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知識點課件+分層作業-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1人教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知識點課件+分層作業-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1人教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1.里耶秦簡戶籍簿中記載,“東成戶人(戶主)士五(身份稱謂,指無爵位或免爵者)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澤若,子小女子傷”。其中,“大”“小”均是課役身份的標志。由此推知,秦朝建立戶籍的主要目的是(  )
A.作為國家賦稅征收的依據
B.建立完整的戶籍管理制度
C.加強對民眾的管理與監督
D.方便政府掌握民情與民意
2.漢高祖時頒行《戶律》,將其作為封建國家根本法的重要篇章之一,并規定戶籍登記一般為姓名、籍貫、爵級、住址、年齡等,戶籍遷移也有一定的程序,還制定了“舍匿(首匿)”法,打擊范圍從逃亡者擴大到藏匿者。漢代戶籍政策(  )
A.利于維護社會穩定   B.打擊了富商大賈
C.保證小農經濟發展   D.抑制了土地兼并
3.609年,隋煬帝詔令各地重新核定戶籍,“若一人不實,則官司解職,鄉正、里長皆遠流配。又許民相告,若糾得一丁者,令被糾之家,代輸賦役”。這一措施(  )
A.減輕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
B.加強了政府對社會的控制
C.將鄉里制與保甲制合二為一
D.保障隋政府的租庸調收入
4.宋仁宗曾下詔:“自今后客戶起移,不須取主人憑由,須每田收田畢日,商量去取,各取穩便……如主人非理攔阻,許經縣論詳。”這一規定有助于(  )
A.增強契約法律效力
B.改變農村階級結構
C.減弱人身依附關系
D.緩和土地兼并現象
5.元代的戶籍分類管理制度即“諸色戶計”,將全國的人戶以不同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戶計,分別立籍進行管理并嚴格禁止更換戶別。這一措施有利于(  )
A.緩和土地兼并  
B.遏制社會貧富分化
C.發展商品經濟  
D.強化社會控制
6.清人王慶云說:“官司所據以征斂者黃冊與魚鱗而已。黃冊以戶為主而田系焉。魚鱗冊以田為主而戶系焉。一經一緯,互相為用。”這反映明朝(  )
A.人口管理與社會治安相結合
B.鄉里制度與保甲制度相結合
C.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相結合
D.賦役與戶籍土地管理相結合
題組二 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7.春秋時期,魯、齊、衛、吳、越諸國都采用農村公社共同體的形式來處理全國土地和農業人口問題,二十五家為一社,“社之戶口,書于版圖”。而戰國以后,以家戶為對象的戶籍制度開始成為國家對社區單位管理的主要辦法之一。這一變化說明了 (  )
A.社區管理模式開始出現
B.宗法關系逐漸遭到破壞
C.國家基層管理日益嚴密
D.國家權力延伸到了農村
8.秦漢時期,政府構建了以亭為核心的基層社會治安管理體系,西漢的長安設有16個街亭,東漢的洛陽設有24個街亭和12個門亭。這一體系(  )
A.保障了官僚政治的穩定
B.導致了權力中心的下移
C.提高了文書行政的效率
D.強化對基層社會的控制
9.《舊唐書》記載:“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四家為鄰,五家為保。在邑居者為坊,在田野者為村。村坊鄰里,遞相督察。”據此可以推知,唐朝(  )
A.重視基層民眾的管理與監督
B.地方監察制度完備
C.開始設鄉里等基層行政機構
D.君主專制統治強化
10.雍正四年(1726年)嚴飭力行保甲時規定:“如有堡子村莊聚族滿百人以上,保甲不能遍查者,揀選族中人品剛方、素為闔族敬憚之人,立為族正。如有匪類,報官究治,徇情隱匿者與保甲一體治罪。”乾隆時期,為加強對宗族的控制,在聚族而居的江西、廣東、福建等地區任命族正,地方官給以牌照,專司化導約束、勸善規過、排難解紛之事。材料反映了清朝(  )
A.法律的作用日漸微弱
B.宗族控制著基層政權
C.族規代替了鄉約
D.多種方式控制社會基層
題組三 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11.下圖為四川彭州出土的漢畫像磚,畫中有一身著長袍的官員跪坐于房前左側;房前右側,一肩負鳩杖的老者跪在地上,探頭望著前面地上的一只口袋,一赤足短褲者手捧量器,彎腰向地上的袋中倒物。該畫像磚可以用于佐證(  )
A.中華民族具有尊老養老的傳統
B.漢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實施救濟
C.經濟繁榮是社會優撫的前提
D.漢代加大了優撫老人的力度
12.隋文帝開皇三年,度支尚書長孫平鑒于“天下州縣多罹水旱,百姓不給”的社會現實,“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已下,貧富差等,儲之閭巷,以備兇年”。此后,中央政府將此項措施推廣至全國,“自是州里豐衍,民多賴焉”。這表明隋朝(  )
