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9張PPT)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知識點1 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 國家權力掌握在公民大會、議事會、官員和公民法庭手中。(1)內容①公民大會由全體成年男性公民組成,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決定國家法律和政策。②議事會議員從公民中抽簽產生,主要負責為公民大會準備決議草案,并參與國家日常管理。③大部分官員由抽簽產生,大多一年一任,隨時可以被罷免和審判。④公民法庭是主要司法機關。(2)實質:建立在奴隸制度之上的民主。必備知識 清單破2.斯巴達——寡頭政治(1)公民大會名義上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但王位世襲,國王壟斷了軍事統帥權。(2)長老會議員終身任職。(3)監察官擁有主持公民大會、審判國王等重要權力。3.羅馬共和國——貴族寡頭政治 國家權力由執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會掌握。(1)執政官由全體公民選舉產生,主要職責是擔任軍事統帥,主持公民大會和元老院,并執行相關決議。(2)元老院由卸任高級官員組成,終身任職,負責向官員提出建議,協調他們的行動。(3)公民大會是羅馬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但其召開和表決受到高級官員和元老院的限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4.羅馬帝國——君主政治 公元前1世紀末,羅馬共和國崩潰,屋大維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政治,實行獨裁統治。5.局限性:無論是希臘城邦,還是羅馬共和國,公民都是少數。婦女、外邦人和奴隸不僅沒有資格參與政治,還受到剝削和多種壓迫。知識點2 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1.特征:封君、封臣是基本特征,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是重要特征。2.法國:等級君主制(1)確立:三級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2)作用:有利于進一步強化王權。3.英國:議會制度(1)過程①13世紀初,英王約翰被迫簽署限制王權的《大憲章》。②13世紀中后期,議會權力有所加強。③14世紀,議會逐漸分為上下兩院,各自議事,并取得批準征稅、進行立法等重要權力。(2)特點:國王通過議會為自己的政策尋求支持;議會以向國王請愿的形式,要求國王改善統治。知識拓展 中西封建社會有明顯的不同,中國建立的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西歐并未建立高度中央集權的制度,西歐的封君和封臣之間建立了相應的權利義務關系,地方具有一定的自主權。圖解歷史 中古后期歐洲政治制度的變化知識點3 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1.英國——君主立憲制(1)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2)18世紀,英國逐漸形成內閣制度。概念闡釋 代議制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議機關,間接參政議政,討論決定國家大事,行使國家權力的一種民主制度和組織行式。2.美國——聯邦共和制(1)背景:北美獨立戰爭爆發后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1787年美國制定憲法。(2)內容①美國是聯邦制共和國,實行三權分立。②總統是政府首腦,掌握行政權。國會擁有立法權和批準稅收的權力。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和國會規定設立的下級法院。3.法國——共和制(1)1792年,法國首次建立共和國。(2)1870年,法國建立第三共和國,1875年通過新憲法。經過數年動蕩,法國確立了共和制。定點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對近現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響 材料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是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基礎,深刻地影響了整個西方的思想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在文藝復興時期再次發展,平等、自由觀念以及法律、民主政治得到了極大的宣揚,這也為近現代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從資本主義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的政治特點就可以看到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的影子。西方的政治結構就是從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結構發展而來的。——摘編自吳明華《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對近現代西方的影響》關鍵能力 定點破雅典民主政治 對近現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響人民主權 近代以來主權在民思想的開端五百人議事會按照公民人數分配名額 比例代表制的開始五百人議事會規定的任期 近現代資產階級代議制下任期制的淵源公民大會中的辯論行為 近現代西方議會制的雛形解讀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基礎過關練題組一 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1.