成立后,人民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2)從最初發行到1999年10月1日啟用新版,人民幣先后共發行了五套,形成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3)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知識點2 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1.金本位制(1)形成:1816年,英國制定法案,實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鎊為中心、以金幣或黃金在國際間流通為主的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2)特點:各國的金幣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們可以根據規定鑄造金幣,金幣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貶值。(3)作用:金本位制的實行,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和世界經濟的發展。(4)瓦解及影響①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大危機。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兌換黃金,全面禁止黃金出口,導致金本位制崩潰。②資本主義世界貨幣失去了統一的標準和基礎。③英國、法國和美國分別構建了以英鎊、法郎和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集團,各自為政。2.布雷頓森林體系(1)形成:為了協調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2)內容: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3)影響①積極: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際貿易,穩定了國際金融。②消極:美元取得了在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為美國推行世界霸權提供了有利條件。(4)瓦解: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定點1 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規律材料 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關鍵能力 定點破朝代 貨幣 評價夏 海貝、仿制貝 可能是最初的貨幣商至春秋戰國 銅鑄幣 出現銅錢貨幣秦、漢 半兩錢、五銖錢 被長期沿用北宋 出現紙幣(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元 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 元末,惡性通貨膨脹明、清 白銀貨幣化 促進商品經濟發展1.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演變。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貨幣舞臺。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演變。從商朝銅幣出現后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形狀很多。秦統一中國后,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演變。漢武帝收回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4.由錢幣重量體現幣值到錢幣不再標識重量。唐初鑄造的“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5.由金屬貨幣向信用貨幣演變。“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典例 洪武元年,明太祖頒布“洪武通寶”錢制,然而因銅料極端缺乏,銅錢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商人們仍習慣使用元朝紙幣,認為銅錢有諸多不便,于是朱元璋決定恢復用鈔。這反映了明初 ( )A.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銅幣B.鑄幣工藝水平有所下降C.百姓習慣決定貨幣政策D.經濟形勢影響貨幣政策D解析 依據材料“銅錢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商人們仍習慣使用元朝紙幣”“于是朱元璋決定恢復用鈔”分析可知,明初的貨幣政策受到當時社會經濟形勢的影響,故D項正確;“洪武通寶”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銅幣,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鑄幣工藝,故排除B項;材料現象的出現是當時商品交易的客觀需求,并不是百姓的習慣決定的,故排除C項。定點2 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歷程 材料 隨著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和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各國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完善越來越重視。從早期的國際金本位制和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到二戰后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上世紀70年代建立的牙買加體系,國際貨幣體系得到了不斷地改進,其運作效率明顯提高。從過去100年里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我們了解到:任何一種國際貨幣體系都是在特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下建立的,只有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個體系才能得以持續存在。