A.實行輕徭薄賦  B.消除貧富分化
C.關注社會賑濟  D.重視糧食供應
13.《大明律》規定:凡鰥寡孤獨及篤疾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若應給衣糧而官吏克減者,以監守自盜論。這主要反映了明朝(  )
A.政府救濟的重點在賑濟
B.以法律形式關注弱勢群體
C.統治階層等級意識淡化
D.注重消除社會的貧富差距
14.潘曾沂出生于清朝中期的蘇州科宦世家,享有“天下第一大善人”的美譽。其慈善活動不僅包括創義莊、施衣饋藥、建義塾、養災民、鑿義井等,而且他還撰寫《勸濟溺說》,規勸消除民間溺嬰之風,倡導官紳創建育嬰堂并身體力行。這說明古代中國的慈善(  )
A.凝聚宗族力量以維護社會穩定
B.政府倡導與民間自愿相結合
C.利于基層自治并減輕政府負擔
D.扶危濟困與勸善教化相統一
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1.秦漢時期,簡冊書寫不便,更因形體繁重,運輸保管不易,戶籍只能在鄉制作,副本僅呈報至縣。魏晉之際紙張代替簡冊后,戶籍上移至縣廷制作,造好的戶籍需要上報郡、州,直至中央戶部。這根本上反映了 (  )
A.書寫載體影響戶籍管理方式
B.技術進步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C.書寫載體已發生革命性變化
D.書寫載體與戶籍制度相伴相生
2.宋代船戶在戶籍上被專列為一項,稱為“海船戶”。船戶須向官府登記入籍,只有入籍之船才有營業的合法權利,欲出海營運,須“先具名件,經官給據,委官檢實,方得出海”。上述措施旨在(  )
A.增加財政收入  B.限制朝貢規模
C.強化貿易管控  D.提高船戶地位
3.元朝將全國人口依職業、宗教、民族等標準,編入諸色戶計之內,世代承襲,不得任意變更。大庾(今江西大余)有何衢亨與何光龍兩兄弟,初定籍民戶,均輸納稅。不久,二人均試中儒選,編為儒戶,免其徭役。由此判斷,元朝(  )
①實行戶籍分類管理制度
②所有戶計均需承擔賦役
③一定條件下可變更戶計
④戶籍更改激化社會矛盾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題組二 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4.秦國在商鞅變法時,頒布《傅律》,秦始皇繼承了《傅律》中關于人口管理的制度,即百姓出生后登于名籍,死后削籍;另有役冊,稱傅籍,均由鄉官掌握,嚴懲詐偽者。這說明秦朝(  )
A.國家權力開始延伸到了鄉村
B.注重對基層社會的控制
C.重視強化人們的政治認同感
D.地方實權握于豪強手中
5.1880年,武昌知府李有芬改革保甲制度,把保甲的權力交付給士紳掌握,只把保甲的最低兩級(牌和甲)留給平民擔任,在此之上的“保”由士紳領導,并設立總攬全鄉保甲系統的監管總紳。據此可知,晚清士紳(  )
A.成為維護清政權的主要力量
B.主要職責從賦役征收變為維持治安
C.逐漸成為基層社會控制的主體
D.地位的上升體現出中央集權的強化
6.中國古代用鄉亭、什伍、保甲作為縱向管理,用宗族組織、村落組織的自治自管作為橫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與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是縱橫管理的交叉點,從而真正構成了控制基層鄉里社會的管理網絡。這說明了(  )
A.基層管理系統的無序性
B.基層自治管理的封閉性
C.基層自治管理的狹隘性
D.基層管理組織的系統性
題組三 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7.開皇十五、十六年,隋文帝命令西北諸州,將民間組織管理的義倉改歸由州或縣管理,勸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為按戶等定額征稅,其他諸州的義倉以后也照此辦理。由此可知,隋朝政府(  )
A.革新了賦稅征收形式
B.調整了地方行政制度
C.強化了經濟管理職能
D.加強了西北諸州管理
8.北宋時期,政府曾下令各州縣設置居養院,“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無衣丐者,許送近便居養院,給錢米救濟。孤貧小兒可教者,令入小學聽讀”。此舉(  )
A.消除了統治階級與民眾間的矛盾
B.順應了宋代社會轉型的需要
C.確保了宋代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
D.蘊含了一定的人文關懷精神
9.自宋以來,各大宗族均設有義田、義莊、義學、義宅等族產資助族中貧困者。至明清時期,義莊作為宗族的經濟實體,已經超越了偶發的、單純的濟貧性質,具備了初級形態的社會救濟性質。這說明(  )
A.世家大族掌控著地方救濟
B.宗法制度得到進一步加強
C.政府的救濟政策發生變化
D.民間力量承擔著社會功能
題組四 思維訓練
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時代 概況
春秋戰 國時期 人口管理實行的是調查制,秦朝開始轉為申報審核制,即由戶主或本人主動向官府如實申報,官府核實,稱為“案比”,之后登記載冊
漢代 每年農歷八月全國各地都要進行“案戶比民”,漢代后期,出現大量流民和豪強隱匿人口的現象,戶籍信息嚴重失真
