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拔高練高考真題練考點1 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1.(2020課標Ⅲ,24)下圖為不同時期的部分貨幣,據圖可知,其形制變化的共同原因是( )A.鑄鐵技術的進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審美觀念的不同 D.國家統一的推動2.(2022湖北,3)唐玄宗針對民間銷毀銅錢用于鑄造銅器的現象,下詔曰“今天下泉貨益少,幣帛頗輕,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銅器,由官府統一收購冶煉出的銅鉛錫,杜絕私自買賣。制定該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B.鑄幣材料嚴重短缺C.銅鉛錫專賣措施失效D.銅錢流通范圍有限考點2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3.(2023浙江1月選考,5)明萬歷九年(1581),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這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下列項中,對張居正推廣一條鞭法前所處的經濟狀況,表述正確的是( )A.白銀已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B.通過清丈全國土地,土地兼并現象已經得到根本遏制C.美洲等地白銀的大量流入,解決了明朝府庫空虛問題D.商品經濟已超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據優勢地位4.(2021遼寧,5)蠲免是中國古代朝廷根據地方民力對百姓應征賦稅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災賑蠲外,凡逋負(拖欠賦稅)之在民者,與銀谷食種之貸而未收者,遇國家慶典,或巡幸,或軍興,輒止勿責”。據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A.減輕地方財政負擔 B.穩定地方社會秩序C.遏制地方官員貪腐 D.提高民眾生活水平5.(2021山東,7)1913—1921年,中國海關稅征收額受國際局勢影響出現了一定變化。下列各項反映這一時期變化狀況的是( )高考模擬練1.(2023遼寧沈陽二模)戰國時期各國境內都有他國的貨幣。燕地出土有趙、韓、魏的布幣和齊、趙的刀幣;趙地出土有韓、魏的布幣和齊、燕的刀幣;巴蜀地區還出土過燕國的刀幣。這反映了戰國時期( )A.長途販運的興盛 B.商品經濟的發展C.貨幣統一的缺失 D.貨幣流通的廣泛2.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取消郡國鑄權幣,專令水衡都尉所屬的鐘官、辨銅、均輸三官負責鑄造新的五銖錢,名為三官錢。他還責成各郡國把以前所鑄的錢幣一律銷毀,所得銅料輸給三官。漢武帝此舉( )A.意在打擊地方諸侯 B.加強了君主專制C.適應休養生息需要 D.健全了貨幣體系3.《魏書》記載,太和改制以前,“錢貨無所周流”。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鑄行太和五銖,“雖利于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揚之市”“不行于天下”、黃河流域的河北諸州“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也”,河南諸州也是各種貨幣和谷帛雜用。這說明當時( )A.物物交換是主要交換形式B.實物稅取代貨幣稅成為主體C.南方政權的整體實力占優D.北方商品經濟一度嚴重衰退4.南北朝時期,部分政權開始發掘貨幣的流通性與政治宣傳間的切合點,鑄造了“漢興錢”等;唐朝在擊敗關東地區最大割據勢力后仍有小股抵抗力量存在的情況下,發行了“開元通寶”。這些做法( )A.旨在增強國家認同感B.表明貨幣鑄造走向了規范化C.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D.成為古代年號錢發行的開端5.唐宋之后的封建政府對農民的脫離戶籍、逃亡等現象逐漸漠視,而把更多精力放在核對土地面積登記是否屬實,是否存在土地隱報上。這反映出當時( )A.民本思想得到有效貫徹B.政府管理職能漸趨弱化C.賦稅政策發生重大變化D.工商業經濟的迅速發展6.一條鞭法推行之初,張居正心懷擔憂地說:“果宜于此,任從其便;如有不便,不必強行。”在實行進程中,全國各地適時出臺不同的征收標準和稅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上述史實表明,明朝在賦役改革時力圖( )A.消除賦役不均現象 B.限制白銀流通范圍C.嚴密控制人丁戶籍 D.避免激化社會矛盾7.有現代學者認為,“攤丁入畝”對清代人口的增長作用是有限的,開始時口號作用和取消丁稅后大量隱匿人口的查出,才使人口的表面數字猛增;清代人口增長主要是醫學的發展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和外來高產農作物的種植推廣。這說明( )A.歷史越久遠研究就越接近真相B.對同一事物的認知有不同解讀C.傳統的觀點均存在諸多的不足D.政策的作用不可能有具體結論8.厘金是清王朝于1853年對幾乎所有商品開征的一種商品貿易稅。所謂“厘金”主要是對過境商品進行征收。厘金最濫時期,全國厘卡一萬多處,密集地區,幾十里地就設置多個厘卡,過境商品層層扒皮。貨物逢關抽厘,稅率較高且重復征收。厘金的實施( )A.抵制了外國商品的傾銷B.阻礙了國內統一市場發展C.