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知識點課件+分層作業-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1人教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知識點課件+分層作業-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1人教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1.戰國時期,各國的君主、卿大夫爭相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有能力的人頃刻間就可由布衣變為卿相。如商鞅本是魏國國相的家臣,入秦后受到秦孝公的賞識,便成為秦的高級官員,主持改革國政;張儀本是魏人,入秦后憑借才能成為秦惠文王的相。這從側面說明,戰國時期(  )
A.貴族政治受到沖擊   B.平民政治地位提高
C.察舉制度日漸完善   D.魏國文化教育發達
2.漢桓帝、靈帝時期有這樣的童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這反映了當時的選官制度效能有限。后來,更因其所依賴的鄉里清議失去社會基礎,導致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由此可知,當時的選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3.曹魏建國之初,在地方設立中正官,考察、評議人才。中正由當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職官員擔任,負責將本地士人狀況考評定級,吏部依此進行官吏的升遷與罷黜。當時這一政策(  )
A.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
B.造成了“取士不問家世”的局面
C.促進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
D.將選官權收歸中央
4.“地方官于年終將境內戶口、賦稅、盜賊、獄訟等項編造計簿,遣吏逐級上報,奏呈朝廷,借資考績,謂之上計。”這一制度(  )
A.提供了評定政績的依據
B.保證中央控制地方財政
C.促使中央集權制度形成
D.避免了地方官弄虛作假
5.下表是東漢部分刺史治所與所在郡國的治所情況。這樣的安排(  )
刺史 豫州刺史 揚州刺史 涼州刺史
所在郡國 沛國 九江郡 漢陽郡
郡國治所 相 陰陵 冀
刺史治所 譙 歷陽 隴
A.意在保障有效監察
B.造成了社會政治的混亂
C.強化了郡國的實力
D.說明更重視對郡的防范
題組二 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6.唐代出身貧寒的科舉官員,由于“來自田間,多由寒峻,其見識迂陋”,也不會逢迎阿諛,故對上司“作奸犯科,類不當行”之事,往往引經據典,加以阻攔;若由其經辦處理,也能堅持律條,加以嚴懲。材料反映出科舉制(  )
A.客觀上有利于政治清明
B.提高了官員的道德品質
C.拓寬了政治參與的途徑
D.加強對官員的思想控制
7.宋人云:“自唐以來,進士皆為知舉門生,恩出私門,不復知有人主。(宋太祖)開寶六年,下第人徐士廉撾登聞鼓,言久困場屋。乃詔入策進士,終場經學,并試殿庭……御試進士不許稱門生于私門,一洗故習,大哉宏模,可謂知所先務矣。”這說明宋代科舉(  )
A.促進了階層流動  B.擴大了統治基礎
C.有利于加強皇權  D.考試科目多元化
8.隋文帝對吏治進行改革,規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并每年由吏部考核;同時還規定,州、縣佐官三年一換,不得重復任用;吏部選官,盡量都用外地人。上述改革(  )
A.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B.有助于完善監察體系
C.清除了門閥士族勢力 
D.推動了科舉制度變革
9.唐朝時期,御史臺下設三院。侍御史(臺院)主要掌糾舉百僚及入閣承詔,知推、彈、雜事;殿中侍御史(殿院)掌殿廷供奉之儀,檢查朝班時百官之儀態行履;監察御史(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禮、營作、太府出納皆蒞焉”。據此可知,唐朝(  )
A.監察機構的權力和范圍得到擴大
B.通過臺諫合一強化皇權
C.中樞機構設置遵循分權制衡原則
D.監察機構職責分工明確
10.浙江武義出土的徐謂禮文書,詳細記載了南宋官員徐謂禮做官三十多年間的歷次委任文書和考核記錄。在他的考核記錄“印紙”上,處處都是“詣實”“證應”“勘驗”等字樣,涉及財務審計、人才薦舉、賞功罰罪等諸多事項。這表明南宋時期(  )
A.國家統一有助于考核法規完善
B.官員選拔與任免制度漸趨成熟
C.官員監督管理與評價備受朝廷重視
D.文書程式設置體現出封建等級觀念
題組三 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11.1314年,元朝決定實行科舉考試,將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作為重要考試內容,還確立了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分卷考試,各取一定人數的制度。這一措施(  )