——摘編自丁曉芹《從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看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前景》1.國際金本位體系: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1)分類: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2)主要內容: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由各自的含金量比例決定,黃金可以在各國間自由輸出和輸入,國際收支具有自動調節機制。2.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年至20世紀70年代。主要內容:美元與黃金掛鉤,各成員國貨幣和美元掛鉤,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3.牙買加體系:20世紀70年代至今。(1)主要內容:承認世界各國實行浮動匯率的合法化;增加成員國的基金份額;推行黃金非貨幣化;將特別提款權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資產;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融通。(2)特征:國際儲備多樣化、匯率制度安排多元化、黃金非貨幣化和通過多種國際收支調節機制解決國際收支困難。(3)主要影響①積極:形成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浮動匯率制度為國內經濟政策提供了更大的活動空間與獨立性。②消極:缺乏統一穩定的貨幣標準,可能造成國際金融的不穩定;匯率變動不定,增大了外匯風險。第五單元 貨幣與賦稅制度第15課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基礎過關練題組一 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1.春秋以前人們主要是以貝為貨幣的物物交換。到春秋時,金屬貨幣開始在流通中嶄露頭角,到了戰國,出現了以銅、金幣為主的全國性金屬貨幣流通,如燕、齊的刀幣,韓、趙的布幣,楚國的銅貝等。春秋以來貨幣的變化反映了(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區域經濟交流密切C.商人地位的提高 D.貨幣形制有待統一2.秦始皇制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二十兩為鎰,改周一斤之制;銅錢為下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是秦代唯一之輔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這主要反映了( )A.秦朝鑄幣細致與精美B.各郡縣掌握了鑄幣權C.各郡縣維護貨幣信譽D.秦朝實施了幣制統一3.《漢書·食貨志》記載,秦錢太重,漢初鑄莢錢,文帝鑄四銖錢,皆質劣量輕,且放任民間私鑄,貨幣輕重大小不一,幣制混亂。武帝鑄五銖錢,禁止私鑄,統一幣制,通行全國,國家財政得以安定富實。這表明( )A.漢初社會經濟的艱難發展B.改革幣制使財政收入增加C.制幣技術已逐漸趨于成熟D.貨幣演變推進治理的改善4.北宋時期,我國古代錢幣年鑄造量最多時高出唐朝十多倍,且在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此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A.邊境地區榷場互市貿易的興起B.海外貿易空前繁榮的直接推動C.外貿稅收成為國家的重要財源D.國內商品流通規模擴大的需求5.元世祖以統一幣制為己任,極力推行紙幣,最終規定:交鈔的印造,以萬錠為限,以十足的現銀為儲備金,并明確規定,沒有現銀,則不許印發新鈔。這一規定( )A.確立了紙幣的法幣地位B.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問題C.根源于白銀的大量流入D.利于維系交鈔幣值的穩定6.“三言”“二拍”等小說中有關白銀的描述不可勝數,大到如捐官、行賄、購房、買賣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費和社交饋贈,處處可見。銅錢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頻繁。這說明( )A.商人社會地位提高B.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C.社會轉型動力不足D.白銀逐漸成為普遍流通貨幣7.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改革,規定由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后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并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這一措施在當時( )A.增強了政府經濟調控力B.加劇了通貨膨脹C.結束了金屬貨幣的流通D.杜絕了白銀外流8.1948年12月,毛澤東說:“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裝,有了自己的政權,有了自己的土地,現在又有了自己的銀行貨幣,這才真正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國!”這一言論最有可能發表于( )A.三大戰役完全勝利時B.《中國土地法大綱》推行前C.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后D.《論人民民主專政》發表后9.2021年一季度,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中,人民幣排在第五位,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為2.5%,較2016年人民幣剛加入特別提款權(SDR)籃子時上升1.4個百分點。這說明( )A.金融市場一體化逐漸成型B.美元的霸主地位已不復存在C.資本流動全球化不斷發展D.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推進題組二 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10.19世紀70年代,誰只要持有任何“文明的”貨幣——英鎊、法郎、美元、馬克等,就可以隨時去兌換黃金;反過來,一個黃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兌換成任何一種貨幣。