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知識點課件+分層作業-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1人教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知識點課件+分層作業-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選擇性必修1人教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簡介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1.1888年,清政府準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1898年,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同時應康有為等人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嚴禁憑楷法優劣定高下。1904 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1905年,科舉制被廢除。清政府采取的這些措施(  )
A.表明新式教育體制全面確立
B.解決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
C.說明傳統選官制度不合時宜
D.與變法圖強運動相輔相成
2.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該章程規定自高等小學以上,畢業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獲相應的獎勵出身,并被授以官職或得以升學。清政府此舉(  )
A.解決了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
B.保持了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C.進一步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礎
D.適應了選官制度變革的要求
3.下表所示是1909年清末新式學堂的發展情況。這一狀況 (  )
項目 學堂總數(所) 學生(人) 高校學生(人)
數量 52 348 1 560 270 20 648
A.說明基礎教育實現了普及
B.為官員選拔提供了人才支撐
C.改變了傳統教育落后局面
D.推動了學堂選官制度的形成
4.晚清以來,新式學堂不斷發展壯大,留學生日益增多,許多士子通過新式選官模式躋身于仕途。這一變化(  )
A.優化了晚清的官僚隊伍結構
B.進一步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礎
C.得益于晚清科舉制度的廢除
D.表明中國選官制度進入一個新階段
5.晚清主要采用考試選官制度,考試內容包括中外文、禮儀、地理、科學、經典和歷史等,全面考查考生的知識和修養,對參加考試的考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這說明,晚清的考試選官制度(  )
A.有利于提升官員素質
B.緩解了嚴重的社會危機
C.強化了封建專制統治
D.保證了選官的公平公正
6.下表是清末新政時期選官制度變革的部分史實。這反映了晚清(  )
年份 文件 主要內容
1901年 《學堂選舉 鼓勵章程》 凡由學堂考試合格畢業生,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出身;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
1903年 《獎勵游學 畢業生章程》 對留學日本的歸國畢業生,承認他們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冊的學校取得的文憑,并給予科舉出身,優予官階
1904年 《奏定學 堂章程》 自高等小學以上,畢業考試結果分為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獲相應的獎勵出身,并被授以官職或得以升學
A.新式教育開始起步
B.改革科舉成為共識
C.考試與甄別相結合
D.選官方式新舊并存
題組二 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7.1906年,孫中山在《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中提出了文官考試思想:“一是考選權……必須設獨立的機關,掌管考試權。無論大小官吏都必須經過考試……必須是考試合格的人,才算有效。……再一個是糾察權,專管監督政府官員……的事。”這一思想 (  )
A.體現了強烈的開放性和平等性
B.是近代中國文官制度建立的標志
C.保證了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D.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
8.1914年,北洋政府公布《文官任職令》,實行新的文官制度,取消了散官、勛官等虛官,實行官、職合一,官名僅表示為官者的職務而不再表示其身份和特權。官等、俸祿與其職務不再脫節,而是相互對應。這一改革(  )
A.順應了民主、平等的時代潮流
B.保證了中央行政體制的連續性
C.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社會基礎
D.踐行了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
9.下圖是民國二十年頒布的一張甄別證書。下列有關這張甄別證書的解讀,符合史實的是(  )
A.證書頒布于北洋政府時期
B.是文官考試后頒發的證書
C.女性不具備被甄別的資格
D.甄別有利于行政的連續性
10.民國時期實行公務員甄別,規定:審查成績合格者發給合格證書,可任用公務員;但凡剝奪公權尚未復權者、虧欠公款尚未清結者、曾因贓私處罰有案者、吸食鴉片或代用品者,均不得任為公務員。這表明民國時期(  )
A.公務員甄別只關注政績
B.甄別合格的官員都具有實際才能
C.公務員考核注重德才兼備
D.科舉制度依然存在