魏晉南北 朝時期 南朝梁用鼓勵修訂家譜的辦法來替代戶籍登記;北朝專門設僧籍,免除僧尼一切課役
隋唐 時期 隋文帝下令在全國“大索貌閱”,派遣官吏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嚴防不實。唐朝基本沿用隋制
宋代 在全國重新統計人口,創造了“戶牌制”,即打破原先的坊巷界限,改為以街道為基礎做人戶登錄;為管理規模龐大的流動人口,設立臨時戶籍
明清 時期 明政府使用黃冊作為正式的戶籍。黃冊編制程序更為嚴格,內容更為詳盡,每十年編制一次。清初沿用黃冊,后改為人丁編審。雍正年間,人丁編審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保甲制度
根據表格內容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基礎過關練
1.A 2.A 3.B 4.C 5.D 6.D 7.C
8.D 9.A 10.D 11.A 12.C 13.B 14.D
1.A 里耶秦簡戶籍薄詳細記錄了每口人的“大”和“小”,而“大”“小”是課役身份的標志,說明戶籍是征發賦役的重要依據,A項正確。
2.A 漢高祖時重視戶籍制度,對戶籍登記內容有詳細規定,規范戶籍的遷移,并懲戒逃亡者和藏匿者,這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A項正確。
3.B 隋煬帝詔令各地重新核定戶籍,并且對戶籍登記不實者嚴厲處罰,這一措施有利于加強政府對社會的控制,B項正確。
4.C 根據材料可知,這一規定保護了客戶的利益,有利于減弱客戶對主戶的人身依附關系,C正確。
5.D 根據材料可知,該措施有利于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有利于強化社會控制,故選D項。
6.D 據材料“黃冊以戶為主而田系焉。魚鱗冊以田為主而戶系焉”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朝時期國家征收賦稅,主要依靠黃冊確定家庭戶籍人口數量、魚鱗冊確定土地面積和分布情況,二者相互結合來最終確定稅額標準,故選D項。
7.C 
時期 處理全國土地和農業人口問題的形式 對變化的分析
春秋時期 采用農村公社共同體的形式 政府管理直接涉及每家每戶,說明對基層管理更加嚴密,C項正確
戰國以后 以家戶為對象的戶籍制度開始成為國家對社區單位管理的主要辦法之一
8.D 據材料可知,秦漢政府以亭為核心對基層社會進行治理,這有利于強化政府對基層社會的控制,故選D項;亭是基層社會治安管理體系的核心,與官僚政治的關聯較小,排除A項;亭只是基層組織,不會導致“權力中心的下移”,排除B項;文書傳達系統“提高了文書行政的效率”,排除C項。
9.A 唐朝設置里、鄉、鄰、保、坊、村,加強基層管理,“村坊鄰里,遞相督察”體現了唐朝加強對基層民眾的監督,故選A。
10.D 清朝統治者在實行保甲制的同時,在聚族而居的地方設置族正,以宗族控制基層,反映了清政府通過多種方式控制社會基層,D項正確。清政府設立族正并不意味著清政府忽視法律的作用,材料體現不出法律的作用日漸微弱,排除A項;宗族并沒有控制基層政權,排除B項;族規并沒有代替鄉約,排除C項。
11.A 秦漢時期,皇帝有時會賜給高齡老人手杖——鳩杖,以示尊重。該畫像磚描繪的是給老人分發糧食的場景,表明中華民族具有尊老養老的傳統,A項正確。B、C兩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漢代以前優撫老人的情況,無法得出“加大了優撫老人的力度”,排除D項。
12.C 材料所述隋文帝開皇三年的舉措的目的是“以備兇年”,體現了當時統治者重視社會賑濟,C項正確。材料信息與輕徭薄賦無關,排除A項;“消除”說法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以備兇年”表明儲備糧食是為了渡過荒年,而重視糧食供應是日常舉措,排除D項。
13.B 根據材料“凡鰥寡孤獨及篤疾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等信息可知,明朝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故選B項。
14.D 
材料僅反映了潘曾沂的個人行為,不能體現凝聚宗族力量和政府倡導,排除A、B兩項;中國古代城市沒有實行基層自治,排除C項。
能力提升練
1.B 2.C 3.A 4.B 5.C
6.D 7.C 8.D 9.D
1.B 從“戶籍只能在鄉制作,副本僅呈報至縣”到“造好的戶籍需要上報郡、州,直至中央戶部”反映的是中央對地方戶籍管理的加強,體現的是造紙術的發明使戶籍管理更加嚴格,加強了中央集權,B項正確。
2.C 船戶須向官府登記入籍,只有入籍之船才有營業的合法權利,出海營運也必須獲得官方的批準,體現的是官府對海船戶的嚴格管控,即對貿易的嚴格控制,C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稅收,增加財政收入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船戶出海營運屬于民間貿易,與朝貢體系無關,排除B項;該措施不利于提高船戶地位,排除D項。
3.A 
依據 結論 正誤
① 全國人口依職業、宗教、民族等標準,編入諸色戶計之內 實行戶籍分類管理制度 √
② 二人均試中儒選,編為儒戶,免其徭役 并不是所有戶計均需承擔賦役
③ 初定籍民戶……二人均試中儒選,編為儒戶 一定條件下可變更戶計 √