瓦解了傳統的自然經濟D.沖擊了清政府的海禁政策9.1861年,恭親王奕?上書清朝皇帝,正式聘請英國人赫德接手清朝海關事務。赫德把持海關大權,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追溯,使清朝海關稅收由500萬兩上升到13 400萬兩。由此可知,近代中國海關稅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大幅提高海關稅率 B.晚清政府推行新政C.實行統一國境關稅 D.引入西方管理理念10.1864年8月總理衙門頒布條例:“各關所有外國人幫辦稅務事宜,均由總稅務司(英人赫德)募請調派,其薪水如何增減,其調往各口以及應行撤退,均由總稅務司做主……各口稅務司、總辦、扦子手、頭目四項,若有不妥,由總稅務司一人做主撤退。”這種英人控制中國海關現象的直接影響是 ( )A.便利了列強對華拓展市場B.刺激了民族工業的產生C.導致了經濟結構開始變動D.削弱了清政府統治地位11.1947年夏季,解放區各地區之間的貿易聯系和物資交流日益增多,但各解放區當時流通的貨幣有300種之多,成為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的重大障礙,給野戰軍機動作戰也帶來很大困難。這可以用來說明( )A.國民黨濫發貨幣導致幣制混亂B.幣制混亂制約了戰略反攻C.解放區貨幣統一工作的緊迫性D.經濟發展有賴于貨幣穩定12.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1990年全球貨幣總儲備中,美元占51%,歐洲貨幣占30%;1998年,美元比重上升至66%,歐洲貨幣下跌至15%;2002年,美元比重為65%,歐元為19%。這一統計說明 ( )A.美國仍保持強勢的國際經濟地位B.歐洲一體化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C.美元喪失了調節國際收支的功能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美國所控制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市舶司(使)是唐、宋、元、明時期在對外貿易港口設立的辦事機構。唐代采取鼓勵海上貿易的政策,提出對蕃商要優禮相待,“常加存問”,對輸入的蕃貨“不得重加率稅”,十分注意政治影響。宋代市舶司基本沿襲唐制,但較唐代略為完善,其管理職能較近代海關更廣。元代仍沿用唐宋舊制,但管理制度更為周密,制定并完善了包括市舶原則、征收關稅、市舶刑罰以及從事官營海外貿易等一系列制度。明朝初期,朝廷把發展海外貿易限制在貢舶范圍內,對海外諸國朝貢的貨物不予征稅。隨“貢品”帶來的貿易貨物實行高價收買的“給價收買”制度,這對財政產生了不利影響。明武宗正德年間,朝廷實行抽分制;到隆慶時期,已默允私人下海貿易,海外貿易興旺。——摘編自關鏡石《市舶原則與關稅制度》 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清政府在各口岸設立貿易管理官員。但因海關官員經常勾結外商貪污受賄及對近代外貿知識和稅務知識的缺乏,海關稅收制度混亂不堪。在太平天國起義的沖擊下,上海海關關稅一度出現英、美、法三國領事“越俎代庖”自征自稅的局面。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主張建立新海關制度,由“警醒”的“外國分子和中國官員聯合起來”共同管理海關。1854年,英、美、法三國與清政府簽訂《上海海關組織協定》,由三國領事館各出一名人員聯合組成關稅管理委員會,共同管理海關事務,中國的關稅管理權從此逐步落入外人之手。——摘編自蔣清宏《中國近代海關行政制度研究(1854—1869年)》 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海關長期由來自英、美等國的外國人擔任高級行政長官,稱為外籍稅務司制度。1949年10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成立了海關總署,統一掌管全國一切海關事宜,結束了洋人控制海關的歷史。根據當時的國際環境,中國海關實行以高關稅為特征的貿易統制政策,強調“進嚴出寬”,進出口總額不斷攀升,1956年,中國實現了貿易順差。——摘編自婁萬鎖《中國海關治理七十年:歷程、經驗及展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市舶制度的特點及其成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世紀50年代清政府建立新海關制度的背景。(6分)(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海關制度演變的認識。(6分)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高考真題練1.B 2.B 3.A 4.B 5.A1.B 由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商周時期商業初步發展,為便于商品交易使用貝殼做貨幣;春秋戰國時期商業進一步發展,因而本身具有較高的價值,同時又便于攜帶和保存的布幣在一些諸侯國流通;西漢為適應“大一統”時期的商業發展,將貨幣鑄造權收歸中央,發行五銖錢,因此以上貨幣形制變化的共同原因是商品交易的需要,故選B項。商周貝幣不是金屬貨幣,故排除A項。貨幣形制的變化突出的是實用性,故排除C項。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并沒有實現統一,故排除D項。