11.1945年,銓敘部部長賈景德指出,近年來高等考試舉行的次數和錄取人數逐漸增多,“各機關員額有限,敘補不易,分發遂感困難”“高等考試及格人員之任用機會,于法律于事實均受相當之限制”。據此可知,民國時期(  )
A.公務員錄取篩選嚴格
B.公務員考試與任用相脫節
C.公務員制度沒有成效
D.公務員考試缺乏法律保護
題組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12.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標準落到實處。”我國確保“好干部標準落到實處”的前提是(  )
A.堅持黨管干部原則
B.擴大錄用規模和范圍
C.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D.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1.1905年,御史陳曾佑評價當時的大學堂分科,“學農者,為種植土化之事;學工者,為物理化學之事;學商者,為算籌貿易之事;學醫者,為解剖醫學之事。所學不同,卻一概用為翰林院編修、檢討……將盡舍其所學,而從事于編、檢乎 ”這反映出(  )
A.舊式教育退出歷史舞臺
B.新式學堂利于培養專業人才
C.選官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D.晚清官員秉持重農抑商思想
2.1903年癸卯恩正并科會試在河南貢院舉行,這次會試一是將首場試《四書》《五經》考題改為試“中國政治史論”5篇;二是將第二場《孝經》論改為試“各國政治藝學策”5篇;三是明確規定考生作文一律不用八股文題材。這一現象(  )
A.標志著八股取士正式廢除
B.得益于新式學堂建立
C.表明科舉制掙脫傳統文化束縛
D.深受社會思潮的影響
3.1907年,《盛京時報》記載鐵嶺城中興源德書鋪,“今雖設立學堂,彼仍賣《三字經》《百家姓》《四書合講》《五經備旨》《八銘》《七家詩》等書,終日無過局者”。與此相對的西門內新開新華書局,專賣學堂新書,則“獲利什倍”。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緣于(  )
A.選官制度發生重大變化
B.新文化運動推動思想解放
C.民主共和理念廣泛傳播
D.傳統文化已經被徹底拋棄
4.在晚清選官制度改革中,對原有的科舉、捐納出身的人員,實行擇優留用;對于官員的升調遷轉,清政府在1906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制中明文規定:“其海陸軍、裁判(即司法)、外交、教育各官,皆宜各用其長,自為遷轉。”這些規定(  )
A.表明清政府的統治已無藥可救
B.導致此次官制改革流于形式
C.體現了官員選拔方式的多樣性
D.利于保持官員隊伍的穩定性
題組二 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5.北洋政府從1912年建立時就開始制定各種文官管理法規,到1921年止,中國已初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文官管理法規、法令體系。但當時文官制度的實際施行范圍主要限于中央政府,有實力的地方軍閥往往自行委任官吏。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洋政府受帝國主義控制和壓迫
B.當時中國處于軍閥割據混戰狀態
C.北洋政府的統治范圍局限在北京
D.中國近代文官考試制度沒有建立
6.南京國民政府《考試法》規定:簡任官以上的文官無須考試,一般由曾任薦任最高級三年以上者升任,或從有“特殊著作”或“特殊貢獻”者中選任;對于一些所謂“有特殊貢獻者”也可以不通過任何考試即可由最高當權者破格提拔。該條款的實施 (  )
A.體現了文官制度的開放性
B.確立了國民黨政府的一黨專政
C.提高了文官隊伍整體素質
D.易導致政府內部拉幫結派現象
7.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制定了《公務員任用條例》。1930年,國民政府考試院成立,為國民政府最高考試機關、最高人事機構。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規定:“所有公務員均須依法律,經考試院考選、銓敘,方得任用。”這些舉措(  )
A.反映出公務員制度得到全方位推進
B.有效避免了任用親信現象的出現
C.為國民黨專制統治提供了政策基礎
D.有助于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題組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8.我國200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十四條規定:公務員職位類別按照公務員職位的性質、特點和管理需要,劃分為綜合管理類、專業技術類和行政執法類等類別。職位分類側重資歷條件和職務、職責相結合。這一規定 (  )
A.擴大了公務員的考錄范圍
B.有助于選拔和培養通才型人才
C.迎合了政府職能轉變需要
D.旨在建立清正廉潔的官僚隊伍
題組四 思維訓練
9.下表是1764—1895年清代地方官入仕途徑占比變化情況表。對表中現象解讀正確的是(  )
A.清代的科舉制度已經名存實亡
B.德行成為清代選官的主要標準
C.甲午戰敗加劇了賣官鬻爵現象
D.戰爭導致財政困難是重要原因
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紀中葉,英國政府既要負責治安、國防等傳統事務,又要管理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新的社會事務,政府工作變得復雜化和專業化。1854年,由于政府機構混亂,官員昏庸無能,英軍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因后勤供應問題傷亡慘重,人們對政府的管理能力強烈不滿,建立廉潔、高效政府的呼聲日益高漲。1855年,英國首相面對強大的壓力,頒布法令,建立不受黨派干涉的文官委員會,對被推薦的候選人進行考試。1870年,英國首相再次頒布法令,規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文官委員會有權獨立決定文官的基本錄用條件。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文官制度最先在英國確立。
——摘編自徐愿《英國近代
