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知識點課件+分層作業-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1人教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知識點課件+分層作業-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1人教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簡介

(共14張PPT)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知識點1 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
1.資產階級共和制度
(1)誕生標志:1912 年 1 月 1 日,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
(2)成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①內容:以主權在民、平等自由為原則,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規定實
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總統頒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
②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對君主專制
制度的進步意義。
必備知識 清單破
2.政黨政治
(1)嘗試:改組國民黨;國會選舉。
(2)結果:宋教仁被刺殺;二次革命被鎮壓;袁世凱先后下令解散了國民黨和國會;政黨政治名存
實亡。
3.國民黨的“訓政”
實質: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
知識點2 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
1.國共對峙時期的政權建設
(1)措施: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各級蘇維埃政權也陸續建立起來;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
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2)意義:這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
2.全民族抗戰時期的政權建設
(1)措施:實行“三三制”原則,中國共產黨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在各級政權機關的工作
人員組成上,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
(2)意義: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
3.解放戰爭時期的政權建設
(1)措施:采取在解放區設置行政區的辦法,鞏固新興的人民政權。
(2)意義: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解歷史 中國共產黨不同革命時期的制度探索
知識點3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1.政治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
群眾自治制度。
圖解歷史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議會制的區別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
(1)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2)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定點1 辛亥革命后維護共和的斗爭
材料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并樹起民主共和
國的旗幟。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卻落到封建軍閥的手中。軍閥們或者打著共和的旗幟,實際
卻干著專制的勾當,或者干脆復辟帝制。孫中山目睹專制政治對人民的壓迫比清代更加殘
暴,于是為維護共和,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爭。這些斗爭包括1913年反對袁世凱獨裁統治
的二次革命,1916年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1917年和1921年發起的兩次護法運動。其
中除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由于和梁啟超、蔡鍔等人發動的護國戰爭相呼應而取得成
功外,其余都失敗了。
——摘編自《為什么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為維護共和而進行的多次斗爭都失敗了,有何啟示》
關鍵能力 定點破
1.背景
(1)辛亥革命果實落到封建軍閥手中,他們實行獨裁統治。
(2)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暴露。
2.斗爭
(1)反對袁世凱專權的“二次革命”。
(2)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戰爭”。
(3)反對張勛復辟的“討逆運動”。
(4)護法運動(起因是段祺瑞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
3.影響
(1)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2)反對專制、倡行民主成為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
典例1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
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該規定的進步意義在于 (  )
A.否定了君主專制制度
B.宣揚了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思想
C.體現了三權分立原則
D.一定程度上限制總統專制獨裁
解析 材料“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體現了
責任內閣制一定程度上限制總統專制獨裁,故選D;主權在民否定了君主專制制度,排除A;B、
C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
典例2 1913年孫中山領導的武力“討袁”的“二次革命”一敗涂地;1915—1916年反袁稱
帝的“護國戰爭”草率收場;1917—1918年反對段祺瑞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解散國
