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政治制度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歷史解釋是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評判的能力?;谙铝惺妨峡梢缘贸龅臍v史解釋是( )時間 史實周平王四十七年 晉之曲沃莊伯弒主國晉孝侯周平王四十九年 鄭伯弟段作亂周桓王二年 衛弒其君桓公周桓王十年 宋太宰華督弒其君殤公A.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B.王室衰微,諸侯爭霸C.宗法破壞,貴族內訌 D.漢承秦制,郡國并行2.下表是兩則取自《商君書》的材料。這反映了當時秦國( )《畫策》 父遺其子,兄遺其弟,妻遺其夫,皆曰:“不得(不打勝仗),無(勿)返”《賞刑》 富貴之門必出于兵,是故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A.整體國家實力遠超東方六國 B.軍隊的戰斗力及國家動員能力強大C.變法得到廣大民眾普遍擁護 D.國家政策深刻影響社會心理和行為3.下表為秦簡中所見文書的狀況。這說明,秦朝( )牒、用書 專門用于上報籍(食者籍、恒籍、廥籍、工匠名籍、弟子籍、器籍、戶籍、田籍) 地方各級官府中存有的文書檔案命書 秦王下達給地方的命令性文書券、符、致、傳 專門憑證類文書爰書 各種法律文書A.以法律形式明確文書地位 B.政府部門協作使行政高效C.形成嚴密的文書運行制度 D.政府以文書進行行政管理4.東漢初年,中央行政管理體制由之前中朝尚書與外朝三公九卿一起形成的雙軌行政管理演變為“眾務悉歸尚書,三公但受成事而已”。這一變化表明當時( )A.外朝喪失政策執行權 B.君主專制已達到頂峰C.中朝尚書的權力擴大 D.中朝完全取代了三公5.圖1、圖2分別為唐代、元代漢中地區行政區劃情況。相較于唐代,元代行政區劃( ) A.簡化了地方行政層級 B.打破了山川形便原則C.體現了因俗而治政策 D.擴大了國家統治區域6.溥儀的外籍老師莊士敦曾說:康有為與光緒帝最終失敗了,這不是因為他們的理想從本質上不合理,或者不可能實現,而是因為這里存在著一些與個人性格和智力因素無關的原因。對這一言論解釋合理的是( )A.戊戌變法獲得了西方國家的支持B.戊戌變法失敗具有一定的必然性C.西方列強試圖直接控制中國內政D.維新派的軟弱性導致變法的失敗7.下圖是民國六年,馬星馳在《新聞報》發表的漫畫《這把交椅能坐幾個人》。這可用于說明,當時中國( )A.傳統朋黨政治死灰復燃 B.袁世凱復辟違背民意C.資產階級革命力量強大 D.民主革命的任務艱巨8.下表是1937年陜甘寧邊區的固臨、延長、安定、曲子四縣社會各階層當選參議員的選舉結果。這一現象( )單位:%工人 貧農 中農 富農 商人 知識分子 地主縣級 4 65 25 1 1 2 2區級 4 67 22 2 1 2 2鄉級 5.6 71.4 17 2 2 1 1A.體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政治原則B.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階級基礎C.有利于擴大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D.挫敗了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的“掃蕩”9.1951年3月18日,毛澤東致函鄧小平等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學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應放手讓他們去看……吳景超、朱光潛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響很好。要將這樣的事例教育我們的干部。”在這里,毛澤東指示 ( )A.應賦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權利B.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C.為建立人民民主政權進行調研D.為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樹立典型10.有學者指出,民國初年多黨政治實驗的失敗和國民黨的迅速滅亡證明,競爭型和壟斷型政黨制度在中國沒有生存的條件和土壤。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這說明政治協商制度( )A.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得以實現B.是中國政治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C.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支持D.體現了中西方政治制度的相融合11.公元前5世紀,雅典公民大會的一項重要權力是每年召開一次會議,決定是否應當以陶片放逐法放逐一位勢力足以影響城邦穩定的政治家。這表明雅典城邦( )A.在政權建設中極力避免專制B.司法審判沒有任何實際作用C.民主政治制度已經趨于完善D.公民大會注重調解政治糾紛12.公元前82年,羅馬最高統治者蘇拉建立了私人軍隊。有人評價,這種情況要出現在共和國早期會飽受詬病且會遭到元老院的口誅筆伐,然而其出現在此時(共和國晚期)則見怪不怪了??梢?當時羅馬( )A.實行城邦民主制 B.貴族寡頭制開啟C.逐漸向帝制過渡 D.封君封臣制萌芽13.中世紀西歐的國王和世俗政府被置于上帝和神法之下,逐漸形成了國王要在法律下統治的觀念。學者們不斷總結闡述這一觀念,最終在中世紀形成了法律限制王權的傳統。這一傳統( )A.來源于中世紀神法權威 B.旨在推翻西歐的封建專制C.推動了宗教改革的興起 D.為政治制度轉型奠定基礎14.