這些通貨就像許許多多不同的語言,都在表示著毫無區別的東西。以上材料 ( )A.反映了美元是國家貿易結算的主要貨幣B.說明固定匯率被浮動匯率取代C.說明各國貨幣可以自由流通D.反映出金本位制得到人們廣泛接受11.二戰結束以后,實行“可調整的盯住匯率制”,各國貨幣按比價盯住美元,匯率波動上下限為1%。當匯率極不合理時,可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調整匯率,幅度在10%以內。這一匯率制度( )A.促進了浮動匯率制度的形成B.構建了公平合理的世界經濟秩序C.有利于國際金融秩序的穩定D.確立了美國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12.20世紀70年代初,各國紛紛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采取浮動匯率制。在倫敦,一位來自紐約的旅客說:“這里的銀行、旅館、商店都一樣,他們看到我們手里的美元時流露出的神情,好像這些美元成了病菌攜帶物一般。”在巴黎,出租車上掛著“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帽子上寫著“不要美元”。與此相關的時代背景是( )①美元不再是重要的國際貨幣②布雷頓森林體系已趨于瓦解③美國經濟出現“滯脹”現象④美國加大對經濟的干預力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3.下圖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占比情況(1995—2019年)。這說明( )A.美元喪失世界的主導地位B.中國在國際金融中的影響力逐步提升C.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D.國際貨幣的多元化造成金融秩序混亂能力提升練題組一 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1.春秋以前支付手段多用貝,至戰國時期形成了布幣、刀幣、圜錢三大青銅貨幣系統。其中布幣由農具演變而來,刀幣來自實用刀具,圜錢可能仿自紡輪。此外,黃金逐漸用作支付,但與百姓關系最密切的還是銅錢。上述變化說明( )A.商業功能轉向逐利增財B.青銅文明走向鼎盛C.貨幣形態受生產力影響D.民間支付多用銅錢2.史書記載,秦半兩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為日常商品流通所習用。然而留存下來的秦半兩錢輕重大小不一,且六國原來的貨幣仍在流通。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A.貨幣統一有名無實B.政府尚未壟斷鑄幣權C.幣制未能全面推行D.半兩錢任由民間私鑄3.(2024河北石家莊高三模擬預測)從鑄造“半兩”錢開始,貨幣主要以重量為名。唐高祖下詔鑄“開元通寶”錢,此后歷代錢幣均稱“通寶”或“元寶”,錢幣上不再標識重量。唐代的幣制改革( )A.推動了白銀成為主要貨幣B.反映了政府信用體系的發展C.體現了國家鑄幣技術提升D.適應了政府稅制改革的需求4.《明會典》所載的明代典章制度中,有“鈔法”“錢法”,根本沒有“銀法”。正統年間,寶鈔逐漸絕跡于民間土地和大宗交易;發展至成化年間,由于海外白銀的大量流入及普遍使用,白銀成為土地和大宗交易的主要貨幣。這種變化表明當時 ( )A.海外貿易成為國家主要財源B.寶鈔制度阻礙白銀的自由流動C.市場需求推動了白銀貨幣化D.民間貿易改變明政府貨幣政策5.1938年10月,邊區政府提出“有計劃的與敵人發行偽幣及破壞法幣的政策做斗爭,允許被割斷區域設立地方銀行,發行地方紙幣”。于是,各敵后根據地相繼成立了邊區銀行并獨立發行貨幣,一般稱為邊幣或抗幣。這一舉措( )A.適應了民族戰爭的需要B.加劇了淪陷區的通貨膨脹C.阻止了法幣的貶值崩潰D.增強了根據地間商貿往來題組二 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6.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后,西方各國相繼放棄金本位制,普遍實行不兌換的紙幣制度。起初,西方國家紛紛采取本幣貶值的措施,實行外匯傾銷。20世紀30年代形成了“英鎊集團”“美元集團”等貨幣集團。這反映出當時( )A.歐美國家的經濟混亂無序B.貨幣大戰導致世界大戰發生C.區域性經濟合作顯著加強D.西方國家爭相轉嫁經濟危機7.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元經常成為被拋售的對象。1961年11月,由美、英、法等國組成的“十國集團”建立,其最初是為解決儲備貨幣危機,后來成為圍繞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問題而進行斗爭的工具。據此可知,當時( )A.固定匯率制被浮動匯率制取代B.布雷頓森林體系面臨挑戰C.各國努力維護國際匯兌的穩定D.各國過度干預導致“滯脹”8.當2008年金融危機呈惡化趨勢時,歐洲央行前行長特里謝曾發表演講,表示全球可能需要回歸至最初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需要“重返紀律”。他的這一表述是出于該體系( )A.發達國家居于主導地位B.建立了制度性協調機制C.保證了公正合理的經濟秩序D.使市場制度的普遍性建立9.目前,以美元為主的結算和儲備體系正在逐漸結束其歷史使命,“去美元化”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與此同時,截至2020年初,至少有28個國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幣結算,還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把人民幣納入了國家貨幣儲備體系。這反映出( )A.國際金融體系不斷重構B.經濟全球化出現重大挫折C.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解體D.世界經濟多極化格局形成題組三 思維訓練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明初發行大明寶鈔,“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但正統至成化時期(1436—1487年)寶鈔流通基本絕跡,民間的大宗交易主要使用白銀支付。成化以后,賦役逐漸折銀,白銀得到國家事實上的認可。到16世紀40年代,白銀在社會流通領域的主幣地位奠定。白銀的需求量迅速擴大,而國內的白銀儲存量及銀礦開采量嚴重不足,向海外尋求成為必然。中國海外貿易的開展刺激了日本銀礦的開發,葡萄牙人參與其間,并將貿易范圍擴大到歐洲。西班牙人也發現需要用白銀換取中國商品,緊接著出現了美洲銀礦的瘋狂開采。白銀的流通逐漸超出一國范圍,流通于世界,于是白銀具有了世界貨幣的職能。