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強化練3 中西方的法律建設20分鐘1.《晉律》首立“準五服以制罪”的制度。五服制度本是中國古代以喪服為標志,規定親屬之間親疏遠近的一種制度,此時被納入法典,成為親屬相犯時施用刑罰輕重的原則。這一制度體現了( )A.以德治國的理念 B.以禮入法的思想C.厲行法治的精神 D.明德慎罰的原則2.洪武五年二月,明政府以田野之民不知禁令,往往誤犯刑憲,乃詔令有司于內外府州縣及鄉之里社皆立申明亭,“凡境內人民有犯者,書其過,名榜于亭上,使人有所懲戒”。據此可知,明政府此舉 ( )A.實現了倫理與法治的結合B.以教化來完善中央集權C.意在重視基層民眾的教化D.促進理學正統地位的確立3.《十二銅表法》規定,原告必須在執法官面前使用一定的套語提出其請求,從而啟動訴訟過程。在涉及財產轉移問題時,古羅馬的相關法律也明確要求在取得所有權時需要有成年見證人在場,對土地等財產占有時間也有著明確的時效要求。以上材料反映了羅馬法( )A.強調法律實施的程序性B.服務于宣傳倫理與教化的要求C.重視保護公民私有財產D.側重于緩和平民與貴族的矛盾4.馬克思認為,1804年頒布的《法國民法典》作為資產階級的民法典,重申并保護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并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把消滅了封建專制主義之后“剛剛誕生的現代社會的經濟生活條件”譯成了“司法法規的語言”。馬克思認為《法國民法典》( )A.確立了拿破侖的統治地位B.摧毀了歐洲封建制度C.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D.重塑了歐洲民族國家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最早的時期,中西法律都是以氏族或擴大了的氏族(部族、部落聯盟等)為本位,但在古代世界的轉換過程中,卻走了兩條日益分離的道路。中國法律日益集團化,走上了一條氏族/部族→宗族/家族→國家/社會的集團本位道路。西方法律則走上了氏族→個人→上帝/神→個人的個人本位道路。西方法律文化源于具有自由開放精神的希臘法和具有個人主義特色的羅馬法,形成了保護個人權利自由的歷史傳統,最終確立了個人本位的傳統。——摘編自《淺談中西法律文化的差異》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中西方法律的差異。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1.B 2.C 3.A 4.C1.B 根據材料可知,《晉律》把五服制度納入法典之中,作為衡量罪行輕重的標準,這一制度體現了以禮入法的思想,B項正確。材料體現了以禮入法的思想,未涉及以德治國的理念、厲行法治的精神,排除A、C兩項;明德慎罰是西周的立法指導思想之一,排除D項。2.C 根據材料可知,明政府將地方上因不知禁令而誤犯刑憲的民眾姓名和罪過寫在申明亭警示百姓,體現了明政府重視基層民眾的教化,從而穩定社會秩序,C項正確。材料只強調地方教化,未強調倫理關系,排除A項;設立申明亭的目的是加強民眾教化,穩定社會秩序,而非完善中央集權,排除B項;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排除D項。3.A 根據材料“使用一定的套語”“需要有成年見證人在場”“時效要求”等可知,在法庭審判過程中,對審判言語、程序、證人、時間有具體要求,表明羅馬法強調法律實施的程序性,A項正確。材料中的規定是為了保證法律的有效實施,而不是為了宣傳倫理與教化,排除B項;保護私有財產只是材料體現的一個方面,未能體現材料主旨,排除C項;由材料信息無法得出羅馬法側重于緩和平民與貴族的矛盾的歷史結論,排除D項。4.C 根據材料可知,馬克思認為《法國民法典》將大革命期間推翻的封建主義關系和等級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說明其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C項正確。1799年,拿破侖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軍事獨裁統治,排除A項;摧毀了歐洲封建制度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法國民法典》重塑了歐洲民族國家,排除D項。5.答案 中國:忽視個體,家國一體(或集團本位);人治(或君權至上);德主刑輔(或禮法融合);以公法為主。(6分,任答3點即可)西方:強調個人本位;強調自由開放和人文主義;個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以私法為主。(6分,任答3點即可)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中國法律日益集團化……西方法律則走上了……個人本位道路”“西方法律文化源于具有自由開放精神的希臘法和具有個人主義特色的羅馬法,形成了保護個人權利自由的歷史傳統,最終確立了個人本位的傳統”等信息分析得出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