2.B 據材料可知,民間銷毀銅錢鑄造銅器導致嚴重錢荒,于是政府禁止私造銅器、實行銅鉛錫國有,即鑄幣材料嚴重短缺導致制定該政策,故選B項;材料信息不涉及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且材料強調民間銷毀銅錢導致錢荒,排除A項;“遂禁止私造銅器,由官府統一收購冶煉出的銅鉛錫,杜絕私自買賣”說明銅鉛錫專賣是剛制定的新政策,排除C項;唐代銅錢在全國流通,使用范圍廣泛,排除D項。3.A 明朝能夠推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是因為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白銀自美洲等地大量流入,白銀已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故A項正確。在中國封建土地所有制之下,土地買賣和兼并是其根本特點,封建王朝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清丈全國土地只能緩和土地兼并,排除B項;白銀的大量流入,并不能充分解決明朝府庫空虛問題,排除C項;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始終是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排除D項。考場速決B、C兩項表述過于絕對,可以排除。在我國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一直占據優勢地位,排除D項,得出A項正確。4.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蠲免政策旨在減輕百姓的負擔而非減輕地方財政負擔,故A項錯誤。古代中國賦稅沉重,而在災荒等特殊時期免除百姓賦稅顯然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穩定地方社會秩序,從而達到穩定統治的目的,故B項正確。實行蠲免政策的目的不是遏制地方官員貪腐,政策本身也起不到遏制地方官員貪腐的作用,故C項錯誤。實行蠲免政策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并不是為了提高民眾生活水平,故D項錯誤。5.A 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商品輸出和掠奪中國原料的數量都大幅減少,因此這一時期中國的海關稅征收額出現下降趨勢,而1918年一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國家卷土重來,商品輸出和掠奪中國原料的數量又急劇增加,導致海關稅征收額大幅上升,據此分析只有A項符合這一變化趨勢,故A項正確。高考模擬練1.B 2.A 3.D 4.A 5.C 6.D7.B 8.B 9.D 10.A 11.C 12.A1.B 戰國時期各國境內都有他國的貨幣,這是由于各國之間經濟往來頻繁,說明了戰國時期商品經濟獲得了發展,B項正確。長途販運興盛是在明清時期,排除A項;貨幣統一的缺失、貨幣流通的廣泛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現象,沒有說明材料的實質,排除C、D兩項。2.A 漢初地方諸侯擁有鑄幣權,他們據此蓄積實力,對抗中央,漢武帝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的主要目的是打擊地方諸侯,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中央對地方采取的措施,是加強中央集權,而非君主專制,排除B項;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漢武帝改變了這一政策,排除C項;健全貨幣體系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3.D 據材料可知,北魏統治下的黃河流域,民間仍使用物物交換,貨幣的流通受到阻礙,結合所學可知,魏晉以來到北魏時期,北方長期動蕩,社會經濟受到破壞,商品經濟發展出現嚴重衰退,從而影響了貨幣的流通,D項正確。北魏既有物物交換,也有貨幣交換,僅從材料難以斷定物物交換是主要交換形式,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貨幣流通受到阻礙,而不是政府的稅收情況,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南北方政權實力的對比信息,排除C項。4.A 材料未提及貨幣鑄造的工藝、流程、制度等,無法體現貨幣鑄造走向了規范化,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貨幣的政治宣傳功能,而不是經濟功能,排除C項;“開元通寶”不是年號錢,排除D項。5.C 結合所學可知,唐宋之后,賦稅制度從“舍地稅人”向“舍人稅地”發展,符合材料“把更多精力放在核對土地面積登記”等信息,C正確;賦稅制度的調整不能體現民本思想的有效貫徹,A錯誤;材料未體現政府管理職能漸趨弱化,B錯誤;唐宋調整征稅依據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現象的加劇,與工商業經濟的發展沒有直接關系,D錯誤。6.D 一條鞭法在推行的過程中,堅持因地制宜,不一律強求,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激化社會矛盾,D項正確。“消除”一詞表述過于絕對,且根據材料“全國各地適時出臺不同的征收標準和稅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可知,全國各地出臺不同的征收標準和稅率,說明仍然存在賦役不均的現象,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對白銀流通范圍的限制,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對人丁戶籍的嚴密控制,排除C項。