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眾議院人數及直接稅稅額,應按聯邦所轄各州的人口數目比例分配,此項人口數目的計算法,應在全體自由人民——包括訂有契約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課稅的印第安人——數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據此可知該憲法的局限性是( )A.沒有結束美國被殖民的現實B.確立了三權分立原則C.調整了地方與中央的關系D.帶有種族歧視的烙印15.下表為19世紀英國議會頒布的部分法令的內容。從這一歷程可看出英國( )1832年《英格蘭 和威爾士人民 代表修正案》 取消和削減“衰敗市鎮”代表名額,在空出來的143名代表議席中,65名分配給新興工業城市,58名分配給其他不足議席的各郡1867年改革法案 在城市,凡繳納貧民救濟金的房主和每年繳10鎊以上房租、定居不少于一年的房客才有選舉權在農村,每年在私有土地上的收入達5鎊或繳納12鎊租金的佃戶才有選舉權1885年改革法案 選區重新劃分,每5萬人可選派議員一名A.君主立憲政體緩慢形成 B.議會至上原則逐漸確立C.代議制民主不斷完善 D.公民的普選權逐漸實現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國的議會是輝格黨和托利黨產生的搖籃,議員大多是兩大政黨的核心成員。英國在政治上的二元性,使其兩大政黨時刻背負著被淘汰的壓力。兩大政黨為了在中央和地方爭權,個個劍拔弩張。兩黨并不是靜止的或固定的,而是隨著國家政治形勢的不斷變化,迫使政黨在兩黨制的范圍內隨時重組。在英國的兩黨制度下,兩大政黨在社會角色、政治政策方面存在差異,但是兩大政黨的真正目的仍然是維護大資產階級、土地貴族以及豪紳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所占據的支配地位和聯盟關系,是奔著共同的社會目標前進的。另外,兩大政黨在保護私有財產、維護社會等級制度等方面配合的尤為默契。政黨是英國憲政體制得以運作的真正主體,在推動憲政體制運作程序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摘編自趙靜《英國內閣制兩黨制與其憲政體制的關系》 材料二 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的經濟面貌,小農經濟仍占主導地位。民初,以袁世凱為首的官僚軍閥集團操縱著中央政權,地方上的州縣多為兵政兼行政,且大都掌握在地方豪強手中。黨派利益與個人利益左右著人們的情感傾向,因而模糊了對政治權威的理性構建,黨派傾軋,內閣的頻繁更迭,使民眾產生了厭煩心理,從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同時,人們的共和觀念淡薄,儒家文化仍很頑強,人治觀念也未能向法制觀念轉變,缺乏規范認同。絕大部分黨員對于政黨政治的知識性認識往往只是一鱗半爪,只知一些名詞而不明其真正含義,即使是政黨領袖們,也未能認識到西方政黨背后一些更深刻的理念。——摘編自李愛峰、蘇全有《發軔、爭斗與失敗:中國近代政黨歷程的反思》(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政黨政治的特點并分析其主要作用。(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民國初年政黨政治失敗的原因。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英兩國政黨政治實踐的認識。(6分)17.(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國人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將主權劃分得既能使組成聯邦的各州繼續在一切與本州的繁榮有關的事務上管理自己,又能使聯邦所代表的全國政府仍然是一個整體和滿足全國性的需要。聯邦政府的義務和權利是簡單而又容易界定的,因為聯邦的結成就是以解決某些全國性的重大需要為目的的;而各州政府的義務和權利就復雜了,因為州政府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一切細節。結果,州政府以制定普通法為常規,而聯邦政府以制定普通法為例外。——摘編自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 材料二 1953年,以毛澤東為首的委員會開始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世紀50年代末,當時有人歸納了這一政治制度的功能:大權獨攬,小權分散;黨委決定,各方去辦;辦也有訣,不離原則;工作檢查,黨委有責。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立法權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違背中央方針的條件下,按照情況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搞章程、條例、辦法,憲法并沒有約束。——摘編自《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關系及其成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6分)18.(13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研究行政區劃至少與三個學科有基本關系,一是歷史學,二是地理學,三是政治學。行政區劃本身是歷史的產物,而且在歷史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沒有哪一個政區不是前代的沿襲或變革。行政區劃又是一種地理區域,是一種人為的空間概念,它的存在與變遷都與自然地理因素有密切的關系。