④ 材料中沒有描述社會矛盾的信息 戶籍更改與社會矛盾激化并不存在必然聯系
結論 ①③正確,選A項
4.B 秦朝按照法律規定實行人口管理制度,對百姓的信息進行登記,這一舉措有利于秦朝加強對基層社會的控制,B項正確。材料無法說明國家權力“開始”延伸到鄉村,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對百姓的人身控制,而非思想上強化人們對政治的認同感,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地方豪強的地位,排除D項。
5.C 晚清的保甲制度改革把保甲的權力交付給士紳掌握,這將使地方士紳在地方治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逐漸成為基層社會控制的主體,C項正確。地方士紳在清末政局中,不少轉變為立憲派,并贊成革命,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士紳的主要職責發生變化,排除B項;士紳地位的上升體現了中央集權的弱化,排除D項。
6.D 
7.C 隋朝在西北地區,將民間的義倉收歸政府管理,勸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為按戶等定額征稅,這些措施屬于社會經濟方面的改革,強化了政府對經濟的管理,C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義倉制度,并沒有革新賦稅征收形式,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地方行政制度的調整,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不僅有西北諸州,還包括其他地區,排除D項。
8.D 材料所述是北宋政府對弱勢群體的救濟,該舉措有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蘊含了一定的人文關懷精神,D項正確。“消除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社會轉型”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長治久安”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
9.D 據材料“義莊作為宗族的經濟實體……具備了初級形態的社會救濟性質”可知,民間的義莊已經具備了社會救濟性質,發揮著很大的社會功能,D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民間義莊的社會功能,沒有體現世家大族掌控著地方救濟,也與宗法制度和政府的政策無關,排除A、B、C。
10.答案 示例
論題: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演變與政治狀況密切相關。(2分)
闡述:中國古代中央集權不斷強化,國家需要掌握人口數據,以便征派賦役,對戶籍的管理總體上越來越嚴格。但在政治動蕩時期,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較弱,對戶籍的管理也較為松懈;政權穩定時期,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趨向嚴密,對戶籍的管理也較嚴格。每當從分裂走向統一,新王朝就要在全國范圍內重新統計人口,加強戶籍管理,以鞏固對全國的統治。(8分)
綜上所述,戶籍制度折射了不同時代的政治狀況,是古代政治演進的一面鏡子。(2分)
解析 本題要求學生要有整體思維,能夠從中國古代戶籍制度演變的整體過程中,得出規律性的認識,并進行有效論證,具體思路如下:
提煉 論題 根據材料中的各朝代的人口管理情況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古代中央集權不斷強化,國家需要掌握人口數據,以便征派賦役,但在政治動蕩時,中央集權削弱,對戶籍的管理比較松懈,可擬定論題為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演變與政治狀況密切相關
構建 思路 從中央集權的發展同戶籍管理的關系、政局動蕩和穩定時期戶籍制度的變化、戶籍制度對鞏固統治的作用等角度進行闡釋
最后 總結 戶籍制度折射了不同時代的政治狀況,是古代政治演進的一面鏡子(共12張PPT)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知識點1 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1.戰國時期:國家開始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
2.秦朝:戶籍實行分類登記制度。
3.漢朝:編戶齊民。
4.隋朝:實行“大索貌閱”,重新核定戶籍。
5.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
6.宋朝:戶籍分主戶與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
必備知識 清單破
7.元朝:戶口類型比較復雜,按職業可以分為軍戶、民戶等,統稱為“諸色戶計”,一旦定籍,世
