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拔高練高考真題練考點1 中國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1.(2023海南,2)據東漢《乙瑛碑》載,魯相乙瑛向朝廷陳請,為孔廟增設一名百石卒史來守廟并掌管禮器(流程如下圖)。這一史實最適合用來說明,當時( )(注:①—⑦表示處理此事的先后步驟)A.國家行政中樞權力的逐漸擴大B.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日益鞏固C.傳統社會道德秩序的漸趨規范D.封建國家不同職能的有效履行2.(2023廣東,3)兩晉時期參預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統計表朝代 高門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西晉 48% 19.1% 32.9%東晉 78.4% 7.4% 14.2%上表的變化反映了( )A.江南士族擅權日甚B.豪強勢力的膨脹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專制皇權的弱化3.(2022廣東,3)下圖為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 )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4.(2022全國甲,25)西晉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開府,坐鎮地方,手握重權。唐玄宗在京城專門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諸王,由宦官管理,稱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孫院”。此后,唐朝沿用該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對皇子皇孫的安置( )A.削弱了藩鎮勢力 B.強化了分封體制C.凸顯了專制集權 D.動搖了宗法制度考點2 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5.(2021山東,2)漢高祖時期,王國職官設置與朝廷基本一致。下表為此后西漢統治者對王國職官的調整概況,這些調整的出發點是( )時期 調整概況漢景帝時期 改丞相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漢武帝時期 郎中令減秩為千石;改太仆(秩兩千石)為仆(秩千石)漢成帝時期 裁撤內史;令相治民,與郡太守無異A.精簡地方行政機構 B.節約中央財政開支C.維護國家政治統一 D.廢除郡國并行體制6.(2023新課標,26)漢武帝時設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舉秀才。東漢,“州里”“州閭”“州黨”等語匯逐漸行用,意為同鄉,州刺史被尊稱為“使君”。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這在當時( )A.推動了察舉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C.有利于抑制豪強的勢力 D.強化了監察制度的效力7.(2023山東,4)北宋理學家張載認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簡則治之精,不簡則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則事無不治者?!瓰樘煜抡?奚為紛紛必親天下之事 ”這表明張載主張( )A.擴大地方權力B.恢復郡國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機構D.簡化官員選任程序考點3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8.(2023湖南,11)公元前27年,屋大維組織元首顧問議事會,成員包括執政官、行政長官等官員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維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議題,事先都經過這個議事會討論。這一機構的設立( )A.推動了民主進程 B.顛覆了寡頭統治C.削弱了元首權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9.(2021全國甲,32)古希臘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寫道,雅典某陪審員對他兒子說,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盜竊過公款的溫柔的手”遞給他,并向他鞠躬:經過這么一懇求,他的火氣也就消了,隨即進入法庭。這可以用于說明,在古代雅典( )A.司法審判不能體現民意 B.民主政治制度已趨于完善C.直接民主無法確保正義 D.公民法注重調解經濟糾紛考點4 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10.(2022浙江6月選考,19)歷史進程中的變革是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在美國制憲會議中,圍繞代表權問題,州權主義者不愿屈從“大州支配”,以小州退出聯邦同大國結盟相要挾;國家主義者也不甘示弱,宣布大州“不會在任何其他方案上結盟”,聲稱如果小州脫離聯邦,就不惜以軍事手段解決問題。雙方最終在參眾兩院議席分配比例等問題上達成妥協。這一結果體現了( )A.“孤立主義”原則B.《人民憲章》原則C.“自由放任”原則D.“制約與平衡”原則11.(2022湖南,13)美國1787年憲法與德意志帝國憲法均確定了聯邦制度。美國參議院議席分配遵循各州無論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則,但在德國聯邦議會中普魯士邦則擁有足夠多的議席行使否決權。這一現象根植于兩國( )A.人民的自愿選擇B.各州(邦)實力不同C.建國路徑的差異D.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12.