行政區劃之中又必須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實際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環境。行政區劃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發生行政關系的產物,行政區劃的變遷往往是政治過程造成的,也就是說,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區劃變遷的主要原因。——摘編自周振鶴主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地方行政區劃的設置演變還與哪些因素有關 請補充一種因素,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知識對兩種因素(補充因素和材料提供的任一因素)分別進行說明。(要求:明確寫出補充因素,結合史實分析說明,史實準確,邏輯清楚)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后,積極探索民主政權建設。圖1、圖2、圖3是中外記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歷史時期拍攝的照片。 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判斷三張照片對應的歷史時期,并簡述在這些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民主政權建設所作的探索。(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姓名 班級 考號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答案與解析1.C 2.D 3.D 4.C 5.B 6.B 7.D 8.C9.D 10.B 11.A 12.C 13.D 14.D 15.C1.C 根據表格信息可知,貴族集團中以下犯上現象的存在,打破了原有的統治秩序,表明宗法制遭到破壞,貴族內訌,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都是諸侯國的內部權力斗爭,并非諸侯國以蕃屏周,拱衛王室,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諸侯爭霸,排除B項;漢承秦制,郡國并行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2.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秦國商鞅變法獎勵耕戰,致使秦國“父遺其子,兄遺其弟,妻遺其夫”,不打勝仗不許返回,而且人們聽說要戰爭都相互慶賀,起居飲食的習慣也與戰爭相關,說明商鞅變法的政策已深入社會,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心理和行為,D項正確。材料中描述的是商鞅變法對秦國人民的影響,沒有體現秦國整體國家實力遠超東方六國和軍隊戰斗力的信息,排除A、B兩項;C項“普遍擁護”一詞說法有所夸大,排除。3.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書在秦朝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官府處理各種政務以及官府間的信息傳遞都離不開文書,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D項正確。材料只提到文書的名稱及作用,并未涉及法律對文書地位的界定,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文書制度的運行,排除B、C兩項。4.C 材料說明東漢初年,中央行政管理體制由雙軌行政管理演變為眾多政務由中朝掌管,表明中朝地位提高,中朝尚書的權力擴大,C項正確。據“三公但受成事而已”可知,中朝沒有完全取代三公,三公仍有政策執行權,排除A、D兩項。君主專制在后世繼續加強,B項錯誤。5.B 根據漢中地區行政區劃的演變來看,元代的行政區劃打破了傳統的山川形便原則,采取犬牙交錯的方式,人為地割裂了地方的經濟、文化聯系,B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簡化地方行政層級,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因俗而治的政策,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時期漢中地區的行政區劃情況,無法得出統治區域擴大的結論,排除D項。6.B 根據“這里存在著一些與個人性格和智力因素無關的原因”可知,這是說戊戌變法的失敗中存在一些無法人為控制的因素,說明戊戌變法失敗具有一定的必然性,B項正確。7.D 民國六年即1917年,圖片反映了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各種政治力量爭奪統治權,反映出當時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艱巨,D項正確。民國初年政治斗爭并非傳統朋黨政治的死灰復燃,排除A項;早在1916年即民國五年,袁世凱復辟已宣布失敗,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各種政治力量爭奪統治權而非資產階級革命力量強大,排除C項。