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響》
  材料二 1928年 12月,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中國。隨著考試院的成立和《公務員考試法》《公務員任用法》《公務員考績法》《公務員懲戒法》等一系列法規的頒布,公務員制度逐漸形成和完備。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包括考選制度和銓敘(舊時一種選官制度,按資歷或勞績核定官職的授予或升遷)制度兩大部分,由考試院具體負責管理公務員的考試、任用等。1933年頒布《公務員退休法》,1947年《公務員退休法》提高了公務員退休薪資待遇。1935年頒布的《公務員任用法》規定:“曾于中華民國有特殊功勛,或致力國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勞者,經證明屬實,即可免試任為公務員。”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規定,政府公職人員必須加入國民黨,重要職位的公務員“應由該黨長官,促研究黨義,隨時介紹入黨”。“與黨無深切關系,特非所宜,突出黨性”的公務員制度成了國民黨的工具。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英國文官制度形成的原因。(6分)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請對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作出評價。(8分)
題組五 綜合題組
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內容 出處
清政府的官制改革引進了諸多新因素,其頒布的許多章程,如《各省咨議局章程》《咨議局議員選舉章程》《資政院院章》《欽定憲法大綱》等都一定程度體現了憲政的推進,促成了政治體制的現代化 楊寧一主編《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北京政府組織系統(1913年)……除特任官外,行政官員又分成三級九等:第一、二等為簡任官,由總統任命;第三等至第五等為薦任官,由所屬長官推薦給中央政府任命;第六等至第九等為委任官,由各所屬長官直接任命 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人把革命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在領導各根據地蘇維埃政權建設的過程中,工作人員的合理任用日益成為一個關系蘇維埃政權穩固的關鍵問題。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為蘇區工作人員的任用提供了強固的政權載體 步海洋、朱小理《論蘇區干部任用制度的特點及其啟示》
1982年,《吸收錄用干部問題的若干規定》頒布,文件規定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吸收錄用干部要實行公開招收、自愿報名等原則。同時,文件還明確了考試的具體方法和程序,并確定政府人事部門的主導作用 句華《中國公務員錄用制度的發展歷程與變革趨勢》
從表中任選一個角度,圍繞“官員的選拔”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實準確,條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基礎過關練
1.C 2.D 3.B 4.A 5.A 6.D
7.D 8.A 9.D 10.C 11.B 12.A
1.C 依據材料“1888年,清政府準設算學科取士”“1898年,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1905年,科舉制被廢除”可知,傳統科舉考試已不能適應當時的情況,清政府迫于形勢做出一系列改革,C項正確。“全面確立”表述錯誤,排除A項;選官制度的改革并沒有解決清政府的統治危機,排除B項;戊戌變法開始于1898年,與題干時間不完全相符,排除D項。
2.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這適應了當時對新式人才的選拔要求,D項正確。清政府為了應對日益高漲的革命浪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并沒有解決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排除A項;根據材料不能得出這些措施保持了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的結論,排除B項;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排除C項。
3.B 根據材料可知,1909年時新式學堂獲得了一定發展,學堂數目和學生人數都已形成一定規模,新式學堂的發展培養了新式人才,為官員選拔提供了人才支撐,B項正確。清末基礎教育尚未實現普及,排除A項;清末中國貧窮落后,教育落后局面尚不能完全改變,排除C項;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排除D項。
4.A 通過學堂選官以及留學畢業生選官進入仕途的士子,具有一定的新式思想和較高的文化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優化晚清的官僚隊伍結構,A項正確。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排除B項;選官制度的變化得益于社會發展的需要,而非科舉制度的廢除,排除C項;1905年學部的設立,標志著中國的選官制度進入一個新階段,排除D項。
5.A 根據材料可知,晚清的選官考試,考試內容豐富、對考生多方面評價,這有利于官員文化素養提升,A項正確。晚清選官制度的改革并未緩解嚴重的社會危機,排除B項;晚清選官制度變革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選官考試內容,無法反映選官是否公平公正,排除D項。