A.體現人才選拔地域公平
B.加速元政權封建化進程
C.終結蒙古貴族特權政治
D.促進元朝文化學術繁榮
12.據統計,明代的進士,出身民籍的占了2/3、出身官籍的還不到4%。到了清代,五代之內均無功名的布衣子弟,在科舉錄取總人數中,約占13%,而父輩一代無功名的布衣子弟,約占33%。這說明,科舉制(  )
A.促進了官員文化素質的提升
B.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C.形成了公平公正的社會風氣
D.動搖了士族統治的根基
13.明弘治時,科道官上疏:“我朝朝覲考察……蓋委之巡撫、巡按,俾報其賢否;又參之布、按二司及直隸州、郡之長,俾究其實;吏部、都察院又跡其歲報殿最,以為朝覲去留之據。如有不當者……科道得以劾之。”這說明,明代(  )
A.政府機構設置重疊   B.考核機制相互制約
C.監察制度更趨完善   D.官員考核程序嚴密
14.《大清律例》規定:“凡官吏(因枉法、不枉法事)受財者,計贓科斷,無祿人,各減一等;官追奪除名,吏罷役(贓止一兩)。俱不敘用”“各省有犯貪、酷官員,該督撫隨時訪察,題參革審,永不敘用”。這表明清朝(  )
A.實行嚴刑峻法治國   B.腐敗現象屢禁不止
C.中央監察功能喪失   D.官員管理制度嚴格
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
1.下表中的史實可用來說明,東漢時期(  )
東漢獲鄉論支持者仕進途徑表
姓名 鄉論事跡 入仕途徑
趙宣 鄉邑稱孝 州郡數禮請之
張霸 年數歲而知孝讓 舉孝廉光祿主事
江革 鄉里稱之曰“江巨孝” 舉孝廉為郎
朱儁 以孝養致名 為縣門下書佐
A.地方輿論影響人才選拔
B.察舉制度得到了完善
C.鄉論支配國家統治秩序
D.社會階層間流動固化
2.在唐代,文人進身仕途除了參加朝廷舉行的科舉考試外,還可以通過達官貴人、朝廷重臣或是社會名流的舉薦而入仕。這表明唐代(  )
A.統治集團內部派系復雜
B.形成多元選拔人才機制
C.世家大族把持入仕途徑
D.科舉考試邁入成熟階段
3.宋仁宗時期13榜狀元中有12人出身平民家庭。李迪、張知白、杜衍、王曾四人,入仕前都很貧窮,尤其是杜衍,早年喪父,又不為繼父所容,只好奔波在外,為書商幫工以糊口;范仲淹的事跡與杜衍頗相似。據此可知宋朝(  )
A.官員執政能力的提高
B.政府注重倫理道德教化
C.選官制度的良性發展
D.拓寬了平民參政的途徑
4.西周的選官制度為世卿世祿制;戰國到秦朝的選官制度為軍功爵制;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成為主流選官制度;隋唐以后,科舉制占據主流。從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可以得出(  )
A.選官權力逐漸下放到地方
B.選官方式越來越公平公正
C.選官標準越來越注重血緣
D.選官制度越來越趨于固化
題組二 中國古代官員的考核與監察
5.漢武帝時設置的司隸校尉,是代表皇帝從事監察百姓與官員的特殊機關。其最初目的是治“巫蠱之獄”,捕奸猾之徒,在“巫蠱之禍”平息以后,司隸校尉專職監察百姓。漢成帝之后,司隸校尉的職權進一步擴大,可以監察三公。據此可知,司隸校尉的設置(  )
A.適應了專制集權強化的要求
B.保障了政府吏治的清明
C.有效地沖擊了封建迷信活動
D.體現了重文輕武的特點
6.據記載,漢成帝時的朱博,任冀州刺史時“欲言二千石墨綬長吏者,使者行部還,詣治所”。同時期的何武,其任刺史時“二千石有罪,應時舉奏……行部必先即學官見諸生,試其誦論,問以得失,然后入傳舍,出記問墾田頃畝、五谷美惡,已乃見二千石,以為常”。這些反映了漢代(  )
A.地方官吏的執政能力增強
B.監察官員地位與職權的提高
C.有效抑制了地方豪強勢力
D.政府重視完善基層治理體系
7.唐以前的諫官均為宰相的屬員,而宋代臺諫官由宰相任免變為皇帝“親擢”。宋代法律明文規定“選諫官、御史,凡執政之臣嘗所薦者,皆不與選”。此規定旨在(  )
A.推動臺諫合一制度的確立
B.進一步澄清朝廷吏治
C.促進監察程序的完善
D.加強皇帝對朝政的控制
8.明清時期,政府常從治行卓著的州縣官中選拔御史、給事中等監察官員,避免監察官員因“不悉民情”而“陳膚泛之語”;同時監察官員因職司之故,熟悉地方吏治民生,被賦予舉薦官員、表彰善政之責。這說明明清時期(  )
A.監察體制趨于完善
B.官僚機構相互牽制
C.制度運行注重成效
D.中央權力高度集中
9.下表反映了秦漢至明清官員考核的相關制度。從總體上看,官員考核演變的特點是(  )
時期 制度 相關法律/ 規定 考核標準/ 內容 考核機構
秦漢、 魏晉 上計 漢《上計律》 西晉《五條課郡縣法》 土地人口、財政收入、社會治安 御史、尚書臺
隋唐、 宋代 考課、磨勘 《唐六典》 宋《守令四善四最》等 官吏品質、道德修養 吏部、考課院
明清 考察、考滿、京察與大計 《明會典》 《大清律例》等 能力、操守、政績和貪腐情況 內閣、吏部、都 察院
A.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B.從注重政績變為注重德行
C.制度化考察不斷完善
D.從地方考核變為中央考核
題組三 思維訓練
10.下圖為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監察官)的出身統計圖。這反映了北宋時期(  )
A.政府重視監察官員隊伍建設
B.政府的行政效率較高
C.進士及第主要擔任監察官員
D.監察制度進一步完善
題組四 綜合題組