公元前427年,希臘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達。雅典民情激憤,公民大會迅速作出決議,將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處死,婦女兒童罰作奴隸。第二天,民眾情緒趨于平靜,公民大會撤銷了原決議。據此可知,在古代( )A.希臘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權B.公民決定雅典城邦重大決策C.大邦爭霸阻礙了希臘統一D.雅典公民大會有時違背民意2.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劇《婦女公民大會》中,雅典婦女對男性的統治感到厭惡,于是在普拉薩戈拉的領導下,她們偷偷穿上了丈夫的服裝,戴上假胡須,女扮男裝出席公民大會,通過法律投票奪取了政權,把男性從城邦的統治中驅逐出去。據此可知,雅典城邦( )A.直接民主覆蓋范圍較狹小B.婦女和成年男性矛盾尖銳C.公民大會符合民眾的利益D.婦女獲得管理城邦的權力3.古希臘斯巴達城邦對長老會議員的資格有嚴格限制,一般需要出身貴族之家才能當選。而且一旦當選,終生任職,即“終生顯要”。這反映出斯巴達( )A.立法權的至上性B.政治的實質是君主專制C.寡頭政治的特點D.普通公民喪失參政權利4.公元前139年,羅馬公民大會不顧貴族的反對,通過了在立法、審判等方面實行匿名投票的決議;公元前133年,公民大會罷免了有元老院支持的奧克塔維烏斯的保民官職務。這說明當時羅馬( )A.公民大會與元老院分權制衡B.公民大會擁有重要權力C.權力機構職責分工尚需明確D.民主政治原則得以貫徹5.公元前28年,屋大維當選執政官后,對元老院進行清洗,獲得“元首”稱號,不久元老院授予他“奧古斯都”(意為至圣、至尊)尊稱,并取得羅馬帝國的軍政大權。據統計,在屋大維執政的后20年,僅有4項法令由公民大會通過,而皇帝發布的敕諭、敕裁、敕示和敕答都被視為法律,不受任何機關的制約。這反映出該時期羅馬 ( )A.統治者實行獨裁統治B.貴族寡頭政治特征濃厚C.強化了社會等級差異D.司法審判程序極度紊亂題組二 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6.公元4世紀,日爾曼人開始向羅馬帝國境內遷徙,建立起成百上千個封建實體,如公國、伯國、子爵封地、男爵封地,后來還出現基督教的主教國、教會領地,一些自治的城市等等,它們彼此獨立,沒有統一的政府。這主要反映出( )A.西歐社會結構的多元特征B.歐洲諸國均未形成中央集權C.基督教阻礙了歐洲的統一D.城市市民自治具有深厚土壤7.756年,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兌現承諾劃分土地,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13世紀末,羅馬教廷遷到法蘭西邊境的阿維農,此后教皇受制于法蘭西國王達70年之久。這兩大事件表明( )A.教權始終高于王權B.王權總是從屬于教權C.王權教權長期并立D.歐洲民族國家已形成8.1217年版英國《大憲章》規定:“今后自由人不得將他的土地贈予或者出賣太多,以至于其剩余地產不足以維持其應向封君履行的義務。”這折射出當時英國 ( )A.封君封臣制的危機B.封建君主權力的增強C.圈地運動蓬勃開展D.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9.1265年,蒙特福特伯爵以英國國王的名義召開議會,不但邀請大封建主,還邀請騎士和市民參加,此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在斯圖亞特王朝建立前,議會運行相對穩定。這種局面在客觀上( )A.促進了封建貴族的沒落B.推動君主立憲制的完善C.使國王成為儀式性角色D.使得議會權力得到加強10.(2024天津河西期中)14世紀初,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召開了由教士、貴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組成的三級會議,標志著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在等級君主制下的三級會議( )A.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B.體現了國王與教會的對立C.有利于進一步強化王權D.由全體成年男性公民組成題組三 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11.英國民主制度中,英王雖然在政治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權力要么只能按法律和慣例行使或受到別人牽制,要么處于臨朝不理政的地位;議會和內閣雖掌握實權,但是各自都有各自的職能,受到相應的制約。據此可知,英國民主制度 ( )A.體現出“虛”“實”結合的特征B.具有行政與司法相統一的色彩C.偏離了正常民主政治的軌道D.反映出國王與議會的權限不明12.美國獨立后,“為了限制眾議院的權力,他們便在眾議院上面設置了參議院……他們害怕萬一人民對國會發生影響,于是又設置擁有大權的總統……對于國會及總統還不放心……又設置一個最高法院”。這些做法( )A.避免了美國政治腐敗發生B.體現了“三權分立”原則C.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D.解決了美國南北雙方矛盾13.1875年憲法確定了法國共和體制,雖然這是一個“連自己名稱都幾乎不敢宣布的不光彩的共和”,但他終于站起來了。在此以后,法國雖相繼出現了兩次君主復辟運動,但都宣告失敗。這說明( )A.法國大革命是不徹底的B.法國復辟勢力異常強大C.共和政體已是大勢所趨D.法國政治勢力選擇妥協能力提升練題組一 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1.在古代雅典城邦,當公民大會討論公共事務時,希望發言的人按照年齡順序輪流發言,但凡是被發現具有下列事實之一者,可能被剝奪在會議中發言的資格:非地主、非法結婚者、怠忽人子之職責者、違反公共道德者、逃避兵役者、臨陣脫逃者、欠稅或對政府負有其他債務者。