6.D 根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末新政時期,清政府對學堂考試選出的官員、留學畢業生等都給予官階,這是新式選官制度與舊式授官制度相結合的表現,說明選官方式新舊并存,D項正確。新式教育在洋務運動中就已經開始起步,排除A項;由材料不能得出改革科舉成為共識,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授予新式學堂畢業生、留學生官階,考試與甄別是北洋政府時期選拔官員的兩種主要方式,排除C項。
7.D 依據材料“一是考選權……必須設獨立的機關,掌管考試權。無論大小官吏都必須經過考試……再一個是糾察權,專管監督政府官員……的事”并結合所學可知,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強調官員須經考試合格后方得任用,這一思想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D項正確。
8.A 根據“官名僅表示為官者的職務而不再表示其身份和特權”可知,這一改革使官名不再是身份和特權的象征,體現了民主、平等的時代潮流,A項正確。改革官制并不一定能保證中央行政體制的連續性,排除B項;“消除了”和“踐行了”的說法都過于絕對,排除C、D兩項。
9.D 據材料“民國二十年頒布的一張甄別證書”并結合所學可知,國民政府效仿北洋政府,對一般在職人員采用甄別審查措施,其目的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D項正確。民國二十年是1931年,北洋政府統治1928年已結束,排除A項;甄別證書不只是文官考試后頒發的證書,排除B項;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的《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此時女性不具備被甄別的資格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
10.C 根據材料可知,民國時期的公務員甄別既關注成績,又關注德行,即注重德才兼備,C項正確。公務員甄別需要關注個人政績、品行、職業素養等多方面內容,排除A項;雖然公務員甄別注重德才兼備,但不能保證合格官員都具有實際才能,B項表述絕對化,排除;1905年,科舉制被廢除,排除D項。
11.B 根據材料可知,民國時期的高等考試錄取人數不斷增加,但實際機關名額有限,很多通過考試的人不能得到任用職位,可見當時公務員考試與任用存在脫節,B項正確。
12.A 結合所學可知,我國確保“好干部標準落到實處”的前提是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在堅持貫徹中國共產黨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則下,我國逐步實現了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特別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斷加強法制建設,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A項正確。
能力提升練
1.C 2.D 3.A 4.D 5.B 6.D 7.D 8.C 9.D
1.C 
材料并不能反映舊式教育退出歷史舞臺,排除A項;材料批判的是學堂分科制度下,學生所學非所用,并不是肯定新式學堂利于培養人才,排除B項;陳曾佑肯定了學商的作用,并沒有體現出重農抑商思想,排除D項。
2.D 根據材料可知,1903年的科舉考試中,考試題目已不再是傳統的題目,也不再使用八股文題材,反映了科舉考試受到社會思潮影響,發生了變化,D項正確。八股文題材不再使用并不意味著八股取士正式廢除,排除A項;改革科舉制主要是受時代變遷和向西方學習思潮的影響,不是得益于新式學堂的建立,排除B項;“掙脫傳統文化束縛”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
3.A 
新文化運動開始于1915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廣泛傳播,C項錯誤;D項“徹底拋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4.D 
材料未體現清政府的統治狀態,無法得出清政府統治已無藥可救,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這次選官制度改革的結果,無法得出B項結論,排除;材料未強調官員的選拔方式,無法得出其具有多樣性,排除C項。
5.B 根據材料可知,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文官制度的實際施行范圍主要限于中央政府,有實力的地方軍閥往往自行委任官吏。結合所學可知,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軍閥割據混戰,導致中央與地方官吏選拔分離,B項正確。A項是外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北洋政府的統治范圍在全國,排除C項;1913年,北洋政府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標志文官考試制度建立,排除D項。
6.D 根據材料可知,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存在舉薦文官的現象,舉薦官員制度容易出現政府內部拉幫結派現象,D項正確。舉薦文官制度容易導致政府內部出現拉幫結派現象,并不是體現文官制度的開放性,排除A項;國民黨一黨專政情形并不只是通過舉薦文官來確立的,排除B項;舉薦制度容易導致政府內部幫派、貪腐產生,不利于提高文官整體素質,排除C項。
7.D 根據材料可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通過制定條例和法律,對官員選拔作出了較為細致的規定,有利于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D項正確。A項“全方位推進”表述夸大,排除;“有效避免”表述錯誤,這些舉措實施后,南京國民政府仍出現任用親信的現象,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選官制度與國民黨專制統治的關系,排除C項。
8.C 
材料信息 獲取信息 推知結論
公務員……劃分為綜合管理類、專業技術類和行政執法類等類別 公務員分 類精細化 管理科學化,適應了政府職能轉變需要,C項正確