——摘編自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再認識》 材料二 1816年,英國通過《金本位制度法案》,率先推行金本位制,規定1英鎊含金量為7.32238克。其他歐洲國家也相繼效仿,19世紀70年代,國際金本位制大致形成。英國由此主導了世界金融體系。截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鎊一直是最重要的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國的優勢逐漸削弱,黃金儲備也因戰爭大量流失,1931年,英格蘭銀行宣布不再承擔英鎊與黃金兌換的責任,放棄金本位制。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后,英鎊的國際地位最終被美元所取代。——摘編自于永臻、李明慧《美元、日元、歐元和英鎊國際化歷程及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代白銀貨幣化進程的特點,并說明其歷史影響。(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至20世紀中期英鎊國際地位的變化,并簡析變化的原因。(10分)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基礎過關練1.A 2.D 3.D 4.D 5.D 6.D 7.A8.C 9.D 10.D 11.C 12.C 13.B1.A 2.D 秦始皇將貨幣進行了分類和規范,這是統一貨幣的具體措施,D項正確。其他三項材料未體現,排除。3.D 材料反映的是漢代政府對幣制的改革過程,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有利于金融穩定,經濟發展,加強中央集權,利于社會治理的不斷改善,故D項正確;幣制改革不能反映經濟發展艱難,漢初經濟取得較好發展,A項錯誤;當幣制改革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政府財政收入就會增加,如果改革不符合現實狀況,不利于經濟發展,政府財政收入就難以增長,B項錯誤;材料主旨不是制幣技術逐漸趨于成熟,C項錯誤。4.D 北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使貨幣需求量大幅增長,但金屬貨幣攜帶、使用不便,因此方便商品交易尤其是大宗交易的紙幣應運而生,故D正確。5.D 元世祖以十足的現銀為儲備金,這樣就限制了政府濫發紙幣,從而維系了幣值的穩定,D項正確。紙幣在宋代即獲得了法幣地位,排除A項;“解決了”表述過于絕對,且該措施并不能解決政府的財政問題,排除B項;明朝后期,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排除C項。6.D “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傳奇小說集的合稱,明代小說中有關白銀的描述不可勝數,而銅錢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說明白銀逐漸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D項正確。白銀使用普遍與商人的社會地位沒有必然聯系,排除A項;白銀的貨幣化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沒有涉及社會轉型動力不足,排除C項。7.A 根據材料“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改革……并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舉措有利于維護市場秩序,一定程度上防止白銀外流,增強了政府對經濟的調控力,故選A項;國民黨政府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大量發行法幣,加劇了通貨膨脹,與材料時間不完全相符,排除B項;材料只是說明國民黨政府進行幣制改革,并不代表結束了金屬貨幣的流通,排除C項;D項“杜絕了”說法絕對化,排除。8.C 華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莊成立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統一發行人民幣,符合材料中的情境,C項正確。1949年初三大戰役完全勝利,《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于1947年,《論人民民主專政》發表于1949年,排除A、B、D三項。9.D 2021年一季度,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中排在第五位,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上升,說明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推進,故選D項;金融市場一體化指國內外金融市場之間日益緊密聯系和協調,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逐步走向統一金融市場的狀態和趨勢,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美元仍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官方外匯儲備貨幣中占據重要地位,是國際貿易結算和各國外匯儲備的重要貨幣,排除B項;資本流動全球化指資本跨國流動呈現出不斷加速和擴大的趨勢,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10.D 根據材料“反過來,一個黃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兌換成任何一種貨幣”可知,19世紀70年代,在金本位制的前提下,世界各國貨幣均與黃金掛鉤,反映了人們對金本位制的廣泛接受,故選D項;“英鎊、法郎、美元、馬克等,就可以隨時去兌換黃金”說明當時很多的貨幣通過與黃金掛鉤取得了貿易支付地位,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各國貨幣可以與黃金兌換,并未說明匯率變化,無法體現浮動匯率取代固定匯率,排除B項;各國貨幣在國際市場的流通需要通過黃金的等價兌換,無法直接自由流通,排除C項。11.C 由材料可知,二戰后,各國貨幣與美元的比價在一定范圍內波動,這有助于穩定各國匯率,繼而穩定國際金融秩序,C項正確。