會的“護法運動”又為西南軍閥作了嫁衣。上述失敗共同說明了 (  )
A.民主革命過程曲折 B.制度建設提上日程
C.暴力革命收效甚微 D.共和體制需要堅持
解析 材料反映出在辛亥革命之后,孫中山為維護民主共和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但收效甚
微,體現出民主革命過程的曲折性,故A項正確。
A
定點2 中國共產黨對民主政治的實踐
材料 根據地政權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
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邊區(省)、縣參
議會既是民意機關,也是立法機關……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這樣做,可以容納各方面的代表,團結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各階級、階層。
抗日民主政權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級抗日民主政權機構的領導人都經過人民選舉產生。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工農民 主政權 1931年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工農民主專政的政權,對于推動革命形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將民族資產階級、富農排斥在政權之外,也反映了“左”的錯誤思想對政權建設的影響 抗日民 主政權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通過“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了抗戰的最終勝利 人民 民主 專政 政權 新民主 主義 政權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
社會主 義政權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社會主義政權
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民主政權的類型
典例3 1941年陜甘寧邊區進行了第二次普選,此次普選參選率是80%,某些縣則達到95%。
參與選舉的不僅有貧農、中農,還有工人、地主、富農、商人等。這說明 (  )
A.中國革命借鑒了俄國革命經驗
B.邊區政權建設服務于現實戰爭需要
C.邊區政權性質是工農民主政權
D.根據地農民土改后在政治上翻了身
B
思路點拔
解析 材料表明,邊區政權建設貫徹了“三三制”原則,團結了各個階層,充分反映了各階層
的利益要求,有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說明邊區民主政治的構建服務于抗戰的現實
需要,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各階層共同抗日,而非借鑒俄國革命經驗,排
除A項;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不僅僅涉及農民,排除D項。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
1.1916年《新聞報》刊發了一則漫畫《愿人人以此自繩》(如下)。漫畫中,一群人被一大根繩索約束在一起,而繩索勾勒出“約”字樣,用以指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A.各階層認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B.軍閥紛爭受到法律約束
C.民眾渴望維護民主政治
D.民國初年法律體系完備
2.1912年,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防止袁世凱獨裁;不久,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宋教仁成為國會中多數黨的領袖,將負責組織責任內閣;宋教仁被刺身亡和二次革命慘遭鎮壓后,國會被迫選舉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這反映出民國初期政治的特點是(  )
A.一黨專政、實行獨裁統治
B.通過黨派選舉之爭、實行君主立憲
C.多黨合作、建立民主政權
D.嘗試組織政黨內閣、實行議會政治
3.辛亥革命后,為反對袁世凱獨裁專制,宋教仁到處演說為國民黨爭取國會多數席位。“宋案”發生后,袁世凱利用進步黨對抗國民黨并控制國會。當進步黨勢力大增之際,袁世凱又策動組建公民黨,以打擊國民黨和進步黨。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
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局限性初顯
B.政黨政治有一定影響力
C.袁世凱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
D.北洋內部派系紛爭加劇
4.下圖表達的鮮明主題是(  )
民主與專制的斗爭
憲政體制的實踐
現代性國家的構建  
社會共識的形成
5.1935年11月,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擬定憲法草案修正要點請公決案》中規定,“在總統職權章應規定總統總攬統治權,使五種政權的行使,均得由總統統率而調節之”。這一規定(  )
A.暴露了國民黨行憲的實質
B.意在應對日本侵華戰爭
C.標志著民國進入憲政時期
D.推動了政黨政治的發展
題組二 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
6.據下圖可知,當時的蘇區政府(  )
A.初具人民革命政權的性質
B.干部隊伍的政治素養較低
C.實行“三三制”選舉原則
D.充分調動民眾抗日積極性
7.1937年,陜甘寧邊區組織民主選舉,參選率達70%,其中延長等4個縣當選縣參議員中各階層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這反映出當時邊區(  )
延長等4縣縣參議員各階層所占比例
單位:%
工人 貧農 中農 富農 商人 知識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A.新民主主義理論在實踐中推廣
B.抗日民主政權的性質根本改變
C.各階層參加的聯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了落實
8.解放戰爭時期,由于解放區發展不平衡,加上經濟和交通落后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共產黨要想直接管理省及省以下地方政府,在人力、物力等各方面都一時無法達到。因此,中央決定(  )
A.大力推進經濟建設 B.實行大行政區管理
C.實施農村土地改革 D.建立人民民主專政
題組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9.有學者指出,在政治協商過程中,民主黨派實際上承擔了利益代言人、信息提供者和民主監督者的角色。政策制定之后,各民主黨派推動所聯系的群眾認同、貫徹執行黨和政府的政策,通過對成員的思想政治教育來傳播社會主義政治文化。該學者意在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制度(  )