7.B 根據材料“有現代學者認為,‘攤丁入畝’對清代人口的增長作用是有限的”“清代人口增長主要是醫學的發展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和外來高產農作物的種植推廣”可知,有的學者認為清代雍正時期國家實行的賦役政策對人口增長的作用有限,主要是醫學的進步和高產農作物的種植推廣促進人口增長,這說明對同一事物的認知有不同解讀,B項正確。歷史的久遠與歷史真相沒有必然聯系,排除A項;C、D兩項說法絕對化,均排除。8.B A 外國商品通過不平等條約取得了免納厘金的特權,厘金反而進一步削弱了我國商品的競爭力,有利于外國商品的傾銷 B 全國設置大量厘卡征稅,且稅率較高,這樣長途貿易就會無利可圖,從而不利于國內統一市場的發展 √C 厘金的實施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利于自然經濟的瓦解 D 鴉片戰爭使海禁政策走向破產,厘金推行于鴉片戰爭之后 9.D 1861年清政府任命英國人赫德管理海關后,引入西方海關管理制度,結果關稅大幅增加,D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主要原因是赫德采用西方的管理制度,而不是提高海關稅率,排除A項;清末新政是于1901年開始的,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實行統一國境關稅,排除C項。10.A 中國海關由英國人把持,并且事務均由其做主,這便利了列強對華傾銷商品,A項正確;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產生,B項錯誤;鴉片戰爭后經濟結構開始變動,C項錯誤;D項所述內容夸大了材料現象的影響,排除。11.C 解放戰爭時期,各解放區流通很多種貨幣,阻礙了經濟發展,也給野戰軍機動作戰帶來很大困難,說明解放區貨幣統一工作具有緊迫性,C項正確。國民黨在國統區濫發貨幣,與各解放區貨幣無關,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解放區幣制混亂給野戰軍機動作戰帶來很大困難,并沒有涉及“制約了戰略反攻”,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貨幣統一問題,而不是貨幣穩定問題,排除D項。12.A 據材料可知,美元在全球貨幣總儲備中,始終保持超過50%的比重,說明美國仍保持強勢的國際經濟地位,A項正確。歐洲一體化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但與材料主旨不符,且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瓦解,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美元喪失了調節國際收支的功能,排除C項;D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13.答案 (1)特點:注重政治影響;在延續中不斷完善;管理職能較近代海關更廣;管理制度周密;經濟功能日益突出;主要維持朝貢貿易。(3分,答出3點即可)成因:受朝貢體制影響,統治者追求萬國來朝;小農經濟占主導,海外貿易的規模相對有限;在重農抑商觀念下,統治者輕視海外貿易的財政效益;統治者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調整市舶制度。(3分,答出3點即可)(2)背景:清政府原有海關管理制度的落后;太平天國運動對上海海關管理的沖擊;中外貿易交往日益密切;西方列強尋求擴大在中國的權益。(6分,答出3點即可)(3)認識:中國古代市舶制度是專制體制和小農經濟下的產物,統治者重視其政治影響而輕視其經濟效益,不利于對外貿易的發展;近代由于半殖民地的性質,中國海關長期被外國人控制,使中國利權盡失;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實現完全的獨立,關稅控制權從外國人手中收回,海關總署的成立促進了新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為新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工業化建設創造了有利的環境。中國現代海關治理應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充分發揮現代海關服務于經濟建設的功能,推動海關制度不斷趨時更新,探索中國特色海關治理新模式。(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 (1)第一小問,由材料一“十分注意政治影響”“宋代市舶司基本沿襲唐制,但較唐代略為完善,其管理職能較近代海關更廣”“管理制度更為周密”“朝廷把發展海外貿易限制在貢舶范圍內”可得出答案。第二小問,從朝貢體制的影響、小農經濟的主導地位、重農抑商觀念的影響等方面分析。(2)根據材料二“海關稅收制度混亂不堪”“在太平天國起義的沖擊下”“英、美、法三國領事‘越俎代庖’自征自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答案。(3)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古代、近代、新中國成立后海關制度的性質、作用、局限性、經驗教訓等方面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