代相襲,不得變動。
8.明朝:繼承了元朝以職業定戶籍的做法,戶籍分民籍、軍籍、匠藉等。明朝戶籍冊稱“黃
冊”,以里甲制為基礎,每里一冊,詳列各戶人口、田土、房屋。
9.清朝
(1)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戶籍管理相對松弛。
(2)清前期賦役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后,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乾隆年間,戶籍永停編審。
知識點2 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1.基層組織
從秦漢到明清,縣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直接管理民眾的基層組織。
(1)秦漢:縣下設鄉和里,鄉、里之外有亭。
(2)唐朝: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
(3)明朝:實行里甲制,設甲首、里長。
2.基層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
(1)秦漢:什伍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互相監督。
(2)唐朝:鄰保制度,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彼此之間相互監督。
(3)北宋:王安石實施保甲制。
(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5)清朝:清初實行里甲制,后來改而推行編制嚴密的保甲制。至此,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
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知識點3 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1.原因
(1)經濟: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災害發生時,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國家和社會提
供必要的、及時的救助。
(2)思想:儒家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影響。
(3)政治:維護社會穩定和王朝統治的需要。
2.表現
(1)建立糧食儲備制度:漢朝建立常平倉制度。隋唐時期,政府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民
間積儲。官倉救大災,義倉防小災。
(2)優撫老人:秦漢時期,皇帝有時會賜給高齡老人鳩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優撫
高年平民。
(3)優撫鰥寡孤獨:從唐朝開始,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
(4)宋朝以后,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
(5)明清時期,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了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
3.作用:社會救濟為民眾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有利于保證人口繁衍和正常生產活動的進行,
有利于維護統治。
定點1 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特點和作用
材料 戶籍制度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登記制度,一是管理制度。戶籍的登記和管理
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制度,是指通過各級權力機構對其所轄范圍內的戶口進
行調查、登記、申報,并按一定的原則進行立戶、分類、劃等和編制。它是統治者征調賦
役、落實行政管理、執行法律的主要依據,也是國家對農民實行道德教化、經濟剝削、人身
控制的重要途徑。所以,歷代王朝都沿襲著這一制度。
——摘編自江立華《我國古代的戶籍制度及其特點》
1.特點
(1)宗法性:以家庭為單位,帶有宗法倫理色彩。
(2)封閉性:政府將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圍中,限制其流動。
關鍵能力 定點破
(3)等級性:有特權戶種、民籍戶種和賤籍戶種等類別,戶籍地位界線分明。
(4)世襲性:不同等級、職業間的流動受到制約,戶籍是世襲的。
(5)被賦予社會治安職能:戶籍制度與賦役征發、行政管理相結合,為維護封建君主專制服務。
2.作用
(1)積極性:有利于強化基層管理,維護社會治安;便于征發賦役,保證國家財政收入;加強了對