A.凸顯了多黨聯合執政的必要性
B.發揮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作用
C.確立了新中國政治建設的基礎
D.體現出政協職能發生了重大改變
10.下表是我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來源及人數比例統計表(部分)。據此可以得出(  )
中共 黨員 無黨派 工人 農民 解放軍 歸國 華僑 少數 民族 婦女
668 284 100 63 60 30 177 147
54.48%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3% 11.99%
A.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B.奠基于多黨制基礎上
C.代表經協商推舉出來
D.具有直接民主的特征
11.1953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向社會公布。根據統計,通過選民資格審查的人數占成年人口總數的97.18%。1954年,在開展憲法草案的討論和宣傳過程中,參與者超過當地成年人口的70%,有的地方超過90%,共收到100多萬條意見或建議。據此可知,新中國的這些民主實踐(  )
A.保證了憲法的社會主義性質
B.反映了過渡時期的根本任務
C.促進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D.增強了人民的政治參與意識
12.1990年至2006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及委托有關部門召開的協商會、座談會等共230多次,其中中共中央總書記主持召開74次。各民主黨派中央、無黨派代表人士提出的重大書面意見、建議200多項,得到中共中央及國務院的重視并被不同程度地采納,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這體現出我國(  )
A.協商民主的有效性
B.政治協商成為根本政治制度
C.開始實踐多黨合作
D.政協代行了人大的部分職能
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
1.1912年3月南京臨時政府通過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放棄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中確定的總統制,而采取責任內閣制,臨時大總統僅為國家元首而不掌握實權。這一變化反映出(  )
A.辛亥革命初衷被放棄 
B.對民主政治的追求
C.政黨政治被立法認可 
D.民主政治體制完備
2.民國初期的政黨、社團有300多個,如統一黨、共和黨、統一共和黨、共和建設討論會、中國社會黨等。這些黨派大體為原有的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三派勢力的分合。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  )
A.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
B.社會混亂不堪
C.專制統治仍然深得人心
D.訓政時期開始
3.國民黨的“訓政”來自孫中山的“革命程序”論,1928年10月通過的《訓政綱領》的要點如下表所示。其中最能體現孫中山理論初衷的是(  )
選項 要點
A 國民大會擁有國家最高權力,其權力暫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領導國民代行
B 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時,最高權力由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執行
C 由國民黨“訓練”國民逐漸推行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種權力
D 國民政府總攬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項治權,重大國務的施行須接受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的指導和監督
題組二 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
4.20世紀30年代,鄂豫皖蘇區的各級蘇維埃權力機關是區、鄉、村代表大會。其人員構成的原則為:區蘇維埃工人每30人中、農民每500人中、士兵每40人中各選代表1人;鄉蘇維埃工人每5人中、農民每50人中、士兵每10人中各選代表1人;村蘇維埃是全村人中選出若干代表。上述規定(  )
A.體現了蘇維埃政權的民主性質
B.貫徹了“三三制”的原則
C.表明了農民是政權構成的主體
D.促進了革命統一戰線鞏固
5.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大體架構是:在具有戰略性的根據地(大區)建立類似省級的政權,其下建立縣、鄉級政權;在大區和縣政權之間,視情形建立管理若干縣份的“行署”或“專署”,在縣之下設管理若干鄉鎮的“區署”。這(  )
A.適應了革命統一戰線的需要
B.探索了新民主主義政權建設道路
C.推動了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D.建立了與國民政府對峙的政權
6.“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對經濟和社會資源重新進行分配,在保障工農大眾利益的同時,注重普遍平等、協調平衡,也合理地維護地主、富農、士紳、資本家和其他工商業者的合法權益。據此可知,“三三制”的實行(  )
A.踐行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
B.鞏固發展了抗日力量
C.擴大了國民革命社會基礎
D.實現了均富平等理想
7.下圖是新中國建立前夕由顧群創作的年畫《豆選》,畫面的左后方是入口,人們在那里排隊領豆子,然后依序走上前來投豆(票),村民要給多名中意的候選人碗里分別投豆。畫面中央,一位婦女正在彎著腰,小心地把豆子放到碗里。那時盛行這種歌謠,“金豆豆,銀豆豆,豆豆不能隨便投。選好人,辦好事,投在好人碗里頭”。這幅作品反映了(  )
A.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的實踐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建
C.土地改革運動的全面開展
D.民眾踴躍地支援前線作戰
題組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8.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先后設立了六大行政區,行政區設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這一舉措(  )
A.擴大了解放區的群眾基礎
B.貫徹了革命統一戰線方針
C.適應了民族戰爭的新形勢
D.旨在鞏固新興的人民政權
題組四 思維訓練
9.1943年,淮北根據地在工作總結中指出:7個縣的參議會議員共458位,從階級成分上看,雇工12人,貧農71人,中農119人,富農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參議會的成立(  )