(2021廣東,13)1873年5月,法蘭西共和國總統梯也爾對君主派議員說:“你們不要弄錯,民眾絕大多數都站在共和國一邊。”君主派議員占優勢的議會隨后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爾被迫辭職。這反映了( )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響B.主權在民觀念的淡化C.代議制度的曲折發展D.三權分立體制的確立高考模擬練1.周朝有詢萬民三事的慣例。三事是:詢國危、詢國遷和詢立君。凡當國家有危難、遷都、選立嗣君的時候必須征詢“國人”意見?!吨芏Y》云:“若國有大故,則致萬民于王門”“大詢于眾庶”。由此可知,周朝 ( )A.社會輿論決定君王的決策B.政治體制具有原始民主色彩C.形成多渠道輿論監督機制D.人民群眾是國家權力的主體2.兩漢時期,涉及朝廷往例時,常有“漢家制度”“漢家故事”一類的提法,李唐時期,進而有“祖宗之制”“祖宗之法”的說法。趙宋則更有“祖宗家法”說。這種既稱“家法”,又特意冠以“祖宗”二字,說明 ( )A.宗法制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B.西漢與東漢實行相同的制度C.唐宋在政治制度上不斷創新D.統治集團借此維系封建秩序3.有學者研究認為,雅典的城邦民主所規定的平等的發言權、提案權及擔任公職的權利等,往往只有形式意義。原因在于,成千上萬的公民要在一天之內完成繁縟的議事日程,顯然無法詳細審議每一提案,更不可能給每個人足夠的發言機會。議題實際上往往被少數人壟斷,公民難免成為民主的陪襯。這可以用來說明古代雅典( )A.是寡頭政治的典型代表B.公民缺少最基本的權利C.城邦公民責任意識淡薄D.民主政治運作存在缺陷4.清代有官員上奏折建議:在奏折內將軍機處抬寫,以示優異。嘉慶皇帝降諭批評說:奏折內將軍機處抬寫,殊為不合。軍機處體制與部院衙門無異,向來奏折內從無抬寫之例,此時軍機大臣奉公守法,和衷辦事,何用汝輩阿諛奉承!據此可知( )A.內閣大臣受到軍機大臣的管轄B.中央決策運行機制有待完善C.奏折制度加強了君主專制權威D.嘉慶帝有意壓制軍機處地位5.1912年3月,袁世凱提名唐紹儀為內閣總理,組成了第一屆內閣。唐紹儀強調大總統發布命令須經國務員副署。袁世凱則不經過內閣副署發布王芝祥為南方軍宣慰使的命令,唐紹儀及其同盟會的四個閣員被迫辭職。上述現象表明( )A.責任內閣制度受到英國政治的影響B.唐紹儀為爭奪最高權力不擇手段C.袁世凱的獨裁行徑破壞了憲政體制D.同盟會成制衡袁世凱的重要力量6.下表所示為1943年晉察冀邊區第一屆參議會與會代表占比情況。這反映出當時( )代表 成分 共產 黨員 政府 人員 少數民 族代表 商界和 宗教代表 學者 代表 民運 領袖占比(%) 14.2 13.5 3.1 1.4 18.8 12.8代表 成分 國民 黨員 軍界 代表 婦女 代表 地主、 士紳 代表 其他 代表 —占比(%) 3.8 6.6 5.6 17.4 2.8 —A.抗日根據地民主政治得到發展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確立C.“三三制”原則在黨內首次提出D.邊區基層政權組織架構完善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高考真題練1.B 2.D 3.D 4.C 5.C 6.B7.A 8.D 9.C 10.D 11.C 12.C1.B 材料展示了魯相乙瑛向朝廷陳請為孔廟增設百石卒史的流程圖,通過流程圖并結合所學可知,東漢時,為加強皇權,增強了尚書臺的作用。圖中,地方封國的魯相增設一名卒史竟需要如此煩瑣的流程,且決定權掌握在中央皇帝手中,說明當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日益鞏固,故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行政中樞權力逐漸擴大,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傳統社會道德秩序問題,排除C項;由流程圖及題干材料并不能得出封建國家不同職能的有效履行,排除D項。2.D 根據材料可知,東晉時期與西晉時期相比,參預中央決策的官員中出身高門士族的比例大幅增加,說明當時門閥士族政治盛行,專制皇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和削弱,D項正確。東晉時期的高門士族主要指北方南下的士族而非江南士族,排除A項;豪強地主是兩漢時期的地方割據勢力,排除B項;高門士族占比增加說明當時門第選官比較盛行,客觀上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在當時的盛行,排除C項。3.D 圖示顯示出北齊時期的政府機構到隋唐時期變為明確的六部,這樣劃分使中央機構分工更加明確,故選D項;圖示中機構的變化與中樞決策權的加強無關,排除A項;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中央機構分工明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項。4.C 皇子皇弟在地方“手握重權”,有可能危及中央統治,到唐玄宗時,專門在京城修建宅邸,集中安置諸王,由宦官管理,又仿此建“百孫院”,這一做法加強了對皇子皇孫的控制,從而有利于加強專制皇權,故選C項。5.C 從表格信息可知,三代皇帝調整措施的基本思路是降低王國的地位、裁撤其機構并減少其職官俸祿,其目的是便于中央對王國的控制,從而起到維護國家政治統一的作用,故C項正確。精簡地方行政機構、節約中央財政開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B兩項排除。漢初皇帝只是想削弱王國的權力,消除王國對中央的威脅,并未徹底廢除郡國并行體制,故D項錯誤。6.B 材料“州部可以推舉秀才”說明州的權力有所擴大。根據材料“‘州里’‘州閭’‘州黨’等語匯逐漸行用”“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并結合所學可知,東漢后期“州”開始正式作為行政區出現,原本的“十三州”監察區開始正式成為行政區劃,而其行政長官權力也隨之大增,這容易導致地方豪強割據,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故B項正確。