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考前必背一、政治制度線索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作為奴隸制國家,夏、商、西周的集權程度不高,管理較松散;秦朝至清朝實行中央集權制度,政權組織緊密。線索2: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1)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雅典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斯巴達是希臘城邦國家中寡頭政治的代表。羅馬共和國政體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2)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中古西歐國家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在走向統一國家的過程中,王權進一步強化。(3)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以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和法國的共和制最為典型。線索3: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1)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這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的誕生;《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國民黨“訓政”的實質是一黨專政。(2)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三三制”原則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線索4: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1)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秦國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王安石變法;明朝張居正改革。(2)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清末新政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最終失敗;中華民國的改革多以失敗告終。(3)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二、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線索1: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1)官員選拔:漢朝察舉制、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隋唐時期科舉制。(2)官員管理:中國古代形成了對官員的考核和監察制度,如秦漢時期的上計制和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等。線索2:西方的文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有考試錄用、中立、常任等,對政府管理產生了重要影響。線索3: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1904年初,《奏定學堂章程》的頒布標志著學堂選官制度正式設立。(2)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這是文官考試制度建立的標志。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的選任由考試院負責。(3)2005年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三、法律與教化線索1: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1)中國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時期,確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唐律疏議》標志著中華法系確立。禮法結合是中華法系的重要特點。(2)中國古代教化:儒家主張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大唐開元禮》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宋朝以后,儒學士人以鄉約教化鄉里。明清時期鄉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線索2: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1)近代西方法律:在羅馬法的基礎上,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逐漸形成。(2)近代西方教化: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和教化作用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線索3: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新中國成立后,法治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線索1: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邊疆管理制度和對外關系(1)民族政策:從和親到聯姻;羈縻政策;冊封政策。(2)邊疆管理制度:軍事鎮守與行政管轄;屯墾戍邊與經濟開發;等。(3)對外關系:先秦時期,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漢朝對外打通陸海兩個通道;唐朝造紙術西傳;宋朝陸路受阻,海路發達;元朝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明清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清朝中俄訂立《尼布楚條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線索2:國際法的形成與發展1625年格勞秀斯岀版《戰爭與和平法》,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一戰后建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后期簽署《聯合國憲章》。國際聯盟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全體一致”原則使國際法難以實施;二戰后霸權主義、單邊主義盛行。線索3: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和外交(1)民族政策:根據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幾大自治區相繼成立。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正式頒布實施。中共十九大以來黨的民族政策不斷發展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2)當代中國的外交成就:新中國成立后,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廣泛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20世紀50—60年代,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迎來高潮;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改革開放后中國開展全方位外交;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五、貨幣與賦稅制度線索1: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秦朝統一為圓形方孔錢;北宋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元朝將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來發行;清朝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改革;1948年再次進行幣制改革,開始發行金圓券。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開始統一發行人民幣;人民幣先后共發行了五套。線索2:世界貨幣體系的發展演變1816年英國實行金本位制。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20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線索3: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秦漢時期賦役大致為田賦、人頭稅和徭役;隋朝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征派力役;唐初實行租庸調制,唐中期改行兩稅法;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明朝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清朝雍正帝推行“攤丁入畝”。六、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線索1: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1)戶籍制度:戰國時期國家開始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秦朝實行分類登記的戶籍制度;漢朝“編戶齊民”;隋朝“大索貌閱”;宋朝戶籍分主戶與客戶;元朝實行“諸色戶計”;明朝以職業定戶籍;清朝戶籍管理相對松弛,到乾隆年間,戶籍永停編審。(2)社會治理:秦漢時期的什伍組織;唐朝的鄰保制度;北宋的保甲制;明朝推行十家牌法;清朝從里甲制到保甲制。線索2: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1)基層組織形態演變:古希臘基層治理依靠村社進行;西歐封建社會中,莊園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近代西歐各國繼承地方自治傳統,加強基層治理;二戰后西方各國社區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2)社會保障制度:英國于17世紀初頒布了濟貧法;德國于19世紀80年代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美國于1935年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二戰后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