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強化練1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20分鐘1.商朝統治之下,商王與周邊的方國和部族不一定有血緣關系,但是方國和部族內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有血緣關系;西周的分封制中,諸侯的主體大都與王室有血緣關系,而封國內民眾的血緣關系被打破。這一變化說明西周時期( )A.地緣政治取代了血緣政治B.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政治統治C.“萬邦”時代向早期國家過渡D.最高統治集團實現了權力集中2.據里耶秦簡記載,秦朝時期部分政令需“以次傳書”,即按照文書送達方向在相鄰政區間轉相送遞。傳送中,“行傳書、受書,必書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輒相報殹(也)”。“輒相報”就是書到即報。這一做法( )A.折射出官僚政治體制的成熟B.有利于專制集權體制的強化C.旨在規范中央行政權力運行D.是政府監察制度的重要補充3.白鋼在《中國政治制度史》中指出:漢武帝使尚書臺日趨成為事實上的國家中樞機構,造成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的結果。但西漢后期由于皇帝的個人因素,尚書臺反而成了外戚王氏把持朝政的工具,并最終釀成了王莽篡位的結局。作者意在強調( )A.西漢君主素質逐漸下降B.君主個人因素關乎制度成效C.外戚勢力嚴重削弱皇權D.強化君權必然導致君權旁落4.明初廢除行中書省后,分設三司,三司彼此不相統屬。省內重大政事,都要由布、按、都三司會議,報中央批準后,才能推行。在應對自然災害及突發事件時,三司容易互相推諉,不能及時妥善處理。巡撫制度正是為彌補這一缺陷而產生的。這反映出( )A.三司長官懶政、怠政B.三司分權不利于治理C.應給地方更大自主性D.制度設計應兼顧效率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朝代 地方政府秦 郡、縣東漢 州、郡、縣唐 道、州、縣宋 路、州(府)、縣元 省、路、府、州、縣明清 省、府、縣——據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整理根據上述材料,結合中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相關信息,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予以闡述。(要求:觀點具體明確,闡釋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1.B 2.B 3.B 4.D1.B 據材料可知,商朝時期,商王與周邊的方國和部族不一定有血緣關系,但方國和部族內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有血緣關系,而周朝時期,諸侯的主體多與王室有血緣關系,封國內民眾的血緣關系被打破。所以與商朝時期相比,周朝中央與地方封國關系更加親近,而地方封國內部的關系卻更加疏遠,這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政治統治,B項正確。周朝時期的周天子與諸侯主體之間依然存在血緣關系,所以地緣政治取代了血緣政治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夏商周時期都屬于早期國家時期,排除C項;商周時期最高統治集團并沒有實現權力的集中,排除D項。2.B 根據材料可知,秦朝時期的部分文書在相鄰政區間傳達時,需要向傳來方另發文書報告所傳文書已到,還需要在文書的正文處簽署何時到、到縣名稱、由何縣發來等信息,這有效保證了政令及時傳達,利于專制集權體制的強化,B項正確。此時官僚政治剛剛發展,并不成熟,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規范文書在地方政府的傳遞,而不是規范中央行政權力,排除C項;材料未反映出這種文書系統的監察功能,排除D項。3.B 根據材料“由于皇帝的個人因素……最終釀成了王莽篡位的結局”可知君主個人因素關乎制度成效,B項正確。題干體現的是皇帝對制度的變革,無法體現“君主素質逐漸下降”,排除A項;材料包含兩層意思,一方面,尚書臺加強了皇權,另一方面又成為外戚把持朝政的工具,C項概括不全,排除;強化君權不一定導致君權旁落,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4.D 5.答案 示例觀點:中國古代中央集權不斷強化。(1分)闡述:自秦朝創立中央集權制度以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強化。漢朝在秦制的基礎上,在漢武帝時期設州刺史監察地方,同時以郡統國,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唐宋時期,分別設道和路監察地方,宋朝更是設“四監司”并派文官擔任地方行政長官,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元朝設立行省制度且被后世所沿用,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明清時期進一步完善行省制度和邊疆治理,中央集權得到鞏固。(9分)總之,中國古代雖然經歷東漢末年和唐朝中后期兩次地方割據時期,但總體而言,中央集權是不斷強化的。(2分)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內容,根據題目要求,結合中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相關信息,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予以闡述,注意觀點要具體、明確。如根據材料中地方政府層級的變化,可得出中國古代中央集權不斷強化。其次,結合相關史實,對觀點進行闡述。最后,進行簡單的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