A.移植了西方的議會民主
B.調動了農民的參政議政積極性
C.適應了抗日戰爭的需要
D.集聚了反抗國民黨統治的力量
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積累了大量成功的執政經驗。在敵后抗戰的嚴重困難時期,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規定在政權的人員分配上,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這就是著名的“三三制”民主政權?!叭啤笔茄影裁裰鞯南笳?。隨著抗戰勝利的臨近,“參議會”將被人民代表大會取代?!叭啤泵裰鞯慕y戰協商功能將被分離出去,因而更加凸顯“人民民主”的實質內涵。這種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政治參與和政治教育的民主,將繼續發展,而在抗戰中形成的“延安道路”亦將延伸為“中國道路”。
——摘編自劉晨光
《“三三制”民主:原因、問題與實質》
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近現代革命與建設的史實,自擬論題并予以闡釋。(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敘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基礎過關練
1.C 2.D 3.B 4.A 5.A 6.A
7.D 8.B 9.B 10.A 11.D 12.A
1.C 根據材料“漫畫中,一群人被一大根繩索約束在一起,而繩索勾勒出‘約’字樣,用以指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可知,在漫畫中,可以看到社會各界不同的人,人們希望這些人都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約束之下,說明民眾渴望維護民主政治,C項正確。
2.D 根據材料可知,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將組建內閣,嘗試組織政黨內閣、實行議會政治,D項正確。當時政黨有多個,如統一共和黨、中國社會黨等,A項錯誤;當時政府是共和政府,B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多黨合作,C項錯誤。
3.B 根據材料“進步黨勢力大增之際,袁世凱又策動組建公民黨,以打擊國民黨和進步黨”等信息可知,民國初年,出現了各個黨派競爭的局面,反映出政黨政治有一定影響力,B項正確。
4.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民國初年革命黨和北洋派的相互斗爭,實質上屬于民主與專制的斗爭,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民主與專制的斗爭,而不是憲政體制的實踐和現代性國家的構建,排除B、C兩項;材料未體現社會共識的形成,排除D項。
5.A 根據材料可知,國民黨在1935年,嘗試謀劃擬定憲法,施行憲政,“使五種政治權的行使,均得由總統統率而調節之”,暴露了國民黨獨裁專制的實質,A項正確。該規定與應對日本侵華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1948年,國民黨才打出“行憲”的招牌,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A 
僅從成分來看,不能得出政治素養狀況,排除B項;“三三制”原則是在全國抗戰時期提出的,C項錯誤;蘇區政府此時的主要任務是反抗國民黨統治,而不是調動民眾抗日積極性,排除D項。
7.D 根據材料信息“1937年,陜甘寧邊區組織民主選舉”,工人、貧農、中農、富農、商人、知識分子等均占有一定的比例,結合所學可知,這主要是為抗日戰爭服務,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D項正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提出是在1940年,A項錯誤;抗日民主政權的性質并未發生根本改變,B項錯誤;當時陜甘寧邊區建立的不是聯合政府,C項錯誤。
8.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解放戰爭時期,因為解放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交通等原因,中國共產黨對地方無法進行直接統一的管理,于是中央根據解放區各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劃分大行政區進行管理,B項正確。
9.B 根據材料“民主黨派實際上承擔了利益代言人、信息提供者和民主監督者的角色”“各民主黨派推動所聯系的群眾認同、貫徹執行黨和政府的政策,通過對成員的思想政治教育來傳播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可知,民主黨派通過政治協商制度,為執政黨與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信息,推動、監督執政黨與政府政策的制定、宣傳、貫徹和執行等,強調了政治協商制度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揮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作用,B項正確。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A項錯誤;C項說法錯誤,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協職能的變化,排除D項。
10.A 根據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我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來源廣泛,他們代表不同階層和團體的利益,因此體現了人民民主的原則,A項正確。材料只能體現人民代表的來源廣泛,并不能體現多黨制和代表的產生方式,排除B、C兩項;根據“代表”可知是代議制,不是直接民主,排除D項。
11.D 根據材料可知,憲法草案的討論和宣傳過程中參與者眾多,說明這些民主實踐增強了人民的政治參與意識,D項正確。民主實踐“保證了憲法的社會主義性質”說法絕對化,排除A項;過渡時期的根本任務是進行經濟建設,不是民主法治建設,排除B項;這些民主實踐有利于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但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C項。
12.A 材料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體現出協商民主的有效性,A項正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B項錯誤;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開始實踐多黨合作,C項錯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后,政協不再代行人大職權,D項錯誤。
能力提升練
1.B 2.A 3.C 4.A 5.B