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據朱斌《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
歷史流變》等整理
材料反映了學者對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發展演變歷程的認識,對此認識提出你的看法,并說明理由。(要求:觀點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基礎過關練
1.A 2.B 3.D 4.A 5.A 6.A 7.C
8.A 9.D 10.C 11.B 12.B 13.D 14.D
1.A 根據所學可知,先秦時期實行世卿世祿制,貴族世代壟斷高官,而材料中“各國的君主、卿大夫爭相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可由布衣變為卿相”都說明當時的貴族政治受到沖擊,A項正確。
2.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察舉制的主要標準是孝廉,漢末社會動蕩,人口流動性增強,察舉制逐漸失去了鄉里清議的社會基礎,B項正確;世官制的主要標準是血緣,A項排除;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標準是門第、族望和才能,C項排除;科舉制的主要標準是考試成績,D項排除。
3.D 根據材料可知,曹魏政權實行的九品中正制,是由中央在職官員擔任中正官對本地士人狀況進行考評定級,吏部依此進行官吏的升遷與罷黜,這就將選官權收歸到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D項正確。這一政策實際上并沒有打破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排除A項;科舉制的確立與發展造成了“取士不問家世”的局面,促進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的上升,排除B、C兩項。
4.A 材料表明地方官于年終將境內戶口、賦稅、盜賊、獄訟等情況編造計簿,逐級上報至朝廷,朝廷據此評定地方行政長官的政績,即上計制度提供了評定政績的依據,A項正確。
5.A 
監察制度的有效施行有利于維護社會政治的穩定,排除B項;刺史是要監察地方,并不會強化郡國的實力,排除C項;材料中的安排意在保障有效監察,并不是更重視對郡的防范,排除D項。
6.A 由材料“往往引經據典,加以阻攔;若由其經辦處理,也能堅持律條,加以嚴懲”等信息可知,唐代出身貧寒的官員往往比較正直,不阿諛逢迎、隨波逐流,這對維護國家法紀,保持吏治清明具有重要作用,A項正確。
7.C 根據材料可知,唐代進士大多數都是知舉門生,而發展到宋代不允許進士出自私門,打破了知舉門生的傳統,減弱了門閥士族對科舉考試的影響力,有利于加強皇權,C項正確。A、B兩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體現不出宋代科舉考試科目多元化,排除D項。
8.A 根據材料可知,隋朝時期將九品以上地方官員任免和考核的權力收歸中央,同時地方官員定期更換,多任用外地人,這加強了對官僚隊伍的控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對地方吏治的改革,而非監察體系的完善,排除B項;C項“清除了”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對地方吏治的改革,與科舉制的變革無關,排除D項。
9.D 根據材料可知,唐朝御史臺之下設置臺院、殿院和察院三個機構,各掌不同的具體監察事項,職責分工明確,D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監察機構的權力和范圍得到擴大,排除A項;宋代臺諫合一,B項錯誤;材料體現不出分權制衡原則,排除C項。
10.C 根據材料可知,南宋官員任命后會有相應的考核管理制度,如財務審計、人才薦舉、賞功罰罪等監督和評價機制,體現了政府重視官員的監督管理與評價,C項正確。南宋時期國家并沒有統一,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官員選拔與任免制度的發展歷程,無法得出官員選拔與任免制度的成熟,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政府對官員的監督與評價的重視,與文書程式無關,排除D項。
11.B 《四書章句集注》是儒家經典,元朝決定實行科舉制,把該書作為重要考試內容,促進了元政權的封建化進程,B項正確。
12.B 根據材料可知,明清時期科舉取士中出身平民的占比很高,說明階層流動更加明顯,B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科舉制對官員文化素質的影響,排除A項;科舉制有利于公平公正,但是無法推知是否形成了公平公正的社會風氣,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科舉制對士族統治的影響,排除D項。
13.D 材料中“朝覲考察”是對外地官員考核,“巡撫、巡按”“布、按二司及直隸州、郡之長”“吏部、都察院”甚至“科道”等都參與對地方官員的考核,說明官員考核程序嚴密,D項正確。材料強調不同層級機構對官員的考核,并不能體現政府機構重疊,也未涉及考核中的制約問題,排除A、B兩項;材料體現的是對官員的考核,并非監察,排除C項。