民眾的控制,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政治統治;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經濟的需要,促進了
小農經濟的發展。
(2)局限性: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動,加深了傳統小農經濟社會的封閉性,嚴重影響了商品經濟
的發展,從根本上講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重要工具。
典例1 據歷史記載,西漢戶籍有編戶齊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個類別。其中編戶齊
民籍又分為 “大家”“中家”“小家”三個等級。西漢這樣劃分戶籍的主要目的是( )
A.配合重農抑商政策的實施
B.劃分明確的階級地位
C.提供征發賦役的依據
D.抑制地主階級兼并土地
C
思路點撥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西漢戶籍這樣劃分主要是為國家分等征收賦稅和派發徭役
提供依據,C正確;A不是主要目的,排除;劃分編戶齊民戶籍等級無法確立階級地位,也與土地
兼并無關,排除B、D。
定點2 中國古代的社會救濟和優撫政策
材料 《宋史》記載:“宋之為治,一本于仁厚。凡賑貧恤患之意,視前代尤為切至。”由
于傳統中國社會的農業經濟受季節的影響波動較大,極易出現季節性受災人群。因此宋朝政
府非常重視對本朝民眾的季節性救濟,給予從醫療到貧寒物資之發放的多種救助,幫助民眾
暫渡難關。張文先生指出:“宋朝社會救濟從總體上來說的確成就不凡,使得宋朝社會的安
全運行不至于出現太大的問題,從而也使宋朝對社會的控制較為穩固,避免了社會處于失控
狀態。”
——摘編自《唐宋變革視野下的宋朝慈善救濟》
1.特點
(1)起源早,歷史悠久。
(2)總體水平低。
(3)由政府主導,民間組織處于輔助地位。
(4)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倫理道德的色彩濃厚。
(5)政府救濟的重點在救災,社會力量的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賑濟。
(6)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救濟措施,手段多樣化,系統性扶持與臨時性救助相結合。
2.作用
(1)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了基本的物質保障。
(2)穩定了社會秩序。
(3)有利于鞏固封建統治。
(4)為后世提供借鑒。
典例2 遭遇自然災害時,孝文帝開倉賑恤;對于鰥寡孤獨以賜粟(或谷)帛為主,還有免除“雜
徭”;對于貧老和“不能自存者”,賜給衣服布帛、糧食或田地等;對特別困難的病患專門設
立醫治場所,派專門的醫師救護。孝文帝的這些措施 (  )
A.順應了民族交融的趨勢
B.由政府主導并且具有針對性
C.鞏固了全國統一的局面
D.縮小了北魏社會的貧富差距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政府通過開倉賑濟、設立機構、調整賦稅等做法,對鰥寡孤
獨、貧老、病患和“不能自存者”采用不同的救助措施,體現出政府在救濟過程中的主導作
用和針對性,B項正確;孝文帝的救濟措施與民族交融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北魏時期南北
對峙,國家并未實現統一,排除C項;材料不足以說明孝文帝的救濟政策縮小了社會貧富差距,
排除D項。
B
典例3 1073年,范仲淹家族的《續立義莊規矩》規定:“諸位子弟得大比試者,每人十貫,再
貢者減半,并須實赴大比試乃給,即已給錢而無故不試者追納。”這說明義莊 (  )
A.救濟的重點在于賑災
B.注重民眾的相互監督
C.成為社會救濟的主體
D.關注家族的長遠利益
解析 據所學可知,宋朝以后,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結合題干《續立義莊規矩》的
相關規定可知,義莊對資助的對象及方法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說明義莊比較關注家族的長遠
利益,故選D項;據題干“諸位子弟得大比試者,每人十貫,再貢者減半,并須實赴大比試乃給,即
已給錢而無故不試者追納”可知,義莊注重救助,而不是賑災,排除A項;題干內容述及的是對
宗族內部成員的資助,并沒有涉及民眾相互監督,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社會救濟的主體是政
府,而不是義莊,排除C項。
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阳县| 商城县| 秭归县| 乡城县| 正阳县| 汕头市| 海南省| 福清市| 车致| 合作市| 舟曲县| 扶绥县| 商水县| 泽库县| 钟山县| 万全县| 鸡东县| 阿克苏市| 克山县| 东平县| 偃师市| 西盟| 灵台县| 泰来县| 星子县| 庄河市| 大名县| 仁化县| 苍南县| 南涧| 湘潭县| 博客| 体育| 信宜市| 共和县| 泊头市| 木里| 双江| 瑞丽市| 平顶山市| 衡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