6.B 7.A 8.D 9.C
1.B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主要是為了限制袁世凱專權,因此材料中的變化反映的是對民主政治的追求,B項正確?!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是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產物,其變化不能說明辛亥革命的初衷被放棄,排除A項;材料與政黨政治無關,排除C項;當時民主政治體制并不完善,排除D項。
2.A 根據材料可知,民國初期的政黨來源廣泛,包括之前的各種勢力,這說明民國初期的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和重組,不能說明社會混亂不堪,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政黨勢力的變化,不能說明專制統治仍然深得人心,排除C項;1928年,中國國民黨成為中國新的統治者后,宣告軍政時期結束,訓政時期開始,排除D項。
3.C “革命程序”論是孫中山三民主義政治學說的內容之一,即主張中國民主政治的建設要經過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各個時期,國民黨的責任和任務不同。孫中山認為,只有經過這樣的步驟,才能最后做到“主權在民”?!坝蓢顸h‘訓練’國民逐漸推行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種權力”體現孫中山理論初衷,符合題意,C項正確。其他三項均體現了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不符合題意,排除。
4.A 根據材料“區蘇維埃工人每30人中、農民每500人中、士兵每40人中各選代表1人……”可知蘇維埃政權包括工人、農民、士兵等階層,具有一定民主性,A項正確。“三三制”原則是中國共產黨與黨外人士的民主合作原則,材料沒有體現出代表的黨派色彩,排除B項;由材料中看不出農民是主體,排除C項;革命統一戰線出現于20世紀20年代國共合作進行國民革命時期,D項錯誤。
5.B 根據材料可知,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的行政區劃,設置了省級、縣、鄉級政權等,這種行政區劃的層級劃分是對新民主主義政權建設的一種有益嘗試和探索,B項正確。當時的統一戰線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非革命統一戰線,A項錯誤;題干內容與全民族抗戰無關,排除C項;全國抗戰爆發后,兩黨實行合作而非對峙,排除D項。
6.B 根據材料可知,“三三制”綜合考慮了社會各個階層,注重平衡各階層之間的利益,既保障了廣大工農的利益,也照顧到了地主、富農、士紳、資本家等,最大范圍地吸收發展抗日力量,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B項正確。人民民主專政理論是在1949年提出的,排除A項;此時處于抗日戰爭時期,與國民革命的時間不符,排除C項;D項說法夸大了“三三制”的作用,排除。
7.A 圖片信息是農村解放區的民主選舉,采取特殊的選舉辦法“豆選”,生動地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的實踐,A項正確;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排除B項;土地改革運動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豆選》體現的是基層民主而非支援前線,排除D項。
8.D 材料“全國先后設立了六大行政區,行政區設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鞏固新興人民政權的舉措,為新中國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擴大解放區群眾基礎的信息,排除A項;革命統一戰線是在國民大革命時期建立的,排除B項;抗戰勝利后,中國的民族戰爭已經結束,排除C項。
9.C 根據材料可知,抗日根據地的參議會團結了包括農民、地主、商人等在內的抗日力量,運用系統思維,可知是為了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適應全民族抗戰的需要,C項正確。根據地參議會是中國共產黨政權建設的創舉和探索,并非移植西方的議會民主,排除A項;抗日根據地的參議會團結了包括農民、地主、商人等在內的抗日力量,B項表述不全面,排除;當時國共進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排除D項。
10.答案 示例
論題:“三三制”政權是中國民主政治的新探索。(2分)
闡釋:抗戰爆發后,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逐漸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更好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進行抗戰,在延安,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權?!叭啤泵裰髡喟殉龢O少數反動分子之外的革命力量都團結起來,踐行了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
“三三制”民主政權適應了當時的國情,為抗戰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它也成為延安民主的象征,而且對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借鑒“三三制”民主政權的經驗,新中國成立后創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開辟了中國人民民主的新模式,為世界民主制度提供了中國智慧。(8分)
總之,中國共產黨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對民主政治的探索,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分)
解析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著重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首先,分析材料內容,結合中國近現代革命與建設的史實,自擬論題。注意要選擇自己熟悉且容易論證的,論題要具體、明確。根據材料“‘三三制’是延安民主的象征”可得出“三三制”政權是中國民主政治的新探索。其次,結合相關史實,對論題進行論證。最后,對所論述的內容進行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进贤县| 杭锦后旗| 和硕县| 安达市| 嵊州市| 平邑县| 江陵县| 花莲市| 中超| 武定县| 凤山县| 资兴市| 深水埗区| 望城县| 临洮县| 四子王旗| 南部县| 会宁县| 大冶市| 通化市| 定安县| 连平县| 遵义县| 思南县| 昌邑市| 营口市| 康平县| 高清| 增城市| 修水县| 得荣县| 蛟河市| 金乡县| 河曲县| 武城县| 凤山县| 雷波县| 唐河县| 汕头市| 永城市| 孟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