14.D 依據材料“官追奪除名,吏罷役(贓止一兩)。俱不敘用”“各省有犯貪、酷官員,該督撫隨時訪察,題參革審,永不敘用”可以看出,清朝官員管理制度嚴格,D項正確。
能力提升練
1.A 2.B 3.C 4.B 5.A
6.B 7.D 8.C 9.C 10.A
1.A 根據材料“鄉邑稱孝”“知孝讓”“鄉里稱之曰‘江巨孝’”“以孝養致名”等信息可知,地方輿論對人才的選拔有很大的影響,A項正確。東漢末年,豪強大族控制了地方選人權,排除B項;C項“支配”表述過于夸大,排除;材料強調的是錄取的事跡和途徑,沒有體現門第出身,不能說明階層流動固化,排除D項。
2.B 
科舉選拔方式與內部派系復雜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材料中有科舉考試入仕途徑,C項錯誤;多種入仕途徑不能說明科舉考試邁入成熟階段,排除D項。
3.C 
材料反映了宋代部分官員的出身情況,并未涉及官員的執政能力,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倫理道德教化與選官制度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平民通過科考參政,無法得出選官途徑拓寬的信息,排除D項。
4.B 材料反映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從世卿世祿制到軍功爵制,再到九品中正制,最后到科舉制的變化情況,結合所學可知,選官標準從重視門第變為重視才學,選官方式從世襲或推舉變為公開考試,說明了選官方式越來越公平公正,B項正確;“選官權力逐漸下放到地方”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選官標準越來越淡化血緣,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而不是選官制度的固化,排除D項。
5.A 
6.B 根據材料可知,漢成帝時刺史朱博已經擁有固定“治所”,刺史何武已經染指地方其他事務,這說明在西漢成帝及其之后,刺史已經突破純粹的監察職權,可以干涉地方行政的其他事務,說明監察官員地位與職權的提高,B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內容與地方官吏執政能力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抑制了地方豪強勢力,排除C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內容與基層治理體系無關,排除D項。
7.D 
材料信息 獲取信息 獲得結論
宋代臺諫官由宰相任免變為皇帝“親擢” 皇帝掌握臺諫官員的任命,剝奪了宰相對臺諫官員的任免權 通過剝奪宰相對臺諫官員任免權、推薦權,加強了皇帝對朝政的控制 (D項正確)
凡執政之臣嘗所薦者,皆不與選 剝奪了宰相對臺諫官員的推薦權
8.C 根據材料“政府常從治行卓著的州縣官中選拔御史、給事中等監察官員”等信息可知,明清時期,監察與行政體制相互補充配合,有行政經驗之官選任監察官員可避免“陳膚泛之語”,監察官員又部分承擔了行政官員的職責,說明明清制度運行注重實際效果,C項正確。材料體現出明清時期制度運行更加注重實際效果,無法體現監察體制的完善,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官僚機構的相互牽制,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中央權力高度集中,排除D項。
9.C 
材料主要說明的是官員的考核制度,沒有反映中央集權制度,排除A項;由材料可知,考核標準從注重政績到既重政績也重德行,B項錯誤;材料中的考核機構都是中央機構,沒有涉及地方考核,排除D項。
考場速決
由題干中的“秦漢至明清”“官員考核的相關制度”可知,制度在歷朝歷代的發展演變中是不斷完善的,可直接得出C項正確。
10.A 聯系思維是運用事物存在著普遍聯系的哲學觀點,努力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在對立中看到統一,在分離中看到滲透的思維方式。
材料反映的是監察官員的出身,僅憑這一數據看不出整個官僚系統的辦事效率提高,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監察官員主要由進士擔任,并非進士及第主要擔任監察官員,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前后制度的比較,得不出“進一步完善”的結論,排除D項。
11.答案 示例
看法:科舉制推動了官僚階層的更新與充實。(2分)
理由: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員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考試參與政權,從而擴充了官僚階層隊伍。(8分)
通過實施科舉制,社會上的人才得以入仕為官,從而推動了官僚階層的更新與充實。(2分)