浮動匯率制形成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后,排除A項;公平合理的世界經濟秩序至今尚未建立,排除B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2.C 采取浮動匯率制后,美元仍是重要的國際貨幣,故①錯誤;各國采取浮動匯率制,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體現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已趨于瓦解,故②正確;20世紀70年代,美國爆發經濟危機,出現經濟“滯脹”現象,故③正確;為了走出困境,美國調整政策,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故④錯誤。故C項符合題意。13.B 在1995—2019年世界主要儲備貨幣占比中,人民幣在2018年后不斷上升,說明中國在國際金融中的影響力逐步提升,B項正確。美元在世界貨幣中仍然處于主導地位,排除A項;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排除C項;材料只能說明國際貨幣的多元化,無法得出金融秩序混亂,排除D項。能力提升練1.C 2.C 3.B 4.C 5.A6.D 7.B 8.B 9.A1.C 戰國時期的布幣、刀幣、圜錢來自生產工具或實用刀具,黃金雖然用于支付,但與百姓關系并不密切,兩者均說明貨幣形態受生產力的影響,C項正確。貨幣的變化體現不了商業功能的變化,排除A項;商周時期中國青銅文明走向鼎盛,但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民間支付多用銅錢是材料中的現象,排除D項。2.C 材料反映出史書記載的秦半兩錢與留存下來的秦半兩錢存在差異,而且秦朝中央政府對貨幣的相關規定并未全面落實,六國原來的貨幣仍在流通,結合所學可知,秦統一六國后,不久就覆滅了,幣制在全國范圍內未能全面推行,C項正確。3.B 貨幣銘文標識重量說明貨幣以自身重量體現其購買力,但唐高祖鑄造的“開元通寶”,不再標識重量,反映了貨幣本身的重量與其購買力的分離,體現了政府信用的提升,B項正確。白銀成為主要貨幣是在明清時期,排除A項;從銘文標識重量到不再標識重量并沒有體現鑄幣技術的提升,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幣制改革與政府稅制改革的關系,排除D項。4.C 根據材料“有‘鈔法’‘錢法’,根本沒有‘銀法’”可知,明朝建立寶鈔貨幣制度,白銀不是合法貨幣。由“白銀成為土地和大宗交易的主要貨幣”并結合所學可知,白銀貨幣化源于市場需求的推動,C項正確。5.A 材料體現的是在抗日根據地發行貨幣,與淪陷區關系不大,排除B項;邊幣或抗幣沒有阻止法幣的貶值崩潰,排除C項;各敵后根據地發行的貨幣不同,不利于根據地間的商貿往來,排除D項。6.D A “經濟混亂無序”材料無法體現 B 世界大戰不是貨幣大戰直接導致的 C 材料未體現“區域性經濟合作” D 世界經濟危機之后,西方國家采取本幣貶值的措施,實行外匯傾銷,是為了搶占世界市場,從而轉嫁國內經濟危機 √7.B 二戰后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但各國大量拋售美元,且主張對貨幣體系進行改革,反映出這一體系出現了問題,即布雷頓森林體系面臨挑戰,B項正確。固定匯率制被浮動匯率制取代是在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后,排除A項;各國經常拋售美元不利于維護國際匯兌的穩定,排除C項;“滯脹”危機發生于20世紀70年代,排除D項。8.B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歐洲央行前行長面對2008年金融危機的惡化趨勢,強調回歸布雷頓森林體系,強調“重返紀律”,這是因為他認為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制度性協調機制,故B項正確;發達國家居于主導地位無益于解決當時的金融危機,故A項錯誤;布雷頓森林體系在實行時期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公正合理的經濟秩序,故C項錯誤;布雷頓森林體系與市場制度的普遍性建立無關,故D項錯誤。9.A “去美元化”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同時有多個國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幣結算,人民幣被許多國家納入了國家貨幣儲備體系,這表明國際金融體系正在發生變化,即國際金融體系不斷重構,A項正確。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各經濟體之間聯系不斷加強,材料中的事件不是經濟全球化的挫折,排除B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并沒有解體,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兩種貨幣,體現不了世界經濟的多極化格局,排除D項。10.答案 (1)特點:歷時較長;由民間流通到國家認可,成為社會主幣;由中國流通到世界流通。(4分,答出2點即可)影響:(對中國)促進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發展,推動賦稅制度變革;削弱了國家貨幣壟斷權,沖擊了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沖擊人們舊的思想價值觀念,逐利風氣逐漸興盛。(對世界)推動世界貿易的發展,促進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6分)(2)變化:一戰前是最重要的國際貨幣;一戰后被削弱,二戰后被美元所取代。(4分)原因:成為國際貨幣的原因是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經濟實力強大;國際金本位制的形成;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的推動。(3分)被美元取代的原因是一戰后英國國力衰退,二戰嚴重削弱英國國力;美國國力迅速增強。(3分)解析 (1)“特點”主要根據材料一進行概括。“影響”主要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從對中國、對世界兩個方面進行總結。(2)“變化”主要根據材料二進行概括。“原因”主要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結合一戰、二戰前后,英國、美國國家實力的變化進行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5課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docx 第15課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