材料并未強調擴大公務員考錄范圍的信息,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通才型人才只是公務員人才的其中一類,而非全部,排除B項;材料與政府廉政建設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
9.D 
10.答案 (1)原因: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的發展;政府職能的變化;克里米亞戰爭的影響;英國民主政治的發展;社會各界的強烈要求。(6分,任答3點即可)
(2)評價:通過考試的方式選拔公務員,有利于提高公務員的素質和保證國家機構的正常運作;強調資歷和勞績,有利于調動公務員的積極性;突出黨性,一黨專政,不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用人唯親,易導致政治腐敗。(8分)
解析 歷史辯證思維要求學生將歷史人物、事件、現象或觀點放到一個聯系發展的整體中去,引導學生認識歷史事物,系統完整地考察歷史對象,讓學生在對立統一,辯證歷史思維中進行訓練。通常我們在評價某一歷史人物、事件、現象時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既要看到其積極影響又要看到其消極影響。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總結。
(2)從積極、消極兩個方面進行評價。
11.答案 示例
論題:近現代中國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和社會局勢相關。(2分)
闡述:清末,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清政府采取自救的方式推行新政,廢除科舉制,改革官制,實行學堂選官制。隨著傳統科舉選官制度的廢除和西方文官制度的傳入,辛亥革命后確立了官員選拔的法制模式,北洋政府出于對文官人員的需要,制定了法令體系較完備、文官考試種類繁多的選官制。大革命失敗后,隨著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提出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廣泛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圍剿”斗爭取得階段性勝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借鑒蘇聯經驗和蘇區的斗爭實踐等加強了蘇區干部任用制度的建設。新中國成立后,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展推動了新中國干部隊伍建設,提高了政府機關和干部的行政效率,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8分)
總之,近現代中國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體現了傳統性與現代性的結合。(2分)
(“示例”僅供參考)
解析 首先,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近代以來中國選官制度的變革與時代局勢發展關系密切,由此擬定論題為近現代中國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和社會局勢相關。其次,闡述時,可從清末民族危機加深對新政的影響;辛亥革命對官員選拔的影響;大革命失敗后,對各根據地蘇維埃政權建設人才選拔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對人才選拔的影響等角度進行分析,突出局勢發展對人才選拔的影響。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共16張PPT)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知識點1 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1.科舉制度的變化
(1)背景: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開展。
(2)表現
①1898年,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
②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
③戊戌變法失敗后,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④1901年,清政府通令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
學堂。
⑤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
必備知識 清單破
圖解歷史 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
2.選官制度改革
(1)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正式設立。
(2)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三等。
(3)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后,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
知識點2 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
(1)依據: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
(2)內容:孫中山認為,在官員選拔方面,應以考試制度為主,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
和任用;完善國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
(3)意義: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對日后民國文官制