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內容,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演變歷程及評價。結合所學可對選官制度的評價進行分析,如科舉制推動了官僚階層的更新與充實;也可以以演變歷程的完整性進行補充。其次,對看法進行論述,要注意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表述成文,敘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緊扣論題。最后,對所論述的內容進行簡單的總結。(共15張PPT)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知識點1 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血緣
2.春秋戰國——尚賢與軍功爵制——才能和軍功
3.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學習律令
4.漢朝——察舉制——品德、才能(積功勞為官和征辟等是官員選拔制度的重要補充)
5.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能
評價: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后來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中正選人只看家世,
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必備知識 清單破
6.隋以后——科舉制——才學
(1)隋朝確立,唐朝發展。
(2)兩宋進一步發展完善,“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
(3)元朝科舉制時斷時續,科舉錄取人數不多,官員中科舉出身者的比例不高。
(4)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八股取士;南北卷制度。
(5)評價
①積極作用
a.打破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擴大了用人范圍,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
b.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c.將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集中到中央,加強中央集權。
d.促進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
②局限性
a.明清八股取士禁錮思想,摧殘人才,不利于中國的近代化。
b.知識階層熱衷追求功名利祿,科技研究缺乏人才,阻礙中國科學文化發展,使中國逐漸落后
于世界潮流。
知識點2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
1.演變
(1)秦漢: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
(2)漢武帝:十三州刺史(位卑權重,依監察法規糾舉豪強和郡國守、相的不法行為)。
(3)隋唐: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唐分道對地方進行監察。
(4)宋朝:設御史臺,分路對地方進行監察;臺諫合一。
(5)元朝:中央設御史臺,地方設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
(6)明清: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稱“科道”,行使監察權。
2.影響
(1)積極:在整頓吏治,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中央集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局限性:不能從根本上杜絕官僚隊伍的腐敗和低效現象。
知識點3 中國古代的官員考核
秦漢 主要是上計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 雖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但大都流于形式
隋唐時期 官員考核歸屬尚書省吏部
宋朝 制定了嚴格的官員考核標準
明朝 考滿和考察
清朝 京察和大計
關鍵能力 定點破
定點1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
材料 縱觀中國古代官員選拔制度的發展趨勢,其選拔范圍在不斷地走向擴大和開放,逐漸
由統治階級內部選拔發展到向全社會開放。隋唐時期,中國再度實現了大一統,創立科舉制,
把平等競爭機制引入選官制度,向社會各階層人士敞開了入仕的大門,使政府可以從社會各
階層吸納大量優秀人才進入各個管理部門。
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
2.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
(1)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財產等級等演變為品行、才能。
(2)選官方式:由血緣、推薦、地方評論及品評演變為考試。
(3)選官原則:逐漸走向制度化,體現相對公平、公開、客觀。