這說明雅典( )A.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礎B.民主政治有助于提升公民素質C.公民參政議政十分活躍D.城邦世風日下與公民道德淪喪2.在古希臘的政治結構中,公民是城邦的根本,強調其對自己“屬于城邦”的政治角色的認同。而羅馬人則強調對個人權利的保障,國家對公民必須提供保護和服務,而不是對政治生活的參與,更不是對城邦公共權力的掌控。這一狀況( )A.體現古希臘民主政治有局限性B.緣于經濟發展和政治體制的差異C.說明羅馬政治體制更趨于成熟D.反映古希臘民眾權利受政治制約3.羅馬共和國前期,每一位適齡的公民都必須在戰時服兵役,并且可以獲得戰后分配“公有地”的資格。公元前2世紀末,執政官馬略進行了軍事改革,規定凡是自愿且符合條件的人均可應募入伍,士兵服役期間國家發給薪餉。這一改革( )A.反映了羅馬由共和制轉變為帝制B.解決了羅馬平民與貴族間的矛盾C.適應了羅馬封建經濟的發展需求D.推動了羅馬國家核心權力的轉移題組二 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4.封臣最重要的義務就是與封君同敵共友,哪怕封臣是國王。法王腓力二世就是利用了英王同時也是法王的封臣這一事實,借口英王與其他封建主發生糾紛,召英王前來法國受審。當英王拒絕時,法王借機剝奪了英王在法國的大量封地。這表明封君封臣制度( )A.導致西歐政治長期分裂B.蘊含社會內部統一因素C.維護封建莊園法庭權威D.促使王權力量逐步增強5.10—11世紀時,英法等國國王為封建主領地上的城市頒發自治特許證書,把持市政的城市貴族因此選擇支持國王;12世紀末,城市培養的法學家逐漸成為國王統治機構的重要成員,教士已不再是國家文官的唯一來源了。西歐城市的這一變化 ( )A.有利于封建王權的加強B.得益于宗教改革的興起C.導致了封建國家的分裂D.有利于封君封臣制發展6.1311年,英王愛德華二世統治時期,“貴族立法團”制定法令,其中第四條規定“國王應該靠自己過活”,即國王應該像其他封建主那樣依靠自己的習慣收入,維持王室的生活和國家正常的行政開支,只有在戰爭時期才能向全國臣民征稅。這一規定表明,英國( )A.君主立憲制正式確立B.議會成為權力中心C.王室影響力仍然較大D.國王權力受到壓縮題組三 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7.20世紀以來,英國議會動議大多數由內閣提出,對于內閣的動議和提案,議會只能表示“是”或“否”。因此,有學者認為現代的英國是內閣至上而不是議會至上。這表明英國( )A.議會失去對內閣的制約B.行政權力得到進一步加強C.立憲政體發生根本轉變D.內閣掌握國家的立法大權8.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的規定,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總統提名,但需經參議院表決通過后才能任職。大法官除非瀆職,否則終身任職,總統和參議院均無權免其職位。此規定意在( )A.限制總統和國會權力B.明確三權之間的界限C.維持權力之間的平衡D.規范權力運行的程序題組四 思維訓練9.古希臘劇作家歐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前406年)稱“城邦屬于群眾時,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會用語言吹捧、迷惑群眾,也許可以暫時有利于群眾,可是一旦出現錯誤,他就會通過誹謗別人來隱藏自己的錯誤,逃避懲罰,群眾卻可能毫無辨別”。這表明在古希臘( )A.政治演說是公民參政的必經途徑B.城邦事務掌握在演說家手中C.人文精神貫穿于政治生活的始終D.民主政治帶有非理性的一面題組五 綜合題組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資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國王由實權變為虛位,逐漸成為象征性的國家元首,封建貴族退到了歷史舞臺的后面,但中世紀政治體制的框架,立法、行政、司法的基本機制,仍被保留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部分內容也被不斷變革著,使之更加適合英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材料二 原定這次會議的任務是修改《邦聯條例》,但是《邦聯條例》所確立的體制,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美國國內和國際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重新構建美國政治體制,制定一部新的憲法來取代《邦聯條例》。會議代表在取得共識之后,很快便由討論對《邦聯條例》的修改,轉入對制定新憲法的討論,因此這次會議便稱為“制憲會議”。會議經過3個多月的激烈爭論,終于在1787年9月通過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草案,并提交各州批準。——上述材料均摘編自馬嘯原《西方政治制度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光榮革命”后英國政治發生的變化。(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的特點,分析其制定的原因。(6分)(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英、美兩國代議制確立的相同點。(3分)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基礎過關練1.B 2.A 3.C 4.B 5.A 6.A 7.C8.A 9.D 10.C 11.A 12.B 13.C1.B 根據“雅典民情激憤,公民大會迅速作出決議”“民眾情緒趨于平靜,公民大會撤銷了原決議”可知,公民參與的公民大會決定國家政策,B項正確。根據所學可知,希臘小城邦是有政治自主權的,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大邦爭霸”,C項錯誤;雅典實行直接民主制,公民大會的決策體現了大部分民眾的意愿,且材料中從作出決策到撤銷決議未體現違背民意,D項錯誤。