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2.北洋政府時期
(1)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考試和甄別。
(2)1913年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
(3)甄別主要是指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
成績等決定其能否留任。這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意在保持行
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1)“官吏”稱謂逐漸被“公務員”代替。
(2)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試法》。
①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
②實施過程中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
知識點3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1.干部制度
(1)繼承:新中國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的干部制度。
(2)發展: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
制度。
(3)完善:改革開放后,干部制度進入改革和進一步完善階段,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獎
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4)根本原則:黨管干部。
2.國家公務員制度
(1)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
(2)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
定點1 晚清時期選官制度的變革
材料 晚清選官制度變革進程先后歷經1840—1898年的初步嘗試、1899—1905年傳統選官
制度的徹底廢止和新式選官制度的形成、1906—1911年新式選官制度的發展三個階段。在
這近乎于革命性的進程中,科舉選官制被徹底廢止,學堂選官制度、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
議員選舉制度成為新式選官制度的主體性內容。但是由于晚清統治者守舊與變革思想的矛
盾沖突以及封建儒家思想的長期沉淀,傳統選官制度中生員補考優貢、拔貢與考職,舉貢會
考,封贈和蔭典,保舉,捐納等方式仍然沿襲了下來。
——摘編自張靖《晚清選官制度變革研究》
關鍵能力 定點破
1.晚清時期選官制度變革的特點
(1)晚清時期選官制度變革是清王朝在國內社會危機、各種權勢集團的政治壓力以及西方列
強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強大挑戰下被迫作出的一種積極的政治反應,是對清王朝危亡形勢
的迫不得已的應戰。
(2)廢止科舉取士制度,實行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議員選舉,士紳參政,選拔軍事人才
等都是必然舉措,而不純粹是政治舞臺上的騙局和鬧劇。
(3)晚清選官制度變革奉行改制不改體,堅持實行封建專制制度,在政治上進行專制高壓。
(4)晚清選官制度變革是各種政治力量較量的結果,為現代文官制度的出臺奠基。
2.晚清選官制度變革的影響
(1)積極影響:推動了晚清官制改革,為社會發展積累了人才,推動了學堂教育的發展,在一定程
度上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
(2)局限性:存在著急功近利、新舊雜陳、權限不清、職責不明等問題,變革的根本目的是維
護封建專制統治。
典例1 宣統己酉年(1909年),清政府舉行留學回國人員的“洋科舉”,并出臺《考試畢業游
學生章程》,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共舉行了7屆留學生考試,共授180余人進士出身,還有因留
學人員所學專業獲得了新的稱號,比如“工科舉人”“商科進士”等,民國風云人物山西王
閻錫山曾被授予“步兵科舉人”。以上現象說明這一時期的清朝選官 (  )
A.采取有序方式推進
B.留學人才地位提高
C.帶有近代化的色彩
D.側重選拔留學人才
C
思路點撥 根據材料信息“留學生考試”“新的稱號”“工科舉人”“商科進士”等可知
這不同于傳統的科舉制考試。
解析 清政府舉辦了針對留學生的“洋科舉”,雖仍然采取科舉制分科考試的基本辦法,但
考試內容是新式的西學,還授予了順應時代潮流的新稱號,說明這一時期的清朝選官具有近
代化的色彩,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選官方式的推進程度,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留學人才地
位前后對比的信息,排除B項;科舉制被廢除后,清朝選官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學堂選官,二是
留學畢業生選官,材料無法體現側重選拔留學人才,排除D項。
定點2 比較西方文官制度與中國公務員制度
材料 西方文官制度從產生到發展的一百多年歷史表明,其基本內容和特點是一致的,如對
職位進行分類;“考績制”的廣泛運用;重視對文官的培訓;文官制度法制化;恪守“政治中
立”原則;講求“職業道德”;等。中國公務員必須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捍衛和執行
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各項事業的核心力量,公務員制度是黨的干部制
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公務員的管理上,強調要堅持黨的組織領導,貫徹黨的組織路線,保持黨
對政府重要領導人選的推薦權。
——摘編自劉然《西方文官制度與我國公務員制度比較》等