(4)選官主體:由地方豪強、世家大族轉到中央政府手中。
(5)選官基礎:日益擴大,普通平民逐漸獲得參選資格,官員素質不斷提升。
典例1 下表為我國古代主要選官制度的關鍵程序,這反映出選官制度的發展趨勢是 ( )
A
察舉制 地方長官在轄區內考察人才并推薦,經試用考核再任官職
九品中正制 中央委任中正官評定各地人才等級,朝廷依此授以相應官職
科舉制 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考試合格者取得為官資格,吏部選拔后正式任官
A.官員選拔更為公開和公平
B.儒學成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
C.重文輕武的風氣日益濃厚
D.中央逐漸放松對選官的控制
解析
據材料不能得出儒學成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排除B項;重文輕武主要是在宋代,且材料沒有
體現重文輕武,排除C項;中國古代選官權逐漸收歸中央,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
定點2 中國古代監察和考核制度的特點
材料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自夏商草創,秦漢形成之后,歷代延續。各個時期的封建統治者為
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監督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吏,防止其違法失職和權力擴張,十分注重建
立健全和發展監察制度,逐漸形成了嚴密而獨具特色的中國古代監察制度。不管創立、承襲
和發展并完善這一制度的統治者們的初衷如何,這一制度確實起到了監治百官,彈劾、糾舉
違法失職行為,保證官吏忠于職守、忠于皇權,規諫帝王違失,調節和制衡國家各機關的作用,
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整飭吏治,緩和封建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的作用。
——摘編自黃守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特點淺析》
皇帝握有最高監察權 在專制制度下最高監察權歸于皇帝,御史只是皇權的御用工具
機構獨立 中央監察主體機構與行政機關分離,組成獨立的監察機關
重視官員的選任 歷代統治者都注重監察官的遴選,對監察官的考核也有特定的制度和規定
以輕制重 對監官采用秩卑、權重、厚賞、重罰的政策,給級別低的監官以監察級別高的官吏權力
1.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
2.中國古代考核制度的特點
(1)內容全面,既考核顯性的經濟和社會指標,也注重對官吏道德才能的評判。
(2)考核對象逐步合理分類,不僅中央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對地方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體系。
(3)考核過程注重公開公正。
典例2 中國歷代皇帝在同官僚的緊張關系與沖突中,充分發揮和利用了監察制度。《荀子·
君道》認為君主設立監察御史在于:“墻之外,目不見也;里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之守司,遠
者天下,近者境內,不可不略知也。”這體現了中國古代監察官員 (  )
A.代表皇帝維護社會正義
B.設立的目的是防止官員貪腐
C.分散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D.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解析 據題意可知,監察官員使皇帝能夠“墻之外,目見;里之前,耳聞”,即起到了耳目和工具
的作用,能夠強化皇權,故選D項;監察官員是為維護君主專制服務的,其主要職責不是維護社
會正義,排除A項;防止官員貪腐也是為了維護君主專制統治,所以防止官員貪腐并不是最終
目的,排除B項;設立監察官員并沒有分散相權,排除C項。
D
典例3 清朝《欽定臺規》中“訓典”對科道官員的基本要求為,“勤敏練達,立心正直”
“才守兼優”“上之則匡過陳善,下之則激濁揚清,務求知而不言,言無不盡,乃稱厥職”。這
一規定 (  )
A.有利于提升監察制度的效能
B.規范了官員的行政活動
C.實踐了德才兼備的考核原則
D.強化了中樞機構的權力
A
材料只涉及對監察官員的素質要求,未涉及對官員的行政活動的規范、官員的考核原則,排
除B、C兩項;材料沒有涉及中樞機構的權力,排除D項。
解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县| 曲阳县| 仪陇县| 东方市| 榕江县| 六安市| 汤阴县| 延长县| 镇安县| 陆丰市| 广德县| 安徽省| 沙河市| 大方县| 钟祥市| 墨竹工卡县| 延寿县| 达日县| 伊金霍洛旗| 西乡县| 慈溪市| 衡阳县| 岳池县| 云龙县| 昌都县| 丽江市| 新津县| 昭通市| 高唐县| 齐河县| 瓦房店市| 通河县| 海淀区| 桑植县| 运城市| 黎城县| 磐安县| 十堰市| 汨罗市| 博罗县| 南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