2.A 依據材料“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劇《婦女公民大會》中,雅典婦女對男性的統治感到厭惡”并結合雅典的民主制度可知,婦女被排斥在直接民主的范圍之外,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雅典直接民主范圍較小,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公民大會代表的是雅典成年男性公民的利益,排除C項;在雅典民主制之下,婦女被排斥在外,排除D項。3.C 根據材料“出身貴族之家才能當選”“終生任職”“終生顯要”并結合所學可知,長老會議員是貴族寡頭的代表,C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長老會具有立法權,排除A項;斯巴達是寡頭政治的代表,公民大會名義上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排除B項;結合所學可知,斯巴達公民大會名義上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說明斯巴達的公民也具有一定的參政權利,D項錯誤。4.B 根據材料可知,羅馬公民大會有權立法和罷免保民官,體現了公民大會擁有重要權力,B項正確。羅馬公民大會的召開和表決都受到高級官員和元老院的限制,并非與元老院分權制衡,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公民大會,且公民大會在行使自己的權力,并非權責分工不明,排除C項;羅馬共和國政體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并非民主政治,排除D項。5.A 根據材料可知,屋大維清洗并操控元老院,獲得“元首”和“奧古斯都”稱號,取得羅馬帝國的軍政和立法大權,不受任何機關制約,反映出該時期羅馬統治者實行獨裁統治,A項正確。6.A 根據材料“彼此獨立,沒有統一的政府”可知,這時的歐洲存在多元權力主體,社會結構呈現多元特征,A項正確。B項說法絕對化,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阻礙歐洲統一的因素包括封建實體、基督教、自治城市等,C項觀點片面,排除;材料主旨是中古時期西歐社會結構的多元特征,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7.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歐洲中世紀,王權、教權長期并立,國王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的合法性,教會依靠王權擴展基督教,維護教會權威,C項正確。8.A 根據材料“以至于其剩余地產不足以維持其應向封君履行的義務”可知,英國出現了封臣喪失土地,不能向封君履行義務的情況,反映出當時英國封君封臣制面臨危機,A項正確。《大憲章》保障封建主的特權,限制王權,B項錯誤;英國大規模開展圈地運動是在15世紀以后,排除C項;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是在14—15世紀,排除D項。9.D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英國議會運行相對穩定,這有助于議會權力的加強,保證議會享有較高的權力,D項正確。議會運行相對穩定與封建貴族的衰落無關,排除A項;此時英國還未建立君主立憲制,排除B項;“光榮革命”后,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國王的行政權逐漸轉移到內閣中,國王成為儀式性角色,排除C項。10.C 14世紀初,法國三級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國王與教士、貴族、市民通過三級會議相互合作,有利于進一步強化王權,C項正確。14世紀法國等級君主制下的三級會議只是國王加強王權的工具,并不是當時國家最高權力機關,A項錯誤;14世紀法國等級君主制下的三級會議,體現了國王與教會的合作,而非對立,B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三級會議由全體成年男性公民組成,D項錯誤。11.A 根據材料可知,在英國民主制度中,國王權力受法律限制,實際上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議會和內閣雖然掌握著國家的實權,但受到相應的制約,體現出“虛”“實”結合的特征,A項正確。12.B 根據材料可知,參眾兩院互相牽制,國會、總統、最高法院相互牽制,體現了“三權分立”原則,B項正確;“避免了美國政治腐敗發生”說法絕對,排除A項;材料中的做法體現了“三權分立”原則,未體現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排除C項;材料內容與美國南北雙方矛盾無關,排除D項。13.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雖然過程艱難曲折,但法國最終通過了1875年憲法,兩次君主復辟運動都宣告失敗,法國共和政體確立并最終穩固,這說明共和制是大勢所趨,C項正確。由材料不能得出法國大革命具有不徹底性,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1875年后的兩次君主復辟運動都宣告失敗,說明維護共和的力量大于復辟勢力,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法國政治勢力選擇妥協的信息,排除D項。能力提升練1.B 2.B 3.D 4.B 5.A6.D 7.B 8.C 9.D1.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體制下,公民大會上討論、決定城邦的公共事務時,一些人會因為道德素質水平較低被剝奪發言資格,反映了民主政治有利于公民素質的提升,B項正確?!胺欠ńY婚者”等表明剝奪發言資格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據,說明政治生活具備一定的法制基礎,排除A項;C項觀點正確,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公民道德淪喪,排除D項。