8.C 表格反映出各階級、各階層不僅能參加選舉,而且有些地主、富農、商人還當選為參議員,這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力圖團結各階級共同抗日的努力,有利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擴大與鞏固,C項正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目標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材料與這一目標和原則不符,排除A項;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是工人階級,材料未強調擴大階級基礎,排除B項;材料與軍事行動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9.D 材料中鼓勵民主人士等了解土改情況,并將他們參觀土改作為典型事例教育干部,這可以體現民主人士等積極參政議政,毛澤東的指示為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樹立典型,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人大代表,A項錯誤;“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是1956年提出的,B項錯誤;1949年新中國成立就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C項錯誤。10.B 根據材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對于調動愛國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發揮了積極作用,是中國政治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B項正確。11.A 陶片放逐法是維護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因此通過陶片放逐法對威脅城邦穩定的政治家進行放逐說明雅典城邦在政權建設中極力避免專制對民主政治的破壞,A項正確。司法審判沒有任何實際作用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通過陶片放逐法放逐政治家并不能說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已經趨于完善,排除C項;材料與調節政治糾紛的說法無關,排除D項。12.C 根據材料可知,蘇拉作為最高統治者權力在膨脹,甚至出現獨裁傾向,而這在當時被視為正常,說明當時羅馬逐漸向帝制過渡,C項正確。當時的羅馬是共和國,實行的并非城邦民主制,排除A項;羅馬共和國由元老院、執政官等少數權貴操縱政權,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材料體現的是個人集權,且“開啟”說法錯誤,此時已是羅馬共和國晚期了,排除B項;中世紀西歐形成封君封臣制度,與材料所述無關,排除D項。13.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中世紀形成的法律限制王權的傳統,被近代資產階級所借鑒,為政治制度轉型奠定了基礎,D項正確。14.D 美國1787年憲法不承認印第安人、黑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權利等,帶有種族歧視的烙印,故選D。15.C 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英國的三次議會改革,對議席的重新分配、對選舉權的限制以及選區的重新劃分,反映了英國代議制民主的不斷完善,C項正確?!肮鈽s革命”后,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排除A項;對君主權力的限制,體現議會至上原則逐漸確立,材料沒體現,排除B項;材料中對選舉權的限制,不能體現公民的普選權逐漸實現,排除D項。16.答案 (1)特點:政黨萌生于議會之中;政治上具有不確定性;利益和政策具有趨同性。(4分)作用:維護了資產階級的統治,推動了代議制的完善;推動了英國政治及經濟改革的發展;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6分)(2)原因: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北洋軍閥勢力強大;政黨激烈斗爭,缺乏合作;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和對政黨文化的科學認識;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影響。(4分)認識:各國必須根據本國國情選擇發展道路和政治制度,建設具有本國特色的政治制度;國民素質的高低影響民主政治的發展。(2分)解析 (1)特點,依據材料一“英國的議會是輝格黨和托利黨產生的搖籃”得出政黨萌生于議會之中;依據材料一“迫使政黨在兩黨制的范圍內隨時重組”得出政治上具有不確定性;依據材料一“是奔著共同的社會目標前進的”得出利益和政策具有趨同性。作用,依據材料一“兩大政黨的真正目的仍然是維護大資產階級、土地貴族以及豪紳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所占據的支配地位和聯盟關系”,得出維護了資產階級的統治;依據材料一“兩大政黨在保護私有財產、維護社會等級制度等方面配合的尤為默契……在推動憲政體制運作程序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得出推動了英國政治及經濟改革的發展;結合所學可知,推動了代議制的完善,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2)原因,依據材料二“小農經濟仍占主導地位”得出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依據材料二“以袁世凱為首的官僚軍閥集團操縱著中央政權,地方上的州縣多為兵政兼行政”得出北洋軍閥勢力強大;依據材料二“黨派傾軋,內閣的頻繁更迭”得出政黨激烈斗爭,缺乏合作;依據材料二“人們的共和觀念淡薄,儒家文化仍很頑強……缺乏規范認同”,得出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依據材料二“絕大部分黨員對于政黨政治的知識性認識往往只是一鱗半爪……未能認識到西方政黨背后一些更深刻的理念”得出缺乏對政黨文化的科學認識;從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分析,得出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影響。