察舉制是西漢時期形成的自下而上舉薦人才的制度,排除A項;東漢時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的逐漸形成容易導致地方出現豪強勢力,“抑制”表述錯誤,排除C項;東漢時期,州刺史逐漸成為地方的行政長官,不再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監察官,這并未強化監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項。考場速決根據材料時間“東漢后期”,聯系教材知識可知是豪強地主勢力強大,推知不利于國家統一。7.A 材料涉及張載對封建制的看法,他將地方分權作為糾正“不簡”“不精”的辦法,他認為應當適當調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地方在履行一定職責的基礎上,享有必要的權力,這樣“則事無不治者”,故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張載對封建制的認知,沒有體現張載主張恢復漢代的郡國并行制度,B項錯誤;材料中張載主張適度擴大地方權力,而非健全中央機構,C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官員選任的問題,D項錯誤。8.D 公元前27年,古羅馬已經進入帝國時代,由執政官、行政長官等官員以及多名元老組成的元首顧問議事會依然有一定的政治參與權,這表明羅馬帝國初期依然保留了一些共和因素,D項正確。9.C 根據材料可知,雅典某陪審員在進入法庭審案前,有“盜竊過公款的溫柔的手”遞給他并向他鞠躬懇求,他便消了火氣,這說明陪審員審案易受個人主觀感情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典公民法庭的陪審員為抽簽產生,并不都是具備法律知識的專業人員,不能保證審案的公平公正,反映了雅典抽簽選舉這一直接民主的局限性,故C項正確。這只是古希臘一部文學作品對某一陪審員的描述,并不能說明古代雅典的司法審判不能體現民意,故A項錯誤;抽簽產生的陪審員審案易受個人主觀感情的影響,說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并不完備,故B項錯誤;材料主旨是雅典某陪審員進入法庭前受到個人主觀感情的影響,未體現公民法注重調解經濟糾紛,故D項錯誤。10.D 美國制憲會議上大小州之間矛盾重重,但是最終在參眾兩院議席分配比例等問題上達成妥協,即參議員每州兩名,眾議員按照各州人口比例選出,分別照顧了小州和大州利益,體現了制約與平衡的原則,D項正確。11.C 美國是由北美13個殖民地聯合組建的國家,無論大州小州一律平等,因此在美國參議院每州都平等地擁有兩個席位;德意志帝國是經過普魯士領導的王朝戰爭實現統一后建立的,普魯士在帝國中占主導地位,因此“在德國聯邦議會中普魯士邦則擁有足夠多的議席行使否決權”,故選C項。12.C 總統梯也爾對君主派議員說“民眾絕大多數都站在共和國一邊”,君主派議員在其占有優勢的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迫使梯也爾辭職,這說明法國代議制度的曲折發展,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巴黎公社,且巴黎公社體現的是工人階級的利益和要求,而材料體現的是法國資產階級兩大政治勢力的斗爭,故A項錯誤;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是主權在民的體現,而非主權在民觀念的淡化,故B項錯誤;材料體現了權力之間的制約,但不能說明三權分立體制的確立,故D項錯誤。高考模擬練1.B 2.D 3.D 4.D 5.C 6.A1.B 根據材料“凡當國家有危難、遷都、選立嗣君的時候必須征詢‘國人’意見”“若國有大故,則致萬民于王門”“大詢于眾庶”可知,周朝時期,統治者對于一些國家大事會采取征詢民眾意見的做法,說明此時仍受原始民主傳統的影響,B項正確。社會輿論影響君主決策,A項“決定”表述不準確,排除;材料未涉及輿論監督機制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周朝屬于奴隸制王朝階段,奴隸主是國家權力的主體,排除D項。2.D 材料中漢、唐、宋三個朝代關于往例的提法,可以概括為祖宗之法,這些祖宗之法之所以被接受,是因為對其的統治是有益的,D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度逐漸崩潰,排除A項;西漢與東漢在制度建設上并不完全相同,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唐宋時期在政治制度上的創新,排除C項。3.D 材料“雅典的城邦民主所規定的平等的發言權、提案權及擔任公職的權利等,往往只有形式意義”“成千上萬的公民……發言機會”強調的是雅典直接民主流程存在弊端,D項正確。雅典是民主政治,并非寡頭政治,排除A項;雅典公民具備基本的權利,排除B項;雅典公民具有較高的公民責任意識,排除C項。4.D 根據材料可知,嘉慶皇帝批評官員奏折中關于“將軍機處抬寫,以示優異”的建議,表明嘉慶帝反對提升軍機處的地位,D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軍機大臣無權管轄內閣大臣,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中央決策運行機制有待完善,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嘉慶帝反對提升軍機處的地位,并非奏折制度的作用,排除C項。5.C 根據材料“袁世凱則不經過內閣副署發布王芝祥為南方軍宣慰使的命令”可知,袁世凱推行獨裁統治,憲政體制遭到破壞,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責任內閣制度的建立受到英國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唐紹儀堅持民主政治,B項錯誤;材料中體現不出同盟會成制衡袁世凱的重要力量,排除D項。6.A 1943年處于抗日戰爭時期,根據表格可知,1943年晉察冀邊區第一屆參議會與會代表的來源廣泛,說明抗日根據地民主政治得到發展,A項正確??谷彰褡褰y一戰線在1937年確立,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首次提出“三三制”原則,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晉察冀邊區第一屆參議會與會代表占比情況,涉及各個階層,與其層政權組織關系不大,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