2.B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古希臘是小國寡民的城邦國家,公民是城邦的根本,實行民主政治,公民要服兵役,參與政治生活。而羅馬在不斷擴張中建立了龐大的國家,統轄來自不同地區且數量眾多的臣民,羅馬要鞏固其統治基礎,就需要保障公民的個人權利,為公民提供保護和服務。根據所學分析可知上述差異緣于二者經濟發展和政治體制的差異,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排除A項;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體制都是根據自身國情制定的,適合當時的時代要求,不存在高下之分,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古希臘的民主政治體制影響了公民的權利,強調公民“屬于城邦”,但選項中“制約”一詞不恰當,且此說法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項。3.D 材料體現的是羅馬共和國由公民兵制改革為募兵制,職業化軍隊使軍隊統帥掌握了巨大的權力,元老院主宰政治的傳統逐漸無法維持,D項正確。羅馬帝制確立的時間是公元前1世紀末,A項錯誤;兵制改革無法解決平民和貴族矛盾,排除B項;古羅馬屬于奴隸社會,不是封建經濟,C項錯誤。4.B 根據材料“當英王拒絕時,法王借機剝奪了英王在法國的大量封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王利用封君封臣制度剝奪了英王的大量封地,從而有助于加強統一,說明封君封臣制度蘊含著社會內部統一的因素,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封君封臣制度對社會統一的影響,而非導致西歐政治的長期分裂,排除A項;材料與維護封建莊園法庭權威無關,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封君封臣制度對統一的促進作用,而不是使王權力量逐步增強,排除D項。5.A 10—11世紀時,英法等國的國王的做法獲得了把持市政的城市貴族的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王權的加強。而12世紀末,城市培養的法學家逐漸成為國王統治機構的重要成員,這說明封建王權得到進一步加強,教會的話語權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這些變化都有利于封建王權的加強,A正確。6.D 根據材料可知,“貴族立法團”制定法令要求“國王應該靠自己過活”,不能隨意向臣民征稅,說明國王的征稅權被控制壓縮,D項正確。17世紀“光榮革命”后,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議會逐漸成為權力中心,排除A、B兩項;由材料看不出王室的影響力,排除C項。7.B 根據材料可知,內閣對立法工作的控制加強,說明英國內閣的權力進一步加強,即行政權力的進一步加強,B項正確。材料信息無法體現議會失去對內閣的制約,排除A項;英國仍然是君主立憲制政體,沒有出現根本轉變,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議會和內閣的關系,議會掌握英國的立法大權,排除D項。8.C 根據材料可知,美國的大法官由總統提名任命,同時需經參議院表決通過,這體現了總統、參議院對大法官的制約;但大法官任職后除非瀆職,總統和參議院均無權免除其職位,這又是對總統和參議院權力的制約。所以這一規定是要維持權力之間的平衡,C項正確。這一規定是要平衡權力,而不單單是限制總統和國會的權力,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明確三權之間的界限,排除B項;材料內容體現的不是權力運行的程序,排除D項。9.D 材料信息 獲取信息 得出結論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會用語言吹捧、迷惑群眾 個人利益凌駕于群體利益 民主應該是多數人的統治,具有理性。但結合材料可知,古希臘民主受個人語言影響較大,缺乏理性分析,通過逆向思維,可知古希臘民主具有非理性的一面,D項正確就會通過誹謗別人來隱藏自己的錯誤 隱瞞個人錯誤10.答案 (1)變化:資產階級掌握國家大權;封建貴族日漸衰落;國王逐漸“統而不治”;君主立憲制逐步確立。(4分)(2)特點:制定形勢具有緊迫性;制定方向具有變化性;制定過程爭論激烈。(3分)原因:《邦聯條例》已完全不能適應美國國內和國際發展的要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推動;主要領導人的認識。(3分)(3)相同點:都歷經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都迎合了國內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都開創了新型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3分)解析 (1)根據材料一從“資產階級”“封建貴族”“國王”政治地位的變化概括即可。(2)(3)結合英國的“光榮革命”、美國獨立戰爭的史實得出都歷經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根據材料一“使之更加適合英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材料二“但是《邦聯條例》所確立的體制,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美國國內和國際發展的要求”得出都迎合了國內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結合英國開創的君主立憲制、美國開創的民主共和制得出都開創了新型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docx 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