認識:從各國的具體國情分析,得出各國必須根據本國國情選擇發展道路和政治制度,建設具有本國特色的政治制度;從國民素質與民主政治的關系分析,得出國民素質的高低影響民主政治的發展。17.答案 (1)關系:聯邦政府享有國家一切大權,負責全國性重大事件,頒布和修訂憲法;州政府負責具體地方事務,制定普通法。(4分)成因:實行聯邦的結果;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啟蒙思想的影響。(答出2點即可)(4分)(2)特點:民主集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立法權集中于中央,地方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章程、條例。(6分)解析 (1)關系,根據材料一“聯邦所代表的全國政府仍然是一個整體和滿足全國性的需要”“聯邦的結成就是以解決某些全國性的重大需要為目的的”并結合所學可知,聯邦政府享有國家一切大權,負責全國性重大事件,頒布和修訂憲法;據材料一“州政府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一切細節……州政府以制定普通法為常規”可知,州政府負責具體地方事務,制定普通法。成因,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從實行聯邦的結果、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啟蒙思想的影響等方面分析即可。(2)據材料二“大權獨攬,小權分散;黨委決定,各方去辦;辦也有決,不離原則;工作檢查,黨委有責”可知,民主集中,中國共產黨領導;據材料二“立法權集中在中央……地方可以搞章程、條例、辦法”可知,立法權集中于中央,地方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章程、條例。18.答案 因素: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數量的增長;國家對于國防、軍事的考慮;國家對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政策;人口的遷移流動等因素對行政區劃設置演變的影響。(1分)材料因素:政治因素影響地方行政區劃的設置演變。(1分)秦朝統一后,建立起中央集權體制,在地方推行郡縣體制。漢初在沿襲秦制的同時,又推行分封,形成郡國并行體制。諸侯國實力強大,威脅中央統治。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分化削弱王國勢力,又劃分天下為十三州監察區,設置刺史監督地方,以加強中央集權。到東漢時期,刺史演變為州牧,成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州由監察區演變為行政區,郡縣兩級體制演變為州郡縣三級體制。(5分)補充因素:經濟因素影響地方行政區劃的設置演變。(1分)秦朝統一后,建立起中央集權體制,在地方推行郡縣體制。秦漢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經濟發展較快,是全國的經濟重心,所設郡縣數量較多,幅員小,人口稠密;長江以南地區地廣人稀,設郡數量則較少。伴隨南方地區的開發,唐朝中期以后經濟重心逐步南移,海外貿易不斷發展,泉州、明州、揚州等港口城市興起,南方人口逐漸超過北方,在江南地區新增設州縣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5分)解析 地方行政區劃的設置演變與多種因素相關,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邊疆管理等角度歸納。說明,首先,要選擇自己熟悉且容易說明的因素入手;其次,結合秦朝的郡縣制、漢朝的郡國并行制和刺史制度、東漢的州牧制度等相關史實,進行說明。要注意史實明確,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表述成文,敘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9.答案 圖1:全國抗戰時期(或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抗戰時期、抗日戰爭)。(2分)探索:設立(陜甘寧)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設置各級參議會,實行“三三制”原則,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加強抗日民主政權建設。(2分)圖2:土地革命時期(或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土地革命)。(2分)探索:中國共產黨于1931年在瑞金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2分)圖3:解放戰爭時期(解放戰爭)。(2分)探索:在解放區設置行政區(在行政區設立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2分)解析 首先,根據題目要求分別判斷三張照片對應的歷史時期。其次,結合所學,簡述這些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民主政權建設所作的探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