不同點 西方文官制度 中國公務員制度
產生的社會政治背景 多黨派執政,旨在解決“政黨分肥制”的弊端 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對現行干部人事制度的一些弊端進行改革
對公務員的政治要求 實行“兩官分途”。政務官由選舉產生,對選民和執政黨負責;事務官通過考試錄用,職務常任,堅持“政治中立”原則 有明確的政治要求,是黨的干部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接受黨的領導和人民的監督
管理體制 獨立的管理系統,不受政黨干預 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
公務員的價值取向 特殊的利益集團 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淘汰管理 職務常任 形成了優勝劣汰的良好機制
1.不同點
2.相同點:公開考試,擇優錄取;對職位進行分類;“考績制”的廣泛應用。
典例2 中國公務員制度區別于西方公務員制度的本質特征,也是中國公務員管理體制的一
個鮮明特點,是中國共產黨對公務員的管理起著領導與指導作用。需堅持的原則是 ( )
A.又紅又專   B.任人唯賢
C.黨管干部   D.德才兼備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黨管干部是中國公務員制度需堅持的原則,C正確;“又紅又專”
曾是中國共產黨對干部和知識分子提出的一項政策性要求,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任人唯
賢、德才兼備不是中國公務員制度區別于西方公務員制度的本質特征,排除B、D。
C
學科素養 情境破
素養 唯物史觀——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變
情境探究
材料 不同歷史時期,選官的方式不同。先秦時期主要是“世官制”,但是商鞅打破傳統的
選官制度,按軍功大小授予官位。漢高祖多次下詔讓各地官員舉薦賢人能士,幫助朝廷治理
國家。到漢武帝時,正式形成察舉、征辟制度。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選官制度,注重門第
出身,以門第為選官標準,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
隋文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朝繼承和完
善科舉制度。
——摘編自向仕碧《對古代選官制度變遷的認識》
問題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歷程和原因。
唯物史觀題思考角度:主要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角度考慮,站在
一個宏觀的視角看待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認識到一定時期的文化、政治是一定時期經
濟發展的產物,所以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也是奴隸經濟、封建經濟不斷發展的產物。
提示
講解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唯物史觀核心素養的理解與運用。
解答本題時需要學生掌握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并具備結合相關知識對這些原理靈活運用的能力。首先回顧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歷程,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祿制)—戰國商鞅
變法實行軍功爵制—漢代察舉制—魏晉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和改革都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即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對生產關系作出變革。如科舉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政治的局面,有利于強化中央集權,使更多有真才實學的人加入官員隊伍中,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進社會的發展。解答本題最后的落腳點要在生產關系的調整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典例呈現
例題 唐代進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不能直接為官,要想步入仕途,還得通過吏部選
官考試。吏部選官標準有四條:“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
判,文理優長。”由此可知,唐代 (  )
A.考試程序更加嚴謹
B.吏部選拔了最為優秀的官吏
C.選拔官員途徑多元
D.政府對官員的素質要求較高
解析 據材料“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等
信息可知,在科舉考試之后,唐代還有吏部選官考試,吏部選官考試重視應試者的儀表氣質、
語言表達、書法、邏輯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這說明唐代注重官員的綜合素養,對官員的基本
素質要求較高,D項正確。
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璧山县| 华亭县| 恩施市| 定结县| 德阳市| 凌海市| 石泉县| 剑河县| 玉溪市| 沙湾县| 锡林浩特市| 宝兴县| 神农架林区| 福安市| 蒙山县| 邢台县| 太康县| 黔西县| 铁力市| 丹江口市| 基隆市| 新蔡县| 盐山县| 抚宁县| 托克托县| 满洲里市| 清流县| 富川| 元谋县| 双牌县| 嵊州市| 育儿| 浦江县| 当雄县| 福州市| 黔江区| 个旧市| 芦山县| 凯里市| 万州区| 龙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